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ASTOGLACE──一机完成多项食品烹调和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邢程[1](2021)在《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工业旅游活动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作为弘扬工业文化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旅游活动具有传播工业文化精神的作用。沈阳是举世瞩目的工业之都,拥有悠久灿烂的工业文明,通过工业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了解沈阳工业浓郁的工业文化,使参与者对沈阳工业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政府出台多项工业旅游相关政策,国家对弘扬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自信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为了整体提升工业文化自信,开展工业文化元素浓郁的工业旅游活动,即能够展示出沈阳百年工业历史,又能弘扬和传播工业文化,因此,依托工业旅游项目,弘扬沈阳特色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自信迫在眉睫,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与空间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构建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沈阳工业文化的历史进行分析整理,梳理出三种工业文化,即沈阳民族传统工业文化、沈阳铁西奉献精神文化和沈阳现代大国工匠文化。将沈阳工业文化要素融入到构建的遴选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构成因子中,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沈阳工业旅游评价体系,确定评分方法。其次,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普查、遴选与评价。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普查,根据沈阳工业文化构成要素对普查结果进行遴选,遴选出31个具有浓郁工业文化内涵的资源,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构建工业旅游评价体系,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最终选取20个即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又适合开展工业旅游的资源。最后,分析沈阳工业旅游空间分布及现状问题,得出资源分布凌乱缺乏合理规划、缺乏工业文化特色路线、未能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特色的问题,针对空间布局问题,提出构建“一轴串联、四大主题、多点带动”的布局结构和三大功能分区,针对不同游客需求,设计出工业旅游专属游览路线,并提出将沉浸式互动、文创故事、注重科普教育的方式融入传统发展模式,对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实施保障策略,助力提升工业文化自信。通过充分挖掘沈阳浓郁的地域工业文化,将沈阳市内的工业旅游项目与沈阳工业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融合。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工业旅游活动,更好的传承工业精神,弘扬传统工业文化,对提升民族工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钱博涵[2](2020)在《ZM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食品加工和销售行业的市场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在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目标客户群体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下,相关食品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刚刚成立四年的ZM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这类企业的代表,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因此也急需制定一套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公司发展战略,以此来指引公司向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发展。ZM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者,致力于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但是作为一家立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食品企业,如何把握机遇是公司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将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几个关键要素出发,运用PEST方法分析公司宏观环境,利用波力五力模型分析竞争环境;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通过查阅企业内部资料并且走访调研公司内各层级员工,从而总结了公司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后,运用SWOT方法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形式和战略目标,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计划。最后从资金、人力资源、食品安全、企业文化四各方面制定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而保障战略实施计划能够得以落实。
陈道华[3](2017)在《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水平和人工成本也持续上涨。为维持高校学生食堂的教育属性,国内高校采取的“校外食材价格上涨,校内饭菜价格不涨”做法,给高校餐饮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课题。为了稳定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日常生活,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好地服务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实现高校餐饮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科学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确保高校餐饮服务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论文尝试从社会责任视角分析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寻求可能降低高校食堂成本的途径与突破口,尝试提出降低餐饮成本、稳定饭菜价格、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建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路措施,以期为国内高校食堂成本控制提供案例参考。论文尝试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掌握的X大学饮食服务中心相关资料,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总结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成功做法,梳理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论文首先对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在对社会责任、成本控制、高校食堂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等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高校食堂社会责任、高校食堂特点、成本构成、成本控制特点、影响高校食堂成本因素、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食堂社会责任对成本控制的影响等方面,剖析了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现状;然后,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开展案例研究。论文对X大学食堂基本结构和人员构成、费用支出和效益评价及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X大学食堂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X大学食堂全过程、全面性、全员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最后,在文献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体提出了我国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策略建议。
