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20)在《溻渍法治疗下肢丹毒的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目的:(1)文献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及回顾性临床调查,研究下肢丹毒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了解其方药的使用规律。(2)临床观察目的:通过临床研究的对比观察,了解相关文献资料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2.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下肢丹毒常见中医证型、临床症状及溻渍方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下肢丹毒常见证型及方药分布,结合临床研究对比观察,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50例下肢丹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毒洗药溻渍治疗,记录其疗效评分及疗程前后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3.结果:本课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初步研究,统计出临床中常见的下肢丹毒证型,研究发现,临床中出现丹毒证型前三名为热毒型(67%)、湿热型(25.4%)、热毒夹瘀型(4.24%),并由此发现,下肢丹毒多以热毒型丹毒为主,故临床治疗中,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下肢丹毒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临床治疗用药中,多以黄柏、紫花地丁,黄连、黄芩等清热类药物为主,其次为利水渗湿类药物及泻下类药物。结合临床研究发现,针对下肢丹毒急性发作的患者,在相同治疗时间(7天)内,治疗组(抗生素应用+解毒洗药外用溻渍)患者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单纯抗生素应用)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指标降低。4.结论:解毒洗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而溻渍法可以使其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充分发挥解毒洗药的作用,临床疗效确切。在急性下肢丹毒的常规治疗中,配合应用解毒洗药外用溻渍治疗,疗效显着提高,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恢复期缩短,患者痛苦得到减轻。同时,解毒洗药外用溻渍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痛苦小、患者依从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思思[2](2020)在《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药芩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观察其各项实验室指标、全身及局部症状改善情况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探讨中药芩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治疗(青霉素)+消水肿治疗(50%硫酸镁温热湿敷)+基础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清淡饮食);治疗组全身抗感染治疗+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局部予以中药芩矾汤湿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天至14天时全身发热、局部症状(皮损范围、皮温、自觉疼痛程度)、实验室指标(WBC、NE%、CRP、ESR)等情况,并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若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过敏及全身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若受试者中途因身体不适口服其他药物,要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0例、7例、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例、8例、18例、2例,总有效率93.3%;2、两组患者治疗前数据对比,性别比较P=0.793,年龄比较t=1.184,P=0.246,病程比较t=0.813,P=0.423,P>0.05;患者诱因比较χ2=0.914a,P=0.816>0.05;患者治疗前症状比较:体温比较t=3.378,P=0.071,皮损面积比较t=0.252,P=0.617,皮温差比较t=0.248,P=0.778,疼痛感比较t=0.242,P=0.810,P>0.05;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血白细胞(WBC)比较t=0.103,P=0.91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比较t=0.559,P=0.579,C反应蛋白(CRP)比较t=-0.375,P=0.709,血沉(ESR)比较t=0.349,P=0.730,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P<0.05;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P=0.000<0.05;治疗后实验室各项指标组间比较P<0.05;局部症状组内比较P<0.05;局部症状组间比较,对照组皮损面积中位数及四分位数3.00(2.00,4.25),治疗组皮损面积中位数及四分位数2.00(0.00,3.50),P=0.001<0.05;对照组皮温差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0.57,1.52),治疗组皮温差中位数及四分位数0.75(0.22,1.22),皮温差比较P=0.075>0.05;对照组疼痛感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1.00,2.00),治疗组疼痛感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0.00,1.00),疼痛感比较P=0.007<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ALT、AST、BUN、Ccr)分析,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治疗下肢丹毒,改善其临床症状,但中药芩矾汤湿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疗效显着;2、中药芩矾汤湿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疗程短,安全性高。图2幅;表14个;参116篇。

杨星[3](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90例湿热毒蕴型丹毒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近3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病房收治的90例湿热毒蕴型丹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有效性。材料及方法:研究对象: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病房收治的丹毒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及“湿热毒蕴型丹毒”的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法:通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临床症状(疼痛感觉、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水疱、皮肤破损等)自拟评分表,并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本组患者电话回访,计算出院后6个月丹毒患者的复发率。根据所得研究结果,对湿热毒蕴型丹毒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复发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本组患者治疗7天后,治愈37例,显效46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2.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复发率为7.78%。结论:1.本组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丹毒,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能有效促进血常规恢复正常,疗效确切。2.与其他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复发率相比,本组病例所采用的方法能降低复发率。

