一、韩国政府调整外贸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茉[1](2020)在《对文化贸易影响中日韩区域经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东亚大国,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基。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更是多次提出要加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据的份额日益增长。同时,对于某个特定的经济体而言,文化产业所占比例在其所有产业中不断上升,日渐受到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重视。随着逆全球化潮流的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进程明显加快。而中日韩自贸区也是我国参与过的体量最大、外贸占比最高的自贸区谈判之一。在这一设想中,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将得以取消,对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研究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影响该地区区域经济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对该地区区域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应该怎样进一步通过推动文化贸易繁荣,来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世界银行、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披露的数据,对文化贸易的发展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根据中日韩三国1997年到2018年的年度数据,对东北亚地区文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文化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贸易的发展对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此外,资金流入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等因素同样对文化贸易的增长效应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完成本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概述了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界定了相关概念,同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三章概述了近年来中国、日本、韩国的经济及贸易发展情况,对中日韩三国的文化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从而阐释了中日韩三国文化贸易合作的基础,为后面的定量研究作铺垫。第四章则选取中日韩三国1997年到2018年的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应的年度数据,对文化贸易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对该地区区域经济会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五章阐述了现阶段我国文化贸易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李延祉(Lee YeonJee)[2](2020)在《中韩自贸协定下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韩两国都处在东亚经济带,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双方构成了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这给两国一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创造了有利的前提保障。基于中韩协定来看,双方服务贸易会更为关键,中韩服务贸易对于双方的贸易交流尤为重要,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体系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同步出现改变,这使得中韩服务贸易遇到了一定的挑战。文章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为背景,主要将中韩服务贸易发展通过搜集新数据及分析协定条款的方式来研究。对中韩服务贸易的研究为两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发展概况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FTA下中韩服务贸易进行研究,将丰富两国贸易的多元化。首先,通过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发现可发展的空间,可利用的机遇。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调整,针对改革开放过后中韩服务贸易不同周期的数据进行收集,共同展开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其次,把研究的核心设置为中韩服务贸易后续发展路径的探索,并结合中韩服务贸易风险应对措施展开探讨。最后,结合丰富的数据,基于中韩服务贸易的经济进程、结构,从优势跟劣势的产业角度上展开深入探讨,综合分析双方在实施产业内贸易环节具有的局限性,参考全球范围的先进经验,结合中韩服务贸易的客观情况,制定应对措施。
张静[3](2015)在《新疆外贸结构专型升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开放格局开始由沿海地区为主转向沿海与内陆并重,陆陆贸易尤其是边境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新疆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外贸总量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其外贸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制约了新疆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在重新审视新疆外贸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新疆外贸结构发展现状,将产业因素内嵌于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程度进行测评,并借鉴国内外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的成功经验,设计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最终提出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及其路径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实现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运用TC指数、RCA指数分析新疆外贸商品结构,结果表明新疆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得到明显改善;新疆外贸方式结构以边境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为辅;新疆外贸出口地理方向从早期的亚洲市场发展到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出口市场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新疆外贸市场结构日趋合理,其贸易合作伙伴不断增多,外贸地理方向也不断增加;新疆外贸模式结构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加。第二,选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边境贸易出口比重、出口市场集中度、产业内贸易比重、价格贸易条件、出口增长率等23个指标构建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新疆1998-2013年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情况。结果表明:1998-2008年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处在准备转型升级与初步转型升级徘徊阶段,2009-2013年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处在初步转型升级阶段。