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种植体周围炎(论文文献综述)
孙振龙,薛鹏,遆云飞[1](2021)在《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患者400例,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给予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给予钛膜引导骨再生。观察比较两组修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修复成功率(95.5%,191/200)高于对照组(80.5%,16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厚度和植骨厚度分别为(2.66±0.70)、(2.49±0.41)mm,高于对照组的(2.21±0.65)、(2.02±0.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龈沟液IL-6、IL-8和TNF-α分别为(31.15±7.65)、(70.24±11.15)、(3.61±0.98)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42.23±8.81)、(94.46±12.22)、(4.70±1.00)μg/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5/200),对照组为4.5%(9/20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陈晨[2](2021)在《新型光敏剂NHS-BODIPY-Br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坦氏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细菌感染在牙种植失败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与种植体失败相关的微生物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种植体周围炎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为机械治疗和药物治疗。光动力治疗(PDT)早期主要用于肿瘤、口腔白斑、皮肤痤疮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逐渐发现光动力治疗的抗微生物作用。所以探索合适的光敏剂以控制种植体周围炎就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种新型光敏剂NHS-BODIPY-Br在体外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坦氏菌生物膜的抗菌作用。方法:实验室合成光敏剂NHS-BODIPY-Br。CCK-8检测光敏剂NHS-BODIPY-Br的生物相容性。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坦氏菌在厌氧(10%CO2,10%H2,80%N2)条件下混合培养48 h形成生物膜后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光敏剂浓度分别为5mg/L、10 mg/L、15 mg/L。激光强度分别为15 J/cm2和30 J/cm2。治疗后进行细菌活力检测、残留脂多糖检测以及激光共聚焦分析,并确定最佳治疗组合。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NHS-BODIPY-Br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NHS-BODIPY-Br的浓度为10 mg/L,激光强度为15 J/cm2时细菌生物膜减少率约98%。(3)当NHS-BODIPY-Br浓度10 mg/L,激光强度为15 J/cm2时,残余的脂多糖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当NHS-BODIPY-Br浓度10 mg/L,激光强度为15 J/cm2时,红色荧光丰富,整个生物膜中没有活的细菌菌落。结论:本研究说明用光敏剂NHS-BODIPY-Br进行抗菌光动力治疗可以有效的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坦氏菌生物膜。当NHS-BODIPY-Br浓度5 mg/L,激光强度为15 J/cm2时,细菌生物膜减少率约98%。
姜虹[3](2020)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聚乳酸口腔隔离膜(PDLLA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引导组织再生作用,并与市售医用胶原膜进行比较,为国产自主品牌生物膜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8只成年健康Beagle犬,随机分为2、4、8、12、16、24周6个时间节点,各时间节点各3只,雌雄不限。拔除下颌左侧第2、第4颗前臼齿,下颌右侧第3颗前臼齿,愈合3个月。在拔牙区切开翻瓣,用球钻于拔牙窝制备近远中向宽8 mm,垂直向宽6 mm,颊舌向宽4 mm的箱状骨缺损,完全随机填充三种填充材料,分别为:人工骨植入物(G)、人工骨植入物+医用胶原膜(GC)、人工骨植入物+聚乳酸口腔隔离膜(GP),自身对比观察诱导骨再生作用。分别于2、4、8、12、16、24周6个时间节点麻醉处死3只Beagle犬。取每只犬左右两侧下颌骨进行X线检查,定量分析影像密度。分离各时间节点含有骨粉、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医用胶原修复膜的下颌骨标本,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其所有时间节点的X光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从新骨再生情况、膜材料隔离作用、膜材料降解三个方面,探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引导组织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并与医用胶原修复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2、4、8、12周各实验组手术损伤部位影像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区域。术后16、24周各实验组缺损区可见新生骨小梁。骨缺损填充手术后各组积分密度均呈指数下降趋势。