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产品:隐私的阳光产业

性产品:隐私的阳光产业

一、性用品:隐私的阳光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玉[1](2021)在《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文明的诞生开始,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决定性变化,几乎都是伴随着科技的重大发明产生的。特别是21世纪以来,科技带来的革命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大家电作为传统家电科技进步的标志之一,其形式与功能也因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而发生着极大的转变,这无疑是室内家居中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基于科技对生活方式改变下的住宅空间形态。本文基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出发点来论述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住宅的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嬗变。通过居住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内容: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以及生活活动形式分析住宅空间不断发展的因素。以此可以清楚了解住宅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因,三者是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同时,住宅空间模式的发展历程促使居住生活方式的革新,人们对更高品质的居住方式的追求使得家庭生活中对大家电产品需求层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大家电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住宅各空间中的大家电构成不一,通过详细论述每种大家电产品在空间中产生的影响能更好完善室内空间设计。本文从大家电在室内各空间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从大家电对住宅室内空间的视觉影响、空间界面造型、陈设设计、水电隐蔽工程、建筑结构、空间物理性能等几个方面论大家电对室内设计产生的影响,以此提高室内品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论文的最后对家电产品的发展趋势对住宅室内空间设计产生的影响做了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家用电器的智能化、生态化和人性化。生活方式变革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所以,大家电产品必然成为未来住宅空间建构中客观因素的核心角色,如何正确处理大家电——人——室内空间关系成为重要内容。

徐唯萌[2](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避孕涉及的生育问题与性病传播防止既涉及个人隐私,也是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公平意识的觉醒,避孕中的风险与责任的两性平等问题也在不断演化。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避孕广告的风险与责任诉求呈现。避孕广告主要采用什么框架呈现避孕与性的风险责任?有何特征?透过风险与责任呈现,避孕广告中的社会性别媒介再现是否存在偏差?这种失衡是如何造成的?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09年-2019年的中国大陆地区的避孕套广告视频,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或网络媒体渠道发布的杜蕾斯、杰士邦、冈本避孕套视频广告,总共178篇避孕产品视频广告;利用SPSS软件进行编码统计,从风险、责任角度进行媒介内容分析,结合相关书籍文献,讨论研究问题,得出最终结论:避孕套广告主要使用享乐收益框架与个人责任归因框架。在风险与责任呈现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形象与叙事结构的偏差,倾向于男性视角。这种社会性别偏差是由男性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由男性视角的媒介再现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中的不平等被创造、强化与隐藏。

罗诗勇[3](2017)在《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 ——以深圳为例》文中指出可支付能力有限和住房消费攀升,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深圳逐渐成为无法落脚的城市,众多“脏、乱、差”的城中村成为他们坚守这座城市的“救命稻草”,“夹心层”青年群体居住问题极其严峻。“安居”是“乐业”的前提,青年群体居住现状的改善,关乎城市的持久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一章主要是阐述文本研究的背景和逻辑,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和总结,确立研究的框架和方法。第二章借助住房政策分析,将深圳的住房分为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商品房、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区配套的福利房、城中村自建房四大类,在充分分析深圳自身城市发展特点和住房供给的基础上,明确了将城中村自建房改造与长租公寓建设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第三章对不同居住模式下青年群体居住现状,以及居住行为需求的调研,总结出对青年公寓空间改造的相关启示,同时在第四章对长租公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包括以国营企业为背景的、以创业为背景的、以民营企业为背景的三类长租公寓改造代表进行调研跟踪,总结当前长租公寓改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作为改造设计依据。第五章在分析房源的获取原则和改造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从室内空间单元、公共空间、建筑立面形象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对各功能单位空间提出相应的组织设计要点及其优化策略,并提出合适的居住模式;对包括屋顶空间、交通空间、建筑首层及宅旁空间在内的公共空间从功能属性、改造现状和改造方向进行逐一阐述;同时分析了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长租公寓改造的指导手册。此外,对城中村非正规住房改造为长租公寓的趋势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参与深圳龙华南源村的长租公寓改造的楼栋单元平面进行设计和相应的租金与成本分析。在第七章,对整个文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彭琳[4](2016)在《构建中国报业评议会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新闻行业自律的现状来看,结合新闻道德委员会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可见我国当前报业自律监管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首先从新闻道德委员会不是独立的自律监管机构、记协不具备认定和调查记者失职问题的法定授权,为新闻纠纷提供非诉讼解决渠道三方面论证了在中国建立报业评议会的必要性。其次,以英国为个案分析报业自律监管组织的标准及如何实现其组织目标,通过香港报业评议会成立十五年的投诉处理数据对其运行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为中国建立报业评议会制度提出参考及建议。最后,论文从组织架构及人员设置、工作职责与权限、受理范围及方式、投诉评议流程四方面提出了成立中国报业评议会的具体构想。通过增加审核调查机制和申诉复核机制,对报业评议会的评议程序机制进行了完善。本文认为,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约束,新闻行业、媒体及其从业者作为主要约束对象需要纳入到自律监管的体系中,但自律监管体系不能只由政府或新闻行业组织主导。在法律约束、政府规管之外,成立独立而公正的自律监管机构、形成规范化的行业自律监管制度,对于新闻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池映雪[5](2016)在《我国青年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我国青年人口达1.96亿,占全国人口的14.7%,青年的生殖健康关系到中国未来的人口素质。