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四)(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19)在《射击瞄准镜光学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军用仪器中的光学瞄准镜,基本原理是目标经光学系统成的像和瞄准分划两点重合,又因为目标像和瞄准分划在分划板上相遇并且重叠,最终以平行光的方式射出,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仅仅是让眼睛在相同的视距上,也就是让人眼对无穷远目标瞄准。同时,由于光学瞄准镜具有放大作用,因此能够大大提高它的瞄准精度。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瞄准装置在武器装置中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国防现代化的需求,光学瞄准镜的发展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的。本文讨论了射击瞄准镜的光学系统设计,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有代表性的轻武器的国内外现状,世界各国作战部队使用的轻武器多数都配备机械瞄准镜,但是相对先进的设备还是配备普通光学瞄准镜,因此对瞄准镜光学系统的深入研究改善相关性能是非常必要的,向着对系统智能化、简单化、全面化方向去研制升级,可以很好的促进瞄准镜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更好的观察瞄准。第二章,第三章首先对瞄准镜的分类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光学瞄准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光学瞄准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光学特性及目镜的分类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和介绍。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根据光学系统设计的要求,通过采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设计实现了放大倍率为8倍,视场角为5°,出瞳距离为40mm,鉴别率:α<5’’的瞄准镜的光学系统设计。同时根据已经确定好的技术指标,对外形尺寸进行了详细的推导计算。包括目镜视场角,入瞳直径与出瞳直径,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在物镜组的设计中,推导了摄远型镜组、正场镜和对称式转像镜组的光焦度分配公式,前组选用三片透镜组成,后组采用双胶合结构。场镜采用平凸透镜,放置在物镜组的像面附近,使轴外光束会聚,降低后面转像透镜组的通光口径。在目镜的设计中,研究了长出瞳距目镜的结构形式和像差特点。分析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像差特性和光学特性。第五章客观的分析了引起瞄准误差的一些因素,同时提出提高瞄准精度的一些有效措施。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透镜转像式长出瞳距军用瞄准镜光学系统。完成的设计结果都满足使用目视光学仪器的相关要求。
张聪[2](2016)在《高精度白微光复合瞄准镜零位走动量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轻武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保证武器能够准确击中目标,高精度光学瞄准镜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光学瞄准镜的结构是由许多光学元器件和精密机械零部件组成的精密瞄准系统。因此,在瞄准镜高低温与射击定型试验时,会使带有瞄准基线分划板等光学零件产生松动,这必然使得瞄准基线的零位产生变化,此变化量即为瞄具的零位走动量,该变动量的存在会影响瞄具的精度,所以测量出零位走动量对于提高瞄具的射击精度有非常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需要研究一种能够检测此走动量的测试系统。本文基于光电自准直图像复位、压电陶瓷微位移辅助定位以及零位走动量CCD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了一套针对高精度白微光复合瞄具零位走动量的检测系统。在所运用到的关键技术中,光电自准直图像复位技术可以测量出瞄具重复装卡的变化量;压电陶瓷微位移辅助定位技术可以根据微力传感器的信号反馈来控制半反半透镜的进给量从而保证瞄具前端面与对准板高精度贴合;零位走动量CCD图像处理技术是通过CCD相机对于瞄具射击实验前后分划刻线变化量的记录分析来得到瞄具的零位走动量。相对于测量的零位走动量中包含重复装卡变化量的传统方法,该测量方法可以测量瞄具纯粹的零位走动量,所以更具有发展意义。
谢斌[3](2010)在《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及武器装备对光电检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结合CCD计算机图像处理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其具有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已在武器装备及精密仪器综合指标参数测试系统中广泛应用。本论文根据现代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瞄具的零位走动量原始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合CCD技术、现代光电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知识,阐述红外瞄具综合参数—零位走动量的现代测试原理及系统组成,对系统器件进行选型和设计。进行测试,并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零位走动量作为红外瞄具的基本性能参数是红外瞄具稳定性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本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对于我国国防军事工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促使民用工业进一步的向前发展。