手术2、4、8、16、24周,G、GC、GP组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12周,GP组X光积分密度明显高于GC组,P=0.038,(P<0.05),GC、GP分别与G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充填材料2、4、8、12周,GP组各时点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评分均高于GC组,(P>0.05),无显着性差异。GP组第24周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评分高于同期GC组,P=0.017,(P<0.05)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实验期间,GP组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累计评分高于GC组,P=0.009,(P<0.01)差异均具有显着性。3.填充材料2、4、8、16、24周,GP组各时点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略高于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填充材料2、12、16、24周,GP组各时点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略高于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C组,P=0.321,(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组,P=0.044,(P<0.05),有显着性差异。GC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组,P=0.314,(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有较可靠的引导骨再生效果。(2)本实验研究可以为聚乳酸口腔隔离膜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秦坤[4](2020)在《GBR术对前牙区种植美学及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牙种植技术目前已成为牙缺失患者首先考虑的一种修复方式,它在尽量保护患者天然牙的基础上,可以恢复患者的牙列完整,重建其功能,恢复患者的美观。但是牙种植术有其需求条件,患者除自身无相关系统性疾病外,拟种植位点必须具有充足的骨量。患者缺牙后局部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骨质流失,骨量不充足往往导致种植手术的失败或者局部软硬组织凹陷,影响美观。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术应用于牙种植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乃至于扩大牙种植手术的适应症。本实验主要研究对前牙区骨缺损患者行牙种植术和同期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能否使该类患者术后美学效果达到常规行牙种植术的无明显骨缺损患者的水平,并了解GBR技术对骨吸收量的影响。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前牙牙种植术的患者31例,共50颗种植体,术前测量牙槽骨宽度,宽度小于6.8mm的行GBR术,宽度大于6.8mm的未行GBR术,其中行GBR术的患者17例,种植体为25颗,未行GBR术的患者有14例,种植体有25颗,年龄约为19-60岁。2.纳入标准:(1)种植区不存在严重骨缺损,符合牙种植适应症,无严重系统性疾病,体质健康,年龄约为18-60岁;(2)无吸烟与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3)口腔卫生良好,牙周健康,且可以自我维护口腔卫生;(4)无不良口腔习惯;(5)种植区域无明显炎症表现;(6)咬合关系正常;(7)术中未行额外的骨增量术。(8)患者具备良好的依从性,可按时复诊。(9)所有患者均经术前谈话,告知手术方案,并签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存在明显的种植手术禁忌症,慢性系统性疾病或吸烟、饮酒习惯未控制;(2)术中行额外的骨增量术;(3)存在未控制的重度牙周疾病;(4)存在夜磨牙或其他不良习惯;(5)依从性较差,无法按时随访的患者。4.将总共31例病人中17例行GBR术的患者的种植体设为GBR组,14例未行GBR的患者的种植体设为非GBR组。需要测量与评估的指数如下:每组均测量并评估每位病人种植术区术后半年的探诊深度;复查时拍摄CBCT测量种植位点牙槽骨的高度,与术后当天拍摄CBCT时牙槽骨的高度相比求差值得到牙槽骨吸收量;并且对种植术区行红色美学评价,测量指数包括: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边缘龈水平,牙槽嵴缺损,软组织形态,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评分按照2-1-0方式,如2分表示龈乳头完整,0分表示龈乳头缺失。5.探诊深度,骨吸收量及美学评分测得后记录,探诊深度、骨吸收量、美学评分三组数据均列表,对GBR组、非GBR组的参数进行行T检验,得出统计学结论。6.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非GBR组患者探诊深度1.236±0.328均值要略高于GBR组的1.156±0.363,按α=0.05,P>0.05,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GBR组与非GBR组红色美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GBR组的红色美学评分均值为9.20±2.000要高于非GBR组的5.84±1.795,P<0.0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GBR组骨吸收量均值为0.76±0.215略小于非GBR组的1.22±0.341,T值为0.5673,p<0.01<α=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统计学数据处理可知,可认为使用了GBR术的患者在探诊深度方面正面影响。可认为GBR组存在骨缺损的患者术后美学效果优于非GBR组的无明显骨缺损患者。在对骨吸收的影响方面,可认为使用GBR术的患者骨吸收要少于未使用GBR术的患者,GBR技术对骨吸收速度可起到减缓作用。本次实验纳入研究的手术病例为前牙区种植,纳入研究的病例中,施用GBR术的患者翻瓣时充分暴露了牙槽嵴顶及唇侧骨质凹陷区,未施用GBR术的患者采用翻瓣术暴露了牙槽嵴顶以进行种植手术。GBR组骨吸收量少于非GBR组,可能的原因为GBR术使用的材料有诱导骨形成的成分,GBR术改善了骨缺损的状况,牙槽骨水平宽度增大可以减慢骨吸收的速度,GBR组的探诊深度与非GBR组无明显差异,可能的原因是GBR术后充足的骨组织可以保证软组织的稳定。