刘士民[4](2019)在《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蒙药消肿九味散外敷、通脉祛浊汤灌胃干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探讨两复方对踝关节滑膜ICAM-1、VCAM-1的各自作用。方法:本论文实验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1.对正常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共40只昆明小鼠分别予以热板实验、扭体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以此来发现和比较蒙药消肿九味散的抗炎镇痛效果。2.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和蒙药消肿九味散组,随后建立高脂血高尿酸并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各治疗组予以相应药物外用2周后实验结束,检测所有大鼠血清UA值、TC值、TG值、LDL值、HDL值及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并取病变踝关节作组织切片,据实验结果分析外敷蒙药消肿九味散对大鼠滑膜ICAM-1,VCAM-1及血脂的影响。第二部分:3.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建立高脂血高尿酸并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后,各治疗组予以相应中药灌胃4周,实验结束,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UA值、TC值、TG值、LDL值、HDL值,ELISA法检测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据实验结果分析通脉祛浊汤对ICAM-1,VCAM-1及血脂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相对于正常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小鼠的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扭体次数显着减少(P<0.05),右耳肿胀程度较轻(P<0.05);相对于扶他林组和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耳肿胀值最小(P<0.05);2.相对于模型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大鼠血清UA值,ICAM-1值,VCAM-1值明显降低(P<0.05);相对于扶他林组和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尿酸值最低(P<0.05),滑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就TC,TG,LDL,HDL值而言,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3.相对于模型组,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通脉祛浊汤各剂量组UA值,TC值,TG值,LDL值和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和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U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对TC的降低程度强于痛风定(P<0.05)、对LDL的降低程度则优于立加利仙(P<0.05),而在通脉祛浊汤三个剂量组中,高剂量组对于UA,TG,LDL的改善效果最好(P<0.05)。结论:1.蒙药消肿九味散具有抗炎镇痛效果。2.外敷蒙药消肿九散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抑制炎性期滑膜ICAM-1和VCAM-1的表达。3.通脉祛浊汤能改善血脂紊乱,对滑膜炎性病变时增高的ICAM-1和VCAM-1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控制尿酸,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朱正唯[5](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国内RCT文献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临床试验状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系统评价奠定基础。方法:以"丹毒""流火""中西医结合""随机对照"为中文检索词,"erysipela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为英文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动检索获得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临床文献156篇,按照中国循证医学中心/Cochrance手册推荐的标准分析评价每一篇文献。结果:数据整理与筛选,纳入本评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RCT文献共27篇。27篇文献中,有25篇以有效率和治愈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5篇观察了治愈时间,3篇采用了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变化作为指标,8篇报道了随访0.52.0 a的复发率,只有1篇提及无不良反应,没有1篇以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质量需待提高,以此为进一步开展系统评价提供必要的前提依据。

朱正唯[6](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与手检结合查找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手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试验组为在常规处理措施相同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给药(包括中医的口服方剂、外敷给药、针络拔罐等方法),对照组为单一的西医治疗给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均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显着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治愈时间和复发率也显着低于单一的西医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疗效确切,其治疗方法多样,在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叶文珍[7](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邢宇浩[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兰青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兰青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临床用药规律的研究,探究李兰青主任医师临床中治疗下肢丹毒疾病患者的处方用药,进一步分析临床处方中的常用药物、用药组方原则以及临床辨证和用药思路,并对18例急性丹毒未采用任何治疗的下肢丹毒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目标,以期为提高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提供可研究的临床处方和用药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疮疡科、外科李兰青主任医师门诊,明确诊断为下肢丹毒的患者的有效中药处方207首,共计74人次。