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第 1 部分)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第 1 部分)

一、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上)(论文文献综述)

陈绍晴,池韵雯,陈彬[1](2021)在《城市资源可持续管理的联合网络分析: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的各类资源与环境问题呈现传递关系日益复杂、多决策主体共同作用的特点,使得传统单一关系和单一主体的分析与管理方法难以全面满足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网络分析作为系统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实现工具,能揭示隐藏在城市资源管理复杂系统背后的网状结构和变化规律。首先,基于CiteSpace对检索的2000—2020年中英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分析,研究了生态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这两种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及在城市资源管理决策应用中的差异,系统梳理了两类网络分析方法的主要联合运用方式和过程,由此提出了运用生态-社会多层次融合的网络分析方法解决城市多主体、多路径的资源管理难题。然后,针对网络分析与现实决策部分脱节的问题,以水资源、能源、碳排放和耦合资源四类管理情景为例,进行了新型生态-社会网络分析联合应用的案例模拟演示,展示了实现集约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城市资源管理的模式与途径。研究发现,联合网络分析方法能使两种网络分析方法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有望实现城市复杂资源流动系统中的链路分析与联动管理,帮助城市决策部门制定系统性资源调控策略,做出统筹全局效益的优化决策。最后,从夯实理论基石、拓展评估方法和明确决策生态位三方面,提出了联合网络分析未来的研究展望。未来联合网络研究应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融入可持续学科相应的理论基石,拓展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过程的适应性评估方法。此外,寻求网络分析与社会经济理论的结合点,避免断裂式的评估管理框架以及网络理论的空心化,并发展出有别于其他分析方法的决策生态位,进而提升网络分析方法在城市资源可持续管理科学与具体实践中的价值。

黄山[2](2020)在《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文中指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期后,贫困、发展不均衡、气候变化与环境退化、资源约束瓶颈等挑战仍加剧影响全球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风险性和脆弱性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继续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17项SDGs中隐含着大量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要求,因此,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实现SDGs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正在大力落实SDGs和构建现代化自然资源治理体系,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对SDGs的理论解读和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分析,揭示出SDGs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在衔接SDGs与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差异化评价等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项SDGs对不同自然资源要素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与实现目标,构建了耦合SDGs各维度(横向上)和自然资源各要素(纵向上)的一体化评价框架。最后基于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本研究结合中国相关政策措施的本土化,选取了各要素目标的评价指标,并选择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实证评价,对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进行了验证。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类福祉、维持可再生能力,推动包含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环境优质等内涵的SDGs实现。根据SDGs的内涵结构和自然资源分类管理实践,本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优质和治理高效共四个横向SDGs维度和土地、水、海洋、矿产、生物和气候共六个纵向自然资源要素,纵横耦合的一体化评价方案。本方案以国际化SDGs和本土化自然资源利用特征为核心,构建了合理指标体系、选择了适宜的评价尺度,全面反映区域各自然资源要素在不同维度上的SDGs水平。本研究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浙江省丽水市作为案例区,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在评价尺度和维度、指标体系和权重、计算方法和过程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以乡镇行政区域作为评价基础单元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较好的展现了自然资源利用SDGs的区域差异;各要素在不同维度上的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并且逻辑关系清晰;计算过程可操作性强、计算结果可重复。实证分析发现,自然资源各要素在经济、社会、环境、治理能力多维度上的评价可对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董璟琦[3](2019)在《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Green 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GSR)是保障土壤环境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我国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土地安全利用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修复二次污染突出等问题,采取模拟评估与实证分析等手段,在对我国场地管理现状和产业发展进行评估预测的基础上,基于费用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等方法,构建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框架。(1)针对我国当前区域场地再开发规划与治理修复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区域场地修复优先排序和再开发规划评估方法,并进行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在早期规划阶段就采用将污染修复可行措施与未来土地利用类型相结合的分步修复再开发策略,可比传统修复模式显着提升土地修复再开发净效益。(2)采用LCA方法对场地修复工程的二次环境影响开展精细化的全过程定量评估,可为我国污染场地GSR管理中使用LCA方法提供评估程序和方法参数优化参考。对西部某典型铬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LCA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二次环境影响中人体健康损害占总影响的45.63%,生态系统损害占7.28%,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分别占24.13%和22.96%。(3)构建了场地修复工程CBA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权衡健康风险、生态风险、资源环境损害和污染外部影响的场地修复CBA模型。开展某典型铬污染场地CBA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的总成本约为1.05亿,修复后100年内获得的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约2.4亿,净效益为1.35亿。(4)为评估不同修复工程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修复活动二次污染损失以及场地污染导致的总社会损失,探索污染场地自然资源损害评估(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NRDA)和GSR的一体化评估框架和方法。对某焦化污染场地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约28亿元,修复实际支出为18亿,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修复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约1.1亿。场地修复社会成本除了实际修复支出外,还负担了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与修复成本的差额,以及修复工程二次影响导致的土地服务价值损失。

