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

广东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

一、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孙九霞,黄秀波[1](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族群“跨地方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民族工作既需处理内部多元族群关系,也需应对外来族群的文化融合问题,需要新的理论视角。"跨地方共同体"概念可以概括并统筹粤港澳族群发展问题,同时为推进外来族群的社会融入和多元族群的融合管理提供有效方式。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需基于跨制度、跨文化和跨区域的多层面角度,立足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岭南文化作为具体依托,最终形成湾区族群多元一体格局。

朱尖[2](2021)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发展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新文科的兴起与理念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之间有着极强的耦合互动关系,同时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性、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紧迫性都助推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有效结合。新文科由学科专业目录导向转向为现实需求导向,为中国边疆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交叉学"学科门类的设置,则为中国边疆学成为一级学科提供一种可能,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当然新文科下的中国边疆学亦存在挑战,不能因新文科使得中国边疆学进一步泛化,新文科背景下更需要重视历史研究在中国边疆学科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尽快形成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立足国内走中国特色的边疆学道路。

康丽娜[3](2021)在《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地处欧亚大陆的通衢之地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毗邻中国、俄罗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大国或形势动荡之地。近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世界各主要行为体高度重视并积极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先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关注急剧上升,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我国在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军事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历史、文化等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一直以来,有关中亚文明史的研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出发,采用文明史的研究路径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进行写作。从理论分析来看,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派——文明交往理论,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话语权。因此,本文以布哈拉汗国(以下简称“汗国”)为研究主体,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近代中亚地区内、外交往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进行系统论述,进而深入探讨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点。布哈拉汗国史是研究中亚近代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出发,主要论述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并试图揭示中亚近代文明形成和演变的动因、规律和特点。全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与方法,指出创新之处与重难点,并对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加以阐释。第一章概述了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布哈拉汗国国祚400余年,历经昔班尼王朝、扎尼王朝和曼格特王朝的更迭,其历史进程与中亚近代史基本同步。16世纪初,在成吉思汗后裔昔班尼的统帅下,乌兹别克游牧民南下河中地区建立布哈拉汗国。自19世纪开始,封闭且落后的汗国在曼格特王朝的统治下逐渐成为英俄在亚洲争霸的焦点。最终,俄国于1868年彻底征服汗国,使之沦为自己的附属国。总之,布哈拉汗国经历了兴盛、发展、衰落、沦为俄国附属国的历史变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亚近代史的演变规律。第二章分析了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本章主要从政治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来解读汗国制度文明的特点。汗国的制度文明经历了继承、融合、形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以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制度为根基,借鉴游牧帝国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中亚近代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三章论述了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首先阐述了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然后分别探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问题。一直以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贯穿于整个中亚文明史进程,是中亚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力。另外,俄国的统治也是包括布哈拉汗国在内整个近代中亚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的催化剂,致使汗国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革。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汗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导致汗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汗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就本质而论,这种发展是以俄国殖民掠夺为前提的。第四章阐述了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布哈拉汗国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其主导文化是以苏非主义为特征的伊斯兰文化。自古以来,中亚地处欧亚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中亚文明交往史上,中亚地区曾多次遭受异族入侵,甚至还有的民族在这里建立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这种频繁的入侵与外族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诸多不同文明在中亚的交往。因此,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色的同时,中亚文明还不断学习、吸收和融会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文化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标尺。随着近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布哈拉汗国的文化也随之衰败。然而,从微观层面来讲,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汗国的文化变迁既有发展与繁荣,也有停滞与衰败。第五章探讨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首先简要介绍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然后重要论述了汗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从平等外交过渡到不平等外交再到附属关系的彻底转变。最后讨论了布哈拉汗国与周边的希瓦汗国、浩罕汗国、波斯、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广泛交往。总之,布哈拉汗国的对外交往具有明显的地缘特点,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交替展开。汗国的对外交往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更加丰富了中亚近代文明史的内容。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地缘、宗教和国家四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根本动力。中亚地区没有适宜发展社会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布哈拉汗国最终被俄国所占领,其历史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布哈拉汗国为代表的近代中亚地方政权依旧受制于地缘因素,其历史演变始终与大国命运息息相关。中亚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亚的宗教中心,布哈拉汗国的宗教价值系统带来的强烈文化政治归属性始终贯穿于其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中亚地区少有形成长期稳定且人口众多的大国,近代诸汗国并存的局面从整体上削弱了中亚的实力。再者,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宗教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中亚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从民族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是今天乌兹别克民族的文明生根之地;从对外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体现了中亚文明交往的多元融合属性。

