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经贸工作的“五抓”(论文文献综述)
邱晓彤[1](2021)在《粤东地区制造业企业基层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指出
覃立[2](2021)在《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在30多年的正式发展过程中,有成绩斐然的一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高尔夫球职业球员,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赛事体系,该运动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等。然而,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少数违规使用土地,污染环境,权力寻租等。这些问题一时间使得中国高尔夫球运动成为众矢之的。上述现象反映了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较大争议,一些深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人们去澄清,如:作为舶来文化的高尔夫球运动能否与中国文化交融与共存?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和冲突是什么?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何在?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将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促进其持续而健康的发展?有哪些可行的实践路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推进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满足人民健身休闲需求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论文遵循“历史回顾→现实描述→致因分析→理论反思→路径探索”的思路,采用质性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例证法等具体研究方法,从跨文化的研究视角,运用跨文化传播、跨文化比较、文化层次说等相关理论,展开了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首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文明”和“跨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就“跨文化”的内涵而言,可将其理解为一种新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其核心是打破原有惯性思维,超越单一的文化价值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元化、多向度和综合的文化视野和思考方式的见解。第二部分追溯了世界高尔夫球运动和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历程,阐释了高尔夫球运动鲜明的跨文化项目特征。具体到中国高尔夫球运动而言,以国家政策对高尔夫球场的管控变化为主要依据,对改革开放后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历程回顾与特征总结。第三部分主要从考察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实践过程入手,对高尔夫球运动舶来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现实境况进行了表征呈现,将其归纳为:场地设施的奢化、参与人群的窄化、项目管理的虚化、球场运营的短视化和社会形象的标签化。第四部分在表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问题的因素及其权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运用跨文化视角,从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核心层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定量研究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第五部分在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揭示与解读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思考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整合问题。试图阐明高尔夫球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其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何在,国外的相关经验是什么,以及如何整合等。第六部分,论文从管理者、运营方、项目自身和参与者四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健康、持续发展的具体文化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高尔夫球运动的起源与全球化传播史,尤其是深受西方多元文化,美国自由主义文化的熏陶,以及与奥运文化的互鉴,赋予了这项运动鲜明的跨文化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一方面让高尔夫球运动具有了较强的文化适应性,使其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另一方面又使其在舶入其他文化共同体时容易产生文化误读、文化困境和文化冲突。这也是高尔夫球运动舶入中国后产生异化的必然内因。(2)从改革开放后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可看出:其一,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使得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与普罗大众渐行渐远,带来了物质消费文化层面的高端化、奢靡化。其二,高尔夫球场与房地产业捆绑运营方式使得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甚至是背离了高尔夫球运动的文化和精神。其三,中央政策的起伏变化与执行实效凸显了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管理文化层面的问题。(3)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定量研究发现,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涉及球场运营方、运动参与者、项目管理方和项目本身等诸多方面。排在前列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球场成为房地产业的附庸而运营乏力;项目本身场地要求高,开展不便利;定位过高而脱离大众;管理部门受社会舆论影响而进行遏制等。(4)基于文化“三层次说”,对定量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后认为:高尔夫球运动舶来之后,其球场扩张模式造成了物质消费文化的误读;“央地博弈”现象折射出制度层面管理文化的困境;外在工具化、庸俗化观念导致了高尔夫球运动精神文化在中国的背离。(5)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作为“舶来文化”的高尔夫球运动承载、浸润了骑士文化、绅士文化和俱乐部文化等多种西方社会文化元素,由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这项运动舶入中国后,其蕴含的西方文化元素难免会与中国本土文化在碰撞、交锋中因差异而产生文化认同障碍和文化冲突,但同时也有文化融合的基础和条件,这是由高尔夫球运动鲜明的跨文化特征决定的。(6)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需进行文化整合,反思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契合之处,从而规避前者,利用后者。