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警察管理体制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伟[1](2021)在《我国警察权运行的法律保障研究》文中提出《人民警察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而警察权作为一项特殊的公权力,警察权的有效运行能够充分发挥警察职业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安宁,卫护人民生产生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但警察权在实施过程中亦存在使用不正当性,容易被外界腐蚀以及内部容易被滥用,一旦发生此类事件,经过媒体披露和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警察权时而受到诟病或是批评。在理论和实践中,限制警察权成为较多话题,在进行文献梳理时,在知网中规范和限制警察权的文章很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和高速发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警察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实现中国作为全世界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的目标中,警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社会各方面矛盾凸显,警察的责任使命在特殊时期更加沉重,一方面要防控疫情,一方面要维护社会打击犯罪,肩负双重重任。新时代背景下,关于警察权保障的实践和声音也少之又少。于是,警察自身和研究警察学的学者们也越发注意到,矫枉难免过正,过度强调对警察权的限制,忽视对其保障,甚至到了束手束脚的程度,也是错误的。变相的束缚会导致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无法根据相应情况做出灵活调整,警察本身也会面临安危不定的状况。作为警察,如何把握新旋律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挑战和机遇,规避风险和难题,更好发挥警察权的作用,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良好治安秩序,保障公民人身和合法财产安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这是十分重要的。第一部分是警察权运行理论概述。以警察权概述出发点,介绍警察权的概念、警察权运行的主体和客体,警察权的基本属性,警察权具有政治性、行政性和司法性属性。警察权运行的理论制度有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控制论,对警察权的运行起到支撑作用。警察权运行中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与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关系,通过厘清警察权与警察职权的关系和区别,分析了警察权与国家权力、警察权和公民权利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直面警察权在运行中存在的一定困境。第二部分是警察权法律保障的现状。该部分包括警察权法律保障的现状以及警察权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看得出警察权运行现状遭遇困境来自多方面,主要表现为:警察权运行的外部现状、内部现状和警察权运行失范的现状。其中警察权运行的外部现状包括暴力袭击警察现象频发,媒体对警察权运行的影响。警察权运行的内部现状有行政因素的干扰以及警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两种表现。对警察权运行的失范则体现为超越职权范围,滥用权力现象以及违反法定程序,正因为警察权运行的失范,导致警察权在运行时受到质疑。由现状引发问题,警察权运行时遭受着执法权威被削弱,涉警舆情导向存在不规范的外部阻力。存在保障人权障碍性和警务保障不足的内部限制。对警察权运行的监督也存在不力。第三部分是警察权法律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外部来讲,民众法治意识淡薄,警察与媒体的不良关系是警察权运行的外部阻力的原因。在内部来说,权力配置方面存在缺陷,首先是权力配置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其次是权力配置缺少前瞻性。第四部分是国外警察权法律保障研究。本文选取三个典型国家,分别为英国、日本和法国,总结出各国在警察权运行体制、人才队伍的培养、警方处理与媒体及民众的社会关系、规范警察执法等方面的有效经验做法。在英国与媒体关系的共赢,日本对警务保障的支持,以及法国对警察人才队伍培养的做法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警察权的保障进行借鉴学习,创新我国对警察权保障的途径。第五部分是我国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路径。最后总结出,我国对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研究,应当从外部法律保障措施,内部法律保障措施和法律监督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在外部应当完善涉警舆情应对机制,明确司法救济制度,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在内部应当规范执法,文中列举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时应当遵守的原则规定,呼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规范执法质量。在监督方面,应当深化外部和内部监督机制,多方面多渠道对规范执法进行监督,促进执法更加完善和规范化,保障警察权有效运行。
王目坤[2](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刘睿[3](2020)在《H省高速公路警察管理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隋从容[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牟婧如[5](2020)在《公安改革背景下的从优待警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化公安改革、加强公安工作、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建立健全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是新形势下从优待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解决从优待警工作中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完成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深化公安改革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等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公安工作的实际和公安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当前我国从优待警工作情况,在明确从优待警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总结并分析了当前从优待警工作中存在的思想上理解政策不够系统全面及把握从严与从优关系不够平衡、政治上执法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和晋升制度有待完善、经济上警务保障及工资待遇水平有待提高、生活上民警身心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思想上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坚持从严与从优相结合,政治上深化公安管理,加强执法权益保障,经济上加强财政投入,充分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生活上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关爱民警身心健康等加强和完善从优待警工作的基本对策。
