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发性右中上腹部疼痛、腹腔积液──思考病例(99)讨论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吴瑕[1](2020)在《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观察MAP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炎症指标、肠屏障功能指标变化趋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了解清解化攻法治疗MAP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清解化攻法治疗M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MAP患者,结合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予抑酸、抑酶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解化攻法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征(肠鸣音)变化情况;分别在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对炎症指标、肠屏障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比较,依据评定本病的疗效标准,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病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同(P>0.05)。(2)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较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症状、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炎症指标方面,两组间同期相比,两组间炎症指标在入院1周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观察组第3天、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观察组对炎症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4)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浓度同期相比,两组入院1周变内化趋势大致相同,观察组第3天、第7天的血清DAO浓度数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观察组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对照组。(5)血清D-乳酸浓度同期相比,两组入院1周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观察组第3天血清D-乳酸浓度数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第7天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经1周治疗后均可有效保护肠屏障功能。(6)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提示观察组在缩短治疗周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上联合清解化攻法的应用可有效改善MAP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更好的控制炎症反应,保护肠屏障功能。(2)清解化攻法治疗MAP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促进肠蠕动,保护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有关。(3)清解化攻法对MAP中医治疗方案的处方用药、药物剂量及给药方式加以明确,保证了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可推广性强,有利于扩大中医药的影响范围,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疾病中的重大协同作用。
张秀坤[2](2020)在《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梭菌(Clostridium septium)是人的气性坏疽以及猪、马、牛、羊、鸡、鹿等多种动物的恶性水肿病的主要病原,产生的α毒素(Clostridium septicum alpha toxin,CSA)是其分泌的几种外毒素中最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免疫原,具有溶血活性,能够导致机体细胞坏死。腐败梭菌感染羊引起羊快疫,发病羊病程多呈急性经过,发病后迅速死亡,病死率高,给我国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防治羊快疫的主要手段,由于缺乏体外抗体检测方法。该类疫苗免疫后效果评价多采用血清-毒素中和后经尾静脉注射小鼠,根据小鼠死亡情况判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繁琐,难以用于临床大量样本的免疫效果评价。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制备腐败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建立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检测方法,以期用快速、简便、高通量的体外检测方法替代动物检验法,用于疫苗的效力检验及疫苗免疫后效果评价。本研究采用原核表达系统,通过缺失腐败梭菌α毒素的第212222位共11个氨基酸序列,使其丧失毒力,对腐败梭菌重组α毒素无毒突变体进行体外表达,目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将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浓度为0.76mg/mL的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该重组α毒素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提取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制备类毒素后以30 MLD/只小鼠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经三次基础免疫后测定血清效价,选取效价较高的小鼠进行加强免疫并融合,使用体外表达的重组α毒素蛋白以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并对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亚克隆,最终获得七株强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其中374、333、932、443和447五株杂交瘤细胞对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识别能力较强。经亚型鉴定,374、333和932三株为IgG,其余为IgM或IgA,中和试验结果表明仅932株具有中和活性。因此对932株单抗进行腹水制备及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纯化后浓度为3.02mg/mL;经间接ELISA检测,效价可达1:256000。