在数据进行标准化后,使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形成数据库,对所有纳入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将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制成图表。将处方中的高频次药物导入SPSS 25.0软件系统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新药物组合。对所有涉及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的使用频次以及聚类分析后得到的组方药对的各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李兰青主任医师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思路以及用药规律。实验二:采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李兰青主任医师门诊的诊断为下肢急性丹毒,且未经任何处理的患者18例。以李兰青主任医师自拟中药方剂活血解毒汤口服,治疗7d。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和症状评分及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一:1纳入的患者共计74例,有效中药处方207首。男性46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1.6:1;年龄最大89岁,最小30岁,平均60.80±14.53岁。2在纳入的有效处方中,共使用到141味中药。使用频次大于50次的21味药物依次排序为牛膝:189次;赤芍:186次;泽泻:170次;茯苓:169次;金银花:132次;防风:131次;陈皮:129次;薏苡仁:114次;黄芩:113次;蒲公英:106次;土茯苓:98次;白术:95次;夏枯草:87次;白花蛇舌草:86次;牡丹皮:82次;赤小豆:73次;生地黄:70次;络石藤:66次;野菊花:62次;鸡血藤:52次;地肤子:51次。3对所有使用药物进行筛选分析,按照四气分类,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性、温性、平性、凉性、热性。4按照五味分类中,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甘味、苦味、辛味、淡味、酸味、咸味、涩味。5药物归经频次由高到低前5位依次为肝经、脾经、肺经、肾经、胃经。6按照功效分类,使用频次高于100的药物功效分类依次为清热药,频次1249次,个数33个;利水渗湿药,频次540次,个数13个;活血化瘀药,频次430次,个数12个;补虚药,频次350次,个数15个;解表药,频次200次,个数16个;理气药:频次159次,个数5个;化痰止咳平喘药,频次115次,个数9个。7把数据导入SPSS 25.0软件中,经过聚类分析得出,较常用的药对:第1组:茯苓、泽泻;第2组:络石藤、鸡血藤;第3组:夏枯草、牛膝;第4组:薏苡仁、赤小豆、赤芍;第5组:陈皮、黄芩;第6组:地肤子、防风、白术;第7组: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第8组:金银花、土茯苓、牡丹皮;第9组:野菊花、生地黄。实验二:1纳入的患者1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5±14.32岁,最大88岁,最小31岁。2临床疗效比较:纳入的18例下肢急性丹毒患者,显效16例,无效0例,有效率达100%。3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后实验室炎症指标WBC、NEUT%、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全身症状体征总积分(发热、乏力、头身痛、口干苦、尿黄赤、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患处肤色、肤温、肿势、疼痛评分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实验一结论:本部分研究共纳入207例处方,共使用中药141味,总计使用频次3436次,共记16类。(1)使用频次大于50次的中药共21味;(2)所用中药四气分布以寒、温、平、凉、热降序排列;(3)所用中药五味以甘、苦、辛药为前三位;(4)药物的归经分布,以肝、脾、肺、肾、胃经居于前列;(5)中药功效分类使用情况,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解表药;(6)聚类分析后归纳出9组李主任治疗下肢丹毒时的常用药物组合。2实验二结论:李兰青主任医师经验治疗下肢丹毒急性期的中药内服方活血解毒汤,对于全身、局部症状体征及炎症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达100%。3李兰青主任医师经验总结:李主任治疗丹毒时,在急慢性期辨证基础上运用清热、利湿、活血、温通、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根据正气虚实,分别用消法或补法,以消散无形之邪,使气血畅通。李主任处方选药辨明病情缓急,辨证治疗特色突出调和脏腑、补虚固本、分消湿热、活血化瘀、内外同治的治法。

宋玮[9](2020)在《浮针配合再灌注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浮针配合再灌注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受试者随机分到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6例。试验组予以浮针配合再灌注、普通针刺联合中药(血府逐瘀汤);对照1组予普通针刺联合中药(血府逐瘀汤);对照2组予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共4周,随访3个月;记录疼痛程度分级标准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分级标准评分、疼痛间隔时间分级标准评分、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统计分析三组疗效差异。结果:1.三组患者疗效指数进行疗效评定对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67.65%。经卡方检验,P<0.001,说明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2.三组患者各自的疼痛程度分级、疼痛持续时间分级、疼痛间隔时间分级、中医症状量化分级均有改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级、疼痛持续时间分级、疼痛间隔时间分级、中医症状量化分级P>0.05,不会因分组而产生明显差异。治疗4周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能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疼痛间隔时间,改善中医症状量化。3.对比三组患者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1月试验组、对照组1组、对照2组复发率分别为0.00%、20.00%、37.50%;治疗结束后2月试验组、对照组1组、对照2组复发率分别为7.40%、40.00%、62.50%;治疗结束后3月试验组、对照组1组、对照2组复发率分别为11.1%、46%、75%。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能明显减少复发率。4.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未见因明显不良反应而导致退出试验者。结论:1.浮针配合再灌注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的疗效,能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间隔时间,改善瘙痒、烧灼感、触觉敏感、刺痛等中医症状;2.浮针配合再灌注、普通针刺联合口服血府逐瘀汤在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疼痛间隔时间、改善中医症状,以及综合疗效方面均明显强于普通针刺联合血府逐瘀汤、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3.浮针配合再灌注疗法有利于降低复发率;4.浮针配合再灌注、普通针刺、口服血府逐瘀汤联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增强临床疗效。