朱大略[4](2010)在《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瞄准镜的分类、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车载使用要求,设计了一种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该瞄准镜具有1.2倍与3倍互换特点,便于射手大视场(小倍率)搜索目标和小视场(大倍率)精确瞄准。文中详细分析了变倍的几种方式,比较后得出移动转像透镜组方式来实现变倍为最佳方案,即利用物像交换原则。重点叙述了变倍枪塔瞄准镜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零部件结构设计、误差分析以及试验验证。为了确保传动系统设计一次成功,设计过程中利用Pro Wildfire 3.0设计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建模、模拟装配和运动仿真,并得出运动分析图和数据结果,同时运用ANSYSWorkbench分析了齿轮组中换向齿轮的应力和应变,并得出应力和应变分布图。
林昭珩[5](2009)在《可变倍枪瞄镜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装甲车固定倍率高射机枪瞄准镜的不利因素,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变倍枪瞄镜,高倍率小视场作为瞄准目标之用,低倍率大视场作为捕捉目标之用。本文介绍了枪瞄镜的基本光学系统,阐述了望远式瞄准系统的变倍原理。通过对变倍系统实现途径的探讨,采用了物像交换原则移动中继透镜组方案。运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对物镜、中继透镜及目镜光学系统的结构参数进行调试、优化,并做出像质评价。文中还设计了枪瞄镜变倍组件的机械结构并分析了系统的瞄准误差。枪瞄镜的技术指标:视放大率为1.2×时视场角为30°,3×时视场角为20°,出瞳距离为24mm,出瞳直径为φ4.5mm,俯仰角为-5°~50°。
王世允[6](2007)在《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黑暗的环境中,轻型热瞄具的视距比微光瞄具远,比制冷型热瞄具要短,但是其携带方便,可以全天候工作,成为中距离观瞄的最好选择。在军事上,轻型热瞄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方国家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非制冷热像在军事上的应用研究,轻型热瞄具的技术现在也已经用于战场。国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是在技术上无法解决非制冷热探测器的生产,其次是轻型热瞄具机芯的研究有赖于一些民用企业,在性能上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鉴于这种情况,本课题在某单位的资助下,围绕着研究轻型热瞄具的机芯,提高实用性能的目的,分析了关键光电器件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总体性能,介绍了机芯组件的设计,高低温性能的测试,辅助瞄准模块的研究等内容,宗旨是能将非制冷热像仪真正用于轻型热瞄具。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总结了微光和白光瞄具的技术现状和使用情况,说明了轻型热瞄具的研究是必然趋势。介绍了国内外轻型热瞄具的大体性能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二章从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理论入手,详细分析了a-Si型微测辐射热计的探测原理、材料、内部的热结构、读出电路、偏置电压和噪声,研究了焦平面探测器的特性,这为机芯组件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对于焦平面的校正原理和算法给予了介绍,确定在实时校正时采用两点校正法。第三章设计了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根据轻型热瞄具的使用要求,设计了瞄具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研制了性能稳定的机芯组件,该机芯可以完成非制冷焦平面的驱动、两点非均匀校正、图像直方图统计、键盘控制自动增益、十字分划、视频合成与PC机通讯等功能,能方便的与显示器件连接,采用FPGA+DSP搭配的形式,其中的温控电路,流水线处理,盲元替代的方式,都体现了瞄具机芯稳定和实时性方面的特点。使用OLED作为显示器件,更加符合温度、体积等方面的要求。第四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焦平面探测器的温度特性,研究了各种温度与成像质量以及功耗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根据这些理论分析和瞄具的宽温范围使用的要求,从非均匀校正和焦平面探测器内部温度控制的电路上进行优化改进。