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基因棉种市场潜力大(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铎,李雪源,梁亚军,龚照龙,艾先涛,郑巨云,买买提·莫明,谭新[1](2018)在《新疆植棉区2017年棉花种业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棉花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随着目标价格改革及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疆棉花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对新疆2017年棉花生产、品质检测、效益、品种审定与推广和种业发展等情况调研,阐述了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疆棉花种业发展建议。旨在促进新疆种业健康发展。
郑鲁昕[2](2017)在《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同山东省其他的传统植棉地区一样,菏泽棉花产业近些年来也面临着种植规模递减、生产加工能力变弱的情况。本文立足于菏泽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研究现今菏泽棉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总结出这些困境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为今后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制定出科学的应对策略。这对于菏泽市转变传统的棉花产业发展方式,选择合理的发展道路,促进菏泽棉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棉花产业链的视角为着手点,系统分析了菏泽棉花产业中良种繁育环节、种植环节、收购初加工环节以及各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揭示出它们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形成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的各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明确了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从研究中可以发现:(1)棉花产业链对比其他农作物的产业链条来说要长,所涉及的生产和加工部门较多,关联度大。但是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利益和风险的统一体,使得相互间的影响也较大,导致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会波及到另一个环节。(2)在良种繁育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是棉种企业在棉种的繁育和生产过程中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棉种的繁育要求和质量管控,同时监管和引导的缺失使得菏泽目前棉籽市场上的棉花品种多、乱、杂,优良种子少,棉农在选择棉种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生产出的棉花质量参差不齐。(3)在种植环节中的问题是当前菏泽棉花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但是比较效益却没有种植其他农作物好,所以引起棉农植棉的意愿降低,而选择了改种其他农作物。同时种植规模的分散和机械化应用程度的低下也制约着菏泽棉花的产业化发展道路。(4)在收购初加工环节中,承担着棉花主要加工功能的轧花厂还有一些油棉厂由于丧失了原料资源原因等都出现了开工不足、盈利减少甚至停产倒闭的现象。还有就是菏泽棉花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低,棉花身上可待继续加工创造效益的部分都被白白浪费掉了。(5)在构建的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的解释结构模型中,得到了以下结果。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程度低、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力度弱、市场监管的缺失是形成菏泽棉花产业困境的最重要的根源原因;植棉规模的减少、棉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盈利减少、倒闭增加等因素是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最直接的表现;而品种多乱杂、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植棉费工费时、改种其他农作物、基础设施落后、综合利用程度低、行业竞争无序是其主要的中层影响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和建议。第一点是维护棉种的市场秩序,加强监管,严抓棉种的质量,改善行业经营的现状;继续做好优良棉花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大财政对其的支持。第二点是为降低棉花的生产成本、提升植棉的效益要推行轻简化生产和棉花与多种农作物间套种的栽培技术,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投入,完善菏泽棉区土地经营流转,支持棉花合作社的发展,促使菏泽棉花生产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第三点为了加强加工企业对原料的控制、减轻对棉农和收购商的依赖、保证原料质量,轧花厂可以探索新型的发展模式,引入对棉花的种植,拿出一部分资金自己承包土地,雇佣农民来进行管理;引导建立多种类型的棉副产品加工厂,延长棉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棉花生产的效益。第四点是加强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联系,以使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来促进菏泽棉花产业的发展。第五点是强化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明确菏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棉花科技推广体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加大对棉花产业的补贴力度。
洋滢[3](2012)在《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管理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塔河种业来说,随着环境的变化,塔河种业原有的战略已不能再适应公司的长远发展的需要,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将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因此对于塔河种业来说制定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关键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公司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分析了种子产业的市场情况和塔河种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对塔河种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塔河种业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战略资源、战略能力和竞争地位等情况;第五章提出了塔河种业的战略选择及职能战略实施方案;第六章提出了塔河种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进行的战略控制和风险防范。第七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战略分析一战略选择—战略实施”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文章从企业和行业的概况介绍开始,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进而用SWOT模型分析了公司目前所处的优势、劣势及面对的机会和挑战,并用“五力模型”分析竞争环境,同时用其他方法相辅助,在当前经济大背景下展开分析,从而制定适合于塔河种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