可借鉴日韩两国的成功经验与改良方式,将文化自信理念作为思想引领,辩证地处理好“舶来”与“本土”,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7)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推广、普及、纠偏的核心应是文化建设。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需进一步突出宣传和推广其体育属性和健身价值,消除公众戴有色眼镜去观察和揣测的误区,更不应将其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阻碍中国高尔夫球运动推广和普及的主因并不是土地、价格、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他国经验中找到现成的纾解路径,关键因素是社会主管部门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土地、价格、环境等问题都可在他国经验中找到现成的纾解途径。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推广、普及、纠偏的核心应是文化建设。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需进一步突出宣传和推广其体育属性和健身价值,消除人们对高尔夫球运动的认识误区。
杨墨[3](2020)在《行政监督视角下政府办公厅(室)角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研究以秘书学和行政管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历时分析、对比研究和案例归纳等方法,分别从各级政府办作为行使监督权的监督主体和接受监督的监督客体角度,针对政府办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瑕疵提出解决建议,以期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力。首先,作为行使监督权的主体。政府办的监督主体职责来源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渊源形式,包括业务指导权、督促检查权、临时督导权三类监督权力,以督促落实、检查落实、调查研究、监督执行等形式分散在决定事项及领导指示落实工作、值班工作、电子政务工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领域,并可以越级开展监督。同时,各级政府办面临着三个困境:一、从职能承接来看,无法实施效能监察职能;二、从机构设立来看,电子政务、信息、信息公开三项职责分立造成机构膨胀;三、从法律规定来看,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限制造成“先调整后规定”现象严重。对此,建议:一、设立政府绩效考核办公室来行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剥落的部分效能监察职责;二、整合电子政务、信息、信息公开工作成为广义信息工作职责;三、及时根据国家机构改革成果调整秘书局职责,写入政府办下一部“三定”规定中,并限制“先调整后规定”行为。其次,作为接受监督的客体。其他监督主体对政府办的监督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部监督缺乏动力,二是外部社会监督缺乏效力。由此,向政府办外部各主体提出四条建议:充分发挥党组监督作用、加强政府办业务指导、完善权力机关监督机制、疏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向政府办提出三条建议:明确自身职责;制定优化内部工作制度;落实内部监督主体责任。
刘健[4](2020)在《旅游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之后,我国掀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浪潮,其中旅游型特色小镇数量占比最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地方的特色小镇创建初有成效,但是其中有些小镇也暴露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意在整理分析旅游型特色小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其他的小镇的成功案例,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经过研究发现,影响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运营阶段,而运营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多数是由建设阶段和规划设计阶段所出现的问题所造成的。故本文分别针对特色小镇在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等三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方法,就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而后,选择了我国分别在规划、建设、运营阶段发展较为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进行经验的归纳总结,如太安堂医养小镇的创建分析,古北水镇的融资分析,乌镇的运营转型分析,从而获得相应的启示,结合我国特色小镇的具体问题,分别从机制创新、组织建设,整体规划、融资模式、运营管理等五方面给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能为我国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苏雄锋[5](2016)在《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为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而努力奋斗》文中认为富美漳州建设卓有成效的五年本报讯 陈家东在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改革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和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铁心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有效作为,圆满完成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
张涛[6](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闽籍侨胞对福建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贡献》文中认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腾飞的贡献方面。本文则从国际关系领域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角度,通过深入侨乡的实地调研,分析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闽籍华侨华人在福建侨乡教育现代化及科技创新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国当前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性思考。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从国际关系视角出发,探讨华侨华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引出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论述主题;第三章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闽籍华侨华人通过捐资助学及推动侨乡教育国际化对侨乡教育发展所做贡献及其原因;第四章分析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闽籍华侨华人对侨乡科技创新所做贡献及其实现条件;第五章为结语,通过总结闽籍华侨华人对福建侨乡教育现代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借鉴性思考。本文试图提出的新观点为:一、过往的国际关系研究多重在国家及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跨国界民间和区域的交往多不被关注。本文以闽籍侨胞与福建侨乡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这一命题出发研究华侨华人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国际关系。二、基于以上认知,本文通过对主要侨乡的实地调研,分析探讨闽籍华侨华人在福建侨乡教育现代化及科技创新中所扮演的“桥梁”角色及具体贡献,从实证角度论证跨国的区域和民间交流的现实性和价值。
