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T行业渠道转型的四大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秀[1](2021)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金融科技的飞速进步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诸多商业银行早已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方向之一,中信银行也正处在零售业务深度转型的过程之中,其营销策略的优化值得深入探究。本文首先梳理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基本内容以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再从金融科技的背景和视角出发,全面审视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并以SWOT分析理论、7Ps营销理论为指导,对其市场竞争力及战略优化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同业优秀经验案例和市场前沿思维为引导,为相关策略优化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和相应保障机制。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结合金融科技背景分析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中成效与问题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本文的研究更为具体地落脚点为“营销策略优化”,对于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次,本文以中信银行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其转型进程在大中型股份制商行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相关研究对于情况类似的股份制商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方灶旺[2](2021)在《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占我国现有市场主体的95%以上,但其可获得的金融资源却与其所作的贡献严重不匹配,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在融资担保行业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监管办法和支持政策,特别是2018年以来,国务院发文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守准公共产品的定位,聚焦支小支农主业,财政部成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并主导构建中央-省-市三级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出台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为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完成担保机构自身支小支微的目标任务,作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J省担保集团将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将作为支小支微担保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本文对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J省担保集团为研究范围,以其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为研究对象,运用产品差异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对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现状进行阐述,通过对J省担保集团业务风控人员、合作银行客户经理和小微企业客户等银担企三方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作者本人的观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探究J省担保集团在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成本收益不成正比;小微企业担保产品数量多但上规模产品少,产品品牌不明显;风险控制措施趋同,过于重视收入指标,风控不成体系;未设立产品研发部门,产品创新也非考核事项等。问题的成因则包括: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类型和需求多样化,担保产品创新却公式化;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风险管理方式较为落后,金融科技等辅助手段匮乏;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最后,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和保障措施。其中优化建议包括:多渠道解决担保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差异化创新小微企业担保产品,丰富产品体系;坚持产品创新四大原则,完善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加大宣传,树立省内小微企业担保第一品牌。保障措施具体包括:设置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加大产品创新激励考核;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造银担企连通的担保平台;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引导政府部门出台针对小微企业担保的补偿补贴及尽职免责政策,助力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
王家文[3](2020)在《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融资租赁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诞生于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之中,现已发展成为除银行信贷类业务之外最为主流的金融工具之一,据统计,现如今全世界发达国家之中约有近三分之一的投融资方式都是通过融资租赁来完成的,并与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这几大传统金融类业务并称为五大金融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我国,由于融资租赁业务引入时间较晚,截止到目前,目前行业指南和内部管理机制还是相对十分的匮乏,加之融资租赁业务所涉及的金额一般较大且周期较长的特点,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也愈发明显。本文首先介绍了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为后文提供研究背景;其次,描述了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目前的业务流程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再次,对H融资租赁公司现有的情况及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然后,通过目前比较成熟的金融行业风险评价方法——CAMELS评价体系,对H融资租赁公司目前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度量与和评价;最后,针对前文所揭示的H融资租赁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风险管理体系的针对性建议,并为国内其他融资租赁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上的对策,用以来降低这些风险,保障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健康运行。