彭玮[4](2012)在《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始终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农业科研体制僵化、品种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种子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粮食“八连增”的光环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种业目前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在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分为七个章节,主要是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有关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对中国种业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是导致竞争力偏弱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世界种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的800余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对湖北省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科研体制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人才结构、销售收入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农户用种行为及市场监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问题所在;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加快国内资源整合、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推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湖北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显着成效,品种选育水平逐步提升、良种供应能力逐步提高、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子技术实现了高新化、科研成果实现了产权化、种子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子经营实现了市场化;通过对我国种子生产与品种研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种子生产基地模式与种子经营模式。我国近三十年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尚未达到成功的标准,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企业科研实力薄弱,尚未成为农业科研主体,必须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2、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与中国种业发展相似,也是有政府管理到过渡阶段、垄断阶段、市场化竞争阶段,说明种业发展的规律应该走向市场化;种子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是种业发展巨大推动力,同时重视品牌的建设与保护,以法治种,保证质量也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借鉴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政府引导,合理分工,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技术推广,同时注重立法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该明确各级科研机构和单位的分工,合理解决人员分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研体系。3、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湖北省种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全国农业大省、用种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全省21家科研机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体制约束导致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全省106家种子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湖北省的种子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属于经营型企业,无力进行种子科研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全省672户种子种植户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地变化,妇女、老人、儿童比例的提高对保障种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农户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通过经销商的渠道进行购买种子,同时农户对种子品牌还没有建立一定的忠诚度,种子企业的品牌建设急需加强。大部分农户认为种子价格偏高,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种子经营主体经营行为混乱,市场监管急需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即科技创新能不强、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种业发展环境不佳。4、建立了湖北省种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四个方面,量化未来湖北省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为保障目标实现的具体内容,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根据湖北种业资源禀赋条件和未来十年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需要,结合湖北种业优势和特色,按品种对湖北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业区域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最后根据重点内容和区域布局设计重点项目,更加具体的规划出湖北省种业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种业发展要有一个宏观发展规划和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加快国内种业资源整合,快速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三是要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四是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五是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是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庞念厂[5](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指出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王林[6](2011)在《转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荃银2号的选育及产业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全球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棉花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棉花又是受害虫危害最严重的作物。