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四川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孙信志[1](2021)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侧记》文中指出米易的梯田红米、合江的带绿荔枝、得荣的树椒……这些你可能没有听说的四川产品可是全国的特异资源品种,四川的拥有量也是全国第一的。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四川省委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四川现代种业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7月底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肖钰[2](2021)在《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文中指出土壤健康评价在土壤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目前土壤学者的研究热点。四川作为中国烟叶主产区之一,随着目前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提升,对植烟土壤健康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四川凉山、泸州、攀枝花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差异性及相关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法明确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现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土壤物理特征。土壤质地是以粉砂质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壤土为主;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为1.04~1.38 g/cm3,差异不显着,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叙永县、古蔺县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2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大,其中,叙永县、古蔺县土壤团聚结构较好;土壤0~20 cm、20~40 cm平均穿透阻力均值分别是223.82~1235.13 k Pa、954.88~2677.81k Pa,其中仁和区、延边县、米易县、冕宁县土壤穿透阻力均超过烟草适宜生长范围;土壤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增加而降低。二、土壤化学特征。土壤p H、全氮、全磷、全钾适宜,土壤碱解氮偏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交换性钙偏高。土壤p H范围在5.26~7.21,且盐边县、德昌县土壤偏酸,会理县土壤偏碱。盐边县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交换性钙偏低;会东县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钙偏低;仁和区土壤碱解氮、全磷、交换性钙偏低;米易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偏低;德昌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偏低;会理县土壤全氮、全钾偏低;盐源县土壤碱解氮、交换性钙偏低;叙永县土壤全磷、全钾偏低;米易县土壤全磷偏高;叙永县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偏高。三、土壤生物学特征。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23~37.33 g/kg,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为107.46~200.35 mg/kg,米易县(最高)是仁和区(最低)的5.13倍;微生物碳为22.11~113.46 mg/kg,米易县(最高)是古蔺县(最低)的5.13倍;可溶性氮为11.69~31.23mg/kg,古蔺县(最高)是会东县(最低)的2.67倍,微生物氮为5.55~18.49 mg/kg,德昌县(最高)是盐边县(最低)的3.33倍。20~4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为59.68~273.16 mg/kg,微生物碳为20.92~99.87 mg/kg,可溶性氮为8.78~25.32 mg/kg,微生物氮为6.01~17.72 mg/kg,且0~20cm土壤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与20~40 cm土层表征差异性较小。四、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综合指数。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及小区域土壤健康指数验证,主成分分析法更适用于四川植烟土壤健康评价。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Ⅰ等为{古蔺县、叙永县},综合得分范围在[1.373~2.448],需要控制氮肥、钙镁肥;Ⅱ等为{米易县、德昌县},综合得分范围在[0.298~1.373),需增加钾肥、控制磷肥;Ⅲ等{会理县、盐源县},综合得分范围在[-0.777~-0.298),需要增施磷肥、控制钙镁肥;Ⅳ等为{会东县、仁和区、盐边县、冕宁县},综合得分范围在[-1.852~-0.777),需适当深松耕,增施有机肥,控制钙肥、磷肥。综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等级更具合理性,同时明确限制性土壤因子,为合理施肥和烟区的生态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吕黎朝[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战略行动,是在深刻把握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实情况,深刻认识城乡关系新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举世成就,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城乡关系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农村治理能力弱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文化的衰败等问题集中出现,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现实难题,此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当其时。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机遇下,实现四川农业跨越式发展值得深思。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前商务交易的基本手段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领域应用的分支,通过研究这种发展形式,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业的转型升级、乡村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从乡村振兴战略与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逻辑关系入手,认为四川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产业、组织、文化、生态、人才振兴上进行助力,同时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来促进发展,最后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是适宜且可行的;通过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史阶段、发展成就梳理,利用SWOT-PEST分析法,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分析,最后得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又通过对“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发现产业发展的权重(0.486)最大,其次是政策制度(0.144)、品牌建设(0.144)、技术与标准(0.144),最后是质量保障(0.046)、服务与信息等(0.034),说明在现阶段影响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对其子因素分析发现在政策体系支撑与配套、产业布局与特色化、质量监督、技术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培育、特色产品信息描述等方面存在不足且需进一步发展,最后表明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特色产业发展是当前的重点,政策支持、品牌建设、技术支撑、质量保障、服务与信息是保障。最后,本文利用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和四川实际情况下,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1)以“科学配套、完善机制、增强意识”为重点,筑牢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2)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完善组织”为重点,提升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特色;(3)以“保护生态、打造品牌、拓展产品”为重点,突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品绿色;(4)以“技术支撑、人才培育、提升效率”为重点,夯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效益底色。
