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总胆汁酸水平增高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嫚[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敲除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模型,研究AS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关系,以及泻心汤的干预作用和相应的分子机制,为清热解毒法在AS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中医学对AS的虚实认识,明晰内生热毒病机在AS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泻心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AS与脂代谢和炎症、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关系。2.实验研究:SPF级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对照组加泻心汤单给药组,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模型组加泻心汤给药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诱导AS小鼠模型,小鼠每日分别灌服去离子水、泻心汤,连续给药12周;监测小鼠体重、饮水和饮食量;第12周收集小鼠粪便样品。给药结束后,禁食,麻醉眼眶采血,处死小鼠,分别取主动脉、胆囊、肝脏、大肠、盲肠内粪便等。各组小鼠主动脉和大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检测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1β的表达;采用阿尔新蓝染色和WGA染色观察小鼠大肠组织粘蛋白的变化,采用16S r RNA分析技术对盲肠内粪便进行基因测序;应用RT-PCR检测大肠组织Occludin和肝脏组织Cyp7b1、Cyp8b1、Lxr、Fxr m RNA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FXR、TGR5以及AMPK、P38和JNK蛋白的表达;LC-MS技术检测粪便胆汁酸的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小鼠精神状态可,饮水饮食良好,毛色润泽;模型组部分小鼠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好动,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便秘的表现;泻心汤给药干预后,小鼠烦躁好动,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便秘等表现有所改善。2.体重、饮水饮食量和大便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增长相对较快,饮水量显着增多(P<0.01),饮食量无明显差异,小鼠的粪便颗粒小且便质较干结;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饮水量显着减少(P<0.01),饮食量无明显差异,粪便颗粒小和便质干结的症状稍有缓解。3.主动脉HE染色:对照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内膜表面平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有序,未见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增厚,且主动脉内膜下泡沫样细胞多见,斑块面积显着大于其他各组。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主动脉内膜表面损伤降低,仅见少量泡沫样细胞,斑块面积缩小。4.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TG、TC、LDL-C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TC、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T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5.ELISA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TNF-α和IL-1β均显着升高(P<0.01);泻心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浆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IL-1β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6.大肠组织染色:(1)HE染色:对照组小鼠大肠组织结构完整,肠道固有肌层分布均匀,黏膜层含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模型组小鼠大肠组织受损,肠道固有肌层变薄,黏膜层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泻心汤给药干预后,肠道固有肌层恢复,黏膜层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2)阿尔新蓝染色和WGA染色:对照组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结构完整,肠道粘蛋白分泌正常;模型组小鼠大肠组织杯状细胞受损,粘蛋白分泌减少;泻心汤给药组小鼠肠道粘蛋白分泌增多。7.肠道微生物检测:(1)α多样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多样性指数chao1、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α多样性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2)属水平的肠道优势菌:对照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为阿克曼氏菌;模型组属水平的菌群丰度较高有:Faecalibaculum、Bifidobacterium、Coriobacteriaceae_UCG-002;泻心汤单给药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为拟杆菌、Ruminococcaceae_UCG-014、Eubacterium_fissicatena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和Alloprevotella。泻心汤给药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脱硫弧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8.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组织Occludin和肝脏组织Cyp7b1、Cyp8b1、Lxr、Fxr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1),泻心汤给药后Occludin、Cyp8b1和Lxr m RNA水平显着上调(P<0.05),Fxr和Cyp7b1 m RN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上调,但无统计学差异。9.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组织蛋白TGR5、AMPK总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p-P38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FXR下调,p-JNK上调,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p-P38显着下调(P<0.01),AMPK上调,p-JNK下调,但均无统计学差异。TGR5和FXR未见明显变化。10.粪便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粪便总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均显着增加(P<0.05),泻心汤给药组对粪便总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有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泻心汤给药组显着降低初级胆汁酸UDCA和TCDCA水平(P<0.05)。