房凌霞[6](2020)在《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的专门机关,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作为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属性、职业特点具有特殊性,而当前J市公安机关的激励措施未能充分反映警务技术职位的特殊要求,加上警务技术工作的内容难以客观量化,晋升发展的空间狭隘,使得现行的警察激励措施难以发挥有效激励作用,从而严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队伍的稳定性,长远来看,必将阻滞公安队伍整体水平和战斗力的发挥。因此亟须对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进行与时俱进的激励,以发挥专业技术的核心战斗力,提升队伍专业化素质,为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运用了在公共管理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参考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相关文献资料,借助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经验,针对J市公安机关现行警察激励机制的问题,尝试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以期能为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促进整体警务效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本文着重介绍了J市公安机关现行的激励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体制机制缺陷、历史原因、管理层认知偏差、经济水平制约等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当前激励体系的措施建议,基于“双阶梯理论”的V型回旋发展渠道健全人事管理,同时强调包括物质激励,情感激励,道德激励,文化激励的多元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务求以最贴合实际的手段激励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
苑大伟[7](2020)在《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开始,在国家政企分开和民航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原本属于民航管理的机场公安逐步移交地方公安厅(局)管理,仅少数机场公安沿用原有管理体制。2018年底,中央政法委、国务院相关部门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包括机场公安在内的行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行业公安要全部划归公安部或地方公安厅(局)领导,其中部分行业公安虽然继续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但不再以原行业的领导为主,改为以公安部或地方公安厅(局)领导为主。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机场公安管理体制发生巨大改变,但整个进程复杂曲折、问题不断,制约着机场公安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虽然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机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大步前进,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构建顺畅、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仍需各方继续努力,加强协调沟通。为进一步理顺机场公安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机场公安维护机场空防安全、治安秩序,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本文对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机场公安内部人员访谈、研读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等相关概念,并结合行政管理学知识,从管理主体、管理过程和管理保障三个方面对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归纳,梳理出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体制不顺、民警晋升渠道狭窄、空防安全管理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政企分开不彻底、财权事权不统一、改革中存在利益博弈等原因密不可分。结合问题和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在政企分开和机场公安属地化的大背景下,机场公安应当继续坚持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属地化,要建立一支职能明确、机构设置规范、财权事权统一、经费保障有力、队伍稳定可靠、能够有效保障机场空防安全和维护机场秩序的机场公安队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明确统一的管理体制;破除利益纠缠的壁垒,加强各方协调合作;紧跟全国公安改革的步伐,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持续推进机场公安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机场公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李明聪[8](2020)在《角色理论视域下的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与矫正》文中提出作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内设鉴定机构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警察鉴定人群体在刑事诉讼中同时扮演着两种重要的诉讼角色,即侦查人员角色和鉴定人角色。然而,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冲突理论,两个相互冲突的社会角色由一个个体扮演势必会造成角色冲突,导致角色的扮演失败。作为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直接表现,鉴定意见的错误难免会造成事实认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司法公正。因此,本文通过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角色冲突理论的逻辑分析框架,对警察鉴定人群体展开深入分析。在深入剖析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制度成因的同时,通过借鉴世界上主要法系国家的制度设计,针对性地提出三种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矫正路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角色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内容。