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虫害造成的皮棉产量损失高达60-80万吨,占全球棉花总产量的15%-20%。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棉花新品种,不仅能显着提高棉花产量,而且能显着改善棉花品质,增强棉花的抗逆性,对缓解供求矛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棉花产业安全。本文概述了转双价抗虫杂交棉荃银2号的选育经过、综合性状和中试的内容,以及中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1、概述。概述荃银2号在安徽省和国家长江流域棉区区试中的试验结果,分析了荃银2号的优势;阐述了荃银2号中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资金投入使用计划。两年项目期内总投资910万元,其中申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00万元,单位自筹经费610万元,生产和推广包衣种子24万公斤,产生利润84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2.4亿元。2、具体分析了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荃银2号具有结铃性强、抗病性好、抗虫性强、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尤其荃银2号是双价(Bt+CpTI)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双价基因已获得国家专利)。荃银2号是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集高产、广适、优质、抗病虫等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同时育成了性状优良且配合力高的亲本。3、阐述了项目实施方案。从项目转化的内容、技术路线、组织实施方案以及资金筹措和实施风险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项目完成后,建立健全亲本提纯复壮与保纯、杂交棉标准化制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产业化开发服务网络四大体系;以亲本提纯复壮、保纯及繁殖为核心、以建立杂交棉制种基地为基础、以良种示范与技术培训为保障、以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为目标,实行良种良法一起推的技术路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通过企业与农业大学分工实施来保障,同时从皮棉市场、棉种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市场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从市场、技术、政策、自然四方面进行风险评价。4、阐述了项目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一是对成果转化目标、各项技术熟化程度进行了分析,项目完成后,熟化的技术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2011年种植面积可达2万公顷,2012年推广种植3.33万公顷,2012年后年推广5.33万公顷;二是分析了项目完成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期间产出24万公斤种子,单位销售收入2640万元,利润840万元,推广面积5.33万公顷,创社会效益2.4亿元。在大田生产上,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采用合理用药、增施有机肥与钾肥、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大气、水和农田的污染,保护了棉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唐中杰[7](2009)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文中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植棉大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符合棉花生长发育要求,利于棉花生长。河南棉花生产一直稳步发展,面积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1/6,皮棉总产接近100万吨。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着手,对我省棉花生产发展优势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棉花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发展,生产布局不断集中、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表明,品种改良是我省棉花生产从低水平到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支撑点。1、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有稳定的上升趋势,分别以每年18.8773kg/hm2/year、5.2671 kg/hm2/year和6.8239 kg/hm2/year的年增长率提高,其中籽棉产量年增长达显着水平,三个棉花产量组分性状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株铃数的贡献率最高。2、抗病性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枯萎病指以每年0.2480的显着速度增加,黄萎病指以每年0.9679的速度增加,枯黄萎病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上的危害依然严峻。主要是近年来一些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差和棉农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所致。3、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6mm、0.1159 cN/tex和0.0161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比强度和细度的变化达显着水平;品种改良应重视纤维品质各主要指标的协调,兼顾品质与产量、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4、棉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与皮棉产量之间成极显着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株铃数>果枝数>霜前花率>衣分≥株高>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可有效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生育期、子指以及密度与皮棉产量成负相关,生育期长、子指和密度大不利于皮棉产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带动我省棉花生产步出困境,必须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对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棉花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各种类型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性棉花新品种,才能整体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