设计了高低温评估试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了机芯的工作性能。经过评估比较改进前后机芯的性能,可以看出,改进设计后的成像质量提高,功耗降低。最后就热像探测器的温漂现象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抵抗环境温度变化的非均匀校正方法。第五章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研究了轻型热瞄具辅助瞄准模块,提出了开窗增强的思想,给出了开窗的具体流程,并就开窗增强的算法提出了新的想法。提出了用目标检测和定位的方法估计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及方向,提出新的根据密度和亮度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和定位,提高了检测的检测率和定位的实时性。这些研究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在实时性上体现其优势,很好的解决实时性和算法精度的矛盾。第六章总结了全文,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进一步的工作。
共田[7](2002)在《形形色色de轻武器瞄准装置——热成像瞄准镜(二)》文中认为 热成像瞄准镜与微光瞄准镜的比较与采用像增强技术的微光夜视仪相比,热成像观察瞄准装置是后起之秀。其主要优点有: (1)热成像仪依靠目标本身发出的热辐射工作,不依赖于月光、星光、夜天光照明景物,因此既可以在“全黑”的条件下起作用,又可以在白天使用,观察效果不受环境光照影响。而微光器材的观察效果受环境光照条件影响较大,白
共田[8](2002)在《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法国UGO昼夜眼镜 UGO组合式眼镜适用于各种观察和驾驶,成本较低。由汤姆森TTD光电子公司生产,已装备法国陆军使用。 此眼镜有下列性能: (1)用传统的8×24(放大倍率8倍、物镜直径24mm)双目望远镜进行白天观察。该望远镜固定在特殊的面罩上,使用者的双手可解脱出来。
共田[9](2002)在《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四)》文中研究指明 第三代和第四代微光瞄准镜 第三代像增强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人在研制新的高性能光电阴极方面取得突破,80年代初研制出采用负电子亲和势砷化镓光电阴极的第三代像增强器。90年代初,采用第三代像增强器的AN/PVS-7地面部队夜视眼镜和AN/AVS-6飞行员夜视眼镜开始装备美军。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也开始陆续装备第三代微光夜视器材。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大都同时装备第二代和第三代微光观瞄器材。
共田[10](2001)在《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三)》文中提出 夜视眼镜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的研制成功,为微光夜视仪的小型比开辟了道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用近贴式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研制出头盔式夜视仪。这种夜视仪结构紧凑,借助于用带子编成的头套,可以像眼镜似的戴在眼睛前面使用。由于体积和质量的限制,夜视眼镜的亮度增益比微光瞄准镜
二、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四)(论文提纲范文)
(1)射击瞄准镜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瞄准镜的分类 |
2.1 机械瞄准镜 |
2.2 光学瞄准镜 |
2.2.1 白光瞄准镜 |
2.2.2 夜视瞄准镜 |
2.3 其他瞄准装置 |
2.3.1 光电瞄准镜 |
2.3.2 火控系统 |
2.4 小结 |
第三章 瞄准镜的光学特性 |
3.1 光学瞄准镜的组成 |
3.2 物镜的光学特性 |
3.3 目镜的光学特性 |
3.4 目镜的分类 |
3.4.1 惠更斯目镜 |
3.4.2 冉斯登目镜 |
3.4.3 对称式目镜 |
3.4.4 无畸变目镜 |
3.4.5 广角目镜 |
3.5 小结 |
第四章 瞄准镜光学系统设计 |
4.1 设计要求 |
4.2 外形尺寸计算 |
4.2.1 技术指标的确定 |
4.2.2 外形尺寸的计算 |
4.3 组合物镜组的设计 |
4.3.1 技术指标 |
4.3.2 结构型式的分析 |
4.4 目镜的设计 |
4.4.1 技术指标 |
4.4.2 结构型式 |
4.4.3 优化设计 |
4.4.4 设计结果及像质评价 |
4.5 瞄准镜光学系统光路 |
4.6 小结 |
第五章 瞄准镜的瞄准误差分析 |
5.1 影响瞄准精度的因素 |
5.2 瞄准误差分析 |
5.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精度白微光复合瞄准镜零位走动量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白微光瞄具零位走动量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指标 |
第2章 测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测量原理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
2.4 测量原理 |
第3章 分系统结构设计 |
3.1 零部件选型 |
3.2 组件结构设计 |
3.2.1 半反半透镜组件的结构设计 |
3.2.2 纵向调整组件的结构设计 |
3.2.3 吊挂式水平工作台结构设计 |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 |
