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概念-设计之翼

灵感概念-设计之翼

一、灵感 概念——设计的双翼(论文文献综述)

刘若岚[1](2021)在《北周安伽墓神只图像研究》文中提出

徐艳艳[2](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谈维榕[3](2021)在《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文中认为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狮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符号被引入中国,在唐代作为瑞兽形象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文献记录、图像和实物资料三者对照的方法,系统地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进行梳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文化溯源进行论述,从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印度佛教文化、波斯文化中分别对狮纹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所包含的中外文化因素。第三章从图像学的角度,根据狮纹在纺织品中的表现形态对其进行造型、构图、色彩和工艺特色归纳,总结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通过艺术特征具体探究狮纹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变迁。第四章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类,深入分析狮纹的祈福纳祥、身份区别以及装饰审美等社会文化功能。第五章根据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装饰艺术的风格与特征,探讨其设计思想,以及狮纹应用于现代装设计中可借鉴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品牌案例,归纳出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六章主要提取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元素,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认为: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唐代狮纹艺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和丰富唐代服饰文化的研究。

王英[4](2020)在《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及当代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国时代的中山国疆域中,主要民族构成为北方迁徙而来的游牧民族,地域文化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山国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展现出别样的生活习俗以及艺术特色。战国中山文化主要涵盖了政治、经济、农业、文化习俗等诸方面。随着中山王墓考古发掘工作逐步的展开,关于战国中山文化的研究得陆续展开,并且在很多方面得以深入研究,服饰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空白领域。本文基于历史考古及文献资料尝试探索进一步梳理研究。首先概述了战国中山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立足于实物资料和相关史料的充分搜集,并进行一定的田野考察。梳理出了战国中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就其中的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地域礼俗文化展开探讨,并总结其服饰文化特征,使得有关中山服饰文化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再进一步论述当代中山文化的创新设计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得出战国中山文化的创新设计思路,并逐步开展设计。主要对中山地区出土器物造型和纹样的汲取和再创造,论证其创新设计在当代具有可行性和可借鉴性,也印证了中山文化的重要性。目前有关服饰文化方面的创新作用较为缺乏,也说明了本文对于战国中山地区服饰文化再创造的必要性。然后,对类似服饰文化创新方面成功的案例进行解析,归纳出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当代创新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设计法则。最后,将战国中山文化元素通过创新实践的手法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在设计理念上,结合中山国独有的双翼神兽和凤的造型,进行服装图案的创新设计,应用在现代服装当中。使得服饰在整体上适宜于当代女性人群的穿衣偏好,同时也能展现出中山国的别样艺术风采,从而更好地来弘扬和传承中华服饰文化。为日后战国中山服饰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思路和基础,也为创新设计工作增加了实践方法和经验。

王卫星[5](2020)在《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66年前,新中国在内蒙古包头创建了包钢,获评“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底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传播学诞生于1923年,由英国人桑德拉·奥利弗教授最早提出。企业传播学是研究企业如何运用组织效能、传播媒介与社会交流的学科。新媒体时代,诸如“华为”“宝武集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企,企业文化传播已经从“软实力”转化为产品畅销和企业发展的“硬核”。包钢集团亟需拥有专业的,尤其是基于市场化分工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团队,也缺乏基于市场竞争的传媒技术和推广模式。包钢的新闻传播类工作具有大型国有企业的组织属性,实际仍以宣传部引领企业传统媒体为主的运行格局。因相对保守的宣传理念,企业文化传播的认知有待更新。