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

一、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妮[1](2021)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且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000万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死于CHB相关的肝硬化、肝癌人数约30万[1]。CHB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组织学损伤,延缓和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CHB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抗病毒治疗,其次是保肝、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免疫等治疗。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不及西药,但在改善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和延缓疾病进程方面有显着作用。临床上用于抗HBV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NAs)及干扰素(IFN)两大类。推荐的一线NAs类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主要在于减肥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尚无推荐的保肝降酶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CHB患者合并NAFLD,两种损害因素叠加,可使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慢性肝病的“三部曲”,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抗肝纤维化、控制及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CHB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盛国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七五”期间,我院承担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纤维化的研究”,联合全国多家组织单位采用中药方剂治疗CHB,发现解毒为CHB治疗的关键,由此提出CHB的中医病机为湿热毒邪致病。“八五”期间,我们由解毒入手,研究叶下珠制剂抗HBV的疗效,验证了清热解毒法在治疗CHB中的作用。CHB病势迁延难愈,与中医“痰”的病例特点类似。CHB日久难愈,毒痰互结,导致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不通,由此,“九五期间”,盛国光教授团队提出CHB的病因病机为“毒痰瘀”,确立“解毒、化痰、消瘀”的治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海珠益肝胶囊,并应用于临床。《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脾论治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在当代治疗CHB也具有指导意义。盛国光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乏力为CHB患者最常见症状,且常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腹泻、便溏等消化道症状,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用太子参、枸杞子等扶正益气之品时,对于CHB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指标改善疗效较好。据此,“十五期间”,盛国光教授进一步提出CHB“毒、痰、瘀、虚”的病机特点,从健脾入手,在海珠益肝方基础上加太子参、枸杞子二味药材,形成了海珠益肝加味方。前期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海珠益肝加味方能多途径改善肝功能,对提高CHB患者生活质量有显着效果。中医认为,CHB合并NAFLD发病主要与肝、脾、肾相关,气虚、气滞、痰浊、水湿、瘀血等为主要病理因素。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CHB合并NAFLD患者常伴有乏力、肝区不适、腹胀、便溏等症状,由此提出脾虚痰湿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临床治疗通过健脾化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基于以上,本研究采用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目的:本研究通过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HBV DNA及脂肪肝程度等的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CHB合并NAFL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湖北省中医院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肝病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诊断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及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常规护肝治疗以及海珠益肝加味方水煎剂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调整用药。两组接受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甘油三酯(TG)、肝脏脂肪CAP值、HBV DNA定量、乙肝全套定量、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AL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S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均可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联用中药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更佳。2.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完成治疗后TG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血清TG有改善作用,但无明显优势。3.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CAP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C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联用海珠益肝加味方的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均对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CAP水平有正向作用,但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恩替卡韦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相比,对改善CAP并无明显优势。4.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比较:血清HBV DNA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单纯抗病毒+护肝治疗方案与联用中药的治疗方案相比,联用中药对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无明显优势。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联用中药治疗对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正向作用。6.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对照组为87.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用中药对于改善脾虚痰湿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病情有显着优势。结论:海珠益肝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及护肝治疗能够改善脾虚湿阻型CHB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及CAP水平,对于改善中医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HBV DNA阴转率无明显影响。

马丽[2](2020)在《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对CHB的防治已显示其独特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能力,深入阐述CHB的证候生物学基础,似为其主要一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课题组前期从mi RNA对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有文献表明DNA甲基化参与CHB的发生发展,且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候的形成在理论上似有契合之处,此或许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相关mi RNA研究,多维度综合观察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表达,探讨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否是通过DNA甲基化与mi RNA相互调控,影响表观遗传,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形成不同的证候,以期初步证实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是否为CHB证候差异的主要表观遗传机制之一,为上述两种CHB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提供部分实证依据。方法:1.招募CHB脾胃湿热证(Spleen-stomach damp heat syndrome,SSDHS)患者7例SSDHS组),肝郁脾虚证(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LDSDS)患者7例(LDSDS组)和健康志愿者6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2.采集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无菌环境下外周静脉血,检测各组间肝功能相关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3.