黄炎[4](2018)在《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工业化时代在创造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人类对风险的不可感知性,滋生全球性的风险和危机。海洋酸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水源污染等等,诸如此类的风险开始蔓延。与传统社会的风险相比,后工业时代的风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自然风险转变为人为风险,从经验性风险转变为不可预测性的风险,从个别风险转变为全球性的风险。在此过程中,环境风险逐渐呈现“科学不确定性”的特质,即现有的科学证据无法证明风险与损害之间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科学不确定性”风险引发的环境威胁,愈来愈多的国际环境宣言及条约纳入风险预防原则。然而,风险预防原则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该原则毫无疑问地处于国际环境法学理讨论的风口浪尖。本文以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预防原则为论题,试图考察国际水法条约、软法文件及相关国际判例对风险预防原则的采纳程度,解构风险预防原则在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实施要件和具体措施,探讨该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洞悉世界各主要流域委员会的风险预防程序,并尝试构建适用于中国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风险预防合作机制。风险预防原则的国内立法缘起于德国1974年《清洁空气法》,其后在瑞典、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得到普遍应用与发展。即使是起初反对风险预防原则的国家(如美国)以及长期崇尚损害预防原则的国家(如英国、法国)也逐渐在成文法和判例法中明确规定该原则。北海会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风险预防,历次北海会议通过的最终宣言均明确采纳了风险预防方法或原则。随着国际环境法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联合国也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宣言,如《世界自然宪章》、《卑尔根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等等,在不同程度上确认了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尽管国际宣言对签署国并不具有拘束力,但其有关风险预防原则的规定却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国际条约。20世纪末,一系列国际环境条约及议定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马科公约》、《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保护波罗的海海洋环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9.24号决议”等均明确规定风险预防原则。该原则逐渐由国际宣言中的“政治承诺”转变为国际条约中的“法律义务”。在跨界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1992年《跨界水道与国际湖泊保护与使用公约》是首个明确规定风险预防原则的公约。该公约要求缔约方应遵循风险预防原则,不应延迟避免危险物质排放造成的潜在跨界影响,即使科学研究尚未完全证明这些物质与潜在的跨界影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际法委员会在1997年《联合国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评注意见中明确指出,风险预防原则适用于“国际水道生态系统的保护”、“污染防控”和“外来物种的引进”等三个方面。2004年《柏林水规则》是首个明确规定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协会涉水文件。该规则指出,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不利影响的风险时,流域国应采取所有合适措施,防止、消除、减少或控制水生环境危害,即使没有结论性的证据证明污染排放与其预计影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2008年《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的起草过程中,特别报告员、国际法委员会以及各国政府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客观上体现出该原则作为一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规则的特点。在区域性流域协定方面,欧洲地区的流域协定因受1992年《跨界水道与国际湖泊保护与使用公约》的影响,直接在“一般条款”或“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风险预防原则,并在协定正文中列举实施该原则的具体措施。非洲地区水资源匮乏,为防止经济活动对水道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其主要流域协定均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亚洲地区水安全环境较为复杂,其中东南亚流域较之中亚和南亚流域更注重对水体环境的风险预防。这些区域性流域协定是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水法中的具体实践,促进该领域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风险预防原则之所以在近三十年来迅速占据国际环境法学理讨论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其实施机制引导着环境法从预防规制向风险预防规制转变,是国际环境规制政策的变革驱动力。不过,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实施措施因环境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分。通过研究国际水道公约、宣言及国际案例,可以认为,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风险预防措施不仅包含一般的实体性措施,如“风险预防禁令”和“最佳科学技术措施”,且包括该领域特有的程序性措施,如“环境风险事先通知程序”、“定期交换水文信息程序”以及“跨界水体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其中,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实体性措施主要是指“风险预防禁令”和“最佳可行技术措施”。前者是“强风险预防原则”的体现,要求政府在面临科学不确定性且有严重环境威胁的项目时,采取禁止、限制或警告措施。后者则是“弱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表现,旨在通过法定的科学技术标准为排污者设定一个可预测的行为边界。近年来,风险预防禁令及最佳可行技术措施已广泛地适用于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通过考察国际水道立法和国际司法实践,本文认为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程序性措施主要包括同一流域内国家之间的“环境风险事先通知程序”、“定期交换水文信息程序”以及“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其中,“环境风险事先通知程序”是沿岸国开发跨界水资源的前置性程序,对于促进各国水资源合作、减少国家间水争端、预防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定期交换水文信息程序”能够帮助沿岸国了解水文环境变化的性质、程度以及有害影响;“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跨界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工具,该项程序能够基于不断更新的科学证据评估风险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对于跨界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20世纪下半页以来,跨界水资源的环境风险逐渐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淡水资源不仅受到源自工业废水排放、化学和危险物质泄漏等水体生态内部的污染,更面临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国际合作成为沿岸国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重要路径。风险预防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奉行风险预防原则是否意味着跨界水资源的环境保护与沿岸国社会经济发展是相对立的,或者说,环境保护本身就优于公民的生活水准、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其他所有的利益。如何应对风险预防原则实施效果的质疑?本章认为,成本收益分析是目前而言较为均衡和全面的分析方法。在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应考虑到不同沿岸国的社会经济需求,确保跨界水资源得到公平合理利用,还应考虑到沿岸国长远的社会经济利益,保障跨界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风险预防原则实施过程中的另一项挑战体现在跨界水资源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当环境风险的科学不确定性成为跨界水资源开发争端的核心问题之一时,科学证据可能成为影响案件成败的关键。但是,科学证据在向司法机构彰显真相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集中体现在科学证据的采信规则与举证责任方面。