在融媒体视阈下,具有对内传播受众与对外传播发端双重条件的员工群体,受制度约束与意识认同的局限,导致包钢企业文化双向传播中,媒介延伸到人的未融合、不互动、不高效。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中,新媒体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播面狭窄,削弱了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力,进而局限了包钢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具体点出问题:相关包钢的视频尤其是宣传片,内容同质化,不精致不活泛,格调高大上、枯燥、教条,格式千篇一律;短视频“生拍直传”较多,影响企业文化产生高辨识度的传播效果;媒介上,对内传播渠道单一,对外传播途径固化,富于泛众化发布,而缺少分众化细分,在跨界印象与垂直推送方面需要强化。针对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多样化视频传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精髓,改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与制作上的不足;新媒体产品须加专业化技术分类处理,加强对细节的把握;拍摄专业纪录片,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接地气而充满人情味。策略:首先,在包钢现有新媒体产品的基础上,布局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以短视频为主,多渠道网络传播,精准推荐,分场合、分对象、分层次的对外传播,制作“1+1>2”高附加值的新媒体产品。其次,注重人文关怀的拍摄取材,刻画细节表达,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改善内容表现力的不足。还要增强视频传播力度,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包钢跨界、跨行业的知名度。综合运用网络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员工发挥协同效应显着增强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着实扩大包钢的社会影响力。传媒转型升级飞快,5G已来,互联网+等等。笔者选题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缘起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现状与趋势及工作经历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暑期调研访谈结合视频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做了对包钢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的探析研究。目前对“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具体到“视频化传播包钢企业文化的研究”微乎其微。这也说明包钢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长期以来,关于“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存在薄弱环节而出现研究空档。“国有企业文化传播”这一大块研究“田野”势当倍加珍惜并开发应用。综上,本论文谨此展开研究,以期解决问题。正文分六块:引言+四章+结语。引言,介绍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及预期效果。第一章,概论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层递引论企业传播学,具体到企业文化传播的论述。第二章,更具体论述包钢企业文化传播,以包钢企业形象引入包钢企业文化正题,以图表、框架式分类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视频。从包钢企业媒体定制传发的三大网络视频平台,选取含有“包钢”内容的各类视频,做了311个视频分析,从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元素,部分在附录表中做了详细深入分析。笔者调研包钢新闻宣传部门,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出《包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因包钢传统媒体《包钢日报》及“包钢电视”存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偏差与渗透不足等问题,着重从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状况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谨以有限的文学思维提炼确定标题,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及新媒体理论支撑论证。采用了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包钢三个基层单位轨梁厂、无缝厂、动供厂,合计227名基层及一线员工,并作答55份调查问卷;网络回收1188份有效调查问卷,按每份答卷的答题速度、认真态度、思考创见三个要素,筛选出作答质量比较高的问卷713份;笔者融合了相当于长期田野调查的十几年工作体察。以期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做研究。另外,调查访谈了包钢媒体从业人员。综上,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概括为:一部神曲《草原晨曲》;一匹神马“双翼神马”;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剪彩“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将包钢企业文化浓缩传播为公众难忘的包钢印象。传播包钢企业文化正能量的载体以主打产品品质与颂扬榜样典型人物为主,包钢产品品牌对外传播成效显着,但是过度的典型人物宣传反而“以少盖多”忽略了众望所归的对基层员工的传播。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赋权在宣传部,赋能在新闻中心,实际仍存在重视对内传播而轻视对外传播的问题。第四章,重点从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做了媒介影响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与满意度分析。