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石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0)在《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共病机制及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胆囊结石(GD)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各代谢指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初步探讨二者共病的可能机制;并通过分析共病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与代谢指标间的关系,论述体质致病的可能原理。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普外科门诊就诊,且经超声及临床诊断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98例纳入GD合并NAFLD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60例纳入NAFLD组,单纯胆囊结石132例纳入GD组,另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例纳入正常组,简称N组。NAFLD的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更新制定的NAFLD的诊断标准。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纳入人群进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中医体质等客观资料的收集,中医体质的类别划分参考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的辨别方法依据王琦教授团队研制的体质量表进行。其次,收集并整理纳入人群各相关指标,主要为体重指数BMI;血脂: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糖代谢: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 24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以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结果:1.GD合并NAFLD组患者BMI、TG、ALT、FINS、HOMA-IR、TNF-α、IL-6均明显高于其他分组(P<0.01);2.GD合并NAFLD组患者BMI与TG(r=0.71,P<0.01)、TNF-α(r=0.75,P<0.01)、IL-6(r=0.73,P<0.01)、HOMA-IR(r=0.65,P<0.01)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3.GD合并NAFLD患者排名前三的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21.4%)、气虚质(17.4%)、湿热质(14.3%),其次为气郁质(11.2%)、阴虚质(11.2%)、平和质(9.2%)、瘀血质(8.2%)、阳虚质(7.1%)、特禀质暂无(0%);4.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GD合并NAFLD患者BMI指数及IR水平均高于其他体质类型(P<0.05)。结论:1.GD合并NAFLD与BMI、TG、ALT、FINS、HOMA-IR、TNF-α和IL-6水平升高有关;2.二者的共病机制可能是以BMI、TG升高为基础,继而导致大量脂肪组织形成,脂肪组织凋亡激发促炎因子(TNF-α、IL-6)释放,引起IR水平升高所形成的;3.GD合并NAFLD的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4.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可能是通过引起BMI、IR水平升高导致二者共病的发生。
安爱虎,周文策,张辉[2](2019)在《胆道微生态与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胆总管结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其发生发展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道微生物群落在胆总管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胆道微生态与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郝俭俭[3](2019)在《基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营养、膳食不合理引起疾病高发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日常膳食对自身体能的影响。饮食作为生活中一件必须的事情,其受众面向所有人,但在目前的营养学和膳食平衡设计中,没有较好的考虑到针对特定年龄阶段(本课题以中年人为例)疾病高发人群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并从中获取所需营养;另外,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人们对营养、膳食和疾病之间的认识是被需要的。由于此年龄段人群基础代谢率下降,机体逐渐出现退化,但仍保持着年轻时较高代谢的膳食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高发疾病接踵而来,为解决该年龄段营养和膳食引发的疾病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年人高发疾病的视觉特征为出发点,立足于营养学与膳食平衡信息图形化设计的信息传达功能和视觉感知的特点,针对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发现问题。从疾病、营养和膳食平衡中,找到因膳食不合理、营养失衡导致的高发疾病;其次,分析问题点。针对疾病人群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归纳相应人群的实际需求,通过对营养学、膳食平衡的细分,帮助人们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信息图形化进行设计表达;最后,解决问题。基于营养和膳食平衡,针对图形化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总结归纳能够满足不同受众人群的营养膳食设计需求,再通过对图形、版式、色彩、文字等设计要素分析,结合设计方法进行综合实践运用,来提高受众人群与图形化表达之间高效便捷的视觉沟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获取和传递有效信息,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合理量化营养和膳食摄入,为增强营养、膳食和疾病意识提供参考和帮助。
安爱虎[4](2019)在《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结构及其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其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8年11月因胆总管结石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ERCP诊疗中心接受ERCP手术治疗的患者23例,其中初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4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9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史资料以及术前检验结果,并于ERCP术中采集胆总管胆汁样本。提取所有样本的微生物DNA,进行PCR扩增,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鉴定细菌OTU。通过物种分类注释,揭示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对比分析复发性与初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总管胆汁中细菌DNA检出率为100%。研究共获得579 599个高质量tags,平均每个样本25 200±11 429个tags,其中初发性胆总管结石获得325 559个tags,复发性胆总管结石获得个254 040个tags。经鉴定获得1075个细菌OTUs,平均每个样本191±66个OTUs,其中初发性胆总管结石获得830个OTUs,复发性胆总管结石获得824个OTUs。依据物种分类注释结果,所有OTU归属于17个细菌门和221个细菌属类群,其中初发性胆总管结石有17个门和194个属的菌群,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有13个门和165个属的菌群。