冯波[7](2015)在《群众路线视域下的基层维稳工作研究》文中指出“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创造和方针,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被称为党的“传家宝”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革,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新时期基层维稳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本选题以当前背景下县级政府基层维稳的具体实践为对象,在群众路线等党的经典理论及现有维稳制度基础上,对S省L县基层维稳措施进行深入调研,以期理顺群众路线视域下基层维稳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基本思路,并提出以群众路线促进基层维稳工作的对策。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中从群众路线的内涵与外延、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当前我国基层维稳工作的做法及成效。通过介绍治安综合治理、信访专项整治、矛盾排查化解等措施,从宏观角度论述当前维稳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三章着重剖析了新时期基层维稳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内在症结。新时期基层维稳工作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矛盾利益诉求、以宗族村落为单位的大规模群体事件频发、不发分子的煽动等重要的挑战,而基层维稳过程中群众路线意识淡薄、价值不彰、作风不强、能力不足是其根本症结;笔者在第四章中运用“群众路线”的理论,在群众路线视域下探究基层维稳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基本思路。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表述出发,依次阐述基层维稳工作的价值选择、根本标准和基本方法,同时指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治本之举,并在提出“从管制到共治”、“从单位到社会”、“从被动到主动”、“从经验到科学”、“从碎片到系统”的基本工作思路;第五章通过前几章节的分析,在理顺其内在逻辑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应实现由“应急维稳”向“体制维稳”、由“刚性压弹”向“柔性疏导”、由“虚弱软散”向“科学坚实”、由“生变处置”向“前移预防”、由“关注现实”向“核心利益”等转变,在维稳体制、诉求渠道、预警机制、干部素质和基层基础等方面实现跨越;第六章作为全文的案例补充,介绍了L县以群众路线促进基层维稳的“大调解”的工作体系,同时借用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杨洁昕[8](2014)在《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开展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是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也积极开展了多样性的尝试。广东省政府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的工作要求,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对地市级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但由于各项考核评价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变化和扩展不大,考评的重复程度较高,给各级党政机关带来繁重工作量的同时对实际工作的推动效力有限,各类考核评价体系亟需整合、规范和细化。据统计,目前广东省级政府对地市级成文的考核评价体系多达30余项,这些体系的牵头单位不同、实际效力不同,由于指标设置针对性不强,重复性高,口径不清晰、缺少数据质量监控手段等原因,导致各部门日常工作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工作效率和考评督察效力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将给政府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立足于此,本文一是要对现行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作出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深化国内关于体制内评价模式的研究和认识,为理论界和实践界了解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二是要致力于各界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模式的选择达成共识,找出对现有省级政府考评体系优化的可行路径,并就政府和第三方组织合作开展评价的方式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分析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现状,通过简介现行33套广东省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并以4套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例,从组织架构、数据来源、指标设置、评分办法、结果运用等方面详细分析目前体制内考核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功能;其次从建设服务型廉洁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方面,分析优化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再次从政治支持和实践积累两个角度阐述优化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路径,从加快政府考核评价立法、优化考评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等方面阐述优化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办法。
