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切应力对体外培养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焦华琛,李运伦,孙敬昌[1](2013)在《钩藤生物碱调节肠系膜动脉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SHR分组,分别给予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并以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采用HE染色法观测肠系膜动脉的病理形态,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肠系膜动脉胶原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系膜动脉Bcl-2、Bax、c-myc、c-fos、MMP-9和TIMP-2的蛋白表达。结果: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能减轻SHR肠系膜动脉的病理损害,降低动脉壁的胶原沉积,下调肠系膜动脉平滑肌Bcl-2、c-fos和TIMP-2蛋白表达,钩藤碱上调肠系膜动脉MMP-9蛋白表达。结论: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可能通过下调原癌基因Bcl-2蛋白表达,促进SHR肠系膜动脉细胞凋亡,通过下调c-fos蛋白表达途径抑制SHR肠系膜动脉细胞异常增殖,并通过调节MMP-9和TIMP-2蛋白表达抑制SHR肠系膜动脉的胶原沉积,从而改善肠系膜动脉壁重塑。
姜隽[2](2013)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交流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重建(remodeling)是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和基本的病理过程,力学因素在其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s)在结构上相邻,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cross-talk)在血管生理功能的维持和血管重建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力学因素作用下,ECs与VSMCs相互交流的力学生物学(mechanobiology)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本文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取得的低切应力(low shear stress,LowSS)诱导下血管差异蛋白质组学数据,以ECs与VSMCs相互交流在应力诱导血管重建中的作用为着眼点,开展了两部分研究:首先,依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所预测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应用ECs与VSMCs联合培养的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对ECs分别施加正常切应力(normal shear stress, NSS)和LowSS,研究预测网络中提示的分泌型蛋白PDGF-BB和TGF-β1及其相关蛋白LaminA、LOX和磷酸化ERK1/2在ECs和VSMCs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LowSS诱导ECs和VSMCs的PDGF-BB和TGF-β1分泌,LaminA表达降低,LOX和磷酸化ERK1/2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用PDGF-BB和TGF-β1重组蛋白对静态培养下的ECs和VSMCs进行刺激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干扰ECs的PDGF-BB表达,发现LowSS所诱导的ECs和VSMCs的LaminA、LOX和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和迁移被抑制;而干扰ECs的TGF-β1的表达,则对LowSS所诱导的VSMCs的上述变化无影响;应用中性抗体分别封闭VSMCs的PDGF-BB和TGF-β1的作用,则抑制了LowSS所诱导的ECs的上述变化。结果表明,PDGF-BB和TGF-β1在LowSS诱导的ECs和VSMCs相互交流中发挥不同作用,ECs通过分泌PDGF-BB调节VSMCs的功能,而VSMCs则通过分泌PDGF-BB和TGF-β1正反馈调节ECs的功能。然后,本文根据血管差异蛋白质组学结果的提示,选择在血管组织中表达,但功能未知的力学敏感分子-Rab28,深入研究了高张应变条件下VSMCs与ECs相互交流对其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应用大鼠高血压模型和细胞张应变加载系统模拟血管细胞在高血压状态所承受的周期性张应变,探讨了Rab28在血管细胞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结果显示,高血压大鼠颈总动脉的Rab28表达增高;高张应变诱导了VSMCs的Rab28表达;张应变加载后,用VSMCs的培养基培养静态ECs后,ECs的Rab28表达也增高。对VSMCs的培养基进行检测发现,高张应变可促进VSMCs自分泌血管紧张素II(Ang II)。Ang II既作用于VSMCs自身,又通过旁分泌作用于相邻的ECs,上调ECs和VSMCs的Rab28表达。干扰ECs的Rab28表达抑制ECs增殖,诱导其凋亡和迁移;干扰VSMCs的Rab28表达则抑制VSMCs迁移。在ECs中,Rab28和NF-кB存在细胞内共定位。ECs处于饥饿状态时,NF-кB和Rab28主要分布在胞浆;ECs受Ang II刺激后,NF-кB和Rab28则主要分布在胞核。干扰ECs的Rab28表达,NF-кBp65亚基磷酸化水平下降,入核减少;抑制NF-кB活化,则造成Rab28表达下降。结果提示,NF-кB活化机制中,Rab28可能参与了NF-кB的入核过程;反之,NF-кB活化后上调Rab28的表达。NF-кB活化入核与Rab28表达之间存在反馈调控。综上所述,在LowSS条件下,ECs通过PDGF-BB调控VSMCs的功能,而VSMCs则通过PDGF-BB和TGF-β1对ECs的功能进行反馈调节;在高张应变条件下,VSMCs通过Ang-II调控ECs的Rab28表达,Rab28可能参与了NF-кB的活化入核,进而调控ECs的功能。这些结果对阐明血管重建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有重要意义,也为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力学生物学思路。
朱文焕[3](2012)在《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颅内动脉瘤模型制作的研究目的:探寻建立稳定、快捷、理想的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同时进一步证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塑形机制。方法:选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E五组,A组:新西兰大白兔8只,结扎对侧颈总动脉+2%盐水喂养;B组:兔8只,分叉内膜损伤法+A组法;C组:兔10只,胰弹力蛋白酶浸泡法+A组法;D组:兔12只,分叉内膜损伤法+胰弹力蛋白酶浸泡法+A组法;E组:兔10只,分叉内膜损伤法+胰弹力蛋白酶浸泡法。检测A、D、E三组术前、术后、术后4周的血压;各组于术后4周行CTA颈部血管造影,然后活体解剖左颈总动脉分叉造瘤部位,记录有无成瘤情况,并测量瘤体大小;处死动物,切取瘤体标本,行病理学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A、D、E三组血压变化情况:A、D组术后和术后4周与术前相比P<0.0l,有显着性差异;E组术后和术后4周与术前相比P>0.0l,无显着性差异;A、D组术后和术后4周与E组术后和术后4周相比P<0.0l,有显着性差异。各组成瘤率比较:C、D、E组间p>0.05无显着性差异;C、D、E组与A、B组均p<0.05有显着性差异。