本章提出,当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牵涉到大量的科学证据时,国际法院可以委托独立第三方提供公开或秘密的专家意见,从而掌握阅读和理解科学方法所必需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程序让法官拨开大量科学证据的迷雾,对案件事实、证据材料以及法律依据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问题是其国际法地位问题,即该原则是否具有法律拘束力并能否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的问题。风险预防原则自产生之日起,其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抑或是法律措施、国际标准的争议从未间断。本章认为,尽管风险预防原则在特定情形下的适用需要个案解释,该原则已从《里约宣言》延伸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理、跨界水资源保护等各类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之中,愈来愈明显地反映出一种广泛认可的法律确信,是一项正在形成中的习惯国际法。中国是境内绝大多数国际河流的上游国,特殊的区位使中国成为亚洲大陆的“水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与下游国之间冲突与博弈的焦点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影响“一带一路”战略进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必要重视并利用风险预防原则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适当的风险预防措施,努力将跨界水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降至较低程度。就湄公河下游水资源开发机制而言,1995年《湄公河协定》是下游四国合作开发跨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该协定框架下设立的湄公河委员会是湄公河下游流域唯一以跨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为宗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然而,《湄公河协定》的起草者并未参考同一时期国际涉水条约中的通行做法,也未能采纳欧洲地区流域协定的成功经验,在适用范围、风险预防程序、水资源利益分配等方面规定得不够科学合理。湄公河委员会则始终无法调和下游四国之间不同的利益主张,并难以影响成员国的国家政策。同时,位于湄公河上游的中国和缅甸均不是该委员会的成员国,客观上影响了事先协商等风险预防程序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包括全流域所有沿岸国,尤其是上游国在内的风险预防合作机制。在风险预防合作机制的建构方向上,选用宣言、声明等国际软法作为跨界水资源风险预防合作机制的建构方向,已不仅是沿岸国之间无法达成流域条约时的次优选择,而是有效清除上下游国之间合作障碍的更优选项。风险预防合作机制的供给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包括水文信息交流机制、水体生态保护与利益分享机制以及因应气候变化的流域适应性管理机制。建议以澜湄合作机制为范例,构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元江—红河等流域的合作模式,与“一带一路”倡议大格局形成了互补互进的配合机制。这将跨界水资源开发机制引向一条新路,即由上、下游国共同构建的,在公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区域合作机制。

周娅琳[5](2017)在《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 ——以光大水务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在无节制资源利用、全球气候变化、高速城市化和人口急剧增长的威胁下,基于可持续政策的实施能实现对不可再生能源和无破坏性污染的平衡补充的共享愿景。为保证水业安全和解决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问题,快速推进水业最大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对于可持续水业管理,国外已经有确切的定义,而国内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划界定,鲜有研究表明水业企业是否将基于可持续政策作为发展管理支柱并保持其竞争力。本文主要研究水业企业管理,分析其基于可持续政策的现状特征;并针对水业中水业企业基于可持续管理政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达到优化可持续管理的目的。此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在线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在线问卷调查首先基本解水业特点和基于可持续管理基本概念,通过问卷调查解水业企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现状特征分析。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形式,选出90个受访者代表90个中国水业公司,收集受访者对于企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的态度、驱动力、实施程度和竞争力的评价数据,并分析多个水业企业可持续管理的现状特征。最终仅有54家公司代表有效的回复在线调查,有两名受访者自愿参加采访。另外水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将对其机制构成、评论方法进行研究,选用二次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水业可持续管理的机制。剖析水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对竞争力影响的机制构成,其动力机制、阻力机制和协调机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控制着水业可持续管理竞争力演化。机制系统由Logistic曲线方程演化非线性微分方程,并通过GRI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以光大水务可持续企业管理实际情况为案例,综合评价其可持续管理对竞争力影响状况,用最小二乘法对其演化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曲线演化过程中,设容许度为5.00,则演化速度为0.956,由发展阶段到稳定阶段,说明发展速度快但演化趋势逐渐降低,总体具有非常良好的竞争力。本文将对中国水业领域企业的可持续政策实施程度和提高可持续性竞争力的举措进行深入解。因为如果政策并没有落实,水业公司可能失去竞争优势,在这一方面可能对水业结构有负面影响。

王聪[6](2016)在《基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黑河流域法制化管理能力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河作为我国第一大跨省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拥有高山冰雪冻土带、山地森林植被带、山前绿洲和荒漠组成的完整复合生态系统。其中游的农牧业历史悠久;下游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和军事科研基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法制化管理能力评估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立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是管理制度完善的依据与保障。为了黑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流域法制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耦合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资源环境领域法律评估,建立了一套法制化管理能力评估的量化方法体系;其次,以此方法体系为基础,通过专家访谈筛选了与黑河流域管理密切相关的14部法律法规进行了实证研究,即量化评估分析;最后提出了黑河流域法制化管理能力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建议。分析结果发现:(1)黑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立法为指导,区域具体制度配合,流域专项规范建设等三位一体的流域管理体系;但(2)现行体系能力整体偏弱,普遍不足理想状态的50%,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立法对REM的理念渗透不够,对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体现不够;制度层级偏低,监督处罚依据不足;流域管理机构管理职能偏窄,授权不系统;地方制度建设对流域统一管理渗透不够;水权管理存在困难;缺乏生态补偿机制,中下游矛盾突出等;(4)要进一步巩固管理取得的前期成果,短期内急需加强对重要水工程建设的管理,长期则需要制定一部黑河流域的基本法以从根本上确保流域统一管理的实现。研究最终提出了黑河流域法制化管理能力提升的“一大一小一中”建设方案。