张岚洁[4](2020)在《商业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人口红利缩小,利差不断收窄,金融监管趋严,使得商业银行依靠资产和网点扩张的经营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新兴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金融科技不断发展,“金融脱媒”不断加剧,同业竞争愈发激烈,都催促着商业银行必须从转型中寻求突破发展,通过轻型化转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信银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实力最雄厚的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素以传统对公业务为优势,在2014年正式开启零售业务二次转型,并随后提出打造轻型化银行战略,踏上战略转型之路。为探究中信银行此次战略转型的动因及效果,本文在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多元化经营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为指导,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其战略转型动因,并进一步评价中信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效果,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和建议。本文经过研究发现:中信银行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踏上了转型之路,在轻型化战略的引导下,中信银行业绩下滑压力有所缓解,不良资产余额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资本充足率增幅较大,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呈现总体向好的效果。但是,中信银行仍存在公司银行业务发展缓慢、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不足以及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单一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内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第二,打造零售业务优势品牌,培养核心竞争优势;第三,深化对公业务转型,注重均衡发展;第四,加强产品创新,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专业人才。
窦凯[5](2020)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开始由量变发生质变,作为“文化创意+信息通信技术”的碰撞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新引擎。近年来,由于“网络中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整体上呈现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数字影音、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内容等领域增长迅速且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已经成为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大国。然而与美欧日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整体水平上仍然处于竞争弱势,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正确评价、合理分析当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明确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进而针对性制定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政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研究背景,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灰色关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分类体系,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围绕全球及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判断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在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包含1个目标、4大系统、14项要素、50项指标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选择G20国家为样本考察对象,选定2010-2017年8年作为考察阶段,完成了对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综合测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增强的发展趋势,但较之于美国、英国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中国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阶层,中国在G20国家中位列第7名,整体处于第三梯度。同时通过与美英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劣势指标的数量远大于优势指标,尤其是在产品竞争实力、企业战略、关联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等方面劣势明显,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实证结果为参考,在借鉴美、英、日、韩四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政府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宏观规划者,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数字内容企业与国家的中介,要发挥行业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要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经营的微观主体,要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要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刘溪静[6](2020)在《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万达商业地产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商业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商业地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行业竞争激烈、贷款融资难、回报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等,重资产运营模式难以为继。基于此背景,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我国部分商业地产企业开始尝试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而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该运营模式的转型必须要和财务战略进行匹配。因此,本文对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进行研究,为我国其他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促使我国商业地产企业走出低迷期,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商业地产企业为何要进行轻资产化转型以及转型的财务战略对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运营有怎样的效果”这个问题,以万达商业地产为例,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相关研究:首先,商业地产企业继续采用重资产运营模式很难走出当前的困境,行业竞争激烈、资金压力大、回报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商业地产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型措施;其次,对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背景做具体分析,从行业内的竞争状况、政策影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营运风险等几方面,运用具体财务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商业地产企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必要条件是轻资产化转型;第三,选取万达商业地产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万达商业地产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轻资产化过程中实施的具体财务战略,并结合历年财务数据对轻资产化转型财务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财务战略矩阵对万达商业地产的整体财务战略进行评价及优化,得出万达商业地产在实施轻资产化的财务战略后一直处于财务战略矩阵的第二象限属于价值创造资金剩余型,根据该象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建议。本文主要根据商业地产企业当前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商业地产企业由重资产运营模式转型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必要性,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来重点分析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财务战略的匹配和调整,最终得出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不仅起到了正面效果,而且有利于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稳定过渡,并对轻资产化转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期为其他正在转型或者将要转型的商业地产企业提供一定参考。