形成动脉瘤体积的比较:D组与E组高度、宽度相比P<0.05有显着性差异,长度相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C组与D组长度、高度、宽度相比均P<0.05有显着性差异。病理组织学变化:正常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各层结构保持完整。动脉瘤壁上没有内膜,结构排列紊乱,瘤壁变薄或厚薄不一,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颈总动脉分叉内膜损伤法+胰弹力蛋白酶浸泡+血流动力因素诱导法成瘤率相对偏高,死亡率低,并可获得体积、病理形态学与人类颅内动脉瘤极为相似的动脉瘤模型,操作简单,损伤小,成瘤周期短,性能稳定可靠,通畅率好,制作费用低,可作为临床前期实验治疗脑动脉瘤和栓塞材料研究的良好模具。同时也证实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塑形及破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PDGF-b、c-Jun、Caspase-3在人脑动脉瘤,兔动脉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PDGF-b、c-Jun、Caspase-3在人脑动脉瘤、兔动脉瘤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揭示其在脑动脉瘤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中的Envision法对22例人颅内动脉瘤、8例新西兰大白兔动脉瘤模型、6例正常脑动脉和6例正常兔颈总动脉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检测PDGF-b、c-Jun、Caspase-3的表达。用免疫组化laserpix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获取PDGF-b、c-Jun、Caspase-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mean density)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2例人颅内囊状动脉瘤中,PDGF-b的表达:强染色6例,明显染色10例,轻度染色4例,无染色2例。正常脑动脉无染色。平均光密度值0.272。c-Jun的表达:强染色12例,明显染色7例,轻度染色2例,无染色1例。正常脑动脉2例轻度染色。平均光密度值0.437。Caspase-3的表达:强染色7例,明显染色9例,轻度染色4例,无染色2例。正常脑动脉无染色。平均光密度值0.284。统计学分析显示:PDGF-b、c-Jun、Caspase-3与对照组比较P<0.01;PDGF-b与c-Jun的相关分析:r=0.75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c-Jun与Caspase-3的相关分析:r=0.812,两者表达呈正相关。此类兔动脉瘤模型标本PDGF-b、c-Jun、Caspase-3较对照组均显示较强表达,对照组均阴性表达。结论:PDGF-b、c-Jun、Caspase-3参与脑动脉瘤的发生、生长、破裂演变过程,脑动脉瘤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核转录因子c-Jun可能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病理学因素中血管活性生长因子、凋亡、酶学系列变化、炎性反因等损伤机制中的共同中间环节。为临床开发阻断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新靶点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流体切应力对动脉内皮细胞PDGF-b、c-Jun、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和意义目的:探讨高流体切应力作用下动脉内皮细胞PDGF-b、c-Jun、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和规律,揭示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具体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选择人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传代作为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细胞源,应用体外高切应力流场加载机,分别将各组内皮细胞置于切应力加载机的流室腔槽内。a.施加高强度流体切应力(40dyne/cm2)分别作用0h、1h、4h、6h,然后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作用时间点内皮细胞PDGF-b、c-Jun、Caspase-3的转录水平和规律;b.施加正常强度流体切应力(20dyne/cm2)4h仍应用RT-PCR技术检测内皮细胞PDGF-b、c-Jun、Caspase-3的转录水平;c.比较同时间点(4h)高强度流体切应力与正常强度流体切应力PDGF-b、c-Jun、Caspase-3的转录水平的差异性。结果:高切应力作用下,PDGF-b组:1小时组内皮细胞PDGF-b转录水平就显着升高,4小时、6小时较1小时组有回落,且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仍较未加载切应力(0h)有显着差异,而6小时后又有回升趋势;c-Jun组:未加载切应力的内皮细胞组c-Jun mRNA表达几乎为零,而在1h、4h、6h时间点的高切应力加载组渐进性、与时间呈正相关性升高,与未加载切应力组比较有显着差异;随着切应力作用时间的延长,6h、4h、1h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Caspase-3组:未加载流场的对照组(0h组)内皮细胞也检测到相对中等量的Caspase-3mRNA表达,而在40dyne/cm2的高切应力作用下,1h组表达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0h组)有显着性差异;但在4h组下降到对照组水平以下,较对照组(0h组)亦有显着性差异;6h组有回升趋势,升高到对照组(0h组)水平以上,仍接近对照组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h组较4h组、6h组有显着性差异。同时间点(4h)不同强度切应力比较:无流体切应力、正常强度流体切应力、高强度流体切应力PDGF-b、c-Jun的转录水平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4h时点Caspase-3组随着切应力增强渐下降且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高强度的流体切应力可诱导人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内PDGF-b mRNA、c-JunmRNA、Caspase-3mRNA的转录表达。而且随着作用时间延长1h、4h、6h时间点各有其特征性表达规律。结合本文第二部分结果可推测出高流体切应力可能通过调节PDGF-b、c-Jun、Caspase-3的表达水平,进而诱导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形成塑形和破裂。在我们的实验研究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在无流体切应力、正常强度流体切应力、高强度流体切应力4h时点随着切应力增强渐下降且有显着性差异,提示我们需进行更多更长时点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揭示其作用表达规律。
翁小光,赵华云,王文会[4](2011)在《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管重构是近年高血压病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引起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和循环功能紊乱的病理基础。对血管重构的逆转作为高血压临床治疗的靶向之一,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阐述异常血流动力学、血管因子、细胞外基质等以及中西医在血管重构中的治疗作用,综述了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进展。
