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丹阳[1](2021)在《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肠屏障及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脓毒症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感染脓毒症患者人数高达4890万人,死亡率高达25-30%,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肠道机械屏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是机体吸收营养和抵御外界刺激的重要屏障,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可导致肠道内菌群和毒素移位入血,引发严重组织损伤,目前治疗手段有限。肺脏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血气交换,在脓毒症早期即会发生损伤,血管渗漏是肺损伤的典型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微囊泡(microvesicles,MV)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天然膜性囊泡,携带大量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可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MMV)可携带大量干细胞来源的治疗性物质,如角质细胞生长因子、m RNA、mi R-292、mi R295等,在急性肾损伤、肾小球肾炎、白血病等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MV能否改善脓毒症后肠屏障及肺血管屏障功能,目前尚不清楚。脓毒症后,在多种损伤因素刺激下,肺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分泌大量MV(endothelial microvesicles,EMV),前期研究发现EMV可携带mi R-23b引起肺血管渗漏,其具体调节机制不详。MV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调节,抑制EMV产生是否能减轻其损伤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复制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6)损伤模型,研究了MMV对脓毒症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重点探讨了MMV递送mfn2、PGC-1α及功能性线粒体改善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及屏障功能的机制。同时,我们研究了MMV对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重点探讨了MMV递送PKA及Wnt5a改善紧密连接及粘附连接的机制。最后,我们研究了阿米替林对脓毒症后EMV产生的抑制作用及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内容:第一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1.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1)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变化利用大鼠脓毒症模型及IEC-6细胞损伤模型,研究大鼠脓毒症后不同时相点肠道屏障功能变化,及IEC-6增殖及屏障功能变化,明确脓毒症后肠屏障的损伤特征。(2)MMV对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MMV输注至脓毒症大鼠或与损伤IEC-6共孵育,研究MMV对大鼠肠屏障功能及对IEC-6屏障功能的作用,明确MMV对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2.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恢复肠上皮细胞功能(1)MMV对IEC-6线粒体的保护作用MMV与损伤IEC-6共孵育,研究MMV对IEC-6内线粒体形态及数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等功能的影响,明确MMV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2)抑制氧化磷酸化对MMV保护作用的影响利用氧化磷酸化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与MMV共同处理IEC-6,研究抑制氧化磷酸化对MMV保护作用的影响,明确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在MMV保护肠上皮功能中的作用。3.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改善线粒体动力平衡的机制(1)MMV递送mfn2促进IEC-6内线粒体融合利用mfn2过表达及干扰病毒处理MSC,收集mfn2过表达及低表达的修饰MMV,并与损伤IEC-6孵育,研究MMV内mfn2对IEC-6线粒体融合功能的影响。(2)MMV递送PGC-1α促进IEC-6内线粒体生成利用PGC-1α过表达及干扰病毒处理MSC,收集PGC-1α过表达及低表达的修饰MMV,并与损伤IEC-6孵育,研究MMV内PGC-1α对IEC-6线粒体生成功能的影响。(3)MMV递送功能性线粒体改善IEC-6内线粒体功能利用透射电镜及流式,观察MMV内线粒体含量及功能;利用线粒体红色荧光质粒,观察MMV内线粒体与IEC-6内线粒体融合过程,明确MMV递送线粒体对IEC-6内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1.MMV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MMV输注至脓毒症大鼠及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共孵育,研究MMV对大鼠肺血管渗漏、肺损伤的保护作用。2.MMV蛋白组学分析利用蛋白质谱对MMV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使用KEGG及GO分析MMV内调节血管渗漏相关蛋白。3.MMV保护肺血管屏障功能的机制(1)MMV递送PKA保护肺血管屏障功能利用PKA激活剂、抑制剂及PKA-si RNA,研究MMV内PKA对VEC内VASP、ZO-1的作用,阐明MMV递送的PKA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2)MMV递送Wnt5a保护肺血管屏障功能利用Wnt5a激活剂、抑制剂及Wnt5a-si RNA,研究MMV内Wnt5a对VEC内cdc42、VE-cadherin的作用,阐明MMV递送的Wnt5a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第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微囊泡在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中的作用1.EMV递送mi R-23b在肺血管渗漏中的作用利用mi R-23b过表达及干扰质粒,研究EMV对肺血管渗漏的作用,阐明EMV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作用及机制。2.抑制EMV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利用阿米替林处理VEC,检测EMV生成变化;收集相应EMV刺激大鼠及与VEC,观察经阿米替林处理的EMV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1.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大鼠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MMV输注可显着改善大鼠肠屏障功能,恢复肠上皮细胞增殖、屏障功能。2.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恢复肠上皮细胞增殖及屏障功能MMV可改善IEC-6内线粒体动力平衡,从而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及氧化磷酸化。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会抑制MMV对IEC-6的保护作用,提示线粒体动力平衡及氧化磷酸化在MMV保护IEC-6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MMV可通过促进GOT1表达,恢复线粒体代谢中间产物天冬氨酸含量,提示天冬氨酸可能在MMV保护IEC-6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3.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改善线粒体动力平衡的机制(1)MMV可携带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并递送至IEC-6,通过促进线粒体融合改善线粒体动力平衡,恢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从而改善IEC-6屏障及增殖功能。(2)MMV可携带线粒体生成蛋白PGC-1α并递送至IEC-6,通过促进线粒体生成改善线粒体动力平衡,恢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从而改善IEC-6屏障及增殖功能。(3)MMV内可携带具有呼吸功能的线粒体并递送至IEC-6,与IEC-6内线粒体融合,直接改善IEC-6内线粒体功能。MMV内PGC-1α可增加MMV内线粒体含量,促进IEC-6内线粒体功能恢复。第二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1.MMV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MMV可改善大鼠肺血管渗漏及肺湿干重,减轻肺损伤,恢复VEC屏障功能;MMV还可改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提升大鼠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2.MMV蛋白组学分析使用KEGG及GO分析MMV内蛋白质谱结果,34种血管渗漏相关蛋白高表达,其中PKA与Wnt5a与血管渗漏调节密切相关,进一步发现MMV内可携带PKA及Wnt5a,可能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密切相关。3.MMV保护肺血管屏障功能的机制(1)MMV可递送PKA至VEC,通过促进VASP磷酸化从而招募ZO-1至细胞膜,恢复紧密连接功能,从而改善肺血管屏障功能。(2)MMV可递送Wnt5a至VEC,通过促进cdc42表达从而恢复VE-cadherin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恢复粘附连接功能,从而改善肺血管屏障功能。第三部分EMV在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中的作用1.EMV递送mi R-23b在肺血管渗漏中的作用EMV可递送mi R-23b至VEC,通过与ZO-1 m RNA 3’UTR端结合从而抑制ZO-1表达,破坏紧密连接结构,导致肺血管屏障功能损伤。2.抑制EMV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阿米替林可显着抑制EMV产生,从而减轻EMV导致的肺血管渗漏及肺损伤,实现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结论:1.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MMV可递送mfn2、PGC-1α及功能性的线粒体至肠上皮细胞,通过恢复线粒体动力平衡,改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及代谢,从而恢复肠上皮细胞屏障及增殖功能,实现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2.MMV可递送PKA及Wnt5a至血管内皮细胞,一方面通过PKA促进VASP磷酸化,促进ZO-1的募集从而改善紧密连接,另一方面通过Wnt5a促进cdc42生成,恢复VE-cadherin表达从而改善粘附连接,共同保护肺血管屏障功能。3.EMV可递送mi R-23b至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抑制ZO-1表达从而引起肺血管渗漏及肺损伤。阿米替林可减少EMV释放及其诱导的肺损伤,从而实现对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