李金玲[4](2017)在《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并且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跨境电子商务(以下简称跨境电商)正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我们国家跨境电商发展势头日益强劲,越来越多行业领域通过跨境电商完成贸易业务。而食品行业由于其方便、快速等特点在与跨境电商结合发展的催化作用下,呈现迅猛之势。本文以Z食品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为该企业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跨境电商理论进行概述,阐述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特点、产业链及我国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运营模式;然后从出口国家、企业地域分布和商品种类分析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要介绍Z食品公司、Z食品公司产品及Z食品公司运营中心组织架构,说明跨境电商对Z食品公司的积极影响。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得出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存在对跨境电商发展意识不强、基础建设不够扎实、产品竞争力不足、网络化程度低、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物流产业发展滞后六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提升企业管理人员跨境电商意识、强化企业基础建设、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全力打造网络平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陈琳[5](2011)在《黄州东坡肉加工及特征参数的表征》文中提出黄州东坡肉是湖北地区传统肉制品,因其独特的色香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的黄州东坡肉需要预煮、切块和长时间的煨制,与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不相适应,如将其制成方便食品,一方面让更多人享用到这种美味;另一方面也为肉类深加工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加工东坡肉的调料配方和加工工艺、质构特性、主要营养成分、挥发性风味物质做了一些测定分析工作,以期为传统食品的集中工业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感官评定的方法,分析在传统菜肴黄州东坡肉加工过程中,调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对东坡肉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在调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各因素中,酱油对产品感官总体(感官总体=35%滋味+25%气味+20%口感+20%色泽)有显着影响(P<0.05);煨制时间和加水量对滋味影响极为显着(P<0.01);煨制时间对东坡肉色泽影响极为显着(P<0.01)。综合考虑,该产品所有原辅料的添加量为猪五花肉1000g、酱油6.5%、黄酒5.5%、冰糖4.5%、食盐0.5%、大葱12.5%、生姜8.3%、味精0.3%、胡椒粉0.4%。加工工艺为煨制时间90分钟、加水量50%、预煮时间15分钟。2.采用TA-XT2物性测定仪以及HDP/VB探头,通过TPA模式测定黄州东坡肉的物性指标。分析结果如下: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煨制时间、黄酒、冰糖、食盐与质构多项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正交试验结果显示,酱油、黄酒对肥肉的质构指标影响较小,煨制时间对肥肉的质构指标影响较大。食盐和加水量对肉皮的质构指标影响较小,酱油、煨制时间对肉皮的质构指标影响较大,且酱油对肉皮弹性影响显着(P<0.05)。煨制时间、食盐对瘦肉的质构指标影响较大。3.在整个煨制过程中,黄州东坡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趋势为:水分、总灰分、总糖含量上升,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脂肪含量明显下降。GC测定黄州东坡肉及析出油中的脂肪酸,以十六碳,十八碳脂肪酸为主。在整个煨制过程中,东坡肉中C18:0,C18:1,11c,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P<0.05);东坡肉析出油中各脂肪酸相对含量变化不显着。4.通过SDE-GC-MS,采用乙醚萃取检出东坡肉挥发性物质65种,采用二氯甲烷萃取检出东坡肉挥发性物质78种。两种方式主要检出物中,含量最高的四种物质均含不同饱和度六碳环结构(包括苯环、环己烯、环己二烯),并且乙醚样品中这几种主要物质的总相对含量更高。另外,在乙醚样品中有大量含有甘菊环结构(9个)和萘结构(5个)的物质,二氯甲烷样品中未检出含甘菊环结构物质,且含有萘结构物质较少(1个)。通过SPME-GC-MS测定东坡肉调味酱的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新鲜调味酱检出挥发性物质47种,冻干调味酱检出挥发性物质55种,两者有18种相同的物质;与新鲜调味酱相比,冻干调味酱的低沸点挥发性物质大量损失,检出高沸点挥发性物质较多。冻干调味酱的挥发物以含有六碳环结构的物质为主,这与东坡肉类似。GC-0法分析鉴定东坡肉中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21种鉴定出香味的物质有4种物质确定为煮制猪肉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壬醛、十八醛、2,4-癸二烯醛、2-戊基呋喃;龙脑、金合欢醇、古巴烯、乙酸松油酯、雪松烯确定来自于调味酱,另有多种烯、醇、酮可能源于植物。
杨志发[6](2010)在《厨房家具设计中的尺寸与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厨房家具作为厨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操作者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储物的空间等必需功能。本文结合厨房家具发展的历史,通过分析人在厨房中的行为习惯、人机工程学的数据、家具设计中应当考虑的客观要素等,运用人机工程学、工效学以及系统设计方法来研究厨房家具设计中涉及的两个基本内容,即尺寸与布局。本论文的研究借鉴了传统的一般性研究方法和理论,并结合系统化设计思想,对厨房家具的尺寸以及布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从分析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厨房系统的主要功能、基本设施、空间组成等开始,通过研究人在厨房中的操作流程、人机基本数据、人的行为习惯、厨房的采光照明和通风排气等研究厨房家具的尺寸和布局。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厨房及厨房家具设计人员、大中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厨房和厨房家具产业发展的朋友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孟菲[7](2009)在《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健康,确保食品安全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食品安全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应对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生产技术的改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安全。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加重了各国消费者的心理负担,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如英国的“疯牛病”、欧洲的“口蹄疫”、亚洲的“禽流感”等,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或造成重大损害,也给消费者和相关产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增强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控制,广泛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涉及食品安全的各利益相关者紧密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极为广泛和复杂,目前我国还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系统研究,学术界的研究和各级政府的管理重点主要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即从外部对食品安全如何实施有效监控),对食品安全的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等利益主体的具体行为选择状况研究不多,对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消费意愿及其对安全食品供给的带动作用缺乏准确把握,从而在引导和培育安全食品市场方面所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明显欠缺。本论文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以及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原理,采用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食品安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就关系食品安全生产、消费与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调研及检验,探讨优质食品开发的经济诱因和深层制度因素,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与管理对策,为政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多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各个的行为主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三者的关系处理至关重要。农户的生产供给是源头,是基础;企业的生产组织是核心,是关键;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动力,是目标;而政府、第三方组织以及社会媒体的监督是后盾,是保障。