热比亚木·买买提[7](2012)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耦合系统演变 ——以车尔臣河流域为例》文中提出水土流失加剧,水污染日趋严重,断流问题,河流泥沙淤积,生态恶化环境,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等问题使流域人地系统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人地关系理论、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断深化,也就是说不断地由哲学思考向实践领域发展,在本研究主要体现在流域管理的运用中。流域可持续管理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地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是区域可持续管理的灵魂。缺乏权威、高效的流域统一管理机制,使流域本来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激化,造成源流与干流、上游与下游、区域与流域治理开发分割,没有形成全流域的统一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流域可持续发展不能有效的实施统一管理,使本来就脆弱的流域体系受到记忆不恶化的危险。然而通过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可以为有效监督提供保重,可以为管理者合理有效的实施调控。流域问题的本质是人地矛盾引起的人地系统内部不协调,既然如此当然从人地系统来着手解决,来实现流域管理。而传统的流域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需求,因此,就诞生了人地系统视角下的流域可持续管理概念。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现代系统论以及流量经济学、流域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系统及其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实现人地系统与流域管理的有机结合,试论流域管理与人地系统相结合体制,开创了内陆河流域管理的新局面。基于人地系统流域管理模式下的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管理是今后流域可持续发展必定选择的发展之路,它不仅减轻车尔臣河的负担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流域总的发展趋势。人地系统是一个由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有机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耦合度直接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从各子系统要素研究入手,通过各个系统之间流动及其组合多形成的结构来研究人地系统的内部协调度,从而形成本研究的前提条件。其次,在ArcGIS等专业软件平台的支撑下,引入人地关系演变系数有效地分析研究区空间分布格局,即以人地系统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依据人地系统的“人系统”与“地系统”的耦合关系为基本框架,分别对反映人地系统的几个影响因子进行图像模拟,并对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与变化进行研究。作为人地系统核心内容人地关系的引入使本文可视化部分具有更多的吸引力,使流域管理具有很高的针对性,更具体化。通过对几幅栅格图像之间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的对比分析,为车尔臣河流域可持续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模型模拟是流域可持续管理定量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借鉴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分析的结果,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依据,根据流域人地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发展模型。通过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改变输入变量,模拟不同条件下得人地系统的动态行为,为有效解决车尔臣河流域人地各子系统时空协调问题提供方法依据。实现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就可以有效解决车尔臣河流域存在的各类问题,结果就可以实现流域可持续管理。可以说,论文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车尔臣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翠梅,王建华,王浩,秦大庸,张绍广[8](2011)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微观尺度的评价系统一直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领域的空白。本研究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的概念,讨论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系统组成,构建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与评价等级。提出通过多边形包络评价法进行城市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评价计算,作为验证手段检验本理论与方法正确性。最后指出,进行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理论及其体系研究对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吴承照[9](2011)在《可持续管理——风景管理的科学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IUCN全球自然保护系统中,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人口、体制、资金、文化、利益主体、地域关系上有很多独特性,风景旅游游憩与社区发展是当前风景名胜区面临的众多矛盾的直接动因,对保护与发展适宜度缺乏科学评价标准是目前众多矛盾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从基于审美价值的规划理论方法走向基于自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游憩价值等全面的综合规划与管理,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管理的关键,也是对风景科学与风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可持续管理制度是保持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游憩适宜性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社区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管理规划、风景动态监控系统是风景区可持续管理的5个关键技术。

张作祺[10](2011)在《天津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短缺,早已成为我国以至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水资源不但支撑着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时刻关系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正确开发与可持续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表现得异常突出,但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认识和关注尚未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水资源的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之下,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持续性,大量事实显示,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已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重要瓶颈,开展基于可持续管理的滨海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对于保障滨海新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升滨海新区水资源利用潜力和改善滨海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采用传统统计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项目区相关信息调研、现场数据采集和长期统计数据汇总,以水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两年多时间采用协调、监督等措施,实施优化配置指导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初步提出了适应我国中小城市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途径,即“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结合滨海新区水资源管理现状和滨海新区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用“以供定需”的方法预测滨海新区水资源供需量及平衡关系,提出了“保生活、压生产、促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区水资源提出如下优化管理建议:(1)引入循环水务新理念,以水资源循环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探索适合滨海新区发展的循环水务途径,提出统筹资源、统筹城乡、统筹措施、统筹治理,不断提高水量与水质的保障能力,加快节水型社会和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确立了效率第一的循环水务发展目标;(2)改进水资源利用结构,针对滨海新区水资源管理中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将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统筹城乡水资源,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突出城乡特色,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增加科研力量,提高节约用水和新水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加强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开发海水淡化等新水源,保护有限水资源,提高污水、再生水资源化利用能力和效率,从而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4)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的教育引导,强化全民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危机感,增强全社会爱护水资源的意识;(5)加强水资源监管力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水资源环境执法检查和舆论监督,最大程度的组织民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实现开源、节流、治污并重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新格局。