新媒体路径分析了:包钢融媒体的传播规划、公众号的运行、新媒体产品呈现进程的媒介影响、传播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及满意度分析。关于新媒体如何呈现包钢企业文化的传播策略,摘要概括四个不同角度给出结论:深入了解包钢企业文化内涵,掌握基层的鲜活的素材;把握企业媒体的传播节点,厘清多重传播价值链接;优化公众号的内容,促动包钢员工个人或团队自发的对外传播;以全媒体思路与措施,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持续扩大包钢的影响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创新虽有不足之处,但可为其他企业运行企业文化传播提供传播模式的启示。本文将新闻传播学与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相结合,调查数据,探测传播进路补充了一些研究空位;通过5W、第三人效果、精准推荐、后受众等新闻传播学理论,探析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对其他企业文化传播或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张冬鸣[6](2020)在《基于《山海经》妖怪文化的游戏美术设计研究与创作》文中指出在电子网络时代,随着书籍阅读模式的日渐式微,动漫游戏影视作品成为青少年了解认知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泛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神学体系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圣经体系以及东亚地区的日本神怪文化、韩国萨满巫术文化等外来文化裹挟着数字娱乐的外衣迅速涌入中国。如雅典娜、奥丁、吸血鬼、精灵、哥布林等外来神怪形象在游戏影视动漫作品中频频出现,对国内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知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神怪文化主要体现在《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等古典名着中,但因当今很多国内青少年书籍阅读不足,所以除了熟悉二郎神、哪吒、牛魔王等经典角色之外,普遍存在对本国传统妖怪文化体系认识不足的现象。如何在动漫游戏影视作品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保护的新课题。中国妖怪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独特性和跨境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妖怪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山海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中国志怪古籍,在中国妖怪文化研究中地位尤其重要,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与代表意义。随着游戏产业在电子行业中异军突起,成为时下最为热门与年轻化的新兴产业,游戏本身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与载体,为妖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行性平台。同时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国产网络游戏的开发与深入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借鉴。游戏美术作为整个游戏最为直观的一部分,具有直接影响游戏整体感官与质量的作用,由于其独有的视觉传播特性,往往成为玩家评判一款游戏的标准。本课题通过对《山海经》妖怪文化进行探索概述,对其中的妖怪形象进行整理归纳,对在现代游戏设计中以神怪文化为载体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与展示,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在“如何将现代新兴游戏设计与古老传统妖怪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并达到一定的文化传播效果”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总结归纳出一套可行的设计策略及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来进行设计创作,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相关研究背景与意义,展示与分析了国内外的产品现状与理论研究方向,同时介绍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古籍《山海经》及其中包含的妖怪文化,对《山海经》妖怪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意蕴及其对外影响作出详细阐释;第三部分从《山海经》妖怪形象特征出发,对其进行整合归纳分析,介绍其表现手法、审美特征以及整体特色,同时对比研究了各时期以《山海经》古籍为依托的绘本中妖怪形象的造型差异以及用笔质感,为此后的角色造型设计作参考铺垫;第四部分从现实应用角度出发,主要阐释了以游戏为平台传承传统妖怪文化的可行性理论支持,并对妖怪文化元素在现代游戏美术设计中的原画、UI以及美宣方面的具体运用作深入介绍与案例分析,根据应用现状总结归纳出现阶段游戏美术中对于文化传承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承接上文,对妖怪形象在古今绘本中的造型与现代游戏角色中的应用作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引申出绘本对角色创作的借鉴与参考价值;第五部分为用户研究阶段,通过用户访谈与问卷调研的研究方式进行用户心理与意向度分析,验证游戏传播文化的可行性以及确定用户的游戏意愿与设计风格倾向,为下文的设计策略及最后的设计输出作设计导向归纳;第六部分就现代欧美日韩中各国游戏角色设计特点提取相应典型案例作一个简要概述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妖怪文化元素在现代游戏角色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策略,以助于后期角色设计的完成;第七部分为游戏产品输出阶段,通过对上文用户研究的结果导向为基础进行背景剧情的说明与游戏框架的构建。以总结归纳的设计策略为指导,最终产出一套以中国传统《山海经》妖怪文化为依托的游戏角色设计。

