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崔引航[2](2021)在《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本文通过收集发表于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及Pubmed等英文数据中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对文献中涉及的中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索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发表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及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拟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以人工检索的方式最终确定纳入文献。建立中药数据库,以Excel软件对录入中药的频次、种类、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SPSS 25.0及SPSS Modeler18.0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本次用药规律研究共纳入文献162篇,获得方剂170个,中药168味。(1)在各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前十味中药为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陈皮。(2)在各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超过10%的还有利水渗湿药,其次为理气药、清热药、收涩药、止血药、化湿药等。(3)在性味归经方面: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超过30%的还有平性药。药味方面,甘味药使用最多,超过30%的还有苦味药。归经方面,排名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脾经、肺经、胃经。(4)聚类分析:使用频次超过20的25味中药可聚为5类:第一类: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砂仁、扁豆、人参、桔梗、莲子、白芍。第二类:黄连、木香、当归、干姜、黄芩、半夏。第三类:陈皮、厚朴。第四类:黄芪、三七。第五类:乌梅、肉豆蔻、补骨脂。(5)关联规则结果:对16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85%,共产生23条规则,两味药组合、三味药组合、四味药组合排名为首的分别是:茯苓+白术、茯苓+甘草+白术、薏苡仁+茯苓+白术+甘草。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常用药有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陈皮等药物。(2)功效分类统计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使用最多,可见脾虚湿蕴型UC的病机以脾虚湿盛、气滞水停为主。(3)温性及平性药物在治疗脾虚湿蕴型UC时涉及最多,可见治疗脾虚湿蕴型UC时应使用温补中焦,平调脾胃的药物。五味多为甘味、苦味、辛味,归经多归脾经、肺经、胃经。(4)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可发现参苓白术散、平胃散、四君子汤等方剂常用于治疗脾虚湿蕴型UC,疾病后期,常用四神丸等方剂温补脾肾。(5)相关研究结果在导师的学术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治疗UC时导师坚持首健中焦、燥湿不伤阴、清热不伤胃、注重脾肾同治的原则是导师的独到经验。
谭高展[3](2021)在《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面收集针刺中药并用对比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文献,并筛选出其中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针药并用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找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相关医学数据库如知网、Pubmed中所有符合纳入要求的文献,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Meta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23篇RCT文献,涉及188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针刺中药并用组)949例,对照组(西药组)933例。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UC总有效率为95.02%(801/8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20%(640/829),整体检验效应Z=9.81(p<0.00001),OR=5.79,95%CI=[4.08,8.22],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总体临床疗效较好。在治愈率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49.5%(345/697),对照组为28.8%(197/683),OR=2.80,95%CI=[1.99,3.92],整体检验效应值Z=5.97(p<0.00001),提示针刺中药并用组治愈率高于西药组。在肠镜疗效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镜疗效为96%(105/109),对照组为70%(77/110),OR=8.67,95%CI=[2.97,25.34],整体检验效应值Z=3.95(P<0.0001),提示针刺中药并用组肠镜疗效较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研究结果显示Z=3.84(p=0.0001),SMD=-0.85,95%CI=[-1.29,-0.4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后TNF-α结局指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血清白介素-8(IL-8)的研究结果显示SMD=-1.65,95%CI=[-3.56,0.27],Z=1.68(p=0.0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对IL-8结局指标较好。在安全性方面,5篇文献进行了安全性指标的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1%,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7.7%,整体检验效应值Z=3.53(p=0.000<0.05),OR=0.08,95%CI=[0.02,0.33],提示针药并用治疗U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干预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目前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中,针刺取穴常选经络及穴位(前10位)为:足阳明经-上下巨虚和足三里,足太阴经-阴陵泉和三阴交,任脉-水分、天枢、气海和中脘,足太阳经-脾俞;所用高频(前10位)中药为:黄连、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甘草、白术、党参、白及、地榆及薏苡仁。结论:本次Meta分析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率、肠镜下疗效以及降低TNF-α、IL-8的水平,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虽然存在纳入文献质量总体不高,目前尚无针刺中药并用对比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西药的临床研究等不足之处,但对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提供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蔡棱柢[4](2021)在《健脾温中清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健脾温中清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温中清肠方配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和对照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各30例,治疗组予健脾温中清肠方煎服(每次200ml/,日服2次,早晚分服)+内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每次1g,日服三次)治疗,对照组予内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每次1g,日服三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及证候疗效评价、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肠黏膜变化、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及用药安全。