4.1 四维高分辨力调整架控制系统设计 |
4.1.1 硬件设计 |
4.1.2 软件设计 |
4.2 半反半透镜组件控制系统设计 |
第5章 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测量过程 |
5.2 实验及数据分析 |
5.3 误差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红外瞄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零位走动量主要的测量方法 |
2.1 零位走动量的定义 |
2.2 零位走动量主要的测量方法 |
第三章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原理 |
3.1 基本概念 |
3.2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原理 |
3.3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原理系统组成 |
第四章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4.1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4.2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组成部分设计 |
4.3 测试中运用的关键技术 |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的测量过程与实验结果 |
5.2 系统测量误差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瞄准镜的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瞄准装置的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小结 |
第二章 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总体设计 |
2.1 技术指标 |
2.2 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的用途及组成 |
2.3 光学系统设计方案 |
2.4 枪塔瞄准镜传动系统设计要求 |
2.5 总体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枪塔瞄准镜光学系统 |
3.1 枪塔瞄准镜变倍方案选择 |
3.2 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
小结 |
第四章 枪塔瞄准镜结构设计 |
4.1 光学瞄准镜组结构设计 |
4.2 头部组 |
4.3 传动系统 |
小结 |
第五章 枪塔瞄准镜精度分析 |
5.1 瞄准镜的瞄准精度分析 |
5.2 枪塔瞄准镜传动系统精度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实验数据分析 |
6.1 样机传动系统精度检测 |
6.2 样机环境试验 |
6.3 整机试验及其结果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可变倍枪瞄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的关键技术 |
1.4 枪瞄镜技术指标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枪瞄镜概述 |
2.1 瞄准具的分类 |
2.2 国内外枪瞄镜研究情况 |
2.3 瞄准装置的发展趋势 |
小结 |
第三章 枪瞄镜基本光学系统 |
3.1 中继系统方案选择 |
3.2 枪瞄镜可变倍实现途径及方案选择 |
3.3 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
3.4 其他典型光学组件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光学设计 |
4.1 物镜光学设计 |
4.2 中继系统光学设计 |
4.3 目镜光学设计 |
小结 |
第五章 枪瞄镜可变倍组件的机械结构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枪瞄镜瞄准误差分析 |
6.1 瞄准装置的允许误差 |
6.2 瞄准精度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轻型热瞄具的发展 |
1.1.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况 |
1.1.2 轻型热瞄具探测器的发展 |
1.1.2.1 微光技术的发展 |
1.1.2.2 轻型微光瞄具的发展现状 |
1.1.3 轻型热瞄具的发展及现状 |
1.1.3.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况 |
1.1.3.2 国外轻型热瞄具探测器的发展 |
1.1.3.3 国外轻型热瞄具系统的发展 |
1.1.3.4 国内热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轻型热瞄具的技术差距和战略对策 |
1.2.1 国内外轻型热瞄具性能的差距 |
1.2.2 发展国内轻型热瞄具的对策 |
1.3 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 |
2.2 电阻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探测理论 |
2.2.1 电阻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探测原理 |
2.2.2 电阻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材料分类 |
2.2.3 电阻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热结构 |
