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素对人胚肾成纤维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秦田雨[1](2020)在《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整体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结合系统药理学靶点预测,研究中药复方肾康注射液(Shenkang,SK)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SK对CKD及肾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方法]1.系统药理学:首先通过数据挖掘和文献查阅构建SK分子数据库,并通过药物相似性和药物半衰期评估来筛选活性分子;使用WES药物靶向模型来预测生物活性成分的直接药物靶向;使用Cytoscape 3.2软件构建复合物-靶标,靶标-通路和靶标-疾病网络,并根据BioGPS数据库确定靶标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2.整体动物:C57BL/6小鼠36只,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ARB)组,SK高剂量组,SK中剂量组,SK低剂量组(n=6)。对模型组、ARB组、SK各剂量组小鼠实施UUO手术,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左输尿管但不结扎输尿管。术后第一天开始给药,共计14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AR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g,灌胃氯沙坦钾溶液0.15 mL(生药0.13 g)/10 g,SK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8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中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4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2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小鼠体重等一般情况,给药第13天行MRI扫描测定FA值明确活体肾纤维化程度,给药14天后摘眼球取血,称量肾脏重量,分别冻存固定肾脏。比色法测定血肌酐、血尿素氮、血CysC水平,行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患侧肾脏病理形态学和纤维化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Ⅰ,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假手术组、UUO组和SK中剂量组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FSP-1、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TGF-β1和负调节分子SOCS1,SOCS3 mRNA水平。3.细胞:NRK-49F细胞进行复苏传代培养,以10 ng/mL 的TGF-β1刺激48 h诱导NRK-49F细胞增殖活化,不同浓度SK(0,1,2,4mg/mL)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NRK-49F细胞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负调节分子Prdx5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NRK-49F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JAK2、STAT3 mRNA 水平。[结果]1.系统药理学部分:以DL≥0.6为筛选标准,“HL=long”用于定义适当的HL范围。最终选出88种化合物作为活性分子。利用WES算法和CTD、TTD筛选结果,确定了 85个与治疗CKD相关的潜在化合物作用靶点,包括STAT3。通过KEGG数据库映射获得关键通路,包括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通路,结合CKD病理机制的相关进展,构建了 CKD治疗模块的通路,包括炎症、增殖、分化、迁移、通透性、降解等模块。对靶标-疾病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入分析表明,SK治疗CKD主要通过影响6种疾病发挥作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和免疫疾病。组织定位结果显示SK通过包括肾脏、肝脏、肺和心脏在内的组织模块发挥作用。2.整体动物部分:(1)肾功能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血CREA、BUN、Cys-C水平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高剂量SK组小鼠血CREA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SK各剂量组小鼠血BUN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UUO组相比,SK高剂量组小鼠血Cys-C水平显着降低(p<0.05)。(2)肾脏重量和病理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模型组的患侧肾质量/体重、患侧肾/对侧肾质量、对侧肾质量/体重均显着增加(p<0.05或p<0.01)。但各药物治疗后对UUO小鼠肾脏重量各指标没有产生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FA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阳性药组、SK高中低剂量组FA值显着降低(p<0.01或p<0.001),其中以SK中剂量组最为显着(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明显;与UUO组比较,各治疗组肾脏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细胞外基质积聚、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和/或萎缩减轻,以SK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好。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天狼星红面积极显着增加(p<0.001);与UUO组比较,ARB组、SK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患侧肾脏天狼星红染色红色面积显着减少(p<0.05或p<0.01)。电镜下观察各浓度SK对UUO所致的细胞器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增多,间质局灶胶原纤维增生和肾小管凋亡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Western blot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α-SMA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UUO状态下的α-SMA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Col Ⅰ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 比较,SK中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Col Ⅰ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STAT3(Try705位点)/STAT3比例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p<0.01)、低剂量(p<0.001)组显着下调了 Try705位点的STAT3磷酸化程度;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JAK2(Try1007位点)/JAK2比例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UUO 比较,SK高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Try1007位点的JAK2磷酸化程度(p<0.05),(4)PCR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小鼠患侧ECM成分Col Ⅰ、Col Ⅲ、FN,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FSP-1,以及 JAK2、STAT3、TGF-β、JAK2/STAT3 通路负调节因子SOCS1、SOCS3 mRNA水平显着上升(p<0.05或p<0.01或p<0.001);与UUO组相比,SK中剂量组显着降低了 Col Ⅰ、ColⅢ、FN,α-SMA、FSP-1,JAK2、TGF-β、SOCS1、SOCS3 mRNA 水平(p<0.05 或p<0.01)。3.细胞实验:TGF-β1诱导后,NRK-49F细胞的细胞骨架显示出内部微丝束,并逐渐增厚和伸长,丧失纺锤形或星形成纤维细胞外观。不同浓度的SK一定程度上逆转了TGF-β1诱导的形态变化和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STAT3(Try705位点)/STAT3、Prdx5蛋白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p-JAK2(Try1007位点)/JAK2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4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STAT3蛋白Tr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1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JAK2蛋白Try100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4 mg/mL SK组细胞的Prdx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α-SMA、JAK2、STAT3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不同浓度SK均极显着地降低了α-SMA mRNA 水平(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1mg/mL、2 mg/mL SK(p<0.05)及 4 mg/mL SK(p<0.01)显着降低了 STAT3 mRNA 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4 mg/mL SK显着降低了 JAK2 mRNA水平(p<0.05)。[结论](1)系统药理学预测显示SK中多种化合物可能通过作用于与炎症、凋亡、增殖等相关的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等多通路的靶点分子治疗CKD。(2)SK有效改善UUO小鼠肾功能指标和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实现的,验证了系统药理学结果。(3)SK还能够抑制TGF-β1诱导NRK-49F增殖活化以及ECM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的激活介导的。