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基础,角色被定义为一系列符合社会预期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即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第二部分运用角色理论对警察鉴定人群体展开分析,从角色期望、角色地位、角色的行为模式三个角度,作出警察鉴定人存在角色冲突的论断。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剖析了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作为控方角色的公安机关内部设置本应中立的鉴定机构。此外,本部分还分析了警察鉴定人群体角色冲突产生的不利影响,认为警察鉴定人群体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鉴定意见的公信力、妨害了司法公正的实现,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司法鉴定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三部分系统考察了世界主要法系代表国家的鉴定机构设置情况,本部分纠正了部分侦查学学者长期以来以国外侦查机关设置鉴定机构为由认为中国目前的鉴定体制并无不当之处的错误观点,指出国外鉴定机构只是设置在侦查机关,但人事任免、行政隶属以及经费来源上独立于侦查机关。同时,本部分为改革造成警察鉴定人群体角色冲突的制度性因素,进一步设计科学的中国司法鉴定体制提供制度经验。第四部分借鉴其他国家鉴定机构的管理体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种角色矫正办法。从角色内部矫正办法而言,角色矫正最彻底的办法是分离两种对立的角色。因此,本部分分别讨论剥离警察鉴定人警察身份和鉴定人身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此外,作为重要的外部矫正方法,鉴定程序的司法控制和法庭质证也应该尽快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鉴定意见的公信力,消除因为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
黄雷[9](2020)在《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SD警察学院为例》文中指出2000年公安部颁布《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并施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警务化管理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当今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的通行模式。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我们熟知的军事化管理同宗同源,但它与军事化管理又存在差异,与公安机关的警务化管理亦存在差别,它是顺应社会进步和国家变革的产物,是符合当今公安院校学生特色的独特的学生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公安招录体制改革、大思政格局、时代主题的变化都对新时期的警务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警务化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着眼于警务化管理对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探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效能,以及警务化管理在培育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和在公安高等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阐释,主要从理论层面阐释了警务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内涵外延、基本内容以及主要类型;第三部分是主要功能分析,在分析公安院校学生特性基础上,探讨了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作用;第四部分是现状概况分析,概述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的基本情况,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型安保活动为例总结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的成果,提出SD警察学院在学生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思考分析,主要从政府支持、学校举措、队伍建设、学生践行等层面提出加强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
赵安晓宇[10](2020)在《公安禁毒执法风险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安禁毒执法是毒品问题治理的关键环节,但在各类执法风险趋势增强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公安禁毒执法环节隐含的执法风险逐步显现。公安禁毒执法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博弈升级,不断冲击着执法活动效能。执法人员的伤亡情况不断出现,公安禁毒执法难度不断增大。同时由“经验”禁毒执法理念向“现代”禁毒执法理念的转变尚未完成,执法过程中也产生了侵犯执法对象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等现象。公安禁毒执法风险不断产生与演变,如何做好公安禁毒执法风险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讲述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公安禁毒执法风险概述,引入“场域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的构成、分类、现实样态及特征进行了具体描述。第三部分为我国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现实样态及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公安禁毒执法风险主要体现在职业安全、违反法律以及执法行为引发的次生损失方面,同时公安禁毒执法风险对现行公安工作带来较大挑战。第四部分主要对公安禁毒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公安禁毒执法理念偏差、公安禁毒执法相关法律制度缺位、公安禁毒执法场域“脱域”化趋势明显等是目前公安禁毒执法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为国外禁毒执法风险防控经验借鉴,通过对比研究法,对国外禁毒执法部门执法风险防控经验进行归纳与梳理,发现“风险(管理)文化内嵌+技术框架构建+实体部门协作”的执法风险防控模式已逐步形成。第六部分为公安禁毒执法风险防控对策,从公安禁毒执法理念的转变、公安禁毒执法法律制度的完善、公安禁毒执法体制的创新、公安禁毒执法基础工作的加强等方面提出防控对策。
二、国外警察管理体制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警察管理体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警察权运行的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文章创新点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一、警察权运行理论概述 |
(一)警察权基本概念 |
1.警察权的概念 |
2.警察权运行的主体和客体 |
3.警察权的基本属性 |
(二)警察权运行的理论制度 |
1.警察权运行的社会契约理论 |
2.警察权运行的社会控制理论 |
(三)警察权运行的相邻权利关系 |
1.警察权运行与警察职权的关系 |
2.警察权运行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