1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小鼠肠道内阿克曼氏菌,拟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与血脂水平(TG、TC、LDL-C),促炎因子(TNF-α、IL-1β),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呈负相关;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肝脏胆汁酸合成受体(Cyp7b1、Cyp8b1、Lxr、Fxr)呈正相关;而Anaerotruncus、Mucispirillum等肠道菌属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呈正相关,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和肝脏胆汁酸合成受体呈负相关。结论1.高脂饮食喂养的ApoE-/-小鼠诱导AS小鼠模型,反应了中医实热证的部分症状特点,泻心汤对AS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口渴喜饮和大便干结的症状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推测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诱导AS动物模型与中医实热证有关。2.泻心汤可以改善AS小鼠动脉内膜损伤,调节血脂水平,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最终抑制AS斑块的形成。3.泻心汤可以保护小鼠肠道屏障,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因此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泻心汤抑制AS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4.泻心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增加胆汁酸池大小,因此调节胆汁酸代谢异常也可能是泻心汤抑制AS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5.泻心汤改善AS小鼠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肠屏障损伤、胆汁酸代谢异常的作用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李璐璐[2](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卢丹,方宁远,汪海娅[3](2021)在《胆汁酸与高血压的关系》文中提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进一步深入探索其相关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胆汁酸是核受体法尼醇X受体的内源性激动剂,同时也是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的内源性抑制剂,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本文现对胆汁酸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卢丹,吴李娜,汪海娅[4](2020)在《血清总胆汁酸与老年患者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高血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及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老年患者330例,高血压组242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129例;非高血压组8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3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 TBA)水平,并对高血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血清TBA水平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高胆汁酸组(144例)和低胆汁酸组(98例),比较2组间肾脏、颈动脉及心脏结构损害指标。结果 330例患者TBA中位数为4.0 mol/L,50.3%(166例)为高胆汁酸状态。高血压组患者血清TBA中位数为4.5 mol/L高于非高血压组3.0mol/L,<0.001。高血压2、3级组患者TBA水平高于高血压1级组(<0.01)。高血压组患者TBA与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峰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系数、清晨血压、昼夜节律均无相关(均||<0.3,>0.05)。高血压患者高胆汁酸组与低胆汁酸组的胱抑素C、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房内径及左心室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TBA水平高于非高血压患者;TBA与高血压分级有关;TBA与肾、心脏结构损害有相关性。
张璋[5](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田艳鹏[6](2018)在《钩藤不同组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钩藤平肝潜阳作用的效应物质,识别其中的核心成分和周围成分,实现核心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精确描述和周围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模糊描述,构建钩藤平肝潜阳“成分-靶标-通路”网络药理图。方法:1.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加灌附子汤的方法制备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采用钩藤不同成分敲出组分进行干预,观察干预过程中各组大鼠血压、易激惹程度、痛阈、旋转时间、24 h饮水量以及面温等指标的变化,并在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代谢组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整合前期研究和本次研究的各项指标数据,采用SIMCA-P 11.5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和变量重要性参数识别效应物质组的核心成分和周围成分。2.采用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核心成分和周围成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监测干预过程中各组大鼠血压指标以及“症状和体征”指标的变化。干预结束后,对于正常组、病证组、核心成分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脑、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膜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AKT和TGF-β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KK、ACE2和mas-1基因的表达;对于正常组、病证组和周围成分组,采用基于U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代谢物信息,探索钩藤平肝潜阳周围成分的系统生物学代谢模式和干预标志物。经过以上实验,最终实现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核心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精确描述和周围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模糊描述。3.应用网络药理学手段,对钩藤平肝潜阳核心成分与周围成分的效应机制进行全面探究,构建平肝潜阳“成分-靶标-通路”网络药理图。结果:1.钩藤敲出熊果酸组分和敲出齐墩果酸组分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压水平,降低大鼠面温,减少饮水量,能够提高大鼠痛阈、延长旋转时间,同时逆转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11个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表达。