宋文琴[10](2019)在《清热化毒方治疗胃火上炎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清热化毒方治疗胃火上炎型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简称ROU)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探究清热化毒方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如何,并分析在临床中有何优势。方法:将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冯五金教授门诊中80例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一组予以清热化毒方治疗,另一组予以口炎清颗粒治疗。于用药2周时复诊,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服药期间是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总有效率、复发情况、安全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对于治疗效果达到临床痊愈及显效的病例,追踪观察3月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两种药物对于降低本病复发率的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单项积分对比:清热化毒方组除“水肿面积”与“烧灼感”外(P>0.05),对于ROU的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有显着的效果(P<0.05);口炎清颗粒组对于充血面积、水肿面积、烧灼感、小便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余症状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化毒方对于单项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口炎清颗粒;2.治疗后清热化毒方组与口炎清颗粒组单项积分对比:除“烧灼感”、“大便”2项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单项积分对比均显示P<0.05,清热化毒方组对比口炎清颗粒组有显着优势;3.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总积分、治疗后两组组间总积分比较,清热化毒方组对比口炎清颗粒组有显着优势(P<0.05);4.有效率:两组药物的有效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清热化毒方组有效率高于口炎清颗粒组;5.复发率:清热化毒方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率的降低效果优于口炎清颗粒,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如过敏、休克等各种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清热化毒方治疗胃火上炎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确切,尤其是在减少复发人数,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显着,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很少,安全性较高,因此适于进一步临床研究、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溻渍法治疗下肢丹毒的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文献研究方法
    (一) 文献来源
    (二) 入选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文献整理
    (五) 文献证型收集及分析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一) 文献收集
    (二) 文献中的中医证型分布
    (三) 中医溻渍方药分布
    (四) 与“毒”邪相关下肢丹毒临床用药分析
    (五) 其他用药分析
三、文献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一) 证型及病因研究
    (二) 溻渍方方药分布研究
    (三) 有关丹毒分期论治分析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剔除标准
        (五) 终止标准
        (六)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患者病情评估
        (三) 炎症指标
讨论
    一、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 现代医学对下肢丹毒的研究
        (二) 中医对下肢丹毒的认识
    二、文献研究部分
    三、临床研究部分
        (一) 解毒洗药的组方原则及方药分析
        (二) 实验结果及疗效评价
        (三) 对解毒洗药溻渍疗法的整体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致谢
附件

(2)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选择标准
        1.1.4 研究方法
        1.1.5 治疗方法
    1.2 观察指标
        1.2.1 基本记录
        1.2.2 症状测量
        1.2.3 评定标准
        1.2.4 安全性分析
        1.2.5 统计学方法
        1.2.6 试验中出现的反应及处理
    1.3 治疗结果分析
        1.3.1 治疗前比较
        1.3.2 治疗结果
    1.4 讨论
        1.4.1 应用中药芩矾汤外敷治疗下肢丹毒的理论
        1.4.2 试验结果分析
        1.4.3 外治法
        1.4.4 方解
    1.5 小结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祖国医学对丹毒的认识及进展
        2.1.1 病名来源
        2.1.2 古代中医总结的病因病机
        2.1.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1.4 中医辨证
    2.2 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
        2.2.1 按部位辨证治疗
        2.2.2 按分期分型治疗
        2.2.3 中医内治法
        2.2.4 中医外治法
        2.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3 西医对下肢丹毒的认识及发展
        2.3.1 现代医学对丹毒的认识
        2.3.2 下肢丹毒的诊断
        2.3.3 下肢丹毒的病因
        2.3.4 丹毒的并发症
        2.3.5 致病菌及淋巴管的研究分析
        2.3.6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治疗前后记录表
附录 B 治疗过程中病例记录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中西医结合治疗90例湿热毒蕴型丹毒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前言
实验第一部分
    1 关于蒙药消肿九味散镇痛抗炎功效的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分组与剂量设计
        1.3 实验方法与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1.5 实验结果
    2 外敷蒙药消肿九味散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5 蒙药消肿九味散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
        2.6 讨论
        2.7 小结
    附录 :关节HE染色
实验第二部分
    3 通脉祛浊汤灌胃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5 通脉祛浊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4 结论
    附录:关节HE染色结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蒙中医药外用剂的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5)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国内RCT文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1.1.1外文数据库
        1.1.2中文数据库
    1.2研究方法
    1.3研究内容
        1.3.1随机化
        1.3.2对照
        1.3.3样本含量
        1.3.4诊断标准
        1.3.5疗效判定标准
        1.3.6统计方法
2 结果
    2.1数据整理与筛选
    2.2随机及盲法
    2.3样本量