3.警察权运行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
二、警察权法律保障的现状 |
(一)警察权法律保障的现状 |
1.警察权运行的外部情况 |
2.警察权运行的内部情况 |
3.警察权运行情况 |
(二)警察权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
1.警察权运行的外部阻力 |
2.警察权运行的内部限制 |
3.警察权运行的监督不力 |
三、警察权法律保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警察权运行的外部主体不配合 |
1.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 |
2.媒体与警方之间的关系 |
(二)警察权运行的内部权力配置不完善 |
1.权力配置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
2.权力设置缺乏前瞻性 |
(三)警察权运行的监督不完善 |
四、域外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考察 |
(一)域外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经验 |
1.英国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研究 |
2.日本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研究 |
3.法国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状况 |
(二)域外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经验借鉴 |
五、我国警察权运行法律保障路径 |
(一)警察权运行的外部法律保障措施 |
1.完善涉警舆情应对机制 |
2.明确司法救济制度 |
3.加大普法宣传教育 |
(二)警察权运行的内部法律措施 |
1.构建独立的警察法理论体系 |
2.规范执法保障执法安全 |
(三)警察权运行的法律监督措施 |
1.加强警察权运行的外部监督 |
2.强化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
2.2.1 革命民主派 |
2.2.2 自由派 |
2.2.3 斯拉夫派 |
2.2.4 保守派 |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
2.3.1 自由派官僚 |
2.3.2 保守派官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公安改革背景下的从优待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1.1 关于公安改革中的从优待警 |
1.2.1.2 关于从优待警的含义 |
1.2.1.3 关于从优待警工作中的问题 |
1.2.1.4 关于从优待警问题的原因 |
1.2.1.5 关于从优待警的对策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2.1 关于警察职业激励机制 |
1.2.2.2 关于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从优待警 |
2.1.1 从优待警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从优待警的重要意义 |
2.2 公安改革 |
2.2.1 公安改革的含义 |
2.2.2 公安改革的重要意义 |
2.3 从优待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3 综合激励理论 |
2.3.4 人本管理理论 |
3 从优待警的历史和经验 |
3.1 我国从优待警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 |
3.1.1 萌芽期(1949年至1978年) |
3.1.2 发展期(1978年至1995年) |
3.1.3 成熟期(1995年至2012年) |
3.1.4 创新期(2012年至今) |
3.2 当前国外从优待警的经验借鉴 |
3.2.1 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 |
3.2.2 法律上维护执法权益 |
3.2.3 经济上提升福利待遇 |
3.2.4 生活上关心身心健康 |
3.2.5 当前国外从优待警的经验总结 |
4 当前从优待警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 |
4.1 思想方面 |
4.1.1 理解从优待警不够系统全面 |
4.1.2 把握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的关系不够平衡 |
4.2 政治方面 |
4.2.1 执法权益保障有待加强 |
4.2.2 晋升制度有待完善 |
4.3 经济方面 |
4.3.1 警务装备水平有待提升 |
4.3.2 工资待遇水平有待提高 |
4.4 生活方面 |
4.4.1 身体健康水平普遍偏低 |
4.4.2 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
5 加强和完善从优待警工作的基本对策 |
5.1 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从严与从优相结合 |
5.1.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
5.1.2 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 |
5.2 深化公安管理改革,完善职业保障制度 |
5.2.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民警执法权益保障 |
5.2.2 深化公安管理改革,提高民警政治待遇 |
5.3 加强财政投入,充分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 |
5.3.1 加强警务装备和硬件设施的保障 |
5.3.2 建立健全民警工资待遇体系 |
5.4 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关爱民警身心健康 |
5.4.1 加强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 |
5.4.2 完善民警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发表公安内网的论文 |
致谢 |
(6)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当前警务技术工作的实践背景 |
2.基于当前公安机关分类管理改革的时代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目标 |
3.研究内容 |
4.创新点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警察激励问题研究概述 |
2.国内警务技术职务民警激励问题研究概述 |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1.警务技术职务的界定 |
2.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的界定 |
3.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警察激励的含义 |
(二)相关理论 |
1.成就需要理论 |
2.双因素理论 |
3.亚当斯公平理论 |
4.双阶梯理论 |
二、当前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现状 |
(一)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机制运行现状 |
(二)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1.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
2.人岗不适现象普遍 |
3.工作满意度低 |
4.考核机制落后 |
5.专业培训不足 |
(三)激励存在问题分析 |
1.制度性约束 |
2.传统公安管理体制的历史原因 |
3.管理层认知偏差 |
4.经济水平制约 |
5.组织文化缺乏 |