宋子燕[7](2020)在《“载道”和“引玉” ——文本在概念艺术中的意义》文中认为身在千里之外的盲人可以和在场观众一样把握《一把和三把椅子》是怎样的艺术品,概念艺术可以在阅读中完成遥远的观看。本文通过对概念艺术相关文本的分类和分析,建立了概念艺术和各类文本的关系图式,又参照概念艺术创作与观看的特征,进而对各项文本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文本与概念艺术的特殊默契,强调利用文本来促进创作思维和观看思维的形成。概念艺术旨在传达意义、引发思考,也即“文以载道”、“抛砖引玉”。所载之道、载道之法可见于设计文本;背景也即“载道”的因果因缘可见于外文本;作品引起的思考和效果也即所引之玉可见于再创作文本。且文本不仅呈现创作者和再创作者(观看者)的思维内容与动态,也作为思维范例影响着观看与创作的思维模式。本文作者在分类考察相关文本的基础上,对其在概念艺术中特有的、深远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于菁竹[8](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指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王玥琪[9](2020)在《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文中指出仿生设计是一种与人类历史相伴相生的设计方法,能够从身心上带给人们舒适。在近代工业化发展与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住宅室内设计趋向于工业化、公式化,但当多数人都选择这样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便会趋于无性格、无趣化,这时则可以使用仿生设计这种手法为趋向于平淡的住宅室内设计增加新的激情,带来新的住宅室内设计美学感受,仿生设计的美学指仿生设计中所体现的来自于自然物质或动植物的美感,本文中的仿生设计的美学仅指观感上的仿生设计与美学。仿生设计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之中,是一种应用前景颇广的学科。本文以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体现的美学元素及提取使用流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总结论证出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体现美学感受的营造手法和设计流程。本文围绕仿生设计手法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所产的的美学感受展开讨论,使用文献综述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仿生设计的美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元素和使用手法及设计流程。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一、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仿生设计的历史进行梳理,阐述论题研究原因及目的意义,理顺本文中出现相关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二、其次,在阐述美学理论观点后,通过使用仿生设计手法设计的优秀室内设计相关案例对观点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论证前文中提到的对于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所产生美学的营造因素:造型、比例、姿态、图形情感、节奏、功能、色彩。三、第三,通过调研已有的优秀仿生设计的住宅室内设计部位和对调查问卷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优秀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所体现的美学上的优秀之处,对大众在仿生设计住宅室内设计中实际感受到美感的部位与材料等进行分析整理。四、最后,利用虚拟项目的设计对前文观点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分析的结果进行论证,总结出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体现美学的一般性规律和不足,最终得到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产生美学感受的元素和使用手法及设计流程的结论。并基于本文研究内容──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的美学研究,对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韩耀鑫[10](2020)在《古风时期萨摩斯的东地中海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萨摩斯是小亚希腊地区萨摩斯岛上的城邦,前12世纪末以埃皮达鲁斯人为主的希腊殖民团体陆续来到萨摩斯,与莱莱格人共同生存。前9世纪末萨摩斯文化开始复兴,荷马史诗中萨摩斯人已经具有希腊身份。古风早期萨摩斯城邦逐渐形成,其因希腊身份得以参与希腊地区的政治和贸易活动。利兰丁战争后,萨摩斯贸易的重心转向近东地区,其原因主要是是希腊本土吸引力降低、萨摩斯王政结束、贵族追求近东物品。萨摩斯的海外农耕殖民也间接地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萨摩斯的海外贸易集中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吕底亚、叙利亚北部、塞浦路斯、腓尼基、埃及沿岸和希腊地区。现存考古材料主要来自赫拉神庙,其中叙利亚北部的青铜动物雕刻较多,腓尼基则以象牙制品为主,塞浦路斯赤土陶器出现早、贸易数量大且时段长。近东的贸易中埃及是较为重要的,埃及的女神雕像和圣甲虫印章在赫拉神庙多有发现,瑙克拉提斯是两地贸易的中心。吕底亚兴起后,它的银金矿和铸币技术流入萨摩斯。萨摩斯与希腊地区的贸易以陶器和芳香油膏为主,其中具有泛伊奥尼亚性和泛希腊宗教性质的提洛岛是基克拉底群岛的物品交换中心,萨摩斯与雅典、科林斯、斯巴达的贸易都带有“同盟城邦”性质。萨摩斯古风时期的贸易是文明交往的途径而不是城邦经济政策的实践。希腊文明和近东文明共同影响萨摩斯工匠技艺、宗教和文化的发展。萨摩斯的希腊身份决定了共同体的文化中,核心是希腊性的,只是嵌入希腊和近东的表现形式。城邦精英在海外贸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追求和使用近东物品,将其作为生活中的奢侈品、宗教奉献品。僭政时期,僭主依靠贸易积累的巨资兴修公共建筑、赞助文化事业。古风时期的萨摩斯是希腊文化和财富的领头羊之一,东方化对萨摩斯的影响是宗教性、装饰性和局限性的。