究其原因,在于新疆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投资领域有限,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基础落后,出口商品层次落后错位与支柱产业层次,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第三,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浙江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发达地区的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得出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均依赖于外商投资、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外贸体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状况,设计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即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政府制度创新为导向、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王火灿[4](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金镇赫[5](2012)在《中韩对外贸易管理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两国不仅仅在国家关系上获得了长足发展,还在贸易交流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对韩国而言,中国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自1992年到2011年,两国之间的贸易突飞猛进地成长。其中2011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000亿美元1。因此,现在的韩国政府期待着两国的贸易在将来也继续如此成长下去。之所以现在需要研究中韩两国的对外贸易管理问题,一方面是因为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日韩首脑宣布展开围绕FTA(自由贸易协定)进行的谈判。中国对外贸易更大规模的开放,对韩国的企业而言是一种打进中国市场的机遇;对中国的企业而言,是一种开拓世界市场的机遇。一般而言,中韩对外贸易依赖度越高,对对外贸易法研究的重要性也越强。然而现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相当不足。对外贸易法是一个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也是对国家政策评价的根据。因此,本文着眼于中韩两国的贸易发展,通过中韩对外贸易法比较研究分析评价两国对外贸易法的异同。本文主要是以中韩国际贸易管理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基本制度、包括对外贸易管理的基本原则、促进和限制进出口方面的相关制度,对外贸易秩序以及对外贸易调整。本文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管理法概述和体系,澄清有关概念并做出一般性叙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中国和韩国的对外贸易管理法,介绍其具体内容并概括其特点;第四部分是中韩贸易管理法比较,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分析两国法律不同特点背后的深层背景与逻辑;最后部分是结论。
申东镇[6](2011)在《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文中提出学术界关于韩国经济成功秘密的探索,在一个基本点上达成了共识——韩国坚持并成功地推进了外向型经济模式。但对韩国外向型经济的解释还不能令人满意,仍留下诸多待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主要有三点:第一,如果说二战后韩国不是唯一的取外向战略者,也不是唯一的外向战略的成功者,那么,韩国的外向型经济具有什么特征,怎样概括?第二,是哪些因素决定和支撑了韩国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模式)?要不要、怎么样从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非经济因素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维度去解释其合理性?第三,韩国外向经济模式的走向是怎样的,是“转型”还是“升级”?经济学家们对韩国经济给出了很多解释,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多维性和综合性,未能真切地再现韩国经济的实际过程。因为造就韩国经济奇迹的“不是任何一个增长因素或某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的结果,而是许多有利的国际、国内因素和支持性的政府政策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在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研究中同样存在。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与发展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因素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最核心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韩国经济的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地缘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必须要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外向经济发展道路。但是以往对韩国经济的经济学解释,过分强调所谓“正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运用也缺乏针对性,而对赶超经济学则很少兴趣,更不消说去努力地发掘伟大先驱李斯特、格森克隆等人的赶超经济思想宝库。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与此同时,决不能忽视政治因素在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尊重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韩国经济起飞突显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过程,在很多时候遵循的是“先政治变化、后经济变化”的时序。韩国经济的起飞和工业化过程,是在威权政治体制下实现的,是由“发展导向型”的“强政府”以超常规的手段发动和推行的。政治上的威权体制,使政府有条件摆脱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迅速推动经济增长。韩国在战后除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外,它还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任务。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衡量指标,在战后发展中国家中能够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国家屈指可数。韩国的经济赶超的过程伴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高度威权主义政体下,经济发展初期政治民主受到打压,完全让位于经济发展。但民主化进程并没有因迫害而停止,在艰难环境下各种民主力量不断与威权势力进行抗争,推动民主化进程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任务。韩国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在赶超初期“威权政治”是必要的,但不是永恒的。没有政治民主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赶超。揭示韩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后发国家的经济战略选择,既是由本身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大环境。受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朝鲜半岛至今一分为二、南北对峙,是当今世界残存的唯一冷战格局的地区。研究韩国的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这一背景。因为南北对峙本身就是政治,就是国际关系,渗透于半岛南北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韩国所处的特殊地缘环境对韩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透视韩国外向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将发现它是怎样游弋于大国之间,绕过一个个暗礁、穿越险滩和激流而驶向赶超彼岸的。