钟林翠[2](2020)在《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纤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盲肠结扎穿孔术后大鼠脓毒症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5只健康SD(sprague 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盲肠结扎组(术后立即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每天2次)和大黄素组(术后立即灌胃大黄素溶液50 mg/kg,每天2次),检测术后6、12、24h三个时间点的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纤溶酶抑制剂(plasmin Inhibitor,P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水平,并在采血后处死大鼠,取心、肺、肾、肝、回肠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术后6h时,脓毒症大鼠即可出现心、肺、肾、肝、回肠的器官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脏可见心肌细胞肿胀、细胞核空泡变性;肺部可见大小不等的肺泡腔,肺泡间隔增加,肺间质充血、水肿,炎症细胞及红细胞浸润,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肾脏可见肾小球体积增大并出现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肝脏可见肝细胞肿胀;回肠组织可见肠粘膜疏松,间质水肿,部分肠绒毛断裂。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ATⅢ[(110.40±17.98)%]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ATⅢ水平[(73.80±8.73)%]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DP[(0.66±0.44)ug/ml]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FDP水平[(1.49±0.62)ug/ml]显着升高(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FIB、PLG、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盲肠结扎组大鼠的FDP[(1.49±0.62)ug/ml]相比,大黄素组大鼠的FDP水平[(0.67±0.13)ug/ml]显着降低(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D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盲肠结扎组相比,大黄素组大鼠的ATⅢ、FIB、PLG、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盲肠结扎组相比,大黄素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细胞核空泡变性程度减轻;肺部肺间质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但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及空泡变性程度减轻;肝细胞排列紊乱、肿胀及坏死程度与微血栓形成减轻;肠粘膜疏松、间质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术后12h时,脓毒症大鼠心、肺、肝的器官损害持续加重,主要表现为:心脏的心肌纤维排列欠整齐,心肌细胞明显肿胀;肺部的肺泡间隔显着增宽,肺间质明显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及红细胞浸润;肝脏大部分肝细胞肿胀,微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ATⅢ[(110.40±17.98)%]、PLG[(13.80±2.28)%]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ATⅢ[(63.00±12.77)%]、PLG[(3.25±2.50)%]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IB[(0.98±0.18)g/L]、FDP[(0.66±0.44)ug/ml]、PI[106.00(105.00~110.00)%]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FIB[(1.91±0.44)g/L]、FDP[(1.83±0.53)ug/ml]、PI[240.00(230.00~266.50)%]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盲肠结扎组大鼠的FDP[(1.83±0.53)ug/ml]、PI[240.00(230.00~266.50)%]相比,大黄素组大鼠的FDP[(1.09±0.49)ug/ml]、PI[115.00(113.50~116.50)%]水平显着降低(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DP、P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盲肠结扎组大鼠的PLG[(3.25±2.50)%]相比,大黄素组大鼠的PLG[(9.00±2.44)%]水平显着升高(P<0.05),但还是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PLG[(13.80±2.28)%]水平(P<0.05);而盲肠结扎组与大黄素组大鼠的ATⅢ、FIB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盲肠结扎组相比,大黄素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程度、心肌细胞肿胀程度、细胞核空泡变性程度均显着减轻;肺间质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显着减轻;肝细胞排列紊乱、肿胀及坏死程度及微血栓形成显着减轻。术后24h时,脓毒症大鼠心、肺、肝的器官损害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皱缩甚至坏死、细胞核溶解消失;肺部可见肺泡结构广泛被破坏,大部分萎陷或融合,肺泡腔明显数量减少;肝脏可见肝细胞坏死、细胞核溶解。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ATⅢ[(110.40±17.98)%]、PLG[(13.80±2.28)%]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ATⅢ[(54.40±16.59)%]、PLG[(4.00±2.74)%]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IB[(0.98±0.18)g/L]、FDP[(0.66±0.44)ug/ml]、PI[106.00(105.00~110.00)%]相比,盲肠结扎组大鼠的FIB[(2.12±0.60)g/L]、FDP[(1.26±0.30)ug/ml]、PI[267.00(223.00~294.00)%]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盲肠结扎组大鼠的PI[267.00(223.00~294.00)%]相比,大黄素组大鼠的PI[116.00(113.00~119.00)%]水平显着降低(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P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盲肠结扎组大鼠的PLG[(4.00±2.74)%]相比,大黄素组大鼠的PLG[(8.40±1.67)%]水平显着升高,但还是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PLG[(13.80±2.28)%]水平(P<0.05);盲肠结扎组与大黄素组大鼠的ATⅢ、FIB、FDP、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盲肠结扎组相比,大黄素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心肌细胞坏死程度显着减轻;肺间隔宽度及肺泡腔减少数量及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显着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及微血栓形成显着减轻。结论:盲肠结扎模型中,脓毒症大鼠的纤溶系统总体呈抑制状态,主要表现为PLG水平降低,PI水平迅速且持续升高。大黄素可以上调脓毒症时的PLG水平,下调脓毒症时的PI水平,总体发挥纠正纤溶抑制、调正纤溶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心、肺、肝组织损伤的效果。