孙敬昌,齐冬梅,周洪雷,李运伦[5](2011)在《钩藤生物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对SHR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SHR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并以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胸主动脉Bcl-2、Bax、c-myc、c-fos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 mRNA及凋亡平滑肌细胞mRNA的表达。结果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均能促进SHR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强Bax蛋白及凋亡平滑肌细胞mRNA表达,抑制c-fos蛋白、c-myc蛋白和PDGF-B mRNA表达;其中异钩藤碱能抑制胸主动脉Bcl-2表达。结论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生物碱可能通过调节原癌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促进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并能通过抑制c-fos蛋白、c-myc蛋白和PDGF-B mRNA表达途径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细胞增殖,从而改善胸主动脉壁重塑。
姜晓华[6](2011)在《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重建(remodeling)是指机体在生长、发育、衰老和疾病等过程中,血管为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力学因素在血管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是血管的主要组成细胞。ECs和VSMCs的迁移与增殖异常是心血管病血管重建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力学因素对血管重建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调控系统,流体切应力调控血管重建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研究切应力对联合培养ECs及VSMCs迁移与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心血管活动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本质,寻求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本文首先在我们前期力学-血管蛋白质组学研究,得到低切应力条件下血管组织Rab28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的结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Rab28蛋白在低切应力调控血管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应用ECs与VSMCs联合培养模型及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分别施加5 dyn/cm2低切应力和15 dyn/cm2正常切应力,加载时间为12 h,以静态ECs与VSMCs联合培养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Rab28和p-ERK表达的变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RNA干扰阻断Rab28,以探讨低切应力对VSMCs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然后,我们进一步研究正常切应力及VSMCs单独及协同对ECs增殖的影响。对联合培养的ECs与VSMCs施加15 dyn/cm2正常切应力,加载时间为12 h,以未施加切应力的ECs与VSMCs静态联合培养、ECs与VSMCs隔开静态培养为对照组;同时对单独培养的ECs施加15dyn/cm2正常切应力,加载时间12 h,以静态单独培养ECs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反映细胞增殖能力的分子PCNA和信号分子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①低切应力明显地诱导了联合培养VSMCs的迁移、Rab28蛋白表达和ERK磷酸化;②低切应力促进了联合培养ECs的ERK磷酸化;③静态条件下,SiRNA干扰抑制Rab28的活性表达,对ECs和VSMCs的ERK磷酸化无影响,却能够显着地下调它们的迁移能力;④ECs与VSMCs联合培养、ECs与VSMCs隔开培养均明显地诱导了ECs的PCNA蛋白表达并上调了Akt磷酸化;⑤正常切应力加载降低了VSMCs诱导的ECs的PCNA蛋白表达及Akt磷酸化;⑥TGFβ1封闭性抗体抑制了隔开培养VSMCs诱导的ECs的PCNA蛋白表达和Akt磷酸化。上述结果提示,低切应力促进体外联合培养VSMCs的迁移,VSMCs通过直接接触和旁分泌作用促进ECs增殖,其机制与转运蛋白Rab28及信号分子Akt有关。正常切应力能抑制ECs与VSMCs的迁移与增殖,以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郭明珂[7](2010)在《预防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自1898年Gluck等首次将自体静脉用于动脉重建以来,自体静脉移植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临床,迄今仍是修复肢体动脉缺损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主要方法,但常因内膜增生、再狭窄等原因影响远期疗效,Raja报道术后10年通畅率不足50%,因此有效预防移植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和再狭窄一直是大量的骨外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学者研究的热点。移植静脉发生内膜增生是为了适应环境改变而发生的结构性重塑形,病理过程涉及到血栓形成,内皮细胞的免疫激活,白细胞的粘附、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迁移,各种因子的激活和信号传导等机制,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因子和多基因参与、多种机制调控的连续变化的病理过程,机制非常复杂,因此从根本上彻底阻止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至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内膜增生是移植静脉发生再狭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病理变化,因此减轻移植静脉内膜的过度增生是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关键,基于此我们设计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2、单层和双层自体静脉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3、抑制外周组织粘连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第一部分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迁移是移植静脉发生内膜增生最关键的机制,因此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迁移,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合理地调控血管的重构,是预防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嘧啶类的抗代谢药物,可以通过干扰DNA合成的途径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局部应用安全性高。