二、灵感 概念——设计的双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感 概念——设计的双翼(论文提纲范文)

(2)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现状
        1.2.1 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
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文化溯源
    2.1 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
        2.1.1 辟邪
        2.1.2 麒麟
    2.2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狮子
        2.2.1 作为护法的狮子
        2.2.2 作为驯服的狮子
    2.3 波斯文化中的狮子
        2.3.1 彰显王权
        2.3.2 猎狮习俗
    2.4 本章小结
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
    3.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造型
        3.1.1 走狮—气势雄迈
        3.1.2 立狮—威武跃动
        3.1.3 蹲狮—憨态可掬
        3.1.4 跑狮—活泼可爱
    3.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构图方式
        3.2.1 对称式
        3.2.2 散点式
        3.2.3 对波式
    3.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色彩特点
        3.3.1 对比色
        3.3.2 同类色
    3.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工艺特色
        3.4.1 印染
        3.4.2 织锦
        3.4.3 刺绣
    3.5 本章小结
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
    4.1 祈福纳祥
        4.1.1 宗教用品中的狮纹
        4.1.2 节俗用品中的狮纹
    4.2 身份区别
        4.2.1 官服上的狮子
        4.2.2 赐服上的狮子
    4.3 装饰审美
        4.3.1 服饰中装饰审美
        4.3.2 宗教用品中装饰审美
    4.4 本章小结
5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方式探索
    5.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设计思想
    5.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方法分析
        5.2.1 从概念到视觉的表达
        5.2.2 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达
    5.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5.4 本章小结
6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与实践
    6.1 设计理念
    6.2 实践过程
    6.3 款式图展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及当代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战国中山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2.1 战国中山服饰制度
        2.1.1 服饰制度的政治成因
        2.1.2 服饰制度的地理成因
    2.2 战国中山服饰发展经济条件
        2.2.1 农业的兴起
        2.2.2 游牧的发展
        2.2.3 手工业的发展
        2.2.4 商贸经济的发展
    2.3 战国中山的地域礼俗文化
        2.3.1 游艺习俗
        2.3.2 男女无别之风
        2.3.3 尚武崇勇之风
        2.3.4 崇儒重礼之风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国中山服饰特征
    3.1 服饰穿着人群分类
        3.1.1 上层统治阶级服饰
        3.1.2 平民阶层服饰
        3.1.3 武士服饰
        3.1.4 艺人服饰
    3.2 服饰的艺术特征
        3.2.1 服装的形制
        3.2.2 服装的色彩
        3.2.3 服装的纹样
        3.2.4 服装的材料
        3.2.5 服装的佩饰
    3.3 服饰的审美特性
        3.3.1 服饰的审美思想
        3.3.2 服饰的审美表达
    3.4 战国中山服饰的区域化特征表现
        3.4.1 中山与邻国的区域化服饰共性
        3.4.2 中山在服饰区域化特征中体现出的独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国中山文化现代设计的应用现状
    4.1 战国中山文化创新现状分析
        4.1.1 产品类别
        4.1.2 应用元素
        4.1.3 艺术表现特征
    4.2 战国中山文化在服饰方面的创新现状
        4.2.1 创新的内容
        4.2.2 创新的发展现状
    4.3 战国中山文化在现代服饰创新中的现实意义
        4.3.1 传承与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
        4.3.2 传递民族化的审美观念
        4.3.3 创新服饰设计思路
    4.4 战国中山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思路
        4.4.1 创新元素的多样化
        4.4.2 创新方法的个性化
        4.4.3 创新形式的时尚化
    4.5 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在现代创新中的设计法则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国中山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5.1 古代服饰文化创新实践解析