本研究的主题和研究视角,对于进一步认识韩国的外向经济的本质和真实内容,对于丰富赶超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与韩国同属后发国,其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韩国又是我国的近邻,密切注视其当前和未来的战略、道路取向,特别是对于韩国外向经济升级的动向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东北亚乃至亚洲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政治经济学分析为基本视角从经济、政治与社会、国际因素等三个方面,跨学科、多角度考察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力图全面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特点、选择机理及成功原因,展现韩国外向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本文首先通过全面回顾韩国外向经济发展的过程,把握其总体脉络,然后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及内涵;进而从经济学原理、政治与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在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与社会、国际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这样的逻辑关系:韩国经济自身特点和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促成韩国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并决定了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特点;韩国国内政治及社会因素,保证了外向型经济有效推进;外部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助推了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的基本构思和研究框架,也是基于上述逻辑关系,建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及特点——经济学分析;外向型经济实施的保证——政治、社会视角的分析;外向型经济的助推——国际因素分析的研究框架。而随着自身经济条件、政治和社会基础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韩国外向型经济发生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带来由单向外向型经济向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的调整与升级。本研究有以下几点创新:一、从经济、政治与社会、国际因素等视角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探究韩国经济成功的原因,是比较新的尝试。本研究在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等相关理论,克服单纯经济学研究的局限,通过多视角探究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发展、特点等问题,力求揭示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还原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二、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线,比较清晰地展现了韩国经济从殖民地经济——外援依赖型经济——单向外向型经济——开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轨迹,揭示了由“被动外向”到“主动外向”的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和韩国“‘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外向型经济的本质特征,总结了经济因素选择、政治和社会因素保证、国际因素推动韩国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机理。三、从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角度,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成功的原因,是本研究的另一个创新。韩国政府通过高压控制与“互惠”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很好地控制了韩国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比较成功的实现了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均衡,保证了政府主导下,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有效推行,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功因素。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一、对于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经济学视角的理论分析。对于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有悖一般经济学原理和基本逻辑的一些政策选择,以及为何能带来出人意料的经济效果等问题,还缺乏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和解释,在后续研究中有待加强。二、从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角度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是本研究的一个创新点,但仍存在不足和较大的研究空间。利益集团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利益诉求,平衡利益关系,显得格外重要。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公平与正义”的实现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利益均衡问题的研究,希望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三、本研究将侧重点置于对韩国传统外向型经济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韩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从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韩国传统外向型经济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完成了向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的过渡与升级。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对当前韩国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建立FTA轴心为目标的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动向研究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毕冶[7](2011)在《FDI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展,形式不断翻新,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是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机遇,二是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参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参与全球化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实现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增大其风险,产生经济发展过分对外依赖的问题,甚至引发经济安全问题。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经济安全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战略问题,而产业安全则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因外部影响产生的产业安全大致包括国际贸易诱导型和国际投资诱导型两种类型。从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实践看,国际投资诱导型产业安全问题更易出现,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本文着重从引进国际直接投资(FDI)的视角探讨国际投资诱导型产业安全问题。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使主权国家的内部分工模式、产业生态环境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欠发达国家丧失了对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技术的控制权,丧失了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实践表明,经济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产业安全,产业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国际投资诱导型产业安全。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背景,以我国的产业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有关产业安全理论及思想的基础上,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在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影响,重点研究FDI对中国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原因,探讨引进FDI日益增多条件下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措施。2010年,中国年度实际利用FDI金额已增至1,057亿美元,且呈现出很强的“独资化”倾向,外资在我国食品加工、制造业和某些服务部门中已形成了较强的垄断形势。