结果:(1)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相比P=0.401>0.05,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相比P=0.003<0.05,具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Z=-2.010,P=0.044<0.05,具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间单项中医症状疗效对比,腹泻、神疲乏力、肢体倦乏和食少纳差症状方面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粘液血便、腹胀、腹痛方面上,虽有中医症状积分上的改善,但改善程度上不具明显差异(P>0.05)。(4)肠黏膜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效率分别为83.30%与76.00%,不具明显差异。(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00%和76.00%亦不具明显差异。(6)两组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积分量表对比(IBDQ评分量表),P=0.016<0.05,有显着差异,即治疗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程度优于对照组。(7)疗程结束,两组患者复查血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测验、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明显波动。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腹胀、恶心明显,经对症治疗后可继续原方案治疗。结论:健脾温中清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疗效显着,在改善腹泻、神疲懒言、肢体倦乏和食少纳差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照组。
孔海霞[5](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目的:已通过检索近十年文献得到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用药特点,活动期以清热药为主,缓解期以补虚药为主,而在药性的统计中,活动期以寒凉药物为主,缓解期以温热药为主。进一步明确我院中医药治疗UC不同疾病分期下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和肛肠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住院病历处方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对单药药味、药性及功效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到UC活动期重度共计用药100味,使用总频次共474次,中度用药110味,使用总频次共681次,轻度用药141味,使用总频次共977次,缓解期用药117味,使用总频次共496次;在药类分布上,UC活动期的重度和中度均以清热药为主,活动期的轻度及缓解期均以补虚药为主;在药性分布上,UC活动期重度使用的药物性味以寒凉药为主,频率41.77%;中度、轻度及缓解期使用的药物性味以温热药为主,频率分别为41.41%、40.94%、38.31%;聚类结果显示,UC活动期以白头翁汤为基础方,随着疾病的活动度下降,温热药物的应用逐渐增多,缓解期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结论:UC主要治疗原则以祛邪泻实、调和脾胃气机为主,活动期偏重清法和缓解期偏于补法,活动期随着病情活动度减轻,使用的药物药性偏于温热。第二部分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在基于疾病分期进行寒热辨证的基础上,观察经典寒热方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寒热辨证施治法起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分组:将SD大鼠44只,体质量218~224 g,于实验开始前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4只大鼠留取肠道标本作为基线数据。剩余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25只;对照组分别于造模第10天、17天、24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留取数据;模型组大鼠于造模第10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清热组;模型组造模第17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温阳组。2.造模: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予蒸馏水自由饮用,模型组通过自由饮用4.5%硫酸葡聚糖钠盐溶液(DSS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第10天起,模型组大鼠继续自由饮用1%DSS溶液维持7天;造模第17天起,所有动物均自由饮用蒸馏水。3.给药:造模第10天起,清热组予以白头翁汤10.5 g/kg/d;造模第17天起,温阳组予以理中汤8.4g/kg/d,均予每日1次灌胃并持续治疗1周。4.每日记录大鼠一般情况、饮水量,每日称取体重记录。5.通过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对大鼠进行模型确认及疾病分期。6.使用Western-blot法检测温度受体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明确UC大肠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大鼠温度受体表达的特点,同时评价经典寒热方剂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1.由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在自由饮用4.5%DSS溶液第10天大鼠表现为易激惹、明显的粘液脓血便以及体重的下降,提示大鼠UC模型诱导成功。2.体重: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体重逐渐增加,无异常。造模第10天、第1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第24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上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体重值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炎症评分: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评分显着上升,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予以白头翁汤、理中汤分别治疗1周后,炎症评分均有下降,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4.模型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V1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V1表达下调。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M8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M8表达逐渐下调(P>0.05)。5.治疗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清热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表达水平下调(P>0.05),温阳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的表达上调(P>0.05)。清热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水平上调(P>0.05)。温阳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上调(P>0.05)。6.发现了 rV1/M8变化曲线。基线组大鼠是寒温平衡,以此数据作为基线,用TRPV1及TRPM8表达量的比值(缩写为rV1/M8)可得到一条寒热相对变化曲线,可看出,在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极期时,rV1/M8表达上升,TRPM8快速下调,TRPV1下调不明显,与UC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的辨证相一致;在炎症后期,TRPV1表达快速下调,TRPM8下调趋势缓慢,rVl/M8表达下调,与UC缓解期的脾胃虚寒证的辨证相一致。经白头翁汤治疗后,rV1/M8较模型组同期下调明显,同时低于寒温平衡线;经理中汤治疗后,rV1/M8下调,且低于寒温平衡线。结论:1.DSS溶液可以诱导出的大鼠UC模型,具有良好的剂量-时间-病理相关性,能够基本模拟UC的大肠湿热及脾胃虚寒证,适合进行UC的寒热证研究。2.随着UC辨证阶段转化,温度受体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在大肠湿热阶段,TRPV1、TRPM8下调;在脾胃虚寒阶段,TRPV1下调,TRPM8下调。3.寒温方剂按照传统分阶段辨证使用能够有效减轻肠道组织炎症,同时可干预温度受体的表达水平。清热方剂可降低TRPV1表达,温阳方剂可提升TRPV1表达;清热方剂可提升TRPM8表达,但温阳方剂也可提升TRPM8表达。温度受体可能是传统寒热药物的疗效作用靶点之一。4.rV1/M8与UC的传统寒热辨证具有较好的契合性,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并深入研究。
