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向牵引加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娟[1](2021)在《白虎摇头针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郑氏白虎摇头针法和常规针刺手法中提插泻法在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为运用白虎摇头针法治疗本病(血瘀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择选条件与本临床研究一致的80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患者抽选依据80个随机数字生成的先后次序,编号为1-80的卡片,编号为奇数的患者归白虎摇头针法组(治疗组)40例,编号为偶数的患者归提插泻法组(对照组)40例。两组穴位选择一致,主穴均选腰夹脊穴(病变相应节段),肾俞、大肠俞(均两侧),环跳、委中、阳陵泉(均患侧),配穴为膈俞穴(两侧)。治疗组采用郑魁山教授继承和发展的白虎摇头针法操作,对照组采用单式补泻手法中提插泻法操作。两组患者根据研究方案,每日针刺1次,留针时间为30min,连续针刺14次,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日。两组患者均在第1个疗程治疗开始前、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中医证候评分量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Scale,TCMSSS)、中文版腰痛恐惧-逃避信念问卷(Chinese version of Fear of Low Back Pain-Avoidance Belief Questionnaire,FABQ),同时对以上量表进行统计及其分析,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白虎摇头针法组和提插泻法组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资料,行统计学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观察指标: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中医证候学评分、FABQ评分行统计学整理、分析,描述结果如下:(1)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两组的评分均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组内差异具有显着性(两组均P<0.05),提示两种针法均可降低患者VAS评分;治疗后组间VA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虎摇头针法与提插泻法相比,在降低患者VAS评分方面,效果更明显。(2)腰椎JOA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两组评分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高,组内差异具有显着性(两组均P<0.05),提示两种针法均可提高患者JOA评分;治疗后组间JOA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虎摇头针法与提插泻法相比,在改善患者JOA评分方面,效果更明显。(3)中医证候评分量表(TCMSSS)比较: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两组的评分均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组内差异具有显着性(两组均P<0.05),提示两种针法均可降低患者TCMSSS评分;治疗后组间TCMSS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虎摇头针法与提插泻法相比,在改善患者TCMSSS方面,效果更明显。(4)腰痛恐惧-逃避信念问卷(FABQ)比较: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两组的评分均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组内差异具有显着性(两组均P<0.05),提示两种针法可降低患者FABQ评分;治疗后组间FABQ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虎摇头针法与提插泻法相比,在改善患者FABQ评分方面,效果更明显。(5)腰椎受限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根据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腰椎受限严重程度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根据JOA评分,两组间比较腰椎受限严重程度示,白虎摇头针法组改善腰椎受限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提插泻法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总有效率:白虎摇头组为94.7%,优于提插泻法组的78.4%,疗效差异有显着性(χ2=4.341,P=0.037<0.05)。结论:1、针对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白虎摇头针法在VAS评分、TCMSSS评分、JOA评分、FABQ评分改善方面,优于提插泻法。2、白虎摇头针法、提插泻法相比较,白虎摇头针法更能显着提高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针对此证型患者,起到良好通畅血脉、消散瘀滞、消减疼痛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
刘莲[2](2020)在《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推广竖横针刺法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竖横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均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VAS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ODI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竖横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均有效,且竖横针刺法疗效更优。2.竖横针刺法用针少而精,患者痛苦少而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储雷雷[3](2020)在《齐刺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IL-10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齐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相关理论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探讨促炎因子IL-6、抑炎因子IL-10在LD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分析齐刺针法对IL-6、IL-10的作用效能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从而优化LDH的针灸治疗方案,丰富针灸治疗LDH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及临床试验来探讨齐刺针法对LDH患者血清IL-6、IL-10的作用效能。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古今书籍查阅、数据库文献检索等方式,分析LD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对近年来LDH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临床试验方面,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齐刺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疗程,在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的浓度变化,评估对比VAS评分、JOA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疗程结束后,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60例LDH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成人(P<0.01);④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浓度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LDH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与IL-6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呈正相关;⑥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LDH的产生及发展与IL-6、IL-10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是IL-6、IL-10参与了机体炎性反应过程。②LDH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清IL-6、IL-10浓度有关,LDH病情越严重,血清IL-6浓度越高,IL-10浓度相应越高。③齐刺针法可以有效改善LDH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LDH炎性反应。其疗效的取得与IL-6、IL-10等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有关。④齐刺针法可以作为临床治疗LDH的一种常用有效方法,向广大LDH患者及临床医师推广。