外资通过股权、技术、品牌控制等方式逐步改变和影响着我国产业生存环境、产业结构,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安全。毫无疑问,不加选择的对外资全盘接受,必将给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系统性安全。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和FDI引进的实践,开展国际投资诱导型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在系统地综述产业安全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因外部影响产生的产业安全划分为国际贸易诱导型和国际投资诱导型两种类型。并尝试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方法,构建了分析产业安全的理论框架。二是通过分析FDI对产业安全影响机理及成因,建立了产业安全评估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具体评估分析了我国产业安全的状况。三是鉴于维护产业安全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休戚相关的实际,提出了调整和创新我国外资政策的思路和主张,目的是完善适合我国产业安全发展的外资政策和法规体系,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产业安全的隐患,确保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和经济安全。
刘冲[8](2011)在《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东亚共同体”的研究热情逐渐消退,直到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执政后,时任首相的鸠山由纪夫在与中、韩领导人接触时多次提及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韩领导人也予以积极回应,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迅速升温。鸠山把东亚共同体定位为在亚洲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三极。2009年9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中日韩外长会上中国外长杨洁篪表示将积极参与东亚合作一体化;日本官方也首次表示,这一梦想有望在未来10到15年实现。而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本文在追踪国内外各界,特别是理论界对此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方观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逻辑分析以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类比分析,探求建立三国自贸区后对中国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将根据发达国家的贸易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从贸易、农业、人均收入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及其有机结合的高度去全面、深入地研究,并针对中国的实际,研究中日韩三国在谈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应对对策。结构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导论,在区域合作现状的对比下提出题目产生的背景、意义和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建立自贸区的物质基础,并分别从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来进行论证;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即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两章将先后对影响自贸区建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东盟,以东盟主要国家和中日韩三国的截面数据和近几年时间序列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回归曲线并以此为模型估计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后对贸易额和GDP的影响,根据结果得出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而论证建立东亚共同体对中国贸易影响;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即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研究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来发现中日谈判和中韩谈判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杨扬[9](2010)在《基于中韩比较的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已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目前,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当作核心产业发展,把文化贸易当作战略性贸易。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贸易。我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文化背景极其相似,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韩国的文化贸易发展迅猛,“韩流”已经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我国却在文化贸易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逆差。通过对中韩文化贸易进行比较研究,吸收韩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发展的不足之处,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中韩文化贸易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文化贸易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我国文化贸易总体实力较弱,我国文化贸易供需不均衡,以及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不合理。继续深入探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和科技支撑,缺乏足以引领市场的企业和品牌,国际营销环节薄弱以及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借鉴韩国成功经验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意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打造龙头企业与自主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及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申耿焕[10](2009)在《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 ——以美国的朝鲜政策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美国在冷战后全球霸权战略的转型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具体体现。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美国已经不可能再延续其长期以来的权力霸权战略,即所谓硬霸权战略。若再继续下去,只可能对美国本身造成严重伤害。从目前美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不仅其相对军事实力即硬实力已经相对削弱,其国际道义认同即软实力也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美国奥巴马总统才提出了“变革”一词,修复美国受损的软、硬实力。而这一修复过程的本身,正体现出本文所提出的“软霸权”战略。本文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地位下降的原因和美国霸权战略转型的动因。美国地位下降的原因有三:一谓美国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相对下降,即美国硬霸权边际效应的出现,霸权已经不能够继续形成更多的效益;二谓中国、印度等国的崛起向美国提出了竞争性的挑战,霸权的伸张遭遇政治阻力,美国只能继续保持其领跑地位,而不能为所欲为地行使霸权;三谓美国本身对实力下降的恐惧,美国对于霸权地位丧失的忧虑使美国认为其实力已经下降。本文第三、四、五章从整体上分析了美国软霸权战略的三大支点。一是经济支点。能够向美国霸权发起挑战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就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目前,中国印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美国德心病和隐忧。为应对这一隐忧,美国在继续保持经济优势的同时,也试图扩大这一优势地位的差距,如利用美元优势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主导地位向其它国家输出通货膨胀、失业等风险,转嫁不利因素的影响。二是军事支撑。军事是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霸权的最直白表达。在这一方面,美国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三是政治手段。政治手段可以说是软霸权战略的最合适表达。美国在东北亚地区试图将中国拉拢入其规划好的国际政治构图,让中国成为顺从的对手,甚至是追随者。本文第六章分析了朝鲜半岛国家与美国东北亚战略的互动过程,进一步明确上美国新霸权战略的三大支点。通过美国新霸权战略三个支点的分析,本文解释了美国为何采取当前的朝鲜半岛战略,以及朝鲜问题的进程发展互动的全景。