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埃希氏菌属最为丰富。与初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相比,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更为相似,物种多样性较低。在门水平,厚壁菌门在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平均丰度升高,而其他菌门的平均丰度均降低;在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属中埃希氏菌属、肠球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在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平均丰度分别是初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2.5倍、2.7倍和82倍,其余大部分菌属的平均丰度均下降。结论:本研究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胆道菌群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描绘了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中细菌检出率为100%。比较分析了复发性与初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差异,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更低。胆道细菌群落失衡可能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有关。
陈超波,胡海,蒋兆彦[5](2018)在《胆囊切除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病与代谢异常相关。胆囊切除术仍是目前胆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对机体特别是脂质代谢如胆汁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代谢会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代谢疾病如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风险。本文对胆囊切除与脂质代谢的关系作一综述。
希龙夫[6](2017)在《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临床病例研究,观察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瘦素(Leptin,Lp)含量、胆汁leptin含量、血液脂质、脂蛋白、部分载脂蛋白含量、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值,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性,探讨leptin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科住院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共91例,严格按入组标准进行分组,即胆囊胆固醇结石组(A组)和非胆囊结石组(B组),以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标准,将A组分成A1组30例(BMI≥24 kg/m2)和A2组28例(BMI<24 kg/m2);B组分成B1组18例(BMI≥24 kg/m2)和B2组15例(BMI<24 kg/m2)。对A、B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BMI、血清leptin含量、胆汁leptin含量、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值、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胆汁酸、甘油三酯等指标进行检测,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B组相比,A组病例血清leptin含量显着增高,P<0.05,并显示出该组血清leptin水平与BMI正相关,当BMI≥24 kg/m2时关联性变强;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水平显着性增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显着性降低,P<0.05;A、B组胆汁leptin含量、总胆汁酸、脂蛋白(a)等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血清leptin含量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血液脂质及脂蛋白水平,最终表现为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血清leptin含量的升高,可能带动胆汁leptin含量的增高,进而直接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2.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leptin水平升高,血清leptin水平显着性增高,且血清leptin含量与BMI存在正相关。3.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血液脂质和脂蛋白代谢改变的表现。
艾克拜尔·艾力[7](2013)在《新疆维吾尔、汉族脂联素基因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胆囊结石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常见病,与种族遗传、环境、分泌、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缺乏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脂肪因子可能是肥胖导致胆石症的关键。新疆是我国胆囊结石病和肥胖病高发区,我们课题组曾在肥胖脂肪因子相关研究中发现脂联素与胆囊结石之间存在规律性关联,因此本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表达调控研究:(1)观察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胆囊结石患者和无胆囊结石者的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大网膜及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2)探讨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与胆囊胆固醇结石、肥胖发病的关系,以及遗传因素、民族(种族)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和胆囊结石发病的影响,为新疆维吾尔族胆囊结石病高发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维吾尔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和非胆囊结石患者皮下脂肪组织和大网膜组织,采用RT-PCR方法鉴定脂联素基因mRNA表达水平,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不同民族的肥胖和非肥胖人群中胆囊结石患者网膜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与胆囊结石的关系。(2)用Sequenom Mass ARRAY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分析技术,定量检测脂联素基因的突变位点,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评价脂联素基因ⅣS2+712A/G位点突变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该突变位点及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胆囊结石病的关联性,为胆囊结石病高发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结果:(1)RT-PCR结果显示,维吾尔胆囊结石组网膜和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低于非胆囊结石组,其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膜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维吾尔肥胖和非肥胖两大组间年龄、FPG、TC、TG、 HDL-C、LDL-C等临床指标和网膜及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的均数比较,肥胖组空腹CHO、TG显着增高(P<0.01),而网膜和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无论性别,与非肥胖者比较,肥胖者网膜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在女性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同样显着降低(P<0.01)。