申珅[3](2018)在《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对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采用血液生化检测、病理形态学检测、免疫组化以及计算机图像半定量分析等技术,观察传统中药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肾脏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发挥临床指导作用。方法:第一部分将50只健康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蚓激酶低剂量组、蚓激酶中剂量组、蚓激酶高剂量组,每组10只,普通健康饮食适应性饲养一周,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造模后连续观察14天,使其自然形成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第二部分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对治疗组采用灌胃法进行药物干预,给药剂量按人与大鼠间每公斤体重占体表面积比值算得,蚓激酶低剂量组给予蚓激酶9万U·kg-1,蚓激酶中剂量组给予18万U·kg-1,蚓激酶高剂量组给予36万U·kg-1,给药体积为10 ml·kg-1;假手术组和UUO模型组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每天灌胃一次,连续14天。第三部分于术后第14天行腹腔麻醉,迅速采取腹主动脉血、摘取结扎侧肾脏放入福尔马林并制备为蜡块。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采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组织切片中TGF-β1、α-SMA、PAI-1、Col-Ⅰ以及Nox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第四部分各组大鼠的实验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首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样本符合正态分布,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分析结果探讨蚓激酶对于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1.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UUO模型组大鼠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略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UUO模型组相比较,蚓激酶给药各组Scr和BUN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组织病理学:假手术组肾脏无肉眼可见变化。UUO模型组、蚓激酶各组梗阻侧肾脏体积有着不同程度增大,可见肾积水,肾实质变薄或有囊性感,肾脏包膜显着增厚,结扎处以上输尿管粗大,内有黄褐色的混浊尿液,提示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可见假手术组肾脏组织结构正常,未见肾小管及集合管扩张及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细胞浸润;UUO模型组肾盂扩张,肾实质变薄,残存少部分正常肾脏组织,部分肾小球萎缩,大部分肾小管和集合管萎缩甚至消失,间质纤维组织显着增生出现纤维化,较多淋巴、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脓肿形成,局部肾盂尿路上皮增生;与模型组相比,蚓激酶给药各组肾小管萎缩程度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轻度萎缩,间质纤维组织纤维化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减轻。Masson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染色主要位于肾小球基膜,Bowman囊、系膜区和肾小管基底膜,肾小管周围间质则未见蓝色胶原纤维沉积;UUO模型组Masson染色可见较多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存在,间距增宽,间质有较多胶原纤维增生,蓝色胶原纤维染色,胶原纤维较粗大;蚓激酶给药各组胶原纤维与模型组相比蓝色染色面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变化,UUO模型组视野中可见大量阳性反应点,TGF-β1、α-SMA、Col-Ⅰ、PAI-1及Nox4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UUO模型组比较,蚓激酶各剂量组的阳性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蚓激酶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TGF-β1、α-SMA、PAI-1及Nox4的表达以及Col-Ⅰ胶原的合成来延缓肾脏纤维化的进程。
马雷雷[4](2014)在《中药蝉花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Sirt1信号通路及其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最终途径和病理基础,肾脏病的预后往往取决于肾小管间质的损害,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决定了慢性肾脏病(CKD)发展的快慢和预后。病理状态下衰老相关基因Sirt1与肾脏固有细胞的转分化、凋亡,进而导致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内外研究证明Sirt1具有明确的肾脏保护作用,Sirt1通过调节肾脏细胞对不同的应激原(氧化应激、基因毒性和缺氧)的反应来提高细胞的存活率,而且能够提高肾脏对外界损伤的自身保护能力,从而显着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药蝉花的有效成份与冬虫夏草相似,属优质虫草,且其味甘咸性寒异于甘温之虫草,具有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熄风通络之功效,研究表明蝉花既有抗衰老作用,又能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能够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本课题提出了“蝉花通过调控Sirt1及其下游通路,抑制肾脏固有细胞凋亡及转分化,从而发挥其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的假说。拟以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从体外实验探讨蝉花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蝉花菌丝对AngⅡ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NRK)Sirt1及其下游分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揭示蝉花菌丝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ngⅡ刺激下的NRK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和western-blot、RT-PCR、免疫组化、细胞染色等技术,观察空白对照组、AngⅡ对照组、氯沙坦组、白藜芦醇组和蝉花高、中、低剂量组的Sirt1及其下游分子smad7、smad3、p53蛋白及m-RNA表达。同时观察各组NRK细胞凋亡的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各组NRK细胞Sirt1及其下游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AngⅡ组的NRK对Sirt1、smad7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1);smad3、p5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Ang Ⅱ对照组比较,蝉花不同剂量组、氯沙坦组、白藜芦醇组能够上调NRK对Sirt1、smad7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1),下调NRK对smad3、p53蛋白及m-RNA表达(p<0.01)。其中蝉花高剂量组药效果优于氯沙坦组(p<0.01);蝉花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相关关系。②NRK凋亡:与空白组对照,AngⅡ组NRK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AngⅡ对照组对照,蝉花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NRK的凋亡率(p<0.01),不同剂量的蝉花组之间存在量效相关关系。结论:通过本研究可以证实中药蝉花菌丝可以通过上调Ang Ⅱ作用下NRK的Sirt1、smad7蛋白及m-RNA表达和下调smad3、p53蛋白及m-RNA表达,抑制NRK凋亡,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药蝉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张旗[5](2012)在《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痰瘀互结”是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特点为立论基础,采取临床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观察祛瘀化痰法对慢性肾衰大鼠模型的影响及防治肾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主要从TGF-β/Smads信号通路,深入研究祛瘀化痰法对慢性肾衰大鼠模型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总体评判在祛瘀化痰法基础上防治肾纤维化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防治肾纤维化提供新的临床证据与指导理论。方法1.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祛瘀化痰中药对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肾纤维化相关因子水平(TGF-β1.TIMP-1).肝纤四项、血脂、凝血四项等的影响,实事求是评判祛瘀化痰中药对肾纤维化的临床防治效果。2.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建立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观察经过使用祛瘀化痰中药后,对大鼠模型肾单位结构的病理组织学及肾功能实验室指标影响,判断祛瘀化痰中药对大鼠模型肾纤维化的有效性。