杭雅文[4](2020)在《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生产出的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专用小麦依靠进口。江苏作为红皮小麦的主要产区,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弱筋与中筋小麦是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本试验于2017年11月-2019年6月在海安市和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和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加工品质及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品质指标间、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旨在探索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与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为实现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将品质指标分类,筛选出对品质形成贡献较大的指标,在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乳酸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Profile,乳酸SRC)、蔗糖SRC、籽粒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饼干延展系数、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粉质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侧重于溶剂保持力和粉质仪参数;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粉质质量指数、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条总分和面条食味品质,指标侧重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2.弱筋小麦宁麦13面团韧性强于延展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饼干延展系数有所降低,稳定时间增加;高密度缓解了高氮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有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面团延展性强于韧性,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面条品质上升,稳定时间增加;中、高密度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条总评分有先增后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3.宁麦13全生育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上升,茎蘖成穗率下降,但当密度过大时,产量、穗数和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在中、低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增加,且以氮肥后移较大。扬辐麦4号随着密度的增大,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穗数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茎蘖成穗率表现为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有下降的趋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基本以5:1:2:2处理高于7:1:2:0处理。4.宁麦13实现优质高产,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90万/hm2、40-44粒、41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38-43%;孕穗期、开花期LAI在6.7-6.8、5.5-6.0;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10000-12200 kg/hm2、14400-18000 kg/hm2。扬辐麦4号获得优质高产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78-390万/hm2、45-46粒、43-47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40-44%;孕穗期、开花期LAI在5.5-6.3、4.8-5.3;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8700-11000 kg/hm2、13000-16000 kg/hm2。5.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以中等施氮量含量最高,氮肥后移高于氮肥前移处理,密度的增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分别于花后7天、花后14天、花后21天达到顶峰,且在240 kg/hm2施氮量的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宁麦13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茎鞘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扬辐麦4号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高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开花期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PEPC活性、SS活性有显着相关性。6.在本试验特定的气候与措施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225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
喻珍[5](2019)在《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较高,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难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内涵到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正日益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数据量化测度,实现对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必要的前期理论依据,以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由简单基础理论走向现实应用。本文立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视角,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本文的内涵界定,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赋予本文使用的内涵,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评价和综合评价模型奠定理论基础。围绕提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遵循系统化、简单实用、综合性原则,有目的有针对性选取具体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技术层面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将分出三个层面,设置了关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个一级宏观指标即:产业结构指标、产品产业链指标、多功能性指标,在此基础上设置了14个二级指标,指标较为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提供了依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测算出全国排名前十的农业大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的排名情况。最后,对测算的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测算排名第三位,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底子弱,还有许多可以发展提升的部分。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个维度来看,只有多功能性指标的6个二级指标超过平均值,产业结构指标和产品产业链指标综合排位第10位、9位。从14个二级指标排名来看,四川省有7个二级指标排名靠前。从指标的平均值来看,表现休闲农业产业带动就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指标表现最优。由于14个二级指标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权重不同,我们进一步考虑计算权重后,各个指标与平均值的差距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的影响。考虑到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后,对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两个指标是体现拥有国家认定的休闲乡村数量指标以及休闲农业产业带动就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指标。针对以上讨论,提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对策:加强政策指导,创新农业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刘亚锋[6](2019)在《四川丘陵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话题,如何提高粮食自给率是摆在中国每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四川丘陵地区探索出更符合该地区发展的种植模式,最终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但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耕地面积亦日益减少,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流失严重、侵蚀程度加深。我们研究讨论充分利用四川丘陵地区的土壤资源,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水田和旱地,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投入,尽可能扩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耕作制度,既可以保障四川盆地内部的粮食供应,又可以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解决目前四川盆地内存在的人畜争粮的局面。最终做到,既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又可以保障粮食食品安全。不同的种植制度会影响不同的粮食产量。种植制度的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农业利用的现状观察,并预测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农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合理分配种植制度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的结构、对种植业进行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高精尖化的重要方向。