汉族胆囊结石肥胖组、胆囊结石非肥胖组、肥胖非胆囊结石组和非肥胖非胆囊结石组等4个亚组两两比较发现,肥胖胆囊结石组的FPG、CHO、TG高于非肥胖的两个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肥胖患者易于出现糖脂代谢紊乱有关。汉族肥胖胆囊结石组的网膜和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低于非胆囊结石组的其他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胆囊结石组网膜和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均低于非胆囊结石组(P<0.05)。而汉族肥胖组只有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量低于非肥胖组(P<0.05),网膜脂联素mRNA表达量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与维吾尔族患者有所不同,可能与本研究中汉族肥胖比例较低有关(维吾尔肥胖和非肥胖比=98:56,汉族35:44)。(2)Sequenom MassARRAY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在维吾尔族人群中,胆结石组AA, AG及GG分别占病例组的22.1%、60.6%和17.3%。非胆结石组AA, AG及GG分别占病例组的30.2%、48.9%和20.9%。胆结石组与非胆结石组间AA、GG、AG三种基因型无差异(X2=1.77,P=0.413)。胆结石组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4%和47.6%,但非胆结石组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4.65%和45.35%。胆结石组与非胆结石组间这两个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X2=0.123,P=0.798)。在汉族人群中,胆结石组AA, AG及GG分别占病例组的33.3%、41.7%、25%。非胆结石组AA, AG及GG分别占病例组的37.5%、48.95%、17.5%。胆结石组与非胆结石组间AA、GG、AG三种基因型无差异(x2=0.732,P=0.0.693)。胆结石组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4.15%和45.85%,但非胆结石组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和40%。胆结石组与非胆结石组间这两个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x2=0.437,P=0.266)。(3)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结果显示,在维吾尔族人群中,胆囊结石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非胆囊结石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人群中,胆囊结石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非胆囊结石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与维吾尔族、汉族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病相关。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胆固醇结石患者和肥胖患者网膜脂肪与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非胆结石患者和非肥胖患者,并与体重指数负相关;在研究样本总体以及肥胖组中,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网膜脂肪组织。还发现民族、性别、体重指数与胆囊结石具有相关性,提示维吾尔族、女性易发胖而可能促进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2)脂联素基因+712A/G多态性与新疆维、汉两民族胆囊结石的发生可能没有相关性。(3)维、汉两民族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与维、汉两民族胆囊结石的发生有关。
潘正凤[8](2013)在《模型胆汁中磷脂酶A2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临床上胆结石病症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而且胆固醇型结石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在人类胆囊胆汁中胆固醇几乎是饱和的,胆汁中含有卵磷脂,卵磷脂能够解溶人体胆汁中多余的胆固醇,当卵磷脂浓度的微小改变就会破坏胆固醇的溶解平衡,从而使胆固醇析出,形成胆固醇型结石。胆固醇型结石的形成至少涉及如下四种主要的因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加速胆固醇成核-结晶、胆汁的蠕动性发生改变和肠道内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和器官中的磷脂酶A2(PLA2)能催化水解卵磷脂的二位酰基,产生溶血卵磷脂和游离脂肪酸,溶血卵磷脂解溶胆固醇的能力仅为卵磷脂的50%,而其中游离脂肪酸有成核效应,故磷脂酶A2的活性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重要的直接关系。在模型胆汁中研究金属离子和药物对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胆结石病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和参考。本论文考察了模型胆汁中金属离子和药物对磷脂酶A2水解磷脂反应的影响,建立了一套酚红在线分光光度法,考察了模拟胆汁中酚红浓度、缓冲对的浓度、酶浓度、反应的温度等对磷脂酶A2催化水解卵磷脂反应速率的影响,在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了金属离子(Ca2+、Mg2+、Ba2+、Cu2+)对PLA2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Mg2+、Ca2+离子对PLA2的催化水解有促进作用,Ba2+、Cu2+离子对PLA2的催化水解有抑制作用。在模型胆汁中研究了抗坏血酸,甘草甜素,氨苄西林四种药物对PLA2催化水解卵磷脂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对PLA2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氨苄西林对酶的活性影响最小,且三种药物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抑制效果也不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获得了在不同条件下模拟胆汁的形貌,以及加酶后形貌的变化情况。
庄文龙[9](2013)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中可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危重疾病。60岁以上的病人,即使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的发现,亦常有动脉硬化,心、肺、肾功不全,糖尿病和肿瘤因素的潜在,老年人的病理和生理的复杂性,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差[1]。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性ERCP的在临床中的作用愈显重要,以其疗效显着、创伤小、治疗后较快恢复和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在治疗性ERCP的发展过程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逐渐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许多临床工作者认为内镜下乳头球状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以其并发症少、更好的保护乳头括约肌等优点将会取代EST。