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草黑胫病菌的田间群体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章舸[1](2021)在《烟草疫霉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在烟草根际定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葛婷[2](2021)在《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以疫霉菌为代表的卵菌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防控疫霉菌病害广泛使用化学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环境友好的植物源杀菌剂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明确植物源挥发物防治植物疫病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叶片挥发物进行测定并筛选,确定四乙基苯酚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形成、游动孢子萌发的毒性作用,观察测定经四乙基苯酚处理后的菌丝生长及形态变化;采用土壤处理法分别测定四乙基苯酚对大豆根腐病和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对大豆感病材料(Williams)和抗病材料(Williams-82)叶片接菌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抗病材料中四乙基苯酚的挥发量远大于感病材料中四乙基苯酚的挥发量,选取四乙基苯酚进行了试验验证。2、试验证明四乙基苯酚能够抑制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的产生,并且四乙基苯酚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120 mg/L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的抑制率为95.2%,对其游动孢子形成的抑制率为100%;对烟草疫霉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形成的抑制率都达100%。150 mg/L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抑制率为100%。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的游动孢子萌发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0 mg/L,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0 mg/L。3、四乙基苯酚能够抑制菌丝生长,四乙基苯酚浓度达150 mg/L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生长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活性,并且随着四乙基苯酚的浓度升高,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增强。当四乙基苯酚浓度达120 mg/L时,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量为0,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抑菌时效试验结果显示,最低抑菌浓度下,四乙基苯酚在60 h内对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无明显降低。处理60 h后,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仍保持在90%以上。4、显微观察证明四乙基苯酚改变了疫霉菌菌丝形态,与对照相比,四乙基苯酚处理后的菌丝生长杂乱,末端分支增多,分支形成距离顶端较近,孢子囊形成受抑制。胞内物质外泄量的测定证明四乙基苯酚能够破坏疫霉菌细胞结构。四乙基苯酚处理过的菌丝DNA和蛋白质的外泄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四乙基苯酚浓度越高,泄漏量越高。5、大豆下胚轴侵染试验说明四乙基苯酚可以抑制游动孢子侵染大豆下胚轴。对照处理过的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能够附着在黄化苗下胚轴上并生长出大量菌丝进行侵染,四乙基苯酚处理过的大豆疫霉极大降低了附着和侵染能力。6、四乙基苯酚对植株安全性检验证明低浓度四乙基苯酚能够促进大豆生长,一定浓度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生长和烟草萌发及正常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确定大豆和烟草盆栽试验的加菌量。盆栽试验证明四乙基苯酚可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烟草黑胫病,四乙基苯酚含量越高,发病率越低,相对防治效果越好。0.2 g/dm2浓度的四乙基苯酚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可达100%,0.05 g/dm2浓度的四乙基苯酚防治烟草黑胫病效果可达100%。
罗云艳[3](2021)在《烟草根黑腐病根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防治研究》文中认为烟草根黑腐病是危害广泛的土传真菌病害,目前主要是化学防治,然而化学药剂的长期高剂量使用容易导致“3R”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根际促生菌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病原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芽孢杆菌作为根际促生菌的一员,能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且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丰富,具有独特的生防优势。本文旨在丰富烟草根黑腐病根际促生菌的菌种资源,为生防菌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将生防菌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主要内容如下:1.从四川广元和陕西汉中等地的烟草发病田中采集73份烟草根际土壤,分离到398株菌株。其中一株菌株LY79对烟草根黑腐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带宽为12.4mm,无菌滤液(不含菌体而含有菌株代谢物质的发酵液)抑制率为81.5%,且菌株LY79使烟草根黑腐病菌的菌丝分枝增多、膨大、畸形。平板对峙实验证明菌株LY79具有抑菌广谱性,对多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强。联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16S rRNA和持家基因rpoB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LY79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为提高菌株LY79发酵液中的菌量和抑菌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综合考虑菌量和抑菌率的前提下,对菌株LY79进行发酵优化。得出菌株LY79发酵的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分别是葡萄糖、牛肉膏、KH2PO4,最适pH=7,最适温度30℃,最适接种量1.5%,最适装液量75 mL/250 mL。优化后菌株LY79发酵液菌量提高了27.2%,其无菌滤液对烟草根黑腐病菌抑制率提高了38.5%。此外,菌株LY79的发酵产物在pH=2和pH=13处理12 h、紫外处理24 h、120℃处理1 h后仍存在抑菌活性,说明菌株LY79的抑菌物质耐酸碱、耐紫外和耐高温,抑菌活性稳定,对不良环境的抗逆性强。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Y79对烟草的促生效果较好,1×108CFU/mL浓度的菌株LY79发酵液灌根处理烟草,与对照相比,烟草株高增加了34.7%,茎粗增加了37.9%,整株鲜重增加了117.9%,整株干重增加了103.8%,根鲜重增加了97.7%,根干重增加了72.6%。另外,实验证明菌株LY79具有固氮和溶磷能力,解钾能力不明显。4.生防菌能发挥促生防病效果的前提是能在烟草上稳定定殖,本文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检测菌株LY79R对烟草的定殖规律。结果发现菌株LY79R在烟草根际的定殖量呈先下降后少量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第40天仍能检测到1.34×106CFU/g的标记菌株。菌株在烟草根系、茎和叶的定殖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40天的定殖量仍均有104CFU/g,说明菌株LY79R易在烟草上定殖。5.检测菌株LY79对烟草根黑腐病的盆栽防效,1×109CFU/mL浓度的菌株LY79发酵液对烟草根黑腐病的防治效果达71.5%,略低于70%甲基托布津78.5%。70%甲基托布津与菌株LY79按1:1复配对根黑腐病防效达82.1%,显着高于各自单剂,具有增效作用,但菌株与多菌灵复配对根黑腐病的防治效果与单剂无明显差异。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考虑将菌株LY79与杀菌剂复配使用,以期结合二者的优点又弥补各自的缺陷,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刘洪泰[4](2020)在《基于MAGIC群体的烟草黑胫病抗性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烟草黑胫病是由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引起的卵菌性病害,对烟草的产量和品质破坏巨大,是烟草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情况下,利用分子育种方法使品种获得遗传抗性是防治烟草黑胫病的一个非常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发掘和定位黑胫病抗性基因,开发抗病功能标记是实现这一切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兴起的MAGIC(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群体在诸多植物遗传研究中展现出强大优势,而其在烟草中的利用却鲜有报道。