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面部肌肉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及针刺疗效

根据面部肌肉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及针刺疗效

一、以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和针灸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1](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龙凤[2](2021)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从就诊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选取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5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5例患者进入最终疗效评估。治疗组主要采用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电针疗法。两组疗程相同:6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对所有病例予以严密观察,整理并统计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疗效观察指标(H-B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3.两组治疗后组间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评分、FDI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等级较对照组低,治疗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组间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的平均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滞针法配合电针与常规针刺法配合电针均有利于周围性面瘫的康复。2.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时,滞针法配合电针较常规针刺法配合电针而言在改善面瘫症状和躯体功能方面的疗效更为显着,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杨耀[3](2021)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析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应用自拟牵正散及电针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明确自拟牵正散及电针在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方法:受试病例均采集于本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C组为常规治疗加电针及自拟牵正散。以上三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0天,并以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面神经评分结果为标准,评估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起病病程、入院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面神经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A、B、C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确切的临床治愈率。3.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C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及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分析:本次试验过程中,所有纳入病例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应用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及疗效方面均更显着,且通过常规辅助检查证明,本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严重不良并发症,证实了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嘉铭[4](2021)在《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的改变,并通过HBGS、SFGS量表的评估,探究其对中重度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急性期均予普通针刺+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阿昔洛韦片),治疗至发病第7天。亚急性期及恢复期中,实验组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每5日刺血1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其余治疗与同期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此间两组均治疗5个疗程(5日为1个疗程,每日行针刺1次,疗程间间隔2天)。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面动脉彩超血流动力学检测及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的评估。结果:1、基线对比:最终纳入中重度PFP患者68例,实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可行对比。2、疗效结果:(1)面动脉彩超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结果:实验组治疗后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PSV、EDV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RI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患侧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PSV、EDV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RI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2)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HBGS量表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分级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3)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总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总评分均显着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4)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各项目评分对比,实验组静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意运动、联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静态(眼、嘴)和随意运动、联动(抬额、轻闭眼)项目评分两组治疗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静态(颊)和联动(微笑、耸鼻、吸吮)项目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随意运动(微笑、耸鼻、吸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85.29%,实验组显愈率为70.59%、对照组显愈率58.82%,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面动脉彩超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体现PFP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2)“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较普通针刺使中重度PFP患者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流速指标(PSV、EDV)升高、阻力指数(RI)降低。(3)“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PFP患者的总体恢复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能更有效地改善中重度PFP患者的面肌运动功能,尤其对微笑、耸鼻、吸吮动作的改善更为显着。

孟桂林[5](2021)在《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本次研究观察采用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汤剂治疗与常规的针刺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面瘫的治疗提供更加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案作为临床参考,更好的用于临床实践,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减少面瘫后遗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荆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患者,均符合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对就诊的患者按照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编号,运用统计学软件将所得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结合中药组)、治疗组(滞针提拉法加中药组),每组30例。两组针刺穴位及中药方剂为均相同,治疗组采取穴位透刺及滞针提拉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两组的治疗周期一致,1周为1个疗程,一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个疗程,治疗频次均为每日一次。在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House-brackman(H-B)评分、FDI量表评分(包括FDIP、PDIS)记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估,分析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均全部完成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House-brackman(H-B)评分、F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间比较:(1)与治疗前对比,在6周治疗结束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提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对比,两组FDIP评分均提高,FDIS评分均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结束后House-brackman(H-B)评分、FDI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痊愈7例,治愈率为23.33%,愈显率为7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3例,治愈率为10%,愈显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中药、滞针提拉法加中药均可以促进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滞针提拉法针刺结合中药在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中药,并且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