代金霞[4](2021)在《祁连山北麓族群互动与身份认同 ——基于张掖市马蹄藏族乡鄂博祭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蕾[5](2021)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静怡[6](2021)在《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进入纪录片的“公众时代”及网络时代之时,受众的真实需求决定着纪录片的走向,观看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越来越要求美食类纪录片有饱满的内容、有趣的形式、更符合下沉市场的话题,纪录片通过不断地更新换代,才能够符合观众的期待。《风味人间》作为我国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代表作之一,在拍摄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也兼具描绘世界饮食文化的功能,因此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传播学视角出发,以《风味人间》系列片为例探讨美食类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其影响,提出问题,寻求优化方法,为其找寻延续IP生命的可能性,希冀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以《风味人间》系列新媒体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话的可能性等多个方面阐述《风味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以建构文化认同的叙事策略为出发点,从饮食符号、叙事、声画等方面梳理唤起受众民族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等的内在机理,同时对《风味人间》的内容叙事策略展开分析讨论。本文认为,《风味人间》在IP营销传播中采取的“线上+线下”策略,既有利于提升海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也产生了实际的经济获利,还对国家形象建构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尽管它在跨文化传播中还存在信息杂糅、缺乏系统的营销手段等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并结合新时期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新变化,从美食类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叙事策略、营销模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探讨跨文化视野下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试图为提高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供思考和借鉴。

杨莹慧[7](2021)在《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文中认为

黄思源[8](2021)在《融水苗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很多传统村落的地貌、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被渐渐湮没,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亟需受到关注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和民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族群发展、经济水平。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区内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广西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包含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传统聚落在景观意象、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也代表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质同时也是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阶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与口述、采访结合法来了解融水苗族建筑文化背景以及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多学科交叉法从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等角度对融水苗族的聚落与民居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融水苗族传统建筑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展示融水苗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把握融水苗族传统聚落与民居演变的内在机制与文化内涵。论文总结了融水苗族传统聚落的地理类型、空间形态和聚落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点,聚落的生成是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选址上主要是依山择险而居的布局方式。选取典型的苗族民居进行剖析,融水苗族的干栏式建筑既有桂北地区民居的普遍性特点,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从居住方式与平面形制到结构构架、装饰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总结融水苗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对融水苗族民居内在演变的机制进行剖析与解读,融水苗族民居与其他民族传统民居差异化的背后是民族文化内涵的不同,以及建筑技术水平不同。吸收外来文化与成熟建造技术后,融水苗族传统住宅居住方式从楼居趋向于地居建筑发展,建筑更为开放与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本文还对融水苗族传统建筑营造工序进行一一分解,揭示融水苗族干栏建造过程中所饱含的工匠智慧,归纳融水苗族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和建造规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对融水苗族聚落与民居较为完整的认知,充实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资料数据库,希望后续研究者能对融水苗族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