用ELISA法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相关蛋白DNMT1、Me CP2的表达水平及HBV相关蛋白P53、E-cad、P16的表达水平。4.及时分离外周静脉血血清,提取DNA,用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差异表达的情况,对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5.利用Target Scan7.2与miRDB数据库对不同中医证候中部分相同mi 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采用Cytoscape3.6软件构建DNA甲基化基因与mi RNAs预测靶基因共表达网络图。结果:1.SSDHS、LDSDS组分别与HC组相比,在DNMT1、p16表达水平、性别、年龄、病程、生化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cad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e CP2、P53表达水平在SSDHS组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LDSDS组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2.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 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显示CHB患者组与HC组有7868个显着差异甲基化位点,其中高甲基化位点2310个,低甲基化位点5558个;经过筛选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278611位于基因NLGN4Y,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670113位于基因TAZ;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脂肪颗粒、各种酶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3.SSDH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21898358位于基因LILRA3,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323788位于基因CHTF18,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T细胞共刺激、Rho蛋白信号转导、Rho GTPases相关的功能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及肿瘤相关通路;LDSD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857096位于基因BMPR1B,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972436位于基因LCE3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树突棘、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c GTPase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氮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SSDHS组与LDSDS组间最显着的高甲基化位点为cg10765459位于基因COL6A2,最显着的低甲基化位点为cg07445365位于基因STK32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相关细胞及组织,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Erb B信号通路及代谢通路等。4.SSDHS、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分别与mi R-122-5p、mi R-1228-3p、mi R-191-3p预测靶基因进行对比分析:两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5p预测靶基因均有6个基因重合,其中SSDHS组独有基因为RIMS1,LDSDS组独有基因为SLC41A1;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21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OTUB、AMPH、SEMA3C、ZC3H12B、PCGF3、JAKMIP3,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17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ARID1B、NUDT7;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2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MPP7、LDSDS组差异甲基化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3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SPTB2、CCNY。结论:1.Me CP2、P53可能通过影响DNA甲基化修饰参与CHB肝郁脾虚证的形成;E-cad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或肝郁脾虚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2.CHB患者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具体机制可能与NLGN4Y、TAZ等基因的甲基化及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3.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均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同时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DNA甲基化谱。LILRA3、CHTF18等基因的甲基化及T细胞共刺激诱导肝脏炎症等,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BMPR1B、LCE3C等基因的甲基化及树突棘的改变和物质代谢异常等,可能是CHB肝郁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示DNA甲基化可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差异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4.不同证候出现部分相同mi RNA的原因可能与其影响不同靶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性有关,具体调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林思萍[3](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从中医体质出发防治CHB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CHB患者201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CHB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CHB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IFN-γ、IL-10水平,并收集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分析CHB患者IFN-γ、IL-10水平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特征,并探讨IFN-γ、IL-10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CHB患者201例,所有患者的体质频数分布为湿热质(33.33%)>气郁质(24.38%)>阴虚质(13.93%)>平和质(11.44%)>痰湿质(5.97%)>阳虚质(4.98%)>气虚质(3.98%)>血瘀质(1.49%)>特禀质(0.50%),其中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为常见体质。2.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ALT、AS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HB组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IL-10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B组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4.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IL-10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CHB患者,IL-10水平则显着高于中、重度CHB患者。5.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依次为: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6.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与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与ALT、AST水平之间无相关性。7.CHB患者IFN-γ水平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8.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相关性。9.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在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中医体质免疫应答状况不同,正邪交争剧烈程度不同,IFN-γ、IL-10水平可能是中医药寻求恰当治疗CHB时机的一项有效参考指标。2.CHB患者的IFN-γ、IL-10水平与肝功能水平、HBV复制活跃程度有相关性。CHB患者的IFN-γ、IL-10水平可能是评价CH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梁程飞[4](2020)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虽然在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已经有了一些无创的检测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但针对儿童患者的相应有效标志物却很少。目的:评估现有的无创方法,并探讨其他可能的参数,以诊断儿童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方法:我们回顾性纳入57名接受过肝脏活检的慢性乙肝儿童。采用Scheuer组织学评分系统对肝活检标本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进行评估。