孙昱[7](2020)在《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高端要素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发展动力,而创新人才更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同质性越来越强,支付宝、微信、云闪付强势席卷,逼迫传统银行业转型突围。要做到服务特色化,产品差异化,渠道轻盈化等一系列创新转型,首先各家银行要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而提高员工素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培训。JS银行是国内四大国有金融机构之一,经历多次组织架构及战略方向的变革,2018年JS银行提出开启第二曲线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势必要求JS银行的员工要具有个性化的业务能力及多样化岗位技能。培养高端素养人才,就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尤其是新员工培训体系更要与时俱进,从而打造一批具有JS特色标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JS银行注入新鲜血液,为组织带来营养与活力。JS银行ZZ分行作为中心城市行,具有规模大、业务种类全、员工人数多等特点。本文以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调查问卷,观察访问等形式,详细分析ZZ分行现有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体系结构不完善、培训计划及课程设计不科学、培训方法单调过时、培训评估流于形式,结果检验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新员工岗前培训效果。论文依据培训相关理论,结合ZZ分行的实际需求,在现行岗前新员工培训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从体系流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评估改进、考核优化和结果追踪等方面提出系统改进建议。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本文希望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改进之后能够显着提升效用,最终实现新员工系统培训水平整体提升。员工培训要与企业战略发展及行业变化相匹配,这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当前同类银行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望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交流,进一步优化新员工岗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素养,进而提高中国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周茉莉[8](2020)在《长生道中国有限公司新零售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数字经济高歌猛进中,新零售作为一种战略新思维,正快速影响各行各业,也加速着传统企业在新零售领域的转型升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零售业经历了从初步建立、落后,到学习、同步,直至引领的进程,零售行业从百货模式—综合购物中心—线上购物电商—新零售,不断迭代,带动零售业的转型升级、数据驱动、跨界融合、价值重塑。伴随着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革,近年来消费的升级、“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大健康产业迎来黄金时代。2020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直接将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推上了风口,全民战“疫”之下,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长生道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传统滋补行业到新零售模式进行探索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等相关战略管理理论,结合PEST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工具,构建分析模型,确立了长生道公司的战略定位,并提出应采取“以燕窝全产业链一体化战略为主、相关多元化战略为辅”的发展战略和总成本领先战略的竞争战略,构建新零售战略体系,不断优化产业链优势,降本增效,扩大多边开放平台,构建滋补新零售B2S2C生态圈,助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更好地落实相关战略措施,本研究认为长生道公司应在组织治理结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风险管控体系等方面做好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指导长生道公司用更加科学、合理化的战略赢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同时,也对传统零售企业在新的零售业态下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张峰[9](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重心不断倾向服务业,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通过改善服务贸易营商环境,助力服务进出口,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服务贸易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放眼全球,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相对不足,贸易额长期逆差,贸易结构仍显失衡,可谓是对外贸易的“短板”。加上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局势错综复杂,对我国经贸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造成较大影响。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本文从服务出口退税这一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出口商品打开全球市场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当前,在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大背景下,服务贸易也成为增值税链条的一部分,服务出口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和免税。经过几年来的试点,服务出口退(免)税在促进我国服务出口快速增长起到了较好的政策效应。对此,本文做了一定程度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零税率1政策对服务贸易出口具有较显着的政策激励效应,起到了鼓励服务贸易出口、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同时发现,部分行业出口退税额总体规模较小,政策效应不明显。站在公共管理的立场,并从市场主体的视角出发,通过调研上海某服务出口企业在申办出口退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深入考察了我国服务出口退税的体制机制。结果发现仍存在诸如税制基础不健全、增值税链条尚未完全打通、零税率覆盖范围有待完善等税制问题,以及企业适用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申报便利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足等管理问题。本文考察并借鉴了国际上部分国家的出口税制经验,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和管理的建议。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并不认为我国应完全放开零税率范围,直至全面覆盖所有服务种类。相反,在深入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按照“税制规范、服务大局、便于操作、风险可控”等原则,依据政策效应分析有针对性地逐步有序扩大零税率范围,并提出了具体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实施规划。