段晨阳[2](2020)在《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线粒体作为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缺血缺氧后较早发生损害的细胞器之一。以往针对线粒体的治疗措施主要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后的效应为靶点,缺乏针对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防治措施,治疗效果有限。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质量失衡如线粒体过度分裂、融合受损、自噬和代谢紊乱等关键环节异常与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Drp1作为经典线粒体动力蛋白,主要影响了线粒体质量调节中的线粒体分裂过程。以往研究认为Drp1只有在内质网和线粒体接触(ER-Mito接触)引起线粒体预收缩后才会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但招募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并且正常情况下转位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的Drp1仅占总Drp1含量的6%,还有大量Drp1存在于胞浆中。那么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具有哪些功能?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是否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对于ER-Mito接触形成及线粒体预收缩是否有调控作用?对除了线粒体分裂的其他线粒体质量调控环节比如线粒体自噬、线粒体代谢等是否也有影响呢?此外,目前研究认为Drp1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后主要是通过其GTPase活性切割线粒体膜介导分裂的,但是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如何发展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近年来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现Drp1参与了线粒体和细胞功能调节,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线粒体mPTP通道过度开放是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细胞坏死等发生的先决条件,而ROS大量堆积可能是引起上述线粒体和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那么缺血缺氧后线粒体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是否对线粒体外膜mPTP通道开放和ROS的产生及清除也有影响?为此,本研究利用整体失血性休克和细胞糖氧剥夺方法复制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模型。首先我们了解了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其次我们探究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重点研究了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以及线粒体Drp 1对mPTP和ROS等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制。最后,我们观察了使用Drp 1抑制剂Mdivi-1或者Drp 1敲除干预等措施对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从维持线粒体质量平衡角度调整急性缺血缺氧损伤临床救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0.5h、1h、2h、3h、4h)血管组织、肠组织、心肌组织及其对应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ATP产生、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以了解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线粒体动力蛋白表达、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损伤后血管和肠组织Drp1修饰变化。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利用Drp1干扰/过表达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对正常情况下和缺氧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明确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2)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和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ER-Mito接触情况;观察干预细胞质Drp1对ER-Mito接触和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Shroom4复合体对肌动蛋白束化、ER-Mito接触以及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以阐明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启动ER-Mito接触形成的机制。(3)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不同时相点Calnexin、Fundc1表达及分布情况;观察干预内质网蛋白Calnexin对缺氧早期Drp1和Fundc1的线粒体转位、线粒体预收缩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以了解细胞质Drp1在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1环的招募作用下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4)Drp1介导线粒体自噬对破损线粒体的清除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Drp1干扰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模型,基因组学分析生理和缺血损伤情况下Drp1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观察干预Drp1对缺血缺氧后线粒体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对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Clec16a-Parkin途径介导线粒体自噬的机制。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mPTP通道开放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开放情况;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结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观察干预mPTP结构蛋白HK2表达活性对缺氧后mPTP开放的影响;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LRRK2结合对HK2活性、分布和mPTP开放的影响,以阐明线粒体Drp1对缺血缺氧损伤mPTP过度开放的调控机制。(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ROS堆积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机体能量代谢变化;代谢组学检测干预Drp1对缺血损伤后线粒体代谢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介导谷胱甘肽代谢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影响线粒体代谢参与ROS生成和清除的潜在调控通路。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以及Drp1敲除干预观察缺血缺氧损伤后(1)血管反应性、血管管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张力以及动态血压维持情况;(2)肝肾血流灌注、肝功、肾功、心输出量、心损和心肌细胞收缩力;(3)肠上皮紧密连接情况、肠道菌群组成及肠屏障功能;(4)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dp/dt max)、血气指标(Lac、HCO3-、BE、pH等)以及72h存活情况,以阐明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1.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时间、变化程度和变化形式存在差异。血管组织变化起始于缺血缺氧后1h并逐渐加剧。肠组织在缺血缺氧后0.5h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后续并没有进一步加重。心脏组织变化不如血管和肠组织明显,缺血缺氧后2h才有稍许增加,并且不同于血管和肠组织线粒体缺血缺氧后表现为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碎片化线粒体数量增多,缺血缺氧损伤对心肌线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肌线粒体排布紊乱和内部嵴结构的破坏。2.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功能均发生明显变化,且缺血缺氧损伤后相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变化均晚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1)缺血缺氧损伤1h后Drp1发生从细胞质到线粒体转位,且其时相变化规律与线粒体碎片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Drp1线粒体转位在缺血缺氧早期线粒体过度分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转位到线粒体上的Drp1主要富集在线粒体预收缩位点,对于线粒体分裂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缺血损伤后Drp1的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修饰明显增高,泛素化修饰轻度减低。缺血缺氧损伤后活跃的Drp1修饰变化对于线粒体质量调控具有重要意义。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碎片化的发生是由于Drp1线粒体转位后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导致的。干扰Drp1后线粒体Drp1减少的同时伴随线粒体碎片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过表达Drp1会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线粒体数量的增加。上述结果明确了 Drp1线粒体转位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决定作用。(2)缺血缺氧损伤初期Drp1发生大量线粒体转位之前,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激活细胞骨架调节蛋白Shroom4并与之结合形成Drp1-Shroom4复合体。Drp1-Shroom4复合体如“卡扣”一样将内质网周围散乱分布的F-肌动蛋白束化,增强了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牵引力和有效接触面积。随后内质网在束化F-肌动蛋白锚定端INF2的牵引下,缠绕在线粒体周围,形成ER-Mito接触并进一步引起线粒体预收缩。(3)缺血缺氧损伤ER-Mito接触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后,内质网Calnexin会迁移到ER-Mito接触位点并与细胞质中Fundcl结合形成功能环,加速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轨迹向ER-Mito接触位点的线粒体转位过程。(4)缺血缺氧损伤后活化Drp1可上调线粒体Clec16a表达,一方面抑制了 Parkin的线粒体募集,导致线粒体碎片形成自噬小体受阻;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自噬小体向自噬溶酶体的转变,促进了缺血缺氧损伤后的自噬流过程。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晚期,线粒体收缩位点大量富集的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还会通过结合mPTP结构蛋白BAX,识别线粒体收缩位点附近的mPTP通道。然后通过招募线粒体LRRK2到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形成Drp1-LRRK2复合体引起mPTP通道结构蛋白HK2失活及其线粒体分离,破坏mPTP通道结构,导致mPTP通道过度开放,线粒体CytC释放增多,影响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功能。