我们分析了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临床、血液、生化、病毒参数的差异,并同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诊断S≥2的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评估非侵入性检测,包括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FIB4指数和伽玛-谷氨酰胺转肽酶(GGT)与血小板比率(GPR),并与新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学分析显示,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在年龄较大或男性儿童中更为严重。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纤维化分期与年龄,GGT呈正相关,而与AL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35、-0.322)。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GGT和ALP是S≥2的独立因子,然后输出一个等价转换模型P=e^[0.289*年龄(y)+0.032*GGT(U/L)-0.031*ALP(U/L)+3.721]。对于显着性纤维化的诊断,FIB4和GPR的ROC曲线(AUC)下面积分别为0.802和0.705,APRI无统计学意义。FIB4和GPR的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分别为90.5%、66.7%、61.3%、92.3%、2.7、0.14和47.6%、91.7%、77.0%、75.0%、5.7、0.57。新模型对于诊断显着纤维化的AUC为0.893,Se=81.0%,Sp=88.9%,PPV=80.9%,NPV=88.9%,LR+=7.3,LR-=0.21,表现优于FIB4和GPR。结论:由年龄、GGT和ALP构成新的非侵入性模型对于显着的纤维化有很好的诊断能力,优于FIB4以及GPR等模型,该模型有望成为指导儿童CHB治疗和随访的一个良好指标。

甘国林[5](2019)在《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前期已证实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抗病毒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和评估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控制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疗效,初步形成疗效确切且可供推广应用的CHB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00例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的CHB经ETV治疗观察1年,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湿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对照组单纯予ETV。两组均继续观察治疗24月。在入组前(0月)和治疗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并计算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FP、Fibroscan等,在入组前(0月)和24月检查肝脏MRI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ALT、AST水平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HBV-DNA转阴率76.92%,HBe Ag血清转阴率40.90%(9/22),HBe Ag/HBe Ab转换率30.43%(7/22),对照组HBV-DNA转阴率62.5%,HBe Ag血清转阴率26.08%(6/23),HBe Ag/HBe Ab转换率17.39%(4/23)。治疗组HBs Ag下降更明显(P<0.05),但两组HBs Ag下降幅度上差异不明显(P>0.05)。3.两组HA、LN、PCⅢ、Ⅳ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Fibroscan值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B超积分值整体明显下降,对照组B超积分值整体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本试验中完成MRI检查的共61例,观察患者中发生肝硬化的共10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对照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5.治疗组APRI指数、FIB-4指数、GPR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AFP、AFU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更大(P<0.05)。7.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8%,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8.本试验和前期试验具有一定连续性,部分病例在前期治疗及本试验观察期间未发现ETV耐药者,且为期24月治疗中90例患者均未见血常规、肾功能等损害,亦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证CHB患者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e抗原转阴率和转换率,降低HBs Ag水平和HBV DNA滴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纳差、乏力、耳鸣、腰膝酸软、口苦等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逆转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能够明显控制CHB的疾病进展。

倪作武[6](2018)在《青海地区汉藏族人群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功能与肝纤维化指标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青海地区汉、藏族HBeAg-CHB和HBeAg+CHB患者肝功能、纤维化指标关系研究,从而对青海地区汉、藏族人群HBeAg-CHB患者血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之间有无差异进行探讨。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和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海地区汉族、藏族人群HBeAg-CHB和HBeAg+CHB患者共130例。其中HBeAg-CHB患者共64例,包括汉族34例,藏族30例;HBeAg+CHB患者共66例,包括汉族32例,藏族34例,各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检测各个受检者的肝功能及肝纤四项等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血清铁蛋白(SF)与透明质酸(HAC)、III型前胶原蛋白(PC-III)、IV胶原蛋白(C-IV)、层黏连蛋白(LN)。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汉族HBeAg-组ALT、AST、TB、Lg10HBVDNA水平均低于汉族HBeAg+组,HAC、PC-III水平均高于汉族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藏族HBeAg-组ALT、AST、Lg10HBVDNA水平均低于藏族HBeAg+组,PC-III、HAC水平均高于藏族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藏族HBeAg+组HAC水平高于汉族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藏族HBeAg-组HAC、PC-III水平均高于汉族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汉族HBeAg-组ALT、AST、TB与HAC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藏族HBeAg-组ALT、AST与HAC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4、汉、藏族HBeAg-组Lg10HBVDNA与PC-III、HAC均呈正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BeAg-CHB肝功能损害较HBeAg+CHB轻,HBVDNA载量较HBeAg+CHB低,但纤维化程度可能更重。2、HBeAg-CHB肝组织显着纤维化与HBV DNA水平的升高可能有相关性,而HBeAg+CHB可能无此种相关性。3、在肝功能及HBVDNA载量相似情况下,藏族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可能较汉族患者更严重,特别是HBeAg-者更具特异性。4、汉、藏族肝纤维化指标的不同可能由于其生活习惯及基因特异性等原因导致,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贾云飞[7](2017)在《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文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增加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甚至死亡的风险。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病情进展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而后进一步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是其自然病程。少数慢性乙肝病例可直接发生肝细胞癌,但是大多数病例都是在发生肝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肝细胞癌。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目标。在国内,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即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国内的肝癌患者有80%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因此,建立在临床上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从而预测患者的肝癌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探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目的1系统地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且对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2观察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影响,为临床减少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5148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化数字分组的方法,将所有病例按7:3分成两组,即建模队列为3604例,验证队列为1544例。