闫波[5](2020)在《葛根素抑制PMMA颗粒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及骨溶解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关节损伤、严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骨关节破坏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表明假体无菌性松动是致使人工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生的具体机制还尚未可知。现认为关节表面的磨损碎屑与骨溶解的发生密不可分,它可通过促进假体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诱发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增强骨吸收能力,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并形成周围界面假膜,从而导致松动。因此,抑制假体周围磨损颗粒引起的炎症反应以及骨溶解被认为是缓解假体松动的有效策略之一。葛根素是一种从中国传统植物葛根中分离得到的天然异黄酮,因其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备受关注。然而,葛根素对假体周围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价葛根素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诱导的种植体周围组织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葛根素对PMMA诱导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分化的影响研究方法1.在RAW264.7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PMMA骨水泥颗粒刺激,并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TRAP染色检测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情况。2.将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PMMA处理组;PMMA+25μM葛根素组(PMMA+25PR);PMMA+50μM葛根素组(PMMA+50PR)。3.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AW264.7细胞中MMP-9、TNF-α、IL-6、RANKL、RANK、OPG的表达水平。4.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p65蛋白的表达水平、ERK1/2,JNK、p38表达水平。5.免疫荧光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p65的分布情况。结果1.相比于PMMA颗粒处理组,25和50μM葛根素可明显减少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P<0.01,P<0.001),且50μM葛根素效果优于20μM(P<0.05)。2.相比于空白对照组,PMMA可显着促进MMP-9、TNF-α和IL-6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但葛根素能够显着下调PMMA诱导的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P<0.05)。3.相比于对照组,PMMA处理可显着上调RANKL和RANK的表达水平(均P<0.05)。经葛根素处理后可显着下调PMMA颗粒诱导RAW 264.7细胞中RANKL和RANK的表达水平(均P<0.05)。4.相比于对照组,PMMA处理明显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和MAPK(P<0.05),但经葛根素处理后可明显缓解PMMA触发的NF-κB通路和MAPK活化(P<0.05)。结论葛根素可剂量依赖性通过阻断NF-κB和MAPK通路抑制PMMA诱导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并下调MMP-9、TNF-α、IL-6、RANKL和RANK m RNA和蛋白表达。第二部分在小鼠模型中验证葛根素对PMMA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骨溶解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300μL PMMA骨水泥匀浆涂抹在小鼠去除颅骨骨膜的顶骨表面,构建鼠颅骨骨溶解模型2.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1)对照组;(2)PMMA模型组;(3)0.5 mg/ml葛根素+PMMA处理组;(4)1.0 mg/ml葛根素+PMMA处理组3.采用HE染色和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形成数和骨溶解情况4.q RT-PCR检测RANKL和RANK的表达水平结果1.相比于对照组,PMMA处理后小鼠颅骨骨小梁结构紊乱和颅骨正矢状线骨破坏溶解面积明显增加(P<0.001)。经0.5和1.0 mg/ml葛根素治疗后可明显缓解PMMA诱导颅骨骨溶解(均P<0.01)。2.相比于对照组,PMMA处理后小鼠颅骨中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0.5和1.0 mg/ml葛根素治疗后可明显缓解PMMA诱导颅骨破骨细胞的形成(均P<0.05),且1 mg/ml葛根素的作用效果要优于0.5 mg/ml(P<0.05)。3.与对照组相比,PMMA处理后可显着上调RANKL和RANK的表达水平(allP<0.05);但经葛根素治疗后可明显下调PMMA对RANKL和RANK表达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葛根素下调了PMMA诱导的小鼠颅骨骨溶解模型中破骨细胞的生成、骨溶解、RANKL和RANK的表达水平。