利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阻断ELISA检测方法,通过方阵滴定实验对最佳抗原包被条件、最佳封闭方式、最佳抗体作用条件、酶标二抗作用时间、显色液作用时间等分别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以4μg/mL的浓度在4℃条件下包被12h,最佳封闭方式为5%脱脂乳37℃条件下封闭2h,最佳抗体作用条件为将单抗进行1:512000稀释后37℃孵育45min,酶标二抗作用条件为1:15000倍稀释后37℃孵育45min,显色液作用条件为室温避光显色15min。在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后,检测实验室保存的90份经小鼠中和试验验证的阴性羊血清样品,确定该阻断ELISA方法的阴、阳性临界值。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阻断ELISA试验与小鼠中和试验和细胞中和试验的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阻断ELISA检测结果与两种中和试验检测结果呈正相关,且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于中和试验。本研究以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为免疫原,重组表达的α毒素无毒突变体蛋白为筛选抗原,成功制备出1株特异性高、反应性强且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了验证,有望用于羊快疫灭活疫苗的效力检验及疫苗免疫后效果评价。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3](2019)在《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整理古今隔物灸的文献,总结隔物灸的源流与种类以及不同时期隔物灸的应用规律,以期为当今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根据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及其函数公式,对隔物灸的数据进行统计,通过SPSS Modeler15.0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不同隔物灸法与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总结归纳古今隔物灸的应用规律和变化。结果:古代隔物灸56种,优选灸法9种;治疗病证177种,优势病证22种,最多的是外科;用药1 16味,高频用药15味;多在患处施治,其高频穴位为神阙穴。古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黄土灸→痈疽、隔姜灸→痈疽、隔豆豉饼灸→痈疽;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蒜灸→蒜、隔豆豉饼灸→盐、隔盐灸→盐;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豆豉饼灸→患处、隔附子灸→患处、隔蒜灸→患处。现代隔物灸30种,优选灸法8种;治疗病证383种,优势病证24种,最多的是内科;用药302味、高频用药62味;高频穴位为53个。现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药饼灸→强直性脊柱炎、铺灸→强直性脊柱炎、隔姜灸→强直性脊柱炎;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铺灸→姜、隔姜灸→姜、隔药末灸→肉桂;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盐灸→神阙、隔药末灸→神阙、隔药饼灸→神阙。结论:现代隔物灸法种类、优选灸法较古代减少;古代隔蒜灸应用最多,现代则是隔姜灸;古代隔物灸法主治病症以外科为主,现代则以内科为主;现代隔物灸用药更加广泛,治疗部位多取穴位,与古代多在患处施治不同。
赵威武,孙厚坦,李秦,赵静,徐晓燕,滕红[4](2017)在《上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诊断及漏诊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上消化道穿孔及穿孔部位的声像图特征,探讨上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病理确诊的67例上消化道穿孔的病例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合X线腹部平片比较二者诊断准确率,总结超声漏诊误诊原因。结果:59例(88.06%)患者超声均显示上消化道穿孔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其中53例(79.10%)显示腹腔游离气体,59例(88.06%)显示穿孔部位;62例(92.54%)显示腹腔积液,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2.54%。漏诊3例(4.48%),误诊2例(2.99%)。X线平片显示48例(71.64%)腹腔游离气体,7例(10.45%)腹腔积液,准确率为71.6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直接显示穿孔部位及腹腔游离气体,结合间接征象对上消化道穿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检查医师的临床经验欠缺与操作手法不当、胃肠气体的干扰、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是上消化道穿孔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5](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刘阳[6](2016)在《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治疗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治疗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其手术方法和技巧。同时与完全腹腔镜下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相对比,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治疗上的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6月29例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其中15例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14例采用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Roux-en-Y吻合组与改良胆肠袢式吻合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51.0±34.8)min和(204.3±32.5)min,p=0.001<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3.0±30.4)ml和(56.8±33.6)ml,p=0.000<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通气时间分别为(5.1±1.2)d和(3.1±1.1)d,p=0.000<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9.9±2.0)d和(7.8±1.6)d,p=0.004<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ux-en-Y吻合组术后发生胆瘘1例、胰瘘1例、应激性溃疡1例;改良袢式吻合组术后发生胆瘘1例、腹腔积液1例。