在建模队列通过对19项一般资料变量和基线血清学指标进行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建立肝细胞癌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划定界值,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在建模组和验证组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51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西医治疗组29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22例,两组均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根据辨证加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和络舒肝片的1种口服,比较两组的肝癌发生情况,以及在不同肝细胞癌发病风险评分层、不同临床分期的肝癌发生情况。观察终点为确诊肝癌或随访时间达到5年。结果1通过对建模队列360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ALT(谷丙转氨酶)、TBil(血清总胆红素)、GLB(球蛋白)、ALP(碱性磷酸酶)、CHE(胆碱酯酶)、NE#(中性粒细胞计数)、LY#(淋巴细胞计数)、PLT(血小板计数)、Urea(尿素)、HBeAg(乙肝e抗原)、HBV DNA定量等14项参数与肝细胞癌风险相关。经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Log10HBVDNA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模队列利用年龄、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HBV DNA定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求出这三个连续变量的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从而求得最佳临界值将它们进行分层:年龄>46岁和年龄<46 岁,PLT≥120.3×109/L 和 PLT<120.3×109/L,HBV DNA≥5.9 log10copies/ml和HBVDNA<5.9 log10copies/ml。将分层后的变量以及性别、是否肝硬化两个分类变量一同在COX比例风险回归中做向前逐步法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这5个因素是5年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从而建立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癌风险预测评分模型。该评分模型的分值范围为0-9分,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3,当Youden指数最大时,临界值为6分,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9.8%。因此总评分<6分的病例为低风险组,≥6分的病例为高风险组。利用验证队列的病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求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7。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治疗前的基线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治疗5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26.6%vs 33.7%,Log-Rank P=0.034<0.05);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评估为高风险(6-9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组5年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31.9%vs 44.6%,Log-Rank P=0.023<0.05),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评估为低风险(0-5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5年肝癌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Log-RankP>0.05);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18.3%vs 33.1%,Log-Rank P=0.003<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5年肝癌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Log-Rank P>0.05)。结论1采用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HBVDNA定量建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对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尤其对治疗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高风险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更具优势,并且主要是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朴金梅,刘梦,李成成,崔莲花[8](2017)在《STAT4 rs7574865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肝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提出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乙肝相关肝癌患病风险存在关联。而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在肝癌发生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鲜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旨在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肝癌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病例研究方法,收集2010-01-08-2014-12-23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4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实时定量PCR检测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结果 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家族史、乙肝e抗体的交互作用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仍存在交互作用。校正后与乙型肝炎家族史相比OR=2.59,95%CI为1.116.04;与乙肝e抗体相比OR=1.56,95%CI为1.012.41。STAT4 rs75748646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史、饮酒史、肝癌家族史、HBV感染、HBV表面抗体、HBVe抗原和HBV核心抗体等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 STAT4 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乙肝家族史及乙肝e抗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可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魏燕,陈坚,徐周敏[9](2008)在《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e系统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eAg和抗-HBe的阳性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与原发性肝癌组相比,e系统状态出现明显变化(P<0.005及P<0.01)。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HBeAg自发血清学转换,肝病活动性及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

李静缓,刘立新[10](2008)在《乙型肝炎e系统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特色
    2 慢性肝病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探讨
        2.1 《内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2.2 《难经》关于肝脾的论述
        2.3 《金匮要略》关于肝脾的论述
        2.4 现代医学对肝脾关系的认识
    3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从脾论治慢乙肝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中医证候积分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P水平比较
        3.5 血清HBV DNA转化情况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7 两组疗效比较
        3.8 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CHB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4.2 CHB合并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海珠益肝加味方组方分析
        4.4 肝功能(ALT、AST、TG)改变分析
        4.5 CAP值水平改变分析
        4.6 抗病毒疗效分析
        4.7 中医症状积分改变的分析
        4.8 总体疗效分析
        4.9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概述
        1 中医对CHB病名的认识
        1.1 肝着
        1.2 肝毒
        1.3 胁痞
        1.4 异湿
        2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湿热疫毒是本病的始动因素
        2.2 毒损肝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2.3 正气之盛虚决定本病的转归及预后