杨继华,刘金海[8](2009)在《我国棉花科技产业与品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贾文华[9](2008)在《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发展棉花生产的关键,探索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策略,对提高棉花种子质量,规范市场,发展棉花生产,提升河南棉花大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河南省历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棉花种子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同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和经营的战略。1、河南省种子生产的战略通过研究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中存在种子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技术不规范,种子质量总体不高;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种子包装、标识不符,种子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净化种子市场;推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实行标准化生产;优化种子生产布局,扩大种子生产规模;严把种子生产质量关,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提高种子加工和包装质量,加强棉花种子质量检验等战略措施。2、河南省种子经营战略针对河南省品种经营中存在市场主体多元化,核心企业优势不明显;育、繁、推脱节,难以发挥联合的优势;无序竞争,市场监管困难;品种多、乱、杂,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提出了产业政策推动,扶持企业发展;以知名企业为核心,促进企业联合、整合,走大品牌战略:支持科技创新,加强品种权保护;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理顺种子管理体制,实现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竞争;完善地方棉花协会或棉农合作社,架起棉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健全良种补贴办法,促进名牌企业发展和优良品种推广;加速棉花种子信息体系建设,促进种子产销衔接和协调;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种子经营,提高名牌企业和优良品种占领市场的能力。3、河南省种子生产与经营战略的应用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种子质量,促进了种子经营。河南奥瑞金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充实科研团队,严格生产管理,升级加工设备,培训营销队伍,完善服务体系等,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显示出河南省种子生产与经营战略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勤燕[10](2008)在《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世界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转基因植物中研究最多的一类植物。国际市场上,加拿大和美国存在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种植,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油菜的转基因研究相当活跃,遗传转化已经比较成熟,有的已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试验阶段,但还没有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种植。本文以我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为研究背景,如:面对这样一种颇具争议的农作物是否该进行产业化实践,如何进行产业化实践,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才能使转基因油菜能够按人们的设想和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同时又能保证转基因油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最小。笔者首先通过对基因、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农作物等知识进行介绍,希望人们能够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原理有一定的科学的了解,然后基于转基因农作物社会效益评价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益、实质等同性、基因扩散性、遗传稳定性、公众知情权)定性分析在我国进行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接着通过对现阶段影响转基因油菜在我国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我国实现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为“农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连锁超市+消费者”。该发展模式分析了转基因油菜产业化过程中产业链上各个利益主体的特点,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产业链的外部环境——市场资源和政府政策,以利益为最终纽带,把转基因油菜推广的相关体连接起来,最终建立起的以技术开发、生产、流通及市场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同时,文章还构建起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从动力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救济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健康顺利地进行。文章最后提出加速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全文旨在为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在中国的实践道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供操作的运行模式,使我国能够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抢占“新文明”经济时代下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空间。
二、转基因棉种市场潜力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棉种市场潜力大(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植棉区2017年棉花种业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现状 |
1.1 新疆2017年棉花生产概况 |
1.1.1 面积、总产 |
1.1.2 品质情况 |
1.1.3 机采棉种植情况 |
1.1.4 效益情况 |
1.2 品种审定及推广情况 |
1.2.1 新疆棉花品种审定情况 |
1.2.2 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
2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现状 |
2.1 新疆棉花种业数量 |
2.2 棉种市场需求情况 |
2.3 良种繁育情况概况 |
2.4 种子加工情况 |
3 新疆棉花种业存在问题 |
3.1 品种问题 |
3.1.1 审定多、推广少, 主栽品种不突出 |
3.1.2 下游需求多元化, 品种更新换代加快 |
3.1.3 品种创新能力不足, 商业化育种体系亟待建立 |
3.1.4 转基因品种的完全放开还需要一个过程 |
3.2 种业问题 |
3.2.1 种业多而不大, 大而不强 |
3.2.2 科研基础薄弱, 研发能力不足 |
3.2.3 管理方式落后, 人才缺乏 |
3.2.4 品种保护意识不强 |
3.2.5 营销手段亟需创新, 产品的后期服务意识不强 |
4 新疆种业发展建议 |
4.1 新疆棉花品种发展建议 |
4.1.1 加大种子研发投入, 选育推广主栽品种 |
4.1.2 推广订单生产, 满足品质多元化对棉花品种的需求 |
4.1.3 优化品种布局, 推行一地一种 |
4.2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建议 |
4.2.1“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我国棉花种业的发展方向 |
4.2.2 鼓励种业重组, 扶植龙头种业 |
4.2.3 建立种业营销战略, 革新服务营销理念 |
(2)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菏泽市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
3.1 菏泽市发展棉花产业的区位优势 |
3.2 菏泽棉花生产发展现状 |
3.3 菏泽市棉花初加工业发展情况 |
3.4 菏泽市棉花产业化经营现状 |
4 菏泽市棉花产业的发展困境:产业链视角 |