    2.4组间均衡性
    2.5诊断标准
    2.6疗效判定标准标准
    2.7结局指标
3 讨论
    3.1分组设立及组间均衡
    3.2随机方法的节略或缺失
    3.3盲法报道的缺失
    3.4样本量的估算
    3.5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的出处
    3.6结局指标、随访与不良反应
    3.7结语

(6)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2 结果
    2. 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章 156 篇,经筛选最终纳入 27 篇。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 1。
    2. 2 疗效评价
3 讨论

(7)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1 病机观
    2 辨治观
        2.1 辨证原则
        2.2 治则治法
        2.3 遣方用药
    3 预防观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1 粉刺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临证经验
    2 乳痈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临证经验
    3 湿疮
        3.1 概述
        3.2 病因病机
        3.3 临证经验
    4 丹毒
        4.1 概述
        4.2 病因病机
        4.3 临证经验
    5 白疕
        5.1 概述
        5.2 病因病机
        5.3 临证经验
    6 蛇串疮
        6.1 概述
        6.2 病因病机
        6.3 临证经验
    7 奶癣
        7.1 概述
        7.2 病因病机
        7.3 临证经验
    8 疗疮
        8.1 概述
        8.2 病因病机
        8.3 临证经验
    9 瘾疹
        9.1 概述
        9.2 病因病机
        9.3 临证经验
    10 风瘙痒
        10.1 概述
        10.2 病因病机
        10.3 临证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兰青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李兰青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实验二 李兰青主任医师治疗下肢丹毒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病历基本情况分析
    2 舌脉及证候情况分析
    3 对高频次药物分析
    4 药物的四气分析
    5 对药物的五味分析
    6 对药物的归经分析
    7 对药物功效的分析
    8 新药物组合的分析
    9 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10 李兰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总结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丹毒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治疗丹毒的研究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浮针配合再灌注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样本量的计算
        3.3 分组方法
        3.4 设计方法
        3.5 治疗方法
        3.6 观察指标
        3.7 复发性观察
        3.8 不良反应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3.9 安全性评价方法
        3.10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脱落情况及原因分析
        4.2 三组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4.3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的对比
        4.4 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疼痛程度对比
        4.5 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4.6 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疼痛间隔时间对比
        4.7 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结束中医症状量化对比
        4.8 三组患者疗效评价对比
        4.9 三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选病依据
        1.1 PHN易诊难治、危害严重
        1.2 中医治疗PHN存在优势
    2 从“瘀”论治PHN
        2.1 追根探源,从瘀立论
        2.2 以通为用,治瘀为要
        2.3 临床表现
        2.4 用药体会
    3 选方依据
        3.1 血府逐瘀汤组方依据
        3.2 血府逐瘀汤制方机制
        3.3 血府逐瘀汤中药的相关研究
    4 浮针治疗PHN
        4.1 浮针疗法的内涵
        4.2 浮针生理学基础
        4.3 浮针病理学基础
        4.4 浮针疗法的特点
    5 创新性
    6 研究结果分析
    7 典型病例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病名探源
        1.1 蛇串疮、缠腰火丹
        1.2 蛇缠疮
        1.3 白蛇缠疮
        1.4 蜘蛛疮
        1.5 缠腰丹毒、缠腰丹
    2 病因病机
        2.1 肝郁气滞,湿热火毒郁于肌肤
        2.2 风、湿、热、毒郁于心、肝、肺、脾诸脏
        2.3 气虚血瘀、湿滞瘀阻
    3 蛇串疮发病机制研究
    4 PHN的中医辩证
    5 针灸治疗PHN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一)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清热化毒方治疗胃火上炎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附表
    附录B.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溻渍法治疗下肢丹毒的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D]. 刘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思思.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90例湿热毒蕴型丹毒的回顾性分析[D]. 杨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D]. 刘士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国内RCT文献质量评价[J]. 朱正唯. 河南中医, 2016(04)
  • [6]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分析[J]. 朱正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4)
  • [7]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兰青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用药规律的研究[D]. 邢宇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浮针配合再灌注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清热化毒方治疗胃火上炎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D]. 宋文琴.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丹毒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