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一、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付秀荣,李瑶,张彩虹,吴琼,田华,李华俊,刘娇娇[1](2021)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风险预警分析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药物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病人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的术中风险因素,对所具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决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进行的1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针对术中易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大出血、感染、肿瘤细胞转移等高风险因素,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体位的合理摆放、使用综合加温措施、术中精细操作及血压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和手术隔离技术等。结果:10例病人手术均成功完成,病人恢复良好,未发生压力性损伤、低体温、大出血、感染及肿瘤细胞转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疗效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正确的风险预警和护理决策对肝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郑大喜,肖艳芳,程燕[2](2020)在《器官获取、移植相关收费价格政策回顾、操作难点及突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器官移植所需费用较多,是一项经济负担沉重的治疗方式。如何合理定价与收费,一直是困扰医院价格管理实践工作的难点。在回顾国家层面、典型地区器官移植收费价格政策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器官移植收费的操作难点,包括如何指导医院准确界定器官获取和移植相关成本项目,医院器官移植服务收费和医保付费标准缺乏有效衔接。建议统一制定器官移植服务价格政策,开展器官获取和移植成本核算,做好收费和医保基金支付政策之间的衔接,合理补偿成本。

贺英杰[3](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提高、供者来源的扩大以及术后免疫药物应用等进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适应症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符合手术标准的肝细胞癌或其他原发/继发于肝脏的肿瘤、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肝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多囊肝等,而血管或胆道的并发症、急慢性排斥反应、病毒感染、肿瘤的转移与复发等因素均影响肝移植术后恢复及远期预后。肝脏具有的独特血管解剖结构增加了肝脏移植的手术难度。除了与其他器官移植类似的流入(肝动脉)与流出通道(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吻合外,还有门静脉系统的吻合,随之增加的是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门静脉系统供血的特殊性,门静脉并发症在术后早期(90天内)即可通过影响血流扰乱肝脏正常生理功能,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导致移植物丢失、甚至患者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尝试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治经验,以期在肝移植围术期做好预防,为诊治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并改善预后。资料和方法1.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6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整理两组相应临床指标;2.将临床指标纳入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观察两组在临床指标构成上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临床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4.将上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整理并发症组患者诊疗过程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χ2检验结果显示,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01,优势比0.034,95%置信区间0.008~0.138)、既往脾切除手术史(P<0.001,优势比27.765,95%置信区间6.844~112.637)、门静脉重建方式(P<0.001,优势比34.4,95%置信区间5.68~208.350)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34.400,95%置信区间5.680~208.350)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受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无关(P>0.05)。3.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P=0.012,优势比=16.922,95%置信区间1.859~154.059)和再次肝移植(P<0.001,优势比=64.871,95%置信区间8.293~507.435)是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患者共9例,其中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6例、狭窄1例、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流速减慢、双向血流或无血流)2例,均由彩超和(或)CT下血管造影证实。3例肝功能正常的门静脉Ⅰ型血栓患者行口服药物抗凝治疗,3例肝功能异常的门静脉Ⅱ型血栓患者行开腹切开取栓术和经大网膜门静脉泵植入术,随访22±14.8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1例门静脉狭窄患者予以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随访17个月门静脉血流通畅。2例门静脉无血栓或狭窄的血流异常患者均为再次肝移植术后,1例行手术探查,结扎分流血管,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诊断考虑为第7天综合征,在等待再次肝移植时死亡。结论1.