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药效分析发现,敲出熊果酸组、敲出异去氢钩藤碱组和缬沙坦组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的干预效果最好,其次为敲出去氢钩藤碱组,而敲出齐墩果酸组、敲出钩藤碱组和敲出异钩藤碱组效果较差,尤以敲出异钩藤碱组效果最差。2.异钩藤碱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压水平,改善大鼠的“症状与体征”量化指标,逆转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异常变化,改善大鼠心、脑、肾组织光镜下的病理学变化,改善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膜形态,调整大鼠胸主动脉AKT、TGF-β1蛋白以及KK、ACE2和mas-1 mRNA的异常表达。钩藤平肝潜阳周围成分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压水平,改善大鼠的“症状与体征”量化指标,对大鼠血清中参与脂类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的13个差异代谢物的异常表达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3.网络分析发现钩藤平肝潜阳效应成分主要通过调控AKT2、CASP、IL4、IL10、MAPK1等50个靶点,干预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8条主要通路,调节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的表达从而发挥平肝潜阳的效应。结论:1.异钩藤碱为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的核心成分。2.异钩藤碱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产生干预效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包括Ang II、ET-1和NO的水平,抑制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以及促进ACE-Ang1-7-mas-AKT信号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增强KK基因的表达,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释放等途径实现的。异钩藤碱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心、脑、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改善大鼠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膜形态结构,抑制TGFβ-1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血管的重构。钩藤平肝潜阳效应周围成分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干预效应的代谢组学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血清脂类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中13个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的异常表达来完成的。3.钩藤平肝潜阳效应成分主要通过干预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8条主要信号通路发挥平肝潜阳的效应。
于浩泳[7](2016)在《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预测的研究》文中认为代谢手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肥胖有效方法,可以使体重减轻,DM达到完全缓解,使得DM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尽管已有些研究表明代谢手术对于T2DM及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但我国的研究资料仍缺乏。本系列研究包括四个部分——前两部分总结探讨了代谢手术对于中国T2DM伴肥胖患者DM的缓解疗效,观察了代谢手术与内科常规治疗对代谢综合征(MS)的改善情况;后两部分研究了代谢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探讨了体内脂肪分布及代谢手术前后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对手术疗效的潜在预测价值,发现胆汁酸可以作为预测手术疗效的新的标志物。第一部分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代谢手术是目前治疗肥胖伴T2DM的最有效方法,但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代谢手术对中国肥胖伴T2DM患者的短期血糖改善情况。方法:共纳入2011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T2DM伴肥胖患者262例,记录每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12及24个月时的体重、腰围、血压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等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处置指数(DI);T2DM缓解标准参考2013版中国T2DM防治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结果:262例患者中男性117例,女性145例,平均年龄45.8±12.9岁,平均病程7.0±5.2年,222例采用胃转流(RYGB)手术,40例采用袖状胃切除术(SG)。术后1年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临床指标显着改善,葡萄糖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且在术后612个月时达到最大改善幅度;T2DM缓解率在术后1年时为77.2%,术后2年时为63.0%;亚组分析显示RYGB组与SG组T2DM术后1年T2DM缓解率接近,分别为76.6%及77.8%。结论:代谢手术能明显改善中国T2DM伴肥胖的患者的体重及糖代谢水平,约3/4的患者血糖可在短期内达标。第二部分胃转流手术对中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目的:胃转流手术(RYGB)是目前治疗T2DM伴肥胖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与内科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探讨RYGB手术对中国肥胖伴T2DM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改善情况及影响MS改善的临床因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T2DM伴肥胖患者214例,其中手术组121例,内科治疗组93例。MS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出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两组治疗前后MS的患病率以及MS各组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S缓解的临床因素。结果:RYGB组术后1年MS的所有组分的发病率均显着下降,MS的患病率从83.3%降至16.5%,而内科治疗组MS则从94.6%降至81.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M病程及多余体重减轻百分比(%EWL)是影响MS缓解的主要因素,病程短及%EWL大的患者术后更易达到MS缓解。结论:RYGB较内科常规方法更有利于T2DM伴肥胖患者的MS改善。第三部分体脂分布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的疗效预测研究目的:代谢手术是目前治疗T2DM伴肥胖的有效方法。在中国人群中关于RYGB术后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指标的研究将有助于术前筛选合适的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共68例我院接受RYGB的肥胖T2DM患者纳入研究,其平均BMI为31.5kg/m2。收集术前及术后1年各项临床指标及用药情况。