谢忠强[9](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提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范江玲[10](2010)在《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以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政治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在新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其户数高速增长、注册资金大幅增加、对国家、对新疆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它也成为吸纳就业的新渠道。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新疆出现了民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职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如何对他们进行领导和教育,如何引导新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这都需要党在执政过程中加以回答和解决,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党的建设的政治任务。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织建设为例,对加强新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这一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由引言和正文五部分组成。引言,主要说明了写作的基本情况,包括选题依据、文献综述以及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方法,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第一部分,研究了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概况及其党的建设必要性。论文对民营企业的的概念、基本情况以及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党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基层组织不仅名正言顺,是对党的组织领导内涵的丰富,更是从实践上对《宪法》规定的党的领导原则的具体坚持和贯彻。通过分析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研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党的建设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初步经验和党建的特点。通过调研,从民营企业党组织组建方式、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形式、党员的管理和队伍的建设以及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对现阶段新疆民营企业党建的初步经验归纳,并阐述了新疆民营企业党建的三个特点: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主体和领导体制的复杂性。第三部分,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党组织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党组织在党员的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当前新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析。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只有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论文从体制环境、群众心态、组织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新疆民营企业党建的一些关键要素和环节。第四部分,加强和改进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本章重点研究了目前新疆民营企业党建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确立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新疆民营企业党员的发展工作,探索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完善党建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
二、潮州经贸工作的“五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潮州经贸工作的“五抓”(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推进高尔夫球运动本土发展 |
1.1.2 促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
1.1.3 满足大众休闲健身需求 |
1.2 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1.2.1 文化、文明与跨文化 |
1.2.2 高尔夫球运动 |
1.2.3 高尔夫球运动文化 |
1.2.4 高尔夫球运动文化结构体系 |
1.2.5 文化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1.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3 国内外批评的声音 |
1.4 研究方法与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设计 |
2 历史审视:高尔夫球运动跨文化发展回顾 |
2.1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学说述评 |
2.2 世界高尔夫球运动传播路径与解读 |
2.2.1 从欧洲到美洲再到全球 |
2.2.2 重返奥林匹克文化圈 |
2.2.3 世界高尔夫球运动传播的解读 |
2.3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历程 |
2.3.1 西方殖民扩张的舶来品(19世纪末) |
2.3.2 鼓励发展期(1984 年~1992 年) |
2.3.3 限制发展期(1993 年~2003 年) |
2.3.4 禁令后的逆政策扩张期(2004 年~2013 年) |
2.3.5 清理整顿期(2014年~至今) |
2.3.6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历程特征总结 |
2.4 小结 |
3 现实境遇: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问题的文化表征 |
3.1 场地设施奢化 |
3.2 参与人群窄化 |
3.3 项目管理虚化 |
3.4 球场运营短视化 |
3.5 社会形象标签化 |
3.6 小结 |
4 致因机理: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问题的文化追因 |
4.1 基于德尔菲法的定量研究 |
4.1.1 影响因素指标的确定 |
4.1.2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基于文化三层次说的定性分析 |
4.2.1 物质消费文化的误读 |
4.2.2 制度管理文化的困境 |
4.2.3 项目精神文化的背离 |
4.3 小结 |
5 理论反思: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整合 |
5.1 高尔夫球运动文化的深层内核解析 |
5.1.1 自然主义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
5.1.2 绅士文化为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 |
5.1.3 精英文化为基础的人与自我的关系 |
5.2 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解析 |
5.2.1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 |
5.2.2 契约文化与身份文化的冲突 |
5.2.3 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冲突 |
5.3 近邻日韩的发展经验启示 |
5.3.1 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
5.3.2 韩国的经验与启示 |
5.4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需文化自信 |
5.4.1 文化自信的来源 |
5.4.2 文化自信的内涵 |
5.4.3 文化自信中的扬弃 |
5.5 小结 |
6 路径转换: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文化建设 |
6.1 管理者层面 |
6.1.1 明晰管理主体:一元主导兼顾多部门协同 |
6.1.2 出台差别化政策:严格规范与因地制宜结合 |
6.1.3 转变管理方式:从运动式过渡到制度化 |
6.2 运营方层面 |
6.2.1 确立发展理念:人的需求与自然生态和谐 |
6.2.2 规划运营思路:会员球场与公众绿地共享 |