(2)缺血缺氧后活化Drp1会造成ROS的过度堆积,进而破坏线粒体功能,引起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其潜在发生机制包括:(a)活化Drp1通过抑制辅酶Q的生物合成破坏线粒体呼吸链,导致线粒体ROS生成增加;(b)活化Drp1抑制线粒体谷氨酸-谷胱甘肽代谢,导致ROS清除减少;(c)活化Drp1通过阻断神经递质途径(包括酪氨酸-多巴胺代谢和维生素E相关通路)进一步降低ROS清除率。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合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反应性及其收缩张力。干预Drp1可以很好地维持缺血缺氧损伤后的动态血压。2.干预Drp1可以改善缺血损伤后肝肾血流灌注和肝肾功能,对于缺血损伤后心肌细胞收缩力也有一定的影响。3.Drp1敲除干预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的组成、恢复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损伤后的肠屏障功能。4.干预Drp1介导的线粒体质量失衡可以很好地改善缺血缺氧损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存活情况。[结论]1.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Drp1的过度激活(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和“大量细胞质Drp1的线粒体转位”是急性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形态数量和功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2.缺血缺氧后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具体表现为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增强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牵引力,启动大量ER-Mito接触并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为后续细胞质Drp1转位到线粒体收缩位点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奠定了结构基础。3.缺血缺氧后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是由于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l功能环大量形成,促进了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向ER-Mito接触位点的大量迁移。4.缺血缺氧晚期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会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线粒体Drp1一方面在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通过识别并破坏线粒体mPTP通道结构引起mPTP过度开放,CytC释放增加;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多种线粒体代谢途径影响ROS的清除和生成,导致ROS过度堆积,最终加重了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和细胞功能损伤。5.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或者Drp1敲除干预可以保护血管收缩张力、改善肝肾血流灌注以及肠屏障功能,弥补了常规林格液体复苏“虽然可以快速扩容但难以长时间维持血压”的缺陷,对于延长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率和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梁晶冰[3](2020)在《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护理启示》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严重烧伤后早期科学有效的肠道护理是预防肠源性感染,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护理措施。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严重烧伤发生细菌易位,进而引起脓毒症,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着改善严重烧伤后肠屏障功能,从而降低肠源性感染,减少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实施并不理想,这与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高发生率有关。因此,探究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有效营养成分对减轻肠内营养不耐受造成的肠黏膜屏障受损十分重要。已有研究表明,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的显着降低。SCFAs是肠道菌群发酵不可消化多糖的产物,包括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等。研究发现,丁酸盐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对于减轻炎症反应有积极作用。该作用已在多种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腹腔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结肠直肠癌中得到验证。据报道,SCFAs对脂多糖所引起的单层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是SCFAs抑制了脂多糖对肠上皮细胞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此外,由于丁酸盐是肠道菌群发酵不可消化多糖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成分,或许还可将其用于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屏障保护的护理处方。因此,我们假设丁酸盐能够抑制严重烧伤后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和继发损伤,发挥保护肠屏障功能的护理作用。本课题通过建立严重烧伤小鼠模型,给予烧伤小鼠补充丁酸钠,观察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为保护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护理新思路。研究方法1.健康成年C57BL/6雌性小鼠共18只,随机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烧伤+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NaB)组(300 mg/kg),每组各6只。所有烧伤小鼠均建立30%TBSAⅢ度烧伤模型,时相点为烧伤后24h。2.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示踪法对烧伤后小鼠肠道通透性的改变进行检测。3.用HE法行烧伤小鼠肠黏膜组织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改变并拍照。4.用Western blot分别对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NLRP3、IL-1β和IL-18蛋白表达量的改变进行检测。5.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分布改变,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变化并拍照。研究结果1.肠道通透性作为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客观指标,在严重烧伤后显着升高,应用丁酸钠可显着降低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通透性。2.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Claudin-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丁酸钠可显着增加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并降低claudin-2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明显改变,丁酸钠能够改善严重烧伤造成的小鼠肠黏膜ZO-1蛋白分布的改变。5.光镜下观察肠黏膜形态发现,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绒毛萎缩、水肿及炎症浸润,丁酸钠能够有效减轻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组织结构的改变。5.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和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丁酸钠能够显着降低这些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炎症反应。研究结论1.丁酸钠能够明显降低严重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对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丁酸钠通过调节严重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及分布的改变,降低严重烧伤后肠道的通透性。3.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参与了严重烧伤后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的发生,丁酸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而保护肠道屏障功能。4.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为护理人员参与保护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了新思路,为严重烧伤护理下一步的肠内营养研究提供了新成分,也为改进肠内营养不耐受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了新方向。
储诚南[4](202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时氨甲环酸保护肠粘膜屏障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hemorrhagic shock,T/HS)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策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允许性低血压、损伤控制性复苏等治疗原则,极大的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在T/HS原发病因得到有效控制后,仍有半数以上患者死于后期并发症,其中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研究证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TXA)能有效保护T/HS肠粘膜屏障,但是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我们既往研究表明,在脓毒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了肠屏障功能损伤。同时也有文献证实T/HS发生后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向肠道趋化浸润。因此本研究拟探究NETs在T/HS肠屏障损伤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在T/HS中TXA、NETs与肠屏障损伤三者的关系和相关机制,为临床T/HS肠屏障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及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大鼠T/HS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1)Sham组,2)T/HS组,3)DNase I组,4)TXA组。建模完成后,DNase I组静脉注射DNase I溶液降解生成的NETs,TXA组静脉注射TXA。24小时后取大鼠血液及末端回肠标本,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评估肠绒毛组织病理损伤情况,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以探究NETs在T/HS肠屏障损伤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氨甲环酸保护肠屏障相关机制。