邢潇潇[6](2021)在《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类涉及到多学科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密不可分,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部分UC患者在接受不同周期与浓度的西药治疗失败后,出现肠道炎症加重,甚而继发贫血、水钠潴留、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而此时围手术期的风险与手术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更是有着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应在疾病缓解期尽快给予有效治疗方法。除应用常规西药缓解患者症状外,中医药在UC的治疗中起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使用发现,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对于湿热证型的UC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最新指南中中药治疗亦提及上三方,但此三方临床治疗UC的疗效无明确比较,对于证型相似、症状难以明确区分的患者该如何选择,仍有待研究。目的此研究旨在探索经典名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治疗湿热证型UC的疗效对比,为临床方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通过对病理检查评分、结肠镜检查评分、血清炎症因子TNF-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7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1 β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6评分等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等方法;对二分类变量总有效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Abbe图等方法分析;不同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可通过Meta回归及气泡图辅助分析;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来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贝叶斯分析通过运用Stata16.0及GeMTC软件绘制纳入文献的临床总有效率的证据网络图、校正漏斗图、预测区间图、计算各闭合环的不一致性大小,运用GeMTC绘制总有效率概率排序图。结果基于循证医学的传统Meta分析结果:(1)初步检索收录1268篇文献,最终纳入10项研究,观察组431例,对照组430例;(2)运用白头翁汤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RR=1.28,95%CI[1.09,1.50],p=0.00);(3)白头翁汤治疗组在肠黏膜病理检查评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SMD=-1.38,95%CI[-1.70,-1.06],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4)白头翁汤治疗组的结肠镜检查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分数低于对照组(SMD=-1.25,95%CI[-1.57,-0.9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白头翁汤治疗组TNF-α水平(SMD=-1.33,95%CI[-1.70,-0.95],p=0.00)、IL-17 水平(SMD=-1.54,95%CI[-1.89,-1.19],p=0.00)、IL-1 β 水平(SMD=-2.75,95%CI[-3.18,-2.32],p=0.0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SMD=-0.81,95%CI[-1.07,-0.54],p=0.00)、IL-6水平(SMD=-1.20,95%CI[-2.00,-0.41],p=0.00)方面均较对照组疗效显着,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芍药汤较对照组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疗效显着(RR=1.31,95%CI[1.11,1.53],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通过补充纳入28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芍药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10.14,95%CI[2.56,41.09]),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6.99,95%CI[1.91,27.71]),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4.62,95%CI[1.27,17.16]),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比较(OR=2.93,95%CI[1.61,5.41]),结果差异均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医学传统Meta分析表明,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芍药汤较常规西药可更有效地提高湿热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诸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网状Meta分析表明,在改善UC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芍药汤合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
杨朋[7](2021)在《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比较,客观评价芍药汤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的疗效。2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于芜湖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60例UC患者(不含脱落病例),且中医辨证均为大肠湿热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ESR与hs-CRP的水平、内镜下黏膜表现及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中医症状评分变化,通过SPSS 24.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差异。3结果从内镜下黏膜病变疗效评价上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5);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上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p<0.05)。且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4结论(1)在本次60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研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多;(2)在本次60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研究中慢性复发型患者最多,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3)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能降低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4)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能促进大肠湿热型UC患者病变黏膜的愈合;(5)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能改善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腹泻、腹胀、黏液脓血便、口干口苦及里急后重等方面。