        5.1.1 楚国服饰文化创新案例解析
        5.1.2 唐朝服饰文化创新案例解析
    5.2 毕业设计创新表达
        5.2.1 灵感来源于设计理念
        5.2.2 创新设计表达
        5.2.3 效果图
        5.2.4 制作过程
        5.2.5 成衣展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选题缘起背景
    (二)文献综述
        1.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
        2.对视频客户端本身及其传播企业的研究
        3.国有企业传播研究
        4.趋向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2.研究内容
        3.研究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
    (二)企业传播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
    (一)包钢企业形象
    (二)包钢企业文化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四)三大视频平台中传播相关包钢的报道分析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关系调查
    (一)传统媒体的偏差与不足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资源分析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传/受状况调查
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一)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
    (二)包钢文化传播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1.发表论文
    2.科研项目情况
    3.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6)基于《山海经》妖怪文化的游戏美术设计研究与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游戏产品及妖怪文化研究理论现状
        1.2.2 国内游戏产品及妖怪文化研究理论现状
        1.2.3 从研究现状看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标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山海经》妖怪文化概述
    2.1 《山海经》简介
    2.2 妖怪文化概念的界定
    2.3 《山海经》妖怪文化的起源
        2.3.1 自然崇拜
        2.3.2 巫术文化
        2.3.3 图腾文化
    2.4 《山海经》妖怪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5 《山海经》妖怪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2.5.1 社会意蕴——以人为本、对立统一
        2.5.2 宗教意蕴——长生不死、死而复生
        2.5.3 哲学意蕴——天人合一、征服自然
    2.6 《山海经》妖怪文化的对外影响
第三章 《山海经》妖怪形象分析
    3.1 妖怪形象综述
    3.2 妖怪形象的表现手法
        3.2.1 增加
        3.2.2 减少
        3.2.3 置换
        3.2.4 异化
    3.3 妖怪形象的色彩概述
        3.3.1 妖怪形象的色彩系统
        3.3.2 妖怪形象的色彩规律
    3.4 妖怪形象的审美特征
        3.4.1 怪诞美
        3.4.2 野性美
        3.4.3 生命美
    3.5 妖怪形象的整体特色
        3.5.1 形态特色——种类繁多、外表诡谲
        3.5.2 功能特色——象征意义与医用价值
        3.5.3 思想特色——人性化特征
    3.6 各时期《山海经》插图绘本中妖怪形象的对比研究
        3.6.1 明朝《山海经》绘本特点
        3.6.2 清朝《山海经》绘本特点
        3.6.3 现代《山海经》绘本特点
    3.7 《山海经》妖怪形象体现的相关美学理论以及对现代游戏设计的启示
        3.7.1 格式塔视觉认知心理学
        3.7.2 皮尔斯符号学
        3.7.3 克罗齐美学理论
第四章 妖怪文化传承在现代网络游戏美术传播中的理论支持及应用研究
    4.1 游戏美术的概念
        4.1.1 游戏美术简介
        4.1.2 游戏美术的审美特征
    4.2 理论支持
        4.2.1 文化符号理论
        4.2.2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理论
        4.2.3 数字文本用户参与层理论
    4.3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原画设计中的运用
        4.3.1 游戏原画的概念
        4.3.2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角色原画中的应用
        4.3.3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场景原画中的应用
        4.3.4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其他原画中的应用
    4.4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UI设计中的运用
        4.4.1 游戏UI的概念
        4.4.2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4.4.3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图标设计中的应用
    4.5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美术宣传中的运用
        4.5.1 游戏美宣的概念
        4.5.2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5.3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4.6 妖怪文化在现代网络游戏美术中应用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4.7 妖怪形象在绘本造型与游戏角色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第五章 妖怪文化游戏用户研究与设计导向