(2)建立大鼠T/HS模型,将动物分为不同TXA给药时间组(TXA 1/3/6hr)和不同TXA给药剂量组(TXA 5/10/20 mg/kg)。建模完成后24小时取材进行相应检测,探究不同氨甲环酸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对大鼠肠屏障影响。(3)利用健康志愿者外周中性粒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将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与PMA或TXA进行孵育,检测NETs生成指数,ROS的生成指数,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情况,拟初步探究TXA影响NETs生成的相关通路。结果:(1)T/HS发生后中性粒细胞会向肠道聚集浸润并释放NETs,导致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破坏;使用DNase I清除NETs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且肠道组织病理评分降低;静脉注射TXA后,同样观察到肠道NETs水平明显降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加。(2)与T/HS组相比,早期静脉注射TXA(TXA 1hr组)能显着降低NETs的产生并且防止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而延迟给药组(TXA6hr)与T/HS组比较,NETs生成水平及肠屏障损伤无明显差异。此外,TXA给药与抑制NETs生成、保护肠屏障之间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20 mg/kg)的TXA治疗显示出比治疗剂量(10 mg/kg)更好的效果。然而,血栓弹力图的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的R值和K值较Sham组明显下降,表明大剂量TXA治疗可能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风险增加。(3)体外细胞实验显示,TXA组NETs生成指数及ROS生成水平较PMA组明显降低,同时Western Blot示TXA组p-P38/P38及p-ERK/ERK相对表达水平较PMA组明显降低。结论:(1)NETs参与了T/HS肠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使用TXA能有效抑制NETs生成达到保护肠屏障作用。(2)早期及高剂量氨甲环酸给药能更有效保护肠屏障;但高剂量给药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3)TXA可能通过经典的ROS/MAPK通路调控NETs的生成。
潘鹏飞[5](2020)在《MiR-155在脑损伤后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继发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而影响疾病的转归。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55在脑损伤后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第一部分中,纳入49例TBI患者(病例组)和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RT-qPCR的方法检测患者伤后24 h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miR-155的表达,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患者反映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血清指标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内毒素(endotoxin,ET)、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以及急性反应期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的水平。在伤后6月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将49例TB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在第二部分中,以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自由落体法建立TBI模型,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DJ型为载体构建miR-155-5p inhibitor。将小鼠分为4组,包括Sham组、TBI组、Anti组和NC组。Sham组开骨窗,但不进行自由落体撞击;Anti组和NC组小鼠在自由落体撞击后缝合头皮前分别予以脑组织注射相应的AAV-mmu-mir-155-5p inhibitor和AAV-GP-1-NC(DJ)的病毒转染液。分别观察7 d、14 d小鼠血清及小肠黏膜miR-155的变化,小肠黏膜紧密连接clandin-1、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等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肠黏膜的病理改变(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在第三部分中,以Caco-2人结肠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慢病毒为载体,构建pre-hsa-miR-155和hsa-mir-155-5p inhibitor。将培养的细胞分为4组:Blank组,不加入任何病毒,以新鲜细胞培养基替代;Pre组,加入pre-hsa-miR-155的病毒;Anti组,加入hsa-mir-155-5p inhibitor的病毒;NC组,加入LV3NC的病毒。在加入病毒后的第5天进行免疫荧光观察,并收集细胞,检测细胞miR-155表达水平,以及紧密连接clandin-1、occludin、ZO-1等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一部分中,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伤后24 h血清miR-155表达升高(P=0.031),血清DAO、D-LA及SAA表达升高(P均<0.05),血清ET、I-FABP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49例TBI患者中,预后良好者18例(36.7%),预后不良者31例(62.3%)。MiR-155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外周血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8)。多因素logistics模型显示,高的血清DAO水平可增加TBI患者6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OR=1.099,95%CI 1.0211.183,P=0.012]。在第二部分中,与Sham组相比,TBI组造模后7 d、14 d血清及小肠黏膜miR-155的表达增加(P均<0.05),肠黏膜clandin-1、occludin和ZO-1等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增加(P均<0.05),小肠黏膜免疫组化染色也提示clandin-1、occludin和ZO-1表达减少。与TBI组相比,Anti组造模后7 d、14 d血清及小肠黏膜miR-155的表达减少(P均<0.05),肠黏膜clandin-1表达增加(P均<0.05),而occludin和ZO-1等的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减少(P均<0.05),小肠黏膜免疫组化染色提示clandin-1表达增加,而occludin和ZO-1表达无明显变化。在第三部分中,与Blank组比较,Pre组细胞miR-155的表达增加(P<0.001),clandin-1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occludin和ZO-1等的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Blank组比较,Anti组细胞miR-155的表达减少(P=0.002),clandin-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occludin和ZO-1等的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1)TBI后易出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反映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指标(如血清DAO等)可望作为TBI后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2)TBI后出现的血清及小肠黏膜miR-155表达的增加可以通过抑制claudin-1的表达而参与肠黏膜损伤的发生。(3)下调miR-155表达能增加肠黏膜claudin-1的表达而减轻肠黏膜损伤,这为防治肠屏障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
白林林[6](2020)在《下调miR-155对TBI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miR-155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动物实验下调miR-155表达对上皮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的调控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探索干预miR-155/claudin-1的手段,研究其对创伤动物模型中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用于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脑损伤小鼠模型使用改良后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建立。选取24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A组正常对照组(Sham组)、B组脑外伤小鼠模型组(TBI组)、C组脑外伤小鼠模型miR-155-shRNA干扰组(Anti组)、D组脑外伤小鼠模型阴性控制组(NC组),并制备含有miR-155的病毒载体,分别对C组、D组脑损伤处注射相关病毒,来模拟miR-155下调。收集小鼠小肠组织标本后,RT-qPCR检测小鼠肠组织miR-155的相对表达量、小鼠肠黏膜组织HE染色观察肠黏膜组织的镜下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等观察小鼠肠黏膜claudin-1的阳性颗粒表达情况,评估肠黏膜屏障功能状态。结果:各组于造模后第5d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RT-q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TBI组、Anti组、NC组术后5 d小肠miR-155的表达升高(P<0.01),与Anti组比较,TBI和NC组小肠miR-155的表达升高(P<0.05)。Anti组和NC组小肠miR-155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小肠黏膜结构基本正常,绒毛结构完整有序,无炎性组织的浸润,TBI组及NC组小鼠小肠黏膜明显萎缩,部分区域坏死而结构不连续,绒毛排列紊乱和出现断裂,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Anti组小肠黏膜绒毛结构较TBI组有明显改善(P值<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BI组小鼠小肠黏膜上皮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分布也不均匀。结论:miR-155下调对TBI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有积极影响。