我们采用核磁共振方法测量其腹部及皮下脂肪面积;采用术后至少1年HbA1c<6.5%且停用所有降糖药物作为T2DM缓解的标准,比较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术前临床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以预测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RYGB术后1年,手术患者的BMI从31.5±3.6kg/m2降至24.5±2.5kg/m2,共50例患者达到T2DM缓解,占73.5%。与T2DM未缓解组相比,缓解组在术前具有较短的病程、较低的HbA1c水平、较高的空腹C肽水平及较大的腹内脂肪面积(VFA),而术前BMI及腰围在两组见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T2DM病程、VFA及空腹C肽水平为预测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那些T2DM病程较短、术前VFA较大、空腹C肽水平较高的患者更易达到术后缓解。结论:VFA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预测RYGB手术后T2DM缓解的新指标。第四部分血胆汁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疗效预测的研究目的:以往有研究表明胆汁酸谱(BA)在术后T2DM的缓解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哪些BA可以作为RYGB术后疗效预测的确切指标。方法:本研究纳入了两个数据集,共365例受试者。其一为代谢手术随访研究数据集(38例);其二为上海肥胖研究(SHOS)横断面研究数据集(327例)。采用代谢组学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空腹血清中26种BA成分,由于BA的个体变异度较大,故我们采用各BA占TBA的比例反映其相对含量。首先,通过比较了38例T2DM伴肥胖患者各BA的比例在RYGB术前其术后1年的变化;比较T2DM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在BA方面的差异,比较BA与常见临床指标HbA1c、空腹C肽、T2DM病程在疗效预测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可以预测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在SHOS研究中,我们将受试者按血糖水平及BMI水平分为五组:正常对照(NGT)126例、超重(OW)76例、肥胖(OB)48例、超重伴T2DM(OW/DM)44例、肥胖伴T2DM(OB/DM)33例,比较各组间BA比例的差异,相关分析比较BA与BMI、HbA1c、血脂谱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YGB能有效降低缓解组较未缓解组的BMI,两组分别降低7.34±2.10kg/m2及6.31±2.38kg/m2,无统计学差异(P=0.14)。在代谢手术研究中,可以发现T2DM缓解组较未缓解组在RYGB术前具有较短的病程、较低的HbA1c及较高的空腹C肽水平;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和BMI的基础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BA中CDCA比例及T2DM病程是预测RYGB术后T2DM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风险度分别为0.19(95%CI,0.050.74)和1.77(95%CI,1.132.76),术前具有较短病程及较高CDCA比例的患者更易达到T2DM缓解,ROC分析提示T2DM病程、CDCA比例、HbA1c、空腹C肽预测T2DM缓解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7、0.75和0.74;在横断面研究中,我们发现CDCA比例随着肥胖及糖代谢紊乱的加重逐渐升高,其中OW/DM组较正常对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相关分析提示CDCA比例与BMI、HbA1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及T2DM病程呈负相关。结论:术前高CDCA比例与T2DM病程是预测RYGB术后T2DM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TBA中高CDCA比例与肥胖及糖代谢紊乱程度有关,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郝宏铮[8](2016)在《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模拟出与气虚血瘀表征相对应的证候模型,通过对模型组血浆标本的代谢组学研究,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病变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其不同代谢途径对生理病理相关改变的作用机理,探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分子变化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证候本质。同时运用代谢组学的技术与方法,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阐释木丹颗粒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及作用靶点,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疾病模型的制备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士20)g共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30)。空白对照组常规基础饮食,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8周。造模前禁食12小时,模型组给以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72小时后通过血糖仪测定大鼠尾静脉血血糖,血糖大于16.7mmol/L者列入观察对象,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等容积0.1mol/L枸椽酸缓冲液。然后模型组单日喂食甘蓝1520g/只,并放于水槽中游泳至出现半数以上沉降;双日持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4周,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气虚血瘀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气虚血瘀证的生物表征、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情况,测定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热板舔足间隔时间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指标,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确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的病理性改变。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数据平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判定有显着性差异,P<0.01被认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随机选取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组(n=7)和空白组(n=7)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按质量数生成总离子流数据(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经Masslynx V4.1工作站进行峰匹配、峰对齐、归一化等处理后,导入SIMCA-P11.5(umetrics,umea,sweden)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产生得分矢量图(scoreplot)用以获得样品分类信息,载荷矢量图(loadingplot)用以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标记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和对照品确证,完成基于uplc-ms的大鼠血浆代谢标记物谱中代谢物的鉴定,并追溯其来源和代谢途径。首先,根据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提取得到代谢标记物的提取离子色谱峰。