李映雪[6](2021)在《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价面瘫程度变化,从而探究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针刺联合闪罐法组)、B组(温针灸组)和C组(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组),每组各30例。三组所选取的穴位、疗程等均相同,A组采用针刺联合闪罐法,即在针刺完成后,选取局部腧穴进行闪罐法。B组采用温针灸,即普通针刺得气后,选取翳风穴进行温针灸。C组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闪罐法,即针灸完成后进行闪罐法。针刺、温针灸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min,闪罐法隔日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1天,共治疗8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症状体征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较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更有优势。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相当。3.三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FDIP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FDIS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C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均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的疗效相当。4.三组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症状体征积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三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低于A、B两组(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相当。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完成后经统计,A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B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C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C组临床疗效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温针灸及针刺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疗效最佳。2.与针刺联合闪罐法及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闪罐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调节躯体功能,改善社会心理状态,促进受损面神经的恢复。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周丹妮[7](2021)在《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中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11月以来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运用软件或人工查重,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并资料提取,按照Cochrane 5.3.0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要求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使用Rev Man5.4软件对收集的数据处理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纳入1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纳入1442名周围性面瘫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共纳入11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040例,[OR=5.10,95%CI(3.13,8.32),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针灸治疗相比可提高临床有效率。(2)Portmann评分:共纳入7项研究,样本总量为643例,[MD=5.14,95%CI(3.65,6.63),P<0.000 01],说明在Portmann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3)面神经潜伏期: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80,95%CI(-1.04,-0.56),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潜伏期。(4)面神经波幅: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54,95%CI(0.31,0.77),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波幅。(5)H-B评分: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271例,各研究间异质性提示P<0.000 01,I2=99%,[MD=-2.28,95%CI(-6.23,1.67),P<0.000 01],且1项研究的横线与合并后的菱形与无效线相交,说明在H-B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明显优势。因此需要更多的相关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对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影响H-B评分的效果做出评价。(6)治疗时间:共纳入3项研究,样本总量为316例,[MD=-8.93,95%CI(-15.77,-2.10),P=0.01],说明在治疗时间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7)患者满意度: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30例,[OR=12.98,95%CI(1.62,103.68),P=0.02],说明在患者满意度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结论针灸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单纯针灸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及表情肌的功能,提升患者的幸福感。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证据不够充分,应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