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球状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肝胆胰外科180例行ERCP取石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分EST组和EPBD组,每组90例,患者年龄均≧60岁,EPBD组在球状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后以取石网篮或气囊取石,EST组按常规操作进行。两组手术后均常规置入鼻胆管引流3d,并行鼻胆管造影复查。结果:EST组和EPBD组胆总管结石患者一次成功取石中分别有88例(98%)和89例(99%);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6例(29%)和30例(33%);其中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例(22%)和24例(26%);术后急性胰腺炎分别有4例(4%)和6例(6%),EST组术后出血2例(2%),,两组术后均无消化道穿孔及死亡病例。结论:1、EST与EPBD两种术式有着相近的取石成功率,术后早期监测可见两组患者胰腺炎的发生率相近,但EST术后出血几率相对于EPBD要高。可见,同等条件下,EPBD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术式。
赵雪晴,俞凯敏,郑铁生[10](2011)在《咖啡影响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石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我国的胆石病则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防治胆固醇结石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咖啡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咖啡中的不同成分对胆固醇及其结石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胆石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石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共病机制及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胆囊结石的研究现状 |
1.1 中医研究现状 |
1.2 西医研究现状 |
2.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
2.1 中医研究现状 |
2.2 西医研究现状 |
3.胆囊结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
4.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现状 |
4.1 中医体质概述 |
4.2 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
4.3 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的可行性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诊断标准 |
1.6 体质调查方法 |
1.7 指标测定方法 |
1.8 数据处理方法 |
2.结果 |
2.1 四组一般情况比较 |
2.2 四组各指标的比较 |
2.3 GD合并NAFLD组中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
2.4 GD合并NAFLD组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差异 |
2.5 GD 合并 NAFLD 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 BMI、IR 的关系 |
讨论 |
1.GD合并NAFLD与 BMI、TG、TC的关系 |
2.GD合并NAFLD与 TNF-α、IL-6、FINS、HOMA-IR、ALT、的关系 |
3.GD合并NAFLD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
4.GD 合并 NAFLD 组中医体质分型与 BMI、IR 的关系 |
5.从中医体质学探讨GD合并NAFLD的日常调理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存在的问题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胆道微生态与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道微生态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研究 |
2 胆道细菌的来源 |
3 胆总管结石形成的细菌学机制 |
3.1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
3.2 磷脂酶 |
3.3 黏液和黏蛋白 |
3.4 细菌的自我保护机制 |
3.5 肠道菌群 |
3.6 细菌引起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其他机制 |
4 小结 |
(3)基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关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现状分析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1 符合大数据时代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 |
1.4.2 优化营养学和膳食平衡的传播方式 |
1.4.3 满足特殊年龄段人群的实际需求 |
1.5 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
1.7 课题研究流程 |
第2章 营养学和膳食平衡的概述与受众人群分析 |
2.1 营养学综述 |
2.2 食物营养学问题分析 |
2.3 膳食平衡的综述 |
2.4 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的问题分析 |
2.5 问题分析总结 |
2.6 受众人群的分析 |
2.6.1 基于健康人群的分析 |
2.6.2 基于非健康人群的分析 |
2.6.3 问卷调查问题总结(问卷调查详见附录1)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 |
3.1 信息图形化设计概述 |
3.1.1 信息图形化设计的概念 |
3.1.2 信息图形化设计的分类 |
3.2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原则 |
3.2.1 可视易读性原则 |
3.2.2 引导易懂性原则 |
3.2.3 趣味易识记原则 |
3.2.4 高效易适用原则 |
3.3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方法 |
3.3.1 分析关联法 |
3.3.2 信息解构法 |
3.3.3 图形强化法 |
3.3.4 趣味识记法 |
3.3.5 色彩吸引法 |
3.3.6 量化信息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实践分析 |
4.1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可行性分析 |
4.2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流程 |
4.2.1 关于营养、膳食平衡、疾病的内容收集 |
4.2.2 针对不同受众人群的信息整合分类 |
4.2.3 基于不同目标人群图形化设计的综合运用 |
4.3 营养学膳食平衡中以疾病人群为中心的设计需求分析 |
4.4 营养学膳食平衡信息图形化的用户视觉需求分析 |
4.4.1 主题图形的设计分析 |
4.4.2 辅助图形图标设计分析 |
4.4.3 色彩运用分析 |
4.4.4 文字要素分析 |
4.5 信息媒介的选择 |
4.6 设计方法实践 |
4.6.1 疾病特征的图形化设计 |
4.6.2 膳食食材的趣味性设计 |
4.6.3 每日膳食所需的信息设计 |
4.6.4 膳食摄入比例的图形化设计 |
4.6.5 设计方法的综合实践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调查 |
附录2:五大高发疾病患者综合分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结构及其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样本收集与保存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4 DNA提取 |
1.5 PCR扩增 |
1.6 文库构建与测序 |
1.7 生物学信息分析 |
1.8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2.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