李可[9](2021)在《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历史悠久。中国境内江河众多,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流域文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流域环境特点孕育了不同的流域文化,流域村落是流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村落文化景观是各流域文化的直接体现。在发掘、保护和传承流域文化的过程中,以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切入点,探寻流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规划设计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文化景观研究作为一种的遗产保护研究方法,其研究领域不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而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研究的领域。结合本文研究对象黑龙江流域村落,依托于风景园林学科,基于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基础,提出村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包括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对景观的构成、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内涵进行论述,为后文的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位于黑龙江流域20个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了流域内村落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其中,黑龙江流域物质文化要素包括聚落环境、生产景观和生活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包括歌舞文化、民俗节日、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知青文化和戍边文化等。通过对以上不同要素的归纳整理,从而总结出在黑龙江流域村落发展中文化景观的特点。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流域位置的村落,得出其不同村落的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势与问题。为下一步的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基础信息,最后选取黑龙江流域村落北极村、外三道沟村、外四道沟村进行文化景观优化设计分析。论文最终以问题为导向,以相关理论和调查研究为指导,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黑龙江流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性策略。探索以黑龙江流域村落为代表的边境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锦花[10](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二、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族群“跨地方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族群、共同体与跨地方共同体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族群的现状与特征
三、构建大湾区城市族群“跨地方共同体”
    (一)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构建的前提与基础
        1. 地理相邻,命运相连。
        2. 经济社会趋近,生活方式趋同。
        3. 历史同脉,文化同根,语言同源。
    (二)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体系
        1. 构建“跨制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化“湾区”国家认同与民族归属。
        2. 构建“跨文化”的岭南文化联结,提升“湾区”身份认同与地域认同。
        3. 构建“跨地域”的族群多元一体格局。
四、结语

(2)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文科的兴起、内涵与特征
二、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之间的耦合关系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边疆学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四、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反思
    (一)新文科不应使中国边疆学进一步泛化
    (二)重视历史研究在中国边疆研究与学科发展中的根本作用
    (三)尽快建立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和学派
    (四)立足国内走中国特色的边疆学道路