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TGF-β1.p-Smad2/3和α—SMA.E-cadherin及p-Smad7蛋白的表达,揭示祛瘀化痰中药对调节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拮抗肾纤维化的关系,初步阐明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一)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临床研究1.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面色晦暗,困怠身重,脘闷腹胀,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刺痛,口干不欲饮或口中粘腻,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经治疗后,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刺痛,口中粘腻,反胃泛酸、恶心呕吐,大便粘滞不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组间比较,治疗组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刺痛,困怠身重,脘闷腹胀,口干不欲饮,口中粘腻,纳呆食少,大便粘滞不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表明祛瘀化痰中药在提高中医痰瘀互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血清中TGF-β1.TIMP-1因子水平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中TGF-β1.TIMP-1因子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TGF-β1治疗组治疗前后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TIMP-1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中TGF-β1与TIMP-1因子水平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3.肝纤四项、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指标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反映纤维化程度的指标肝纤四项,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与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4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HA一项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0.01);表明慢性肾衰患者服用祛瘀化痰中药对肝纤四项指标有一定的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BUN及Scr均有所降低,但仅治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的治疗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表明慢性肾衰患者服用祛瘀化痰中药,对其肾功能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两组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则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祛瘀化痰中药在改善血脂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较治疗前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所延长。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4.两组药物治疗后安全性观察指标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未发现各种不良症状和体征,治疗组反映心脏功能、肝功能的指标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慢性肾衰患者服用祛瘀化痰中药,对心脏功能及肝功能无明显影响。(二)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研究1.各组大鼠肾组织学观察HE染色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肾组织无异常病理改变,肾小球、肾小管无异常,小管管腔无结晶物沉积,肾间质无异常改变。模型组肾皮质区肾小球数量减少,萎缩呈分叶状,大多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MC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变性、脱落,大量肾小管萎缩、破坏、消失,可见较多肉芽肿形成。肾小管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细胞管型,部分小管代偿性扩张。肾皮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反应,间质纤维化明显。而中药组肾小球MC轻度增生,。肾小管轻度扩张,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腔内可见管型形成,脱落较少,肾间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纤维化。尤以中药高剂量组差异明显。2.各组实验结果比较四组大鼠血清中尿素氮、血肌酐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显示,实验前各组尿素氮、血肌酐平均浓度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手术后8周,正常对照组大鼠尿素氮与血肌酐均值分别为6.42±1.33mmol/L.46.65士5.90umol/L,与文献正常参考值基本接近。而模型组分别为24.11士6.37mmol/L.130.71士14.52umol/L,经统计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说明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建模成功。而用药组中,中药高剂量组尿素氮与血肌酐均值分别为16.50±5.38mmol/L.115.93±11.45umol/L;中药低剂量组尿素氮与血肌酐均值分别为18.16士5.41mmol/L.118.06±12.89umol/L.中药高剂量组的尿素氮和血肌醉均值与模型组相比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中药低剂量组的尿素氮均值与模型组相比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经过8周的祛瘀化痰中药复方灌胃治疗后尿素氮和血肌酐均值明显降低,肾功能有所改善。但中高组和中低组的尿素氮、肌酐均值之间分别比较,中高组均值虽有下降,但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mad2/3主要表达在胞核,Smad7、α-SMA和TGF-β1主要表达在胞浆。正常对照组Smad2/3.TGF-β1. α-SMA.Smad7的表达很少,而E-cadherin的表达十分明显;模型组Smad2/3.Smad7.TGF-β1和α-SMA表达较高,E-cadherin表达极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中高组、中低组Smad2/3.TGF-β1和α-SMA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少,而Smad7. E-cadherin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加,两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中高组Smad2/3.TGF-β1和α-SMA表达均较中低组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中高组Smad7.E-cadherin表达均较中低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临床研究(1)祛瘀化痰中药复方可以改善慢性肾衰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慢性肾衰治疗效果。(2)祛瘀化痰中药复方能明显降低反映肾纤维化的相关指标(肝纤四项、血清中TGF-β1.TIMP-1因子)水平,初步显示祛瘀化痰中药在防治肾纤维化中有较好的作用。(3)祛瘀化痰中药复方应用于肾纤维化患者,临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心肝功能未见异常。2实验研究(1)祛瘀化痰中药可以改善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临床症候,及肾功能指标,以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更明显。(2)祛瘀化痰中药可以明显减轻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肾组织的炎症反应及病理改变程度,保护肾组织形态结构的完整,从而起到拮抗肾纤维化的作用,这一作用呈量效关系,以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更明显。(3)祛瘀化痰中药是通过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拮肾纤维化的,其作用机制可是通过下调TGF-β1水平、上调TGF-β抑制性信号蛋白Smad7的表达,进而抑制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阻止肾纤维化动物模型肾组织间皮细胞转分化的发生,从而阻止或减轻肾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