叶杪[10](2019)在《增值税改革影响企业税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后营改增”时代的增值税改革主要是着眼于提高企业获得感、优化税收征管、改进纳税服务,并用税收收入的减法换企业绩效的加法,最终实现市场活力的乘法。本文首先通过对增值税改革的历史、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增值税改革背景,利用重庆市二、三产业中代表性行业的财务数据对后营改增时代的增值税改革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展示增值税改革对企业整体税率和企业绩效改善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现行增值税政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为相关部门调研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为企业税务筹划和业务战略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分析发现,“后营改增”时代的增值税改革在降低企业税负的成效方面正在逐步显现,纳税人获得感进一步提升;税基不断扩大,重庆市增值税税收稳步增长;增值税税率改革宏利不断释放,市场新增主体增长率近三年呈上涨趋势,市场活跃度高;增值税税制改革使纳税人财务管理更为灵活,办税更加便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研究过程中也发现目前的增值税制度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如税收中性原则被破坏,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有些行业的法定税率较高,税务合规需要改善;流转税占比较高,抑制了企业所得税的发展;财政分成比例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主要就四个方面提出建议:(1)简并增值税税率、取消小规模纳税人,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积极推动增值税立法进程;(2)强化数据化、信息化纳税征管,优化完善征管体制和方式;(3)科学合理地实施税收筹划,充分利用准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4)提倡税收和维持税收秩序。
二、IT行业渠道转型的四大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行业渠道转型的四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概述 |
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基本内容 |
二、金融科技对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的影响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
一、SWOT战略分析理论综述 |
二、7Ps营销理论综述 |
第三章 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
第一节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遇分析 |
四、面临威胁 |
五、SWOT策略选择 |
第四章 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分析 |
第一节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产品营销情况分析 |
一、自营理财营销情况分析 |
二、代销类产品营销情况分析 |
三、存在问题小结 |
第二节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渠道建设情况分析 |
一、线上渠道建设 |
二、线下渠道建设 |
三、存在问题小结 |
第三节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金融生态圈建设情况分析 |
一、业内较为成熟的金融生活圈建设范式 |
二、中信银行金融生态圈建设情况 |
三、比较结论 |
第四节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其他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其他问题 |
二、相关问题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营销策略优化措施 |
一、优化产品体系,打造财富管理竞争优势 |
二、提升品牌宣传,打造特色亮点,打造企业形象“金字招牌” |
三、重视营销场景的搭建,构建不断扩容的金融生态圈 |
四、科技赋能——系统工具完善和升级 |
五、管理提升 |
六、加快基层人才队伍转型建设 |
第二节 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
一、技术保障 |
二、机制保障 |
三、风险控制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小微企业 |
2.1.2 融资担保 |
2.1.3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 |
2.1.4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 |
2.2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理论基础 |
2.2.1 新产品开发理论 |
2.2.2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4 产品品牌理论 |
第三章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现状 |
3.1 J省担保集团简介 |
3.1.1 发展历史与经营状况 |
3.1.2 组织结构及职能 |
3.1.3 人员数量和结构 |
3.1.4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创新流程 |
3.2 J省小微企业发展与融资现状 |
3.2.1 J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
3.2.2 J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
3.3 J省担保集团加快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必要性 |
3.3.1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迫切,但融资困难较大 |
3.3.2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金额较小,期限短但频率高 |
3.3.3 传统融资担保合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
3.3.4 小微企业担保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
3.3.5 J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小任务压力大 |
3.4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基本情况 |
3.4.1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现状 |
3.4.2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主要发展阶段 |
3.4.3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主要模式 |
3.4.4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取得的成绩 |
第四章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结果及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和回收 |
4.1.3 问卷的结果分析 |
4.2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成本收益不成正比 |
4.2.2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数量多但上规模产品少,同质化较为严重,担保品牌不明显 |
4.2.3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趋同,过于重视收入指标,风控不成体系 |
4.2.4 未设立产品研发部门,产品创新也非考核事项 |
4.3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3.1 担保机构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 |
4.3.2 小微企业类型和需求多样化,担保产品创新却公式化 |