张显华[4](2019)在《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正续骨丸对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中药组与对照组。两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中药组口服补正续骨丸+甲钴胺片,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疼痛的改善进行评价,采用ODI评分量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7周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以评判疗效。结果:1.VAS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中药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ODI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ODI评分,中药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OD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评价: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中医症状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2.术后配合口服补正续骨丸可提高疗效,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
赵增功[5](2019)在《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结果,探讨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手术技巧、术中注意事项及不同手术入路适应的责任节段。方法:共纳入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脱落1例,经椎板间入路组26例,经椎间孔入路组30例。经椎板间入路组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LD,经椎间孔入路组采用经椎间孔入路PELD,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各组均随访6个月。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椎间孔入路组1例术后2月复发接受二次手术为脱落病例。ODI评分经椎板间入路组由65.08±17.77下降至13.00±4.43,经椎间孔入路组由64.70±15.12下降至15.50±4.46,术后3月随访和术后6月随访的ODI评分经椎板间入路组小于经椎间孔入路组(P<0.05)。两组VAS评分(腰)和VAS评分(腿)均较术前降低,组间各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经椎板间入路组优良率为92.31%,经椎间孔入路组为90.00%。结论: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都能有效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入路PELD中期疗效优于经椎间孔入路PELD。
张立生[6](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指出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罗鹏[7](2017)在《爱维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静点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爱维治,生产厂家:奈科明(奥地利)有限公司。规格10ml:400mg,以小牛血提取物计算;进口批号:H20130552)联合氯诺昔康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中能否更有效的起到止疼作用。进一步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治疗的进展,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使治疗方案更合理,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方法:1、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院骨科就诊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7例,采取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3.86±4.00岁;对照组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3.75±4.20岁。两组患者在腰椎牵引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静点爱维治联合氯诺昔康,对照组单独静点氯诺昔康,将治疗的跨度以十四天规定成1个疗程,二十八天(也就是四周)规定成2个疗程。试验将治疗开始前和经过治疗后(两个疗程),分别对入选试验的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和疼痛评判,按照国内外最着名的评分准则,即JOA评分,它来自于世界上最着名的骨科编辑社,给下腰部疼痛程度打分的方法,以及另一个着名的评判准则,即VAS,用它给试验患者打分。将两个试验组中患者的相关情况,利用评判准则进行治疗前后的效果予以比较,更重要的是把试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的结果进行深入探讨,探讨爱维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2、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进行归纳整理,并对试验所得的宝贵数据进行了精准的统计学的测算,我们把相关数据表示方式为(?),计量资料采用非常科学的t检验,我把计数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式进行处理。如果p<0.05我们就可以认定这项研究是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使用价值的。结果:经过相关统计学的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经过治疗的实验组的那些患者疗效是非常满意的,86.2%的有效率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数值,试验的另外一组患者(单用止痛药)总体有效率为82.1%,这个数据似乎相差不大,两组试验患者经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差异(P>0.05),即无明显的差异;但从另外的角度:优良率比较来看,联合治疗组相关患者优良率为72.4%,与它对照组的仅仅为64.3%,所以我们认为从优良率比较来看,它们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依据国际上最最权威的骨科编辑社杂志Spine给予的“下腰部疼痛的评分准则”(JOA评分);试验治疗组患者评分11.72±1.96,对照组患者评分12.92±1.90,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VAS直观模拟量表评分方法,治疗组患者得分2.58±0.68,对照组得分3.00±0.76,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爱维治联合氯诺昔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进行腰椎牵引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综合保守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的感受,减轻神经压迫,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尽快使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使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各种不适明显减轻。联合疗法是目前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成为我们广大研究者下一步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的努力方向。