谢席胜,汪翊[6](2011)在《中药对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的病理学特征之一,它以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肾间质中过度沉积伴肾小管萎缩、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荒废、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致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
孟立锋[7](2011)在《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痰瘀互结”是腹膜纤维化发生的病机关键为理论依据,采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并探讨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并重点从TGF-β/Smads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和机制。综合评价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为防治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纤维化提供新的中医药理论依据与方法。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观察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脂、血分析、肝纤四项及腹透液中TGF-β1、VEGF因子表达等的影响,客观评价化痰祛瘀中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疗效。通过建立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观察经用化痰祛瘀中药干预后,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结构的组织学变化,阐明化痰祛瘀中药拮抗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有效性。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大鼠壁层腹膜TGF-β1、p-Smad2/3和α-SMA、E-cadherin及p-Smad7蛋白的表达,探讨化痰祛瘀中药拮抗腹膜纤维化与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关系,初步揭示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一)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研究1、化痰祛瘀中药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经用化痰祛瘀中药治疗后,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刺痛,身重困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口干不欲饮,食少纳呆,大便粘滞不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化痰祛瘀中药在改善中医痰瘀互阻症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治疗组疗后腹透液中TGF-β1因子水平显着下降(130.56±14.54 pg/ml),与治疗前相比(164.84±32.38 pg/ml),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腹透液中TGF-β1因子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后腹透液中VEGF因子水平显着下降(63.62±12.95pg/ml),与治疗前相比(95.87±18.59pg/ml),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腹透液中VEGF因子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反映纤维化程度的指标:肝纤四项,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与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但仅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腹膜透析患者服用化痰祛瘀中药对肝纤四项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化痰祛瘀中药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治疗组经用化痰祛瘀中药治疗后,治疗组的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化痰祛瘀中药在改善患者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方面,有良好疗效。4、化痰祛瘀中药药物安全性指标的观察治疗组患者服用化痰祛瘀中药期间,未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症状,反映心脏功能、肝功能的指标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膜透析患者服用化痰祛瘀中药,对心脏及肝功能无不良影响,服用安全。(二)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实验研究1、腹膜间皮细胞内存在TGF-β1、Smad2/3、Smad7、SMA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证实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和LPS有协同作用,能促进大鼠腹膜组织TGF-G1/Smads信号通路的活化,产生更加明显的腹膜纤维化。2.TGF-β1/Smads信号通路是腹膜纤维化的共同作用途径,化痰祛瘀中药是通过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拮抗腹膜纤维化的,中药高剂量组有更好的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3、化痰祛瘀中药能上调TGF-β抑制性信号蛋白Smad7的表达,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还显示化痰祛瘀中药能减轻E—cadhefin蛋白水平下调,及α-SMA蛋白水平上调的程度,进而说明化痰祛瘀中药可以减轻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程度,防止腹膜纤维化的发展,保护腹膜功能。结论1、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行标准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者临床研究提示:化痰祛瘀中药可以改善腹膜透析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腹膜透析治疗效果。2、化痰祛瘀中药复方能明显降低反映腹膜纤维化的相关指标(肝纤四项、腹透液中TGF-β1、VEGF因子),可以明显减轻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病理改变程度,保护腹膜组织形态结构的完整,减少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腹膜的致密层厚度,从而起到拮抗腹膜纤维化的作用,这一作用呈量效关系,以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佳。初步显示化痰祛瘀中药有较好的防治腹膜纤维化作用。3、通过对5/6肾切除的大鼠应用4.25%的高糖腹膜透析液和脂多糖(LPS)造成腹膜纤维化模型的研究发现:化痰祛瘀中药拮抗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GF-β抑制性信号蛋白Smad7的表达,进而抑制TGF-β受体调控信号蛋白(Smad2/3)的活化,阻止腹膜纤维化动物模型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发生,从而阻止或减轻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保护腹膜功能。
沈烨渠,何立群[8](2010)在《活血祛瘀法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防治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杨丽霞[9](2009)在《姜黄素干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构建肾间质纤维化细胞模型,通过姜黄素(Cur)干预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表型转化、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以及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的实验研究,探讨姜黄素干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为其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HK-2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DMEM/F12(1:1)完全培养基,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3天换新鲜培养基一次,培养融合至80%以上,用含0.25%胰蛋白酶、0.05%EDTA的消化液消化,用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后,离心5 min(1000g/min)。用新鲜培养基将细胞重悬后进行传代培养。实验前先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h使细胞同步化。实验分为以下5组:空白对照组(DMEM/F12培养液)、单纯TGF-β刺激组(DMEM/F12培养液+10 ng/mL TGF-β1)、低浓度药物处理组(DMEM/F12培养液+10 ng/mL TGF-β1+1μmoL/L Cur)、中浓度药物处理组(DMEM/F12培养液+10ng/mL TGF-β1+5μmoL/L Cur)、高浓度药物处理组(DMEM/F12培养液+10 ng/mLTGF-β1+10μmoL/L Cur)。