4.1 菏泽棉花品种、繁育环节面临的困境 |
4.2 菏泽棉花种植环节面临的困境 |
4.3 菏泽棉花收购与初加工环节面临的困境 |
4.4 菏泽棉花产业链各环节联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
4.5 政府对棉花的扶持力度弱 |
5 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成因的实证分析 |
5.1 ISM模型的内涵及其建模步骤 |
5.2 菏泽棉花发展困境影响因素的选择 |
5.3 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的解释结构模型 |
5.4 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
6 菏泽市棉花产业的发展对策 |
6.1 棉花品种、繁育环节的对策 |
6.2 棉花种植环节的对策 |
6.3 棉花收购及加工环节的对策 |
6.4 处理好棉花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联系 |
6.5 加强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力度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我国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
第3章 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
3.1 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中国种业市场环境分析 |
3.4 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第4章 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能力分析 |
4.1 塔河种业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 |
4.2 组织结构 |
4.3 业务现状 |
4.4 研发现状 |
4.5 财务现状 |
4.6 人力资源现状 |
4.7 营销现状 |
第5章 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SWOT分析 |
5.2 波士顿矩阵分析(BCG) |
5.3 公司战略定位与战略重点 |
5.4 塔河种业目标体系 |
5.5 职能战略设计 |
第6章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
6.1 战略实施的重点—资源整合 |
6.2 战略控制 |
6.3 风险防范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
1.4.2 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
1.4.3 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
1.4.4 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
1.4.5 农业科研体制问题研究 |
1.4.6 中国种业发展路径研究 |
2 种子供给与需求弹性分析 |
2.1 种子需求及弹性理论 |
2.1.1 种子用户的需求特征 |
2.1.2 种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析 |
2.2 种子市场供给理论 |
2.2.1 种子市场供给主体的特征与类型 |
2.2.2 种子供给特征及供给弹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3.1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
3.1.2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
3.2 种子生产基地与生产体系管理——以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
3.2.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模式 |
3.2.2 企业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管理 |
3.3 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模式 |
3.3.1 登海模式 |
3.3.2 屯玉模式 |
3.3.3 奥瑞金模式 |
3.3.4 德农模式 |
3.4 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分析 |
3.4.1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 |
3.4.2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1 世界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
4.2 国际农作物种业发展趋势 |
4.2.1 种业战略地位明确 |
4.2.2 市场发展迅速 |
4.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
4.2.4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
4.2.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 |
4.3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趋势 |
4.3.1 种子产业是朝阳产业 |
4.3.2 种子行业的高新技术壁垒形成 |
4.3.3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
4.3.4 种子经营由分散、小规模区域计划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
4.3.5 由推广高产型品种向推广高效型品种转变 |
4.4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4.4.1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
4.4.2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5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5.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
5.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5.2 湖北省种子科研机构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
5.2.1 科研水平分析 |
5.2.2 科研体制分析 |
5.3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
5.3.1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5.3.2 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
5.3.3 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
5.4 湖北省农民用种行为的实证研究 |
5.4.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5.4.2 农民用种情况分析 |
5.4.3 市场监管情况 |
5.4.4 其他 |
5.5 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5.5.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
5.5.2 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 |
5.5.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
5.6 本章小结 |
6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6.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
6.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分解 |
6.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
6.2.1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
6.2.2 强化规划布局,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
6.2.3 强化品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