张海金[8](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评价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并进行客观地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穴位埋线治疗,取两组穴位交替治疗,每周埋线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周针刺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的各项评分、JOA的综合评分,分别评价两种疗法在治疗结束后(近期)及治疗结束1月(远期)的疗效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和各项指标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JOA的各项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腰痛、下肢痛及麻木、行走、日常活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两组的直腿抬高试验、感觉、肌力方面的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间比较,两组的腰痛、下肢痛及麻木、行走、日常活动、直腿抬高试验、感觉、肌力的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JOA的综合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与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1月两组的综合疗效比较,均是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和常规针刺在近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直腿抬高试验、感觉、肌力方面无差异,但穴位埋线在近期改善患者的腰痛、下肢痛及麻木、行走、日常活动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穴位埋线和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治疗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都能改善患者的综合症状、体征及日常活动,但穴位埋线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常规针刺,即穴位埋线在远期不易复发,而常规针刺易复发;穴位埋线和常规针刺在近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综合疼痛方面无差异,但穴位埋线在远期改善患者的综合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及远期的综合疗效明显均优于常规针刺。
蔡俐玲(Chua Li Ling Aileen)[9](2017)在《消髓化核汤结合针刺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消髓化核汤结合针刺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椎间盘重吸收程度,并与单独服用消髓化核汤和单独使用针刺治疗对比。探讨中药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分析中医体系中这两大方面的传统保守治疗对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苏州市中医医院和新加坡仁大中医诊所被诊断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60例患者,根据其个人意愿,分为消髓化核汤为主的中药组(20例)、针刺组(20例)和消髓化核汤结合针刺的中药结合针刺组(20例),采取随访的形式,根据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的自身情况,根据J0A评分和MRI影像学改变如实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药组、针刺组和中药结合针刺组治疗均可显着提高患者的J0A评分(P<0.05),而中药结合针刺组J0A评分的改善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根据J0A评分的疗效评估,中药组疗效优良7例,总的优良率为35%(7/20);针刺组疗效优良2例,总的优良率为10%(2/20);中药结合针刺组疗效优良9例,总的优良率为45%(9/20)。(2)中药组、针刺组和中药结合针刺组治疗均可使突出物缩小(P<0.05),而中药结合针刺组突出物的吸收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根据吸收程度,中药组完全吸收1例,明显吸收1例,部分吸收15例,几乎不变1例,突出体积增大2例,总的吸收率为85%(17/20);针刺组完全吸收0例,明显吸收4例,部分吸收12例,几乎不变1例,突出体积增大3例,总的吸收率为80%(16/20);中药结合针刺组完全吸收2例,明显吸收5例,部分吸收11例,几乎不变0例,突出体积增大2例,总的吸收率为90%(18/20)。结论:(1)治疗后3组患者的J0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较治疗前均缩小。说明通过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及椎间盘突出程度均能够取得良好的转归。(2)中药结合针刺组J0A评分提高比例及突出物缩小程度最大;中药组次之,稍微弱于中药结合针刺组;而针刺组最低。说明中药和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两者结合能协同增加疗效。
李慧玲[10](2016)在《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薄氏腹针治疗血淤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腹针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和功能活动方面的疗效,以其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多样化治疗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新会区中医院门诊和住院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腹针组(35例),接受薄氏腹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体针组(33例),接受电针治疗。采用四大疗效评价指标:包括JOA下腰痛评分系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以及疗程结束三个时间点进行VAS评价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在治疗前、疗程结束进行ODI、JOA评分。实验结束,将全部数据资料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三个时间点中,腹针组及常规体针组组内及组间的VAS评价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腹针组及常规体针组比较各自JOA、ODI评分,两组组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时,腹针组与常规体针组之间的JOA评分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疗程结束时,腹针组与常规体针组之间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腹针疗法既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又能同时改善腰部活动功能;2.疗程结束后,腹针组与常规体针组的疗效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但即时镇痛效果方面,腹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体针治疗。
二、双向牵引加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向牵引加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白虎摇头针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及证型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伦理学审查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盲法 |
2.4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临床疗效标准 |
3.4 安全指标 |
3.5 研究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
5 结果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5.3 治疗前腰椎功能受限严重程度比较 |
5.4 观察指标比较 |
5.5 治疗后腰椎功能受限严重程度比较 |
5.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5.7 安全性观察结果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及主要临床表现 |
2.2 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3.选穴依据 |
3.1 腰部主要循行经脉 |
3.2 选穴分析 |
4.白虎摇头针法讨论 |
5.结果分析 |
5.1 病例一般情况分析 |
5.2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5.3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治疗方法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疗效评定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2.3 两组有效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LDH的治疗 |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对LDH的治疗 |
3 有关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
3.1 竖横针刺法 |
3.2 本研究的中医理论 |
3.3 本研究的西医理论 |
3.4 临床研究体会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
附录 B VAS评分表 |
附录 C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表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齐刺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IL-10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2.1 腰椎解剖 |