第二步,通过提取离子色谱峰得到代谢物的一级质谱图,找到其准分子离子和相关离子,确定代谢物的分子量。第三步,对代谢标记物进行二级质谱扫描,获得代谢物的结构信息。第四步,利用国内外相关代谢组学标志物在线数据库,通过代谢物的分子量进行检索,得到若干候选化合物。比较代谢物的二级质谱信息,去除不相关的化合物,完成代谢物的鉴定。第五步,参照可以获得的对照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血浆样品和对照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保留时间、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对鉴定结果进行确证。3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应用木丹颗粒干预后的代谢组学研究将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模型组(n=7)和中药组(n=7)。根据临床患者每日中药服用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每日等效剂量为4.375g/kg,中药组大鼠每天灌胃二次,连续4周。通过uplc-ms技术检测,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经木丹颗粒治疗干预后,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组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并对大鼠血浆uplc-ms代谢物谱分析方法系统稳定性进行验证,同时考察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可重复性、血浆样品及系统的稳定性。结果:1.造模开始后,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游泳半数沉降间隔时间缩短,耐力逐日下降,进食减少,倦怠懒动,精神萎靡不振,体毛光亮度减退,粪便时软时溏,或便次增多,4周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耳部血管脉络扩张充血,口唇周围发黑、爪尾部紫暗等瘀血症状。2.8周后模型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出现异常改变,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出现血糖升高,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分析提示变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舔足间隔时间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液流变学改变。3.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在空白组及模型组均可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lpc,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精氨酸,色氨酸,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2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8:0,lpc18:1和lpc18:2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中存在异常改变,可能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4.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浆中色氨酸,lpc(20:4)和pc(36:4)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应用木丹颗粒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后其血浆中的含量发生改变,可能为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结论:1.本实验运用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生物表征”的评价指标,在采用中医研究中较为公认的劳倦内伤“半数沉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病理指标模型,结果较为成功的建立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动物模型。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判定标准,同时也具有气虚血瘀模型表征的生物学特征。2.实验中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多种lpc等物质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特征性的代谢产物,对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对实验模型组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可能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调节异常;多巴胺(da)或去甲肾上腺素(ne)合成减少,而同时生成假性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改变,内皮功能损伤,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损伤,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增加;糖脂代谢异常改变。4.木丹颗粒通过多种途径、不同靶点、双向调节等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使色氨酸,lpc(20:4)和pc(36:4)水平显着升高;同时也使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通过用药干预后下游的代谢标志物出现的趋势特点推测出木丹颗粒作用机制。5.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病证结合的中医动物模型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根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推测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中药机理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马晓丽[9](2013)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糖尿病特征代谢物及维医证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采用1H-NMR、UPLC/TOF-MS作为代谢组学研究的检测手段,以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糖尿病患者尿液的特征代谢谱;进一步采用HPLC和GC法的代谢靶标技术定量测定尿液及血清中氨基酸、脂肪酸类代谢物。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与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物质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西医诊断到维医辨证分型等不同层面阐述与糖尿病代谢相关的差异物质,为全面理解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上的差异和联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实验基础。方法:1.利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尿液代谢特征,建立稳定的NMR尿液一维氢谱,分析2型糖尿病人及正常人尿液特征代谢物。根据维医分型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不同体液证型,进一步利用建立的方法寻找不同证型间的差异标志物。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 Q-TOFMS)技术分析糖尿病及正常人尿液的代谢谱,结合多元数据分析寻找糖尿病和正常人的差异物质。根据精确分子量、按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在谱库中进行检索,对其进行系统的鉴定并与NMR结果进行比较。