罗锦花[7](2019)在《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2.了解烫伤后肠道16SrDNA菌群多样性的变化,阐述高通量检测的对菌群分析的优势;并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肠道菌群多样性效果。3.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烫伤后mTOR通路上差异蛋白,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这些差异蛋白的影响。方法1.选取9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具体分组情况如下所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食、饮水;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烫伤模型组):建立烫伤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0.2g/ml):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0.2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5.0 g/ml,10 ml/次,3次/天;分别于灌胃后1天、3天、7天处死动物,取部分回肠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肠粘膜病理结构变化,行ELSIA检测各组TNF-α、IL-10和IL-1β水平。2.根据上述结果,选取治疗效果最佳的浓度和时间组,即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组(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连续灌胃7天。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兔于灌胃后7天取肠道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技术检测各组肠道内容物中的16S rDNA,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多样性;各组于伤后7天,取回肠粘膜组织,利用对蛋白组学技术比较和筛选各组mTOR通路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挑选其中6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行进一步验证。结果烫伤前兔皮肤正常,烫伤后即刻未见大小水泡,表皮苍白,与周边分界清晰,烫伤1天后皮肤有损伤松弛,烫伤3天和7天后可见皮肤基底苍白,无水泡,黑色焦痂状,稍凹陷质硬呈皮革样。烫伤后皮肤病理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出现,全层皮肤损伤破坏严重,毛囊结构紊乱。正常对照组的回肠粘膜没有异常现象,烫伤模型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回肠粘膜炎症越来越严重,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加味四君子汤给药组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以1.0g/ml浓度给药7天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中肠粘膜内TNF-α和IL-1β各时间点明显升高,IL-10明显下降。在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和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g/ml)中,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和IL-1β浓度逐渐降低,且在7天最低;随着时间延长IL-10浓度逐渐升高且在7天最高,浓度1.0g/ml组效果更明显。在随后的高通量检测中,通过剔除疑问序列后测序三组样品共获得299309条序列,正常对照组共获得96023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获得107365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获得95921条。随着分类水平的细化,三组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组成差异逐渐明显。三组样品的菌群组成比较均匀,但不同物种中细菌的百分比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进而对三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对象的Simpson、Chao1、Shannon指数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05),PCo A分析显示,基于三组样本分布距离相对集中,三组的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无差异,说明三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别。为进一步明确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小肠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本次实验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中mTOR通路中差异表达蛋白为12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上调的基因为4个,下调的基因为8个。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上调的基因为8个,下调的基因为4个。各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能明显的将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和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区分开,说明我们筛选的m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能够代表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烫伤模型组中小肠组织PEBP1和EIF4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的EIF4G1和PE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1.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组织损伤明显、炎症反应重,并随着时间越长损伤明显,加味四君子汤能促进严重烧伤兔回肠粘膜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其治疗效果最佳浓度为1.0g/ml,作用时间为第7天。2.相较于传统的菌群分析法,高通量测序法更能够精准地反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本研究发现各组样本中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但在纲、目、科和属的百分比上存在差异,说明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利用TMT标记联合LC-MS/MS技术筛选到mTOR通路上相关的蛋白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差异蛋白12个,从而寻求到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靶点。
万雅慧[8](2019)在《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急性胃肠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中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的现状,分析重症TBI患者继发急性胃肠功能衰竭(Acute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AGF)的危险因素,并判断重症TBI患者继发AGF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收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并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新发重症TBI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入院时一般及临床特征资料、ICU住院期间病情及治疗资料,以及转出ICU时预后相关资料。根据纳入患者ICU住院期间的AGI发生情况,将未发生AGI(0级AGI)或最高发生Ⅰ级或Ⅱ级AGI的患者归为低级别AGI组,发生Ⅲ级或Ⅳ级AGI的患者归为AGF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ICU住院期间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在TBI后AGF的发生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将筛选出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预后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判断重症TBI患者继发AGF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1、研究共纳入112例重症TBI患者,4.5%患者未发生AGI,95.5%患者出现Ⅰ级及以上AGI,32.1%患者继发AGF。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继发与未继发AGF的重症TBI患者在颅脑损伤部位、入院时重度意识障碍(GCS≤8分)、ICU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时间超过1天、气管切开、休克、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血钠紊乱、血钾紊乱、血钙紊乱、重度低白蛋白血症、中重度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方面存在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重度意识障碍(GCS≤8分)、ICU住院期间出现血钠紊乱、肺部感染则是在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3、TBI后继发AGF的重症患者相较于未继发AGF的患者,其ICU住院时间更长(20.50±15.913天vs7.24±6.483天),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发生率更高(36.1%vs 17.1%)。结论:1、重症TBI患者AGI的发生率高且程度重。本研究显示重症TBI患者AGI发生率为95.5%,AGF发生率为32.1%。2、颅脑损伤部位、入院时重度意识障碍(GCS≤8分)、ICU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时间超过1天、气管切开、休克、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血钠紊乱、血钾紊乱、血钙紊乱、重度低白蛋白血症、中重度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是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的可能危险因素。其中,入院时重度意识障碍(GCS≤8分)、ICU住院期间发生血钠紊乱、肺部感染则是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的独立危险因素。3、重症TBI患者中,继发AGF与不良临床预后相关,包括ICU住院时间延长,以及严重残疾、植物生存状态与死亡的低GOS评分的发生率增加。
黄亚兰[9](2019)在《内质网应激-自噬在烧伤后肠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肠道护理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早期及时有效的肠道护理干预措施对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极其重要。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和肠道通透性增加是严重烧伤或烧放复合伤后肠道细菌移位、脓毒症及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既往的研究表明,严重烧伤早期机体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全身性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而过度且持久的缺血缺氧性损害是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紧密连接(TJ)位在于肠黏膜细胞膜的边缘和顶部,是肠黏膜屏障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维持肠道通透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影响烧伤后肠黏膜紧密连接屏障损害的因素极其复杂,因此目前具体的分子机制仍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与自噬相互作用,并且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肠上皮细胞内质网稳态未能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得以重建,过度或持久内质网应激则能激活自噬,导致自噬性细胞死亡,从而造成肠黏膜损害。因此,我们假设严重烧伤通过改变肠黏膜内质网应激水平引起自噬,致使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发生变化,导致肠黏膜紧密连接屏障损害和通透性增加。