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MLP方案治疗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甜甜,刘玉峰,魏会霞,魏林林,苏淑芳,李白,毛舒婷,冉玉[1](2021)在《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2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情况, 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患儿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24例ALL患儿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 根据肾脏影像学检查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 比较2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 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生存率。结果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ALL患儿占同期初治ALL的2.33%(24/1 030例)。其中男20例, 女4例, 男女比例为5∶1;中位年龄4.3岁(1.3~14.0岁)。浅表淋巴结大16例, 肝脾大21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可见幼稚细胞15例。肾脏影像学异常9例, 化疗后8例恢复正常, 1例因肾衰竭死亡。至2020年8月1日随访结束, 骨髓复发9例, 存活11例, 死亡10例, 失访3例。异常组(9例)和正常组(15例)在性别、年龄、免疫分型、脏器浸润情况、尿蛋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常组的高肌酐水平比例及骨髓复发率高于正常组[55.6%(5/9例)比0(0/15例), P=0.003;66.7%(6/9例)比20.0%(3/15例), P=0.03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 异常组3年累积生存率(17.3%)低于正常组(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7, P<0.05)。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以肾脏损害首发起病的患儿, 临床医师应考虑到白血病浸润肾脏首发起病或肾脏起源的淋巴瘤的可能性, 注重肝脾淋巴结的查体, 送检外周血细胞行形态分析, 尽早行骨髓穿刺学检查或肾脏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白血病细胞浸润肾脏所致影像学异常可能是ALL患儿的预后不良因素, 导致其更易复发且生存率较低。
李伟华[2](2021)在《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骼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患儿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人们对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越来越关注,而骨骼损害等化疗相关并发症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旨在研究ALL患儿化疗期间骨代谢的变化,比较骨代谢在不同疗程之间的差异,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19年8月-2020年10月初诊的并采用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ALL患儿81例,收集患儿基本资料,包括患儿入院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MI)、既往史、用药史、骨折史等;在我院中心实验室检验患儿化疗前及化疗第16周、32周、54周的骨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N端骨钙素(N-MIDOs),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以及在我院儿童保健科超声测定患儿化疗前、化疗第16周、54周的骨密度(BMD)。比较不同疗程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自2019年8月-2020年10月在本院初治的ALL患儿81例,其中男51例,女30例;B-ALL74例,T-ALL7例;标危39例,中高危42例;初诊年龄1.25-14岁,中位年龄3.4岁。81例患儿均完成了巩固治疗(第16周),其中60例完成继续治疗第一阶段(第32周),25例完成继续治疗第二阶段(第54 周)。2.PTH的变化:初诊时PTH平均值24.89±22.99pg/ml,第16周PTH平均值24.43±14.42pg/ml,与初诊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PTH平均值22.41±10.16p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PTH平均值23.09±6.88pg/ml,与3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N-MIDOs 的变化:初诊时 N-MIDOs 平均值 29.52±22.65ng/ml,第 16 周N-MIDOs平均值93.96±43.89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N-MIDOs平均值78.64±28.43n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N-MIDOs平均值78.60±14.99ng/ml,与3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β-Crosslaps 的变化:初诊时β-Crosslaps平均值0.89±0.38ng/ml,第16周β-Crosslaps平均值2.43±0.59 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 32 周 β-Crosslaps 平均值 1.96±0.42ng/ml,与 16 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54 周 β-Crosslaps 平均值 2.17±0.35ng/ml,与 32 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维生素D的变化:初诊时维生素D平均值30.75±15.27 ng/ml,第16周维生素D平均值36.45±14.61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维生素D平均值37.18±12.21n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维生素D平均值41.88±9.07ng/ml,与3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有24例(29.6%)患儿出现维生素D缺乏,第16周有7例(8.6%)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第32周有4例(6.7%)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第54周无维生素D缺乏的患儿。6.PINP 的变化:初诊时 PINP 平均值 271.82±177.67ng/ml,第 16 周 PINP平均值962.82±308.94ng/ml,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2周PINP平均值914.09±234.75ng/ml,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PINP平均值901.61±217.88ng/ml,与3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BMD的变化:初诊时BMD-Z值的平均值0.68± 1.49,第16周BMD-Z值的平均值0.21±1.81,与初诊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4周BMD-Z值的平均值1.01±1.33,与16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Z值与初诊年龄、性别、ALL免疫分型、危险度分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4例患儿(4.9%)存在严重骨密度不足,第16周有8例(9.9%)患儿存在严重骨密度不足,第54周无重度骨密度不足患儿。结论:1.ALL患儿在化疗前已经出现骨骼代谢异常,表现为骨转换加快;2.CCCG-ALL-2015方案的不同疗程对患儿骨骼代谢影响不同。在完成巩固治疗后患儿骨形成及骨破坏均进一步加快;在完成继续治疗第一阶段疗程后骨破坏逐渐受到抑制,骨代谢逐渐恢复。