Cragg研究发现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基于此,我们建立家兔自体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模型,通过实验动物验证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是否能够抑制在体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调控血管的重构,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目的:探讨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对动脉缺损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64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83.0kg,随机分为A、B、C、D四组(n=16)。切取右侧颈外静脉3cm,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中间切除长约1cm,建立动脉缺损模型,将切取静脉远近端倒置后用9-0无损伤缝线端端吻合于动脉缺损,吻合结束后A组、B组、C组动物分别用于50mg/ml、25mg/ml、12.5mg/ml的5-氟尿嘧啶中浸泡的脑棉(大小为12mm×30mm×1mm)完全包裹移植静脉外膜方式给药,共5次,每次1min,D组用生理盐水取代5-氟尿嘧啶同样方法处理。分别于术后1、2、4、6周切取移植静脉,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移植静脉管壁组织学变化,PCNA免疫组化染色、TUNEL标记染色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到:术后1、2、4、6周A组、B组移植静脉内膜增厚均明显小于C组和D组,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标记染色观察到:术后1、2、4周A组、B组增殖细胞少于C组和D组,术后1、2周内膜、中膜凋亡细胞A组和B组明显多于C组和D组。内膜厚度、内膜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分别为:1周A组12.69±1.68μm,0.73±0.05,0.025±0.003;B组17.52±2.01μm,0.86±0.06,0.027±0.004;C组21.92±1.85μm,1.06±0.09,0.036±0.006;D组26.45±3.86μm,1.18±0.08,0.041±0.005。2周A组24.61±2.91μm,0.86±0.06,0.047±0.003;B组37.28±2.78μm,1.17±0.09,0.060±0.004;C组46.52±2.25μm,1.41±0.08,0.073±0.003;D组52.07±3.29μm,1.45±0.05,0.081±0.006。4周A组61.09±6.84μm,1.38±0.08,0.106±0.007;B组63.61±8.25μm,1.40±0.07,0.107±0.010;C组80.04±7.65μm,1.64±0.07,0.129±0.011;D组84.45±9.39μm,1.68±0.10,0.138±0.014。6周A组65.27±5.25μm,1.46±0.07,0.113±0.005;B组65.82±7.12μm,1.45±0.05,0.112±0.011;C组84.45±6.39μm,1.69±0.09,0.135±0.007;D组87.27±8.96μm,1.76±0.05,0.140±0.012。均为A组、B组小于C组和D组(P<0.05)。内膜的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和外膜的增殖指数、凋亡指数结果分别为:1周A组4.83±1.96,30.51±4.01,14.61±2.17,9.23±1.40;B组8.01±2.18,29.27±5.18,20.25±3.18,6.93±1.05;C组9.09±1.27,19.21±3.16,26.80±3.13,3.89±1.11;D组12.25±2.13,28.71±4.17,19.01±4.12,3.83±1.34。2周A组18.92±3.73,36.16±2.27,22.31±3.94,10.72±2.32;B组19.16±3.26,32.41±3.74 , 30.51±4.01 , 5.13±2.22; C组25.97±2.17 , 29.24±2.11 ,37.81±4.50,5.94±1.79;D组27.06±2.91,27.15±2.51,42.71±3.60,5.21±1.91。4周A组10.17±1.21,11.73±3.21,20.00±3.16,5.19±1.83;B组11.18±2.01,11.23±2.15,21.13±2.62,4.99±1.41;C组15.01±2.03,11.04±2.84,24.64±2.98,4.15±2.31;D组15.96±2.44,12.21±3.68,28.70±2.08,4.86±1.69。6周A组6.67±2.10,5.69±2.31,2.51±1.53,3.84±1.41;B组6.67±1.81,5.04±1.71,2.47±1.51,3.53±1.34;C组6.88±2.01,5.99±2.13,3.40±0.98,3.74±1.03;D组8.21±2.27,6.01±2.03,3.28±1.09,3.64±1.08。术后1、2、4周的细胞增殖指数均为A组、B组小于C组和D组(P<0.05),术后1、2周内膜、中膜细胞凋亡指数A组和B组均大于C组和D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A组、B组相对于C组和D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合成细胞器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局部应用5-FU可抑制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术后早期平滑肌细胞凋亡,有效地减轻内膜增生,降低移植静脉管腔再狭窄程度。第二部分自体静脉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1963年,Parsonne等首先报道了于移植静脉周围应用外支架(external stent)能够减轻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有效地预防移植静脉狭窄,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应用外支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预防移植静脉狭窄的措施。外支架的作用是对抗移植静脉移植后的早期扩张,通过刺激新生外膜形成或直接对抗作用使移植静脉管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更加接近动脉,从而减少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目前应用的外支架多为人工合成材料,植入体内可引发慢性炎症、局部感染、静脉外膜纤维化等不良反应,而且其弹性和顺应性与动脉差异很大,因此并不能充分发挥减少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作用。我们选用自体相容性好、弹性和顺应性与动脉相近的自体静脉作为移植静脉的外支架,在移植静脉外周放置单层和双层自体静脉外支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自体静脉外支架能否对抗移植静脉的早期扩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目的:探讨自体静脉外支架对动脉缺损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83.0kg,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n=12)。