(3)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五、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
第一章 布哈拉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
    第一节 乌兹别克人的南迁与昔班尼王朝的建立
        一、乌兹别克人南下与帖木儿王朝衰败
        二、汗国的创立与前期统治
        三、阿布杜拉二世统治的兴盛
    第二节 扎尼王朝的统治与战争交往
        一、王朝建立与伊玛姆库利的统治
        二、阿布杜拉齐兹汗与汗国分裂
        三、乌拜杜拉汗统治与部落贵族间斗争
        四、王朝衰微与纳迪尔沙入侵
    第三节 曼格特王朝与俄国保护国的形成
        一、曼格特部落与新政权的稳固
        二、沙赫穆拉德时期的繁荣与19 世纪初的汗国
        三、纳斯鲁拉强化集权与对外征战
        四、1868 年俄国占领与统治
        五、1917—1920 年汗国历史的终结
    小结
第二章 布哈拉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
    第一节 政治军事制度的特点
        一、汗位继承与分封制
        二、帖木儿帝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延续
        三、宗教阶层的显着地位
        四、俄国政治代办处的设置
        五、军事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伊斯兰教法和部落习惯法并行适用
        二、伊斯兰国家司法体系的地方化
        三、俄国统治后的司法改革
    第三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赋役制度的完善
        三、货币政策的变化
        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改善
        五、经济自主权的丧失
    小结
第三章 布哈拉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
        一、乌兹别克人与河中居民的广泛交往
        二、政权稳固问题与统治者政策变化
        三、俄国统治与工业文明的冲击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转型
        一、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二、传统发达的农耕业
        三、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四、棉花种植业的兴衰
    第三节 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兴衰
        二、贸易发展的多元化
        三、资本输入与俄国企业的建立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人口分布与游牧民定居
        二、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三、社会分层与民众暴动频繁
        四、俄国移民的到来及其影响
        五、交通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小结
第四章 布哈拉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
    第一节 汗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一、苏非主义的地域性
        二、文化发展的宗教属性
        三、地区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变迁
        一、建筑步入衰微
        二、文学转向现实题材
        三、艺术趋向本土化
        四、多语言融合与借用
    第三节 俄国对汗国宗教文化转型的影响
        一、斯拉夫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二、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觉醒
        三、社会改革新思潮与扎吉德运动
    小结
第五章 布哈拉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
    第一节 对外交往的背景
    第二节 与俄国关系的演变
        一、政治往来与外交关系变化
        二、贸易关系的实质性转变
        三、俄国征服中亚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节 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广泛交往
        一、与周边汗国的领土争夺与经贸往来
        二、与波斯的战争交往和文化融合
        三、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四、与奥斯曼帝国的和平交往与宗教联系
    小结
结语
    一、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
    二、布哈拉汗国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地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文化传播”历史渊源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理论梳理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美食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相关问题梳理
    第一节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概况
        三、中外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认知阻碍:意识形态偏见
        二、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文化折扣
        三、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社交困境: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虚无
    第三节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一、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内在建构:文化间性理论
        二、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外在建构:虚拟社群中的身份认同
        三、纪录片跨文化对话的载体:食物、味道、记忆
第二章 《风味人间》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建构策略
    第一节 饮食符号唤醒民族认同
        一、器具的使用唤醒民族认同
        二、节庆仪式唤醒集体记忆
        三、食物符号的意义唤醒文化记忆
    第二节 叙事之中彰显身份认同
        一、故事叙述:时空切换中体现身份流转
        二、叙事方式:差异比较中找寻文化共性
        三、叙事视角:全知角度彰显多元身份
    第三节 声画之中传递情感认同
        一、镜头与画面
        二、主题音乐与配乐
        三、解说词与音响
第三章 《风味人间》的文化对话营销策略
    第一节 “风味”IP为认同基础的文化对话模式
    第二节 “风味”IP的线上营销与跨屏互动
        一、跨媒介多渠道营销:凸显营销传播的衍生价值
        二、营销手段的个性化:凸显“风味”的文化间性
    第三节 《风味人间》的线下分享与主题体验
        一、线下讲座与交流:分享风味的中国与世界
        二、IP跨界联名:文化与创意的双重叠加
        三、主题体验:社交与场景交互作用
第四章 《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获利:版权买进与首映权的争夺
    第二节 文化影响:文化认同的提升
        一、激发美食爱好者的情感认同
        二、唤醒离散族群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建构:从“中国宣传”到“中国传播”
第五章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提升
    第一节 《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中的不足
        一、叙事过程中信息杂糅
        二、缺乏系统的营销传播
    第二节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启示
        一、增强文化接近性,树立国际视野
        二、高语境向低语境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策略提升
        一、文化对话策略: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二、叙事方法策略:树立受众观
        三、营销手段策略:品牌化与市场化
        四、传播渠道:跨媒介多媒体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融水苗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少数民族聚落与民居现状