然后进行下列实验研究:(1)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探讨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2)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α-SMA、E-cadherin的表达,探讨姜黄素对细胞表型转化的干预作用;(3)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ColⅠ、ColⅢ、FN的含量,以及RT-PCR法检测细胞ColⅠ、ColⅢmRNA的表达,探讨姜黄素对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的干预作用;(4)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TβRⅠ、TβRⅡ、smad2、Smad 3、P-Smad 2/3以及smad 7蛋白表达,探讨姜黄素对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作用。【结果】(1)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正常HK-2细胞呈立方形铺路石样贴壁生长,当培养液中加入TGF-β1作用24h后,细胞拉长增大呈梭形,细胞间隙加大,具有纤维样特征,与姜黄素共同作用后,细胞形态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正常形态。MTT比色结果显示:TGF-β1能够诱导HK-2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和姜黄素共同作用后,其促细胞增殖作用受到显着抑制(P<0.05)。(2)姜黄素对细胞表型转化的干预作用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结果显示:正常HK-2细胞胞膜强烈表达E-cadherin,几乎没有α-SMA表达,经TGF-β1诱导后胞浆强烈表达α-SMA,E-cadherin表达几乎消失,但与姜黄素共同作用后α-SMA表达明显减弱,E-cadherin表达显着增强。(3)姜黄素对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的干预作用ELISA实验结果显示:HK-2细胞经TGF-β1处理24h、48h、72h后,时间依赖性地促进ColⅠ、ColⅢ、FN的分泌(p<0.05),但经姜黄素干预后ColⅠ、ColⅢ、FN的分泌均受到显着抑制(p<0.05)。并且RT-PCR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也能抑制ColⅠ、ColⅢmRNA的表达。(4)姜黄素对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作用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HK-2细胞经TGF-β1作用24h后,TβRⅠ、TβRⅡ、smad2、Smad 3、P-Smad 2/3蛋白表达显着增强,smad7蛋白表达显着减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和姜黄素共同作用后,TβRⅠ、TβRⅡ、smad2、Smad 3、P-Smad 2/3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而smad7蛋白表达增强,与单纯TGF-β1作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阻止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并能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阻断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具有干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为肾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韩冉[10](2009)在《糖尿病肾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TIMP-1、HA、PCⅢ的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47.66%,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据美国肾脏病资料库1996年的统计表明,在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首位,约为36%,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DN主要的病理学改变为肾小球的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中以糖尿病肾病纤维化最为显着,因此研究DN纤维化对DN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祖国医学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治和预防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之虚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气滞湿阻、瘀血内停为主要病机,而吕仁和提出血瘀证贯穿其始末。中医学并没有纤维化的病名,可归属于中医“虚劳”、“关格”等病证范畴,从其病理性质,可归入“瘕”、“聚积”一类的病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虚”、“湿”、“毒”、“瘀”是本病的四大病理特点;“虚”、“湿”、“毒”皆可致“瘀”,因此DN肾纤维化的发生应该与血瘀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血瘀证很有可能是DN肾纤维化的最主要病机。目的通过对DN血瘀证与非血瘀证间纤维化的部分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从纤维化血清指标入手论证西医“病”与中医“证”的关系,探讨中医血瘀证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验证血瘀是DN肾纤维化的最主要病机,并且同时为DN血瘀证的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促进中医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方法将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DN患者6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A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0岁,平均为56.13岁;与非血瘀证组(B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70岁,平均为53.23岁;并设正常对照组,均来自我院体检中心正常体检人群30例,对所有样本进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和纤维化相关指标(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Ⅲ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的检测。并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将检测结果建立数据库,对各组间结果采用t检验,并对各指标间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统计各组间差异,并进行各纤维化指标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差异无显着性;血瘀证组及非血瘀证组的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间比较,TIMP-1含量具有显着差异(P<0.01);而HA、PCⅢ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HA、PCⅢ、TIMP-1与BUN、Cr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通过对DN血瘀证与非血瘀证间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分析,发现所有DN患者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肾功能损伤程度相近的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间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含量具有显着差异,显示血瘀证组的纤维化程度重于非血瘀证组,正符合中医纤维化病机中血瘀是导致器官纤维化的重要病因病机的理论,且现有的肾功能检查无法替代TIMP-1的检测;同时血清纤维化指标可以反映糖尿病肾病纤维化的程度。本组资料提示,在排除肾外脏器纤维化的前提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TIMP-1浓度增高可作为判断患者肾组织纤维化的无损伤性检查指标,尤其适合于有肾活检禁忌症的病人。
二、大黄素对人胚肾成纤维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素对人胚肾成纤维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病因研究 |
2 发病机制研究 |
3 治疗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研究 |
3 防治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肾康注射液对NRK-49F人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纤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脓毒症时纤溶系统的改变和大黄素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
1.脓毒症时纤溶系统的改变 |
2.大黄素对脓毒症治疗的作用机制 |
3.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仪器 |
1.3 实验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1.4 实验分组及处理 |
1.5 脓毒症模型的具体制作 |
1.6 血样采集 |
1.7 ATⅢ和FIB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 |
1.8 各器官病理学检查 |