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4.29%,p=0.435>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与传统的Roux-en-Y吻合术相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尹晖明,韩洁,黄劲松,胡斌,刘首记,龚利平[7](2013)在《老年人结直肠癌穿孔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老年人结直肠癌穿孔的特点、诊断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和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老年人结直肠癌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0例(37.7%)。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I期肠吻合术20例;行左半结直肠癌I期根治切除,Hartmann造口术26例;姑息性结直肠癌切除术+近端结肠造口+远端关闭术5例,单纯修补穿孔+近端结肠双腔造瘘术2例。围术期死亡9例(13.2%),44例治愈或好转。结论老年人结直肠癌合并穿孔病死率较高,误诊率较高,并发症多,要详细地采集病史、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和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及时手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减少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边芳[8](2013)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评价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发病的关系》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胰腺炎是一种因胰蛋白自身的消化作用而引起的胰腺疾病。病情轻重不一,重症胰腺炎可危及生命。胰腺炎病因繁多,近来有研究表明,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一些疾病的诊出率也相应的提高,胆胰管合流异常就是其中的一种疾病。明确病因是诊断疾病的前提,也是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前提。因此,明确胆胰管合流异常是否是临床某种疾病的病因对于临床诊治至关重要。通过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下的胆管和胰管的显示情况,观察胆管和胰管的汇合方式,根据胆管和胰管的正常解剖和异常变异情况把胆管和胰管的汇合方式划分为不同类型,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下胆管和胰管各种汇合类型与胰腺炎的发病概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磁共振检查的226例胆胰管汇合处能够清晰显示的MRCP影像资料(237例病例资料中11例因不符合研究标准被排除在外),资料分为胰腺炎组和非胰腺炎组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诊断为胰腺炎的106例,诊断为无胰腺炎的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加用呼吸门控,TORSOPA8通道体部线圈,所有病例均做平扫、磁共振水成像扫描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M3D/FRFSE、FIESTA及LAVA序列,扫描完成后获得的图像数据传输至GE ADW4.2系统(图像工作站)应用MIP和MPR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结合原始图像观察分析,由两位高年资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采用双盲法,对磁共振图像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胆管胰管汇合部的显示情况,观察正常汇合和异常汇合的情况,对胆胰管汇合部进行分型,分析汇合部分型与胰腺炎发病概率的关系,对于分型意见有分歧的,由两人讨论确定为统一的标准来分析。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各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概率法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果,分析胆管和胰管汇合部与胰腺炎的临床发病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分为胰腺炎组(106例)和无胰腺炎组(120例)的226例清晰显示胆管和胰管汇合部的患者资料,根据胆胰管汇合方式分为正常汇合型和异常汇合型,其中正常型又分为A、B两型;异常汇合型分为B-P型、P-B型两型。在226例中,正常汇合类型的198例中胰腺炎组为83例,非胰腺炎组为115例;异常汇合类型的28例中胰腺炎组为23例,非胰腺炎组为5例,异常汇合分型中B-P型18例,P-B型10例。用卡方检验对正常汇合型和异常汇合型的胆胰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种类型胰腺炎发生概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异常汇合型胰腺炎发病概率高于正常汇合型,其中以异常汇合类型中B-P型异常汇合型的胰腺炎的发病概率最高。结论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可以对胆管和胰管的汇合部情况清晰显示并分型,评价分型类型与胰腺炎的发病概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朝格图[9](2013)在《卵巢黄体破裂7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黄体破裂在临床发病诱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即能迅速准确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误诊。方法:研究对象均为育龄妇女,选用2010年1月一2013年1月年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卵巢黄体破裂患者77例,收集了年龄、发病诱因、月经周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本文对诊治的黄体破裂进行以下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率年龄为17-38岁;其中17-20岁的患者19例,21-30岁的患者44例,31-38岁的患者14例,平均年龄26.7病例。77例患者中除1例无性生活史外,其余均有性生活史。所有研究对象月经周期统计如下:周期为26至30天共52例,周期小于26天2例,周期为32至45天23例。其中1例合并异位妊娠,于停经第32天发病,4例异位妊娠,分别于停经40,43,45天发病。发病诱因:49例发生在性生活之后(63.64%),11例诱因不明(14.29%),17例突发性(22.07%)。卵巢黄体破裂发病部位右侧多于左侧,本组68例中右侧为39例,左侧29例。入院77例患者中确诊为卵巢黄体破裂患者69例,修正诊断为急性阑尾炎2例,异位妊娠4例,(左侧)输卵管妊娠流产伴黄体破裂1例,左卵巢黄体破裂伴慢性阑尾炎1例。误诊8例,误诊率为10.39%。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对于入院后黄体破裂诊断明确、发病期短、可自凝止血及自愈倾向,腹腔内出血量<500ml,血红蛋白、血压无进行性下降者生命体征稳定的轻度患者,采用了保守治疗方案;主要采取了卧床休息和止血、预防感染的非手术治疗。77例研究对象中有33例符合上述标准。