青年时期是从少年逐步成年的黄金阶段,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促进生理和心理出现相应的显着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国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青年性生理和心理成熟明显出现前趋态势,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性态度更加包容,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逐步下降,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受到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重复流产)、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多重威胁。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提出了生殖健康的完整概念,从狭义的生物学概念扩散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学概念,强调各国保证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普遍取得生殖保健服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青年生殖健康的现实状况,一些政策法规已经相继出台,但是青年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会乃至法律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令人担忧。如何通过健康教育途径保护青年的身心健康,非常值得教育和卫生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讨。本论文将教育时间界定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选取我国15-24岁不同层级和类别的青年人群,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遵循“关爱、理解和尊重”的原则,分析生殖健康教育现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列举相关事例及有效数据,结合时代要求,深究其原因所在,分析总结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提出相关个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助推生殖健康教育事业,保障生殖健康权益,创造青年更加健康安全、人文和谐的成长环境。

本刊编辑部[6](2015)在《30年·30词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录》文中研究表明|策划人小语|亲爱的读者朋友,您面前这本《婚姻与家庭》杂志诞生于1985年,属于"80后"的她,正值三十而立之年。30年来,她记录了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婚姻家庭领域的历史变迁。她知道每一时期的父母在为什么操心,也知道每一时期的伴侣在为什么烦忧;她知道如何让亲情走得更近,也知道如何让爱情走得更远。30年来,透过杂志的一篇篇文章、一个个选题,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

王璐[7](2015)在《性观念转型下的城市性用品消费空间研究 ——以上海的性用品商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转型,性观念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化。通过性用品商店这一边缘化的空间研究,本文旨在以小见大,从空间到观念再到社会,考察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性观念。本研究以空间为视角,主要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上海8家性用品商店进行质性研究,分析了城市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性用品商店所具有的空间特征以及该空间背后的性观念,从而进一步探究性用品商店的社会意义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本研究有如下发现:第一,郊区类型的性用品商店是一种疾病化的性用品消费空间,空间特征包括空间的边缘化,空间的弱化和私人化,以及它是一个无性别和无互动的空间。而市中心类型的性用品商店则更倾向于一种多元化性存在的性用品消费空间。它具有多元化的空间呈现和互动手段,注重服务和质量,同时具有消费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元化性实践的可能。第二,两种不同类型的性用品消费空间反映出不同的性观念,郊区类型的成人保健品店是一种医学化的性,它自身呈现的是疾病的性和一种疾病化空间的再生产,而市中心类型的性用品商店则崇尚一种快乐主义的性,它主张愉悦的性以及个体化时代对于性权利的追求。第三,作为社会环境的性用品商店既是当下中国唯一合法的性公共空间的呈现,又摆脱不了处于合法和违法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一事实。除此之外,关于性用品商店自身性解放和性抑制的讨论是更具反思性的一个问题,它包括购买的性与污名的讨论,性用品商店与男性气质危机的联系,以及作为“性机构”来看的性用品商店自身的规训和管控功能和使用性玩具的性是一种“独立的性”之间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童立[8](2014)在《性健康视角下性玩具的使用 ——基于80后女性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意义的性玩具(sex toys)在中国大陆出现不过20年,这一产品的使用情况几乎没有受到学术领域的关注,就如同性用品商店(sex shops)躲在昏暗的角落一样。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性玩具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大,而全球70%的性玩具都在中国大陆生产制造。性玩具的使用给中国大陆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它们的使用从个体的身心和涉性人际关系两个层面有哪些影响?本研究拟在这个领域开辟出一块处女地,激发学术领域的关注。研究目的:本研究透过性健康这个视角参与式的观察性玩具的使用情景,探索性玩具的使用与个人身心及涉性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模式。一方面呈现具体使用情景,另一方面探索生活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16名有性玩具使用体验的80后女性进行深入的沟通,共收集27.9万字的逐字稿,在通过扎根理论分析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了三级登陆编码,提炼出:性玩具使用中的安全意识、性玩具使用中的身心变化和涉性人际关系的安全与性和谐三个核心概念:清洁卫生、环境安全、身体安全、性高潮的探索、性敏感区的探索、自慰的对身体的探索、涉性人际关系、关系中的安全,关系中的性和谐9个主要概念,以及17个次要概念(详见表4-2)。研究结果:(1)80后女性在使用性玩具时对身体和环境格外重视,注重使用性玩具时的卫生与安全;(2)性玩具的使用对自慰和对身体都有探索作用,不同的是,前者注重对高潮的体验,后者是对身体的性敏感性的探索。(3)性玩具促使了她们对自身身体愉悦的探索和获取,从而改变了她们对性的态度;(4)性玩具的使用与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类比性:如安全策略的考虑;存在替代和补充的现象,性玩具的使用是在具体生活情境的综合评估下的一种选择而非常态。