本研究构建了一套8亲本互交的烟草MAGIC群体,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密度SNP芯片,对8个亲本及600份MAGIC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不同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然后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苗期、大田期烟草黑胫病抗性相关的QTL,从而寻找与黑胫病抗性有关的候选基因,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型,以期为烟草抗黑胫病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烟草MAGIC群体的构建。该群体以8个烟草不同种质(包含雪茄烟、香料烟、白肋烟、晾晒烟、烤烟)为亲本互交构建而成,包含后代纯合的600个株系。(2)利用430K烟草SNP芯片对8亲本及MAGIC群体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在删除亲本间无多态性的标记,缺失率超过10%的标记,稀有等位基因变异率不超过5%的标记后,获得了124151个高质量的多态性SNP标记。这些标记可以比较均匀的覆盖到烟草24条染色体上,对烟草全基因组的覆盖长度达到2933.4 Mb,平均SNP标记间的物理距离只有25.77 Kb。(3)利用124151个多态性SNP标记对群体进行主成分分析和亲缘关系分析,发现MAGIC群体不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4)分别对苗期和大田期MAGIC群体的黑胫病表型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株系间对黑胫病抗性存在显着性差异。(5)应用TASSEL V5.2.40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LM,PCA+K),分别对苗期、大田期MAGIC群体的黑胫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进行关联分析。在P<5×10-7的条件下,累计检测到28个与烟草黑胫病抗性显着关联的QTL,有13个QTL在苗期和大田期被稳定检测到。以包含的显着SNP个数大于5为标准确定了5个主效QTL,分别为qHb7、qHb9.1、qHb9.2、qHb9.3、qHb12.1。(6)以qHb7、qHb9.1、qHb9.2、qHb9.3、qHb12.1峰值SNP的碱基类型不同将600份MAGIC群体分成不同的小组,发现某几种碱基类型总是连在一起出现。因此认为qHb7、qHb9.1、qHb9.2、qHb9.3、qHb12.1可能同属于一个QTL。(7)比较了基于qHb9.3和qHb12.1的两组株系的黑胫病抗性和农艺性状,发现主效QTL的导入对烟草农艺性状没有明显影响。(8)从600份MAGIC群体中,筛选出94份抗病材料,参照其田间表现初步筛选出4份烤烟类型的抗病材料。
李苗苗[5](2020)在《三株芽孢杆菌复配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菌株生防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烟草黑胫病是由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引起的根茎病害,是制约我国烟草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其防治措施包括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但抗病品种培育难,地域性强;化学农药长期使用易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随着绿色防控理念的提出,环境友好的高效生防菌成为防治烟草黑胫病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烟草黑胫病,并了解菌株的生防特性。为了解决生防菌定殖能力差,防效不稳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平板抑菌试验、菌株相容性测定和温室盆栽试验从实验室保存的6株(GY1、GY5、GY8、GY9、GY10、GY12)对烟草疫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生防细菌中筛选活性更高的复配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生防菌分类地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各菌株的生长培养基;采用平板试验法、对扣熏蒸法、盆栽试验等对GY1、GY10、GY12的促生作用、抑菌谱、次生代谢产物、挥发性物质、根际定殖能力等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抑菌试验、相容性测定和盆栽试验发现,GY1、GY10、GY12抑菌率高,相容性好,复配生防菌GY1-10-12(GY1、GY10、GY12单独发酵后等比例混合)灌根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复配后对烟草疫霉菌的平板抑菌率为86.9%,盆栽防效为74.53%,与3菌株单独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5.34%、27.42%和44.94%。结果表明菌株GY1、GY10、GY12复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2.对菌株16S rRNA基因和gyrA基因进行测序,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GY1、GY10、GY12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菌株GY1、GY10、GY12的生长培养基,分别为GY1:玉米粉10 g/L、酵母粉10 g/L、NaCl 5 g/L;GY10、GY12:玉米粉10 g/L、蛋白胨10 g/L、CaCO35 g/L。发酵24 h后生物量相较于NB培养基分别提高了42.63%,51.90%和9.05%。4.分别采用菌悬液浸种后点种和菌液灌根的方法测定菌株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Y1、GY10、GY12菌悬液浸种可以促进烟草种子萌发,分别在浓度为8×107 cfu/mL、6×107 cfu/mL、6×107 cfu/mL时效果最好;3菌株单独发酵后混合灌根能促进烟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烟株的株高、茎围、干重、湿重及根冠比分别增加了14.01%,22.75%,77.19%,83.14%和14.29%。结果说明GY1、GY10、GY12浸种可以提高烟草种子萌发率,菌株复配可以促进烟株生长。5.利用生化分析方法,了解GY1、GY10、GY12的防病促生机制。发现3菌株不仅具有促生作用,而且抑菌谱广,对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solani)等8种真菌病害均具有抑制作用;无菌发酵液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具有抑制作用;挥发性物质对烟草疫霉菌及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都能产生嗜铁素、蛋白酶、淀粉酶等物质;蛋白酶类抑菌物质可以抑制烟草赤星病菌的生长,抑菌活性在高温、酸性、碱性环境下降低,但对不良环境仍具有一定耐受性。6.采用天然抗生素标记法测定菌株GY1、GY10、GY12的根际土壤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抗性标记并未对其生长和抑菌能力产生影响,3菌株均能在烟草根际土壤定殖,复配菌GY1-10-12中各生防细菌在烟草根际的定殖量增加。因此,合理推测3菌株可能通过上述特性发挥防病促生作用。
卢小亮[6](2020)在《烟草DH群体构建与毒素胁迫杂种后代抗黑胫病定向选择》文中提出烟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烟草生产上面临着病虫危害严重、主栽品种抗性低下以及国内自主研发推广的新品种较少等许多不足。双单倍体(DH)群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分析群体,在作物重要性状的QTL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黑胫病是烟草生产中极易发生且危害程度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众多研究表明,在防治作物病害过程中栽培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通过对花药诱导培养基的设计,探索了影响烟草花药直接雄核发育的条件和因素,进行了培养基添加秋水仙素对单倍体烟草染色体加倍效果研究和烟草DH群体构建;同时进行烟草黑胫病菌产毒培养、毒素提取以及毒素胁迫烟草杂种分离世代(F2)定向抗病基因型选择及苗期抗病性鉴定,研究了毒素胁迫定向选择技术在烟草黑胫病抗性育种中的可行性。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 不依赖于供体基因型烟草花药直接雄核发育的最佳培养基为:Nitsch H+15%椰子乳+0.1 mg/L IAA+0.1 mg/L 6-BA+30.0 g/L蔗糖+6.5 g/L琼脂,p H 5.6。F1花粉胚诱导率在‘TMK-12×吉烟5号’、‘K326×双抗70’和‘NC71×净叶黄’3个杂交组合中分别为23.28%、26.64%和28.07%,分别较对照高15.47%、19.27%和13.96%。2. 秋水仙素对烟草单倍体幼苗有毒性作用,供试3个杂交组合的幼苗存活率随着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延长和处理浓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高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毒害严重,加倍效果差,以0.02%秋水仙素处理4 d对烟草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效果最好,达50.60%。3. 经过诱导烟草花药直接雄核发育、单倍体加倍、倍性鉴定、叶片分化培养及二次加倍,建立了2个分别含92和53个DH系的烟草DH群体。4. 黑胫病菌毒素抑制烟草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效果与烟草品种对黑胫病的抗性相关,抗性品种抗抑制能力强,50%的病菌毒素胁迫烟草种子15 d,不同抗性烟草品种的胚根生长差异显着,是能有效区分烟草抗感基因型的重要指标。5.50%的病菌毒素胁迫‘NC55-1×K326’、‘K326×云烟99’、‘NC71×云烟99’3个烟草杂交组合F2代种子,分别有41.75%、35.13%和24.50%的幼苗胚根生长正常。进一步做苗期温室抗黑胫病鉴定,3个杂交组合发病率较对照分别降低15.32%、22.22%和19.29%;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12.59%、15.43%、14.18%。