刘晓娟[3](2021)在《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改善老年NHL的生活质量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提供实践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血液内科门诊治疗的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30例患者均予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依托泊苷胶囊、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口服治疗,持续服药6个月。在患者治疗前,治疗1、2、4、6个月后分别记录浅表淋巴结大小、血β2-MG、血LDH、免疫球蛋白IgM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胸腹部CT,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体力ECOG分级表、中医证候评分表、老年综合能力(CGA)量表的评分,以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体能状态及综合能力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方面等安全性指标。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进行描述与分析,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的NHL患者以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中医临床有效率为76.7%。对CT资料完整的24例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疾病进展2例,西医临床有效率为75%(18/24例)。2.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血清β2-MG、LDH、IgM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血清β2-MG、LD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2-MG:治疗前(3.93±1.84)μg/ml vs 治疗后(3.08±1.75)μg/ml(P<0.05);LDH:治疗前(236.57±53.37)U/Lvs 治疗后(226.73±74.72)U/L(P<0.05)。各疗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浅表淋巴结较前缩小,治疗前(2.91±3.22)cm2 vs治疗后(2.20±2.67)cm2,前后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疗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4.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6个月后,30例NHL患者CGA中的体能状态、营养状态、情绪认知状态均较治疗前改善,前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评价:30例患者对此方案耐受良好,未出现因不良反应退组的病例。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前后比较血象处于略有上升与保持平稳的状态。WBC 计数:治疗前(3.89±1.60)×109/L vs 治疗后(4.87±2.01)×109/L;Hb 计数:治疗前(100.67±28.58)g/Lvs 治疗后(110±28.57)g/L;PLT 计数:治疗前(108.80±29.51)×109/L vs治疗后(129.73±46.36)×109/L。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WBC、Hb、PLT轻中度下降,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依托泊苷、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节拍式化疗方案临床疗效尚佳,可改善老年NHL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曾雪娇[4](2021)在《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在急性白血病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在急性白血病(AL)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治AL患者54例:其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患者24例,对照组选取年龄相近的健康体检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检测入组对象的骨髓细胞中Tim-3及galectin-9(gal-9)相对表达水平。分析Tim-3/gal-9的表达与AL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初治AL患者Tim-3/gal-9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初治AL组患者骨髓细胞Tim-3/gal-9基因表达量相对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且AML组较ALL组Tim-3表达明显升高(P<0.05);经过治疗以后的Tim-3/Gal-9基因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Tim-3/Gal-9相对表达量均低于不缓解组(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Gal-9水平与初治AML患者的危险度分级及初次化疗效果相关(P<0.05);Tim-3表达量在初治AML患者预后危险度分级、初次化疗疗效、BCL-ABL基因突变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9表达量在初治AML患者危险度分级分组、初次化疗疗效、伴随中枢神经侵犯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表达量在初治ALL患者年龄、疾病分型、预后危险度、中枢神经侵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E2A-PBX1基因突变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9表达量在初治ALL患者疾病分型、BCL-ABL基因突变、NOTCH1基因突变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L患者Tim-3表达量与Gal-9表达量呈线性正相关(P<0.001,γ=0.7255)。结论:(1)本研究通过Realtime-PCR技术发现,AL患者Tim-3/Gal-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经过治疗后Tim-3/Gal-9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考虑Tim-3/Gal-9参与了AL的发生发展过程。(2)AL患者Tim-3/Gal-9的表达量与疾病危险程度及化疗治愈效果均有显着相关性,初治AL骨髓细胞Tim-3/Gal-9表达水平对于疾病危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3)检测Tim-3/Gal-9的表达水平,可间接分析AL疾病的发展情况,可以作为评估AL预后的潜在指标。