1.9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心、肺、肝、肾、回肠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 各组大鼠ATⅢ和FIB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纤溶系统指标的比较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对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UUO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蚓激酶对肾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动物分组及UUO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3 实验药物 |
1.1.4 给药方法 |
1.1.5 实验试剂 |
1.1.6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1.1.7 检测项目及方法 |
1.1.8 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
1.1.9 计算机图像分析 |
1.1.10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大鼠的一般状况 |
1.2.2 蚓激酶对BUN、Scr的影响 |
1.2.3 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1.3 讨论 |
1.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1.3.2 蚓激酶对BUN、Scr的影响 |
1.3.3 蚓激酶对肾间质纤维化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4 小结 |
附图片 |
二、蚓激酶对UUO模型大鼠TGF-β1的调节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2.1.3 实验标本 |
2.1.4 主要仪器 |
2.1.5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试剂 |
2.1.6 免疫组织化学操作步骤 |
2.1.7 计算机图像分析 |
2.1.8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TGF-β1蛋白表达情况 |
2.3 讨论 |
2.4 小结 |
附图片 |
三、蚓激酶对Nox4的调节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3.1.5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
3.1.6 计算机图像分析 |
3.1.7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Nox4蛋白表达情况 |
3.3 讨论 |
3.4 小结 |
附图片 |
四、蚓激酶对PAI-1、Col-Ⅰ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4.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4.1.3 主要仪器 |
4.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4.1.5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
4.1.6 计算机图像分析 |
4.1.7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PAI-1蛋白表达情况 |
4.2.2 Col-Ⅰ蛋白表达情况 |
4.3 讨论 |
4.3.1 蚓激酶对PAI-1的调节作用 |
4.3.2 蚓激酶对Col-Ⅰ的调节作用 |
4.4 小结 |
附图片 |
五、蚓激酶对α-SMA的调节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5.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5.1.3 主要仪器 |
5.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5.1.5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
5.1.6 计算机图像分析 |
5.1.7 统计学方法 |
5.2 结果 |
5.2.1 α-SMA蛋白表达情况 |
5.3 讨论 |
5.4 小结 |
附图片 |
六、讨论 |
6.1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6.1.1 免疫炎症反应 |
6.1.2 上皮间质转化 |
6.1.3 缺血性损伤 |
6.1.4 促纤维化细胞因子 |
6.1.5 细胞外基质 |
6.2 肾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6.2.1 中医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的理解 |
6.2.2 中医对肾间质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6.3 蚓激酶对于肾纤维化保护作用的立法依据 |
6.3.1 地龙降纤、溶栓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特性 |
6.3.2 地龙具有抑制炎症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
6.3.3 地龙可以调节相关的细胞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 |
6.3.4 地龙具有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
6.4 蚓激酶对于肾间质纤维化保护作用的机制 |
6.4.1 蚓激酶减轻肾间质的病理损害 |
6.4.2 蚓激酶调控促纤维化因子的作用 |
6.4.3 蚓激酶对于抗氧化的作用 |
6.4.4 蚓激酶对于基质蛋白降解作用的影响 |
6.4.5 蚓激酶对于表型转化作用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肾纤维化发病机制及单味中药防治肾纤维化的研究探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药蝉花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Sirt1信号通路及其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外基质积聚 |
2. 肾脏固有细胞转分化 |
3. 细胞凋亡 |
4. TGF-β通路及RAS系统激活 |
5.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肾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 |
1.1. 本虚 |
1.2. 邪实 |
1.2.1. 痰 |
1.2.2. 浊 |
1.2.3. 瘀 |
1.2.4. 毒 |
2. 中药对肾间质纤维化防治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3. 中药蝉花性味及功效 |
4. 蝉花药理学研究 |
5. 蝉花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蝉花对Ang Ⅱ作用下NRK Sirt1、smad3、smad7、p53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蝉花菌丝对AngⅡ作用下NRK凋亡及转分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肾纤维化的研究 |
1.1 肾纤维化的概念及其病理学变化 |
1.2 肾纤维化的病因病理 |
1.3 肾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4 肾纤维化的防治 |
2 中医药在防治肾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状 |
2.1 中医学对肾纤维化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肾纤维化病因的认识 |
2.3 中医学对肾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2.4 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2.5 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3 防治肾纤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 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理论探讨 |
4.1 肾纤维化与肾络症积 |
4.2 痰瘀互结与肾纤维化 |
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案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标准 |
1.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临床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血清中TGF-β1、TIMP-1因子水平比较 |
2.4 肝纤四项指标的变化 |
2.5 两组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
2.6 两组药物治疗后安全性观察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祛瘀化痰中药复方组方分析 |
3.2 祛瘀化痰中药复方对肾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
3.3 祛瘀化痰中药复方对反映肾纤维化指标的干预作用评价 |
3.4 祛瘀化痰中药对肾纤维化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第三章 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肾组织病理学制片 |
1.4 肾组织p-Smad2/3、Smad7和TGF-β1、α-SMA、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 |
2.2 各组大鼠肾组织学观察 |
2.3 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血肌酐比较 |