切取右侧颈外静脉6cm,等分为三段,远心段均用作移植静脉,B组以中段作为自体外支架,A组以近心段套叠中段做成双层自体外支架。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中间切除长约0.5cm,建立动脉缺损模型,将移植静脉远近端倒置后吻合于动脉缺损,通血后行移植静脉外径测量。分别于术后2、4周切取移植静脉,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移植静脉管壁组织学变化,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通血后移植静脉直径A组1.62±0.31mm,B组2.21±0.40mm,C组2.65±0.58mm,A组<B组<C组(P<0.05)。术后2、4周HE染色、Masson染色、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A组、B组移植静脉内膜增厚均明显小于C组,A组、B组内膜和中膜的增殖细胞均少于C组。内膜厚度、内膜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分别为:2周A组35.13±3.24μm,0.88±0.03,0.046±0.004;B组44.53±3.55μm,1.08±0.02,0.058±0.005;C组51.62±4.72μm,1.21±0.04,0.068±0.007。4周A组51.73±6.08μm,1.01±0.07,0.076±0.008;B组69.29±6.33μm,1.32±0.08,0.101±0.009;C组85.00±7.36μm,1.55±0.03,0.134±0.003。术后2、4周的内膜厚度、内膜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均为A组<B组<C组(P<0.05)。内膜、中膜的增殖指数结果分别为:2周A组16.98±3.96,28.39±6.02;B组24.07±4.13,36.41±6.93;C组29.90±4.68,48.45±5.60。4周A组6.84±1.98,15.65±5.12;B组11.01±2.61,23.31±4.30;C组14.96±4.14,29.64±4.15。术后2、4周的内膜和中膜增殖指数均为A组<B组<C组(P<0.05)。结论:双层自体静脉外支架可以有效地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减轻移植静脉管腔再狭窄程度。第三部分抑制外周组织粘连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移植静脉植入后均与外周组织间存在明显的粘连,粘连机制是移植静脉外膜滋养血管长入、从外周组织获得血运的途径。如果采取措施阻止外周粘连,阻止外膜滋养血管长入,屏蔽移植静脉从周围组织获得血运,可能导致内膜缺血,而内膜缺血促进促有丝分裂原的产生,是内膜增生的重要原因。Fogelstrand和Zhang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外周组织来源的平滑肌细胞也是导致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重要细胞来源,外周组织源性平滑肌细胞通过外周组织粘连迁移至移植静脉,参与内膜增生的形成,阻断外周组织的粘连可以抑制内膜增生。因此,阻止外周组织粘连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可以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机制,究竟哪一种机制占主导地位,抑制周围组织粘连将对内膜增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探究的课题。透明质酸钠局部应用可以抑制粘连的发生,而且透明质酸钠为液性,局部应用后不通过改变移植静脉的生物力学机制影响内膜增生。因此,我们设计采用移植静脉周围应用透明质酸钠的方法抑制移植静脉周围组织粘连,与常规移植静脉对照,揭示其抑制外周组织粘连对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因子(PDGF)的表达和分布以及对内膜增生的影响。目的:探讨抑制外周组织粘连对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因子(PDFG)的表达和分布以及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83.0kg,随机分为A组、B组(n=12)。切取右侧颈外静脉3cm,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中间切除长约1cm,建立动脉缺损模型,将切取静脉远近端倒置后用9-0无损伤缝线端端吻合于动脉缺损,吻合结束后A组动物用透明质酸钠凝胶0.2ml涂布于移植静脉外膜及两个吻合口。分别于术后1、2、4周行移植静脉切取前肉眼观察,切取移植静脉后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移植静脉管壁组织学变化,PCNA免疫组化染色、PD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PDFG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术后1、2、4周肉眼观察B组移植静脉周围均有明显粘连,A组术后1、2周无粘连,术后4周有轻度粘连。HE染色、Masson染色、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PD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术后2、4周A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小于B组,术后1、2、4周A组增殖细胞均少于B组,术后1周A组外膜无PDGF阳性细胞,B组外膜内见阳性的炎性细胞;术后2、4周A组内膜、中膜和外膜PDGF阳性细胞均少于B组。内膜厚度、内膜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分别为:1周A组25.51±3.93μm,1.18±0.07,0.041±0.005;B组26.18±4.16μm,1.19±0.09,0.042±0.006。2周A组44.27±2.53μm,1.22±0.06,0.062±0.003;B组50.99±3.76μm,1.40±0.03,0.078±0.004。4周A组69.85±6.76μm,1.49±0.07,0.114±0.009;B组84.43±6.41μm,1.69±0.09,0.137±0.007。术后2、4周A组的内膜厚度、内膜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均小于B组(P<0.05)。内膜、中膜的增殖指数结果分别为:1周A组7.43±2.21,21.53±3.24;B组11.41±2.01,28.63±4.48。2周A组20.01±3.21,35.81±3.41;B组26.78±4.14,42.63±4.15。4周A组11.41±2.01,22.09±2.65;B组15.52±2.37,28.64±3.90。术后2、4周A组的内膜和中膜增殖指数均小于B组(P<0.05)。内膜、中膜外膜的PDGF表达率结果分别为:1周A组7.67±1.61,19.59±3.66,2.46±1.53;B组7.60±2.42,20.58±4.39,10.25±2.31。2周A组11.37±2.55,19.81±3.09,12.90±3.26;B组19.45±3.48,30.63±5.16,30.47±5.84。4周A组6.15±1.94,11.09±2.83,10.19±2.44;B组10.51±2.03,18.64±3.21,26.51±3.84。术后1周A组外膜PDGF表达率低于B组(P<0.05),术后2、4周A组的内膜、中膜和外膜PDGF表达率均小于B组(P<0.05)。结论: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可以有效地抑制移植静脉外周粘连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膜增生;抑制外周组织粘连并不加重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