马天一[8](2020)在《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近10年Bell’s面瘫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基础疾病、治疗方案、治疗时机等可能相关因素对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并对针灸方案进行聚类分析,为完善以针灸治疗为主的Bell’s面瘫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及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自行设计的《病历信息采集表》收集、整理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电子病历系统中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Bell’s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SPSS 23.0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采用频数统计、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近10年Beil’s面瘫患者的临床特点、针灸综合方案的治疗特点、影响面神经损伤及影响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7例患者,男性138例(占49.8%),女性139例(占50.2%);年龄范围4-86岁,平均年龄为51.3±15.79岁;住院天数平均15.69±5.46d;住院患者中急性期占53.1%,恢复期117例占42.2%,后遗症期4.7%,自发病至首次确诊的天数平均1.71±1.23d;春季发病71例(占25.6%);夏季发病66例(占23.8%);秋季发病65例(占23.5%);冬季发病75例(占27.1%);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吹风受凉(116例,占41.8%);最常见的辨证分型为风痰阻络(172例,占62.1%);病变位置在茎乳孔及以下共222例(占80.1%),损伤鼓索节段34例(占12.3%),损伤镫骨肌支节段21例(占7.6%);起病以HB4级最多,共206例(占74.4%);出院时痊愈患者15例(占5.4%),显效191例(占69%),低效57例(占20.6%),无效14例(占5.1%);合并症最多为高脂血症共138例(占49.8%),其次为高血压99例(占35.7%),高尿酸血症92人(占33.21%),失眠72例(占26%),糖尿病64例(23.1%);涉及伴随症状10种,茎乳孔及以下受损的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为迎风流泪、耳痛、面痛;鼓索节段损伤者多伴随耳痛、迎风流泪、面部感觉异常;镫骨肌支节段受损者多伴随耳痛、迎风流泪、耳鸣。早期治疗的因素有:激素(3.37d)、营养神经(4.34d)、抗病毒治疗(5.24d)、针刺(5.92d)、艾灸(7.24d)、康复(16.04d)、高压氧(17.72d);263例患者接受头针治疗,聚类分析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额中线-顶颞前斜线-颞前线,顶旁—线-顶旁二线-额前线;谱系图距离为15时,得到两个腧穴群集:运动区下2/5-血管舒缩区、其余10个腧穴为另一聚类。腹针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清热解毒方-风湿三角-水分-建里;气旁-气穴;天枢-大横;谱系图距离为15时,得到3个群集:引气归元-阴都;腹四关-商曲-天枢-大横-气旁-气穴;清热解毒方-风湿三角-水分-建里。体针按15个聚类群划分,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百会-印堂;阳白-地仓-太阳-合谷-太冲。艾炷灸得到3个有效聚类:足三里-颊车;牵正-太阳-翳风-阳白-地仓;心俞-胆俞;当距离为20时得到3个群集:脾俞-胃俞-中脘;面部压痛点-百劳,其余腧穴为一群集;刺络放血按12个聚类群划分共3个有效聚类群:翳风-太阳;膈俞-胆俞;风门-肺俞;谱系图提示耳尖-耳后-大椎可与其他腧穴存在灵活的配伍;耳穴压豆按5个聚类群划分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交感-颈椎;胆-肾;心-神门;距离为10时得到两个群集:心-脾-神门-面颊;胆-肾-交感-颈椎。影响面神经损伤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病变位置(χ2=8.341)、焦虑(Z=-2.380)、睡眠障碍(Z=-2.480)、NLR值(Z=-2.059),以上P<0.05,提示焦虑为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病变位置、睡眠障碍、NLR值均可能影响面神经的损伤;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有两项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焦虑状态(β=-1.515,OR=0.220,95%CI=0.051-0.943,P<0.05),风热袭络型(β=2.576,OR=13.15,95%CI=1.026-168.587,P<0.05),提示在中重度、重度面瘫患者中,焦虑为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风热袭络型相对于其他证型为可能的保护性因素。影响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面神经损伤程度在Spearman相关分析(P=0.003<0.05)与非参数检验(χ2=16.809,P=-0.0000)中均与疗效具有显着相关性,提示面神经损伤程度为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在非参数检验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还包括:病变位置(χ2=7.132,P=0.0028<0.001),餐后血糖偏高(Z=-2.280,P=0.023<0.05),脑梗死(Z=-2.084,P=0.037<0.05),面瘫史(Z=-2.096,P=0.036<0.05),康复治疗(Z=-2.022,P=0.043<0.05),不同治疗方案(χ2=98.728,P=0.000),提示病变位置、餐后血糖控制程度、脑梗死、面瘫、康复治疗、不同治疗方案均为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中P值均>0.05,提示各项因素均与疗效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7,P<0.001),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共有4个:面瘫史(OR=5.607)、脑梗死(OR=2.085)、耳痛(OR=1.096)、治疗方案(1:OR=26.629,2:OR=25.687,3:OR=33.818,4:OR=24.337),提示面瘫、脑梗死病史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伴随耳痛症状可能为保护性因素,治疗方案中疗效依次为:针灸+营养神经+抗病毒>针灸+营养神经+抗病毒+激素>针灸+营养神经+激素>针灸+营养神经>单纯针刺。HB分级与肌电图结果的一致性检验中(Kappa值=-0.09,P<0.05),提示二者对面神经损伤的评价一致性较差。结论:1.本研究提示 Bell’s而瘫中老年比例较高,无性别差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稍高;2.患者多证属风痰阻络;起病最常见为HB 4级,多数患者可实现早期诊治,自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1.71d。发病后平均约7d内接受药物及针灸治疗,约15d后开始康复、高压氧治疗.3.我院针灸科制订的Bell’s面瘫针灸综合方案体现了从心、胆、脾、胃论治,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并注重调神的治疗思路.4.影响面神经损伤因素:焦虑为中-重度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风热袭络型患者损伤程度可能较低,病变位置、NLR值、睡眠障碍都可能影响面神经的损伤.5.影响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因素分为三大类:(1)疾病本身的特点:面神经的损伤程度、损伤位置、耳痛症状(2)患者自身的环境:面瘫史、脑梗死、餐后血糖控制情况(3)治疗方案之间相互影响:营养神经和抗病毒治疗均可以提高针灸疗效,但激素为待定因素,针灸综合治疗与激素之间的疗效可能存在矛盾.6.对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价上,HB分级与肌电图相比二者一致性较差,肌电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干扰,HB分级法更适合在早期临床应用.