李跃烘,薛凡,陈红[6](2018)在《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激光是20世纪的重要发明,具有定向发光、高能量、高亮度等特性,对作用组织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也是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激光在口腔医疗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对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各种激光在此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张杨珩[7](2018)在《金纳米促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粒径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牙周炎是一种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其中,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重要病理过程,也是导致人类失牙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虽可以清除牙菌斑,控制炎症状态,但尚难以实现被破坏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牙槽骨骨量不足不仅不能为天然牙提供足够的支撑,也限制了后期的修复和种植治疗。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了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技术在再生牙槽骨组织中具有很好的疗效。然而,这一领域仍面临着细胞粘附不佳以及在缺损位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不足等问题。不断发展的纳米技术已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给骨组织再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形貌、结构会对细胞的分化、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金纳米颗粒(AuNPs)因其合成工艺简单、尺寸形貌易于控制、化学稳定性好、易于表面修饰、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良好的光电性能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有研究指出AuNPs可以促进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和矿化。然而,不同研究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所用的AuNPs粒径不同。关于AuNPs对细胞成骨分化的粒径效应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不同粒径的AuNPs(5、13、45 nm)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潜在机制。在此基础上,筛选较优粒径的AuNPs,处理PDLSC膜片,评估其在体外体内的成骨效能,以期为AuNPs应用于牙周骨组织工程提供依据和参考。第一部分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目的:提取人PDLSCs,进行纯化与鉴定,并验证其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通过酶消化法提取人PDLSCs,以低密度进行接种,收集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汇合培养。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90、CD105、CD146、STRO-1、CD31、CD45)的表达,进行成骨/成脂向诱导培养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PDLSCs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率,阳性表达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CD90、CD105、CD146、STRO-1;阴性表达内皮细胞系标记物CD31和造血系标记物CD45。在特定的分化诱导培养基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结论:培养的PDLSCs具有干细胞特性,具有较好的成骨分化能力。第二部分不同粒径金纳米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评估不同粒径AuNPs对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应用化学还原法制备5nm、13nm、45nm的AuNPs并对其进行物理化学表征。分别将三种粒径AuNPs与PDLSCs孵育,CCK8法检测AuNPs对PDLSCs细胞活力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PDLSCs对AuNPs的摄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试、ALP染色、茜素红染色(ARS)、von Kossa染色检测三种粒径AuNPs对PDLSCs成骨分化和矿化的影响。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及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给予自噬抑制剂处理,观察自噬抑制后45nm-AuNPs对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在所使用的浓度范围内AuNPs对PDLSCs无明显的毒性效应。三种粒径的AuNPs均会被细胞摄取,主要位于细胞质内的囊泡中。与对照组相比,13nm、45nm的AuNPs增强了 PDLSCs的ALP活性和钙结节形成,而5 nm的AuNPs抑制ALP活性和矿化。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3nm、45nm的AuNPs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而5nm-AuNPs抑制了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13nm、45nm的AuNPs上调了 PDLSCs的自噬水平,而5 nm-AuNPs抑制了自噬过程。自噬抑制剂能够减弱45 nm-AuNPs的促成骨作用。结论:AuNPs对PDLSCs的成骨分化的影响具有粒径依赖性,自噬可能是其相关机制。第三部分优选粒径的金纳米促进牙周膜干细胞膜片成骨分化的体内体外研究目的:评估AuNPs(13、45 nm)对PDLSC膜片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AuNPs处理的细胞膜片/双向磷酸钙陶瓷(BCP)支架复合物在体内的骨形成能力。方法:在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13、45 nm的AuNPs处理PDLSC膜片,未加AuNPs组作为对照。