刘丽[9](2014)在《侵权法上私人妨害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私人妨害(private nuisance)是英美法特有的制度,该制度调整的是相邻土地权利人的用地冲突。“妨害”一词是指对土地权利人利用土地或者享受土地的权利进行实质的、不合理的、间接的干扰。英美法从侵权法的角度调整这类纠纷,在认定妨害是否存在时参照的标准、妨害成立时救济措施的选择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利益平衡的色彩。而法经济学的兴起又为研究私人妨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得私人妨害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我国,相邻土地权利人的用地冲突纠纷是由相邻关系制度来调整的,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第8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了多个部门法的规定,我国的相邻关系法律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如调整范围过窄、归责原则不清晰、救济类型缺乏明确的适用标准等。更为重要的是,该制度不能满足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缺乏关于“不可量物”造成侵害的规定。与此同时,我国学界对相邻关系的研究远不够深入,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厘清的层面上,且主要以大陆法系的相邻关系制度为发展的基本依据,迄今尚无从英美法的私人妨害角度深入研究相邻关系的成果。综上,英美法的私人妨害制度作为一种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的侵权形式,其被时间检验的很多原则对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通过概述私人妨害的起源、历史沿革和与其他类妨害的相似与区别之处,探讨私人妨害的范畴、保护的利益、责任的性质以及与其他侵权类型的区别。通过研究私人妨害的原被告主体资格范围、责任认定标准、抗辩和救济措施,并对比研究大陆法系的相关规定,为完善我国相邻关系制度提出建议。第一章在全文起到导论的作用,首先提出研究私人妨害问题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目前相邻关系的研究现状、立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研究英美法的私人妨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以及创新点。第二章首先阐述私人妨害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比较了私人妨害、公共妨害和法定妨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其次详细考察私人妨害的定义、特征以及保护利益的范围,对比英美两国在保护利益方面存在的差异,揭示这个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区分私人妨害与侵入不动产侵权的差别,探讨私人妨害与赖兰茨案规则的关系,指出如今赖兰茨案规则已经被纳入私人妨害的范畴。最后对比研究我国相邻关系的范围和保护的利益。第三章讨论的是私人妨害的原被告的主体资格问题。因为私人妨害是有关土地利益的侵权,所以一般情况下,私人妨害的原告要在争议土地上拥有一定的土地权益。英国法院长久以来一直坚持这样的立场,虽然其间出现过一些不同的判例,显示出扩大解释原告主体范围的倾向,但是上议院关于亨特案的最终判决再次确认了私人妨害是土地侵权,而非人身侵权,原告必须在争议土地上享有权益。值得关注的是,《欧洲人权公约》和《1998年人权法案》的规定将会动摇英国法院在认定私人妨害主体资格上的立场,已经有案例显示出这方面的争论,具体的走向如何还有待观察。相对而言,美国的私人妨害原告主体资格的限制比英国要稍微宽松一些,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也具有诉讼资格,虽然他们并不是土地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而私人妨害的被告在争议土地上是否享有权益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是否制造、授权、继续或接受了妨害。德国和法国的相关制度也都同样强调原告与争议不动产之间的关系。我国的相邻关系制度对原被告主体资格的界定并不清晰,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在有些情况下如涉及到行政许可的案件中,原告可以选择起诉行政部门或者造成妨害的相邻土地权利人。第四章首先讨论的是私人妨害责任的性质。私人妨害基本上以严格责任为主,特别是在涉及到超常危险活动或者对原告造成实际损害的情况下。但是法院在认定责任过程中往往也强调过错的存在,使得私人妨害归责原则复杂化。其次讨论了私人妨害责任成立的两个主要的认定标准,即妨害的实质性和妨害的不合理性。实质性妨害是指妨害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轻微的妨害相邻一方必须忍受,体现了邻里之间承担一定程度的容忍义务的原则。不合理妨害是指如果让被告对原告造成这样的妨害而不承担任何责任,是不合理的。被告造成的妨害须同时满足实质性和不合理性两个标准,才有可能导致私人妨害责任。私人妨害导致的是侵权责任,法官判定被告承担私人妨害的侵权责任的基础可能是严格责任,也可能是过失责任或者故意侵权责任。德法两国相关制度规范的同样是重大的妨害,轻微的妨害相邻土地权利人须忍受。我国的相邻关系制度中也含有一定的忍受的元素,但是并不明晰,而且由于环境法也可以规制相邻不可量物侵害,所以并不存在统一的判定重大妨害是否存在的标准。英美法的私人妨害制度中法院判定实质性妨害和不合理妨害时参考的多条因素对我国健全完善相邻关系制度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章着重研究私人妨害的抗辩和救济制度。因为私人妨害本质上导致侵权责任,因此很多可以用于侵权责任的抗辩也同样适用于私人妨害诉讼。但是因为私人妨害诉讼可能导致严格责任、过失侵权责任和故意侵权责任,具体的抗辩要依据个案的责任基础而定。制定法授权这个抗辩在英美两国的作用是不同的。关于私人妨害的救济,英美两国大体相同,即禁令救济、损害赔偿和去除妨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确定具体救济方式的时候法院运用衡量效用的方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而且也被《第二次侵权法重述》所采纳,但是在英国,法院衡量原被告双方利益的做法在学术界的讨论远不如美国广泛,实际应用中也不如美国普遍。法经济学的兴起为人们重新审视妨害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从权利和责任的角度讨论分配责任的原则以及最佳的救济方式。德国的不可量物侵入制度要求原告在一定情况下要承担忍受义务。法国的近邻妨害制度虽然并不要求原告承担忍受义务,但是在判决具体的救济方式上,法院拥有自由裁量权,最后的判决往往是利益衡量的结果。我国相邻关系制度对各种救济方式的适用条件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适用上的困难和混乱。第六章分析反思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我国相邻关系制度在相邻关系类型和责任认定标准以及救济方式的适用条件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建议在以后的法律修正增补工作中增加新的相邻关系类型,拓宽相邻关系的范围,补充完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建立实质妨害的认定标准,明确归责原则,规范救济措施的适用条件。

吕鐄[10](2013)在《论视觉审美中的物性化体验》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提出现代的特征是世界被作为图像来加以理解和把握,到90年代全球范围内视觉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消费时代和数字化技术的视觉生产在完善影像质量的同时宣示视觉文化转向的实际发生,视觉性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艺术生产的支配力量,人类的视觉审美体验因此发生物性化的改变。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物性化体验在视觉审美中的显现及其美学意义。体验的物性,其词义来源和涵义主要具有超符号的感性质料集合、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技术性和物化的关系等三层含义。从艺术实践的角度看,材料的物性开启是当代艺术的内在规定性。从社会关系的变动看,影像的机械复制性使符号“自然化”和社会关系化为物化关系的表征。视觉消费中的符号生产具有明显的体验性质。从文化创造的角度看,物性化体验产生于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优势条件下艺术或文化的越界动机的内在驱动。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物化学说、媒介研究和主体性哲学等三个论域切入,以视觉媒介从摄影、电影、电视到新媒体的变化为线索,考察审美体验变化的形态与特征,探究其社会学价值,意图发现视觉文化转向所带来的文化性质转变和美学观念重构。在方法上,本文主要着眼于物性体验视觉成因的辩证分析,探寻视觉体验变化的美学脉络和影响因素,并由艺术理论和社会理论中的现实问题出发尝试深入观察媒介和交往物化对视觉体验的影响。物性化体验是指向后现代状况的一种现代经验类型。其性状与后现代主义对美学的反思有着显着的关联性。第一章“视觉范式中的物性化体验”主要讨论现代体验的物化历程和生成条件。西美尔从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非同步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现代性体验的历史性根源在于成熟的货币经济的发展,其心性质态的集中地是都市。