        2.4 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为本病的发病特点
        3 CHB中医证候分型指南与标准
        4 影响CHB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
        4.1 不同地域的CHB证候分布具有差异性
        4.2 体质类型与CHB证候分布具有相关性
        4.3 情志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是部分CHB证候分布的易感性因素
        5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
        5.1 肝功能指标
        5.2 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
        5.3 肝脏硬度及肝纤维化值
        5.4 细胞因子及免疫蛋白
        5.5 HBV基因型
        5.6 基因组学
        5.7 转录组学
        5.8 蛋白组学
        5.9 代谢组学
        6 小结
    文献研究二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研究
        1 DNA甲基化概述
        2 DNA甲基化在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1 DNA甲基化与HBV
        2.2 Cp G岛与HBV基因型
        2.3 DNMTs与 HBV
        2.4 甲基化相关蛋白与CHB
        3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的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
        2.1 常规检测方法
        2.2 ELISA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收集结果
        3.2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
        3.3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4 HBV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3.5 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证候与DNMT1间关系的探讨
        4.2 中医证候与MeCP2间关系的探讨
        4.3 中医证候与P53间关系的探讨
        4.4 中医证候与E-cad间关系的探讨
        4.5 中医证候与P16间关系的探讨
        5 小结
    实验二 慢性乙型肝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
        2 方法
        2.1 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850K甲基化芯片简介
        2.2 DNA抽提
        2.3 DNA样本质检
        2.4 DNA甲基化芯片实验流程
        2.5 DNA甲基化芯片数据分析流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DNA样本质检结果
        3.2 实验质控结果
        3.3 样本beta值密度曲线
        3.4 数据归一化
        3.5 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3.6 GO功能富集结果
        3.7 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3.8 差异甲基化区域结果
        4 讨论
        4.1 差异甲基化位点结果分析
        4.2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分析
        4.3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5 小结
    实验三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3.2 不同中医证候GO功能富集结果
        3.3 不同中医证候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3.4 不同证候差异甲基化区域分布结果
        4 讨论
        4.1 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
        4.2 中医证候与DNA甲基化在理论上有共通之处
        4.3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
        5 小结
    实验四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与mi RNA联合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中医证候中4条相同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3.2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筛选结果
        3.3 miRNA预测靶基因与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联合分析
        4 讨论
        4.1 mi RNA与 DNA甲基化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
        4.2 miR-122-5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4.3 miR-1228-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4.4 miR-191-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干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及相关检测指标
        2.1 CHB诊断标准
        2.2 临床肝功能分度标准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 纳入标准
        2.5 CHB组排除标准
    3 中医体质辨识
    4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CHB患者基本资料
        1.1 201 例CHB患者总体体质特点
        1.2 常见中医体质CHB患者基本资料
    2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1 中医体质与ALT、AST水平的关系
        3.2 中医体质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3.3 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4 CHB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5 CHB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FN-γ、IL-10 水平分布情况
    6 CHB患者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7 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IL-10 水平分布情况
    8 CHB患者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8.1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8.2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ALT、AST、TBIL水平的关系
        8.3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HBeAg状态的关系
        8.4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8.5 血清IFN-γ与 IL-10 水平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体质与CHB的关系
        1.1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古今中医体质学的认识
        1.3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
        1.4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
    2 CHB患者IFN-γ、IL-10 水平与中医体质
        2.1 血清IFN-γ、IL-10 水平
        2.2 血清IFN-γ、IL-10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2.3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 问题与展望
        3.1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肝组织穿刺及组织学评估
    1.5 生化检验及影像学检查
    1.6 肝纤维化标志物模型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基本信息及临床特征
    2.2 肝组织坏死类型及纤维化类型的分析
    2.3 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的分析
    2.4 年龄、GGT和ALP水平是鉴别肝纤维化从S0-1进展到S≥2的独立预测因素
    2.5 CAAG模型诊断显着的纤维化(S≥2)优于FIB4和GPR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对乙肝免疫耐受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1.1 试验分组
        1.2 试验对照
        1.3 样本量估算
    2.研究对象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临床分组、治疗和疗程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疗效指标及观察时间
        4.2 中医临床症候标准评分
        4.3 疾病进展控制的标准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
二.结果
    1.基线水平比较
    2.血清学指标
        2.1 血常规
        2.2 肝功能
        2.3 血清 HBV-DNA 转阴率比较
        2.4 HBsAg 血清学水平的比较
        2.5 血清 HBeAg 转阴率、HBe Ag/HBeAb 转换率
        2.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2.7 肿瘤相关指标
    3.影像学观察指标
        3.1 Fibroscan值
        3.2 肝纤维化、肝硬化B超积分
        3.3 MRI检查观察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4.肝纤维化模型指标