3.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生物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代谢靶标分析技术,以维吾尔族糖尿病及正常人血清/尿液为研究对象,测定氨基酸代谢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估氨基酸代谢谱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充分研究糖尿病小鼠的氨基酸代谢变化。4.建立气相色谱(GC)技术检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技术平台,优化了GC色谱的最优条件。用该法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的7种游离脂肪酸,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寻找脂肪酸代谢谱的差异,对脂肪酸代谢异常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建立了1H-NMR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经代谢组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区分,并找到了相对应的多个糖尿病标志物。DM组的大部分代谢物浓度较正常人低。结合两组样品的NMR谱图的不同轮廓,与正常人相比,DM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马尿酸、甜菜碱、牛磺酸等升高;亮氨酸、异亮氨基酸、肌酸酐、柠檬酸、二甲胺等含量较正常人低。根据维吾尔医分型将患者分为不同异常体液证型,进一步利用NMR技术对不同证型糖尿病及健康人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三种异常体液糖尿病患者尿液差异物质相似,异常粘液质患者尿液中的代谢差异与其他两类都有显着差异,成为各个异常体液中代谢变化最为显着的体液类型。2.建立了UPLC-Q/TOF-MS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糖、脂、氨基酸等代谢通路都发生了紊乱,在糖类代谢物中,钠葡萄糖醛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脂肪酸类物质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0-羧基花生四烯酸,棕榈酸在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比在正常人中高。氨基酸类代谢物中,酪氨酸、N-β-丙氨酰-L组氨酸、色氨酸含量较正常人低,戊二酸、烟酰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等含量升高。这些代谢物均是与体内糖、脂代谢相关的调节物质,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患者发生了相关代谢紊乱。1H-NMR技术所得到的标记物和UPLC-Q/TOF得到的标记物大部分不同,但是分组聚类结果类似。3.以反相色谱柱和梯度洗脱对生物样品氨基酸进行HPLC分离。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及对方法学考察,说明选择的衍生化方法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另外,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HPLC得到的氨基酸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HPLC分析得到的血清及尿液氨基酸代谢谱能明显表征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代谢表型差异,有效的区分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氨基酸代谢轮廓。在糖尿病血清氨基酸代谢靶标分析中,糖尿病患者血清氨基酸代谢谱中对分组贡献最大的是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而在单维统计分析发现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代谢异常最为明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而较正常人显着下降的氨基酸有丙氨酸、甘氨酸和赖氨酸。在尿液的代谢谱比较时发现多元分析中得到丝氨酸、苏氨酸、牛磺酸对组间贡献较大,而单维统计分析发现尿液中牛磺酸、精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较正常人显着下降,谷氨酸显着升高。两种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可以互为补充。在糖尿病动物模型氨基酸谱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氨基酸在单维统计分析中均无差异,而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过PLS-DA负载图可见,精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牛磺酸对组间贡献较大,这些氨基酸可能承载着小鼠成模后药理过程中代谢途径变化的重要信息。本研究说明HPLC靶标分析技术可以作为高效和简单的技术平台用于糖尿病的代谢轮廓研究,是一种潜在的早期诊断手段。4.建立了以硫酸/甲醇为甲酯化试剂测定血清中FFA的GC分析方法,同时优化了GC色谱的最优条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方式,结合PCA和OPLS-DA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对两组人群进行了有效区分,发现肉豆蔻酸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升高,而油酸在糖尿病患者中特异性下调,提示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为潜在特异性标志物,为区分糖尿病和体内脂肪酸失衡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结论:1H-NMR技术和UPLC-Q/TOF技术作为常用的代谢组学分析工具,在标记物发现中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尿液的代谢谱研究,发现代谢组学具有很好的疾病诊断作用,进一步将其应用到维医不同证型糖尿病的特异代谢物寻找中,获得了区分不同证型糖尿病的特征代谢物;运用HPLC及GC的代谢靶标分析技术对血清/尿液中的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模式识别发现具有良好的聚类效果。代谢组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对研究糖尿病的潜在标志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王艳群[10](2012)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胆固醇血症防治作用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在The Cochranc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检索2011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胆固醇血症防治作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同时辅以手工检索,以免遗漏重要相关文献。经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估后,对文献中研究的设计特征、阿托伐他汀钙组及对照组的干预措施、阿托伐他汀钙组及对照组在随访期内高胆固醇血症新发/复发的例数等资料进行提取,采用RevMan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分析共纳入了13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5002例。纳入文献包括8篇高质量文献(经Jadad评分≥3分),5篇质量较低的文献(经Jadad评分得分<3分)。分析结果显示:(1)阿托伐他汀钙对家族性和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具有显着的防治作用(FH组RR=0.56,95%CI(0.42,0.58), P<0.0001。