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成骨相关染色(ALP、ARS、von Kossa 染色)、Western blot(Runx2、ALP、COL1、OPN)、免疫荧光(Runx2、ALP)评估AuNPs对细胞膜片成骨分化的影响。此外,将PDLSC膜片与BCP支架复合后植于裸鼠皮下,通过HE染色、骨相关染色(Goldner三色、Masson三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检测OPG、OPN、OCN)评估AuNPs对PDLSC膜片/BCP支架复合物在体内骨生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uNPs处理组的细胞膜片略微增厚,ALP活性和染色密度增强,矿化结节形成增多。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显示AuNPs处理组的细胞膜片的成骨相关标志(Runx2、ALP、COL1、OPN)的表达高于对照,且45nm-AuNPs组表达多于13 nm-AuNPs组。体内实验观察到AuNPs处理的PDLSC膜片/BCP支架复合物具有更多的新骨生成,且45 nm-AuNPs优于13 nm-AuNPs组。结论:研究第二部分所得的优选粒径(45nm)的AuNPs在体内体外均能促进PDLSC膜片的成骨分化。
耿红娟[8](2018)在《应用双功能嵌合肽修饰钛种植体表面抑制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种植体表面形成的细菌生物膜(biofilm)易引起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最终可导致种植体脱落、种植失败。种植体表面初期附着链球菌是生物膜形成的基础,因此抑制种植体表面链球菌的初期粘附及干扰后续生物膜形成,有利于种植初期骨结合的形成,实现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人类β-防御素-3(human beta-defensin3,h BD-3)是一种人体产生的阳离子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性能。特异性钛结合肽:RKLPDAGPMHTW(Ti-binding peptide-l,TBP-l)可特异性识别钛并与其表面稳定结合。本研究将源于h BD-3的3个片段通过3个甘氨酸(G)连接链与TBP-1合成3段嵌合肽(TBP-1-GGG-h BD3-1、TBP-1-GGG-h BD3-2、TBP-1-GGG-h BD3-3),既能吸附在钛片表面又能有效地发挥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实现步骤简单过程环保的种植体表面改性。应用双功能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并对改性后的表面进行性质表征以及对体外细胞学和细菌学等效应进行评价,以期获得提高种植体成功率的改良种植体。方法:1.嵌合肽的基本性质和抗菌性能的检测:通过PSIPRED软件和Peptide Calculator软件对嵌合肽的基本性质和结构进行预测;用圆二色光谱(CD)和拉曼光谱检测嵌合肽的二级结构;通过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实验及生物膜易感性实验,检测嵌合肽对初期附着菌口链球菌(Streptococcus oralis,S.oralis)、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S.sanguinis)、格登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S.gordonii)的抑菌作用。2.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抗菌性能检测及机制的探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嵌合肽修饰钛片样本表面的元素组成,评价嵌合肽吸附在钛片表面的情况;用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CLSM)、抗菌效率实验(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对初期附着菌S.oralis、S.sanguinis或S.gordonii的抑菌作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菌形态的变化,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实验探究嵌合肽的潜在抗菌机理。3.嵌合肽修饰钛片样本表面生物相容性评价:将MC3T3-E1细胞接种在嵌合肽修饰的钛片样本表面培养1 d、3 d、5 d、7 d后,用CCK-8和AO/EB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评价嵌合肽的生物相容性。结果:1.嵌合肽抗菌性能研究:软件预测、CD光谱和拉曼光谱结果显示,TBP-1-GGG-h BD3-1、TBP-1-GGG-h BD3-2、TBP-1-GGG-h BD3-3都带有正电荷,均有与抗菌性能相关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和两亲性,其中TBP-1-GGG-h BD3-3有更多的亲水基团和带有更高的正电荷(+8.9);MIC、MBC和生物膜易感性实验结果显示,TBP-1-GGG-h BD3-1、TBP-1-GGG-h BD3-2、TBP-1-GGG-h BD3-3对链球菌的生长均具有抗菌作用,其中,TBP-1-GGG-h BD3-3对浮游态和生物膜态的S.oralis,S.gordonii,S.sanguinis均有最强的抑菌性。2.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抗菌性能研究:XPS结果显示,TBP-1-GGG-h BD3-1、TBP-1-GGG-h BD3-2、TBP-1-GGG-h BD3-3都能吸附在钛片表面上;CLSM、抗菌效率(R)实验结果显示,TBP-1-GGG-h BD3-3在血清或唾液存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稳定修饰在钛片表面发挥抗菌作用;SEM结果显示,细菌生物膜量减少和细菌形态发生改变;TEM结果显示,TBP-1-GGG-h BD3-3破坏了质膜,形成孔样通道,可见细胞内含物溢出,表明嵌合肽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膜而起到抗菌作用;q RT-PCR结果表明,TBP-1-GGG-h BD3-3能够通过抑制ssp A和ssp B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S.gordonii在钛片样本表面的黏附。3.