患者腹痛无明显缓解及腹腔出血量较多,血压浮动不稳定的患者行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经手术治疗者44例(57.14%),15例行血肿清除术及卵巢修补术,18例行卵巢楔形切除术,3例行卵巢部分(单侧)切除术,1例行输卵管切除术,3例行输卵管结扎术,1例左输卵管妊娠(流产)合并右卵巢破裂患者行左输卵管切除术+右输卵管结扎术+右卵巢楔切术+腹壁瘢痕剔除术,1例右卵巢黄体破裂合并慢性阑尾炎患者行卵巢修补术+阑尾切除术,2例误诊为卵巢黄体破裂的阑尾炎患者请普外科协助行阑尾切除术。术中病理:术后清除的卵巢内组织行病理检查,报告为卵巢黄体组织,均证实为“卵巢黄体破裂”。非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3~13天,平均6.4天。开腹手术患者住院时间6~10天,平均7.3天。患者治疗后3个月复查B超,卵巢结构均未见异常,随访1年均无复发,且月经周期正常。结论:1.卵巢黄体破裂主要发生在年轻妇女,已婚或未婚妇女均可发生,本文平均年龄26.7岁。2.卵巢黄体破裂时间与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关系,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3.在临床上卵巢黄体破裂患者轻易与多种急腹症疾病造成误诊,如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急性阑尾炎、卵巢肿瘤蒂扭转等疾病之间混淆并造成漏诊及误诊。4.卵巢黄体破裂右侧多于左侧,本文回顾性分析77例患者中右侧42例(56%);左侧33例(44%)。5.临床医生诊断时应重视病史、月经史的详细询问,结合B超及血或尿HCG动态监测,进行鉴别。此外,应加强对卵巢黄体破裂的认识,面对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应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辅助检查,必要时与患者沟通行微创穿刺以及腹腔镜探查,减少误诊。
张志梅,赵晓晏,任玮,郭红,王雷[10](2013)在《妊娠期急性胰腺炎与普通人群急性胰腺炎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胰腺炎与正常人群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对母婴的影响、诊治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20例妊娠期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胆石症组(A组)与高脂血症组(B组),分析比较A组与B组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特点及治疗效果,并从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普通人群组(C组)急性胰腺炎病例中随机选取20例,与妊娠组(D组)急性胰腺炎做对照,观察其治疗特点及疗效。结果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患者A组与B组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普通人群组与妊娠组急性胰腺炎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各个临床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及时诊断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并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婴死亡率;内镜下鼻胆管置入术可显着缩短治疗时间,需合理选择药物,加贝酯与生长抑素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应慎用。
二、突发性右中上腹部疼痛、腹腔积液──思考病例(99)讨论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发性右中上腹部疼痛、腹腔积液──思考病例(99)讨论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AP的研究概况 |
1.1 中医对AP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AP病因、病机的探讨 |
1.3 AP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1.4 AP的中医治疗方法 |
1.4.1 AP的中医疗法的有效性 |
1.4.2 中药内服法 |
1.4.3 中医外治法 |
1.4.4 中医综合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AP的研究进展 |
2.1 AP的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研究 |
2.2 A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2.1 AP的定义 |
2.2.2 AP诊断标准 |
2.2.3 AP的评分系统 |
2.3 AP的病因 |
2.4 AP的发病机制 |
2.4.1 胰腺自身消化学说 |
2.4.2 炎症介质释放 |
2.4.3 肠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 |
2.4.4 其他 |
2.5 AP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病因分型方法 |
2.2.1 .胆源性 |
2.2.2 酒精性 |
2.2.3 高脂血症性 |
2.2.4 其他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1 临床症状及体征 |
2.4.2 炎症指标 |
2.4.3 肠屏障功能指标 |
2.4.4 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 |
2.4.5 疗效评价标准 |
2.4.6 安全性观察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性别、年龄比较 |
4.2 病因比较 |
4.3 脱落病例 |
4.4 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4.5 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
4.6 炎症指标比较 |
4.7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较 |
4.7.1 血清DAO浓度变化情况 |
4.7.2 血清D-乳酸浓度变化情况 |
4.8 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4.9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导师对急性胰腺炎的病机总结 |
2 清解化攻法简介 |
2.1 清解化攻方 |
2.2 芒硝散组成 |
2.3 清解化攻方制作工艺 |
2.4 清解化攻法的特点 |
3 本研究各项结果分析 |
3.1 清解化攻法对MAP症状改善分析 |
3.2 清解化攻法对MAP体征改善分析 |
3.3 清解化攻法对MAP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3.4 清解化攻法对MAP炎症指标的影响 |
3.5 清解化攻法对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影响 |
4 清解化攻法改善轻症AP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机制探讨 |
5 清解化攻法优势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急性胰腺炎中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梭菌属概述 |
1.1.1 梭菌属生物特性 |
1.1.2 主要致病性梭菌概述 |
1.2 腐败梭菌研究进展 |
1.2.1 病原学 |