高宇[8](2009)在《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在相关疾病中变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很多心血管疾病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及凋亡是其共同病理基础,因此有关VSMC增殖及凋亡的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且对多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理效应。本研究主要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UⅡ水平的变化及UⅡ对大鼠VSM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首先采用放免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UⅡ水平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电镜、TUNLE法及流式细胞仪研究UⅡ对大鼠VSM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Bcl-2/Bax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UⅡ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间血浆UⅡ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UⅡ可明显促进大鼠VSMC的增殖,其促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UⅡ在较高浓度范围(10-9~10-6mol/L)内,呈浓度依赖性促进大鼠VSMC凋亡;UⅡ在10-7mol/L浓度时,早期对大鼠VSMC无明显凋亡作用,晚期引起大鼠VSMC凋亡;随UⅡ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导致Bcl-2/Bax比值下调,UⅡ可能通过降低Bcl-2/Bax比值诱导大鼠VSMC凋亡。本研究为UⅡ在心血管疾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但有关UⅡ诱导VSMC增殖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李洋[9](2009)在《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室重构贯穿于急性心肌梗死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室重构密切相关。心室重构能全面影响心室的功能状态及生存预后,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改善心室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实验观察ASS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ASS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扩张和肥厚,减小室壁切应力,降低重构心肌AngⅡ、E含量及ACE活性,亦能明显降低血清LPO含量及ACE活性,提高SOD、CAT、GSH-Px活性,这对于预防或逆转心室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ASS可抑制VSMC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正比,ASS抑制VSMC增殖机制可能与下调原癌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周期阻滞有关。上述结果提示ASS可能通过抑制心脏RAS系统,阻断了AngⅡ及CA的促生长增殖作用,同时抑制了心肌立早基因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发挥防治心室重构的作用。本文循着前期研究的工作思路观察到ASS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与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福辛普利相一致,首次提出ASS可能是一种ACE抑制剂,扩展了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ASS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李运伦[10](2008)在《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相关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其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膜AT1R蛋白表达、信号转导通路NF-κB和Stat3蛋白表达、原癌基因c-Myc和c-Fos蛋白表达与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干预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多,S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c-Myc、c-Fos、AT1R、NF-κB、Stat3的蛋白表达以及c-MycmRNA和c-FosmRNA转录也明显降低。结论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效应,其机制与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G0/G1期向S期转化以及下调AT1R、NF-κB、Stat3、c-Myc、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c-MycmR-NA和c-FosmRNA转录有关。
二、低切应力对体外培养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切应力对体外培养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钩藤生物碱调节肠系膜动脉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药品 |
1.3 动物分组给药方法 |
1.4 动脉的留取 |
1.5 动脉形态学检测 |
1.5.1 肠系膜动脉组织学检测 |
1.5.2 肠系膜动脉胶原的检测 |
1.5.3 肠系膜动脉体视学的检测 |
1.6 肠系膜动脉Bcl-2、Bax、c-fos、c-myc、MMP-9和TIMP-2的蛋白表达检测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肠系膜动脉形态学 |
2.1.1 各组病理组织学观察 |
2.1.2 各组肠系膜动脉胶原的观测 |
2.1.3 各组肠系膜动脉体视学的变化 |
2.2 各组肠系膜动脉Bcl-2、Bax、c-fos、c-myc、MMP-9和TIMP-2的蛋白表达比较 |
3 讨论 |
(2)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交流的力学生物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力学因素与血管重建 |
1.1.1 低切应力与血管重建 |
1.1.2 张应变与血管重建 |
1.2 血管重建中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交流 |
1.3 低切应力诱导血管重建的蛋白质组学和信号转导网络预测 |
1.3.1 低切应力条件下体外培养血管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低切应力条件下 PDGF-BB 和 TGF-β1 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交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主要的溶剂溶液成分及配制 |