田红娟[5](2021)在《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标准方案诱导缓解及缓解后治疗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诱导缓解后小剂量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老年AML(非M3)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A组)接受标准方案(IA方案、DA方案、MA方案等)诱导治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缓解后治疗;21例患者(B组)接受常规剂量地西他滨(15mg/m2·d)诱导缓解后,小剂量地西他滨(10mg/w)维持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61.9%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率(CR)分别是52.4%和47.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A组和B组组间和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初诊白细胞计数、预后危险度分级、MDS病史等临床特征对疗效(CR、ORR)的影响,各亚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2例老年AM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10(4.75-17.25)个月,存活12例(28.6%),死亡21例(50%),A组和B组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21个月,平均OS分别为18.6个月和24个月(P>0.05),中位PFS分别为12个月和17个月,平均PFS分别为18个月和21.4个月,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30%的患者中,A组和B组OS时间分别为10.05个月和20.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50)×109/L患者中,A组和B组OS分别为11.4个月和25.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4.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CD3+比例、CD3+CD4+比例、CD3+CD8+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CD4+/CD8+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B组CD4+/CD8+治疗前后无差异。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A组和B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出现例数分别为21例(100%)和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粒缺平均时间分别为14.23天和12.14天,血小板持续≤25×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15天和8天,发热发生率均为20例(95.2%),发热持续中位时间分别为9天和5天,肺部感染例数分别为13例(61.9%)和17例(80.95%),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在老年AML患者诱导后疗效(CR、ORR)相当。各亚组间疗效(CR、ORR)对比无差异。2.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OS及PFS无显着差异。在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30%与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50)×109/L的患者中,地西他滨组较标准方案组获得更长的OS(P值分别为0.049、0.045)。3.标准方案组可能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4.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感染。
蔺思颖[6](2021)在《单倍体高剂量体外不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AML的预后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亲缘间单倍体高剂量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对比。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我中心行清髓预处理的亲缘间单倍体或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0例高危或难治/复发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倍体组69例,全相合组41例。结果:单倍体组与全相合组之间中性粒细胞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6天和15天(P=0.508),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6天和16天(P=0.892);II-IV度a 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7.75%和17.06%(P=0.217),2年c 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49.28%和53.66%(P=0.229)。本试验中单倍体组3年OS为67.76%(95%CI,56.20-79.32)和全相合组3年OS为53.29%(95%CI,37.02-69.56),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59)。3年DFS在单倍体组与全相合组分别为63.73%(95%CI,51.97-75.49)和49.05%(95%CI,32.98-65.12),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90)。3年累积复发率单倍体组为20.95%,全相合组为42.2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之间在干细胞植入、II-IV度a GVHD的发生率、c GVHD发生率、移植后并发症发生、OS和DFS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移植后单倍体组较全相合组复发风险更低。结论:Haplo-HDPSCT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AML显示出比同期采用MS-HSCT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AML更低的复发率。
赖秋宇[7](2020)在《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单药或联合C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地西他滨单药、D-CAG方案化疗并可评估疗效的25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地西他滨单药2例,D-CAG组23例。评估患者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评估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再收集同期首次接受IA、DA方案化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的59例初治AML(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A37例,DA22例。纳入这84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一、DAC组25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48.0%,ORR为84.0%;再诱导治疗后 CR 率 68.0%,ORR 为 88.0%。1 年 OS 为 60.2%,2 年 OS 为 52.7%,未观察到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二、非DAC组59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为44.1%,ORR为62.7%;再诱导治疗后CR率为45.8%,ORR为62.7%。1年OS为71.5%,2年OS为53.0%,有6例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除有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外还出现肝功能不全、心脏毒性、水肿、皮疹、休克等不良反应,经支持治疗后大部分不良反应可耐受。三、在疗效的影响因素上,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起病时PLT<40×109/L是AML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但暂未发现影响CR率的因素。在预后的影响因素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外周血WBC≥20×109/L、ASXL1突变、未接受移植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AC方案对AML患者诱导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早期死亡率低,适用于基础情况较差、合并严重血小板减低或老年AML患者。AML起病时外周血PLT<40×109/L是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成年AML患者起病时WBC≥20×109/L或伴有ASXL1突变,OS缩短,而患者化疗后接受移植治疗则可延长OS,改善预后。