非FH组RR=0.63,95%CI(0.48,0.82),P=0.0004);(2)阿托伐他汀钙对新发高胆固醇血症具有显着防治作用(RR=0.59,95%CI(0.41,0.81),P=0.0008),(3)阿托伐他汀钙短期(3周至1年RR=0.56,95%CI(0.41,0.76),P=0.0001)使用与长期使用(大于1年RR=0.62,95%CI(0.47,0.85),P=0.003)均可以显着降低高胆固醇血症风险;(4)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胆固醇血症复发/进展有一定的防治作用(RR=0.57,95%CI(0.39,0.82),P=0.003),但在剔除低质量文献影响后,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被逆转,该结果可靠性差(RR=0.77,95%CI(0.52,1.16),P=0.25)。结论(1)阿托伐他汀钙对家族性和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均具有显着防治作用;(2)阿托伐他汀钙对新发高胆固醇血症具有显着防治作用;(3)短期使用与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均可明显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而阿托伐他汀钙是否对高胆固醇血症复发/进展方面有防治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总胆汁酸水平增高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总胆汁酸水平增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一、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虚实认识与防治 |
1.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虚证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实证的认识 |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
2 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的探讨 |
2.1 内生热毒的含义及形成 |
2.2 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 |
3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
3.1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
3.2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
4 泻心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
4.1 泻心汤的出处及配伍关系 |
4.2 泻心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
4.3 泻心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 |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方法 |
2 脂代谢和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1 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3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3.1 肠道菌群 |
3.2 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4 胆汁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4.1 胆汁酸的合成与功能 |
4.2 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4.3 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三、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制备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HE染色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一般情况 |
4.2 模型评价指标 |
4.3 主动脉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
4.4 小鼠体重情况 |
4.5 小鼠饮水饮食情况 |
4.6 小鼠大便形态观察 |
5 讨论 |
5.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 |
5.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属性分析 |
5.3 泻心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疗效 |
实验二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脂代谢和炎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小鼠血脂水平检测 |
2.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小鼠血脂水平 |
4.2 血浆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 |
5 讨论 |
实验三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HE染色 |
2.5 阿尔新蓝染色 |
2.6 WGA染色 |
2.7 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2.8 16S rRNA肠道菌群基因测序与分析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大肠组织形态结构和粘蛋白的变化 |
4.2 大肠组织中Occludin mRNA表达 |
4.3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 |
4.4 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
4.5 肠道菌群变化热图分析 |
5 讨论 |
5.1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5.2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实验四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胆汁酸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
2.3 小鼠样品采集和处理 |
2.4 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2.5 Western blot检测 |
2.6 LC-MS联用技术检测胆汁酸的变化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肝脏组织中Cyp7b1、Cyp8b1、Lxr、Fxr mRNA表达 |
4.2 肝脏组织中FXR、TGR5、AMPK、P38、JNK蛋白的表达 |
4.3 粪便胆汁酸代谢产物分析 |
4.4 肠道菌群与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 |
5 讨论 |
5.1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胆汁酸合成的影响 |
5.2 肠道菌群与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发明专利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证型 |
2.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
1.3.1 胆囊结石 |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
1.4 身体质量指数 |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
1.6 治疗原则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胆汁酸与高血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胆汁酸的代谢与调节 |
(一)胆汁酸的代谢 |
(二)胆汁酸的调节 |
二、胆汁酸与高血压 |
(一)高血压概况 |
(二)胆汁酸水平与高血压 |
(三)胆汁酸参与高血压的相关机制 |
三、胆汁酸与心血管疾病 |
(4)血清总胆汁酸与老年患者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临床资料收集 |