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上)(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资源可持续管理的联合网络分析: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研究演变
    1.1 概念内涵与应用基础
    1.2 研究发展趋势与主题演变
2 生态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在城市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差异
    2.1 网络特性与评价方法差异
    2.2 资源管理应用场景差异
3 生态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在资源管理决策中的联合应用
    3.1 网络指标互用
    3.2 网络混合流分析
    3.3 生态-社会网络多层次融合
4 生态-社会网络分析联合应用的案例模拟
    4.1 水资源管理案例
    4.2 能源管理案例
    4.3 碳排放管理案例
    4.4 耦合资源管理案例
5 总结与展望
    5.1 ENA和SNA应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双视角考虑,吸纳并应用可持续学科相应的理论
    5.2 在研究方法上,需拓展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过程的适应性评估
    5.3 继续寻求网络分析与社会经济理论的结合点,明确决策生态位

(2)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内涵
    3.1 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内涵
    3.2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
    3.3 SDGs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耦合关系
4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案
    4.1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思路
    4.2 面向SDGs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基本原则
    4.3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框架
    4.4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5 面向SDGs的丽水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实证
    5.1 丽水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背景
    5.2 数据来源
    5.3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单要素评价
    5.4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集成评价
    5.5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可推广价值
    6.4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
    A.1 标准化方法
    A.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A.3 指标选取参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具体目标

(3)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可持续修复框架进展
        1.1.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技术
        1.1.3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实践
        1.1.4 当前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进展
        1.2.1 区域尺度绿色可持续评估与决策机制
        1.2.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的可行技术体系
        1.2.3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4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践方向
    1.3 研究问题、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数据来源
2 我国场地管理评估与修复产业预测
    2.1 场地环境管理评估
        2.1.1 评估背景
        2.1.2 评估方法
        2.1.3 评估结果
    2.2 场地修复产业分析
        2.2.1 产业发展现状与预测分析
        2.2.2 产业发展驱动与限制因素
        2.2.3 产业健康发展建议
    2.3 小结
3 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评估
    3.1 研究背景
        3.1.1 国际经验总结
        3.1.2 国内需求分析
    3.2 评估方法
        3.2.1 评估目标和对象
        3.2.2 评估程序
        3.2.3 评估方法
        3.2.4 数据获取
    3.3 评估案例
        3.3.1 案例背景
        3.3.2 区域场地修复初步优先度排序
        3.3.3 区域场地修复开发规划评估
        3.3.4 地块C详细修复与再开发方案评估
    3.4 小结
4 场地修复生命周期评估
    4.1 评估方法
        4.1.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1.2 清单分析
        4.1.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4.1.4 结果表征
        4.1.5 不确定性分析
    4.2 评估案例
        4.2.1 研究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环境影响分析
        4.2.4 案例评估结果
    4.3 小结
5 场地修复费用效益分析
    5.1 研究背景
        5.1.1 场地修复CBA研究进展
        5.1.2 场地修复CBA应用情况
    5.2 CBA方法构建
        5.2.1 CBA框架
        5.2.2 CBA程序
        5.2.3 CBA方法
    5.3 CBA案例分析
        5.3.1 案例概况
        5.3.2 目标和边界
        5.3.3 评估指标
        5.3.4 计算过程
        5.3.5 案例评估结果
    5.4 小结
6 绿色修复与场地环境损害评估
    6.1 评估方法构建
        6.1.1 资源等值分析方法
        6.1.2 场地生态服务价值
        6.1.3 修复二次影响评估
        6.1.4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6.2 评估案例情况
        6.2.1 场地历史概况
        6.2.2 场地污染情况
        6.2.3 场地修复比选
        6.2.4 场地修复方案
    6.3 案例结果与分析
        6.3.1 场地环境损害评估结果
        6.3.2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二次环境影响
        6.3.3 绿色修复对损害评估总额的影响
    6.4 小结
7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推进策略
    7.1 借鉴国际阶段发展经验
        7.1.1 发达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教训深刻
        7.1.2 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与修复是必由之路
        7.1.3 未来大数据和智能化引领土壤环境管理
    7.2 把握土壤污染防治需求与机遇
        7.2.1 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政策的重要支撑