都市个体的现代性体验和人格特征可以从顺应和反弹/逃逸两方面的关系来揭示。吉登斯从其“结构化理论”出发认为,以理性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性造成了情感的边缘化。随着“交往理性”向情感生活领域的渗透催生出“情感民主”的命题。而促成情感民主化的条件是全球化、现代日常生活和后传统社会的出现。后情感主义不再追求本真、审美、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机械性、操纵性的情感。在现代性确立的过程中,物的象征意义被功能作用所代替。与物的功能化并行出现的是人功能化为机器的附属对象。在艺术与日常生活日益同质化的视觉关系时代,审美体验越来越物化为一种美学的政治。现代性心性气质只有依托不懈追求“未来”的现代时间才能确立。匆忙的视觉行为构成现代生活的常态,而越是耽溺于匆忙,越是易于失去正常感知从而发生体验变异。不断骛奇热望又不断灰心厌倦的症状交替往复地折磨着现代人。现代体验的物性化依托于现代媒介传播/交往的物化。以信息的快速消耗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表现媒介强调健忘的特质。以媒体为中介的交往的物化使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发生变化:人的身体成为媒介的延伸。消费社会创造出过剩的图像,消费的物质性和物象化加速了体验的物性化。物性消费体验的基本性状包括:炫耀性与偶像化、景观化与欲望化、伪个性化的新部落主义。从作为文化主因的传播媒介转变来看,电态媒介的主导性使后现代的“后”具有物质的含义,而在“第二媒介时代”,现代主体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在从现代到后现代视觉范式转变中,影像审美及其视觉关系呈现出几种显着的变化:从表征影像到自指拟像;从形式的意味到超形式的过程化;从惊颤效果到耽溺体验;从为图所困到逐图而居。第二章“从灵光消逝到时尚肖像”讨论的是摄影真实感的形成和主体性的变化以及时尚肖像的社会审美价值。以摹仿为初始目的的视觉复制技术不仅导致“灵光”的消逝而且使摄影的普及具有扩展视觉性和民主政治的社会作用。就摄影与现实的关系而言,摄影所引发的体验是一种关于现代性的时空体验,是不同于绘画的一种瞬时的视觉快感。物态化照片的真实性虽然源于实证意义的证据性,但其本质是物像的表象化;照相机对光学无意识性的揭示从根本上颠覆了视觉所定的等级制度,具有社会空间转换和主体观念更新的革命性意义。摄影影像强化了现代物质生活体验的速度感和时尚化。封面偶像实现了摄影的形象时尚性;老照片提供了一种不寻常的历史复现方式;时装广告和风光照则使生活装饰化和使自然视觉化。现代巨量高速空间的创作意味着摄影主体视觉观念和方法的双重革新。第三章“从完整电影到奇观电影”讨论的是电影的经验还原机制和半梦恋物的主体精神特征以及奇观电影的奇观性。“完整电影”神话的延续受益于电影对现实经验的还原与控制,由电影的技术结构所释放的官能的惊颤效果与现代艺术触觉特质的转变具有一致性。电脑数字化视频技术的成熟给电影特技美学带来的主要变化在于对影像逼真性的超越。按照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观点,电影体验只是一种白日梦,观众的电影赏鉴以一种类似窥淫的视觉恋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的是一个离心化的主体。文化工业的主体批判观点认为现代主体性是文化工业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命定产物,消费者的想象力为大众媒体所控制。而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认为,大众有可能用自己的方式给“统治话语”解码,亚文化通过风格发起对主文化和霸权的挑战或抵抗。奇观电影的崛起和流行表明:奇观比叙事更合于消费社会对视觉产品的体验要求,也说明电影文本从时间深度模式向空间平面模式的转变。数字影像和虚拟空间在奇观电影中的广泛应用正在使传统影像转变成为拟像。第四章“从家庭经验到拟态狂欢”讨论的是电视的“家用”性和“电视迷”的主体性以及电视文化的娱乐本性。电视文本的“生产者式”特征让观众将自我深嵌于电视的媒介机制和制作过程中,参与节目意义的生成。而其家用媒介的性质却促使个体注意力和群体经验这两个层面都处于分散状态。电视使家庭日常活动的时间规律化,并和家庭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联系。在一般的意义上,现代人都是广义的“电视迷”。体验性的电视参与显现为一种在观众和电视文本之间谋求共识的协商过程。电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时代的电视化图景是一种拟态狂欢。从技术与审美的关系角度考察,电视传播的技术特征正在把电视文化降格为一种肤浅庸俗、彻头彻尾的娱乐,感官愉悦的娱乐成为电视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第五章“从视觉超限到游牧风格”讨论的是新媒体艺术的动漫化美学和光滑空间的游牧主体性以及数字网络时代的视觉再生产。新媒体艺术提供超限的视觉体验,借助数字技术构造虚拟的现实,形成以突出主体快感为特性的动漫化的美学。赛博空间主要是一种光滑空间,充盈其中的是自由流变的游牧美学旨趣。块茎化的模式和连接使得主体在赛博空间中自我构建为一个机能化的主体。主体认知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显示出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与主体真实实践的试演关系。而在解构性的视觉再生产过程中,以隐私和形象消费为特征的大规模集体偷窥和网络PS恶搞等“假性失序”所凸现的是主体边界及其道德观念的变动,社会麦当劳化向迪斯尼化的位移则在视觉祛魅与复魅的意义上提出由固化的情感形成机制向自我虚拟机制转变的新问题。第六章“物性化视觉体验的美学重构”试图从视觉文化和影像发展的关系角度来理清影像及其依存媒介的变革发展逻辑,透视图像时代审美现代性框架内艺术的物性回归之路和视觉范式/体验的生成及转变的可能走向。现代视觉体验经历了从为物所迷到逐物而居的变化。现代大众在一个高度复杂而精密的社会机构网络间穿梭时形成“游牧式主体”和集体性的对抗主体。在鲍曼的流动现代性之前,本雅明早已将视觉体验与游荡者和大都市连接起来。杰姆逊则从符号内部结构的变化解释资本主义发展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是物化力量持续增强所引发的两次社会文化逆转。视觉主体在消费文化中的“迷”化状态实质是一种主客体互动的非本质论结构,具有重塑与颠覆的双向潜能,显现出形态特征明显的权力/欲望的图像关系。从美学的现代变革来看,日常生活由被摹仿的对象转化成摹仿的主体,而影像则成为日常生活拟仿的范本,形成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但就现实情形而言,艺术并未终结。现代的审美主义在抗争现代社会的同时成为现代焦虑与不安立场的表征。在步入后现代状况的进程中,审美活动与解放功能的背离,审美之物从审美关系的逸出,审美与影像现实的密合等都越来越无法从精英立场的诸美学体系中找到可靠的解释,而影像或拟像具有对物性重新发现,再次揭发的美学价值。美学反思或重建的起点应该是已经被改变的并不纯粹的审美体验。这种混杂的不纯粹性早已使视觉审美具备物性化的体验特征,也预备下了美学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性用品:隐私的阳光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用品:隐私的阳光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相关概念
        1.4.1 生活方式
        1.4.2 大家电
        1.4.3 室内设计
    1.5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6 课题研究方法与主题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居住生活方式的嬗变与家电产品的需求
    2.1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2.1.1 传统生活方式与交往观念的概况
        2.1.2 现代生活方式与交往观念的变革
    2.2 居住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模式的发展关系
        2.2.1 生活活动条件——空间模式的发展前提
        2.2.2 生活活动主体——空间模式的发展动力
        2.2.3 生活活动形式——空间模式的发展载体
    2.3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宅模式的发展演变
        2.3.1 住宅的起步阶段:1949 年~1978 年
        2.3.2 住宅的转型阶段:1979 年~2000 年
        2.3.3 住宅的多元化阶段:2001 年~至今
    2.4 居住生活方式的变革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4.1 生活方式对大家电产品的需求影响