陈丹梅[7](2020)在《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文中认为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微生物生物技术是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肥效药效、减施化肥农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微生物制剂安全无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但种类较少、效果欠佳、成本偏高,急需增加种类、降低成本、提高肥效药效。本项研究以云南省长期轮作的土壤为对象,自主筛选获得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手段,研究了相关效应及机理,为减施化肥农药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以下简称菌株LE16)能分泌磷酸酶、蛋白酶、溶菌酶、植物生长激素(IAA)和铁载体,可能具有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和拮抗作物病原菌等生物学功能;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LE16会发生自溶,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分子鉴定和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E16不同于已知的产酶溶杆菌OH11、C3、3.1 T8等,为产酶溶杆菌新株。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后发现,该菌株的核基因序列上存在指导合成分泌蛋白酶、磷酸酶、铁载体、IAA和多种抗菌物质的结构机构和调节基因,具有一定的植物促生防病潜力。(2)液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生NH4+;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28℃,菌株水解有机氮的能力逐渐增强;在pH4.010.0范围内,菌株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NH4+能力无显着变化。此外,该菌株还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在1228℃和pH 4.010.0条件下均能水解卵磷脂;等量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对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能力无显着影响,适量的外源氮和无机磷能显着提高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效率。(3)土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在供试紫色土中成功定殖,并分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培养30 d后,接菌土壤中的碱解氮、铵态氮、Olsen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显着增加,比未接菌处理分别提高17.82%22.26%、46.54%47.86%、64.33%81.67%和48.82%55.88%。(4)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菌株LE16能提高生菜和辣椒根系活力,显着促进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LE16菌剂使生菜和辣椒分别增产6.43%11.30%和43.82%70.33%,品质改善。其主要机理可能是菌株LE16活化了土壤有机氮磷、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5)在50 mL等体积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36℃,LE16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336 h缩短至96 h;在28℃等温培养条件下,培养体积由50 mL增加至400 mL,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120 h增加至216 h;但培养pH 5.0、7.0、9.0和接种量1%、2%、5%对该菌株的自溶过程无显着影响。因此,菌株LE16可能通过群体感应诱导菌体发生自溶,并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进行传播,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6)平板拮抗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松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类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长。其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在常温下储存1年后,仍能显着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畸形,其抑菌机理可能是分泌蛋白酶、磷酸酶、溶菌酶、铁载体和热稳定性抗菌物质等。(7)抗病试验表明,盆栽土壤施用菌株LE16发酵液能诱导植株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对烤烟黑胫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96%75.67%和86.20%93.10%;叶面喷施该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瓜类蔓枯病菌侵染黄瓜,对黄瓜蔓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0.65%和53.67%,类似农药甲基托布津。该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常温储存1年后,均能显着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并有效防治烤烟和黄瓜白粉病,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92.25%100%(烤烟)和91.30%96.78%(黄瓜),优于常用农药三唑酮;此外,该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具有持续作用。总之,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能活化土壤有机氮磷,促进植物生长,拮抗多种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高效防治作物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彭海莹[8](2020)在《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分别是由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基生根串株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引起的,是危害烟草最主要的土传病害,近年来二者常复合发病,大大加重了烟草的病害程度,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主要用两株优良的生防菌株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分别与植物诱抗剂——氨基寡糖素(A)进行复配,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烟草的促生效果,以及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病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对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均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Q2对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的抑制率为62.86%和59.32%,MX对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48%和73.46%。另外,Q2的发酵滤液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1.72%和69.14%,对根黑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9.99%,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抑制率为85.74%,对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5.12%。