    5.1 妖怪文化游戏的用户研究
        5.1.1 用户访谈——针对普通游戏玩家群体
        5.1.2 问卷调查
        5.1.3 用户访谈——针对专业游戏创作从业者
    5.2 妖怪文化游戏的设计导向
第六章 现代游戏角色设计特点及妖怪文化元素应用的设计策略
    6.1 现代游戏角色设计特点
        6.1.1 中式游戏角色设计特点
        6.1.2 欧美游戏角色设计特点
        6.1.3 日韩游戏角色设计特点
    6.2 妖怪文化元素在游戏角色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6.2.1 娱乐性
        6.2.2 视觉性
        6.2.3 合理性
    6.3 妖怪文化元素应用的设计方法
        6.3.1 继承还原
        6.3.2 联想变异
        6.3.3 解构组合
    6.4 设计策略归纳
第七章 基于《山海经》妖怪文化的游戏美术设计探索——《山海纪》游戏角色设计创作
    7.1 游戏角色设计的任务与内容
        7.1.1 游戏角色设计的任务
        7.1.2 游戏角色设计的内容
    7.2 以《山海经》妖怪文化为题材进行游戏角色设计的原因及意义
    7.3 《山海经》主题游戏的产品调研
    7.4 作品设计说明及内容阐述
        7.4.1 游戏介绍与背景剧情
        7.4.2 游戏框架内容
        7.4.3 游戏角色设计说明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纪要
附录3 《山海经》妖怪文化游戏调研报告
附录4 访谈提纲
附录5 访谈纪要

(7)“载道”和“引玉” ——文本在概念艺术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对象确立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 研究对象确立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艺术的特征及与文本的关联
    第一节 概念、艺术和概念艺术
        一、概念
        二、概念艺术
        三、观看概念艺术
        小结
    第二节 文本、作品和艺术文本
        一、文本
        二、文本和作品
        三、艺术语言和自然语言
        小结
    第三节 概念艺术与相关联文本
        一、研究文本的分类依据
        二、设计文本
        三、外文本
        四、再创作文本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道”与“讲”——设计文本中的概念与诠释方法
    第一节 设计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设计的定位和重心
        二、文本的定位和组成
        三、设计文本的内容界定
    第二节 设计之于概念艺术
        一、被设计的艺术:用“机心”讲“道理”
        二、“道”的设计——概念作为核心内容
        三、“讲”的设计——艺术作为诠释方法
    第三节 设计文本的案例分析
        一、方案、草图、计划
        二、记录、描述、情节
        三、文本构成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背景与催化剂——外文本的辅佐传达
    第一节 外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外文本
        二、外文本之于作者
        三、外文本之于观者
    第二节 背景之于概念艺术
        一、背景
        二、背景之于艺术观看
        三、背景之于艺术创作
    第三节 外文本的案例分析
        一、作者携带的特质
        二、作品携带的符号
        三、社会提供的底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抛砖引玉”与后效——再创作文本的“继续写作”
    第一节 再创作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作为“可写文本“的概念艺术
        二、再创作主体的形成途径
        三、再创作文本形式
    第二节 “抛砖引玉”之于概念艺术
        一、未完成的艺术
        二、作者、观者、作者
        三、抛砖引玉
    第三节 再创作文本的案例分析
        一、《以色列人穿越红海》旁的红方块们
        二、《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聊什么?拖地》的女人
        三、《龙的尾巴》埋藏后,凤的双翼破土而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本实验——缘起、设计和续写
    第一节 课题与主题
        一、课题
        二、主题
    第二节 概念内容的缘起方式
        一、利用客观优势:梦境与“一千零一夜”计划
        二、把握机缘巧合:春灯谜与“腐草为萤”计划
        三、构建编织能力:《你触摸了我》,剖切了空间
    第三节 诠释方法的机心营造
        一、感性显其灵:梦境是湿漉漉的水鬼
        二、理性暗中合:《今人不见古时月》,《公然抱茅入竹去》
        三、载体任其性:水母的浮沉机制
    第四节 观看视角和继续写作
        一、理解作者——作者视角的概念延续
        二、理解自己——个人视角的思维衍生
        三、“细胞分离”——从纸飞机到鞋子
结语
    第一节 文本的分类及其对概念艺术的意义
    第二节 文本实验就创作与观看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9)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仿生设计的美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相关概念
    2.1 仿生设计
        2.1.1 仿生设计概念
        2.1.2 仿生设计沿革
    2.2 仿生设计的美学概念
        2.2.1 美学概念
        2.2.2 仿生设计的美学概念
    2.3 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