1.3.2 动态血压检测 |
1.3.3 超声心动图检查 |
1.3.4 颈动脉超声检查 |
1.4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TBA比较 |
2.3 TBA与ABPM有关指标相关性分析 |
2.4 高血压相关因素分析 |
2.5 高胆汁酸组与低胆汁酸组比较 |
3 讨论 |
(5)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
1.1.6 其他治疗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
1.2.4 高脂血症分型 |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
1.3.1 证与辨证 |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
1.3.3 其他辨证方法 |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
2.1 文献资料 |
2.1.1 文献来源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规范证型 |
2.2.2 提取证素 |
2.2.3 规范中药 |
2.2.4 数据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4 讨论 |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制作量表 |
3.2.2 收集临床信息 |
3.2.3 数据处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临床基础情况 |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
3.4 讨论 |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
4.2.1 气血津液失和 |
4.2.2 脏腑功能失调 |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
4.4.1 抑制脂类吸收 |
4.4.2 抑制脂质合成 |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
4.4.4 抗过氧化作用 |
4.4.5 提高HDL-C水平 |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
4.6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知情同意书 |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6)钩藤不同组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 |
1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历史源流 |
2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
3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辨证施治 |
4 现代医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节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与评价方法 |
2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效果评价 |
第三节 钩藤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干预效应的研究 |
1 钩藤降压效应物质基础的现代医学解读 |
2 钩藤降压效应与平肝潜阳效应关系的剖析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成分-靶标-通路”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识别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节 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节 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7)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汇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胃转流手术对中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体脂分布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的疗效预测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血胆汁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疗效预测的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木丹颗粒干预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糖尿病特征代谢物及维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核磁共振的糖尿病及维医异常体液代谢组学研究 |
实验一 基于 NMR 技术的维吾尔族糖尿病尿液代谢物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样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糖尿病维医证型的代谢组学共性特征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样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 UPLC Q-TOF MS 的糖尿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 HPLC 的氨基酸靶标分析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实验一 基于 HPLC 的体液中氨基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HPLC 实验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 HPLC 的氨基酸代谢靶标分析在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
前言 |
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气相色谱的糖尿病血清脂肪酸代谢谱研究 |
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胆固醇血症防治作用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限制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总胆汁酸水平增高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D]. 陈嫚.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胆汁酸与高血压的关系[J]. 卢丹,方宁远,汪海娅.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1(01)
- [4]血清总胆汁酸与老年患者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 卢丹,吴李娜,汪海娅.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0(01)
- [5]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钩藤不同组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D]. 田艳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预测的研究[D]. 于浩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D]. 郝宏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糖尿病特征代谢物及维医证型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10]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胆固醇血症防治作用的Meta分析[D]. 王艳群. 泰山医学院,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