2、试验证明氨基寡糖素不会影响两种生防菌生长,可以混合使用。盆栽促生试验说明,棘孢木霉MX与产紫青霉Q2均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其中单独使用木霉MX的促生效果明显优于青霉Q2,在第40 d时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后能更好地发挥促进烟草植株生长的效果,其中MX+A的促生效果最好,在40天时MX+A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分别比CK提高了48.62%、13.87%、33.01%、22.17%,也显着增加了烟草植株的鲜重、干重、根冠比,分别比CK高出32.26%、52.13%、21.15%。3、盆栽防病试验说明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都有较好的防病效果,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单独使用木霉MX对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51%、64.69%,单独使用青霉Q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34%、65.75%。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后防病效果更佳,其中Q2+A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08%和74.88%,MX+A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9.34%和74.40%。4、在田间采用生防菌结合威百亩熏蒸的方法对烟草三种土传病害进行防治,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病原菌分布不均匀,造成发病率和防病效果有一定偏差,但总体来看,施加生防菌后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并且其长势好于空白对照,其中产紫青霉Q2的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和根黑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32%、34.19%、46.84%,棘孢木霉MX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4.30%、32.72%、39.03%。5、在分别接种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后,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与氨基寡糖素组合使用后均能有效诱导烟草植株内PAL、SOD、POD活性的升高,增强烟草的抗病性,并且能提高根系活力和促进烟草植株叶绿素的合成。另外,烟草在病原菌胁迫下,使用Q2和MX与氨基寡糖素处理能有效降低其丙二醛含量从而减少烟草植株受病害胁迫的损害程度,并且能提高烟叶中脯氨酸的含量从而提高烟草植株的抗逆性,尤其以组合处理Q2+A处理最为显着,其次为MX+A。总体来说,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对病原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于田间烟草病害的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与氨基寡糖素进行复配后既能促进烟草植株的生长,也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增强植株抗病性,这为研究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曹继芬,霍超,户艳霞,王新中,徐发华,赵志坚[9](2019)在《云南省大理州烟草疫霉交配型及甲霜灵敏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大理州烟草疫霉的群体结构和抗药性水平,采用对峙培养法和含药平板法研究了2013—2014年大理州烟区烟草疫霉的交配型和对甲霜灵敏感性。结果表明,测定的大理州烟区的150个烟草疫霉菌株全部为A2交配型,未发现A1或A0交配型;263个烟草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EC50值分布于1.0829~33.6227 mg/L,平均EC50为8.7599±0.0358 mg/L。大理州烟草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差异显着,敏感、中抗和抗性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14.83%、52.85%和32.32%。大理州烟草疫霉在其侵染循环中主要进行无性繁殖,病原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较高,中抗和抗性菌株分布广泛,亟需加快其他新型高效安全替代制剂的筛选和应用。
霍行[10](2019)在《白及疫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广西白及种植地普遍发生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可造成叶枯以及心叶和近地面叶鞘坏死,经田间症状观察和室内镜检病部霉菌,初步诊断该病可能为一种疫霉引起的白及疫病。该病在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速度快,施用常规化学药剂难以控制病情,对当地白及种植造成较大影响。目前有关白及病害的报道很少,尚未见有记载疫霉为害白及的资料。因此,本文开展了白及疫病的病原菌鉴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为掌握白及疫病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白及种植基地和广西大学农科实习基地采集新鲜白及病叶,对其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株菌株(Bjphy1、Bjphy2、Bjphy3和Bjphy4)。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显示,4株菌株均为白及疫病的致病菌。经过形态学观察,初步判定4株菌株形态一致,均属于卵菌纲疫霉属(Phytophthora);随后结合病原菌基因组DNA的5.8S-rDNA-ITS、Ypt1基因和CoxI基因的序列分析,鉴定白及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2、对白及疫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最适合该菌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生的培养基为V8培养基;在温度范围为15~37℃时,病原菌均可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子囊的pH值为7;全黑暗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有促进作用;最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子囊的氮源为蛋白胨;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以淀粉为碳源有利于病原菌产生孢子囊;病原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进一步对病原菌的侵染特性进行观察,发现最适合病原菌侵染的温度为28℃,相对湿度越高病斑扩展速度越快,相对湿度不足75%对侵染不利;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病原菌侵染。3、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恶霜·锰锌、氟菌·霜霉威、烯酰吗啉·嘧菌酯、申嗪霉素、双炔酰菌胺和氟噻唑吡乙酮等6种药剂达到有效浓度10μg/mL时,对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氟噻唑吡乙酮在有效浓度降至0.1 μg/mL时抑菌率仍达到100%。以防治卵菌病害的传统药剂嗯霜·锰锌和精甲霜·锰锌为对照,对初步筛选出的氟噻唑吡乙酮、申嗪霉素和烯酰吗啉·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五种药剂的Ecso值分别为11.1567 μg/mL、2210.6046μg/mL、0.0142μg/mL、1.2864 μg/mL和4.1122 μg/mL,以氟噻唑吡乙酮对白及疫病病原菌的毒力作用最强;药剂对白及疫病的盆栽治疗效果试验中,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制剂量1.8μL/m2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72.05%,1%申嗪霉素悬浮剂制剂量7.6μL/m2和50%烯酰吗啉·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制剂量22mg/m2的防效中等,分别为67.02%和53.36%,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制剂量160 mg/m2的防效较差,为36.94%;测定了不同有效浓度的氟噻唑批乙酮和申嗪霉素对白及疫病的盆栽预防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预先施用氟噻唑吡乙酮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到95%以上,而治疗效果为70%左右。7.6、11.4 yL/m2的申嗪霉素对白及疫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比较接近,为60%~71%。
二、烟草黑胫病菌的田间群体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黑胫病菌的田间群体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2)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疫病概况 |
1.2 大豆根腐病概况 |
1.2.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