2.2 MiSeq测序结果 |
2.3 初发性和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多样性比较分析 |
2.4 初发性和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分布特征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道微生态与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胆囊切除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功能 |
1.1 储存与释放胆汁 |
1.2 转运胆囊胆汁胆固醇 |
1.3 内分泌功能 |
2 胆囊切除对胆汁酸、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的影响 |
2.1 胆囊切除对胆汁酸的影响 |
2.2 胆囊切除对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影响 |
3 胆囊切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4 展望 |
(6)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瘦素与普外科相关疾病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新疆维吾尔、汉族脂联素基因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及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相关性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模型胆汁中磷脂酶A2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人体胆汁 |
1.1.1 人体胆汁成分 |
1.1.2 人体胆汁形成 |
1.1.3 人体胆汁功效 |
1.2 胆结石 |
1.2.1 胆结石成因 |
1.2.2 胆固醇型胆结石 |
1.3 模拟人体胆汁 |
1.3.1 胆固醇、卵磷脂及胆盐 |
1.3.2 胆结石形成机理的研究方法 |
1.4 磷脂酶A2 |
1.4.1 磷脂酶A_2的来源及分类生理功能 |
1.4.2 磷脂酶A_2在胆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
1.4.3 酶活性的测定 |
1.4.5 金属离子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1.4.6 药物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模型胆汁的配制 |
2.2.1.1 体系的确定 |
2.2.1.2 配制模型胆汁 |
2.2.2 溶液的配制 |
2.2.3 在线检测游离脂肪酸 |
2.2.3.1 酚红变色原理 |
2.2.3.2 在线检测原理 |
2.2.4 模拟胆汁中PLA_2催化反应速率及相对活性的测定 |
2.2.5 实验最佳条件的确定 |
2.2.6 金属离子对PLA_2活性的影响 |
2.2.7 药物对PLA_2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酚红在线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3.1.1 酚红浓度的影响 |
3.1.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1.3 缓冲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1.4 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2 金属离子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2.1 CA~(2+)对PLA2活性的影响 |
3.2.2 Mg~(2+)对PLA2活性的影响 |
3.2.3 BA~(2+)对PLA2活性的影响 |
3.2.4 Cu~(2+)对PLA2活性的影响 |
3.3 药物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3.1 抗坏血酸(Vc)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3.2 甘草甜素(GG)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3.3 氨苄西林(AMP)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3.4 同一pH值中不同药物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3.5 胆汁溶液加药物后温度对磷脂酶A_2活性的影响 |
3.4 模型胆汁的形貌分析 |
3.4.1 模型胆汁的TEM |
3.4.2 PLA2水解模型胆汁的TEM |
3.4.3 药物作用于模型胆汁的TEM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两种临床分型结石的不同 |
2.3 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
2.4 发病机制 |
2.5 临床表现 |
2.6 临床诊断方法 |
2.7 胆石症的治疗 |
2.8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病例选择 |
3.2 手术器械及术前准备 |
3.3 EST 和 EPBD 操作方法 |
3.4 监测指标 |
3.5 并发症的判定与处理 |
3.6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取石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者术后监测情况 |
4.3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 |
第5章 讨论 |
5.1 两种术式的选择 |
5.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胆石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结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共病机制及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D]. 李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胆道微生态与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安爱虎,周文策,张辉.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08)
- [3]基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D]. 郝俭俭.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结构及其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研究[D]. 安爱虎. 兰州大学, 2019(08)
- [5]胆囊切除与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J]. 陈超波,胡海,蒋兆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1)
- [6]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D]. 希龙夫.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7(05)
- [7]新疆维吾尔、汉族脂联素基因表达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因素的研究[D]. 艾克拜尔·艾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模型胆汁中磷脂酶A2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D]. 潘正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9]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分析[D]. 庄文龙. 吉林大学, 2013(08)
- [10]咖啡影响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J]. 赵雪晴,俞凯敏,郑铁生.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1(01)
标签:胆总管结石论文; 胆固醇论文; 胆固醇结晶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胆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