本课题通过建立严重烧伤小鼠模型和体外建立单层肠上皮细胞模型,探究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在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紧密连接屏障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阐明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紧密连接屏障损害的发生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肠黏膜屏障功能在肠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严重烧伤及危重症患者肠道护理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为探索精准有效的医疗与护理措施提供新的干预靶点与思路。方法1.健康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烧伤组,烧伤小鼠建立30%TBSA III度烧伤模型,观察时相点为1h、2h、6h、12h及24h。2.健康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m组(1.0mg/kg)、Tg组(300ng/kg)、4-PBA组(80mg/kg)、单纯烧伤组、烧伤+Tm组(1.0mg/kg)、烧伤+Tg组(300ng/kg)以及烧伤+4-PBA组(80mg/kg),所有烧伤小鼠均建立30%TBSA III度烧伤模型,时相点为烧伤后6h。3.健康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APA组(4mg/kg)、3-MA组(15mg/kg)、单纯烧伤组、烧伤+RAPA组(4mg/kg)以及烧伤+3-MA组(15mg/kg),所有烧伤小鼠均建立30%TBSA III度烧伤模型,时相点为烧伤后6h。4.将单层Caco-2肠上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缺氧组细胞进行缺氧处理(1%O2、5%CO2和94%N2混合气体培养),时相点为1h、2、6h、12h及24h。5.将单层Caco-2细胞随机分为常氧组、常氧+Tm组(5μg/mL)、常氧+Tg组(1μmol/L)、常氧+4-PBA组(2mmol/L)、缺氧组、缺氧+Tm组(5μg/mL)、缺氧+Tg组(1μmol/L)以及缺氧+4-PBA组(2mmol/L)。时相点为缺氧后6h。6.将单层Caco-2细胞随机分为常氧组、常氧+RAPA组(50nmol/L)、常氧+3-MA组(10mmol/L)、缺氧组、缺氧+RAPA组(50nmol/L)及缺氧+3-MA组(10mmol/L)。时相点为缺氧后6h。7.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示踪法检测小鼠肠道及单层Caco-2细胞通透性。8.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肠黏膜组织ZO-1蛋白和LC3B蛋白的表达与分布,以及单层Caco-2细胞TJ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9.对小鼠肠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拍照。10.透射电镜分别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单层Caco-2细胞中的自噬小体并拍照。11.用电阻测定仪检测单层Caco-2细胞跨细胞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12.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组织及Caco-2细胞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BIP、CHOP、XBP1、XBP1s、LC3-II/LC3-I、Beclin 1、Atg5和P62蛋白表达的变化。13.GFP-LC3B融合蛋白示踪单层Caco-2细胞自噬体的形成情况。研究结果1.严重烧伤导致小鼠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黏膜TJ屏障损害以及ERS和自噬水平显着增强。(1)严重烧伤小鼠肠道通透性显着升高。(2)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TJ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下降,claudin-2蛋白表达升高。且ZO-1蛋白的分布发生明显改变。(3)光镜下观察发现,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组织结构明显受损。(4)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内质网应激水平明显增强。(5)严重烧伤鼠肠黏膜自噬水平发生显着增强。(6)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明显受到抑制。2.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激活参与了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TJ屏障功能损害的发生。(1)内质网应激特异性诱导剂Tm与Tg提高了烧伤后小鼠肠黏膜内质网应激水平,并进一步增强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自噬水平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下调;内质网应激特异性抑制剂4-PBA明显降低了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水平,且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2)Tm与Tg均显着促进严重烧伤小鼠肠道通透性的进一步增加,明显加重了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4-PBA则显着降低了烧伤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坚强了严重烧伤所致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3)自噬特异性诱导剂RAPA明显增强了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MA则明显抑制了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4)RAPA促使严重烧伤小鼠肠道通透性的进一步增加,加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3-MA则显着降低了严重烧伤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减轻了严重烧伤所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3.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激活参与了缺氧引起的肠上皮细胞TJ屏障功能损害。(1)缺氧引起单层Caco-2细胞TER降低,通透性增加。(2)缺氧使单层Caco-2细胞TJ蛋白ZO-1、occludin与claudin-1蛋白表达下降,且分布发生明显改变。(3)缺氧引起单层Caco-2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水平均显着增加。(4)内质网应激特异性诱导剂Tm和Tg均明显增强缺氧单层Caco-2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水平,进一步下调缺氧单层Caco-2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特异性抑制剂4-PBA则显着抑制缺氧单层Caco-2细胞内质网应激与自噬水平,上调缺氧单层Caco-2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5)Tm与Tg均引起缺氧单层Caco-2细胞TER进一步下降,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加重缺氧单层Caco-2细胞屏障功能损害;4-PBA显着增加缺氧单层Caco-2细胞TER,降低通透性,明显减轻缺氧单层Caco-2细胞屏障功能损害。(6)自噬特异性诱导剂RAPA增强缺氧单层Caco-2细胞自噬水平,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MA降低缺氧单层Caco-2细胞自噬水平。(7)RAPA引起缺氧单层Caco-2细胞TER进一步降低,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加重屏障功能损害;3-MA显着增加缺氧单层Caco-2细胞TER,降低通透性,明显减轻缺氧所致单层Caco-2细胞肠屏障功能损害。研究结论1.严重烧伤后小鼠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黏膜TJ屏障功能损害,且肠黏膜内质网应激与自噬水平均显着增加。2.严重烧伤引起的的内质网应激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自噬,且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激活均参与了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TJ屏障功能损害的发生。3.缺氧引起单层Caco-2细胞TER明显降低,通透性增加,肠上皮细胞TJ屏障功能损害,且细胞内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水平均显着增加。4.缺氧引起的单层Caco-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且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的激活参与了单层Caco-2细胞TJ屏障功能损害的发生。5.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严重烧伤患者早期、有效用氧和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为护理人员进一步研究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精准有效护理举措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6.进一步明确了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在肠道护理中的重要性,为严重烧伤患者肠道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考点,为下一步探索精准有效的医疗与护理措施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及研究思路。
林志亮[10](2015)在《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后胃肠动力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是指由急性疾病引起的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损伤,很大一部分重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AG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直到2012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正式提出AGI后,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作为肠道功能的两个重要方面,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正常发挥对AGI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关于AGI时肠道动力与粘膜屏障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推测AGI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可能互为因果,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加重,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研究急性胃肠功能损伤时胃肠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变化,并探讨胃肠动力的变化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可以为临床上治疗AGI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普芦卡必利是种高亲和性、高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的5-HT4受体,发挥强有力的促肠动力作用。与以往的促动力药相比,普芦卡必利对5-HT4的选择性更高,因此对非目标靶器官作用较小,副作用较少。研究普芦卡必利能否改善肠I/R损伤后的胃肠动力,以及改善的动力能否对肠粘膜屏障产生影响可以为临床AGI的治疗提供新依据。AGI时肠道内容物运输缓慢、滞留甚至返流,特别是下消化道返流时,远端结肠内容物会直接破坏近端小肠的微生态平衡。因此,通过研究回肠造口切断结肠-回肠返流后对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可以为AGI保守治疗无效后的手术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目前被认为是AGI治疗中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改善EN来更好的治疗AGI一直是临床努力的方向。