4.3.3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风险管理方式较为落后,金融科技等辅助手段匮乏 |
4.3.4 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优化建议 |
5.1 多渠道解决小微企业担保信息不对称问题 |
5.1.1 发挥政府部门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
5.1.2 连通外部数据,打造大数据服务体系 |
5.2 差异化创新小微企业担保产品,丰富产品体系 |
5.2.1 现有小微企业担保产品进行分类管理 |
5.2.2 科学细分小微企业市场,差异化创新产品 |
5.2.3 重点创新和推广固定代偿率的小微企业担保产品 |
5.3 坚持产品创新四大原则,完善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 |
5.3.1 坚持和完善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四大原则 |
5.3.2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建立健全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担保产品创新的风险 |
5.4 强化品牌,加大宣传,树立省内小微企业担保第一品牌 |
5.4.1 服务差异化,强化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品牌核心内容 |
5.4.2 加大小微企业担保产品的品牌传播力度 |
第六章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的保障措施 |
6.1 设置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加大产品创新激励考核 |
6.2 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造银担企连通的担保平台 |
6.3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形成协同联动机制 |
6.4 引导政府部门出台针对小微企业担保的补偿补贴及尽职免责政策,助力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情况调查问卷 |
(3)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融资租赁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融资租赁相关概念 |
2.1.1 融资租赁的定义 |
2.1.2 融资租赁的分类 |
2.2 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流程概述 |
2.2.1 业务前期流程概述 |
2.2.2 业务中期流程概述 |
2.2.3 业务后期流程概述 |
2.3 融资租赁风险概述 |
2.3.1 融资租赁风险概念 |
2.3.2 融资租赁风险来源 |
2.3.3 融资租赁风险类别 |
第3章 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H融资租赁公司概况 |
3.1.1 H融资租赁公司简介 |
3.1.2 H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流程介绍 |
3.2 H融资租赁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
3.2.1 财务质量分析 |
3.2.2 偿债能力分析 |
3.2.3 盈利能力分析 |
3.3 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
3.3.1 信用风险管理分析 |
3.3.2 市场风险管理分析 |
3.3.3 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
3.3.4 经营风险管理分析 |
3.3.5 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
3.3.6 租后风险管理分析 |
第4章 H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度量与评价 |
4.1 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度量指标与标准 |
4.2 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度量与评价 |
4.2.1 资本充足性评价 |
4.2.2 资产质量评价 |
4.2.3 管理能力评价 |
4.2.4 盈利能力评价 |
4.2.5 流动性评价 |
4.2.6 市场敏感性评价 |
4.3 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综合评价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综合评价 |
4.3.2 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H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改进建议 |
5.1 合理化H融资租赁公司的资本结构 |
5.2 调整行业准入范围及业务集中度 |
5.3 改进租后预警风险管理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商业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多元化战略理论 |
2.1.2 范围经济理论 |
2.1.3 “微笑曲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战略转型动因的研究 |
2.2.2 关于战略转型绩效的研究 |
2.2.3 关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我国商业银行行业介绍 |
3.2 中信银行简介 |
3.3 中信银行战略发展历程 |
3.4 中信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 |
3.4.1 轻资产 |
3.4.2 轻成本 |
3.5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的主要措施 |
3.5.1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
3.5.2 推动对公业务转型发展 |
3.5.3 全面搭建服务渠道 |
4 案例分析 |
4.1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动因分析 |
4.1.1 外部动因 |
4.1.2 内部动因 |
4.2 中信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效果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资产质量分析 |
4.2.3 资本管理能力分析 |
4.2.4 发展创新能力分析 |
4.3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公司银行业务发展滞缓 |
4.3.2 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不足 |
4.3.3 中间业务收入渠道较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零售业务发展 |
5.2.2 打造零售业务优势品牌,培养核心竞争优势 |
5.2.3 深化对公业务转型,注重均衡发展 |
5.2.4 加强产品创新,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
5.2.5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专业人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1.4.2 研究方式创新 |
1.4.3 机制路径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梳理 |
2.1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字内容产业概念界定 |
2.1.2 数字内容产业分类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2.2.2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
2.2.3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述 |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基本理论梳理 |
2.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来源探讨 |
2.3.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前提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
3.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
3.1.2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
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2.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
3.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 |
3.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