6.2.3 扭转消费观念:高端消费与大众消费共存 |
6.3 项目自身层面 |
6.3.1 扩展项目人群:项目文化与时尚元素握手 |
6.3.2 丰富项目文化:高尔夫球运动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 |
6.4 参与者层面 |
6.5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结论与创新 |
7.1.1 主要工作 |
7.1.2 主要结论 |
7.1.3 可能的创新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行政监督视角下政府办公厅(室)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政府办公厅(室)概说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职责 |
第三节 国务院办公厅的内设机构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办公厅(室) |
小结 |
第二章 政府办公厅(室)的行政监督主体角色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政府办公厅(室)监督权的来源 |
第三节 政府办公厅(室)监督权的内容 |
第四节 政府办公厅(室)开展监督时的困境 |
小结 |
第三章 政府办公厅(室)的行政监督客体角色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不同主体对政府办公厅(室)的监督 |
第三节 对政府办公厅(室)的监督有何不足 |
第四节 如何加强对政府办公厅(室)的监督 |
小结 |
第四章 对政府办公厅(室)行政监督职责的建议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作为主体的职责 |
第三节 作为客体的职责 |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4)旅游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旅游型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征及发展概况 |
2.1.1 旅游型特色小镇创建特征及发展历程 |
2.1.2 旅游型特色小镇发展概况 |
2.1.3 特色小镇相关政策 |
2.2 旅游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内涵及相关理论 |
2.2.1 旅游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
2.2.2 相关理论 |
2.3 旅游型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
2.3.2 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 |
2.3.3 建成后运营阶段存在的问题 |
2.4 旅游型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人员方面 |
2.4.2 政策环境 |
2.4.3 管理方面 |
2.5 本章小结 |
3 旅游型特色小镇案例及启示 |
3.1 旅游型特色小镇案例 |
3.1.1 太安堂医养小镇 |
3.1.2 古北水镇 |
3.1.3 乌镇 |
3.2 启示 |
3.2.1 政策助力小镇发展 |
3.2.2 搭建组织平台 |
3.2.3 小镇整体规划 |
3.2.4 融资方案的多元化选择 |
3.2.5 市场化运营 |
3.3 本章小结 |
4 旅游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建议 |
4.1 推进政策机制改革创新 |
4.1.1 推广旅游型特色小镇建设指标考核机制 |
4.1.2 推进“宜居”相关政策机制创新 |
4.2 完善组织关系 |
4.2.1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
4.2.2 明确项目参与各方责任义务 |
4.3 加强科学性规划 |
4.3.1 “旅游+”融合发展 |
4.3.2 科学规划小镇发展路径 |
4.3.3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作用 |
4.4 促进融资模式多元化发展 |
4.4.1 融资模式多元化 |
4.4.2 优化小镇盈利结构 |
4.5 强化运营管理 |
4.5.1 提高品牌的设立及营销质量 |
4.5.2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 |
4.5.3 打造智慧化小镇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为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而努力奋斗(论文提纲范文)
富美漳州建设卓有成效的五年 |
在求索奋斗中 积累的宝贵经验 |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
开启新征程 创造新业绩 |
为富美新漳州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
(6)改革开放以来闽籍侨胞对福建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相关概念界定 |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华侨华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华侨华人 |
2.1 国际关系中的华侨华人 |
2.2 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华侨华人 |
2.2.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2.2.2 引入海外现代文化 |
本章小结 第3章 闽籍华侨华人与福建侨乡的教育发展 |
3.1 改革开放前福建侨办教育历史发展历程回顾 |
3.2 改革开放以来闽籍侨胞与福建侨乡教育发展 |
3.2.1 捐助资金规模显着扩大 |
3.2.2 奖教奖学基金会不断涌现 |
3.3 搭桥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侨乡教育国际化 |
3.3.1 搭桥对外合作办学、助推侨校国际化发展 |
3.3.2 引进海外优质智力资源,完善侨校师资队伍 |
3.3.3 招收和培养海外留学生,优化侨乡学校生源结构 |
3.4 闽籍侨胞热心侨乡教育事业原因分析 |
3.4.1 新时期中国侨务政策转变,实行多项鼓励华侨捐赠政策和法规 |
3.4.2 海外侨胞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闽籍富裕华商群体的崛起 |
3.4.3 闽籍海外华资在侨乡的大规模投资与捐资兴学的互动影响 |
本章小结 第4章 闽籍华侨华人与福建侨乡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 |
4.1 引进优秀闽籍科技专家、助推侨乡创新发展 |
4.1.1 招揽优秀侨胞专家,创建专业咨询智库 |
4.1.2 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乡投资创业 |
4.1.3 资助高校科研发展与学生科技创新 |
4.2 巧用“侨智”,助推侨乡产业升级 |
4.3 发挥侨智,推进侨乡创新发展的条件分析 |
4.3.1 侨乡各项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与措施 |
4.3.2 海外留学人才群体持续增大、回流率迅速攀升 |
4.3.3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大 |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多元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华侨华人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
5.1 21世纪,海外华侨华人的多元文化认同与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
5.2 全球化背景下的海外侨胞人才环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
(7)群众路线视域下的基层维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群众路线概述 |
一、群众路线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 |