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生物相容性研究:CCK-8和CLSM实验结果显示,MC3T3-E1细胞在嵌合肽修饰的钛片样本表面上增殖状态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表明TBP-1-GGG-h BD3-3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本研究表明,TBP-1-GGG-hBD3-1、TBP-1-GGG-hBD3-2和TBP-1-GGGh BD3-3均具有双功能的特性,既能够特异性吸附在钛片表面又能发挥抗菌活性,且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应用该嵌合肽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改性,能够抑制初期附着链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为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从而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提供可能。
徐丽娜,王琛[9](2017)在《GBR技术与种植相关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种植修复已经成为牙列缺损的一种重要修复方式,但临床工作中常会碰到患者因为牙周炎、牙槽突局部吸收等因素导致骨量不足,而无法进行种植修复。近年来兴起的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有效地促进了骨组织再生,解决了骨量不足的问题,扩大了种植的适应范围。而GBR膜是决定GBR技术临床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该领域的关注重点。该文就GBR技术在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GBR膜的分类与研究方向等方面做一综述。
王笑[10](2016)在《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表面钛离子注入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及细菌早期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利用钛(Ti)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Plasma immersion ion implantation,PIII)在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CFRPEEK)表面构建多级纳米结构,并探讨此改性表面对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及细菌早期行为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制备CFRPEEK和Ti注入改性CFRPEEK(Ti-120)两组样品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2.通过活死细胞染色、细胞增殖实验、扫描电镜观察、划痕实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扩增反应、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印迹实验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来检测材料对HGF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相关机制。3.通过材料表面蛋白吸附实验检测两组材料对纤维连接蛋白的吸附能力。4.通过细菌涂板、活死菌染色以及材料表面细菌形态观察检测材料对变形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能力。【结果】1.在CFRPEEK表面成功构建纳米颗粒和纳米多孔共存的多级纳米结构(Ti-120组)。2.Ti-120组能够更好的促进HGFs黏附、铺展、增殖、迁移及一型胶原分泌,并且能够促进黏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3.改性表面更有利于纤维连接蛋白吸附。4.改性表面对三种细菌(变形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有持续稳定的抗菌效果。【结论】1.Ti等离子体注入改性CFRPEEK表面能够促进HGFs早期生物学行为(增殖、黏附、铺展、迁移及胶原分泌),有利于种植体周围早期软组织封闭。2.改性表面对种植体周围炎相关三种细菌具有一定抗菌性。
二、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种植体周围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种植体周围炎(论文提纲范文)
(2)新型光敏剂NHS-BODIPY-Br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坦氏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NHS-BODIPY-Br浓度对鼠骨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NHS-BODIPY-Br浓度和光照时间对细菌活力的影响 |
3.3 NHS-BODIPY-Br浓度和光照时间对细菌脂多糖水平的影响 |
3.4 不同NHS-BODIPY-Br浓度和光照时间处理后的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关于种植体周围炎临床上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3)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
1.1.1 仪器设备 |
1.1.2 材料 |
1.1.3 药物 |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1 实验动物 |
1.2.2 实验分组 |
1.3 实验方法 |
1.4 资料收集及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X线检查 |
2.3 病理镜下评分 |
2.3.1 膜材料的完整性 |
2.3.2 填充材料对缺损区修复的作用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GBR术对前牙区种植美学及牙槽骨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病例资料获取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主要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术前资料获取及方案设计 |