二、韩国政府调整外贸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政府调整外贸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对文化贸易影响中日韩区域经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2.1.1 文化产业 |
2.1.2 文化贸易 |
2.1.3 东北亚地区 |
2.2 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偏好相似理论 |
2.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日韩三国经贸、文化贸易发展情况 |
3.1 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状况 |
3.1.1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
3.1.2 日本经济发展状况 |
3.1.3 韩国经济发展状况 |
3.2 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情况 |
3.2.1 中国贸易发展情况 |
3.2.2 日本贸易发展状况 |
3.2.3 韩国贸易发展状况 |
3.3 中日韩文化贸易发展情况 |
3.3.1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情况 |
3.3.2 日本文化贸易发展情况 |
3.3.3 韩国文化贸易发展情况 |
第四章 文化贸易对中日韩区域经济影响模型 |
4.1 数据与模型设定 |
4.2 模型的识别与估计结果 |
4.2.1 文化产业发展与中日韩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
4.2.2 区域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文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5.1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文化贸易规模偏小 |
5.1.2 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 |
5.1.3 政策及法律法规方面力度不足 |
5.2 我国文化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
参考文献 |
(2)中韩自贸协定下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服务贸易基本理论 |
一、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特征 |
(一)服务业概念 |
(二)服务贸易概念及分类 |
(三)服务贸易特征 |
二、服务贸易相关理论综述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要素禀赋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中韩自贸协定服务贸易主要内容 |
一、中韩自贸协定服务贸易条款 |
(一)中韩FTA签订过程 |
(二)中韩FTA中服务贸易条款 |
二、中韩服务贸易第二阶段谈判 |
(一)中韩服务贸易第二阶段谈判进程 |
(二)中韩服务贸易第二阶段谈判焦点议题 |
注释 |
第四章 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
(一)中韩发服务业结构及特征 |
(二)中韩服务贸易现状 |
(三)自贸协定签署对中韩服务贸易带来的影响 |
二、中韩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中韩服务贸易增长乏力 |
(二)中国对韩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
(三)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大 |
(四)中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缺乏人才 |
(五)韩国关税政策严重制约双方贸易 |
注释 |
第五章 中韩自贸协定背景下中韩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
(一)强化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业市场秩序 |
(二)充分发挥货物贸易拉动服务贸易比重提升的作用 |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二、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
(一)增加中国对韩服务贸易竞争力 |
(二)调整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
三、扩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 |
(一)加快服务业的开放进程 |
(二)加强中韩交流 |
四、完善管理政策,提高人才质量 |
(一)提高服务贸易管理水平,完善相关制度 |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
五、利用FTA推进中韩服务贸易发展 |
(一)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合作力度 |
(二)有序拓展实施FTA细节 |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两国服务业的发展 |
(四)加强两国合作与磋商,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摩擦解决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外贸结构专型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外贸结构 |
2.1.2 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
2.1.3 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传统贸易理论 |
2.2.2 国际贸易新理论 |
2.2.3 贸易保护理论 |
2.2.4 产业结构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外贸结构发展状况 |
3.1 新疆外贸结构总体发展状况 |
3.2 新疆外贸商品结构发展状况 |
3.2.1 新疆外贸商品结构发展历程 |
3.2.2 新疆外贸商品结构转型升级测度 |
3.2.3 新疆外贸商品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
3.3 新疆外贸方式结构发展状况 |
3.3.1 新疆外贸方式结构发展历程 |
3.3.2 新疆外贸方式结构转型升级测度 |
3.3.3 新疆外贸方式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缺陷 |
3.4 新疆外贸市场结构发展状况 |
3.4.1 新疆外贸市场结构发展历程 |
3.4.2 新疆外贸市场结构转型升级测度 |
3.4.3 新疆外贸市场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
3.5 新疆外贸模式结构状况 |
3.5.1 新疆外贸模式发展历程 |
3.5.2 新疆外贸模式结构转型升级测度 |
3.5.3 新疆外贸模式结构转型升级的约束条件 |
第四章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
4.1 微观层面(企业角度)的影响因素 |
4.1.1 技术创新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
4.1.2 外商投资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
4.2 中观层面(产业角度)的影响因素 |
4.2.1 产业环境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
4.2.2 产业结构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
4.3 宏观层面(政府角度)的影响因素 |
4.3.1 产业政策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
4.3.2 外贸政策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
第五章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
5.1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的构建 |
5.1.1 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5.1.2 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测评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权重的确定 |
5.2.3“价值”量化 |
5.2.4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测度 |
5.2.5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综合分析 |