1.2.2 流行病学 |
1.2.3 临床症状 |
1.2.4 病理变化 |
1.2.5 致病机理 |
1.2.6 诊断 |
1.2.7 防治 |
1.3 腐败梭菌α毒素 |
1.3.1 α毒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 |
1.3.2 α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1.3.3 α毒素的免疫原性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腐败梭菌α毒素制备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菌株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方法 |
2.3.1 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制备 |
2.3.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无毒突变体制备 |
2.4 结果 |
2.4.1 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制备 |
2.4.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无毒突变体制备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菌株 |
3.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3 方法 |
3.3.1 小鼠免疫 |
3.3.2 细胞融合 |
3.3.3 单克隆抗体筛选 |
3.3.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3.3.5 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表位鉴定 |
3.3.6 细胞中和试验 |
3.3.7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3.3.8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效价测定 |
3.3.9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3.3.10 单克隆抗体亲和常数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小鼠免疫 |
3.4.2 细胞融合 |
3.4.3 阳性杂交瘤孔的克隆 |
3.4.4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3.4.5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3.4.6 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表位鉴定 |
3.4.7 中和试验 |
3.4.8 腹水制备 |
3.4.9 单克隆抗体纯化效果鉴定 |
3.4.10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3.4.11 单克隆抗体亲和常数测定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菌株 |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3 方法 |
4.3.1 制备包被抗原 |
4.3.2 阻断ELISA基本操作步骤 |
4.3.3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以及阴、阳性血清工作浓度的确定 |
4.3.4 单抗以及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4.3.5 包被液以及包被条件的确定 |
4.3.6 封闭液以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
4.3.7 单克隆抗体作用条件的确定 |
4.3.8 底物显色液作用条件的确定 |
4.3.9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4.3.10 特异性试验 |
4.3.11 重复性试验 |
4.3.12 阻断ELISA与细胞中和试验相关性测定 |
4.3.13 阻断ELISA与小鼠中和试验相关性测定 |
4.4 结果 |
4.4.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以及阴、阳性血清工作浓度的确定 |
4.4.2 单抗及酶标抗体工作条件的确定 |
4.4.3 包被液以及包被条件的确定 |
4.4.4 封闭液以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
4.4.5 单抗作用条件的确定 |
4.4.6 底物显色液作用条件的确定 |
4.4.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4.4.8 特异性试验 |
4.4.9 重复性试验 |
4.4.10 阻断ELISA与细胞中和试验相关性 |
4.4.11 阻断ELISA与小鼠中和试验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隔物灸源流与种类 |
1 隔物灸源流 |
1.1 先秦两汉三国时期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
1.3 隋唐时期 |
1.4 宋金元时期 |
1.5 明清时期 |
1.6 近现代 |
2 隔物灸种类 |
2.1 隔盐灸 |
2.2 隔蒜灸 |
2.3 隔川椒灸 |
2.4 隔巴豆灸 |
2.5 隔豆豉灸 |
2.6 隔桃叶灸 |
2.7 隔苇管灸 |
2.8 隔薤灸 |
2.9 隔面灸 |
2.10 隔黄土灸 |
2.11 隔商陆灸 |
2.12 隔附子灸 |
2.13 隔杏仁灸 |
2.14 隔葱灸 |
2.15 隔莨菪根灸 |
2.16 隔石榴皮灸 |
2.17 隔桃树皮灸 |
2.18 隔土瓜根灸 |
2.19 隔柏皮灸 |
2.20 隔头垢灸 |
2.21 隔苍术灸 |
2.22 隔核桃壳灸 |
2.23 隔纸灸 |
2.24 隔皂角灸 |
2.25 隔甘遂灸 |
2.26 隔硫磺灸 |
2.27 隔姜灸 |
2.28 隔蚯蚓泥灸 |
2.29 隔槐树皮灸 |
2.30 隔槟榔灸 |
2.31 隔蛴螬灸 |
2.32 隔葫芦灸 |
2.33 隔鸡子灸 |
2.34 隔木香灸 |
2.35 隔香附灸 |
2.36 隔蟾皮灸 |
2.37 隔钱灸 |
2.38 隔白附子灸 |
2.39 隔矾灸 |
2.40 隔碗灸 |
2.41 隔南星灸 |
2.42 隔韭灸 |
2.43 铺灸 |
2.44 其他 |
第二部分 隔物灸应用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古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
3 数据库的建立 |
3.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3.2 建立数据库 |
4 数据处理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古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
5.2 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
5.3 古今文献对比研究 |
5.4 铺灸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隔物灸间隔材料规律浅析 |
2 隔物灸治疗病证特点归纳 |
3 隔物灸施治部位择优阐释 |
4 隔物灸临床应用要点概括 |
5 隔物灸起效原理机制探讨 |
5.1 免疫反应 |
5.2 神经递质 |
5.3 血管 |
5.4 其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隔物灸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4)上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诊断及漏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上消化道穿孔超声声像图表现与诊断 |