术前受者存在门静脉血栓、既往脾切除手术史、门静脉重建方式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受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和再次肝移植是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于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门静脉并发症采取针对性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慎浩鑫[4](2019)在《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患者20例资料,统计其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37株,其中真菌5株占13.51%,革兰阳性菌20株占54.05%,革兰阴性菌12株占32.43%;革兰阳性菌单一病原菌感染11例占55.00%,2种病原菌感染6例占30.00%,≥3种病原菌感染3例占15.00%;常见病原菌为屎肠球菌(18.92%)、鲍曼不动杆菌(16.22%)、溶血葡萄球菌(10.81%)、白假丝酵母菌(8.11%);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性较低(较为敏感);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敏感;替加环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溶血葡萄球菌敏感;氟康唑对白假丝酵母菌敏感。结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主要病原菌株为屎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溶血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其中替加环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屎肠球菌敏感,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替加环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溶血葡萄球菌敏感,这一结果对指导临床病原学报告回报前的经验性用药,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魏宝龙[5](2019)在《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大鼠功能性热缺血心脏死亡(F-WIT-DCD)肝移植模型;(2)描述DCD大鼠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下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3)探究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变化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第一步,学习并训练大鼠活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第二步,模拟临床中MaastrichtⅢ型心死亡肝移植手术情况,通过剪开膈肌的方法诱导大鼠血氧停滞,颈动脉动态监测大鼠动脉压,获取大鼠血压波动下降特征,记录大鼠进入功能性热缺血阶段的时间点;第三步,建立稳定的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第二部分为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根据功能性热缺血时长,实验共分4个组:(1)活体肝移植对照组(LT,n=4);(2)功能性热缺血0分钟组(0min,n=10);(3)功能性热缺血15分钟组(15min,n=10);(4)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组(30min,n=10)。LT组无缺血处理,其余组供鼠经历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肝移植术后再灌注6小时。取材分两阶段,热缺血末及再灌注6小时,获取供肝组织及外周血(用于第三部分研究)。采用Luminex?200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包括IL-1α、IL-1β、IL-2、IL-4、IL-5、IL-6、IL-7、IL-10、IL-12(p70)、IL-13、IL-17A、IL-18、G-CSF、GM-CSF、M-CSF、GRO/KC、IFN-γ、MCP-1、MIP-1α、MIP-3α、RANTES、TNF-α和VEGF。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对各个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做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定为组间具有显着差异;采用R 3.5.2绘制热图分析细胞因子缺血期及再灌注期浓度水平变化情况。第三部分为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探究。供肝组织采用丙二醛(MDA)试剂盒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其水平变化情况;另一部分肝组织做H&E染色平片。外周血经低温超高速离心制备血清样品,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变化情况。该部分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 Pad Prism 6.0对ALT、AST、SOD、MDA做t检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H&E染色观察供肝病理情况,并根据结果建立肝损伤评分。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浓度数据,以SIMCA14.1对细胞因子行主成分分析(PCA)探究特异性细胞因子;结合肝损伤评分及特异性细胞因子做ROC回归曲线探究评估供肝质量最佳组合指标。【结果】在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大鼠剪开膈肌后血压一过性波动上升约10mm Hg后逐渐下降,约4分30秒血压下降至50mm Hg,选定该血压时点作为供鼠进入功能性热缺血阶段的标志。大鼠经历不同时间长短的功能性热缺血处理后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完成后约1-2小时苏醒,基础状态良好,活动度稍差,可自由饮水。探究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发现(1)在热缺血末共17种细胞因子表现出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包括IL-1β、IL-2、IL-4、IL-7、IL-10、IL-12、IL-13、IL-17、G-CSF、GM-CSF、IFN-γ、M-CSF、MIP-3α、TNF-α、VEGF和MCP-1。这些细胞因子均随功能性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下降幅度并不相同;(2)再灌注6小时后,所有细胞因子均不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3)各组间细胞因子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期变化幅度及变化时间不同。根据第三部分结果发现(1)血清AST、ALT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上调,侧面印证了随缺血时间延长,肝脏损伤逐渐加重;(2)肝组织中SOD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MDA逐渐下调,反映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氧化应激情况逐渐加重;(3)H&E染色观察发现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供肝损伤程度逐渐加重;(4)主成分分析获知,功能性热缺血期最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为IL-2、IFN-γ、TNF-α;(5)做ROC回归曲线发现联合IL-2、IFN-γ、TNF-α评估供肝质量敏感度高于任意单一指标。【结论】(1)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该模型稳定可靠,可充分模拟MaastrichtⅢ型临床情况,适合研究心脏死亡肝移植术中各类病理生理情况。(2)供肝组织细胞因子在功能性热缺血期间即发生浓度改变。(3)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联合指标可用来评估供肝质量。