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实地调查所得出的数据,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粮食安全理论和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为理论依据,总结了四川丘陵地区几种主要的种植制度,包括多熟种植制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饲草种植模式和稻田保护性耕作.同时,结合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结合资料查阅、走访专家以及入户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四川丘陵地区在种植制度发展上的变化,包括耕地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农作物结构变化、熟制变化、种植模式变化以及现状分析与前景分析,以求为该地区种植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依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的原则:优先发展高科技农业、协调发展良井制度、坚持农业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下结论:应提高四川丘陵地区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比例、简化种植模式、提升净作的种植模式。
朱大伟[7](2018)在《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追求水稻优质高效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及稻米的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稻米品质是综合性状,主要受基因型、栽培措施等多方面的影响。软米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2~15%的水稻品种。由于软米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具有软而不烂、甜润爽口、冷后不易变硬、回生程度小等优点,品质颇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我国育出一批优质软米品种,以江苏为例,南粳9108、南粳5055、苏香粳100、南粳46等均以产量潜力好、食味品质优的特性得到较大面积推广。由于软米水稻是一种新型水稻品种,其栽培特性与优质丰产协同规律尚待系统研究。丰产技术不配套,导致部分地区产量偏低,食味品质不优。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选用了苏中地区具有代表性软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与南粳5055,通过设置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比例、播种期三种主要栽培措施处理试验进行研究,以期重点研明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产量与稻米品质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的变化规律,并揭示在不同栽培措施下两品种淀粉理化特性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机理。氮肥用量与氮肥运筹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苏省海安县校外基地进行,播期试验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校内基地进行。以上述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的七个氮肥水平分别是0(对照)、150、187.5、225、262.5、300、337.5 kg/hm2;三个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分别是9:1、7:3、6:4;六个播期处理分别是5月21日、5月26日、5月31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主要研究这三种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稻米淀粉的结构特性和糊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用量对南粳9108、南粳5055的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产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总颖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在施氮量为280kg/hm2处理下,两品种可获得最高产量。(2)随施氮量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改善;垩白率、垩白度先减少后增加,外观品质先改善后变劣;稻米中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营养品质改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含量降低;蒸煮米饭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氮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米饭颗粒完整性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两段式”下降,即施氮量为0~262.5 kg/hm2处理下,食味值下降幅度较为平缓,而当施氮量大于300 kg/hm2处理下,食味值下降迅速。因此,综合产量与稻米食味品质两方面因素,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与品质相协调的施氮量为270 kg/hm2。2.氮肥用量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大颗粒数目呈下降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数目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不改变淀粉晶体类型,但相对结晶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度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溶解度与膨胀势呈上升趋势;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回复值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DSC胶凝特性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热焓值、回生焓与回生度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增是氮肥改善淀粉回生特性,回生率下降。因此,增施氮肥可改变淀粉结构特性进而改善淀粉糊化特性。3.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南粳5055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穗肥比例的增加,两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但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7:3和6:4处理下,产量差异不显着,穗数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每穗粒数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总颖花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实率、千粒重均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随穗肥比例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上升趋势,加工品质改善;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外观品质变劣;稻米中蛋白质含量随穗肥比例增加而上升,营养品质改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蒸煮米饭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米饭颗粒完整性随穗肥比例上升而上升。食味值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较7:3处理下有显着下降。因此综合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与食味品质相协调的氮肥运筹比例为7:3。4.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影响:(1)随穗肥比例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大颗粒含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含量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不改变水稻淀粉晶体类型,相对结晶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性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下降。(2)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溶解度与膨胀势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上升;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穗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回复值随穗肥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DSC胶凝特性方面,热焓值随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回生焓、回生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穗肥比例的增加可改变淀粉结构特性进而改善淀粉糊化特性。5.播期对南粳9108、南粳5055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1)随播期的推迟,两品种产量呈显着下降趋势,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以大面积生产每亩650kg为标准,南粳9108的产量适播期为第一播期、第二播期、第三播期,南粳5055的产量适播期为第一播期与第二播期。