(二)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
(三)群众路线与法治建设 |
二、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 |
(一)民本思想中的群众观 |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群众路线思想 |
(一)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
(二)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 |
(三)江泽民的群众路线思想 |
(四)胡锦涛的群众路线思想 |
(五)习近平的群众路线思想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基层维稳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
一、当前我国基层维稳工作的主要做法 |
(一)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二)积极深化平安创建 |
(三)创新理顺维稳工作机制 |
(四)扎实推进信访问题专项整治 |
(五)突出抓好敏感节点维稳安保 |
(六)大力加强政法维稳干部队伍建设 |
二、当前我国基层维稳工作的成效 |
(一)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
(二)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 |
(三)依法管控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 |
(四)矛盾纠纷得到积极化解,社会关系日趋和谐 |
(五)国家政权安全和政治稳定工作成效显着 |
(六)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力提升 |
第三章 新时期基层维稳工作中的挑战及其症结 |
一、新时期基层维稳工作面对的挑战 |
(一)社会矛盾纠纷复杂化、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调解难度加大 |
(二)以宗族、村落为单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频发,应对困难增多 |
(三)不法分子借机煽动,增加了维稳工作复杂性,维稳压力增大 |
(四)群众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尚待完善,依法维权途径不畅通 |
(五)基层组织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维稳工作的效能不高 |
(六)维稳工作人员短缺、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 |
二、群众路线疏离是基层维稳工作中现存问题的重要症结 |
(一)群众路线意识淡薄,降低了基层维稳工作的公信力 |
(二)群众路线价值不彰,背离了基层维稳工作的出发点 |
(三)群众路线作风不强,增加了基层维稳工作的难度 |
(四)群众工作能力不足,降低了基层维稳工作的实效性 |
第四章 群众路线视域下基层维稳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基本思路 |
一、群众路线视域下基层维稳工作的内在逻辑 |
(一)“一切为了群众”:基层维稳工作的价值选择 |
(二)“一切依靠群众”:基层维稳工作的根本途径 |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层维稳工作的基本方法 |
(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基层维稳工作的治本之举 |
二、群众路线视域下基层维稳工作的基本思路 |
(一)从管制到共治:转变维稳中主体间关系的思维方法 |
(二)从单位到社会: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社会动员优势 |
(三)从被动到主动:促进维稳中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 |
(四)从经验到科学:提升基层组织群众工作总体水平 |
(五)从碎片到系统:协调群众路线与法治等其他途径的关系 |
第五章 群众路线视域下基层维稳工作的对策 |
一、理顺维稳体制,由“应急维稳”转向“体制维稳” |
(一)统筹机构资源,建立高效顺畅的“大维稳”工作机制 |
(二)整合力量配置,打造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 |
(三)选聘基层维稳信息员,实现群众工作与基层维稳工作无缝对接 |
二、畅通诉求通道,由“刚性弹压”转向“柔性疏导” |
(一)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
(二)畅通利益实现渠道 |
(三)畅通司法保障渠道 |
三、健全预警机制,由“虚弱软散”转向“科学坚实” |
(一)开发“平安指数”预警体系 |
(二)设立民生诉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
(三)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
四、提高干部素质,由“生变处置”转向“前移预防” |
(一)树立服务和依靠群众的意识 |
(二)提升服务和依靠群众的能力 |
(三)自觉依法行政 |
(四)着力解决基层班子突出问题 |
(五)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奔小康 |
五、强化基层基础,由“关注现实”转向“核心利益” |
(一)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减少影响稳定的诱因 |
(二)高度关注宗教势力蔓延趋势,做到社会维稳与政权维稳并重 |
第六章 案例:L县以群众路线促进基层维稳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L县“大调解”工作体系及其运行 |
(一)案例选取与背景描述 |
(二)L县“大调解”工作体系的结构 |
(三)L县“大调解”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其互动方式 |
三、L县“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成效与经验 |
(一)L县“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成效 |
(二)L县“大调解”工作体系的经验 |
四、思考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政府绩效评价 |
1.2.2 省级考核评价体系 |
1.2.3 政府执行力 |
1.2.4 政府公信力 |
1.3 国内外政府考评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结构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2.1 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概况 |
2.1.1 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简介 |
2.1.2 现行考核评价主体 |
2.1.3 现行考核评价内容 |
2.1.4 现行考核评价依据 |
2.2 代表性考核评价项目 |
2.2.1 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 |
2.2.2 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考核评价 |
2.2.3 建设幸福广东考核评价 |
2.2.4 依法行政考核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3.1 建设服务型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 |
3.1.1 考评体系重复泛滥违背建设服务型政府宗旨 |
3.1.2 “以考代管”行政模式滋生考核寻租腐败 |
3.2 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
3.3 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客观要求 |
3.3.1 现行考核评价组织主体单一 |
3.3.2 现行考核评价数据来源渠道单一 |
3.3.3 现行考核评价指标设置科学性不足 |
3.3.4 现行考核评价指标释义内涵不清晰 |