1.3.1 直接征象: |
1.3.2 间接征象: |
1.3.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
(二) 辅助化疗 |
(三) 姑息治疗 |
(四) 支持治疗 |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
(三) 常用化疗方案 |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三、规范的检查 |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
一、不良反应分类 |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
一、化疗药物 |
(一) 氟尿嘧啶类 |
(二) 铂类 |
(三) 伊立替康 (CPT-11) |
(四) 表柔比星 |
(五) 紫杉烷类 |
(六) 雷替曲塞 |
二、靶向药物 |
三、常用方案 |
第四节辅助用药 |
一、止吐药物应用 |
二、止泻药物应用 |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食管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病理诊断 |
(三) 分期诊断 |
三、治疗原则 |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
1.单药方案 |
2.联合方案 |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
一、食管腺癌 |
二、食管鳞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胃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体征 |
(三) 辅助检查 |
(四) 病理诊断 |
三、分期诊断 |
四、总体治疗原则 |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新辅助化疗 |
二、辅助化疗 |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一线治疗 |
(二) 二线治疗 |
(三) 三线治疗 |
(四) 最佳支持治疗 |
三、评估与调整 |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结直肠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
(一) 一般情况评估 |
(二) 诊断和分期 |
二、治疗原则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
(三) 随访 |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诱导治疗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评估方法 |
(二) 评估时间 |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
(一) 种类 |
(二) 作用机制 |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
(一) 不良反应 |
(二) 禁忌证 |
(三) 停药指针 |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参考文献 |
(6)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治疗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老年人结直肠癌穿孔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手术探查 |
1.4 手术方式 |
1.5 病理结果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诊断方面 |
3.2 治疗方面 |
3.3 围术期的处理方面 |
3.3.1 术前 |
3.3.2 术中 |
3.3.3 术后 |
(8)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评价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发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胆胰管解剖变异与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概况及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卵巢黄体破裂7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1. 保守治疗 |
2. 手术治疗 |
3. 腹腔镜手术预后情况 |
预后 |
讨论 |
一、卵巢黄体破裂的临床特点 |
二、辅助检查 |
三、卵巢黄体破裂的鉴别诊断 |
3.1 异位妊娠破裂 |
3.2 急性阑尾炎 |
3.3 急性盆腔炎 |
3.4 卵巢肿瘤蒂扭转 |
四、卵巢黄体破裂的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3. 腹腔镜手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妊娠期急性胰腺炎与普通人群急性胰腺炎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辅助检查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突发性右中上腹部疼痛、腹腔积液──思考病例(99)讨论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解化攻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D]. 吴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秀坤.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20(09)
- [3]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D].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上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诊断及漏诊误诊原因分析[J]. 赵威武,孙厚坦,李秦,赵静,徐晓燕,滕红.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12)
- [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
- [6]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治疗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疗效评价[D]. 刘阳. 郑州大学, 2016(03)
- [7]老年人结直肠癌穿孔临床诊治分析[J]. 尹晖明,韩洁,黄劲松,胡斌,刘首记,龚利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6)
- [8]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评价胰胆管汇合分型与胰腺炎发病的关系[D]. 边芳. 郑州大学, 2013(11)
- [9]卵巢黄体破裂77例临床分析[D]. 朝格图.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10]妊娠期急性胰腺炎与普通人群急性胰腺炎诊治分析[J]. 张志梅,赵晓晏,任玮,郭红,王雷.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