(2)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意识和消费者需求对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知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3)具有现代意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方式使得农户可以依托于各种各样的行为主体,共同构成我国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集团,食品生产者组织模式选择、成本收益和对政府规制的反应是影响食品生产者行为的主要因素。(4)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的过程,基于第七章的博弈分析以及国际经验,我国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应该基于各方的博弈分析结果之上。(5)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使得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机制难以实现,因此,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一般能带来正的社会净福利,而政府行为的不作为和监管失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陈觉[8](2008)在《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困扰运营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定制与效率的二律背反。大批量定制理念与模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然而,这一全新的运营模式更多只是出现在制造业领域,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多见。理论界的研究进展也反映了这一现实情况。关于大批量定制的研究虽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但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有关服务业的大批量定制研究不仅少见,而且主要是零散性和行业性的初始研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大批量定制理论延伸应用到服务运营管理领域,力图在服务系统设计方面取得新的理论进展,并为服务业运营实践提供一种更具一般意义的指导原则,从而帮助其化解定制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因此,本文选择的具体切入点是服务运营管理的核心环节——服务系统(流程)的设计,这是一个主要关于“怎样”的问题,即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是怎样构造的。本文首先结合服务产品与制造业产品的区别和联系,对大批量定制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再认识,以此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即从生产的二维结构即对象维和过程维相结合的角度对服务系统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先运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对象维的优化,形成基于功能的服务系统模块化架构,而后把这一“虚”的架构与服务系统的载体相结合,确定这些模块在服务系统中的时空特性以完成过程维的优化,进而形成狭义的大批量定制服务系统。最后再从价值链优化的角度来建立广义服务大系统,实现在对象维度上的再次优化。(1)对于服务生产的对象维度的优化,本文考虑到服务产品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化建模的方法对服务系统进行从功能角度的模块化分解,定义了服务系统模块与接口,提出了由基本模块、集成模块和系统功能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服务系统模块化基本架构以及形成这一架构的基本路径和方法(2)对于服务生产的过程维度的优化,本文结合前述功能模块化架构进行了以前后台分离和服务延迟点决策为核心的服务系统的时空结构优化。在空间结构方面,本文提出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功能模块的前后台分离决策的基本理论模型,并根据前台与后台子系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基于“硬模块”的前台与后台模块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探讨了服务系统“中台”的含义和中后台决策原则。在时间结构方面,结合延迟生产理论与服务流程的特点,提出了服务延迟点的概念,认为应该以顾客接触点作为服务提供过程的延迟点来实现延迟生产,并建立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延迟点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和提出了延迟点预制模块的确定方法。(3)大批量定制在对象维的优化还体现为超出狭义的服务系统而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本文从开放系统的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学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探讨了大批量定制与服务系统模块外包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外包内容决策模型和广义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探讨了组织间界面连接的方式和界面标准及模块封装问题。(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基于餐饮服务业的多案例研究验证了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和正确性。本文力图在如下三个方面有所进步和创新。(1)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服务产品内容而忽视服务提供流程,本文则从服务流程与服务内容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大批量定制系统,切合了服务业“产品即流程”的特点。(2)本文将大批量定制的观念引入到服务系统的设计中,更新并提升了服务设计研究的视角,为解决定制与效率的二律背反问题建立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路。这集中表现在从生产的二维结构即对象维和过程维相结合的角度对服务系统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并采用了先实施服务系统从功能上的模块化分解而后结合服务系统载体进行时空整合的方法,不仅避免了过多的复杂性,而且体现了服务提供内容与流程相结合的特点。(3)在服务系统的时空优化整合上有了新的论述。在空间结构的优化方面,全面梳理并重新探讨了顾客接触与前后台分离对服务系统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功能模块的前后台分离决策模型。在时间结构的优化方面,提出了基于顾客接触点的服务延迟点的概念,并建立了服务延迟点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延迟点预制模块的确定方法。
刘福胜[9](2006)在《中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生产组织蛋白的研究》文中提出组织蛋白作为更易直接被人体吸收的一种植物蛋白,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蛋白质质量较好,是一种全价蛋白,经深加工后的组织蛋白的蛋白质含量更高,有类似瘦肉一样的纤维结构,是应用范围很广的健康食品制作原料,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饮品、儿童食品、糖果、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几十种食品中。 挤压膨化技术作为新型加工方法,其经济实用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挤压膨化机用于食品生产具有工艺简单、一机多能、生产连续化、效率高、能耗低、投资少、收效快的特点。生产出来的食品口感细腻、易消化吸收、营养成份损失少、贮藏时间长、不易产生“回生”现象,食用方便。目前,大豆组织蛋白的加工主要采用挤压膨化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原料,根据大豆组织蛋白的特性,通过改造传统挤压膨化机的螺杆部件,采用半干法来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通过试验的方法对大豆蛋白的组织化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研究中对中型食品挤压膨化机的螺杆部分进行了改造设计,将原有的一体式双螺杆改造为分段、可拆卸式螺杆,并增加剪切锁、阻流环等元件以适应大豆组织蛋白膨化的要求。通过试验证明了用中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膨化大豆组织蛋白是可行的。 通过预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找出了加工参数: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机筒温度正常生产时的参数适用范围。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初步研究了挤压机螺杆转速、物料含水率、机筒温度三个因素对产品剪切力和膨化度的影响情况,得出各自的数学模型方程,通过因子贡献法得出影响产品剪切力的因素主次顺序为:螺杆转速>水分>温度;影响产品膨化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温度>水分>螺杆转速。 对得到的回归方程分别以剪切力和膨化度为目标函数对两个回归方程用Matlab软件进行寻优,并考虑到实际加工的情况,得到各自的最佳工艺参数:物料含水率为32%;螺杆转速为80rpm;机筒温度为155℃,此时剪切力的理论最优值为4.28;物料含水率为30%;螺杆转速为100rpm;机筒温度为152℃,此时膨化度的理论最优值为2.48。经过验证试验证明两个回归方程是可靠的,可以用于实际生产的指导与预测。 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对剪切力和膨化度同时作用的结果,采用目标规划法将两个回归方程拟合为一个方程,通过Matlab软件寻优得到最终的优化结果:物料含水率为33%;螺杆转速为86rpm;机筒温度为156℃时,产品剪切力和膨化度可以同时达到最佳状况。