        4.1 APRI指数
        4.2 FIB-4指数
        4.3 GPR指数
    5.中医症候积分
    6.安全指标
        6.1 血常规
        6.2 肾功能
三.讨论
    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发展和转归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及其转归的认识
    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认识
    4.巴菟补肾益肝颗粒组方及药物分析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分析
        5.1 肝功能指标分析
        5.2 HBV-DNA滴度、HBeAg转换及HBsAg水平分析
        5.3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分析
        5.4 肿瘤相关指标分析
        5.5 影像学观察分析
        5.6 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指标分析
        5.7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5.8 安全性观察分析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6)青海地区汉藏族人群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功能与肝纤维化指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检测指标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HBeAg-组与HBeAg+组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水平的比较
    3.3 汉族HBeAg-组与汉族HBeAg+组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水平的比较
    3.4 藏族HBeAg-组与藏族HBeAg+组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水平的比较
    3.5 汉族HBeAg+组与藏族HBeAg+组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水平的比较
    3.6 汉族HBeAg-组和藏族HBeAg-组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水平的比较
    3.7 汉族HBeAg+组ALT、AST、TB、Lg10~(HBVDNA)与PC-Ⅲ、HAC的相关性
    3.8 汉族HBeAg-组ALT、AST、TB、Lg10~(HBVDNA)与PC-Ⅲ、HAC的相关性
    3.9 藏族HBeAg+组ALT、AST、Lg10~(HBVDNA)与PC-Ⅲ、HAC的相关性
    3.10 藏族HBeAg-组ALT、AST、Lg10~(HBVDNA)与PC-Ⅲ、HAC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 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2 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1 病毒学因素
        2.2 人口学因素
        2.3 生活习惯
        2.4 健康状况
        2.5 其他
        3 临床干预对减少HCC发生的作用
        3.1 抗病毒治疗
        3.2 中医药治疗
        4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4.1 慢性肝病患者IPM风险预测模型
        4.2 慢乙肝患者GAG-HCC风险预测模型
        4.3 慢乙肝患者CU-HCC风险评分模型
        4.4 慢乙肝患者LSM-HCC风险评分模型
        4.5 慢乙肝患者REACH-B风险评分模型
        4.6 慢乙肝患者PAGE-B风险评分模型
        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述二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经验方
        2.4 中医外治法
        3 中成药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3.1 安络化纤丸
        3.2 复方鳖甲软肝片
        3.3 扶正化瘀胶囊
        3.4 和络舒肝片与和络舒肝胶囊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预测模型的建立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
    第一节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预测模型的建立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临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4 研究方法
        1.5 数据管理方法
        1.6 统计分析方法
        附图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
        2.3 不同风险评分层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分析
        2.4 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影响
        2.5 慢乙肝患者5年肝细胞癌风险评分模型与以往肝细胞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比较
        3 小结
        4 讨论
        4.1 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实际意义
        4.2 既往文献报道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4.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能够提高预测价值
        4.4 风险评分模型中各预测因素的临床意义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抗病毒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终点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5年癌变率比较
        3.2 不同风险分级患者中两组5年癌变率比较
        3.3 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两组癌变率比较
        4 小结
        5 讨论
        5.1 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减少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高风险患者的肝癌发生更具优势
        5.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5.4 中成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的结果和创新点
        1.1 研究结果
        1.2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表(CRF)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参编着作
个人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3 实习经历

(8)STAT4 rs7574865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肝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DNA提取及基因多态性检测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及rs7574865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
    2.2 STAT4rs7574865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3 讨论

(10)乙型肝炎e系统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发生时HBV及e系统的状态
2 肝癌发生前HBVe系统的状态
3 HBeAg到HBeAb的血清学转换
4 小 结

四、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脾虚痰湿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杨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2]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D]. 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D]. 林思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非侵袭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探索[D]. 梁程飞.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D]. 甘国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青海地区汉藏族人群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功能与肝纤维化指标对比研究[D]. 倪作武. 青海大学, 2018(09)
  • [7]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D]. 贾云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STAT4 rs7574865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肝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 朴金梅,刘梦,李成成,崔莲花.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7(02)
  • [9]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分析[J]. 魏燕,陈坚,徐周敏. 中国医疗前沿, 2008(16)
  • [10]乙型肝炎e系统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 李静缓,刘立新.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8(01)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e系统状态与肝纤维化及癌变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