沈照峰[8](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归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以结直肠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疑难病。有报道称,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如北美和欧洲地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已到达一个平台期。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亚洲和南美洲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为重大疑难性疾病,临床上迫切需要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其防治措施及其疗效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现代医学用于治疗UC的方法很多,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生物制剂等。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长期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往往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骨髓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负担重等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诱导UC缓解。全球范围内,治疗UC的药物正在不断问世,但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使UC达到完全缓解(内镜缓解),单纯西药治疗的缓解率仍然在30%-40%之间。中医药作为一种补充替代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等独特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UC。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有效证据不断涌现,我们既往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中医药可有效缓解UC的疾病进程,显示中医药治疗UC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如顶层设计、研究经费等)的影响,大多数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不合理、研究样本量较小、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极易产生偏倚,所获得的结论并不可靠。而且研究间经常出现相悖的结论,无法全面地评价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决策时缺少系统的循证证据。鉴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第一部分基于本团队搭建的多中心、双向性、观察性UC研究队列,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收集中医药治疗UC的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本土化证据,以期为UC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本课题第二部分在前期中医药治疗UC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Overviews)基础上,运用网状Meta分析,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疗法的优劣情况,以期为UC临床实践提供权威可靠的循证证据,进一步开拓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道路。第一部分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应用特征,并探索其疗效,为前瞻性研究提供线索,为UC临床实践提供循证证据。方法:基于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专科UC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1065例UC真实世界队列数据,采用R version3.4.4开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等算法探索中医药用药规律。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加权法控制混杂因素,以临床疗效作为治疗结局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共纳入1065例UC有效病例,男女比例1.58:1,平均年龄41.6±9.3岁,BMI在17.9~21.4之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大部分患者生命早期有感染史,有不同程度的用药史,喜吃辛辣刺激、油炸食品和甜食,少数患者有吸烟史、家族史;疾病病程多在6~10年,病变多累及广泛结肠,多为轻中度缓解期患者,以慢性复发型为主,多为大肠湿热证、气虚质患者,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表现;中药方剂涉及245种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物依次为茯苓、薏苡仁、白术、党参、木香,汤剂以芍药汤加减为主,出现频度最多的药物组合是“党参、茯苓”,呈现出复杂的关联网络;中药组总有效率与美沙拉秦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美沙拉秦组(P<0.001)。结论:本中心真实世界UC队列在一般人口学、临床流行病学和诊疗转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中医药治疗UC的一般规律。中医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考虑到纳入人群等混杂,应进一步加强UC慢病管理平台建设,结合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第二部分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目的:以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西药为共同参照,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各类中医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方法:严格遵循Cochrane评价手册,通过计算机检索不同的电子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Embase Classic、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hINFO、CINAHL、SCOPUS、CNKI、CBM、VIP、SinoMed、WanFang数据库等,辅以手工检索未公开发表的会议文摘、论文等)建库以来关于中医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运用R version3.4.4和Win BUGS 1.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并进行排序。结果:共计9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19种中医药干预措施和7988例UC患者。其中91项2臂RCT,2项3臂RCT,产生24种直接比较,147种间接比较,形成7个loops(triangles)。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17个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针灸排序位于第三位外)中西医结合疗法普遍优于单一疗法,中医综合疗法均优于单一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排序位于第十九位)。临床疗效SUCRA排序前6位的依次为: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食疗、针灸、氨基水杨酸类+中药灌肠、氨基水杨酸类+穴位贴敷、中药口服+针灸。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但考虑到中医药原始研究质量一般,纳入的权威机构实施并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量有限,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赵辉[9](2020)在《基于圆运动理论加味芍药汤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圆运动理论辨证下加味芍药汤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加味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粘膜的病理变化、通透性以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明确圆运动理论辨证下加味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加味芍药汤观察组和美沙拉嗪肠溶片(4g/d)对照组,每组30例。维持8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临床缓解率、主要症状积分、症状消失率、中医证侯疗效评分以及症状改善情况、镜下结肠粘膜评分、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以及用药安全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研究:选取DSS法制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随机分成中药高剂量观察组、低剂量观察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四组(9只/组),各组持续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周,观察并记录每组小鼠体重变化情况、结肠粘膜大体形态和结肠粘膜组织变化情况,选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IL-1、IL-4和IL-6的含量,选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COX-2的表达,选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临床试验:加味芍药汤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美沙拉嗪对照组具有优势。中药观察组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口苦口干等症状的消失率方面,中药观察组(70.00%、86.67%、90.00%、86.21%、94.12%)高于美沙拉嗪对照组(43.33%、56.67%、50.00%、40.00%、33.33%)(P<0.05);中药观察组结肠粘膜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亦为明显(P<0.05)。