2.2 病因 |
2.3 发病机制 |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5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JOA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5 入组患者与体检健康成年人血清IL-6、IL-10浓度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浓度比较 |
3.7 治疗前后血清IL-10与IL-6浓度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炎性细胞因子与LDH |
1.1 促炎因子IL-6 |
1.2 抑炎因子IL-10 |
1.3 IL-6、IL-10与LDH |
2 齐刺针法与LDH |
2.1 理论依据 |
2.2 选穴依据 |
2.3 齐刺针法对LDH的作用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综述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历史起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期 |
1.4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发病率 |
2.2 发病机理 |
2.3 分型 |
2.4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实验设计 |
3.1 分组方法 |
3.2 病例选择 |
3.3 脱落病例 |
4. 治疗方案 |
4.1 经椎板间入路组 |
4.2 经椎间孔入路组 |
4.4 术后处理 |
5. 临床疗效评估 |
5.1 观察指标 |
5.2 观察时间点 |
6. 统计方法 |
7.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 |
2. 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的经验和技巧 |
2.1 经椎板间入路 |
2.2 经椎间孔入路 |
3. 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 |
1.1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评分(VAS) |
1.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
1.3 改良MacNab标准 |
2 典型病例 |
2.1 经椎板间入路 |
2.2 经患侧椎间孔入路 |
2.3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爱维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通过JOA评分比较前后两组的疗效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患肢体温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治疗现状的认识 |
3.3 爱维治的临床应用观察 |
3.4 氯诺昔康的镇痛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
3.5 爱维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可行性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穴位埋线治疗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测项目及方法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控制偏倚因素 |
1.8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各项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综合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综合疗效分析 |
2.5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1月的综合疗效分析 |
2.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3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背景 |
3.4 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3.5 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
3.6 观测指标的选择 |
3.7 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近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消髓化核汤结合针刺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相关研究 |
1.1 历代中医的认识 |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的辨证分型 |
1.4 针刺的治疗 |
1.5 中医药物及其他治疗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现代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2.3 现代的分型 |
2.4 现代的诊断 |
2.5 现代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依据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案 |
2.1 中药组 |
2.2 针刺组 |
2.3 中药结合针刺组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JOA评分 |
3.2 MRI影像学改变 |
4 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JOA评分指数、改善率和疗效比较 |
5.3 MRI影像学改变比较 |
5.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消髓化核汤组成功效与药理学分析 |
2 消髓化核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及其MRI影像学改变 |
3 选用针刺穴位的立论依据与分析 |
4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机制分析 |
5 消髓化核汤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及病理 |
三、诊断标准与方法 |
四、西医治疗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关于病名的记载 |
二、关于病因病机 |
三、证候特点 |
四、中医治疗 |
第三节 薄氏腹针研究现状 |
一、腹针溯源 |
二、腹针疗法临床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和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实验方法 |
三、治疗方案 |
四、实验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五、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腹针组和常规体针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二、病例脱落及脱落原因记录 |
三、腹针组和常规体针组疗效结果的比较 |
四、不良反应的记录与说明 |
第四节 讨论 |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 |
二、腹针治疗作用机制及临床取穴的分析 |
三、对研究设计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双向牵引加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虎摇头针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文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齐刺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IL-10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D]. 储雷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张显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脊柱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赵增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J]. 张立生.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4)
- [7]爱维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8]穴位埋线治疗足太阳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张海金.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8)
- [9]消髓化核汤结合针刺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蔡俐玲(Chua Li Ling Aile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李慧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