        2.4.2 生活方式的时间分配变化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4.3 生活方式的工作方式变化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4.4 生活方式的学习方式变化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4.5 生活方式的休闲方式变化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4.6 生活方式的沟通方式变化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4.7 生活方式的购物方式变化对大家电的需求影响
    2.5 住宅居住模式对大家电的需求分析
        2.5.1 居住模式的安全性对大家电的需求分析
        2.5.2 居住模式的舒适性对大家电的需求分析
        2.5.3 居住模式的高效性对大家电的需求分析
        2.5.4 居住模式的便利性对大家电的需求分析
        2.5.5 居住模式的环保性对大家电的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家电对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3.1 住宅各空间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1.1 客厅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1.2 独立式餐厅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1.3 卧室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1.4 厨房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1.5 卫生间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1.6 生活阳台的大家电构成分析
    3.2 大家电对住宅室内空间的视觉影响分析
        3.2.1 大家电对室内风格的影响
        3.2.2 大家电对室内色彩的影响
    3.3 大家电对室内空间界面造型的影响
        3.3.1 大家电的“点”在界面造型中的影响
        3.3.2 大家电的“线”在界面造型中的影响
        3.3.3 大家电的“面”在界面造型中的影响
        3.3.4 大家电的“体”在界面造型中的影响
    3.4 大家电对室内空间陈设设计的影响
        3.4.1 大家电对室内陈设尺寸的影响
        3.4.2 大家电对室内陈设布局的影响
        3.4.3 大家电对室内陈设肌理的影响
        3.4.4 大家电对室内陈设色彩的影响
    3.5 大家电对室内隐蔽工程的影响
        3.5.1 大家电对给排水隐蔽工程的影响
        3.5.2 大家电对电路隐蔽工程的影响
    3.6 大家电对住宅建筑结构的影响
        3.6.1 大家电对墙体结构的影响
        3.6.2 大家电对地面结构的影响
        3.6.3 大家电对顶面结构的影响
        3.6.4 大家电对梁体结构的影响
    3.7 大家电对室内空间物理性能的影响
        3.7.1 大家电对室内空气的影响
        3.7.2 大家电噪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家用电器智能化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
    4.2 家用电器生态化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
    4.3 家用电器个性化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与研究选题
    1.2 文献综述与学理基础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2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量化内容分析
    2.1 避孕套广告整体资料分析
    2.2 生殖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3 享乐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4 健康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5 小结
3 避孕套广告的框架分析
    3.1 提供问题定义
    3.2 阐释事件原因
    3.3 提供道德评价
    3.4 示意解决方案
4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质化内容分析
    4.1 框架高层次分析:享乐至上,尽情尽兴
    4.2 框架中层次分析:男性中心视角为主
    4.3 框架低层次分析:充满性暗示符号
5 阐释与结论
    5.1 风险的媒介化
    5.2 责任归因的个人化
    5.3 社会性别偏差与性别权力
    5.4 总结与反思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 ——以深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年群体居住问题严峻且亟待解决
        1.1.2 深圳土地利用瓶颈与土地存量巨大的城中村
        1.1.3 国家政策推动,长租公寓获得青睐
    1.2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及主要内容
        1.2.1 城中村的属性
        1.2.2 青年群体的界定
        1.2.3 长租公寓的范畴
    1.3 相关理论应用分析
        1.3.1 住居学理论应用分析
        1.3.2 人体工程学理论应用分析
        1.3.3 环境心理学理论应用分析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4.2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1.5 文本拟解决的相关问题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文本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6 研究基础与方法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深圳的住房政策以及住房使用情况概述
    2.1 "政府主导"的住房建设及使用情况
        2.1.1 "政府主导"下的住房发展及相关政策梳理
        2.1.2 "政府主导"下的住房保障及建设情况
        2.1.3 "政府主导"下的保障房建设的特点和不足
    2.2 "非政府主导"的住房建设及使用情况
        2.2.1 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业区职工福利房的建设
        2.2.2 资本角逐下的住房建设
        2.2.3 城中村自建房——住房保障的有益补充
    2.3 广大青年群体住房问题如何保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年群体视角下深圳的居住现状与需求研究
    3.1 青年群体特点与居住需求理论研究
        3.1.1 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研究
        3.1.2 青年群体的消费特点研究
        3.1.3 青年群体的居住模式与行为特点研究
        3.1.4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理论研究
    3.2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现状实态分析
        3.2.1 青年群体居住现状调研方法及目的
        3.2.2 调研对象居住现状内部空间使用分析
        3.2.3 青年群体居住现状问题总结
    3.3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需求问卷调查分析
        3.3.1 问卷调查设置的特点及目的
        3.3.2 青年群体生活居住需求行为统计分析
        3.3.3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对青年公寓空间改造的启示
        3.3.4 调研报告的成功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圳长足公寓改造的实证调查研究
    4.1 长租公寓发展概况
        4.1.1 长租公寓发展
        4.1.2 长租公寓分类
    4.2 当前深圳长租公寓改造实证调查
        4.2.1 长租公寓调研的方法与目的
        4.2.2 以国营企业为背景的——招商壹间公寓
        4.2.3 以创业为背景的——魔方公寓
        4.2.4 以民营企业为背景的——万科泊寓
    4.3 当前长租公寓存在的问题与改造启示
        4.3.1 互联网十长租公寓到底改变了什么?