        7.2.2 是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要基础
        7.2.3 是修复产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7.3 构建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管理体系
        7.3.1 场地尺度修复工程的绿色可持续是核心
        7.3.2 区域尺度可持续再开发决策优化是关键
        7.3.3 宏观层面可持续修复管理政策体系是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4)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风险预防原则一般理论
    第一节 风险预防原则的理论基础
        一、风险社会与后现代化理论
        二、环境风险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环境风险规制原则的变革
    第二节 风险预防原则的立法进程
        一、风险预防原则的国内法缘起
        二、风险预防原则之宣言承诺
        三、风险预防原则的条约规定
    第三节 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概念
        一、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纷争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文本表述
        三、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要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水法中的体现
    第一节 国际水法条约中的风险预防原则
        一、1997年《国际水道公约》
        二、1992年《赫尔辛基公约》
    第二节 国际水法文件中的风险预防原则
        一、国际法协会的软法性文件
        二、2008年跨界含水层法草案
    第三节 流域协定对风险预防原则的采纳
        一、欧洲地区之主要流域协定
        二、非洲地区之主要流域协定
        三、亚洲地区之主要流域协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沿岸国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机制
    第一节 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实体性措施
        一、风险预防禁令措施的适用
        二、清洁生产技术措施之实践
    第二节 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程序性措施
        一、环境风险事先通知的程序
        二、定期交换水文信息的程序
        三、跨界环境影响评价之程序
    第三节 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合作性机制
        一、沿岸各国合作义务之确立
        二、流域委员会组织管理机制
        三、流域适应性环境评估机制
        四、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险预防原则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
    第一节 实施风险预防原则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风险预防原则实施效果的质疑
        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法律价值
        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二节 适用风险预防原则中的科学证据问题
        一、科学证据的独立性可采性问题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国际司法实践
        三、科学证据采信规则的优化构想
    第三节 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地位探析
        一、风险预防原则地位的理论纷争
        二、习惯国际法识别要素理论流变
        三、风险预防原则地位的发展路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险预防原则在中国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的适用
    第一节 中国的跨界水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的跨界水资源概貌及特征
        二、中国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三、上游国困境理论的化解与突破
    第二节 风险预防原则在湄公河流域的适用
        一、湄公河下游合作开发制度演变
        二、风险预防原则在下游国的适用
        三、下游风险预防程序的内生缺陷
    第三节 构建风险预防合作机制的中国贡献
        一、中国主导构建国际制度的机遇
        二、风险预防合作机制的建构方向
        三、风险预防合作机制的供给模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术语解释
    附录二:图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 ——以光大水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水业管理不足
        1.1.3 研究目的
    1.2 水业管理可持续性策略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和创新
第二章 水业特点和基于可持续管理基本概念
    2.1 水业特点
        2.1.1 水业市场发展
        2.1.2 水资源需求
        2.1.3 水质状况
        2.1.4 管理政策与监管制度
    2.2 水业基于可持续管理政策的基本概念
        2.2.1 水业改革
        2.2.2 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
        2.2.3 水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
    2.3 水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的理论基础
        2.3.1 水业可持续发展
        2.3.2 政府激励政策
        2.3.3“三重维度”(TBL)
        2.3.4 可持续竞争力战略
    2.4 水业管理可持续政策发展战略
        2.4.1 水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原因分析
        2.4.2 基于可持续政策的关键驱动力
        2.4.3 基于可持续政策的具体实施
        2.4.4 水业管理可持续政策实施的主要挑战
        2.4.5 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业企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的问卷调查设计研究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方法
        3.1.1 数据收集
        3.1.2 有效性原则
        3.1.3 问卷调查主要问项
    3.2 问卷调查分发收集
    3.3 调查问卷回馈评价
    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第四章 水业企业管理基于可持续政策现状特征分析
    4.1 受访者基本信息特点
    4.2 可持续性概念意识
    4.3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程序的重要性
        4.3.1 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4.3.2 减少能源成本
        4.3.3 政府激励政策/法规
        4.3.4 长期资本收益
        4.3.5 企业社会责任
        4.3.6 降低运营成本
        4.3.7 企业文化
    4.4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4.4.1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客户服务
        4.4.2 节能举措
        4.4.3 有效的资产管理计划和持续融资
        4.4.4 减少水污染、泄漏和洪水风险及提高资源效率
        4.4.5 废物管理和节水战略
        4.4.6 降低顾客的账单和绿色技术
    4.5 水业实施可持续政策的挑战
        4.5.1 缺乏政府支持
        4.5.2 融资约束
        4.5.3 低效水业管理
        4.5.4 缺少监督机制
        4.5.5 缺乏最高管理层的承担和对可持续性领导
        4.5.6 缺少专业知识与商业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业可持续管理对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水业可持续管理影响机制构成
    5.2 水业可持续管理竞争力评论方法
        5.2.1 水业可持续管理对竞争力的影响演化
    5.3 实例研究
        5.3.1 水业可持续管理竞争力影响机制构成
        5.3.2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5.3.3 水业可持续管理竞争力演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黑河流域法制化管理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河流域概况