中药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中药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动物实验:经加味芍药汤干预后UC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肠粘膜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以及血清TNF-α、IL-1、IL-4、IL-6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加味芍药汤观察组小鼠的TLR4、NF-κB、COX-2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下降,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此外,加味芍药汤观察组小鼠的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升高(P<0.05),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圆运动理论加味芍药汤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沙拉嗪肠溶片,特别表现在患者中医证候、结肠粘膜病变和生活质量方面。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加味芍药汤通过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和COX-2在UC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并通过上调结肠粘膜中Occludin、ZO-1蛋白水平恢复结肠粘膜通透性,促进结肠粘膜屏障修复,这可能是其对UC治疗有效的两个作用机制。
王倩[10](2019)在《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蛋白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力求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免疫学角度更深一步揭示艾灸治疗UC的免疫学机制及艾灸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艾灸组、艾灸加西药组,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的方法,每只鼠按每日饮用125ml溶液投放4%DSS溶液,饮用7天后,正常饮水。实验操作结束后,腹腔麻醉大鼠,腹主动脉插管采血,并截取其病变结肠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UC2和EGFR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MUC2、EGFR基因表达。结果:1.艾灸、西药治疗后,艾灸组、西药组、艾灸加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其中以艾灸加西药组改善明显。2.大鼠DAI评分和CMDI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DAI和CMDI评分提高,经艾灸、西药、艾灸结合西药治疗后DAI评分和CMDI评分逐渐下降,逐渐接近正常水平。3.经治疗后MUC2和EGF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尤以艾灸复合西药组升高明显。4.治疗三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MUC2 m RNA和EGFR m RNA含量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艾灸与西药的疗效相当,尤以艾灸复合西药组增加明显。结论:1.肠黏膜屏障受损在U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MUC2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UC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主要因素。3.艾灸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可对UC产生干预效应,其作用机制一部分是通过升高MUC2和EGFR水平实现的。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2.1 检索方法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2.3 文献排除标准 |
2.4 数据提取 |
2.5 数据规范 |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文献统计结果 |
2 纳入文献设计的中药频次分布 |
3 中药种类分布情况 |
4 四气五味归经分布 |
4.1 中药药性(四气)的使用频次频率情况 |
4.2 中药药味的分布情况 |
4.3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
5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UC的认识 |
1.1 定义及相关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UC的方法 |
2 中医对UC的认识 |
2.1 UC的中医病名 |
2.2 UC的病因病机 |
2.3 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蕴证UC的理论分析 |
2.4 现代医家对UC的辩证治疗经验 |
2.5 经方治疗UC |
2.6 针灸学对UC的治疗与应用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高频中药分析 |
3.2 高频中药种类分析 |
3.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4 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讨论 |
4 相关实验结果在导师学术思想中的体现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3 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文献特征描述 |
2.3 纳入文献质量分析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UC中医病因病机 |
2.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作用机制 |
3.结果讨论 |
4.验案举隅 |
5.创新点 |
6.总结优势和局限性 |
7.展望与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个人简介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健脾温中清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理论浅析 |
1.1 中医对UC的探讨 |
1.1.1 病名由来 |
1.1.2 病因病机 |
1.1.3 现代医家述评 |
1.1.4 中医分型论治 |
1.1.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1.6 联合外治法治疗 |
1.2 西医对UC的探讨 |
1.2.1 发病机制 |
1.2.2 药物治疗 |
1.2.3 手术治疗 |
1.2.4 饮食与心理疏导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3 治疗方案 |
3.1 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2.1 治疗组(健脾温中清肠方联合西药) |
3.2.2 对照组(西药治疗) |
3.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3.4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5 安全性评估 |
3.6 疗效评定标准 |
3.6.1 中医症状量化表测评 |
3.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准则 |
3.6.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6.4 肠镜下黏膜疗效评定 |
3.6.5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IBDQ)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数据基线研究 |
5.1.1 性别 |
5.1.2 年龄 |
5.1.3 病程 |
5.1.4 病位 |
5.2 观察疗效 |
5.2.1 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
5.2.2 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及组间疗效对比 |
5.2.3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5.2.4 临床疗效对比 |
5.2.5 肠黏膜疗效对比 |
5.2.6 两组IBDQ积分对比 |
5.3 安全性评估 |
6 讨论 |
6.1 导师对UC脾虚湿蕴证的认识 |
6.2 组方浅析 |
6.3 组方中药探讨 |
6.4 方药作用机理与UC致病因素的联系 |
6.5 研究结果分析 |
6.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生活量表评估问卷 |
缩略词表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RPV1和TRPM8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特征及中药的调控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资料总计 |