        4.3.2 当前长租公寓改造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中村视角下长租公寓改造设计要点研究
    5.1 城中村空间形态研究
        5.1.1 城中村城市空间发展与分布特点
        5.1.2 城中村楼栋单元平面空间特征
        5.1.3 城中村改造为青年长租公寓房源的确定原则
    5.2 青年长租公寓改造设计原则
        5.2.1 分步到位、循序渐进
        5.2.2 节约成本、经济适用
        5.2.3 空间合理性与适应性
        5.2.4 轻装修、重装饰
        5.2.5 安全性
    5.3 青年长租公寓室内空间单元改造设计研究
        5.3.1 影响室内空间设计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及其优化措施
        5.3.2 主要功能单位空间设计要点研究
        5.3.3 居住单元室内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5.4 青年长租公寓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5.4.1 建筑首层+宅旁空间——城市公共客厅
        5.4.2 公共交通空间——立体的人行道
        5.4.3 屋顶空间——共享城市蓝天
    5.5 青年长租公寓建筑立面形象改造设计研究
        5.5.1 重塑建筑立面形象的必要性
        5.5.2 影响立面形象的因素及其改造策略
        5.5.3 青年长租公寓立面改造方式
    5.6 青年长租公寓改造趋势
        5.6.1 长租公寓社区化
        5.6.2 精细化的细节设计
        5.6.3 充满个性化的体验式居住空间
        5.6.4 智能科技化的家具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实践
    6.1 房源基本概况
        6.1.1 区位环境
        6.1.2 房源改造前特点
        6.1.3 改造目标及内容
    6.2 楼栋改造设计分析
        6.2.1 楼栋及户型设计
        6.2.2 经济分析与成本测算
        6.2.3 改造设计难点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青年群体居住模式与行为特点
附录三:表格统计
致谢

(4)构建中国报业评议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价值、组织架构
2. 中国报业的行业自律
    2.1 中国内地新闻行业自律的现状
    2.2 新闻道德委员会的运作及不足
    2.3 中国成立报业评议会的必要性
3. 英国报业自律监管的改革经验
    3.1 皇家报刊委员会推动报业设立自律组织(1947年-1962年)
    3.2 报界主导下的英国报业评议会(1963年-1990年)
    3.3 自愿模式下的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PCC)(1991年-2014年)
    3.4 合同模式下的独立新闻标准组织(IPSO)(2014年-至今)
4. 香港报业评议会的经验教训
    4.1 香港报业评议会运行的借鉴
    4.2 香港报业评议会的不足
5. 中国报业评议会的具体构想
    5.1 中国报业评议会的组织架构与人员设置
    5.2 中国报业评议会的工作职责与权限
    5.3 中国报业评议会的受理范围及方式
    5.4 中国报业评议会的投诉评议流程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我国青年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第一节 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
        一、青年的概念和年龄界定
        二、青年的生理特征
        三、青年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生殖健康概况
        一、生殖健康产生的背景、概念及内涵
        二、影响生殖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章 国外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经验分析
    第一节 发达国家现状
        一、芬兰
        二、德国
        三、新加坡
    第二节 欠发达国家现状
        一、非洲国家
        二、美洲国家
    第三节 国外生殖健康教育经验总结
        一、教育落差分析
        二、教育经验总结
第三章 我国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现状
    第一节 青年生殖健康现状
        一、青年学生现状
        二、城市和农村青年现状
        三、未婚与已婚社会青年现状
    第二节 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的途径和内容
        二、宣传咨询和需求利用
        三、专业技术服务
第四章 我国青年生殖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节 青年生殖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内容简单枯燥
        二、学校教育薄弱失守,家庭教育空白缺位
        三、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知识汲取纷乱盲目
    第二节 青年生殖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思想保守,固化思维方式
        二、教育者素质不高,教育体系欠完善
        三、宣传咨询力度不够,专业技术服务不到位
第五章 我国青年生殖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创新教育理念,健全生殖健康教育体系
        一、以需求为导向,奉健康为宗旨
        二、坚持包容的原则,构建灵动的模式
        三、探索健康教育内容,保护青年生殖健康
    第二节 强化政府资源配置,形成健康教育联动链条
        一、强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机构工作效能
        二、规范教育服务团队,建立互助联动链条
    第三节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普及生殖健康宣传咨询
        一、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二、加强专业人员培训进修
        三、注重宣传、保护隐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30年·30词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录(论文提纲范文)

|策划人小语|
01那些专管“家务事”的法律和政策
    No.1《婚姻法》【标签】扞卫婚姻关系的武器
    No.2男女平等【标签】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尊重
    No.3计划生育【标签】独生子女的爱与哀愁
    No.4反家暴法【标签】向“疯狂的拳头”说不
    No.5非法同居【标签】同居不再非法
    No.6取消强制婚检【标签】不强制婚检不等于取消婚检
    No.7婚前财产公证【标签】谈钱别伤感情
    No.8二孩政策【标签】一对夫妇两个孩
02那些引发过争议的现象与趋势
    No.1丁克家庭【标签】没有孩子的婚姻一样完整
    No.2跨国婚姻【标签】爱无国界
    No.3性觉醒【标签】性本无罪
    No.4婚外情【标签】婚姻的主要杀手之一
    No.5啃老族【标签】向父母伸手竟成天经地义
    No.6房奴【标签】贷款买房,累并快乐着
03那些养育道路上的题目和题解
    No.1亲子关系【标签】从居高临下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No.2性教育【标签】像吃饭睡觉一样和孩子谈性
    No.3早教【标签】“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No.4隔代抚养【标签】孩子的身心健康大于一切
    No.5爸爸去哪儿【标签】父爱不能缺位
04那些仍需聚焦的人群和状况
    No.1单身妈妈【标签】是母亲,更是女人
    No.2全职太太【标签】不做绝望的主妇
    No.3留守儿童【标签】孤独带他们走向何方
    No.4养老焦虑【标签】从家庭责任到社会聚焦
    No.5性别比失调【标签】女婴生命权被剥夺,男人面临无妻可娶
    No.6幸福感【标签】越有钱越幸福?不一定
05那些婚恋生活中的大事和小情
    No.1避孕【标签】男用安全套普及加速女性解放进程
    No.2试管婴儿【标签】一次和不孕不育说再见的机会