        1.3.2 广西少数民族聚落与民居研究
        1.3.3 融水苗族研究现状
        1.3.4 综合评述
    1.4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范围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融水苗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产生背景
    2.0 融水地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河流水系
        2.1.4 自然资源
    2.2 族源概况
        2.2.1 苗族历史
        2.2.2 融水苗族族源
    2.3 融水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
        2.3.1 生产习俗
        2.3.2 崇拜信仰
        2.3.3 民俗文化
    2.4 融水苗族的社会组织
        2.4.1 寨老制
        2.4.2 “依直”古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水苗族传统聚落类型及特征
    3.1 融水苗族传统聚落地理类型
        3.1.1 高山型
        3.1.2 丘陵河岸型
        3.1.3 平地田园型
    3.2 融水苗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类型
        3.2.1 线性分布型
        3.2.2 面状网络型
        3.2.3 组团型
        3.2.4 散点随机型
    3.3 融水苗族传统聚落空间要素
        3.3.1 边界
        3.3.2 节点
        3.3.3 道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水苗族建筑单体及平面形制
    4.1 融水苗族干栏建筑文化
    4.2 融水苗族建筑单体类型
        4.2.1 全干栏
        4.2.2 半干栏
        4.2.3 地居干栏
    4.3 融水苗族建筑平面形制
        4.3.1 平面构成要素
        4.3.2 前廊火塘型
        4.3.3 前廊堂屋型
        4.3.4 厅廊型
    4.4 建筑单体类型与平面形制的演变
    4.5 与其他民族干栏建筑平面的比较
        4.5.1 入口轴线差异
        4.5.2 敞廊尺度差异
        4.5.3 火塘间位置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水苗族建筑构架及装饰特点
    5.1 构架类型
        5.1.1 斜梁式
        5.1.2 穿斗式
        5.1.3 斜梁-穿斗组合式
    5.2 搭接构造
        5.2.1 承檩构件
        5.2.2 柱枋间的节点细部
    5.3 装饰及材料
        5.3.1 建筑材料
        5.3.2 屋面特点
        5.3.3 细部装饰艺术
    5.4 结构形式的演变
        5.4.1 融水地区苗族干栏建筑构架对比
        5.4.2 融水苗族干栏建筑构架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营建技艺与文化
    6.1 营造工艺
        6.1.1 传统建筑材料
        6.1.2 传统加工工具
        6.1.3 营造工作流程及做法
    6.2 营建习俗与禁忌
    6.3 营建活动的主导者
        6.3.1 不同匠师的工作领域
        6.3.2 师承关系
        6.3.3 传承方式
    6.4 融水苗族营造技艺总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文章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4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文化景观
        2.1.3 文化景观特性
        2.1.4 村落
        2.1.5 村落文化景观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有机更新理论
        2.2.3 文化地理学
    2.3 黑龙江流域概述
        2.3.1 黑龙江流域自然环境
        2.3.2 黑龙江流域历史人文
    2.4 村落文化景观要素分析
        2.4.1 文化景观的物质要素
        2.4.2 文化景观的非物质要素
    2.5 章节小结
3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调研
    3.1 黑龙江流域村落调研
        3.1.1 流域四市调研情况
        3.1.2 村落调研
    3.2 黑龙江流域各村落历史沿革与概况
        3.2.1 漠河市村落概况
        3.2.2 黑河市村落概况
        3.2.3 伊春市村落概况
        3.2.4 同江市村落概况
    3.3 黑龙江流域村落生态环境
        3.3.1 村落自然环境
        3.3.2 村落自然资源
    3.4 村落文化景观物质要素调研
        3.4.1 聚落环境
        3.4.2 生产景观
        3.4.3 生活景观
    3.5 村落文化景观非物质要素调研
        3.5.1 歌曲艺术
        3.5.2 舞蹈艺术
        3.5.3 民俗节日
        3.5.4 宗教信仰
        3.5.5 饮食文化
        3.5.6 知青文化
        3.5.7 戍边文化
    3.6 章节小结
4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4.1 文化景观物质要素现状分析
        4.1.1 聚落环境问题
        4.1.2 生产方式单一
        4.1.3 规划思想滞后
        4.1.4 景观同质性
        4.1.5 自然资源缺乏保护
    4.2 村落文化景观非物质要素现状分析
        4.2.1 村落文化缺乏认可度
        4.2.2 文化延续性缺失
    4.3 章节小结
5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塑造
    5.1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塑造的原则
        5.1.1 真实性原则
        5.1.2 以人为本原则
        5.1.3 生态性原则
        5.1.4 艺术性原则
        5.1.5 经济性原则
    5.2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塑造对策
        5.2.1 完整、真实性原则进行全方位塑造
        5.2.2 经济性原则完善村落建设,保护文化生态
        5.2.3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资源
        5.2.4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机制
        5.2.5 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
    5.3 村落文化景观优化设计——以典型村落为例
        5.3.1 黑河市外四道沟村文化景观优化设计
        5.3.2 黑河市外三道沟村文化景观优化设计
        5.3.3 漠河市北极村文化景观优化设计
    5.4 章节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族群“跨地方共同体”构建研究[J]. 孙九霞,黄秀波. 学术研究, 2021(08)
  • [2]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发展思考[J]. 朱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D]. 康丽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4]祁连山北麓族群互动与身份认同 ——基于张掖市马蹄藏族乡鄂博祭祀的研究[D]. 代金霞. 青海民族大学, 2021
  • [5]新时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D]. 刘蕾.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6]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D]. 陈静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D]. 杨莹慧.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8]融水苗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D]. 黄思源. 广西大学, 2021(12)
  • [9]黑龙江流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D]. 李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10]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广东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