1.2.2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1.2.3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 |
1.2.4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
1.3 烟草黑胫病概况 |
1.3.1 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及危害 |
1.3.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
1.3.3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及致病机理 |
1.3.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现状 |
1.4 植物源杀菌剂概述 |
1.4.1 植物来源的抗菌杀菌物质 |
1.4.2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 |
1.4.3 植物间化感作用 |
1.4.4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1.4.5 四乙基苯酚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试剂 |
2.1.4 供试仪器 |
2.2 方法 |
2.2.1 大豆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2.2 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2.1 大豆疫霉菌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2.2 烟草疫霉菌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3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
2.2.3.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
2.2.3.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
2.2.4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
2.2.4.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
2.2.4.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
2.2.5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2.2.5.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2.2.5.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2.2.5.3 四乙基苯酚对其它土传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2.2.6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2.2.6.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2.2.6.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2.2.7 四乙基苯酚抑菌时效 |
2.2.7.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抑菌时效 |
2.2.7.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抑菌时效 |
2.2.8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
2.2.8.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
2.2.8.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
2.2.9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影响 |
2.2.10 四乙基苯酚对供试植物安全性检测 |
2.2.10.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安全性检测 |
2.2.10.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安全性检测 |
2.2.11 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 |
2.2.11.1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致病性试验 |
2.2.11.2 烟草疫霉菌对烟草致病性试验 |
2.2.12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盆栽防效试验 |
2.2.12.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
2.2.12.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豆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3.2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
3.3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
3.4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3.4.1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3.4.2 四乙基苯酚对其它土传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
3.5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3.6 四乙基苯酚抑菌时效 |
3.7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
3.8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影响 |
3.9 四乙基苯酚对供试植物安全性检验 |
3.9.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安全性检验 |
3.9.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安全性检验 |
3.10 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 |
3.11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盆栽防效试验 |
3.11.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
3.11.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烟草根黑腐病根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根黑腐病概述 |
1.1.1 发生与危害 |
1.1.2 病原及症状 |
1.1.3 流行规律 |
1.2 烟草根黑腐病的防治现状 |
1.2.1 选育抗病品种 |
1.2.2 培育无病壮苗 |
1.2.3 加强田间管理 |
1.2.4 化学防治 |
1.2.5 生物防治 |
1.3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述 |
1.4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 |
1.4.1 提供植物营养物质 |
1.4.2 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1.4.3 分泌抗菌物质 |
1.4.4 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 |
1.4.5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 |
1.5 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
1.5.1 芽孢杆菌的国外研究现状 |
1.5.2 芽孢杆菌的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烟草根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土壤样品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仪器 |
2.1.4 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根际拮抗菌的分离 |
2.2.2 根际拮抗菌的筛选 |
2.2.3 菌株的抑菌谱测定 |
2.2.4 菌株的鉴定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根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
2.3.2 菌株LY79抑菌谱测定 |
2.3.3 菌株LY79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菌株LY79发酵条件优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子液的制备 |
3.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3 发酵培养基优化 |
3.2.4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3.2.5 发酵产物稳定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生长曲线 |
3.3.2 发酵培养基优化 |
3.3.3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3.3.4 发酵结果 |