6.2.4 强化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
6.3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
6.3.1 粮食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
6.3.2 经济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
6.4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重点项目设计 |
6.4.1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
6.4.2 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
6.4.3 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6.4.4 种子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
6.5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 |
7.2.2 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
7.2.3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
7.2.4 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
7.2.5 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7.2.6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
7.3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7.3.1 可能创新之处 |
7.3.2 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科研机构调查问卷 |
附表2 湖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
附表3 湖北省种子行政管理机构调查问卷表 |
附表4 种子生产基地调查问卷表 |
附表5 农户使用种子情况调查问卷 |
附表6 项目库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
2.4 小结 |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
3.7 小结 |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
4.8.1 彩棉育种 |
4.8.2 抗逆育种 |
4.8.3 早熟育种 |
4.8.4 机械化与品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
(6)转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荃银2号的选育及产业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引言 |
2 荃银2 号选育 |
2.1 育种目标 |
2.2 育种方案 |
2.2.1 育种方法 |
2.2.2 亲本材料的培育 |
2.2.3 选育技术路线 |
2.2.4 示范种植 |
2.3 荃银2号选育过程 |
2.3.1 母本MY-4的选育 |
2.3.2 父本MQ-41的选育 |
2.3.3 荃银2号F_1的育成 |
2.4 区试结果与分析 |
2.4.1 产量分析 |
2.4.2 综合性状分析 |
2.4.3 纤维品质分析 |
2.4.4 抗性表现 |
2.4.5 制种产量表现 |
3 荃银2号产业化分析 |
3.1 概述 |
3.2 背景和意义 |
3.3 产业化中试阶段预期目标 |
3.3.1. 总体目标 |
3.3.2 阶段目标 |
3.4 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
3.5 荃银2号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
3.5.1 荃银2号的创新点 |
3.5.2 知识产权状况 |
3.6 荃银2号产业化实施方案分析 |
3.6.1 产业化中试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
3.6.2 产业化组织实施方案 |
3.6.3 荃银2号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
3.6.4 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
3.6.5 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
3.6.6 项目实施计划 |
3.7 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
3.7.1 产业化目标分析 |
3.7.2 经济效益分析 |
3.7.3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
3.8 产业化支撑条件分析 |
3.8.1 单位基本情况 |
3.8.2 产品产业化能力分析 |
3.8.3 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
3.8.4 产业化合作单位研发能力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棉花生产概述 |
1.1.1 世界棉花生产 |
1.1.2 我国棉花生产 |
1.2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状况 |
1.2.1 棉花产量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
1.2.2 棉花品质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
1.2.3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演变研究 |
1.2.4 棉花抗病性改良研究进展 |
1.2.5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
1.3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和不足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研究 |
2.1 河南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比重 |
2.2 河南省棉花的生产优势 |
2.2.1 河南是全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
2.2.2 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生产相对稳定 |
2.2.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植棉比较效益高 |
2.2.4 河南省具有信息区位优势 |
2.2.5 河南省具有产业化基础 |
2.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
2.3.1 第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阶段(1949~1960年) |
2.3.2 波动剧烈的时期(1961~1981年) |
2.3.3 波动中快速发展的阶段(1982~1992年) |
2.3.4 稳步递减阶段(1993~2000年) |
2.3.5 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7年) |
2.3.6 滑坡阶段(2007年至今) |
2.4 河南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
2.4.1 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
2.4.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
2.4.3 生产波动大,总产徘徊不前 |
2.4.4 品质结构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
2.4.5 枯黄萎病发生依然严重,次生害虫危害逐年增大 |
2.4.6 国家缺乏对棉花的优惠政策,植棉比较效益差 |
2.4.7 科研经费和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的老化 |
2.4.8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 |
2.4.9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 |
2.4.10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削弱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