黄辰[9](2019)在《不同电针刺激量对面神经压榨伤模型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及效应差异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面神经干压榨伤大鼠为研究载体,拟从构成电针刺激量的重要参数——强度、频率、时间和疗程入手,设定轻、中、重度三种刺激量,筛选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大鼠的有效刺激量,为中医经典理论“中病即止”的现代研究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Sprague-Dawley(SD)雄鼠40只,用面神经主干压榨方法制备大鼠周围性面瘫模型,按造模压榨时间和压榨方法的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组,1min A组(正面压榨30s,松开30s,反面压榨30s),1min B组(单纯压榨1min),3min组(单纯压榨3min),5min组(单纯压榨5min)。观察各组大鼠14天内的自愈情况,期间不做任何干预措施,在术后1天、7天、14天采用Simone10分法做行为学检测,再于14天后取受损侧面神经组织,运用HE染色法,观察面神经组织形态学改变、记录面神经分级,比较各组之间的损伤差异,筛选出一种自愈周期长、损伤较严重的面瘫大鼠模型制作方法,为下一步电针疗效的客观评价做准备。实验二:本实验是以刺激量和疗程两因素为主的3*5析因设计,选Sprague-Dawley(SD)雄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先按照刺激量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轻刺激组、电针中刺激组、电针重刺激组;每组再根据疗程(7天、14天、21天)分为3个亚组,共15组,每组6只;采用实验一筛选出造模方法,各组于造模后1天进行电针干预,选患侧合谷、地仓、颊车、翳风4穴,电针各组在固定以下参数:波形(疏密波)、强度(1Hz)、总治疗时间(30min)后再根据相应设定的不同刺激量进行治疗,7天为1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模型组、空白组同法固定束缚,各组分别于相应疗程结束后切取受损侧面神经、面肌组织运用HE染色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记录行为学评分、面神经分级、计算面肌肌纤维直径,筛选电针治疗本病的有效刺激量。结果:实验一:从行为学评分结果看,造模后1天后,4种不同的压榨时间组评分均低于4分,与空白组相比评分显着下降(P<0.01);在造模7天、14天后均出现:与空白组相比,1minB组评分下降(P<0.05)、1minA组、3min组、5min组评分显着下降(P<0.01);4种不同压榨时间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14天后,面神经分级结果示:与空白组相比,1minB组分级较低(P>0.05),3min组、5min组两组分级较高(P<0.05),1minA组分级最高(P<0.01);1minA组和3min组、5min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1.从行为学结果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三个疗程组评分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各组1、2、3疗程较模型组评分均升高(P<0.05),2疗程后轻刺激组先恢复至空白组无差异(P>0.05),3疗程后电针三组均恢复至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电针三组在三个疗程中均出现:三电针组之间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7d组和14d组、14d组与21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d组与21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分级结果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重刺激组三个疗程组均出现神经分级较高(P<0.05),1疗程后轻刺激组最先恢复至与空白组无差异,3疗程后中刺激组恢复;与模型组比较:三个疗程轻刺激组神经分级均较低(P<0.05),中刺激组1、2疗程无差异,3疗程与模型组比神经分级降低(P<0.05),重刺激组3疗程与模型组均无差异;电针三组间比较:1疗程三组间无差异,2疗程后重刺激较轻刺激分级高(P<0.05),3疗程后重刺激较轻、中刺激分级均较高(P<0.05);重刺激三疗程组间比较无差异,中、轻刺激组在7d组与14d组、7d组与21d组评分有升高(P<0.05、P<0.05),而21d组较14d组评分变化不大(P>0.05)。3.面肌纤维直径看,与空白组比:模型组1、2疗程面肌直径降低(P<0.05),3疗程后恢复;电针三组与模型组比较,1疗程后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大,2疗程后轻刺激组面肌直径增大(P<0.05)恢复至与空白组无异,中、重刺激组面肌直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3疗程后轻、中刺激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重刺激面肌直径大幅增大(P<0.05);中刺激三个疗程组组间无差异,其余空白组、模型、轻、重刺激3疗程中随时间增加,面肌直径增大,其中7d组较21d组直径增加(P<0.05)。结论:1.不同压榨时间的神经压榨模型均能成功建立大鼠面瘫模型,其中1min A(正面压榨30s,松开30s,反面压榨30s)压榨方法为相对较优方案。2.电针刺激可加快面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促进面神经组织形态学恢复正常,但刺激量过度会引起损伤,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3.电针治疗本病的有效刺激量为:轻刺激(疏密波1Hz、1mA刺激强度)、14天(2疗程)、电针刺激10min、留针20min。