2.1.1 术前检查与方案 |
2.1.2 手术过程 |
2.1.3 二期修复与收集数据 |
2.2 实验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探诊深度数据检验结果 |
3.2 红色美学数据检验结果 |
3.3 牙槽骨吸收数据检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合理运用影像学技术更好的服务牙种植手术 |
4.2 GBR技术在口腔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
4.2.1 GBR技术简介 |
4.2.2 GBR技术屏障膜的分类 |
4.2.3 GBR屏障膜的发展 |
4.2.4 GBR术改良方式 |
4.3 美学效果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
4.4 GBR术对美学区种植的影响研究 |
5 本实验尚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葛根素抑制PMMA颗粒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及骨溶解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葛根素对PMMA诱导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 分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在小鼠模型中验证葛根素对PMMA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骨溶解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一 炎性骨溶解发生分子机制及其治疗靶点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O2激光 |
2 Er:YAG、Er, Cr:YSGG激光 |
3 二极管激光 |
4 Nd:YAG激光 |
5 结语 |
(7)金纳米促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粒径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粒径金纳米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章 优选粒径的金纳米促进牙周膜干细胞膜片成骨分化的体内体外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应用双功能嵌合肽修饰钛种植体表面抑制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嵌合肽基本性质和抗菌性能的检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嵌合肽合成及溶液制备 |
1.1.4 嵌合肽理化特性及二级结构分析 |
1.1.4.1 软件预测 |
1.1.4.2 拉曼光谱检测 |
1.1.4.3 圆二色光谱(CD)检测 |
1.1.5 嵌合肽抗菌特性的检测 |
1.1.5.1 培养基配制 |
1.1.5.2 细菌冻干粉的复苏及冻存 |
1.1.5.3 细菌冻存液复苏及菌悬液制备 |
1.1.5.4 细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1.1.5.5 生物膜易感性实验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嵌合肽理化特性及二级结构预测结果 |
1.2.2 圆二色光谱(CD)和拉曼光谱实验结果 |
1.2.3 嵌合肽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实验(MBC)结果 |
1.2.4 生物膜敏感性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抗菌性能表征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后的表征观察 |
2.1.3.1 光滑钛片的制备 |
2.1.3.2 嵌合肽修饰钛片样本的制备 |
2.1.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元素组成 |
2.1.4 嵌合肽修饰钛片表面后抗菌性检测 |
2.1.4.1 链球菌培养基配制 |
2.1.4.2 链球菌菌悬液配制 |
2.1.4.3 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实验 |
2.1.4.4 抗菌效率(R)实验 |
2.1.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 |
2.1.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验 |
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 |
2.1.5.1 RNA的提取 |
2.1.5.2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
2.1.5.3 反转录实验 |
2.1.5.4 qRT-PCR实验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嵌合肽在钛片样本表面的吸附情况 |
2.2.2 TBP-1-GGG-hBD3-3修饰钛片样本抗菌性检测结果 |
2.2.2.1 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实验结果 |
2.2.2.2 抗菌效率(R)实验结果 |
2.2.2.3 SEM和TEM结果 |
2.2.2.4 TBP-1-GGG-hBD3-3对基因sspA和sspB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嵌合肽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嵌合肽对MC3T3-E1成骨细胞毒性检测试验 |
3.1.3.1 MC3T3-E1成骨细胞培养相关试剂配制 |
3.1.3.2 MC3T3-E1成骨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
3.1.3.3 CCK-8检测MC3T3-E1细胞增殖实验 |
3.1.3.4 AO/EB荧光染色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嵌合肽的生物相容性检测结果 |
3.2.1.1 CCK-8检测成骨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
3.2.1.2 AO/EB荧光染色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抗菌肽机制的相关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GBR技术与种植相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GBR技术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