高脂EN是在常规EN的基础上增加了脂肪的含量,研究表明高脂EN能显着促进胃肠动力,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因此,研究高脂EN对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可以为AGI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新依据。本课题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肠I/R损伤所引起的AGI后胃肠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变化,探讨改变胃肠动力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动力与肠粘膜屏障的变化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后,肠道动力、炎症反应及肠粘膜屏障的变化,探讨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与肠粘膜屏障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一组为假手术组,开腹后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其余5组SMA缺血60分钟后,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2小时、4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各时间点大鼠处死后分别取血液和末端回肠组织标本。通过检测不可吸收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在肠道的分布情况评估测肠道动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10水平,ELISA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道TNF-α、IL-1β、IL-6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I/R损伤大鼠的肠道FITC-dextran平均几何分布中心(Mean Geometric Center,MGC)显着下降(P<0.05),表明肠道动力显着下降,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4小时最低,6小时候开始出现恢复的趋势。与假手术组相比,肠I/R损伤后血清和肠道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在再灌注4-6小时达到高峰(P<0.05),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在2-6小时达到高峰(P<0.05),表现了肠道炎症反应水平的变化;血清DAO、D-乳酸和I-FABP水平在再灌注4小时达到高峰(P<0.05),表现了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变化。几何分布中心GC和血清DAO、D-乳酸以及I-FABP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2 分别为 0.7004,0.5039,0.5948)。结论: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均受损,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肠道动力障碍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程度在再灌注4小时达到高峰;肠道动力障碍的程度与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第二部分:改变肠道动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粘膜屏障的影响研究一:普芦卡必利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目的:研究大鼠肠I/R损伤后,给予普芦卡必利对肠道动力、炎症反应及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探讨肠道动力的变化对肠I/R损伤后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一组为假手术(sham)组,开腹后仅分离SMA;其余3组为实验组,SMA缺血60分钟、再灌注4小时,分别在再灌注开始时通过灌胃给予生理盐水(I/R)、普芦卡必利1mg/kg体重(I/R+P1)、普芦卡必利5mg/kg体重(I/R+P5)。各组大鼠处死后分别取血液和末端回肠组织标本。通过检测不可吸收FITC-dextran在肠道的分布情况评估测肠道动力,ELISA检测血清和肠道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ELISA检测血清DAO、D-乳酸和I-FABP水平,rt-PCR检测肠道TNF-α、IL-1β、IL-6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均受到损伤。给予普芦卡必利5mg/kg后与I/R组相比,MGC显着升高(P<0.05),肠道动力明显改善;血清和肠道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肠道和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血清DAO、D-乳酸和I-FABP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肠粘膜屏障损伤明显改善。普芦卡必利1mg/kg与I/R组相比,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普芦卡必利5mg/kg可以明显改善肠I/R损伤后的胃肠动力障碍,且胃肠动力的改善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肠粘膜屏障的损伤。研究二:回肠造口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道动力与肠粘膜屏障的影响目的:研究大鼠肠I/R损伤后,回肠造口对肠道动力、全身炎症反应、细菌易位及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一组为假手术(sham)组,开腹后仅分离SMA;其余3组为实验组,SMA缺血60分钟、再灌注4小时,其中2组分别在再灌注开始时行回肠部分切除吻合术(I/R+RA)和回肠造口术(I/R+ileostomy)。各时间点大鼠处死后分别取血液、肝、脾、肾、淋巴结、回肠粪便和末端回肠组织标本。通过检测不可吸收FITC-dextran在肠道的分布情况评估测肠道动力,ELISA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血清TNF-α、IL-6和IL-10水平,比色法检测回肠MPO活性;细菌培养的方法观察肝、脾、肾、淋巴结和血中的细菌易位情况,以及回肠粪便的细菌数量;取回肠行H&E病理检查,透射电镜观察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免疫荧光观察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刮取肠粘膜,Western Blot(WB)检测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1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均受到损伤。I/R+ileostomy与I/R+RA相比,MGC显着升高(P<0.05),肠道动力明显改善;肝和淋巴结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显着降低,回肠细菌数量显着降低;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WB和免疫荧光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含量明显增加;透射电镜显示紧密连接密度有所恢复、桥粒增多、结构较完整;回肠MPO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回肠造口对肠I/R损伤后的肠道动力障碍和肠粘膜屏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回肠造口缓解了小肠菌群过度繁殖有关。第三部分:高脂肠内营养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后,肠道动力、炎症反应及肠粘膜屏障的变化,探讨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与肠粘膜屏障的关系。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一组为假手术(sham)组,开腹后仅分离SMA;其余3组为实验组,SMA缺血60分钟、再灌注4小时,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的各时间点通过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I/R)、常规肠内营养(I/R+CN)、高脂肠内营养(I/R+LR)。各组大鼠处死后分别取血液和末端回肠组织标本。通过检测不可吸收FITC-dextran在肠道的分布情况(MGC)评估测肠道动力;ELISA检测血清和肠道TNF-α、IL-6和IL-10水平,ELISA检测血清D-乳酸和I-FABP水平;刮取肠粘膜,WB检测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1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I/R损伤后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均受到损伤。I/R+LR组与I/R+CN组相比,MGC显着升高(P<0.05),肠道动力明显改善;回肠TNF-α和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清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肠道和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血清I-FABP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肠粘膜屏障损伤有所改善;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显着增加。结论:高脂肠内营养能明显促进肠I/R损伤后的胃肠动力,且能更明显地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改善肠粘膜屏障损伤。
二、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肠屏障及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血管内皮细胞微囊泡在脓毒症肺血管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细胞外囊泡简介及在创伤休克中的治疗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自评表 |
致谢 |
(2)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创伤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护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早期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护理启示 |
3.1 丁酸钠的肠道干预机制为改进肠内营养不耐受临床护理方案提供新方向 |
3.2 丁酸钠为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了新成分 |
3.3 丁酸钠为肠外营养途径保护肠黏膜屏障提供了新的可行性 |
全文结论 |
本课题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NLRP3炎症小体在肠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创伤失血性休克时氨甲环酸保护肠粘膜屏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氨甲环酸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氨甲环酸给药时间与剂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对氨甲环酸保护肠粘膜屏障的机制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创伤失血性休克肠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MiR-155在脑损伤后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脑损伤患者血清miR-155 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血清miR-155 的检测 |
1.5 ELISA检测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下调miR-155对TBI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