卢建军,李恒爱,熊莺,刘大钺[6](2018)在《肝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391例肝移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1例肝移植患者中,48例发生术后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28%,平均感染例次1.42次;2015、2016、2017年的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5.73%,11.76%和10.84%;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术后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患者感染例次最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35例占51.47%,其次是腹腔,14例占20.59%;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7株病原菌体,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9株占50.65%,革兰阳性菌21株占27.27%,真菌17株占22.08%;致病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屎肠球菌为主。结论在研究年限内,医院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逐年下降,围手术期感染综合防控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新术式的开展对于降低肝移植术后感染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唐波[7](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叶于富[8](2012)在《Galectin-1减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相关机制研究目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在没有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自发形成免疫耐受,但其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过程,探讨Th1及相关细胞因子、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同种反应性T细胞凋亡等在小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同基因(C3H→C3H)和异基因(B6→C3H)肝移植模型,通过病理组织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免疫应答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IFN-γ和IL-17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Thl.Thl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变化趋势;TUNEL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去检测移植肝原位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TUNEL法检测移植肝淋巴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给予供体小鼠注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like tyrosine kinase3ligand, Flt3L)以增加供肝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探讨供体来源树突状细胞在异基因肝移植中的作用。结果(1)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4天、7天、14天至30天)移植肝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移植肝病理表现为典型的移植排斥反应,同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虽然也有炎性细胞浸润,但持续时间和浸润程度均较轻;(2)异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4天、7天和14天)移植肝IFN-γ和IL-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显着高于同基因肝移植组,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移植肝浸润细胞Th1和Th17细胞比例显着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进一步证实移植肝有大量IL-17+细胞浸润;(3)异基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和受体脾脏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天左右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术后100天与正常小鼠无差异;(4)异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浸润细胞和受体脾脏T细胞区域细胞发生大量凋亡(术后7天达高峰),流式细胞术证实移植肝浸润CD8+T细胞和CD4+T细胞均发生凋亡;(5)供体Flt3L预处理显着增加供肝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并能够打破小鼠异基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诱发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结论(1)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并非受者对移植肝不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忽视”学说),而是经历了短暂的移植排斥反应;(2)Th1和Th17细胞是介导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效应细胞;(3)供者特异性效应性T细胞由于凋亡而被选择性清除是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耐受的重要机制;(4)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肝移植自发耐受的诱导和维持阶段均发挥免疫调节作用;(5)供体来源树突状细胞在决定移植肝被排斥还是耐受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第二部分:Galectin.1抑制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目的给予供体注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1t3L)能够显着增加供肝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从而打破小鼠异基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诱发移植肝被排斥。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能够诱导活化T细胞凋亡、抑制Th1和Th17型免疫反应、抑制树突状细胞功能并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galectin-1在防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同基因和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供体Flt3L预处理联合rGal-1处理组、单纯供体Flt3L预处理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探讨rGal-1腹腔注射对供体Flt3L预处理诱发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结果(1)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Galectin-1表达升高,但单纯galectin-1阻断无法诱导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2) Galectin-1注射能够显着延长供体经Flt3L预处理的移植肝生存时间,减轻Flt3L诱发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3)Galectin-1注射能够显着减轻Flt3L诱发移植肝Thl和Th17细胞浸润程度,抑制Th1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并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4)Galectin-1注射对移植肝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无显着影响;(5) Galectin-1注射显着增加移植肝浸润T细胞和受体脾脏T细胞区域的细胞凋亡率;(6) Galectin-1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同种CD4+T细胞增殖。结论Galectin-1能够抑制供者Flt3L处理诱发的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排斥反应,其机制包括:抑制Th1和Th17免疫反应、促进IL-10的分泌、促进同种反应性T细胞凋亡以及抑制供者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