3.3.5 现行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缺乏权威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优化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
4.1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优化考评体系指明了方向 |
4.2 政府高度重视为优化考评体系创造了条件 |
4.3 各地绩效管理试点为优化考评体系积累了经验 |
4.4 第三方评价为优化考评体系提供了参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路径 |
5.1 以政府绩效评价统筹各项考评 |
5.2 扩大第三方参与评价 |
5.3 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技术体系 |
5.4 建设考评业务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平台 |
5.5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
5.6 加快培育政府绩效评价队伍 |
5.7 推进政府绩效评价地方立法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10)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以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一、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概况及其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
(一) 新疆民营企业情况概述 |
1、民营企业概念和特征 |
2、新疆民营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二) 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
1、加强新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
2、加强新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是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
二、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建的经验和特点 |
(一) 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初步经验 |
1、探索了多种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建立方式 |
2、探索出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的若干形式 |
3、新疆民营企业中党员的管理和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
4、初步形成了新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 |
(二) 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特点 |
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
2、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
3、工作主体和领导体制的复杂性 |
三、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一) 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
1、一些党组织在思想上对新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懈怠 |
2、一些企业主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以及自身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制约 |
3、部分职工党员先进性滑坡 |
4、一些普通职工对建立党组织不明确表态 |
(二) 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党组织对自身的功能定位存在分歧 |
2、党组织在企业发挥作用过程中呈"边缘化"趋势 |
3、部分企业党内组织生活不正常 |
(三) 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在党员的管理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
1、"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大量存在 |
2、企业内部缺少优秀的党组织负责人 |
(四) 新疆民营企业党建滞后的原因 |
1、制约民营企业党建的体制环境分析 |
2、制约民营企业党建的群体心态分析 |
3、制约民营企业党建的组织效益分析 |
四、加强和改进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一) 确立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
1、在制度上明确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是企业职工的政治核心 |
2、确定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具体职责和作用 |
(二) 加强新疆民营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发展工作 |
1、吸收优秀的民营企业主、优秀职工入党 |
2、配备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是党的书记 |
3、适当简化程序,加快发展党员步伐 |
(三) 积极探索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
1、找准党建工作与民营企业的结合点 |
2、建立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 |
3、积极协调企业主与职工的关系 |
4、充分考虑党员的个体作用 |
(四) 循序渐进的理顺新疆民营企业党组织的管理体制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潮州经贸工作的“五抓”(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地区制造业企业基层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邱晓彤. 汕头大学, 2021
- [2]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跨文化研究[D]. 覃立.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行政监督视角下政府办公厅(室)角色研究[D]. 杨墨. 暨南大学, 2020(04)
- [4]旅游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为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而努力奋斗[N]. 苏雄锋. 闽南日报, 2016
- [6]改革开放以来闽籍侨胞对福建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贡献[D]. 张涛. 华侨大学, 2016(02)
- [7]群众路线视域下的基层维稳工作研究[D]. 冯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8]广东省级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杨洁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9]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10]新时期新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以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D]. 范江玲. 新疆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