    No.3非诚勿扰【标签】相亲,要先听到爱的声音
    No.4暖男【标签】大男子主义的反义词
    No.5国际家庭日【标签】让爱在家里流动
本刊结语:

(7)性观念转型下的城市性用品消费空间研究 ——以上海的性用品商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性话语的转型研究
        (二) 关于“性消费与城市空间”的研究
        (三) 关于“性用品商店”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疾病化的性用品消费空间
    一、边缘化的空间
        (一) 地理位置的边缘化
        (二) 社会环境的边缘化
        (三) 观念认知的边缘化
    二、空间的弱化与私人化
        (一) 空间的弱化——混合式的销售
        (二) 空间的私人化——不只是生意,而是生活
    三、无性别的空间和无互动的空间
        (一) 无性别的空间
        (二) 无互动的空间
第三章 多元化性存在的性用品消费空间
    一、多元化的空间与身份区隔
        (一) 多元化的空间呈现
        (二) 明码标价与身份区隔
    二、注重互动体验的空间
        (一) 多元化的互动手段
        (二) 服务与保障
    三、多元化的性存在
        (一) 主体的多元化
        (二) 多元化的性实践
第四章 性用品商店背后的不同性观念
    一、“成人”和“保健”:医学化的性
        (一) 疾病的性
        (二) 疾病化空间再生产
    二、“欲望”和“愉悦”:快乐主义的性
        (一) 愉悦的性
        (二) 个体化时代的性权利
第五章 性用品消费空间与城市性
    一、作为社会环境的性用品商店
        (一) 唯一合法的性公共空间的呈现
        (二) 合法与违法的灰色地带
    二、性解放与性抑制的可能
        (一) 购买的性与污名
        (二) 男性气质危机
        (三) 性机构与独立的性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相关讨论与反思
        (一) 空间视角下的性用品商店
        (二) 关于性观念转型和性产业分类的进一步讨论
        (三) 移民和资本对于性用品商店的影响
        (四) 既是一种性解放,也是一种性抑制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受访对象基本情况表
附录二:性用品商店从业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性用品商店观察记录表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性健康视角下性玩具的使用 ——基于80后女性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论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4. 研究采用的性健康概念
        4.1 性健康的定义
        4.2 选取的性健康层面
二、对性玩具的综述
    1. 性玩具的研究概述
        1.1 性玩具的界定
        1.2 性玩具的来由
        1.3 性玩具的生产与制造材料
    2. 对性玩具生产销售及消费的观察发现
        2.1 性玩具主要的生产销售企业概况
        2.2 性玩具生产销售企业一般概况
        2.3 性玩具消费意愿概况
三、研究过程
    1. 研究方法
        1.1 质性研究方法简介
        1.2 选择质性研究的原因
    2. 研究设计
        2.1 确定受访者
        2.2 资料收集
        2.3 成文方式
四、研究结果
    1. 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
        1.1 资料的收集结果
        1.2 资料整理与分析
    2. 性玩具使用中的安全意识
        2.1 性玩具使用中的清洁卫生
        2.2 性玩具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的要求
        2.3 性玩具使用中的身体安全
    3. 性玩具使用中的身心变化
        3.1 性玩具使用对性高潮的探索
        3.2 对于性敏感区的探索
        3.3 与自慰对身体探索的区别
    4. 涉性人际关系中的安全与性和谐
        4.1 涉性人际关系呈现的状态
        4.2 涉性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意识
        4.3 涉性人际关系中性玩具的使用
五、结果分析
    1. 性玩具的使用对个人身心作用的分析
    2. 性玩具的使用与伴侣关系作用的分析
六、总结与分析
    1. 研究的信效度、推广度以及伦理道德问题
        1.1 信度效度
        1.2 推广度
        1.3 伦理道德问题
    2. 对研究的分析
        2.1 对研究者本人的分析
        2.2 对研究过程的分析
        2.3 对研究的过程感悟
    3. 建议和启示
        3.1 对性玩具消费者的建议
        3.2 对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建议
        3.3 对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3.4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想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性玩具研究受访者招募启事
    附录二:性玩具使用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一般信息调查表
    附录四:半结构式访谈大纲
    附录五:田野日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9)侵权法上私人妨害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主题及写作目的
        1.1.1 国内相关实践问题概述
        1.1.2 立法现状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1 私人妨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2 私人妨害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3 私人妨害研究的创新性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硕博士论文
        1.3.2 国内文献
        1.3.3 国外文献
    1.4 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私人妨害的范围
    2.1 妨害概述
        2.1.1 “妨害”的历史沿革
        2.1.2 妨害的类别
        2.1.3 三种妨害制度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2.1.4 妨害与其他部门法
    2.2 私人妨害的定义与类型
        2.2.1 定义的困难
        2.2.2 妨害的定义
        2.2.3 私人妨害的类型
    2.3 私人妨害保护的对象
        2.3.1 使用不动产或享有不动产权益
        2.3.2 不动产权益损害
        2.3.3 人身伤害
        2.3.4 动产损害
        2.3.5 经济损失
        2.3.6 地役权
    2.4 私人妨害与其他相似侵权的联系
        2.4.1 私人妨害与侵入不动产的区别
        2.4.2 私人妨害与赖兰茨案规则
    2.5 讨论: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的范围及不可量物妨害法律规范
        2.5.1 相邻关系的界定
        2.5.2 相邻关系保护的对象
        2.5.3 我国相邻关系制度中的不可量物妨害法律规范
    2.6 小结
第3章 私人妨害的诉讼主体
    3.1 私人妨害的原告
        3.1.1 占有人
        3.1.2 将来财产权人(reversioner)
        3.1.3 抵押权人(mortgagee)
        3.1.4 实际占有人
        3.1.5 地役权(easement)人和共同用益权(profit à prendre)人
        3.1.6 不动产权益享有者的配偶或子女
    3.2 私人妨害的被告
        3.2.1 妨害的制造者(creator)
        3.2.2 占有人
        3.2.3 出租人(landlord)
    3.3 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诉讼主体