        1.1.1 黑河流域地理位置
        1.1.2 黑河流域的生态价值
        1.1.3 黑河流域的战略地位
    1.2 法律评估的理论基础
        1.2.1 法律评估的概念
        1.2.2 法律评估的方法
    1.3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1.3.1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1.3.2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
        1.3.3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特征
    1.4 国内外评估研究状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研究思路
        2.1.1 指标筛选和权重赋予
        2.1.2 筛选重要的法律法规
        2.1.3 获得相关数据
        2.1.4 法律法规量化和结果讨论
        2.1.5 研究方案结构图
    2.2 研究方法
        2.2.1 定性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要素评估指标体系法的建立
第三章 法律法规量化实证
    3.1 评估范围
    3.2 量化评估的开展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2.2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3.2.3 退耕还林条例
        3.2.4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
        3.2.5 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
        3.2.6 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3.2.7 内蒙古自治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3.2.8 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3.2.9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3.2.10 “92”分水方案
        3.2.11 “97”分水方案
        3.2.12 黑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3.2.13 甘肃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
        3.2.14 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
第四章 结果分析
    4.1 法律政策能力评估总体评价
        4.1.1 制度各项得分汇总
        4.1.2 呈现性、表达性、实施性和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4.1.3 法律政策各要素得分评价
        4.1.4 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各要素得分评价
        4.1.5 法律法规实施性各要素得分评价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黑河流域法制化管理的不足
    5.2 总体评价
    5.3 具体建议-“一大一小一中”建设方案
        5.3.1 方案一:大方案-应然法体系
        5.3.2 方案二:小方案-实然法体系
        5.3.3 方案三:折中方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耦合系统演变 ——以车尔臣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实地调查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软件平台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干旱区流域可持续管理的人地系统机理
    2.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概念
        2.1.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
        2.1.2 干旱区人地关系国内外现状
    2.2 基于人地系统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管理
        2.2.1 基于人地系统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管理的内涵
        2.2.2 流域管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
    2.3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管理的人地系统机理
    2.4 人地系统的物化及其在流域可持续管理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车尔臣河流域基本概况及其流域可持续管理
    3.1 车尔臣河流域基本概况
        3.1.1 行政区划
        3.1.2 流域人与经济概况
        3.1.3 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3.1.4 生态环境概况
    3.2 车尔臣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
    3.3 车尔臣河流域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1 车尔臣河流域管理的必要性
        3.3.2 车尔臣河流域管理的重要性
第四章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的协调演变现状分析
    4.1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变的历史过程
        4.1.1 距今约 7000 至 4000 年-人地关系形成时期
        4.1.2 公元前 2 世纪后-农业稳定发展时期
        4.1.3 公元 3~6 世纪-人地关系恢复时期
        4.1.4 公元 7~10 世纪-人地关系紧张时期
        4.1.5 18~20 世纪早期-人地关系全面紧张时期
    4.2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时间耦合分析
        4.2.1 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4.2.2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4.2.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偶和演变综合分析
        4.2.4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间耦合状态分析
第五章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分布格局
    5.1 研究方法及 ArcGIS 平台的应用
        5.1.1 人地关系演化状态系数
        5.1.2 ArcGIS 平台的应用
        5.1.3 本研究所涉及的遥感影像分类及其矢量化
    5.2 基于人地关系演变系数的的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空间分布
        5.2.1 车尔臣河流域人口密度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
        5.2.2 车尔臣河流域经济密度的时空变化
    5.3 基于资源环境的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空间分布
        5.3.1 车尔臣河流域资源环境基础的时空变化
        5.3.2 资源环境基础的空间化
    5.4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时空变化
        5.4.1 车尔臣河流域地域系统人地关系的空间格局图
第六章 基于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车尔臣河流域综合管理
    6.1 模型的选择
    6.2 系统动力学与流域人地系统
        6.2.1 系统动力学及其软件平台
        6.2.2 系统动力学与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6.2.3 人地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管理模式制定中的作用
    6.3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的 SD 模型
    6.4 车尔臣河流域人地系统发展与调控模式
        6.4.1 经济高速发展模式
        6.4.2 缺水反馈模式
        6.4.3 其它模型
    6.5 流域可持续管理的实现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理论基础
2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概念与定义
    2.1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概念
    2.2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定义
    2.3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系统组成
        (1) 公众意识。
        (2) 公众能力。
        (3) 公众兴趣。
        (4) 公众意愿。