赵乐静[10](2004)在《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的问题。在强调意会理解的前提下,考察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解释学基础上统一的可能。进而指出,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技术,有着显着的人文科学特征。文中将技术概念的界定与反对技术本质主义的思考相结合,以家族相似谈论和描述技术,并对技术理解的前结构、工具的“上手”、“在手”状态以及技术理解的解释学循环进行了讨论。最后,以“阅读技术本文”的方式,分析了一起核泄漏事故所体现的人—机现象学、解释学关联。 其次讨论了技术知识的解释学。文章肯定了技术知识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独特知识类型的观点,承认技术认识论研究的可能。但同时强调指出:基于可编码知识的技术认识论不仅排除了“意会知识”成分,而且在本体论意义上忽视了“意会理解”的更根本作用。文中对技术理解的意会性,技术知识的意会性,以及技术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之间的转换、扩散进行了解释学研究。最后,以核武器设计、制造为例,说明即使对如此尖端的技术而言,意会理解仍然不可或缺。 其三论证了技术活动的解释学。在将社会行为视作本文的条件下,对技术建构论进行了整合,赋予技术解释灵活性、技术框架、技术风格、行动者网络等范式以解释学意义。进而批判了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原子语言设计模型”,倡导以哲学解释学为指导的“解释学设计模型”,并论述了技术设计中的解释学循环、问答逻辑。然后,以技术代码的形成与作用,揭示出处于力量对比语境中的技术活动的解释学意蕴。 其四,阐释了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从广义对称原则出发,以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为依据,论证了将技术人造物看作本文的可能,形成了技术人造物本文分析方法。然后,以此“阅读”技术创新的“多重正本”、技术的性别正本。为了强调“技术本文”作者原意的“顽固性”及用户阅读时的灵活性,对技术的“道德授权”、“政治场景”、“可用性”以及“技术驯化”进行了解释学研究。 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拓展了此在技术存在的解释学意义;充实了哲学解释学关于“本文”的定义域;突出了技术的人文科学特性;强化了意向性在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PASTOGLACE──一机完成多项食品烹调和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ASTOGLACE──一机完成多项食品烹调和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关于工业旅游政策支持 |
1.1.2 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工业文化 |
1.1.3 沈阳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性 |
1.1.4 提升工业文化自信的迫切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提取沈阳工业文化精神,助力提升沈阳工业文化自信 |
1.2.2 工业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丰富工业旅游规划研究视角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查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归纳分析法 |
1.5.4 层次分析法 |
1.5.5 问卷调查法 |
2 工业旅游与工业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关系 |
2.1 工业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
2.1.1 工业观光旅游的概念 |
2.1.2 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 |
2.1.3 工业旅游的概念 |
2.1.4 工业旅游的特征 |
2.2 工业文化与工业文化自信的概念与特征 |
2.2.1 工业文化的概念 |
2.2.2 工业文化的特征 |
2.2.3 工业文化自信的概念 |
2.2.4 工业文化自信的特征 |
2.3 工业文化自信与工业旅游的关系 |
2.3.1 工业旅游活动载体助力提升工业文化自信 |
2.3.2 弘扬工业文化精神有利于工业旅游的发展 |
2.4 小结 |
3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沈阳百年工业文化的构成 |
3.1.1 沈阳民族传统工业文化 |
3.1.2 沈阳铁西奉献精神文化 |
3.1.3 沈阳现代大国工匠文化 |
3.2 工业旅游资源构成要素选取原则 |
3.2.1 客观科学原则 |
3.2.2 全面系统原则 |
3.2.3 易于操作原则 |
3.3 工业旅游资源遴选标准 |
3.3.1 时代赋予沈阳工业旅游的特色 |
3.3.2 弘扬沈阳工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
3.3.3 选取能够提升文化自信的要素 |
3.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遴选要素的构成 |
3.4.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
3.4.2 沈阳奉献精神文化类 |
3.4.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
3.5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分方法 |
3.6 小结 |
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遴选与评价 |
4.1 沈阳现存工业旅游资源现状 |
4.2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普查 |
4.2.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
4.2.2 铁西奉献精神文化类 |
4.2.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
4.3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遴选 |
4.3.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
4.3.2 铁西奉献精神文化类 |
4.3.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
4.3.4 遴选资源汇总 |
4.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 |
4.4.1 资源评价结果 |
4.4.2 资源评价分级 |
4.5 小结 |
5 沈阳工业旅游空间布局 |
5.1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现状问题 |
5.1.1 资源缺乏联系未能合理规划 |
5.1.2 缺乏工业文化特色旅游路线 |
5.1.3 未能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特色 |
5.2 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
5.2.1 总量控制,适度开发原则 |
5.2.2 彰显特色,体现参与原则 |
5.2.3 挖掘内涵,注重文化原则 |
5.2.4 科学规划,持续发展原则 |
5.3 沈阳工业旅游空间结构 |
5.3.1 一轴串联——弘扬工业文化自信旅游发展轴 |
5.3.2 四大主题——四大工业文化主题片区 |
5.3.3 多点带动——龙头工业旅游项目的整体带动 |
5.4 沈阳工业旅游功能分区 |
5.4.1 民族文化工业旅游产品区 |
5.4.2 奉献精神工业旅游产品区 |
5.4.3 大国工匠工业旅游产品区 |
5.5 沈阳工业旅游路线设计 |
5.5.1 民族工业文化传承之旅 |
5.5.2 奉献精神文化穿越之旅 |
5.5.3 大国工匠文化探索之旅 |
5.5.4 沈阳工业精神追寻之旅 |
5.6 小结 |
6 沈阳工业旅游优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
6.1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现状问题 |
6.1.1 民族工业资源展示模式单一 |
6.1.2 铁西奉献精神主题缺乏互动 |
6.1.3 现代企业未能弘扬工业文化 |
6.2 优化发展模式,弘扬工业文化自信 |
6.2.1 民族工业类+沉浸互动 |
6.2.2 奉献精神类+文创故事 |
6.2.3 大国工匠类+科普教育 |
6.3 实施保障策略,助力工业文化自信 |
6.3.1 成立实施和管理的组织 |
6.3.2 政府政策及资金的调控引导 |
6.3.3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形象建设 |
6.4 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性 |
7.2.1 方法创新 |
7.2.2 理论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ZM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的基本概念及管理过程 |
2.1.1 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内外因素评价与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 |
3 ZM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宏观政策与法律环境 |
3.1.2 宏观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波特五力分析 |
3.2.1 同行业竞争分析 |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5 替代品的威胁 |
3.3 公司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 ZM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ZM公司介绍 |
4.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产品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3 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4.3.1 生产能力 |
4.3.2 财务和盈利能力 |
4.3.3 营销和市场拓展能力 |
4.4 公司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5 ZM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制定 |
5.1 SWOT矩阵分析和战略选择 |