        3.3.1 德国
        3.3.2 法国
    3.4 讨论: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的诉讼主体
        3.4.1 一般情况
        3.4.2 不动产出租人承担责任的情况
        3.4.3 获得行政许可后对相邻不动产权利人造成妨害的情况
        3.4.4 独立承包人造成妨害的情况
    3.5 小结
第4章 私人妨害的责任性质及判定标准
    4.1 私人妨害的责任性质
        4.1.1 严格责任
        4.1.2 私人妨害与过失侵权的关系
        4.1.3 故意侵权
    4.2 妨害的实质性(substantial interference)
        4.2.1 原告的敏感程度
        4.2.2 损害持续的时间
        4.2.3 损害的性质
        4.2.4 损害的范围
    4.3 损害的不合理性(unreasonable interference)
        4.3.1 被告的恶意
        4.3.2 原被告不动产的位置特点
        4.3.3 被告土地的实际用途
        4.3.4 原告土地用途的社会价值
        4.3.5 阻止或避免妨碍的可行性
    4.4 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责任认定标准
        4.4.1 不可量物妨害责任性质:严格责任为主
        4.4.2 不可量物妨害责任认定标准
    4.5 讨论:我国不可量物妨害的责任认定
        4.5.1 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4.5.2 缺乏“重大妨害”的判断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私人妨害的抗辩与救济
    5.1 私人妨害的有效抗辩
        5.1.1 制定法授权(statutory authority)
        5.1.2 时效(prescription)
        5.1.3 原告同意(consent)
        5.1.4 紧急避险(necessity)
        5.1.5 自然力或第三人造成的妨害
    5.2 私人妨害的无效抗辩
        5.2.1 主动接近妨害(coming to nuisance)
        5.2.2 被告产业的社会效用
        5.2.3 多人的行为构成妨害
        5.2.4 第三方权利(jus tertii)
    5.3 私人妨害的救济
        5.3.1 禁令
        5.3.2 损害赔偿
        5.3.3 去除妨害
    5.4 法经济学角度的私人妨害救济方式
    5.5 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救济方式
        5.5.1 德国
        5.5.2 法国
    5.6 讨论:我国不可量物妨害的抗辩与救济
        5.6.1 不可量物妨害的抗辩
        5.6.2 不可量物妨害的主要救济方式
    5.7 小结
第6章 中国语境下的私人妨害:相邻关系法律制度的构建
    6.1 我国相邻关系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6.1.1 相邻关系范围狭窄,规范零散,不成体系
        6.1.2 相邻不可量物妨害法律规范不健全
    6.2 完善我国相邻关系法律规范的建议
        6.2.1 扩大相邻关系范围,明确不可量物妨害的概念
        6.2.2 构建不可量物妨害的“实质妨害”衡量标准
        6.2.3 明确诉讼主体范围
        6.2.4 限定救济方式的适用条件
    6.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文案例
附录B 英文案例
致谢
个人简历

(10)论视觉审美中的物性化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的缘起
    研究的思路
    研究的基本观照
第一章 视觉范式中的物性化体验
    第一节 现代体验的物化之路
        西美尔: 现代性体验
        吉登斯: 民主化的亲密情感
        现代物性的暧昧化
        现代时间体验
    第二节 物性化视觉体验的生成转变条件
        现代交往的物化
        视觉消费: 视觉范式的物化
        “后现代”体验的电子媒介化: 从第一媒介向第二媒介迁移
        视觉范式转变的物性化特征
第二章 从灵光消逝到时尚肖像
    第一节 迎向灵光消逝的机械复制
        灵光及其消逝
        早期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
        摄影作为艺术与艺术作为摄影
    第二节 真实感的现代性重建
        现代性时空体验
        从物质现实的复原到真实的消失
        从不可见到可见
    第三节 时尚肖像
        时间化妆术: 封面偶像与老照片
        “自然”的躯体: 时尚广告与风光照
        巨量高速的现代图景
第三章 从完整电影到奇观电影
    第一节 现实经验的还原与控制
        电影蒙太奇与惊颤效果
        完整电影的神话
        特技美学与合成
    第二节 恋物的白日梦
        白日梦与想象的能指
        凝视的快感
        文化工业: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第三节 奇观电影
        从叙事向奇观的转变
        奇观电影的极端情境体验
        惊颤美学的数字化异变
第四章 从家庭经验到拟态狂欢
    第一节 家用媒介的体验变革
        电视流与片段化
        家用媒介与群体经验
        电视体验的变革
    第二节 电视迷
        “地球村”梦想
        被广告和电视剧建构的主体性
        智力竞赛、电视选秀与主动参与
    第三节 娱乐的意识形态
        都市景观与电视文化
        拟态狂欢的电视图景
        娱乐的电视意识形态
第五章 从视觉超限到游牧风格
    第一节 数字艺术与新媒体
        新媒体艺术: 超限视觉体验
        数字技术与虚拟现实
        动漫化的新美学
    第二节 光滑空间、块茎和主体想象力
        游牧美学的光滑空间
        赛博空间的块茎图式
        虚拟生存与主体想象力
    第三节 幻象机器的游牧风格
        消费社会的集体偷窥
        视觉生产的假性失序
        从麦当劳化到迪斯尼化: 全球化祛魅与复魅
第六章 物性化视觉体验的美学重构
    第一节 现代视觉体验: 从为物所迷到逐物而居
        大众文化的游牧主体性
        逐物而居的游动体验
        文化代码的空间嬉戏: 从现实到超现实
        消费迷相
    第二节 美学重构: 走向物性化体验论
        物恋快感的归宿: 消费逻辑的身体解放与美学泛化
        超真实与奇观化
        艺术尚未终结
        面向物性化体验的美学重构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四、性用品:隐私的阳光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D]. 李玲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D]. 徐唯萌. 暨南大学, 2020(04)
  • [3]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 ——以深圳为例[D]. 罗诗勇. 深圳大学, 2017(07)
  • [4]构建中国报业评议会的研究[D]. 彭琳. 暨南大学, 2016(08)
  • [5]我国青年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D]. 池映雪. 遵义医学院, 2016(08)
  • [6]30年·30词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录[J]. 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5(12)
  • [7]性观念转型下的城市性用品消费空间研究 ——以上海的性用品商店为例[D]. 王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8]性健康视角下性玩具的使用 ——基于80后女性的质性研究[D]. 童立.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9]侵权法上私人妨害制度比较研究[D]. 刘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10]论视觉审美中的物性化体验[D]. 吕鐄. 南京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性产品:隐私的阳光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