周歌[8](2020)在《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PD-1/PD-L1通路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通路之一。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能够被诱导性表达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T细胞的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为 PD-1 的配体之一,与 PD-1 结合后激活抑制信号,加速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凋亡。研究发现,在实体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升高,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的作用,逃避T淋巴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介导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但目前国内外对于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研究罕见。本课题拟通过研究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PD-1、PD-L1作为急性淋巴白血病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为急性淋巴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采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1~14岁新诊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前、诱导治疗第33天、早期强化治疗后的骨髓标本,并收集同时期同年龄段的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儿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PD-1、PD-L1的表达。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骨髓细胞学形态(morphology,M)、细胞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即MICM分型结果、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初步探索PD-1/PD-L1的表达与ALL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1、本组研究共纳入47例患儿,患儿中位年龄为5(3,7)岁,其中男性28(59.57%)例,女性19(40.4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6(55.32%)例、皮肤粘膜出血9(19.15%)例、贫血8(17.02%)例、肢体疼痛6(12.77%)例、恶心纳差2(4.26%)例。伴有淋巴结肿大者共23(48.94%)例,伴有肝脾肿大者共24(51.06%)例。脑脊液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2.13%)例;无睾丸白血病患儿。2、PD-1、PD-L1在本组ALL患儿中均有表达,但在各治疗阶段PD-1与PD-L1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3、对比初治ALL患儿与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结果表明,PD-1在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21.78%(13.89%,23.96%),在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24.74%(15.88%,36.10%),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9,P=0.166>0.05)。PD-L1 在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0.38%(0.29%,0.58%),在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0.63%(0.19%,1.21%),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40<0.05),并且PD-L1在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4、本研究发现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蛋白的表达与确诊年龄、性别、确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免疫分型均无相关性;PD-L1的表达仅与白血病免疫分型有相关性(P<0.05),其在T-ALL组中的表达高于其在B-ALL组中的表达。5、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建模分析可知,治疗前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1的表达相比,B=2.265>0且P=0.064>0.05;诱导治疗后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1的表达相比,B=-0.765<0且P=0.543>0.05;可知不同治疗阶段不能显着影响PD-1的表达。低危组与高危组中PD-1的表达相比,B=-2.62<0且P=0.727>0.05;中危组与高危组中PD-1的表达相比,B=5.207>0且P=0.495;可知不同危险度分级不能显着影响PD-1的表达。6、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建模分析可知,治疗前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L1的表达相比,B=1.293>0且P=0.028<0.05;诱导治疗后与早期强化治疗后PD-L1的表达相比,B=0.036>0且P=0.015<0.05;可知,不同治疗阶段能显着影响PD-L1的表达,且PD-L1的表达在治疗前、诱导治疗后及早期强化治疗后阶段逐渐降低。低危组与高危组PD-L1的表达相比,B=-3.912<0且P=0.011<0.05;中危组与高危组PD-L1的表达相比,B=-3.595<0且P=0.02<0.05;可知,各危险度分级能显着影响PD-L1的表达,且PD-L1的表达:PD-L1(低危组)<PD-L1(中危组)<PD-L1(高危组)。[结论]1、儿童AL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与PD-L1均有表达,但二者的表达无相关性。2、PD-1的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及预后均无关。3、PD-L1高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相关,并且PD-L1的高表达可能预示着不良的结局。