2.4 各组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 祛瘀化痰中药对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3 祛瘀化痰中药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探讨 |
4 结论 |
第四章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常用中英文缩写对照 |
附录二: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 |
附录三:慢性肾衰竭痰瘀互阻证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慢性肾衰竭痰瘀互阻证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五: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腹膜纤维化的研究 |
1.1 腹膜纤维化的概念 |
1.2 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
1.3 腹膜纤维化的防治 |
2 中医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2.1 中医学对腹膜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2.3 中医药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3 防治腹膜纤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 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4.1 腹膜纤维化与肾纤维化 |
4.2 痰瘀互结与腹膜纤维化 |
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案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标准 |
1.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临床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腹透液中TGF-β1、VEGF因子水平比较 |
2.4 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5 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安全性观察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3.2 化痰祛瘀中药复方组方分析 |
3.3 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对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
3.4 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对反映腹膜纤维化指标的干预作用评价 |
4 结论 |
第三章 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腹膜组织学观察 |
1.4 壁层腹膜p-Smad2/3、Smad7和TGF-β1、α-SMA、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腹膜组织学观察及致密层厚度比较 |
2.3 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 化痰祛瘀中药对腹膜形态学的影响 |
3.3 化痰祛瘀中药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探讨 |
4 结论 |
第四章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常用中英文缩写对照 |
附录二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 |
附录三 腹透痰瘀互阻证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腹透痰瘀互阻证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五 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姜黄素干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肾间质纤维化的病因 |
2 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基础 |
3 肾间质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 |
4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
5 结语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对肾纤维化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肾纤维化的防治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姜黄素抗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2 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沉积 |
3 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活性 |
4 阻断TGF-β信号转导途径 |
5 抗氧化 |
6 改善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功能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姜黄素干预TGF-β_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姜黄素干预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姜黄素干预TGF-β_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姜黄素干预TGF-β_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Smad信号途径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图 |
(10)糖尿病肾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TIMP-1、HA、PCⅢ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ABBREVITION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肾纤维化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进展 |
1.肾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
2.血瘀证与肾纤维化的中医认识 |
3.血瘀证与肾纤维化实验诊断的研究进展 |
4.活血化瘀与肾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
5.肾纤维化中医诊治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肾纤维化血清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
1.细胞因子 |
2.胶原酶类 |
3.细胞外基质 |
4.其他指标 |
5.纤维化指标在糖尿病肾病中应用 |
6.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糖尿病肾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TIMP-1、HA、PCⅢ的检测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数据提取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黄素对人胚肾成纤维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秦田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纤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钟林翠.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对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D]. 申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4]中药蝉花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Sirt1信号通路及其凋亡机制的研究[D]. 马雷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5]祛瘀化痰法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张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中药对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谢席胜,汪翊.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06)
- [7]化痰祛瘀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孟立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活血祛瘀法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防治机制研究进展[J]. 沈烨渠,何立群.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02)
- [9]姜黄素干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杨丽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糖尿病肾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TIMP-1、HA、PCⅢ的检测分析[D]. 韩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