    2.4 现状产生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体现的美学元素与使用手法
    3.1 造型与比例
        3.1.1 造型仿生所产生的美
        3.1.1.1 动物造型
        3.1.1.2 植物造型
        3.1.1.3 肌理骨骼
        3.1.1.4 器官
        3.1.1.5 晶体
        3.1.2 和谐比例关系
        3.1.2.1 一比九比例关系
        3.1.2.2 三比七比例关系
        3.1.2.3 四比六比例关系
        3.1.2.4 五比五比例关系
        3.1.3 比例组合手法与造型归类
    3.2 姿态与图形情感与节奏
        3.2.1 姿态仿生
        3.2.2 图形情感
        3.2.2.1 圆形与发散图形
        3.2.2.2 矩形
        3.2.2.3 三角形
        3.2.2.4 线型
        3.2.2.5 力量图形
        3.2.3 图形分级
        3.2.4 节奏
        3.2.5 姿态仿生与图形情感的使用手法
    3.3 功能与色彩
        3.3.1 合理功能带来美感
        3.3.2 色彩仿生的感受
        3.3.3 色彩仿生的使用手法
    3.4 本章小结
4 室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调研
    4.1 调研目的与意义
    4.2 调研方法
        4.2.1 实地调研
        4.2.2 问卷调查
    4.3 调研对象概述
        4.3.1 问卷调查对象概述
        4.3.2 实地调研对象概述
    4.4 统计分析
        4.4.1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4.4.2 实地调研统计分析
        4.4.3 鸟巢调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蛋居”设计
    5.1 设计目的
    5.2 设计说明
    5.3 设计小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1 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10)古风时期萨摩斯的东地中海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综述及趋势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萨摩斯城邦的建立与早期贸易
    第一节 萨摩斯的概述
        一、岛屿的地理环境与农业
        二、萨摩斯的城市和乡村
        三、古风时期贸易的概念
    第二节 萨摩斯希腊身份的来源
        一、迈锡尼晚期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活动
        二、希腊人殖民萨摩斯岛
        三、荷马史诗中萨摩斯的希腊身份认同
    第三节 萨摩斯贸易的初步探索
        一、利兰丁战争后萨摩斯贸易重心转向近东
        二、萨摩斯农业殖民对贸易的间接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古风时期萨摩斯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与西亚及沿海地区的贸易
        一、叙利亚北部的贸易
        二、腓尼基的象牙制品
        三、塞浦路斯的赤土陶器
        四、吕底亚地区的贸易
    第二节 与北非沿岸地区的贸易
        一、埃及的女神雕像和圣甲虫印章
        二、瑙克拉提斯—埃及贸易的中心
    第三节 希腊半岛及爱琴诸岛的贸易
        一、科林斯的陶器贸易
        二、与斯巴达的“同盟贸易”
        三、基克拉底群岛的陶器贸易
    小结
第三章 希腊和近东贸易对萨摩斯的影响
    第一节 贸易推动城邦工艺技术进步
        一、贸易促进工匠的技术进步
        二、对近东格里芬形象的改进
        三、城邦建筑
    第二节 贸易对萨摩斯赫拉崇拜的影响
        一、近东贸易对赫拉形象雕刻的影响
        二、近东贸易对赫拉职能构建的影响
    第三节 贸易对城邦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城邦精英对近东文化的追求
        二、僭政时期文化的兴盛
    第四节 萨摩斯贸易的衰落
        一、波斯西扩征服萨摩斯
        二、雅典霸权下的附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原始文献
        2.研究性着作
        (二)论文类
    中文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原始文献
        2.研究性着作
        (二)论文类
附录一 前8-前7世纪萨摩斯的塞浦路斯赤土陶器表
致谢

四、灵感 概念——设计的双翼(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周安伽墓神只图像研究[D]. 刘若岚.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D]. 谈维榕.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4]战国中山服饰文化及当代创新设计研究[D]. 王英.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5]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D]. 王卫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山海经》妖怪文化的游戏美术设计研究与创作[D]. 张冬鸣.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载道”和“引玉” ——文本在概念艺术中的意义[D]. 宋子燕.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仿生设计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研究[D]. 王玥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10]古风时期萨摩斯的东地中海贸易研究[D]. 韩耀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灵感概念-设计之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