张海峰,茅贝珍,王怡心,陈艳琴,周慧[10](2018)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种,目前在治疗方面电针应用比较广泛,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电针的介入时机、每次电针的治疗时间及终止时间,电针波型及穴位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观察进行探讨。

二、以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和针灸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和针灸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周围性面瘫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1.2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1.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1.4 分期研究
    2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病名研究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3 滞针法概述
        3.1 滞针法的起源和发展
        3.2 滞针法和滞针的区别
        3.3 滞针法的操作要点
第2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分组
        6.2 日常宣教
        6.3 材料准备
        6.4 治疗方法
        6.5 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6.6 观察指标
        6.7 疗效评价标准
        6.8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7.1 一般情况比较
        7.2 疗效观察指标
        7.3 安全性评价
第3章 讨论
    1 择期依据
    2 选穴依据
    3 电针的机制分析
    4 滞针法的机制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量表选择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滞针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
附录2 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
附录3 FDIP评分量表
附录4 FDIS评分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1 发表论文
    2 参加学术会议
    3 获奖
致谢

(3)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自拟牵正散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4.3 电针的选穴依据及疗效分析
结论
    1 总结
    2 本研究的不足
    3 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神经炎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分期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1.9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 统计方法
        2.8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对比
    3 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3.1 两组治疗前患健侧、治疗后患侧面动脉下颌段及鼻翼段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
        3.2 两组治疗前后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定系统总评分对比
        3.3 两组治疗前后SFGS量表各项目评分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后HBGS量表分级对比
        3.5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对比
    4 不良事件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1.1 祖国医学对PFP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PFP的认识
        1.3 “以通为用、调血散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 PFP 的理论依据
        1.4 关于选择中重度PFP的原因
        1.5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FP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理论依据
        1.6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 疗效结果讨论与分析
        2.1 基线情况分析
        2.2 面动脉下颌段、鼻翼段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对比与分析
        2.3 HBGS量表结果对比与分析
        2.4 SFGS量表结果对比与分析
        2.5 疗效情况分析
    3 创新性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刺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材料准备
        2.3 治疗方案
        2.4 研究期间注意事项
        2.5 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2.6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水平比较
        3.2 两组疗效比较
        3.3 总体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讨论
    1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病位
        1.3 病因病机
        1.4 临床表现
        1.5 古代文献记载的中医治疗
        1.6 现代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治疗
    3 治疗方案依据
        3.1 面部选穴
        3.2 远端选穴
        3.3 手法依据
        3.4 组方依据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
    附录二 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
    附录三 样本量估计
文献综述 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具选择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治疗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
        3.3 三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
        3.4 三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2.西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3.立论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量表
    附录二 综述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设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策略
        3.1 检索方法
        3.2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1 文献筛选
        4.2 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结论
    1 结果
        1.1 文献筛选流程
        1.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1.4 Meta分析结果
        1.4.1 有效率
        1.4.2 Portmann评分
        1.4.3 面神经潜伏期
        1.4.4 面神经波幅
        1.4.5 H-B评分
        1.4.6 治疗时间
        1.4.7 患者满意度
    2 结论
        2.1 理论性分析
        2.2 有效性分析
        2.3 针刺穴位分析
        2.4 文献质量分析
        2.5 安全性评价
        2.6 局限性
        2.7 展望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Bell's面瘫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 Bell's面瘫的中医研究现状
    1.3 影响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Bell's面瘫的发病规律
    3.3 治疗情况