5.1.1 SWOT矩阵分析 |
5.1.2 战略选择和定位 |
5.2 ZM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5.2.1 发展愿景与使命 |
5.2.2 战略要素对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 |
5.2.3 发展战略目标 |
5.3 ZM公司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
5.3.1 扭转型战略阶段 |
5.3.2 扩张型战略阶段 |
6 ZM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资金保障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3 食品安全保障 |
6.4 企业文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ZM公司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各因素吸引力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责任 |
2.1.2 成本控制 |
2.2 文献综述 |
2.2.1 社会责任相关文献研究 |
2.2.2 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2.2.3 餐饮行业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2.2.4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3 高校食堂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 |
3.1 高校食堂的社会责任 |
3.2 高校食堂的特点 |
3.3 高校食堂成本构成 |
3.4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主要特点 |
3.5 影响高校食堂成本的主要因素 |
3.6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7 高校食堂社会责任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
4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
4.1 X大学食堂基本结构和人员构成 |
4.2 X大学食堂费用支出以及效益评价分配方法 |
4.3 X大学食堂的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4.3.1 X大学食堂成本管理及核算办法 |
4.3.2 X大学学一食堂财务状况分析 |
4.4 X大学食堂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 |
4.5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5.1 食堂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大 |
4.5.2 食堂原材料即时采购支出偏高 |
4.5.3 智慧化管理系统与设备投入不足 |
4.5.4 食堂管理干部与一线员工流动性大 |
4.6 X大学食堂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 |
5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的可行措施 |
5.1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 |
5.1.1 把好物资采购总开关,加强成本的源头控制 |
5.1.2 强化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成本的流转控制 |
5.1.3 降损耗、提效率、调结构,确保成本降低 |
5.2 全面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
5.2.1 推行全成本核算,加强对不可控成本的管理 |
5.2.2 全面推行财务委派制度,增强成本的外部控制 |
5.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用工成本控制 |
5.3 全员的成本控制措施 |
5.3.1 优化劳动组合制度,引导全员主动控制成本 |
5.3.2 发挥分配制度导向作用,增强全员成本节约意识 |
5.3.3 引导学生参与食堂管理,降低食堂成本 |
6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
6.1 建立多主体联动成本控制长效机制 |
6.1.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督查作用 |
6.1.2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投资管理作用 |
6.1.3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服务作用 |
6.1.4 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的直接责任作用 |
6.2 完善全过程成本控制 |
6.2.1 完善釆购和验收仓管制度 |
6.2.2 提升成本控制信息化手段 |
6.3 加强全面性成本控制 |
6.3.1 树立现代成本控制理念,建立食堂粮油平抑价格准备金制度 |
6.3.2 加大节能设备投入,引进现代化厨具设备,控制加工成本 |
6.4 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 |
6.4.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成本控制主体意识 |
6.4.2 加强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全员成本控制的文化氛围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跨境电子商务理论概述 |
2.1.1 跨境电子商务概念 |
2.1.2 跨境电子商务的分类 |
2.1.3 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 |
2.1.4 跨境电子商务的产业链 |
2.2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概述 |
2.2.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运营模式 |
2.2.2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2.3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
第3章 Z食品公司概况及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3.1 Z食品公司背景介绍 |
3.1.1 Z食品公司简介 |
3.1.2 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经营现状 |
3.1.3 Z食品公司运营中心组织架构 |
3.1.4 跨境电子商务对Z食品公司的积极影响 |
3.2 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的调查 |
3.2.1 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 |
3.2.2 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 |
3.3 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企业管理者对跨境电商发展意识不强 |
3.3.2 企业内部建设不够扎实 |
3.3.3 产品竞争力不足 |
3.3.4 网络化程度低 |
3.3.5 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 |
3.3.6 合作的第三方跨境贸易配套服务落后 |
第4章 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
4.1 提升企业管理人员跨境电商意识 |
4.1.1 了解跨境电商外部环境 |
4.1.2 了解我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 |
4.1.3 学习跨境电商专业知识 |
4.2 强化企业内部基础建设 |
4.2.1 优化运营中心组织机构 |
4.2.2 培养和引进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 |
4.2.3 拓宽融资渠道 |
4.2.4 加大投入力度 |
4.3 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
4.3.1 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 |
4.3.2 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 |
4.3.3 充分发挥方便食品自身优势 |
4.3.4 扩大企业规模强化企业间合作 |
4.4 全力打造网络平台 |
4.4.1 选择合适的跨境电商平台 |
4.4.2 完善自身网站性能 |
4.4.3 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平台优势 |
4.5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4.5.1 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跨境电商战略 |
4.5.2 借助跨境电商政策和产业园区优势 |
4.5.3 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
4.6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
4.6.1 选择完善的跨境物流方式 |
4.6.2 依托配套设施完善的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Z食品公司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B:Z食品公司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调查问卷 |
附录C:商品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黄州东坡肉加工及特征参数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东坡肉概述 |
2 肉制品加工工艺的研究 |
3 肉制品质构特性的研究 |
4 肉制品主要成分的研究 |
5 肉类风味的研究 |
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州东坡肉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感官评定方法 |
1.3.2 产品原始配方 |
1.3.3 工艺流程 |