2.5 品种改良对河南省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 |
2.5.1 不同历史时期河南省棉花研究进展及其成就 |
2.5.2 近期河南省棉花生产代表品种介绍 |
2.6 小结与讨论 |
3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河南省棉花审定品种概况 |
3.2.2 产量遗传性状改良 |
3.2.3 抗病性研究 |
3.2.4 纤维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
3.2.5 综合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提高棉花产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 |
3.3.2 加强抗病育种、综合防治 |
3.3.3 创新棉花资源,提升纤维品质 |
3.3.4 合理配置棉花综合农艺性状 |
4 河南省棉花发展展望 |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展望 |
4.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 |
4.1.2 调优区域布局,提升棉花产品档次 |
4.1.3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
4.1.4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
4.1.5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进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
4.2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展望 |
4.2.1 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
4.2.2 满足纤维品质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品质改良 |
4.2.3 继续加强抗黄萎病育种 |
5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表1 近30年来河南省已审棉花品种的系谱来源、应用面积及获奖情况 |
附表2 近30年河南审定棉花品种性状一览表 |
(8)我国棉花科技产业与品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棉花科技产业发展状况 |
1.1 国外棉花科技产业发展状况 |
1.2 国内棉花科技产业发展状况 |
1.2.1 传统育种成效显着。 |
1.2.2 转基因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
1.2.3 产业化基础已初步奠定。 |
1.2.4 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
2 我国棉花新品种发展概况 |
2.1 主要成就 |
2.2 我国棉花新品种的发展趋势 |
3 棉种市场分析 |
3.1 我国棉种市场需求潜力 |
3.2 三大棉种市场基本状况 |
3.2.1 黄河领域市场。 |
3.2.2 长江流域市场。 |
3.2.3 西北内陆棉区市场。 |
3.3 我国棉种市场发展趋势 |
3.3.1 常规棉品种向杂交品种发展。 |
3.3.2 单项转基因品种向多项转基因品种发展。 |
3.3.3 品种类型向多样化发展。 |
3.3.4 实行区域化种植, 改变“多乱杂”现状。 |
3.3.5 产业化是棉种市场的发展方向。 |
(9)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
1.1.1 世界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
1.1.2 中国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
1.1.2.1 概况 |
1.1.2.2 存在问题 |
1.1.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概况 |
1.1.3.1 概况 |
1.1.3.2 存在问题 |
1.1.4 中外棉花生产及种业发展比较 |
1.1.4.1 比较优势 |
1.1.4.2 比较劣势 |
1.2 棉花种子与经营的研究概况 |
1.2.1 棉花种子生产战略研究概况 |
1.2.1.1 研究概况 |
1.2.1.2 存在问题 |
1.2.2 棉花种子经营战略研究概况 |
1.2.2.1 棉花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 |
1.2.2.2 棉花种子经营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
1.2.2.3 缺乏突破性品种,科技含量、种子质量不高 |
1.2.2.4 科研经费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低 |
1.2.2.5 棉花种子市场进入障碍较小 |
1.2.2.6 棉种产业得到发展 |
2 引言 |
2.1 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 |
2.2 棉花种子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2.3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和经营的主要品种分析 |
4.1.1 河南省棉花品种更新更换情况 |
4.1.1.1 1950-1969 年 |
4.1.1.2 1970-1979 年 |
4.1.1.3 1980-1986 年 |
4.1.1.4 80 年代中期-1993 年 |
4.1.1.5 1994-2000 年 |
4.1.1.6 2001-2007 年 |
4.1.2 21 世纪我省棉花品种利用现状 |
4.1.2.1 我省棉花品种的种植情况 |
4.1.2.2 我省棉花品种的利用情况 |
4.1.2.3 河南省棉花品种更换的效益分析 |
4.2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战略 |
4.2.1 棉花种子生产的特点 |
4.2.1.1 棉花生产用种量越来越小,需求量增加 |
4.2.1.2 杂交棉制种基地规模化程度高 |
4.2.1.3 制种基地不稳定,制种质量难保证 |
4.2.1.4 种子生产基地的保护没有法律依据 |
4.2.1.5 棉花的生育特性不利于种子质量控制 |
4.2.2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战略 |
4.2.2.1 加强许可证发放和管理 |
4.2.2.2 健全良种繁殖推广体系 |
4.2.2.3 推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搞好棉花种子标准化生产 |
4.2.2.4 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化程度 |
4.2.2.5 严把种子质量关,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纯度 |
4.2.2.6 提高棉花种子加工包装质量 |
4.2.2.7 加强我省棉花种子质量检验 |
4.3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战略 |
4.3.1 棉花种子经营的特点 |
4.3.1.1 种子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
4.3.1.2 品种和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
4.3.1.3 棉花种子市场潜力大 |
4.3.2 河南省棉花种子经营策略 |
4.3.2.1 加强许可证发放和管理 |
4.3.2.2 加强企业联合,进行品牌整合,走名牌、大品牌战略 |
4.3.2.3 支持科技创新,加强产权保护 |
4.3.2.4 增强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
4.3.2.5 理顺品种管理体制,促进公平竞争 |
4.3.2.6 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发展棉农合作组织 |
4.3.2.7 充分发挥棉花协会的作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棉花品种 |
4.3.2.8 处理好良种补贴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
4.3.2.9 加速河南省棉花信息体系建设 |
4.3.2.10 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种业经营工作 |
4.4 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和经营策略应用实例 |
4.4.1 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 |