1.3 TBI小鼠模型的建立 |
1.4 AAV-mmu-mir-155-5p inhibitor的构建及小鼠脑组织注射 |
1.5 标本的采集 |
1.6 血清及小肠组织miR-155 的检测 |
1.7 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检测 |
1.8 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的检测 |
1.9 小肠组织形态学检查 |
1.10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MiR-155对Caco2 细胞claudin-1 表达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细胞株及慢病毒载体 |
1.2 仪器设备和实验试剂 |
1.3 Caco-2 细胞的培养 |
1.4 细胞miR-155 的检测 |
1.5 细胞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检测 |
1.6 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检测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下调miR-155对TBI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小鼠资料 |
1.2 腺相关病毒资料 |
1.3 PCR所需引物及内参照相关资料 |
1.4 主要设备、试剂及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概述 |
2.16 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 |
3.中医药加味四君子汤研究的意义 |
4.蛋白组学技术应用的意义 |
5.mTOR信号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6.本研究的简要方案 |
7.加味四君子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功能的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一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加味四君子汤制备 |
2.3 实验分组 |
2.4 烫伤皮肤组织标本HE染色 |
2.5 回肠粘膜组织标本HE染色 |
2.6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
2.6.1 回肠粘膜样本制备 |
2.6.2 酶联免疫(ELISA)检测回肠粘膜组织中TNF-α的水平 |
2.7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
2.8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介素1β (IL-1β)的水平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兔烫伤模型建立 |
3.2 各组兔回肠粘膜组织病理情况变化 |
3.3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TNF-α水平的影响 |
3.4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16Sr DNA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
2.4 PCR扩增 |
2.5 文库构建 |
2.6 高通量测序 |
2.7 疑问序列的剔除及序列数统计 |
2.8 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
2.9 Alpha多样性分析 |
2.10 Beta多样性分析 |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测序信息 |
3.2 菌群结构比较 |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Bet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小肠黏膜蛋白组学的分析及其对mTOR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蛋白组学分析 |
2.4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m RNA表达检测 |
2.5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蛋白表达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
3.2 小肠黏膜组织中烫伤模型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3 小肠黏膜组织中加味四君子汤干预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
3.5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通路 |
3.6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3.7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蛋白验证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8)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急性胃肠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TBI介绍 |
1.2 TBI后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相关临床研究 |
1.3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诊断评估标准的发展与AGI诊断分级标准的提出及效用 |
1.4 AGF的评定及效用 |
1.5 TBI继发AGI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5.1 TBI诱导胃肠黏膜屏障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 |
1.5.2 TBI诱导的胃肠动力障碍 |
1.5.3 TBI诱导肠道微生态失调 |
1.6 TBI继发AGI对原发颅脑损伤及总体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1.7 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2.1 入院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 |
2.2.2 ICU住院期间治疗及病情资料 |
2.2.3 预后相关资料 |
2.3 相关定义及标准 |
2.3.1 AGI诊断及分级标准 |
2.3.2 GCS评分及意识障碍程度 |
2.3.3 既往病史 |
2.3.4 颅内感染 |
2.3.5 肺部感染 |
2.3.6 休克 |
2.3.7 血钾、血钠、血钙紊乱 |
2.3.8 肝功能异常 |
2.3.9 急性肾损伤 |
2.3.10 重度低白蛋白血症 |
2.3.11 中重度贫血、淋巴细胞减少 |
2.3.12 凝血功能异常 |
2.3.13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 |
2.4 统计学分析 |
2.4.1 低级别AGI及AGF分组 |
2.4.2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 |
2.4.3 统计学软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入选结果 |
3.2 重症TBI患者不同AGI级别及AGF的发生率 |
3.3 低级别AGI组与AGF组入院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的单因素比较分析 |
3.4 低级别AGI组与AGF组ICU住院期间治疗及病情资料的单因素比较分析 |
3.5 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独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统计分析 |
3.6 低级别AGI组与AGF组预后资料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入院时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2 ICU住院期间重症TBI患者继发AGF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3 重症TBI患者继发AGF对疾病临床预后的影响 |
4.4 TBI后继发AGF的预防与治疗 |
4.5 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内质网应激-自噬在烧伤后肠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肠道护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严重烧伤小鼠肠道内质网应激、自噬及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在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紧密连接屏障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在缺氧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损害中的作用与机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屏障损害机制研究对肠道护理的启示 |
5.1 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用氧方式的护理启示 |
5.2 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护理启示 |
全文结论 |
本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噬、肠黏膜屏障与肠道护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后胃肠动力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动力与肠粘膜屏障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变肠道动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
研究2.1: 普芦卡必利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2.2: 回肠造口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道动力与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脂肠内营养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道动力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获得成果 |
致谢 |
四、创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间充质干细胞微囊泡对脓毒症肠屏障及肺血管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郑丹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护理启示[D]. 梁晶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创伤失血性休克时氨甲环酸保护肠粘膜屏障的机制研究[D]. 储诚南. 南京大学, 2020(02)
- [5]MiR-155在脑损伤后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 潘鹏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下调miR-155对TBI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D]. 白林林.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D]. 罗锦花. 南昌大学, 2019(08)
- [8]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急性胃肠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D]. 万雅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9]内质网应激-自噬在烧伤后肠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肠道护理的启示[D]. 黄亚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后胃肠动力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林志亮. 南京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