1.3.4 加工工艺的确定 |
1.3.4.1 产品配方的确定 |
1.3.4.2 产品工艺的确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品配方的确定 |
2.1.1 产品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
2.1.1.1 黄酒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1.2 酱油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1.3 冰糖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1.4 食盐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2 产品配方的正交试验 |
2.2 产品工艺的确定 |
3 结论 |
第三章 黄州东坡肉质构特性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质构测定方法 |
1.2.3 配方与加工工艺对东坡肉质构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
1.2.3.1 黄酒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1.2.3.2 酱油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1.2.3.3 冰糖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1.2.3.4 食盐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1.2.3.5 加水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1.2.3.6 煨制时间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1.2.4 配方与加工工艺对东坡肉质构影响的正交试验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东坡肉质构指标的测定 |
2.1.1 黄酒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2.1.2 酱油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2.1.3 冰糖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2.1.4 食盐添加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2.1.5 加水量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2.1.6 煨制时间对东坡肉质构的影响 |
2.2 配方与加工工艺单因素与质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3 配方与加工工艺对东坡肉质构影响的正交试验分析 |
3 结论 |
第四章 黄州东坡肉主要成分的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样品的制备 |
1.4.2 加工温度的测定 |
1.4.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1.4.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4.5 脂肪含量的测定 |
1.4.6 总灰分的测定 |
1.4.7 总糖含量的测定 |
1.4.8 脂肪酸的测定 |
1.4.8.1 脂肪酸甲酯化 |
1.4.8.2 GC条件 |
1.4.8.3 脂肪酸的定性与定量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工温度的变化 |
2.2 水分含量的变化 |
2.3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4 脂肪含量的变化 |
2.5 总灰分的变化 |
2.6 总糖含量的变化 |
2.7 脂肪酸的变化 |
3 结论 |
第五章 黄州东坡肉挥发性物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样品的制备 |
1.4.2 试剂的制备 |
1.4.3 挥发性物质提取 |
1.4.3.1 同时蒸馏萃取(SDE)提取东坡肉挥发性物质 |
1.4.3.2 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调味酱挥发性物质 |
1.4.4 仪器操作条件 |
1.4.5 GC-O分析东坡肉中香气物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东坡肉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 |
2.1.1 两种溶剂提取东坡肉挥发性物质效果的比较 |
2.1.2 东坡肉调味酱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 |
2.2 GC-O分析东坡肉中香气物质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厨房家具设计中的尺寸与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论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 |
1.3 选题的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厨房家具设计 |
2.1 厨房家具的发展概况 |
2.1.1 国外厨房家具的发展概况 |
2.1.2 国内厨房家具的发展概况 |
2.2 厨房家具设计中饮食习惯的研究 |
2.2.1 饮食习惯及趋势 |
2.2.2 厨房家具设计中饮食习惯因素 |
2.3 厨房家具的分类 |
2.4 厨房家具设计的内容 |
2.4.1 功能要素 |
2.4.2 材质要素 |
2.4.3 人文要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厨房家具设计中的尺寸研究 |
3.1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内容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 |
3.1.1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
3.1.2 人机工程学的内容 |
3.1.3 人机工程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分析 |
3.2 人机工程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特征 |
3.2.1 人机工程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
3.2.2 人机工程学研究问题的特征 |
3.3 厨房家具设计中的人体尺寸数据及人机分析 |
3.3.1 厨房活动相关的人体尺寸数据 |
3.3.2 厨房家具中的人机关系分析 |
3.4 尺寸数据在厨房家具中的应用 |
3.4.1 人体尺寸的应用方法 |
3.4.2 主要人体尺寸的应用途径 |
3.4.3 厨房家具设计中人-机数据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厨房家具的布局研究 |
4.1 厨房系统化研究 |
4.1.1 系统设计 |
4.1.2 厨房系统化分析 |
4.2 系统化设计思想在厨房家具布局中的应用 |
4.2.1 厨房的主要功能 |
4.2.2 厨房的主要设备 |
4.2.3 厨房的空间构成 |
4.2.4 厨房设备之间的匹配 |
4.2.5 厨房的通风及照明 |
4.3 厨房家具的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7)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主要观点 |
1.2.4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5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 |
1.4.2 研究的主要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特征 |
2.1.1 监管的时机 |
2.1.2 监管工具的选择 |
2.2 以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为前提,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构 |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
2.2.2 各国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实践 |
2.3 生产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反应 |
2.3.1 企业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
2.3.2 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
2.4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应 |
2.4.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认识 |
2.4.2 男性和女性对食品安全认知的比较 |
2.4.3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映 |
2.5 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 |
2.5.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2.5.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
2.6 简要的评述 |
第三章 食品安全概述及利益相关者分类 |
3.1 食品与食品安全:几个问题的界定 |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2 食品安全研究的学科与技术体系 |
3.1.3 食品安全研究的原理 |
3.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
3.3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 |
3.4 各国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
3.4.1 政府的责权 |
3.4.2 检验机构的责权 |
3.4.3 食品企业的责权 |
3.4.4 消费者的责权 |
3.4.5 国际机构的责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安全的生产者行为分析 |
4.1 相关理论 |
4.1.1 安全食品的供求理论 |
4.1.2 企业动机理论 |