3.3.5 发酵产物稳定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菌株LY79对烟草的促生及定殖规律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供试植物 |
4.1.3 培养基及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株LY79对烟草的促生效果 |
4.2.2 菌株LY79的溶磷、解钾和固氮能力的测定 |
4.2.3 菌株LY79~R在烟草的定殖规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LY79对烟草的促生效果 |
4.3.2 菌株LY79的溶磷、解钾和固氮能力 |
4.3.3 菌株LY79~R在烟草的定殖规律 |
4.4 讨论 |
第五章 盆栽防效试验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供试植物 |
5.1.3 供试药剂 |
5.2 方法 |
5.2.1 菌株单剂对烟草根黑腐病的盆栽防效 |
5.2.2 菌株LY79与农药复配对烟草根黑腐病的盆栽防效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株单剂对烟草根黑腐病的盆栽防效 |
5.3.2 菌株LY79与农药复配的盆栽防效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MAGIC群体的烟草黑胫病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烟草黑胫病概述 |
1.1.1 烟草黑胫病的危害 |
1.1.2 烟草黑胫病的病原特性 |
1.1.3 症状和发病规律 |
1.1.4 烟草黑胫病的抗源及其遗传 |
1.2 作图群体 |
1.2.1 双亲本群体和自然群体 |
1.2.2 MAGIC群体 |
1.3 烟草黑胫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谷的制备方法 |
2.2.2 农艺性状调查和黑胫病抗性鉴定 |
2.2.3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2.2.4 SNP基因分型 |
2.3 数据分析 |
2.3.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
2.3.2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 |
2.3.3 黑胫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因型分析 |
3.1.1 亲本基因型分析 |
3.1.2 群体基因型分析 |
3.2 表型分析 |
3.3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 |
3.4 MAGIC群体黑胫病抗性关联分析 |
3.5 主效QTL的导入与农艺性状评价 |
3.6 抗病材料的筛选 |
第四章 讨论 |
4.1 MAGIC群体的应用优势 |
4.2 SNP标记的应用优势 |
4.3 关联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三株芽孢杆菌复配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菌株生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烟草黑胫病概述 |
1.1.1 烟草黑胫病的发现及病原 |
1.1.2 烟草黑胫病的发病症状 |
1.1.3 烟草黑胫病的危害 |
1.1.4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侵染机理 |
1.1.5 烟草黑胫病防治方法 |
1.2 生防菌复配及其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
1.3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 |
1.3.1 竞争作用 |
1.3.2 抗生作用 |
1.3.3 诱导系统抗性 |
1.4 生防菌剂开发与应用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配生防细菌组合的筛选与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烟草品种及微生物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活化 |
2.2.2 生防细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
2.2.3 生防细菌相容性测定 |
2.2.4 复配生防细菌对烟草疫霉菌抑制作用测定 |
2.2.5 生防细菌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防效测定 |
2.2.6 生防细菌种属鉴定 |
2.3 结果 |
2.3.1 生防细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菌效果 |
2.3.2 菌株相容性结果 |
2.3.3 复配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菌效果 |
2.3.4 生防细菌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防效 |
2.3.5 菌株GY1、GY10、GY12 种属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菌株GY1、GY10、GY12 发酵培养基筛选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生防细菌 |
3.1.2 供试培养基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GY1、GY10、GY12 生长曲线测定 |
3.2.2 菌株GY1、GY10、GY12 发酵培养基配方筛选 |
3.3 结果 |
3.3.1 菌株GY1、GY10、GY12 的生长曲线 |
3.3.2 菌株GY1、GY10、GY12 发酵培养基配方 |
3.4 讨论 |
第四章 菌株GY1、GY10、GY12 生防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烟草品种及微生物 |
4.1.2 供试培养基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株GY1、GY10、GY12 促生作用测定 |
4.2.2 菌株GY1、GY10、GY12 抑菌谱测定 |
4.2.3 菌株GY1、GY10、GY12 无菌发酵液抑菌作用测定 |
4.2.4 菌株GY1、GY10、GY12 产生次生代谢物能力定性测定 |
4.2.5 菌株GY1、GY10、GY12 挥发性气体抑菌能力测定 |
4.2.6 菌株GY1、GY10、GY12 蛋白酶类抑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
4.3 结果 |
4.3.1 菌株GY1、GY10、GY12 的促生作用 |
4.3.2 菌株GY1、GY10、GY12 的抑菌谱 |
4.3.3 菌株GY1、GY10、GY12 无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 |
4.3.4 菌株GY1、GY10、GY12 挥发性气体的抑菌作用 |
4.3.5 菌株GY1、GY10、GY12 产生次生代谢物的能力 |
4.3.6 菌株GY1、GY10、GY12 蛋白酶类抑菌物质稳定性 |
4.4 讨论 |
第五章 菌株GY1、GY10、GY12 根际土壤定殖能力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烟草品种及微生物 |
5.1.2 供试培养基 |
5.1.3 主要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菌株GY1、GY10、GY12 对抗生素的天然抗性测定 |
5.2.2 菌株GY1、GY10、GY12 抗生素抗性标记 |
5.2.3 GY1、GY10、GY12 抗性标记菌株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检测 |
5.2.4 GY1、GY10、GY12 原始菌株和抗性标记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5.2.5 菌株GY1、GY10、GY12 根际土壤定殖能力测定 |
5.3 结果 |
5.3.1 菌株GY1、GY10、GY12 对抗生素的天然抗性 |
5.3.2 菌株GY1、GY10、GY12 抗生素抗性 |
5.3.3 GY1、GY10、GY12 抗性标记菌株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
5.3.4 GY1、GY10、GY12 原始菌株和抗生素标记菌株生长曲线 |
5.3.5 GY1、GY10、GY12 根际土壤定殖能力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烟草DH群体构建与毒素胁迫杂种后代抗黑胫病定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及我国烟草育种概况 |
1.2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
1.3 烟草花药培养 |
1.3.1 烟草花药直接雄核发育的基础研究 |
1.3.2 直接雄核发育的阶段性 |
1.3.3 烟草花药直接雄核发育的应用 |
1.4 烟草染色体加倍与DH群体的建立 |
1.4.1 烟草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 |
1.4.2 染色体倍性检测 |
1.4.3 烟草DH群体的应用 |
1.5 烟草黑胫病概况 |
1.5.1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 |
1.5.2 烟草黑胫病致病机理 |
1.5.3 烟草黑胫病的主要防治 |
1.5.4 黑胫病病菌毒素致病机理及毒素在抗病筛选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思路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烟草花药雄核发育诱导与单倍体培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烟草花粉胚及再生苗的形成 |
2.2.2 不同培养基对烟草花药直接雄核发育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烟草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及DH群体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秋水仙素对烟草单倍体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2 染色体倍性的检测 |