2 GBR膜的分类 |
3 GBR膜的研究方向 |
3.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薄膜[1] |
3.2 功能梯度材料的多层膜[21] |
3.3 包含药物的膜[21] |
3.4 富含磷酸钙和生长因子的膜[21] |
4 总结 |
(10)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表面钛离子注入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及细菌早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章 CFRPEEK表面多级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表征 |
1.1 研究背景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与仪器 |
1.2.2 试剂 |
1.2.3 制备过程(本部分实验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宣勇课题组协助完成) |
1.2.4 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检测 |
1.2.5 材料表面钛离子的释放检测 |
1.2.6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材料表面形貌与成分 |
1.3.2 材料表明钛离子释放 |
1.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CFRPEEK表面钛离子注入对牙龈成纤维细胞行为的影响 |
2.1 研究背景 |
2.1.1 种植体-结缔组织界面 |
2.1.2 牙龈成纤维细胞与种植体表面的连接方式 |
2.1.3 不同表面形貌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 |
2.2.2 溶液配制 |
2.2.3 仪器设备 |
2.2.4 正常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培养 |
2.2.5 材料表面细胞活性检测 |
2.2.6 材料表面细胞增殖检测 |
2.2.7 材料细胞形态观察 |
2.2.8 材料表面细胞粘附检测 |
2.2.9材料表面细胞划痕实验 |
2.2.10 粘附相关蛋白荧光染色 |
2.2.11 粘附相关基因检测 |
2.2.12 蛋白印迹法检测粘附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
2.2.1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一型胶原分泌 |
2.2.14 材料表面蛋白吸附检测 |
2.2.15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培养 |
2.3.2 材料表面细胞活性检测 |
2.3.3 材料表面细胞增殖检测 |
2.3.4 材料表面细胞形态观察 |
2.3.5 材料表面细胞粘附检测 |
2.3.6材料表面细胞划痕实验 |
2.3.7 细胞内粘附相关蛋白检测 |
2.3.8 粘附相关基因表达 |
2.3.9 粘附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
2.3.10 细胞胶原分泌检测 |
2.3.11 材料表面蛋白吸附检测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CFRPEEK表面钛离子注入后抗菌性能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3.2.2 试剂配制 |
3.2.3 仪器设备 |
3.2.4 细菌培养 |
3.2.5 材料表面细菌计数 |
3.2.6 材料表面细菌活性检测 |
3.2.7 材料表面细菌形态观察 |
3.2.8 材料表面抗菌长效性及稳定性分析 |
3.2.9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材料表面细菌计数 |
3.3.2 材料表面细菌活性检测 |
3.3.3 材料表面细菌形态观察 |
3.3.4 材料表面抗菌长效性及稳定性分析 |
3.4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四、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种植体周围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价值[J]. 孙振龙,薛鹏,遆云飞.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7)
- [2]新型光敏剂NHS-BODIPY-Br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坦氏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D]. 陈晨.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 姜虹. 青岛大学, 2020(01)
- [4]GBR术对前牙区种植美学及牙槽骨吸收的影响[D]. 秦坤.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葛根素抑制PMMA颗粒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及骨溶解的机制研究[D]. 闫波. 郑州大学, 2020(02)
- [6]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运用[J]. 李跃烘,薛凡,陈红. 口腔生物医学, 2018(02)
- [7]金纳米促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粒径效应及机制研究[D]. 张杨珩. 南京大学, 2018
- [8]应用双功能嵌合肽修饰钛种植体表面抑制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 耿红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9]GBR技术与种植相关的研究进展[J]. 徐丽娜,王琛. 口腔医学, 2017(09)
- [10]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表面钛离子注入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及细菌早期行为的影响[D]. 王笑. 上海交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