4.1.3 企业行为经济学理论 |
4.1.4 食品质量管理理论 |
4.1.5 小结 |
4.2 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分析模型 |
4.3 食品生产企业采取食品安全行动的决策分析 |
4.3.1 影响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控制的因素 |
4.3.2 企业采取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方法 |
4.3.3 企业采取食品安全行动的决策 |
4.4 食品生产企业采取食品安全措施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山东莱阳龙大企业集团生产的冷冻菠菜应对日本SPS 为例 |
4.4.1 冷冻菠菜常规生产成本分析 |
4.4.2 企业采取相应质量控制措施的新增成本分析 |
4.4.3 企业实行有效应对措施后新增收益计算 |
4.5 企业申请实施HACCP 的成本收益分析 |
4.5.1 企业申请和实施HACCP 的成本分析 |
4.5.2 企业实施HACCP 的主要收益分析 |
4.5.3 相关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
5.1 相关理论 |
5.1.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 |
5.1.2 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消费者反映及其效应 |
5.1.3 影响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
5.1.4 安全食品购买行为的理论分析 |
5.2 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的调查分析 |
5.2.1 数据与方法 |
5.2.2 调查主要内容 |
5.2.3 描述性分析 |
5.2.4 调查结论 |
5.2.5 食品安全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安全食品的购买选择行为实证模型分析 |
5.3.1 模型的理论假设 |
5.3.2 模型及估计方法 |
5.3.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5.4 保障食品安全消费的对策建议 |
5.4.1 政府应实行疏导式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 |
5.4.2 企业应切实提高安全食品的质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食品流通渠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以生鲜食品为例 |
6.1 生鲜食品的流通渠道 |
6.1.1 农贸市场的生鲜食品流通渠道 |
6.1.2 连锁超市流通渠道 |
6.2 生鲜食品流通渠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
6.2.1 农贸市场生鲜食品流通渠道中的食品安全 |
6.2.2 连锁超市生鲜食品流通渠道中的食品安全 |
6.3 我国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
6.3.1 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现状 |
6.3.2 超市行业食品安全方面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
6.4 连锁超市与农户的连接 |
6.4.1 “超市+生产基地+农户” |
6.4.2 “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 |
6.4.3 “超市+农户” |
6.4.4 “超市+批发市场+农户” |
6.5 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相互影响 |
6.5.1 国际食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
6.5.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
6.5.3 对策思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
7.1 食品安全博弈中的行为主体归类 |
7.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
7.2.1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
7.2.2 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 |
7.2.3 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
7.2.4 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者的博弈 |
7.2.5 监管人员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 |
8.1 食品安全规制基本问题 |
8.1.1 政府规制的概念 |
8.1.2 食品安全规制的概念与实施主体 |
8.1.3 食品安全规制的经济学依据 |
8.1.4 食品安全规制方法和标准 |
8.2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
8.2.1 规制影响评估的方法 |
8.2.2 食品安全规制的收益分析 |
8.2.3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分析 |
8.2.4 食品行业管制重点领域的确定原则——成本收益比较 |
8.3 政府规制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8.4 他山之石——美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 |
8.4.1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组织体系 |
8.4.2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
8.4.3 HACCP 管理技术监管 |
8.4.4 缺陷食品召回制度 |
8.5 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8.5.1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现状 |
8.5.2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
8.6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的对策 |
8.6.1 政府需要强化食品安全规制 |
8.6.2 推广采用“风险性分析”的方法 |
8.6.3 对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矫正 |
8.6.4 对食品安全政府失灵的自发矫正 |
8.6.5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政府规制基础环境 |
8.6.6 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 |
8.6.7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 |
8.6.8 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相关研究 |
附录二:我国安全农产品认证情况 |
附录三: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行为调查表 |
(8)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范围与概念的界定 |
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重要概念的界定 |
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3.3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4. 主要研究方法 |
4.1 比较分析与文献整理的方法 |
4.2 系统工程方法 |
4.3 信息化系统建模方法 |
4.4 案例分析的方法 |
5. 特色与创新 |
5.1 大批量定制领域 |
5.2 服务运营管理领域 |
第2章 文献综述 |
1. 大批量定制及其使能方法 |
1.1 大批量定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
1.2 大批量定制的成功要素 |
1.3 大批量定制的使能方法 |
2. 服务系统及其设计 |
2.1 服务运营研究的基本问题:“什么”和“怎样” |
2.2 服务系统 |
2.3 服务系统设计 |
3. 大批量定制在服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3.1 类似大批量定制的理念在服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3.2 关注于服务设计中的产品内容层面的研究 |
3.3 关注于服务设计中的系统层面的研究 |
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章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基本思路 |
1. 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基本途径 |
1.1 大批量定制的技术性挑战 |
1.2 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基本原理 |
1.3 生产的二维结构与大批量定制 |
2、模块化与大批量定制 |
2.1 模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源 |
2.2 模块化原理与大批量定制的实现 |
2.3 模块化的关键与生产的二维结构 |
3. 延迟生产与大批量定制系统 |
3.1 延迟技术及其发展 |
3.2 CODP点与大批量定制系统 |
4. 服务产品的特性与服务系统设计基本思路的形成 |
4.1 服务产品的特点及其对服务管理的影响 |
4.2 服务产品的内容、流程与大批量定制的二维优化 |
4.3 顾客介入与服务系统的时空结构 |
4.4 服务的无形性与预制问题 |
4.5 生产二维结构的优化与大批量定制服务系统设计基本框架 |
第4章 基于功能的服务系统模块化架构 |
1. 服务系统的组成模块与接口 |
1.1 模块的特点及其类型 |
1.2 服务产品模块与服务系统模块的界定 |
1.3 服务系统模块的接口 |
2. 服务系统模块化的基本思路 |
2.1 服务系统模块化的基本假设 |
2.2 服务系统的广义模块化与狭义模块化 |
2.3 基于功能的服务系统模块化架构表述 |
2.4 基于功能的服务系统模块化架构形成的基本思路 |
3. 服务需求实现分析 |
3.1 需求架构驱动与用例分析技术 |
3.2 基于用例分析的需求实现分析 |