    3.4 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Bell's面瘫的临床特征分析
    4.2 Bell's面瘫的治疗情况分析
    4.3 影响发病面神经损伤情况的因素分析
    4.4 影响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因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不同电针刺激量对面神经压榨伤模型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及效应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1.1.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2.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但刺激过量易继发损伤反应
        1.3.“中病即止”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及机制探讨亟待加强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
        3.1.第一部分:面神经压榨伤模型时间的确立
        3.2.第二部分:筛选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有效刺激量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面神经损伤模型压榨时间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1.2.主要试剂
        1.3.主要仪器
        1.4.耗材
        2.实验方法
        2.1.动物分组
        2.2.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2.3.模型成功评判标准
        2.4.取材
        2.5.观察指标
        2.5.1.一般状态观察
        2.5.2.行为学评分
        2.5.3.组织形态学观测
        2.6.分析方法
        2.7.技术路线图
        3.实验结果
        3.1.大鼠大体状态
        3.2.行为学评分
        3.3.面神经组织病理
        3.3.1.面神经组织分级
        3.3.2.面神经大体形态
        3.4.实验小结
    实验二 不同电针刺激量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效应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1.2.主要试剂
        1.3.主要仪器
        1.4.耗材
        2.实验方法
        2.1.动物分组
        2.2.模型的建立及模型成功标准
        2.3.电针干预方案
        2.3.1.穴位选取与定位
        2.3.2.处理方法
        2.3.3.电针组操作要求
        2.4.取材
        2.5.观测指标
        2.5.1.一般状态观察
        2.5.2.行为学评分
        2.5.3.组织形态学观测
        2.6.分析方法
        2.7.技术路线图
        3.实验结果
        3.1.一般状态观察
        3.1.1.各组术后状态观察
        3.1.2.各组异常状态观察
        3.2.行为学结果
        3.2.1.固定疗程,不同刺激量间行为学比较
        3.2.2.固定刺激量,不同疗程各组行为学比较
        3.3.面神经分级
        3.3.1.固定疗程,不同刺激量间神经分级
        3.3.2.固定刺激量,不同疗程各组面神经分级
        3.4.面肌纤维直径
        3.4.1.固定疗程,看不同刺激量各组的成对比较
        3.4.2.固定刺激量,不同疗程各组面肌直径变化
        3.5.实验小结
        3.5.1.电针对大鼠行为学影响
        3.5.2.电针对大鼠面神经分级影响
        3.5.3.电针对大鼠面肌直径影响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面神经解剖及生理功能
        1.2.不同损害部位的临床表现
        1.3.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4.对治疗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对病名的认识
        2.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面瘫与经脉、经筋的关系
        2.4.针灸治疗本病的古代研究
        2.4.1.穴位选择
        2.4.2.针灸方法
        2.5.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研究
    3.针灸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3.1.促进神经功能结构的恢复
        3.2.抑制神经元凋亡
        3.3.促进相关细胞因子分泌
        3.4.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
        3.5.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3.6.调节面神经基因表达
        3.7.抗病毒感染
    4.电针相关参数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4.1.不同波形的研究
        4.2.不同频率的相关研究
        4.3.电针综合参数的相关研究
    5.关于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立
        5.1.本实验设计的思路
        5.2.动物模型的选择
        5.2.1.面瘫造模方法现状
        5.2.2.面神经压榨法优点
        5.2.3.面神经压榨法存在的问题
        5.2.4.小结
        5.3.干预措施的选择
        5.3.1.穴位的选择
        5.3.2.针刺时间相关因素的选择
        5.3.3.电针刺激量的选择
        5.4.析因设计特点
        5.5.检测指标的选择
        5.5.1.一般状态观察
        5.5.2.行为学
        5.5.3.面神经分级
        5.5.4.面肌纤维直径
    6.关于本实验研究结果的讨论
        6.1.模型自愈性与电针效应的关系
        6.2.模型压榨时间与损伤程度的关系
        6.3.不同电针刺激量对行为学的影响
        6.4.不同电针刺激量对面神经的影响
        6.5.不同电针刺激量对面肌形态学的影响
        6.6.研究结果中与“中病即止”相关的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图
    1.大鼠大体形态观察及造模过程
    2.造模后大鼠面部表现
    3.电针治疗过程
    4.电针治疗后各组面神经HE染色结果
    5.电针治疗后各组面肌HE染色结果
附录二 综述 面瘫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电针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判断
2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机
3 电针单次治疗时间和终止时间
4 周围性面瘫不同分期电针波型的应用
5 周围性面瘫电针时刺激点的选取
6 小结

四、以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和针灸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滞针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龙凤.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自拟牵正散联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 杨耀.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4]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D]. 陈嘉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滞针提拉法结合中药治疗气血不足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 孟桂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李映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7]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D]. 周丹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D]. 马天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不同电针刺激量对面神经压榨伤模型大鼠的组织形态学及效应差异的研究[D]. 黄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概况[J]. 张海峰,茅贝珍,王怡心,陈艳琴,周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3)

标签:;  ;  ;  ;  ;  

根据面部肌肉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及针刺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