5.3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缺陷 |
第六章 国内外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及对新疆的借鉴 |
6.1 国外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1.1 美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1.2 日本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1.3 韩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2 国内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2.1 浙江省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2.2 吉林省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2.3 黑龙江省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
6.3 国内外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经验及对新疆的启示 |
第七章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设计 |
7.1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总体思路 |
7.2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设计原则 |
7.3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
7.3.1 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加速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
7.3.2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促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
7.3.3 以政府制度创新为导向,实现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
7.3.4 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方式,实现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
第八章 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及路径实施的保障措施 |
8.1 微观层面 |
8.1.1 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加快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
8.1.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出.产品国际竞争力 |
8.2 中观层面 |
8.2.1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
8.2.2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增强出.商品竞争力 |
8.3 宏观层面 |
8.3.1 健全外贸体制,鼓励企业出.高科技含量产品 |
8.3.2 制定创新功能性贸易政策,实现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 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框架结构安排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选择 |
7.1.3 战略实施 |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
7.2.1 贸易救济战略 |
7.2.2 破壁跨垒战略 |
7.2.3 TRIPS 战略 |
7.2.4 服务贸易战略 |
7.2.5 投资战略 |
7.2.6 国企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5)中韩对外贸易管理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国际贸易管理法概论 |
(一) 国际贸易管理法的概念 |
(二) 国际贸易管理法的体系 |
二、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法 |
(一)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管理立法 |
(二) 中国对外贸易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 |
(三) 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 |
三、 韩国对外贸易管理法 |
(一) 韩国对外贸易管理基本制度 |
(二) 韩国对外贸易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及政策计划 |
(三) 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 |
(四) 对外贸易秩序与对外贸易调查 |
四、 中韩对外贸易法比较 |
(一) 对外贸易法及管理行政体系比较 |
(二) 促进贸易及限制贸易比较 |
(三) 维持进出口秩序政策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6)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
2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演变 |
2.1 韩国二战前对外经济交往史简略回顾 |
2.1.1 门户开放前的对外经贸关系 |
2.1.2 门户开放与殖民统治时期 |
2.1.3 对外经济交流的历史遗产 |
2.2 "美援"依赖型经济(1948—1961) |
2.2.1 朝鲜战争的"创造性"破坏 |
2.2.2 美国援助下的恢复与重建 |
2.2.3 "美援"依赖型经济下的对外贸易 |
2.3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扩展与收敛(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
2.3.1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20世纪60年代) |
2.3.2 重化学工业化与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拓展(20世纪70年代) |
2.3.3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收敛(20世纪80年代) |
2.4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升级(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
3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及绩效 |
3.1 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
3.1.1 "政府主导"的基本理念 |
3.1.2 政府主导外向型经济的途径 |
3.1.3 政府主导外向型经济的实施条件 |
3.2 "‘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 |
3.2.1 外向经济的类型 |
3.2.2 韩国选择"出口导向"为主的必然性 |
3.2.3 结合"进口替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2.4 "‘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
3.3 财阀推动的外向型经济 |
3.3.1 财阀推动外向型经济形成的背景 |
3.3.2 韩国财阀的形成与发展 |
3.3.3 财阀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3.4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绩效 |
4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经济因素分析 |
4.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韩国经济起飞的路径选择 |
4.1.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4.1.2 韩国经济起飞的初始条件 |
4.1.3 韩国经济起飞的路径选择 |
4.2 规模经济理论与韩国脱"小国困境" |
4.2.1 规模经济理论 |
4.2.2 韩国经济的"小国困境" |
4.2.3 突破途径:"小国"的"大国战略" |
4.3 赶超经济理论与韩国外向经济体系的构建 |
4.3.1 赶超经济理论 |
4.3.2 "后发优势"理论 |
4.3.3 基于赶超经济理论的韩国外向型经济体系 |
5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政治、社会因素分析 |
5.1 威权政治体制 |
5.1.1 韩国威权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 |
5.1.2 韩国威权政治体制在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 |
5.2 "发展型"政府与"政府自律性" |
5.2.1 "发展型"政府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 |
5.2.2 韩国"发展型"政府的特点 |
5.2.3 政府自律性 |
5.3 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结构 |