3.3.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
3.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
3.4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判断识别 |
3.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3.4.2 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形态与特征 |
3.4.3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4.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
4.1.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组成要素 |
4.1.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衍生路径 |
4.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路径 |
4.2.1 确立评价目标 |
4.2.2 明确评价原则 |
4.2.3 理清评价思路 |
4.2.4 设计评价流程 |
4.2.5 选择评价方法 |
4.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评价框架 |
4.3.2 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
4.3.3 指标体系初步选取 |
4.3.4 指标体系修正筛选 |
4.3.5 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
4.4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4.1 基于AHP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 |
5.1 横向层面基于国际比较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测评 |
5.1.1 横向比较样本国家选择 |
5.1.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来源 |
5.1.3 G20国家数据导入测度 |
5.2 基于横向测评结果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
5.2.1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演变状况 |
5.2.2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
5.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国际比较分析 |
5.3 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综合比较 |
5.3.1 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3.2 基础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3.3 环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3.4 现实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4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总结 |
5.4.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统计分析 |
5.4.2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分析 |
5.5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
5.5.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
5.5.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1.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1.2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2.1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2.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3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3.1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3.2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4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4.1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4.2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
7.1 政府宏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
7.1.1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
7.1.2 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7.1.3 加强产业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
7.1.4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 |
7.1.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 |
7.1.6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
7.2 行业中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
7.2.1 发挥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
7.2.2 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 |
7.2.3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7.2.4 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 |
7.3 企业微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
7.3.1 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 |
7.3.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
7.3.3 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
7.3.4 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未来展望 |
附录A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初始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附录B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C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万达商业地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运营模式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2 轻资产及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3 财务战略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4 轻资产运营模式与财务战略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分析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背景分析 |
3.1 商业地产企业转型动因分析 |
3.1.1 政策影响性大 |
3.1.2 行业竞争激烈 |
3.1.3 财务风险过高 |
3.2 商业地产企业现行重资产模式的弊端分析 |
3.3 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4 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转型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
4.1 万达商业地产概况 |
4.2 万达商业地产重资产模式下的问题分析 |
4.2.1 融资渠道单一,运营成本高 |
4.2.2 偿债能力弱,资产负债率水平高 |
4.2.3 盈利能力弱,销售利润率水平低 |
4.2.4 营运能力弱,资产运作能力低 |
4.3 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4.3.1 具备良好的品牌经营能力 |