马垍冬[9](2020)在《异常核型染色体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分析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异常核型染色体在急性白血病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于2017年06月-2019年06月在我院血液内科就诊的137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异常核型染色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结果:1、异常核型染色体检出率为64.23%。其中AML检出率为63.00%;ALL检出率为67.57%。AML与ALL异常核型染色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异常核型染色体以结构异常为主,占70.45%,其次为复杂异常15.91%和单纯数目异常13.64%。3、正常核型患者1疗程缓解率明显高于异常核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OS、DFS时间比异常核型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杂核型异常组患者1疗程缓解率、OS、DFS时间明显低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及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按细胞遗传学预后分型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中等、预后不良3组,3组间1疗程缓解率及死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1、染色体核型分析对AL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2、复杂核型比染色体结构异常及数目异常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更差。
李卫敏[10](2020)在《地西他滨联合HAG、沙利度胺、乌苯美司治疗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HAG、沙利度胺、乌苯美司在初治老年(年龄≥65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115例符合条件的老年AML患者(除外AP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地西他滨联合HAG、沙利度胺、乌苯美司方案的为观察组,应用HA、AA、DA、MA等常规化疗方案的为对照组。2个疗程化疗结束后,统计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56例,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肺部感染、出血例数及WBC、HGB、Plt、ALT、Cr、LDH水平,伴染色体异常、预后不良基因突变、WT1阳性例数,血清VEGF水平、血清T细胞(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个疗程化疗结束后CR率、PR率:观察组分别为47.5%、28.8%,对照组分别为35.7%、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反应率分别为76.3%、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水平:观察组治疗前302.74±62.18pg/ml,治疗后134.68±41.77pg/ml,P<0.01;对照组治疗前299.96±50.83pg/ml,治疗后221.45±65.06pg/ml,P<0.01;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对比及治疗后两组组间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细胞及NK细胞计数:两组患者CD3+计数治疗前分别为42.64±6.97%、40.91±8.70%,治疗后分别为69.64±6.11%、52.18±9.62%;CD4+计数治疗前分别为15.24±3.51%、14.64±4.07%,治疗后分别为34.58±4.83%、20.98±6.76%;CD8+计数治疗前分别为65.01±5.66%、62.64±8.36%,治疗后分别为38.01±4.08%、51.39±6.77%;CD4+/CD8+治疗前分别为0.56±0.28、0.60±0.11,治疗后分别为1.81±0.59、1.07±0.34;NK细胞数治疗前分别为10.15±4.88%、11.60±3.06%,治疗后分别为31.08±3.35%、20.49±4.77%;治疗后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WBC最低值<1.0×109/L、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5×109/L、Plt最低值<10×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2.0%VS82.1%、13.6%VS87.5%、28.8%VS48.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ALT改变、LDH改变的比率分别为16.9%VS33.9%、6.8%VS19.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Cr改变的比率为0.0%VS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肺部感染、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8.6%VS37.5%、6.8%VS19.6%,治疗前后两组出血发生率为5.1%VS19.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4%VS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均输红细胞量分别为2.75U、3.93U,人均输血小板量分别为1.27人份、2.16人份,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初治老年AML,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案多种机制联合抗白血病,血管生成减弱,逆转耐药,免疫功能增强,有效率更高,且骨髓抑制轻,血细胞低下者发生率低,人均输血量减少,感染、出血、脏器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较好,生活质量提高。2.对于体质状况较差、合并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AML推荐该方案。
二、VMLP方案治疗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MLP方案治疗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论文提纲范文)
(2)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3.1 危险度分层标准 |
1.3.2 化疗方案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2.1 临床基本资料 |
2.2 初诊时患儿骨骼状态与相关风险因素关系 |
2.3 骨代谢标志物与BMD-Z值相关性 |
2.4 巩固治疗前后骨骼各指标的变化 |
2.5 继续治疗第一阶段前后骨骼各项指标变化 |
2.6 继续治疗第二阶段(54周)前后骨骼各项指标变化 |
2.7 化疗16周和54周前后BMD变化 |
2.8 不同疗程时间点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图 |
三、讨论 |
3.1 化疗前后BMD的变化 |
3.1.1 化疗前及巩固治疗前后BMD的变化 |
3.1.2 化疗中后期及化疗结束后BMD的变化 |
3.1.3 维生素D和生长激素与BMD之间的关系 |
3.2 化疗期间维生素D的变化 |
3.3 化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 |
3.3.1 化疗前及化疗期间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 |
3.3.2 化疗结束后骨标志物的变化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部分 |
1. 祖国医学对NHL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 |
2. NHL的西医研究进展 |
2.1 初治NHL的治疗选择 |
2.2 复发难治性NHL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药物 |
2.2 观察内容 |
2.3 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中医疗效判定 |