5.3.1 对大企业集团:控制与互惠 |
5.3.2 对产业工人:高压与安抚 |
5.3.3 对"三农":冲击与保护 |
5.3.4 对外国资本:积极引进与严格监控 |
6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因素分析 |
6.1 韩国的地缘政治、经济与韩国的选择 |
6.1.1 韩国的地缘政治、经济特征 |
6.1.2 韩国的选择 |
6.2 冷战体系与韩国外向型经济 |
6.2.1 借助西方世界的援助 |
6.2.2 对西方国家市场、技术的依赖 |
6.3 后冷战体系与韩国外向型经济 |
6.4 大国因素与韩国外向型经济 |
6.4.1 美国因素 |
6.4.2 日本因素 |
6.4.3 中国因素 |
6.4.4 欧盟因素 |
6.4.5 俄罗斯因素 |
7 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升级与展望 |
7.1 韩国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的限界 |
7.1.1 传统外向型经济的弊端 |
7.1.2 制度基础的变化 |
7.1.3 利益集团分化 |
7.1.4 外部因素的变化 |
7.2 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升级 |
7.2.1 外向型经济调整的起始 |
7.2.2 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
7.2.3 从单向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外向型经济的升级 |
7.2.4 出口导向到内外并重 |
7.3 韩国外向经济战略新版图:以FTA为中心推进贸易自由化 |
7.3.1 韩国推动FTA的背景及战略意图 |
7.3.2 韩国FTA战略进程 |
7.3.3 韩国FTA战略展望 |
8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FDI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框架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第三节 FDI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
三、国家产业安全的投资理论基础 |
四、国外学者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
五、国内学者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
六、国内学者对FDI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研究 |
七、利用外资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四节 FDI影响东道国产业安全的新诠释——演化发展经济学 |
一、演化经济学概述 |
二、演化发展经济学 |
第五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二章 产业安全及其评价 |
第一节 产业安全的涵义 |
一、产业安全及其界定 |
二、产业安全模型 |
第二节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体系创建的原则和方法 |
二、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产业安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产业安全的基本评估 |
一、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二、部分产业安全指标的评测 |
三、中国产业安全评价的基本结论 |
第三章 基于FDI的我国产业安全分析 |
第一节 FDI在我国的现状、特点与趋势 |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利用FDI回顾 |
二、目前FID在我国的特点与趋势 |
第二节 FDI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的机理分析 |
第三节 FDI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的原因 |
一、宏观层面的原因 |
二、跨国公司战略方面的因素 |
三、国内产业环境方面的原因 |
四、产业政策 |
第四节 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不利影响 |
一、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 |
二、对产业政策制定的影响 |
三、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
四、加剧我国由于行业规模不经济而导致的产业安全问题 |
第四章 FDI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及模型的运用 |
一、研究思路 |
二、模型的来源 |
第二节 FDI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
一、数据的选取及变量的解释 |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
三、结论 |
第三节 FDI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缺陷 |
二、实证分析 |
三、结论 |
第五章 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产业保护 |
一、发达国家产业保护的背景和特点 |
二、美国的产业保护政策 |
三、日本的产业保护政策 |
第二节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保护 |
一、韩国的产业保护政策 |
二、墨西哥的产业保护政策 |
第三节 国外产业保护政策的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发达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经验的借鉴 |
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产业经验的借鉴 |
三、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我国外资政策创新与调整 |
第一节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 |
一、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进程 |
二、我国外资政策的特点 |
第二节 对我国外资政策的辩证认识 |
一、我国外资政策发挥的积极作用 |
二、我国外资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
一、国外利用外资政策的比较分析 |
二、利用外资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四节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外资政策调整与创新 |
一、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
二、产业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外资政策调整与创新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3.1 有关产业结构的观点 |
0.3.2 有关主导地位的观点 |
0.3.3 有关共同体的谈判模式的观点 |
0.3.4 有关货币一体化的观点 |
0.4 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及论文结构 |
0.4.1 研究方法 |
0.4.2 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
0.4.3 论文结构 |
1 中日韩建立自贸区的理论基础 |
1.1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
1.2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
1.3 国家需要理论 |
2 中日韩建立自贸区的物质基础 |
2.1 中国经贸发展的特点及历程 |
2.1.1 中国经贸发展的特点 |
2.1.2 中国经贸政策演变的历程 |
2.2 日本经贸发展的特点及历程 |
2.2.1 日本经贸发展的特点 |
2.2.2 日本经贸政策演变的历程 |
2.3 韩国经贸发展的特点及历程 |
2.3.1 韩国经贸发展的特点 |
2.3.2 韩国经贸政策演变的历程 |
2.4 中日韩三国双边贸易关系现状 |
2.4.1 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现状 |
2.4.2 中韩双边贸易关系现状 |
3 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影响因素 |
3.1 内部因素 |
3.1.1 要素流动方面 |
3.1.2 技术创新方面 |
3.2 外部因素 |
3.2.1 大势所趋的国际形势 |
3.2.2 美国影响 |
3.2.3 金融危机的影响 |
4 实证分析:基于中日韩和东盟主要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 |
4.1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4.2 模型建立和结果分析 |
5 建立自贸区谈判所面临的问题 |
5.1 中日谈判所面临的问题 |
5.1.1 政治问题 |
5.1.2 领土问题 |
5.1.3 经济问题 |
5.2 中韩谈判所面临的问题 |
5.2.1 经济问题 |
5.2.2 民间交流问题 |
5.2.3 地缘政治问题 |
6 政策建议 |
6.1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完善“10+1”机制,积累谈判资 本 |
6.2 加强对话与合作,妥善处理地区及地缘矛盾 |
6.3 组织人员加强重点领域的研究,突破谈判瓶颈 |