4.3.2 具备较强的规划设计能力 |
4.3.3 具备卓越的商业管理能力 |
4.3.4 具备精准的营销定位能力 |
5 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分析与评价 |
5.1 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举措 |
5.2 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选择 |
5.2.1 融资战略 |
5.2.2 投资战略 |
5.2.3 营运战略 |
5.3 万达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
5.3.1 财务指标评价 |
5.3.2 经济增加值(EVA)评价 |
5.4 基于财务战略矩阵下的万达商业地产财务战略分析与优化 |
5.4.1 万达商业地产财务战略矩阵计算 |
5.4.2 万达商业地产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5.4.3 万达商业地产财务战略优化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培训内涵研究 |
1.2.2 培训体系及设计研究 |
1.2.3 对银行新员工岗前培训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思路图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培训及培训体系 |
2.1.1 培训的相关概念 |
2.1.2 培训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2.2 银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
2.2.1 银行新员工的界定 |
2.2.2 银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的构成 |
2.2.3 银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的特点 |
2.3 研究涉及的主要相关理论 |
2.3.1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3.2 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
2.3.3 培训评估理论——四层评估模型 |
第三章 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
3.1 JS银行ZZ分行情况简介 |
3.1.1 JS银行及ZZ分行发展概况 |
3.1.2 ZZ分行组织结构 |
3.1.3 ZZ分行人力资源情况简介 |
3.1.4 ZZ分行近三年新员工情况 |
3.2 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现状 |
3.2.1 新员工招聘及岗前培训现状 |
3.2.2 ZZ分行相关培训制度及组织分工 |
3.2.3 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及方案 |
3.3 新员工岗前培训调查问卷及分析 |
3.3.1 调研目的 |
3.3.2 调研对象及范围 |
3.3.3 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
3.3.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3.5 补充访谈调查 |
3.3.6 补充访谈调查结果 |
3.4 新员工岗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4.1 时间及形式有待优化,重视程度仍需提升 |
3.4.2 效果评估流于形式,课程联系实际不足 |
3.4.3 需求调查分析缺失,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
3.4.4 流程管理不规范,考核落实不到位 |
第四章 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培训体系改进建议 |
4.1 岗前培训体系设计改进的原则 |
4.2 新员工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 |
4.2.1 调查目的与范围 |
4.2.2 构建胜任力素质模型 |
4.2.3 新员工个人培训需求分析和调查 |
4.3 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改进设计 |
4.3.1 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模块优化 |
4.3.2 新员工培训计划及方案优化 |
4.3.3 新员工岗前培训资源优化的建议 |
4.3.4 岗前培训的效果评估改进 |
4.3.5 新员工培训考核双优化 |
第五章 ZZ分行新员工岗前新培训体系实施条件 |
5.1 制度保障 |
5.2 人力保障 |
5.3 组织保障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实施情况问卷调查表 |
(8)长生道中国有限公司新零售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径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零售业态及零售业概念 |
2.1.1 零售的概念 |
2.1.2 零售业态的概念 |
2.1.3 零售业的概念 |
2.1.4 零售业态理论 |
2.2 新零售的理论架构 |
2.2.1 新零售的概念 |
2.2.2 新零售价值链 |
2.3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
2.3.1 战略管理主要学派 |
2.3.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
2.3.3 竞争战略理论 |
2.3.4 战略分析工具 |
2.3.5 商业模式理论 |
2.3.6 企业生态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生道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一般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人口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 |
3.2.1 电商发展迅猛 |
3.2.2 实体零售增速放缓 |
3.2.3 新零售进一步进化 |
3.2.4 新技术带动新体验新需求 |
3.3 大健康产业分析 |
3.3.1 产业格局形成发展前景巨大 |
3.3.2 资本不断涌入技术赋能健康 |
3.3.3 滋补行业增长迅猛 |
3.4 长生道公司五力竞争结构分析 |
3.4.1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
3.4.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4.3 现有竞争者威胁 |
3.4.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4.5 替代品的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生道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概况 |
4.2 公司现行战略管理分析 |
4.3 公司经营资源分析 |
4.3.1 生产资源状况 |
4.3.2 管理资源状况 |
4.3.3 人力资源状况 |
4.3.4 财务资源状况 |
4.3.5 技术资产状况 |
4.3.6 产品和品牌资源 |
4.3.7 研发能力 |
4.4 公司价值链、商业模式分析 |
4.4.1 长生道公司价值链分析 |
4.4.2 长生道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
4.5 长生道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生道公司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2 公司发展使命与目标 |
5.3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
5.3.1 纵向一体化战略 |
5.3.2 相关多元化战略 |
5.4 公司竞争战略 |
5.4.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5.4.2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 |
5.5 公司业务组合战略 |
5.5.1 波士顿矩阵分析 |
5.5.2 产品开发 |
5.5.3 品牌开发 |
5.5.4 市场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生道公司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 |
6.1 战略实施分解 |
6.2 战略实施重点 |
6.2.1 成本管控优化产业价值链 |
6.2.2 产品开发解决用户痛点 |
6.2.3 品牌定位增强用户粘性 |
6.2.4 业态创新搭建场景消费 |
6.2.5 平台赋能共创滋补生态 |
6.3 战略保障措施 |
6.3.1 规范组织治理结构 |
6.3.2 完善合伙人制 |
6.3.3 加快技术创新研发 |
6.3.4 打造滋补企业文化 |
6.3.5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
6.3.6 构建风险管控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出口税制考察 |
第一节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税制 |