2.2.2 实验动物及实验材料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鼠胸主动脉 ECs 和 VSMCs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和鉴定 |
2.3.2 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和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 |
2.3.3 细胞迁移检测(Transwell 法) |
2.3.4 细胞增殖检测(BrdU 掺入比色法) |
2.3.5 重组蛋白刺激和中和抗体封闭实验 |
2.3.6 siRNA 干扰 |
2.3.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2.3.8 RT-PCR |
2.3.9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3.10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低切应力条件下联合培养细胞 PDGF-BB、TGF-β1、LaminA、LOX 和磷酸化 ERK1/2 表达的变化 |
2.4.2 低切应力条件下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变化 |
2.4.3 重组 PDGF-BB 和 TGF-β1 对细胞 Lamin A,LOX,磷酸化 ERK1/2 表达及迁移、增殖的影响 |
2.4.4 siRNA 干扰对细胞 PDGF-BB、TGF-β、Lamin A、LOX 和磷酸化 ERK1/2 表达以及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
2.4.5 联合培养 VSMCs 通过 PDGF-BB 和 TGF-β1 正反馈调控低切应力诱导的 ECs迁移和增殖 |
2.5 讨论 |
第3章 高张应变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交流对细胞 Rab28 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主要的试剂溶液成分及配制 |
3.2.2 实验动物和抗体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引物和小 RNA |
3.3 实验方法 |
3.3.1 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建立 |
3.3.2 大鼠颈总动脉取材、原位增殖与凋亡测定、Western blotting |
3.3.3 大鼠胸主动脉 ECs 和 VSMCs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和鉴定 |
3.3.4 血管细胞的周期性张应变加载 |
3.3.5 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检测、Western blotting |
3.3.6 条件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 |
3.3.7 小 RNA 干扰 |
3.3.8 细胞内囊泡染色 |
3.3.9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3.3.10 新生 RNA 标记 |
3.3.11 免疫共沉淀 |
3.3.12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高血压大鼠血管组织的 Rab28 表达及血管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3.4.2 高张应变条件下 ECs 和 VSMCs 的 Rab28 表达 |
3.4.3 VSMCs 与 ECs 相互交流对细胞 Rab28 表达的影响 |
3.4.4 VSMCs 条件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 II 的检测和外源性 Ang-II 上调 ECs 的Rab28 表达 |
3.4.5 siRNA 干扰 ECs 的 Rab28 抑制增殖,诱导其凋亡和迁移;抑制 VSMCs 迁移 |
3.4.6 Rab28 在 ECs 中的定位与分布 |
3.4.7 Rab28 与 NF-κB 活化的关系 |
3.4.8 Rab28 与 NF-κB 免疫共沉淀 |
3.5 讨论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模型制作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DGF-b、c-Jun、Caspase-3 在人脑动脉瘤,兔动脉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流体切应力对动脉内皮细胞 PDGF-b、c-Jun、Caspase-3 mRNA 表达的影响和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低切应力与血管重建 |
1.2 切应力对血管细胞迁移和增殖的调节 |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Rab28 蛋白在切应力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溶液成分及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与鉴定 |
2.3.2 用于VSMCs 和ECs 联合培养的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 |
2.3.3 细胞迁移实验 |
2.3.4 SiRNA Rab28 干扰实验 |
2.3.5 蛋白提取 |
2.3.6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ting) |
2.3.7 RNA 的提取(TRIzol 法) |
2.3.8 RT-PCR 实验 |
2.3.9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原代培养的ECs 和VSMCs 形态观察及鉴定 |
2.4.2 低切应力对联合培养细胞Rab28 蛋白表达及ERK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2.4.3 低切应力诱导细胞迁移 |
2.4.4 SiRNA 有效片段筛选 |
2.4.5 SiRNA 干扰Rab28 后抑制了血管细胞的迁移 |
2.4.6 SiRNA 干扰Rab28 对细胞的ERK 磷酸化无显着影响 |
2.5 讨论 |
2.5.1 切应力对与ECs 联合培养VSMCs 迁移的影响 |
2.5.2 切应力对血管细胞Rab28 表达的影响 |
2.5.3 Rab28 参与切应力调控VSMCs 迁移的机制 |
2.6 小结 |
第3章 切应力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蛋白提取 |
3.3.3 封闭性抗体实验 |
3.3.4 实验分组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正常切应力抑制ECs 增殖 |
3.4.2 切应力与VSMCs 联合作用对ECs 增殖的影响 |
3.4.3 细胞直接接触及旁分泌在VSMCs 诱导ECs 增殖中的作用 |
3.4.4 TGFβ1 在VSMCs 诱导ECs 增殖中的作用 |
3.5 讨论 |
3.5.1 PCNA 和Akt 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
3.5.2 切应力与VSMCs 单独及协同对ECs 增殖的调节 |
3.6 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完成或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预防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预防自体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体静脉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抑制外周组织粘连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在相关疾病中变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技术路线图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综述 |