三、完善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机制构建的建议 |
(一)建管结合,着力配强技术队伍 |
1.高薪引人、留人 |
2.保障合理休息时间 |
3.加强装备保障 |
4.兑现警务技术人员有关政策 |
5.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1.科学化制定 |
2.公平周密进行工作评价 |
3.注重绩效考核反馈 |
(三)用好多元激励机制 |
1.情感激励,增加人文关怀 |
2.道德激励,树立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 |
(四)加强培训,提升警务技能水平 |
(五)基于“双阶梯理论”导向设置警务技术人员回旋发展渠道 |
(六)营造尊重技术人才的组织文化 |
四、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致谢 |
(7)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背景 |
1.1.2 实践意义 |
1.1.3 理论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安管理体制的文献 |
1.2.2 关于民航机场公安机关管理体制问题及其改革的文献 |
1.2.3 关于研究行业公安当前管理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的文献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及现状分析 |
2.1 民用运输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相关理论解析 |
2.1.1 公安管理体制 |
2.1.2 行业公安与地方公安的概念界定 |
2.1.3 民用运输机场公安的概念界定 |
2.2 机场改革概述 |
2.3 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
2.3.1 机场公安管理体制演变 |
2.3.2 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现状 |
3.当前机场公安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机场公安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1.1 管理主体方面 |
3.1.2 管理过程方面 |
3.1.3 管理保障方面 |
3.2 机场公安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政企分开不彻底,事权与财权不统一 |
3.2.2 改革思路不统一,存在利益纠缠 |
3.2.3 民航业处于转型期 |
3.2.4 对机场公安的投入不足 |
3.2.5 原有体制下的惯性思维 |
4.国外警察及其他行业公安管理体制借鉴 |
4.1 美国警察的管理体制 |
4.2 日本警察的管理体制 |
4.3 铁路公安的管理体制 |
5.机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建议 |
5.1 完善顶层设计,注重地方创新,形成明确统一的管理体制 |
5.2 破除利益弊端,保障空防安全 |
5.3 紧跟全国公安改革的步伐,加强各项保障措施 |
5.4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依法执法 |
5.5 适应政企改革大背景,持续推进机场公安体制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角色理论视域下的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与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司法心理学研究的盲区 |
(二)鉴定意见科学性研究的新动向 |
(三)中国司法鉴定体制的特殊问题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意义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角色理论概述 |
一、角色理论的发展历程 |
(一)“角色”概念的提出 |
(二)“角色”概念的争鸣 |
(三)角色理论的成熟 |
二、角色理论的研究内容 |
(一)角色学习 |
(二)角色扮演 |
(三)角色冲突 |
(四)角色矫正 |
第二章 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分析 |
一、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存在 |
(一)刑事诉讼中的角色类型 |
(二)司法鉴定人的角色归属 |
(三)警察鉴定人的角色冲突 |
二、警察鉴定人的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
(一)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法律规范因素 |
(二)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组织架构因素 |
(三)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自身认知因素 |
三、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的影响 |
(一)损害鉴定公信力,导致重复鉴定等诸多问题 |
(二)不利于群体的发展,导致警察鉴定人成为舆论的风暴眼 |
(三)不利于司法鉴定行业的统一健康发展 |
第三章 警察鉴定人角色矫正的域外经验 |
一、大陆法系国家警察鉴定人角色矫正的路径选择 |
(一)侦鉴分离,区分刑事技术和司法鉴定 |
(二)法官主导,强化鉴定意见的实质审查 |
二、英美法系国家警察鉴定人角色矫正的路径选择 |
(一)取消警察机关内设鉴定机构 |
(二)政府出资、独立运作,鉴定人没有警察身份 |
(三)交叉询问,强化法庭质证程序 |
三、混合法系国家警察鉴定人角色矫正的路径选择 |
(一)侦鉴分离,区分刑事技术和司法鉴定 |
(二)法官参与,交叉询问,强化法庭质证程序 |
第四章 我国警察鉴定人角色矫正的路径选择 |
一、保留警察角色:区分侦查鉴定与司法鉴定 |
(一)区分侦查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必要性 |
(二)区分侦查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具体做法 |
二、保留鉴定人角色:剥离公安机关鉴定机构 |
(一)剥离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的可行性 |
(二)剥离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的具体做法 |
三、强化角色冲突的外部矫正 |
(一)加强鉴定程序的司法控制 |
(二)强化鉴定意见的法庭质证 |
结论:迈向文明科学的司法鉴定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SD警察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的理论阐释 |
2.1 警务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
2.2 警务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
2.3 警务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 |
2.3.2 内务、纪律、队列管理 |
2.4 警务化管理的基本类型 |
第3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主要功能 |
3.1 公安院校学生的特性 |
3.1.1 政治意识与职业意识发展不平衡 |
3.1.2 学生学风的特点 |
3.1.3 警务技能与体能发展不平衡 |
3.1.4 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并存 |
3.2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作用 |
3.2.1 落实公安改革要求 |
3.2.2 推进公安院校现代化建设 |
3.2.3 培养高水平公安人才 |
第4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现状概况——以SD警察学院为例 |