4. 基于功能的服务系统模块化过程 |
4.1 基本模块的形成 |
4.2 集成模块的形成 |
4.3 模块的优化集成 |
5. 服务系统实现与运行的模块化架构或管理模式 |
5.1 服务方案库与模块库 |
5.2 服务系统模块化编码规则与作用 |
第5章 服务系统模块的时空结构优化 |
1. 顾客接触及其对服务系统的影响 |
1.1 对顾客接触的界定 |
1.2 顾客接触和顾客参与对服务流程效率的影响 |
1.3 顾客接触与定制化 |
2. 前后台分离及其对服务系统的影响 |
2.1 前后台分离及其作用 |
2.2 服务还是成本(效率)?—前后台分离观的发展 |
2.3 小结:顾客接触、前后台分离对服务系统的影响 |
3.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前后台分离决策 |
3.1 大批量定制基本原理与服务系统的前后台分离 |
3.2 服务功能模块的前后台分离决策 |
4. 前台与后台子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优化 |
4.1 服务系统的硬模块与软模块 |
4.2 信息系统与模块配置 |
4.3 前台子系统服务模块的空间位置关系优化 |
4.4 后台子系统服务模块的空间位置关系优化 |
5.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延迟点的确定 |
5.1 组成服务流程的两个环节 |
5.2 服务延迟点的选择与界定 |
5.3 服务延迟点与模块化 |
5.4 服务延迟点决策 |
第6章 外包、接口与广义服务系统的构建 |
1. 开放系统与价值链及外包的关系 |
1.1 开放的服务系统、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 |
1.2 外包及其动因 |
1.3 开放系统、价值链与外包的关系 |
2. 大批量定制、外包与模块化的关系 |
2.1 外包与大批量定制在对象维的优化 |
2.2 外包的能力观、资源观与大批量定制 |
2.3 模块化与外包 |
3.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外包决策 |
3.1 外包决策的基本问题与决策过程 |
3.2 服务产品特性对外包决策的影响 |
3.3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外包内容决策模型 |
3.4 外包关系与广义的大批量定制服务系统模型 |
4. 广义服务系统的接口及其设计 |
4.1 组织之间的接口与界面 |
4.2 外包关系与组织间界面 |
4.3 组织间界面的设计 |
4.4 模块接口标准 |
第7章 案例研究 |
1. 研究方法的确定与研究的设计 |
1.1 研究方法的确定 |
1.2 案例研究设计与执行 |
2. 案例1:企业简况与问题分析 |
2.1 企业概况及主要问题 |
2.2 批量-品种分析和服务流程描述 |
2.3 主要问题分析 |
3. 案例1:主要措施及其分析 |
3.1 产品与服务的模块化 |
3.2 餐饮服务系统的前后台分离优化 |
3.3 前后台设施布局的优化 |
3.4 餐饮服务系统中服务延迟点的确定 |
3.5 案例小结 |
4. 案例2及其分析 |
4.1 企业概况与运营流程 |
4.2 中央厨房系统与“中台”的出现 |
4.3 外包与“小厨房”战略 |
4.4 案例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作者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相关论文 |
附录2: 作者读博士期间所出版的相关论着 |
附录3: 作者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奖项 |
致谢 |
(9)中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生产组织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
1.2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大豆组织蛋白的特性及其应用 |
1.3.1 大豆组织蛋白概述 |
1.3.2 大豆组织蛋白的特性 |
1.3.3 大豆组织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4 挤压膨化设备、技术及应用 |
1.4.1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
1.4.2 挤压膨化原理 |
1.4.3 挤压膨化机的分类 |
1.4.4 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的结构与挤出过程 |
1.4.5 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1 国外研究进展及概况 |
1.5.2 国内研究进展及概况 |
1.6 课题的先进性和预期效果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挤压膨化机螺杆结构的改进设计 |
2.1 改进用设备 |
2.1.1 设备简介 |
2.1.2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
2.2 主要改进设计方案 |
2.2.1 螺杆改进 |
2.2.2 延长物料滞留时间 |
2.2.3 螺头的改进 |
2.3 挤压膨化机螺杆设计图纸 |
2.4 挤压膨化机螺杆加工 |
3 生产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案及结果讨论 |
3.3.1 组织蛋白产品试验指标的确定 |
3.3.2 预试验 |
3.3.3 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性质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及结果 |
4.1.1 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
4.1.2 因素水平编码表 |
4.1.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安排及结果 |
4.2 试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1 统计分析 |
4.2.2 因子的重要性确定 |
4.2.3 因素分析 |
4.2.4 验证试验 |
4.2.5 工艺参数的优化 |
4.3 产品评定 |
4.3.1 组织蛋白产品的指标测定 |
4.3.2 感官评定 |
4.3.3 结果 |
5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
第一章 技术解释学何以可能 |
1.1 技术哲学的本质追问 |
1.1.1 本质主义及其技术理论 |
1.1.2 非本质、反本质与后本质主义 |
1.1.3 技术含义与家族相似 |
1.2 技术的解释学意蕴 |
1.2.1 解释学的源流 |
1.2.2 科学解释学的兴起 |
1.2.3 技术理解的“前结构” |
1.3 技术解释学的探求 |
1.3.1 工具的“在手”与“上手” |
1.3.2 知觉与技术解释 |
1.3.3 “人一机”解释学关系 |
第二章 技术知识的解释学 |
2.1 作为知识的技术 |
2.1.1 技术并非应用科学 |
2.1.2 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
2.1.3 技术知识的独特地位 |
2.2 意会知识的解释学反思 |
2.2.1 不可言说的知识 |
2.2.2 技术理解的意会性 |
2.2.3 技术知识的意会性 |
2.3 意会知识与技术传播 |
2.3.1 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 |
2.3.2 意会知识与技术扩散 |
2.3.3 不可失而复得的知识 |
第三章 技术活动的解释学 |
3.1 技术建构的解释学向度 |
3.1.1 技术建构论的解释学策略 |
3.1.1.1 技术的解释灵活性 |
3.1.1.2 技术框架 |
3.1.1.3 协商与结束机制 |
3.1.2 技术风格 |
3.1.3 行动者网络 |
3.2 技术设计的解释学 |
3.2.1 两种技术设计模型 |
3.2.1.1 设计模型的哲学基础 |
3.2.1.2 对原子语言设计模型的批判 |
3.2.2 技术设计与解释学循环 |
3.2.2.1 超越解释学的“恶循环” |
3.2.2.2 技术设计的“本文”解释 |
3.2.3 技术设计的“问答逻辑” |
3.3 技术代码的解释学意义 |
3.3.1 技术代码 |
3.3.2 技术的“社会意义” |
3.3.3 技术的“文化视域” |
第四章 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 |
4.1 作为本文的技术人造物 |
4.1.1 广义对称原则 |
4.1.2 技术“正本” |
4.1.3 技术创新与“多重正本” |
4.2 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 |
4.2.1 技术的道德“授权” |
4.2.2 技术的政治“场景” |
4.2.3 技术的“可用性” |
4.3 性别化技术正本 |
4.3.1 技术女性主义 |
4.3.2 技术的“性别正本” |
4.3.3 技术的“驯化” |
结语:可选择的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ASTOGLACE──一机完成多项食品烹调和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D]. 邢程.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ZM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钱博涵.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陈道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Z食品公司跨境电子商务问题研究[D]. 李金玲.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黄州东坡肉加工及特征参数的表征[D]. 陈琳.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6]厨房家具设计中的尺寸与布局研究[D]. 杨志发.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5)
- [7]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D]. 孟菲. 江南大学, 2009(04)
- [8]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陈觉.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2)
- [9]中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生产组织蛋白的研究[D]. 刘福胜.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10]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 赵乐静. 山西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