3.3 西医疗效判定 |
3.4 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 |
3.5 安全性指标 |
病例1 |
病例2 |
第三章 讨论 |
1. 本研究采用扶正消瘤散结汤的理论依据 |
2. 本研究采用节拍式化疗的理论依据 |
3. 结果讨论 |
3.1 中医疗效分析 |
3.2 西医疗效分析 |
3.3 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 |
3.4 安全性评价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在急性白血病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白血病预后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治疗方案 |
1.3.1 化疗方案 |
1.3.2 支持治疗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42例老年AML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2.2 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1 诱导缓解后疗效 |
2.2.2 不同影响因素对各组疗效的影响 |
2.3 随访及生存分析 |
2.3.1 随访结果及生存分析 |
2.3.2 不同因素对各组OS和PFS的影响 |
2.3.3 不同因素对老年AML患者生存的影响 |
2.4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
2.4.1 A组与B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
2.4.2 A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
2.4.3 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
2.5 不良反应 |
2.5.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
2.5.2 感染及发热 |
2.5.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
2.5.4 肝功能损害 |
2.5.5 心力衰竭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单倍体高剂量体外不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AML的预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 |
2 干细胞植入情况 |
3 移植后GVHD发生情况 |
4 其他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5 移植后生存情况 |
讨论 |
1 干细胞植入 |
2 移植后并发症 |
3 移植后生存情况 |
4 局限性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生物标记物在aGHVD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临床疗效 |
3 不良反应 |
4 预后情况 |
第二部分 DA、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临床疗效 |
3 不良反应 |
4 预后情况 |
第三部分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检测方法 |
2.4.1 基线资料 |
2.4.2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PD-L1蛋白的表达 |
2.4.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4.4 实验步骤 |
2.5 随访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本组患儿临床指标 |
3.2 PD-1、PD-L1在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
3.2.1 初治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PD-1、PD-L1的表达情况 |
3.2.2 PD-1、PD-L1在初治ALL与对照组患儿中的表达差异 |
3.2.3 PD-1、PD-L1表达的相关性 |
3.3 初治ALL中不同临床指标与PD-1、PD-L1表达的关系 |
3.3.1 PD-1的表达与初治ALL患儿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3.3.2 PD-1在初治ALL患儿不同临床指标分组中的表达差异 |
3.3.3 PD-L1的表达与初治ALL患儿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3.3.4 PD-L1在初治ALL患儿不同临床指标分组中的表达差异 |
3.4 不同治疗阶段PD-1、PD-L1的表达差异 |
3.4.1 各治疗阶段、各危险度分级PD-1的表达差异 |
3.4.2 各治疗阶段、各危险度分级PD-L1的表达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PD-1/PD-L1通路在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中的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异常核型染色体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10)地西他滨联合HAG、沙利度胺、乌苯美司治疗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分组方法 |
2.4 对症支持治疗 |
2.5 主要观察指标 |
2.6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2 治疗效果 |
3.3 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VMLP方案治疗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2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J]. 徐甜甜,刘玉峰,魏会霞,魏林林,苏淑芳,李白,毛舒婷,冉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3)
- [2]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骼的影响[D]. 李伟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3]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D]. 刘晓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在急性白血病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曾雪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田红娟. 兰州大学, 2021(12)
- [6]单倍体高剂量体外不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及难治复发AML的预后对比研究[D]. 蔺思颖.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赖秋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PD-1/PD-L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周歌. 郑州大学, 2020(02)
- [9]异常核型染色体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分析及临床意义[D]. 马垍冬.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10]地西他滨联合HAG、沙利度胺、乌苯美司治疗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D]. 李卫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pd-1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白血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