3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评价的对象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指标体系计算
    3.4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等级
4 结 语

(9)可持续管理——风景管理的科学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2 可持续管理研究动态
3 风景可持续管理的5个关键技术基础
4 结语

(10)天津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概述与研究动态
        1.2.1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国际研究动态
        1.2.2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国内研究动态
        1.2.3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障碍
        1.2.4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资源管理有关理论分析
    2.1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原则
        2.1.1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
        2.1.2 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2.1.3 现行水资源管理的准则
    2.2 水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3 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
        2.3.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2.3.2 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3.3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关系
    2.4 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理论
        2.4.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及意义
        2.4.2 可持续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2.4.3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资源循环系统
    2.5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途径分析
    3.1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节流优先
        3.1.1 节约用水的必要性
        3.1.2 节水效益分析
        3.1.3 节水的途径研究
    3.2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治污为本
        3.2.1 改善城市地表水水质,加强居民饮用水的保护
        3.2.2 依法治理污水,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用
        3.2.3 增加经费投入,合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3.3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多渠道开源
        3.3.1 从丰水区调水
        3.3.2 向大海要水
        3.3.3 向天空要水
        3.3.4 污水资源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滨海新区概况与水资源配置的研究
    4.1 滨海新区概况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分析
        4.1.1 滨海新区自然环境概况
        4.1.2 滨海新区社会经济概况
        4.1.3 滨海新区水资源概括状况
        4.1.4 滨海新区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4.2 滨海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4.2.1 滨海新区需水量的预测
        4.2.2 滨海新区供水量的预测
        4.2.3 滨海新区水资源供需情况分析
    4.3 滨海新区水资源配置分析
        4.3.1 滨海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体布局
        4.3.2 滨海新区水资源配置原则
        4.3.3 滨海新区水资源调配方案
        4.3.4 滨海新区水资源调配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循环水务与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途径的研究
    5.1 循环水务的概念和内容
        5.1.1 循环水务的概念
        5.1.2 循环水务的内容
    5.2 滨海新区发展循环水务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5.2.1 滨海新区发展循环水务的内涵
        5.2.2 北京市发展循环水务的有益借鉴
        5.2.3 滨海新区发展循环水务的实践意义
    5.3 滨海新区发展循环水务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途径
        5.3.1 统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调度,确保水源安全
        5.3.2 统筹城乡,实现水资源管理量与质并重
        5.3.3 统筹各项节水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5.3.4 统筹治污治河,建设宜居生态滨海新区
    5.4 小结
第六章 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6.1 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6.1.1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缺失
        6.1.2 相关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6.1.3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
        6.1.4 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激励机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6.2 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6.2.1 发展循环水务,实现开源、节流、治污统筹管理
        6.2.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水资源管理
        6.2.3 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提升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能力和效率
        6.2.4 加强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教育与引导
        6.2.5 加强水资源环境执法监查和舆论监督
    6.3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资源可持续管理的联合网络分析:综述与展望[J]. 陈绍晴,池韵雯,陈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 [2]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D]. 黄山. 浙江大学, 2020(11)
  • [3]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D]. 董璟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研究[D]. 黄炎. 华东政法大学, 2018(12)
  • [5]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 ——以光大水务为例[D]. 周娅琳.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6]基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黑河流域法制化管理能力评估研究[D]. 王聪. 兰州大学, 2016(03)
  • [7]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地耦合系统演变 ——以车尔臣河流域为例[D]. 热比亚木·买买提. 新疆大学, 2012(01)
  • [8]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众化评价研究[J]. 李翠梅,王建华,王浩,秦大庸,张绍广.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04)
  • [9]可持续管理——风景管理的科学之路[J]. 吴承照. 中国园林, 2011(07)
  • [10]天津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D]. 张作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2)

标签:;  ;  ;  ;  ;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