2.2 频数分布 |
2.3 类别分布 |
2.4 UC不同疾病分期聚类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药物频数 |
3.2 药类药性分布 |
3.3 聚类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TRPM8的表达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
2.2 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制备 |
2.3 大鼠给药方法 |
2.4 大鼠称重方法 |
2.5 大鼠整体观察 |
2.6 实验动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及处理 |
2.7 结肠组织的固定、切片及HE染色 |
2.8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RPV1、TRPM8蛋白表达 |
2.9 统计学处理数据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态观察 |
3.2 大鼠体重变化(单位 g) |
3.3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切片下观察 |
3.4 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特点 |
3.5 白头翁汤、理中汤对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发现rVl/M8与溃疡性结肠炎传统的寒热辨证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具有作为寒热证指标的潜力 |
4. 讨论 |
4.1 炎症不同时期温度受体变化的特点 |
4.2 白头翁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
4.3 理中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
4.4 白头翁汤、理中汤调控rV1/M8的表达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
附录2 综述一中筛选的文献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UC治疗的研究进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的影响 |
1 促炎性细胞因子 |
2 抗炎性细胞因子 |
3 其他因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设计 |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药物治疗的贝叶斯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
3 数据提取与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Main Abbreviation)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评价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年龄分布特点 |
3.2 性别分布特点 |
3.3 临床分型分布特点 |
3.4 治疗前后ESR与hs-CRP指标的变化 |
3.4.1 ESR的变化 |
3.4.2 hs-CRP的变化 |
3.5 内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分析 |
3.6 中医症状评分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UC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1.4.1 药物治疗 |
1.4.2 非药物治疗 |
1.4.3 外科治疗 |
2 中医对UC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与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3 芍药汤与保留灌肠 |
3 结果分析 |
3.1 年龄 |
3.2 性别 |
3.3 ESR与hs-CRP |
3.4 内镜下黏膜表现 |
3.5 中医症状评分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因病机 |
2.1 脾胃虚弱 |
2.2 饮食不节 |
2.3 情志失调 |
2.4 感受外邪 |
3 辨证分型 |
4 辨证论治 |
4.1 分型论治 |
4.2 分期论治 |
4.3 经验方治疗 |
5 中药灌肠 |
6 其他治法 |
7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表 |
(8)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结构规范化与标准化 |
1.6 数据提取 |
1.7 统计方法 |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临床特征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筛选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标准操作规程SOP |
1.6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等情况 |
二、附件 |
附件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
附件二:IBD患者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
附件三:生存质量分析 |
致谢 |
(9)基于圆运动理论加味芍药汤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圆运动理论概述 |
1.1 圆运动理论的历史沿革 |
1.2 圆运动理论的具体内容 |
2.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2.1 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干预方法 |
1.8 观察指标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比较 |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消失率的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2.7 两组患者肠粘膜情况变化的比较 |
2.8 两组患者缓解率的比较 |
2.9 两组患者血清CRP、ESR水平的比较 |
2.10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2.11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选方立法的依据 |
3.2 加味芍药汤处方的探讨 |
3.3 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见表3-1) |
1.4 主要实验仪器(见表3-2)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给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 |
3.2 结肠粘膜损伤指数评分(Colonic Mucosa Damage Index scoring,CMDI) |
3.3 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IL-1、IL-4和IL-6含量 |
3.4 HE染色和评分标准 |
3.5 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COX-2的表达及评价标准 |
3.6 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 |
3.7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DAI和CMDI评分的比较 |
4.2 组织学结果的比较 |
4.3 炎症细胞因子的比较 |
4.4 TLR4、NF-κB、COX-2表达的比较 |
4.5 ZO-1、Occludin蛋白表达的比较 |
5. 讨论 |
5.1 圆运动理论与UC辩治 |
5.2 TLR4/NF-κB信号通路 |
5.3 肠粘膜通透性与粘膜屏障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崔引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谭高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健脾温中清肠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疗效观察[D]. 蔡棱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D]. 孔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患者的循证医学分析[D]. 邢潇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杨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D]. 沈照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9]基于圆运动理论加味芍药汤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赵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艾灸关元和足三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UC2和EGFR表达的影响[D]. 王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肠炎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