3.2.3 秋水仙素对烟草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效果 |
3.2.4 叶片分化培养及二次染色体加倍 |
3.2.5 DH群体的构建 |
3.3 讨论 |
第四章 毒素胁迫烟草杂种后代抗黑胫病基因型定向选择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黑胫病病菌毒素活性与有效成份测定 |
4.2.2 病菌毒素胁迫对烟草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 |
4.2.3 病菌毒素胁迫杂种F2代抗黑胫病基因型筛选 |
4.2.4 抗病基因型的苗期接菌鉴定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 |
1.1.1 植物根际及微生物 |
1.1.2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
1.1.3 PGPR的作用及其机理 |
1.1.4 PGPR的研究方法 |
1.1.5 PGPR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 产酶溶杆菌 |
1.2.1 溶杆菌简介及分类地位 |
1.2.2 产酶溶杆菌 |
1.2.3 产酶溶杆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 |
1.2.4 产酶溶杆菌的研究展望 |
第2章 绪论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目标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概述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目标菌株的筛选 |
3.3.2 目标菌株的基本生物学性质 |
3.3.3 目标菌株的分子鉴定 |
3.3.4 菌株LE16的全基因序列 |
3.3.5 菌株LE16促生功能相关基因 |
3.4 讨论 |
3.4.1 目标菌株的筛选及其基本生物学性质研究 |
3.4.2 目标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功能预测 |
3.5 小结 |
第4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LE16水解有机氮 |
4.3.2 菌株LE16水解有机磷 |
4.3.3 菌株LE16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 |
4.3.4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氮 |
4.3.5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磷 |
4.4 讨论 |
4.4.1 菌株LE16对有机氮磷的水解作用 |
4.4.2 菌株LE16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
4.5 小结 |
第5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蔬菜(生菜、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株LE16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5.3.2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3.3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5.3.4 相关性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
6.3.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基本性质及其制备研究 |
6.3.3 菌株LE16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及保质期研究 |
6.3.4 菌株LE16的抑菌机理 |
6.4 讨论 |
6.4.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及机理 |
6.4.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制备 |
6.5 小结 |
第7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试验方法 |
7.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7.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菌株LE16发酵液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作用 |
7.3.2 菌株LE16发酵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 |
7.3.3 菌株LE16发酵液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治作用 |
7.3.4 菌株LE16发酵液对温室烤烟和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
7.3.5 菌株LE16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作用 |
7.4 讨论 |
7.4.1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
7.4.2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 |
(8)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烟草黑胫病概况 |
1.1.1 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及危害 |
1.1.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
1.1.3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 |
1.1.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现状 |
1.2 烟草根黑腐病概况 |
1.2.1 烟草根黑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
1.2.2 烟草根黑腐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
1.2.3 烟草根黑腐病的症状 |
1.2.4 烟草根黑腐病的防治现状 |
1.3 青霉和木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1.3.1 青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1.3.2 木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诱抗剂氨基寡糖素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试剂 |
2.1.4 供试仪器 |
2.2 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2.1.1 烟草黑胫病的分离与鉴定 |
2.2.1.2 烟草根黑腐病的分离与鉴定 |
2.2.2 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2.2.2.1 生防菌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 |
2.2.2.2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2.3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根黑腐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2.2.2.4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及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
2.2.3 氨基寡糖素与两种生防菌的相容性试验 |
2.2.4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幼苗的防病促生试验 |
2.2.4.1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幼苗的促生试验 |
2.2.4.2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黑胫病的防病试验 |
2.2.4.3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根黑腐病的防病试验 |
2.2.5 田间烟草病害的防治试验 |
2.2.6 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两种烟草病害防御酶的影响 |
2.2.6.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
2.2.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2.2.6.3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
2.2.7 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两种烟草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2.2.7.1 叶绿素的测定 |
2.2.7.2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2.7.3 丙二醛的测定 |
2.2.7.4 脯氨酸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
3.1.1 生防菌对两种病原菌的拮抗效果 |