4.1 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介绍 |
4.2 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的成果--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型安保活动为例 |
4.2.1 优化了学生管理制度 |
4.2.2 完善了学生管理内容 |
4.3 SD警察学院在学生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警务化管理模式落后 |
4.3.2 警务化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
4.3.3 警务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缓慢 |
4.3.4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加强 |
第5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的对策思考 |
5.1 政府支持:完善政策法律促进警务化管理的发展 |
5.1.1 完善法律法规转变管理理念 |
5.1.2 制定人才录用标准促进警务化管理模式改革 |
5.2 学校举措: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警务化管理进步 |
5.2.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标准化 |
5.2.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管理标准化 |
5.2.3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
5.3 队伍建设:加快学管队伍建设推动警务化管理方式转变 |
5.3.1 建立学管队伍选拔标准 |
5.3.2 制定岗位职责标准 |
5.3.3 建立职业发展制度 |
5.4 学生践行:勇立潮头争当标兵 |
5.4.1 提高警务化管理认识 |
5.4.2 投身警务化管理实践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公安禁毒执法风险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案 |
1.3.2 研究方法 |
2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概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执法风险概念 |
2.1.2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概念 |
2.1.3 公安禁毒执法场域概念 |
2.2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的构成 |
2.2.1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因素 |
2.2.2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事故 |
2.2.3 公安禁毒执法损失 |
2.3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的分类 |
2.3.1 根据风险的来源分类 |
2.3.2 根据风险产生的时间分类 |
2.3.3 根据不同的执法环节分类 |
2.4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的特征 |
2.4.1 普遍性与客观性 |
2.4.2 动态性与转换性 |
2.4.3 双向性与底层聚集性 |
3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的现实样态及带来的挑战 |
3.1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的现实样态 |
3.1.1 体现在职业安全方面 |
3.1.2 体现在违反法律方面 |
3.1.3 体现在执法行为引发的次生损失方面 |
3.2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对公安工作的挑战 |
3.2.1 公安禁毒执法运行体制的变动 |
3.2.2 公安禁毒执法效能的减损 |
3.2.3 执法过程中风险的倾向性增强 |
4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
4.1 公安禁毒执法理念偏差 |
4.1.1 执法价值选择偏差 |
4.1.2 执法考核评价偏差 |
4.2 公安禁毒执法相关法律制度缺位 |
4.2.1 公安禁毒执法具体细则模糊 |
4.2.2 公安禁毒执法衔接环节滞后 |
4.3 公安禁毒执法场域“脱域”趋势增强 |
4.3.1 公安禁毒执法场域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 |
4.3.2 公安禁毒执法场域由国内执法环境向国际执法环境转向 |
4.3.3 公安禁毒执法场域责任模糊 |
5 国外禁毒执法风险防控经验的借鉴 |
5.1 美国经验 |
5.1.1 禁毒情报指导实战,实战风险应对能力较强 |
5.1.2 合理配置执法人员,禁毒执法培训体系较为完备 |
5.2 澳大利亚经验 |
5.2.1 广泛开展国际禁毒执法协作,禁毒执法效率较高 |
5.2.2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科学把控执法风险 |
5.3 荷兰经验 |
5.3.1 注重新型毒品犯罪打击,禁毒执法保障力度较大 |
5.3.2 合理吸纳国内执法协作单位,禁毒执法效能提升 |
5.4 国外禁毒执法风险防控经验总结 |
6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防控对策 |
6.1 公安禁毒执法理念的更新 |
6.1.1 确立风险防控的整体理念与综合理念 |
6.1.2 确立程序理念与证据理念 |
6.1.3 实现“经验”执法到“现代”执法理念的转变 |
6.2 公安禁毒执法的法律制度完善 |
6.2.1 明晰公安禁毒执法环节的法律制度 |
6.2.2 维护公安禁毒执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
6.2.3 落实公安禁毒执法场域治理的法律制度 |
6.3 公安禁毒执法体制的创新 |
6.3.1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管理机构的设想 |
6.3.2 公安禁毒执法风险管理机制的具体运行 |
6.4 公安禁毒执法基础工作的强化 |
6.4.1 强化公安禁毒执法指挥工作 |
6.4.2 强化公安禁毒执法协作工作 |
6.4.3 强化公安禁毒执法保障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安禁毒执法相关规范性文件梳理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外警察管理体制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警察权运行的法律保障研究[D]. 张艺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3]H省高速公路警察管理体制研究[D]. 刘睿.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5]公安改革背景下的从优待警问题研究[D]. 牟婧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问题研究[D]. 房凌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 苑大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角色理论视域下的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与矫正[D]. 李明聪.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9]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SD警察学院为例[D]. 黄雷. 南昌大学, 2020(01)
- [10]公安禁毒执法风险防控对策研究[D]. 赵安晓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