2.2.4 电阻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热平衡方程 |
2.2.5 电阻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读出电路 |
2.2.6 微测辐射热计的电压偏置原理 |
2.2.7 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噪声理论 |
2.2.7.1 噪声分类 |
2.2.7.2 噪声对微测辐射热计成像质量的影响 |
2.2.8 ULIS公司UL01011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焦平面阵列 |
2.3 电阻型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校正理论 |
2.3.1 影响微测辐射热计非均匀性的因素 |
2.3.2 微测辐射热计的非均匀校正原理 |
2.3.2.1 两点校正算法 |
2.3.2.2 LMS校正算法 |
2.3.2.3 基于场景的校正算法 |
2.3.3 微测辐射热计的盲元校正原理 |
本章小结 |
3 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设计 |
3.1 轻型热瞄具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
3.1.1 物镜的设计 |
3.1.2 目镜 |
3.2 非制冷焦平面阵列的驱动及温控设计 |
3.2.1 驱动电路信号 |
3.2.2 温控原理及电路 |
3.3 轻型热瞄具成像电路系统设计 |
3.3.1 成像电路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2 A/D数据采集 |
3.3.3 FPGA的功能设计 |
3.3.3.1 时钟系统 |
3.3.3.2 图像处理信号的数据流程和控制 |
3.3.3.3 视频合成 |
3.3.3.4 直方图统计 |
3.3.3.5 自动增益的控制 |
3.3.3.6 配置逻辑 |
3.3.3.7 数据类型的转换 |
3.3.4 DSP的功能设计 |
3.3.4.1 DSP校正流程 |
3.3.4.2 与PC的通讯控制 |
3.3.5 D/A数据转换设计 |
3.3.6 电源设计 |
3.4 图像显示 |
本章小结 |
4 轻型热瞄具的温度适应性的研究 |
4.1 偏置电压与温度特性的分析 |
4.2 探测器性能与温度的关系分析 |
4.3 优化设计前轻型热瞄具常温和低温性能 |
4.4 轻型热瞄具探测器温度适应性优化设计 |
4.4.1 温控电路的优化设计 |
4.4.2 非均匀校正的优化设计 |
4.5 轻型热瞄具优化设计评估实验 |
4.5.1 轻型热瞄具高低温实验 |
4.5.2 轻型热瞄具高低温评估实验结论 |
4.6 关于两点校正定标点选择的讨论 |
4.7 抵抗环境温漂的两点校正法 |
本章小结 |
5 轻型热瞄具的辅助瞄准模块 |
5.1 轻型热瞄具辅助瞄准的开窗处理 |
5.1.1 开窗的提出 |
5.1.1.1 观瞄系统的成像环境分析 |
5.1.1.2 开窗的定义 |
5.1.2 开窗在轻型瞄具成像系统上的实现 |
5.1.3 解析分析 |
5.1.4 开窗增强算法 |
5.1.4.1 M帧累加平均 |
5.1.4.2 灰度直方图非线性拉伸 |
5.1.5 开窗增强算法的评估 |
5.1.6 开窗增强对于瞄具视距的影响 |
5.2 轻型热瞄具的目标检测与定位算法 |
5.2.1 运动目标自动检测和定位算法 |
5.2.1.1 红外动态目标的差分图像特性分析 |
5.2.1.2 自适应阈值的确定 |
5.2.1.3 利用亮度和密度来定位 |
5.2.1.4 结果分析 |
5.2.2 运动目标人工检测及定位 |
5.2.2.1 模板目标自动定位算法流程 |
5.2.2.2 运动目标自动定位算法流程 |
5.2.2.3 试验平台 |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博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四、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四)(论文参考文献)
- [1]射击瞄准镜光学系统设计[D]. 李伟. 吉林大学, 2019(10)
- [2]高精度白微光复合瞄准镜零位走动量检测系统研究[D]. 张聪.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3)
- [3]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研究[D]. 谢斌.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6)
- [4]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研究[D]. 朱大略.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8)
- [5]可变倍枪瞄镜系统研究[D]. 林昭珩.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6]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的研究[D]. 王世允.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7]形形色色de轻武器瞄准装置——热成像瞄准镜(二)[J]. 共田. 轻兵器, 2002(04)
- [8]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五)[J]. 共田. 轻兵器, 2002(02)
- [9]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四)[J]. 共田. 轻兵器, 2002(01)
- [10]形形色色的轻武器瞄准装置——微光瞄准镜(三)[J]. 共田. 轻兵器,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