6.4 加强宣传与交流,建立良好的民间交流平台 |
6.5 加强对日韩的商品需求和其国内利益集团研究,生产适销对路的 产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基于中韩比较的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 |
2.1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2.1.1 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
2.1.2 韩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
2.2 中韩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分析 |
2.2.1 中韩图书贸易发展情况比较 |
2.2.2 中韩影视贸易发展情况比较 |
2.2.3 中韩音像贸易发展情况比较 |
2.2.4 中韩游戏贸易发展情况比较 |
2.2.5 中韩动漫贸易发展情况比较 |
2.2.6 中韩影视音像媒介贸易发展情况比较 |
2.3 中韩文化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
2.3.1 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分析 |
2.3.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
2.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2.4 中韩政府对于文化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 |
2.4.1 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方面的对比 |
2.4.2 国家组织管理机制方面的对比 |
2.4.3 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的对比 |
2.4.4 人才培养方面的对比 |
2.4.5 文化贸易支持方面的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文化贸易现存问题分析 |
3.1 我国文化贸易现存问题的表现 |
3.1.1 我国文化贸易存在巨大逆差 |
3.1.2 我国文化贸易总体实力较弱 |
3.1.3 我国文化贸易供需不均衡 |
3.1.4 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不合理 |
3.2 我国文化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
3.2.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3.2.3 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和科技支撑 |
3.2.4 缺乏足以引领市场的企业和品牌 |
3.2.5 国际营销环节薄弱 |
3.2.6 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
4.1 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意识 |
4.1.1 科学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
4.1.2 重视文化资源的创新 |
4.2 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 |
4.2.1 政府在政策方面对文化贸易的扶持 |
4.2.2 政府在法律方面对文化贸易的扶持 |
4.2.3 政府在管理机制方面对文化贸易的扶持 |
4.2.4 政府在资金方面对文化贸易的扶持 |
4.3 打造龙头企业与自主品牌 |
4.3.1 打造龙头企业 |
4.3.2 实施品牌战略 |
4.4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4.4.1 拓展营销手段 |
4.4.2 重视国外消费群体减少文化折扣 |
4.5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
4.5.1 大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 |
4.5.2 积极吸引和网罗各地人才 |
4.5.3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4.5.4 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 ——以美国的朝鲜政策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与研究方向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解析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六节 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
注释 |
第二章 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 |
第一节 国际舞台中行为体 |
第二节 兄弟困境与霸权的效用 |
1、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
2、不均衡交易的出现 |
第三节 霸权内涵的转变 |
1、霸权的效用 |
2、霸权的形成 |
3、霸权竞争 |
第四节 美国霸权战略的解读 |
1、服务提供者与美国霸权 |
2、领跑地位与美国的软霸权 |
3、界外效应与美国霸权 |
4、国内政治与美国霸权 |
第五节 未来美国的软霸权 |
1、冷战后中国对美国领跑地位的影响 |
2、中美并非在进行霸权竞争 |
3、中国融入现有国际体系 |
第六节 中国因素与美国霸权 |
1、中国的崛起 |
2、中国崛起的国际关系内涵 |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美国霸权战略的经济支点 |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与技术优势 |
第二节 美国国际经济主导能力的巩固与经济霸权 |
第三节 美国对韩国的担忧 |
1、韩美经济合作的战略性考虑 |
2、牵制中国 |
第四节 中国对朝鲜影响力的扩大 |
1、中国与朝鲜经济合作的扩大 |
2、中国对美国的牵制 |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美国霸权战略的军事支撑 |
第一节 美国的全球战略与韩美同盟 |
1、驻韩美军问题上的保守派与激进派 |
2、驻韩美军任务性质变化的客观原因 |
3、美国的新战略 |
第二节 美国维护霸权的军事力量及领导能力 |
第三节 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 |
1、中美军事实力对比 |
2、现代社会中拥有军事实力的意义 |
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美国霸权战略的政治手段 |
第一节 东北亚政治的特殊性 |
第二节 通过合作扩大共同利益认识 |
1、东北亚区域一体化与中美关系 |
2、中美在东北亚是伙伴还是对手? |
3、东方的新出现 |
第三节 维持均衡的国际形势 |
1、价格制定者/价格持有者 |
2、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主义政治体制 |
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 |
第一节 韩美关系 |
1、韩国外交政策的特征 |
2、韩美关系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朝鲜的外交政策 |
1、朝鲜维持军事紧张状态的大国外交政策 |
(1) 核问题 |
(2) 导弹问题 |
2、中朝关系的特殊性 |
3、朝鲜的改革开放 |
第三节 朝鲜核问题和六方会谈 |
1、多边协商下的一对一协商 |
2、美国与朝鲜达成协议的时机 |
第四节 朝鲜与美国的会谈成果研究 |
1、"山顶上的石头"模型 |
2、"2.13"共同文件以后的朝鲜与美国关系 |
3、朝鲜进行核试验的背景 |
4、美国对朝鲜核试验的影响 |
5、美国增加与朝鲜接触 |
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韩国政府调整外贸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文化贸易影响中日韩区域经济的研究[D]. 张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2]中韩自贸协定下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 李延祉(Lee YeonJee).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疆外贸结构专型升级路径研究[D]. 张静.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4]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5]中韩对外贸易管理法比较研究[D]. 金镇赫. 吉林大学, 2012(09)
- [6]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D]. 申东镇.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7]FDI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毕冶. 云南大学, 2011(07)
- [8]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刘冲. 辽宁大学, 2011(01)
- [9]基于中韩比较的发展我国文化贸易研究[D]. 杨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2)
- [10]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 ——以美国的朝鲜政策为案例[D]. 申耿焕. 复旦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