第三章 零税率政策对我国服务出口的效应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第一节 服务出口退(免)税管理现状 |
第二节 服务出口企业享受零税率政策情况 |
第三节 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的退税结构分析 |
第四节 零税率退税企业出口服务结构分析 |
第五节 零税率政策效应分析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案例分析:S市某企业从事服务出口遇到的政策适用和申办操作问题 |
第五章 国际上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的比较和借鉴 |
第一节 国际上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概述 |
第二节 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的比较 |
第三节 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和管理的建议 |
第一节 优化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服务出口退税管理的建议 |
第三节 创新构建基于部门协作的服务贸易监管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增值税改革影响企业税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增值税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
1.1.2 迫切需要完善增值税立法 |
1.1.3 减税降负应对经济下滑压力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目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重要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宏观税负 |
1.4.2 税负转嫁 |
1.4.3 前转与后转 |
1.4.4 税收中性 |
1.4.5 税收资本化 |
1.4.6 增值税 |
1.4.7 消费税 |
1.4.8 区块链电子发票 |
1.4.9 企业绩效 |
1.5 研究综述与启示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5.3 评述与启发 |
2 理论基础与增值税制度变迁 |
2.1 增值税改革理论基础 |
2.1.1 效率原则:凯恩斯学派的税收理论——需求视角 |
2.1.2 财政原则: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供给视角 |
2.1.3 公平原则:税收中性、公平课税、最适课税理论 |
2.1.4 优化原则:税制优化理论 |
2.1.5 特殊现象:税负转嫁理论 |
2.2 增值税改革效果评估理论 |
2.2.1 “直接前后”对比分析 |
2.2.2 “除趋势”对比分析 |
2.2.3 “控制组—实验组”对比分析 |
2.3 中国增值税改革制度变迁分析 |
2.3.1 引进试点并不断探索、拓展阶段(1979-1993年) |
2.3.2 实施较为规范的增值税制度阶段(1994-2004年) |
2.3.3 探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增值税制度阶段(2004年至今) |
3 增值税改革影响企业税负现状分析 |
3.1 宏观层面按产业分析 |
3.1.1 近三年重庆一、二、三产业增值税税负变动情况 |
3.1.2 近三年重庆一、二、三产业企业所得税税负变动情况 |
3.2 中观层面按行业分析 |
3.2.1 “营改增”对建筑业、金融业的税负影响 |
3.2.2 简并税率对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的税负影响 |
3.2.3 降低税率对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的税负影响 |
3.3 微观层面按纳税人类型分析 |
3.3.1 提高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税负影响 |
3.3.2 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对重庆市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的影响效应 |
4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4.1 增值税改革存在的问题 |
4.1.1 增值税改革对产业税负的调整有失偏颇 |
4.1.2 部分“营改增”一般纳税人税负增高 |
4.1.3 地方政府对增值税收入干预屡见不鲜 |
4.1.4 增值税优惠政策数量多、变化快 |
4.1.5 增值税税基仍不够完善 |
4.1.6 以票管税征管方式不够灵活 |
4.1.7 小规模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需提高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4.2.1 增值税税制多样性导致税改政策效应不一 |
4.2.2 多档税率导致一般纳税人平衡进、销项难 |
4.2.3 地方对增值税收入过度依赖导致不恰当干预 |
4.2.4 赋予增值税过多的宏观调控功能导致税收低洼地 |
4.2.5 雨后春笋的新生行业导致税基管理滞后 |
4.2.6 电子发票普及程度不够导致发票管理难 |
4.2.7 小规模纳税人影响了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
5 国际先进经验借鉴 |
5.1 增值税转型过渡期的必然性 |
5.2 增值税转型过程的注意事项——以比利时、荷兰为例 |
5.3 消费型增值税规范度不一——以西欧和巴西对比 |
5.4 欧洲增值税模式 |
6 对策建议 |
6.1 积极推动增值税立法进程 |
6.1.1 进一步简并税率、降低税率 |
6.1.2 逐步扩大进项税留抵退税的试点范围 |
6.1.3 逐步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制度 |
6.1.4 对非总部经济企业跨区迁移进行合理、有序限制 |
6.1.5 所得税优惠替代流转税优惠 |
6.2 优化、完善征管体制 |
6.2.1 强化增值税附加税征收管理 |
6.2.2 强化发票管理 |
6.2.3 推进原国、地税税收知识培训和业务融合 |
6.3 守正创新征管方式 |
6.3.1 利用“互联网+税务” |
6.3.2 利用大数据丰富风控模型 |
6.4 探索打造“税链”电子发票生态圈 |
6.5 助推企业科学、合法进行税收筹划 |
6.5.1 有效利用增值税税负后转 |
6.5.2 及时抵扣进项税额 |
6.5.3 合理采购并积极索取发票 |
6.5.4 打造专业财务团队 |
6.5.5 用足用准用好税收政策 |
6.5.6 分工剥离原营业税业务 |
6.5.7 增加研发支出,促进新旧动能转化 |
6.6 强化税收共治,维护税收公平秩序 |
6.6.1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防范“皮包公司” |
6.6.2 推行有奖发票模式 |
6.6.3 完善电子商务征税模式 |
6.6.4 筹划建立向税务机关检查举报的激励机制 |
6.7 将绩效考核引入增值税收入评价 |
6.8 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专家智库研究团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IT行业渠道转型的四大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背景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陈思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J省担保集团小微企业担保产品创新研究[D]. 方灶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H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王家文. 南昌大学, 2020(01)
- [4]商业银行轻型化战略转型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中信银行为例[D]. 张岚洁. 暨南大学, 2020(04)
- [5]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窦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商业地产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万达商业地产为例[D]. 刘溪静.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JS银行ZZ分行新员工岗前培训体系改进研究[D]. 孙昱.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长生道中国有限公司新零售发展战略研究[D]. 周茉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9]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研究[D]. 张峰.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10]增值税改革影响企业税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叶杪. 重庆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