3.1.2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3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烟草根黑腐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1.4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及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
3.2 氨基寡糖素与两种生防菌的相容性试验 |
3.3 两种生防菌分别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幼苗的防病促生试验 |
3.3.1 两种生防菌分别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幼苗的促生试验 |
3.3.2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黑胫病的防病效果 |
3.3.3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根黑腐病的防病效果 |
3.4 三种烟草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
3.5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防御酶的影响 |
3.5.1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影响 |
3.5.2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3.5.3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3.6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的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3.6.1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2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6.3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6.4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生防真菌产紫青霉Q2 和棘孢木霉MX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
4.2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的盆栽促生防病效果 |
4.3 生防菌结合威百亩熏蒸对三种烟草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
4.4 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影响的生理分析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云南省大理州烟草疫霉交配型及甲霜灵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参考菌株 |
1.1.3 供试甲霜灵 |
1.1.4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交配型测定 |
1.2.2 烟草疫霉对甲霜灵敏感基线的确定 |
1.2.3 烟草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 |
2 结果 |
2.1 大理州烟草疫霉的交配型组成 |
2.2 烟草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基线 |
2.3 大理州烟草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10)白及疫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白及简介 |
1.2 白及病害种类 |
1.2.1 白及块茎腐烂病 |
1.2.2 白及叶褐斑病 |
1.2.3 白及叶斑灰霉病 |
1.2.4 白及绣病 |
1.2.5 白及根腐烂病 |
1.2.6 白及叶片碳化 |
1.3 白及病害的综合防治 |
1.3.1 人工栽培条件下的防治 |
1.3.2 野生抚育条件下的防治 |
1.4 疫霉概述 |
1.4.1 卵菌的基本介绍 |
1.4.2 疫霉的分类地位及其重要性 |
1.4.3 疫霉的分离 |
1.4.4 疫霉的鉴定 |
1.4.5 疫霉病害的综合防治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的总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 |
2.1.3 供试主要试剂、药剂和白及品种 |
2.1.4 主要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病害标本采集 |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2.2.3 白及的种植 |
2.2.4 柯赫氏法则验证 |
2.2.5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2.2.6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2.7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2.2.8 病原菌侵染特性测定 |
2.2.9 白及疫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3.2 病原菌柯赫氏法则验证 |
3.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3.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
3.4.1 5.8SrDNA-ITS序列分析 |
3.4.2 Ypt1序列分析 |
3.4.3 CoxI序列分析 |
3.5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3.5.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3.5.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3.5.3 pH值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3.5.4 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3.5.5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3.5.6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3.5.7 菌丝的致死温度 |
3.6 病原菌的侵染特性 |
3.6.1 温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3.6.2 湿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3.6.3 光照条件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3.7 防治药剂的筛选结果 |
3.7.1 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结果及其毒力 |
3.7.2 防治药剂对白及疫病的盆栽治疗效果 |
3.7.3 不同浓度的防治药剂对白及疫病的盆栽预防及治疗效果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白及疫病的病原菌 |
4.1.2 白及疫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特性 |
4.1.3 防治白及疫病的药剂 |
4.2 讨论 |
4.2.1 烟草疫霉的鉴定 |
4.2.2 烟草疫霉的寄主范围 |
4.2.3 烟草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特性 |
4.2.4 防治白及疫病的药剂 |
4.3 创新点 |
4.4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学术活动、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四、烟草黑胫病菌的田间群体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疫霉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在烟草根际定殖研究[D]. 章舸.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 葛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烟草根黑腐病根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防治研究[D]. 罗云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MAGIC群体的烟草黑胫病抗性遗传分析[D]. 刘洪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三株芽孢杆菌复配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菌株生防特性研究[D]. 李苗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烟草DH群体构建与毒素胁迫杂种后代抗黑胫病定向选择[D]. 卢小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D]. 陈丹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8]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彭海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9]云南省大理州烟草疫霉交配型及甲霜灵敏感性研究[J]. 曹继芬,霍超,户艳霞,王新中,徐发华,赵志坚. 中国烟草科学, 2019(06)
- [10]白及疫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D]. 霍行.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