4.4.2 河南奥瑞金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业绩 |
(10)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5.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农作物介绍 |
2.1 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 |
2.1.1 基因概述 |
2.1.2 转基因技术概述 |
2.2 转基因农作物概述 |
2.2.1 转基因农作物的概念 |
2.2.2 转基因农作物的分类 |
2.3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现状 |
第三章 我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1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
3.1.1 油菜的基本情况 |
3.1.2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涵义 |
3.2 我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必要性 |
3.2.1 转基因技术产业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
3.2.2 中国的国情要求转基因技术产业化 |
3.2.3 转基因油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
3.2.4 我国转基因油菜技术已经具备了实现产业化的条件 |
3.2.5 生活中转基因已无处不在 |
3.3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基于转基因农作物社会效益评价模型 |
3.3.1 转基因作物社会效益评价模型 |
3.3.2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可行性的模型分析 |
3.3.3 结论 |
第四章 当前影响我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
4.1 转基因油菜育种技术本身不够完善 |
4.2 影响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社会问题 |
4.2.1 农户对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
4.2.2 消费者对转基因油菜及其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
4.2.3 转基因油菜及其产品的消费安全 |
4.2.4 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 |
4.2.5 媒体在转基因油菜及其产品产业化过程中作用的缺失 |
4.2.6 市场障碍 |
4.3 影响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因素 |
4.4 转基因油菜产业内外的软硬件支撑条件 |
4.4.1 外部支撑条件 |
4.4.2 内部支撑条件 |
4.5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
5.1 构建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
5.2 构建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指导原则 |
5.2.1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5.2.2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先导原则 |
5.2.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
5.3 加拿大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
5.3.1 加拿大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实践经验介绍 |
5.3.2 加拿大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5.4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践及经验教训 |
5.4.1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发展的经验 |
5.4.2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发展的教训 |
5.4.3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
5.5 构建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具体发展模式 |
5.5.1 产业链中各个利益主体 |
5.5.2 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联系 |
5.5.3 产业链的外部环境一——市场 |
5.5.4 产业链的外部环境二——政府 |
5.5.5 发展模式简单结构图 |
第六章 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
6.1 动力机制 |
6.1.1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
6.1.2 体制改革推动 |
6.1.3 市场和社会需求拉动 |
6.2 投入机制 |
6.2.1 资金投入 |
6.2.2 装备投入 |
6.2.3 人力资本投入 |
6.3 组织机制 |
6.3.1 权责分明的组织结构 |
6.3.2 体现激励公平的组织制度 |
6.3.3 组织内部的信任文化 |
6.3.4 组织的竞争机制 |
6.4 创新机制 |
6.4.1 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
6.4.2 推广方式的创新 |
6.4.3 销售方式的创新 |
6.5 约束机制 |
6.6 风险保障机制 |
6.7 救济机制 |
第七章 加速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转基因油菜的科研力度 |
7.2 加强国家管理机构建设 |
7.3 修订和完善农业转基因技术法律法规 |
7.4 设立转基因油菜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
7.5 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的科学认识 |
7.6 培育转基因油菜产业化方面的人才 |
7.7 规范转基因油菜知识产权保护 |
7.8 开展多方面的转基因油菜国际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转基因棉种市场潜力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植棉区2017年棉花种业报告[J]. 王俊铎,李雪源,梁亚军,龚照龙,艾先涛,郑巨云,买买提·莫明,谭新. 棉花科学, 2018(05)
- [2]菏泽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 郑鲁昕.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3]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洋滢.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 [4]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 彭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5]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6]转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荃银2号的选育及产业化分析[D]. 王林.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7]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8]我国棉花科技产业与品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 杨继华,刘金海. 中国棉花, 2009(05)
- [9]河南省棉花种子生产与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 贾文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 [10]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研究[D]. 刘勤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