颜碧莲,马倩红,梁言珍[9](2010)在《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文中指出

韦素琼[10](2009)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对22例晚期肝硬化病人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充分准备、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监护、加强输液和药物管理、做好引流管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出肝移植手术复杂、风险大,肝移植手术前后的护理在肝移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和预后。

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风险预警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术中高风险因素预警分析和护理
        1.2.2. 1 压力性损伤风险及干预
        1.2.2. 2 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风险及干预
        1.2.2. 3 术中大出血风险及干预
        1.2.2.4感染风险及干预
        1.2.2. 5 肿瘤细胞转移风险及干预
2 结果
3 讨论

(3)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内容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道并发症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3 方法
        1.3.1 术后引流液处理方法
        1.3.2 病原菌种类的鉴定
        1.3.3 药敏试验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构成比
    2.2 常见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
3 讨论

(5)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基本实验用品和设备
        1.1.3 实验操作器械
        1.1.4 模型设计思路
        1.1.5 术前准备
        1.1.6 F-WIT-DCD肝移植手术过程
    1.2 结果
        1.2.1 术中大体改变
        1.2.2 大鼠血压变化情况
        1.2.3 移植术后观察
    1.3 讨论
        1.3.1 建立大鼠F-WIT-DCD模型的研究价值
        1.3.2 大鼠F-WIT-DCD模型建立的依据
        1.3.3 大鼠F-WIT-DCD模型建立旳关键因素
        1.3.4 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1.4 小结
二、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基本实验用品和设备
        2.1.3 大鼠分组
        2.1.4 手术过程
        2.1.5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2.1.6 细胞因子检测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标准品质控数据
        2.2.2 热缺血末细胞因子情况
        2.2.3 再灌注6 小时细胞因子情况
    2.3 讨论
        2.3.1 描述DCD大鼠缺血期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的意义
        2.3.2 细胞因子的选择
        2.3.3 实验结果分析
三、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3 实验分组
        3.1.4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3.1.5 检测指标
        3.1.6 常规病理学检测
        3.1.7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大鼠基础状态及术后状态
        3.2.2 血清生化改变情况
        3.2.3 肝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变化情况
        3.2.4 各组肝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
        3.2.5 主成分分析
        3.2.6 ROC回归曲线分析
    3.3 讨论
        3.3.1 供肝质量的评估方法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3.3 细胞因子评估供肝质量可行性
        3.3.4 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细胞因子在肝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肝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感染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2 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
    2.3 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
    2.4 感染部位分布
    2.5 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2.6 不同手术方式的医院感染情况
3 讨论

(7)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Galectin-1减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部分 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相关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alectin-1抑制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风险预警分析及护理[J]. 付秀荣,李瑶,张彩虹,吴琼,田华,李华俊,刘娇娇. 护理研究, 2021(24)
  • [2]器官获取、移植相关收费价格政策回顾、操作难点及突破[J]. 郑大喜,肖艳芳,程燕. 中国卫生经济, 2020(12)
  • [3]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经验[D]. 贺英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4]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 慎浩鑫. 抗感染药学, 2019(04)
  • [5]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D]. 魏宝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肝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J]. 卢建军,李恒爱,熊莺,刘大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23)
  • [7]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8]Galectin-1减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 叶于富. 浙江大学, 2012(09)
  • [9]2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腔引流管的护理[J]. 颜碧莲,马倩红,梁言珍. 全科护理, 2010(12)
  • [10]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护理[J]. 韦素琼. 全科护理, 2009(14)

标签:;  ;  ;  ;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