综述一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 |
综述二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 |
第三章 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3.3.2 各组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的比较 |
3.3.3 血浆尾加压素Ⅱ与血压水平的关系 |
3.3.4 血浆尾加压素Ⅱ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2.3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光镜下形态学观察 |
4.3.2 电镜下形态学观察 |
4.3.3 细胞成活率测定 |
4.3.4 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尾加压素Ⅱ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方法 |
5.2.3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MTT 法测定UⅡ对大鼠VSMC 增殖的影响 |
5.3.2 透射电镜对大鼠VSMC 凋亡进行形态学观察 |
5.3.3 TUNEL 检测UⅡ对大鼠VSMC 凋亡的影响 |
5.3.4 流式细胞仪测定UⅡ对大鼠VSMC 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5.3.5 UⅡ诱导大鼠VSMC 凋亡时Bcl-2、Bax 蛋白的表达变化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9)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综述一 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概述 |
1.1 AMI 后左心室的结构改变 |
1.1.1 梗死区膨展 |
1.1.2 整体心室扩张 |
1.1.3 微观结构 |
1.2 AMI 后左室重构的发生机制 |
1.2.1 血流动力学因素 |
1.2.2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
1.2.3 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
1.2.4 细胞凋亡的发生 |
1.3 左心室重构的临床预后 |
1.3.1 心力衰竭 |
1.3.2 心律失常 |
1.3.3 心脏破裂与室壁瘤形成 |
1.4 AMI 心室重构的防治 |
1.4.1 再灌注治疗 |
1.4.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1.4.3 β受体阻滞剂 |
1.4.4 醛固酮拮抗剂 |
1.4.5 硝酸酯类 |
1.4.6 其他治疗 |
综述二 刺五加叶皂苷的研究概述 |
1.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7 对脂代谢的作用 |
1.8 对糖代谢的作用 |
1.9 抗肿瘤作用 |
1.10 其它作用 |
第2章 ASS 对大鼠心肌梗死致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动物 |
2.2.2 药品与试剂 |
2.2.3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鼠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
2.3.2 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
2.3.3 形态学参数测定 |
2.3.4 生化指标测定 |
2.3.5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4.2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心室重量及容积的影响 |
2.4.3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血清LPO 含量及SOD、CAT、GSH-Px 活性的影响 |
2.4.4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心肌AngⅡ、NE、E 含量的影响 |
2.4.5 ASS 对心肌梗死所致心室重构大鼠血清及心肌ACE 活性的影响 |
2.4.6 心肌标本大体及镜下观察 |
2.5 小结 |
第3章 ASS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动物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药品与试剂 |
3.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传代及鉴定 |
3.3.2 实验分组 |
3.3.3 检测指标 |
3.3.4 统计学处理 |
3.4 结果 |
3.4.1 平滑肌细胞的鉴定-肌动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
3.4.2 ASS 对VSMC 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3 ASS 对VSMC 细胞周期及PI 的影响 |
3.4.4 ASS 对原癌基因c-myc、c-fos 及c-jun mRNA 表达的影响 |
3.5 小结 |
讨论 |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低切应力对体外培养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钩藤生物碱调节肠系膜动脉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J]. 焦华琛,李运伦,孙敬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3)
- [2]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交流的力学生物学机制[D]. 姜隽.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3]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 朱文焕. 苏州大学, 2012(09)
- [4]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A]. 翁小光,赵华云,王文会. 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 2011
- [5]钩藤生物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J]. 孙敬昌,齐冬梅,周洪雷,李运伦.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1(07)
- [6]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D]. 姜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预防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郭明珂.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8]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在相关疾病中变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 高宇. 吉林大学, 2009(08)
- [9]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洋. 吉林大学, 2009(08)
- [10]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相关机制[J]. 李运伦.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