(2)稻米品质方面,随播期的推迟,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加工品质变劣;垩白率、垩白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外观品质有所改善;蛋白质含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营养品质下降;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蒸煮食味品质方面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米饭完整性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对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有改善作用。因此,适当迟播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6.播期对南粳9108、南粳5055淀粉结构与糊化特性的影响:(1)淀粉结构特性方面,随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颗粒分布中,淀粉大颗粒数目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等颗粒与小颗粒数目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不改变水稻晶体类型,但相对结晶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淀粉表层的近程有序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2)淀粉糊化特性方面,随播期的推迟,溶解度、膨胀势呈下降趋势;RVA特征值表现为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回复值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淀粉DSC胶凝特性方面,热焓值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回生焓、回生度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因此,推迟播期有使淀粉糊化特性变劣的趋势。综上所述,(1)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南粳9108与南粳5055产量,过量施氮又使产量降低。增加施氮量,提高稻米中蛋白质含量,不利于蒸煮食味品质,但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可以改善淀粉糊化特性。在施氮量为270kg/hm2处理下,蒸煮食味品质降幅较小,产量较高,产量品质较为协调。(2)在施氮量为270kg/hm2处理下,增加穗肥比例可提高两品种产量,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7:3与6:4处理下产量最高,淀粉糊化特性较好。但在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稻米食味品质下降,因此氮肥运筹比例为7:3处理下,产量与食味品质较为协调。(3)随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产量下降。随播期的推迟,淀粉糊化特性变劣,但下降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的显着降低,使得蒸煮食味品质上升。因此,南粳9108与南粳5055适当迟播可获得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平衡。
叶果[8](2017)在《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家庭农场成为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经营组织形式之一,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因为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实行集约经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比较容易形成规模化的生产销售,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家庭农场和以往的家庭承包制都以土地集体公有制为基础的,在经营规模、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家庭农场摆脱了家庭联产承包的束缚,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符合青白江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将是青白江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青白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青白江区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还不多,还存在许多发展障碍。本研究期望结合青白江区的实际,探索出适合青白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对于丰富家庭农场发展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青白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把青白江区家庭农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动态,充分理解了家庭农场的基本涵义和相关概念,然后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以青白江区家庭农场为调查对象,总结了青白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影响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结合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最后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基本情况、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经营情况、纯粮食家庭农场不同规模的经营状况、融资渠道、贷款受阻情况、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调查,发现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家庭农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不理想;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依然难以落地;农场经营结构较为单一,“卖粮难”问题依然较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与家庭农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足、融资难。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问题认识程度不足、重视力度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与管理存在缺陷;社会化服务与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劳动力素质差、技术管理人才缺乏。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思路、发展多元化的经营结构;构建家庭农场主培育机制、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家庭农场金融扶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盛焕银[9](2013)在《对新沂市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新沂市稻麦生产的现状分析,从优质品种选择、新技术推广、控制直播稻、"三品"认证、规模化生产、市场引导等方面提出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的对策,以为改善当地稻麦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周晓容[10](2013)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优质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水稻是丰乐镇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 666.67 hm2。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米品质差、种植水稻效益不高已成为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该文在分析丰乐镇发展优质稻生产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质稻生产的发展对策。
二、对四川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四川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种业在全国举足轻重 |
直视问题与产业短板 |
聚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
(2)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壤健康的含义 |
1.2 土壤健康评价 |
1.2.1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 |
1.2.2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
1.3 土壤健康表征因素 |
1.3.1 土壤物理特征 |
1.3.2 土壤化学特征 |
1.3.3 土壤生物学特征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四川研究区概况 |
2.1.1 凉山研究区概况 |
2.1.2 攀枝花研究区概况 |
2.1.3 泸州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
2.2.1 样地调查 |
2.2.2 样品采集 |
2.3 测定及计算方法 |
2.3.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
2.3.2 土壤化学性状的测定 |
2.3.3 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
2.4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
2.4.1 主成分分析法 |
2.4.2 模糊综合数学法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三章 四川植烟土壤物理特征特性 |
3.1 土壤质地 |
3.2 土壤穿透阻力 |
3.3 土壤容重 |
3.4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 |
3.5 土壤田间持水量 |
3.6 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 |
3.7 讨论 |
3.7.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物理性状差异 |
3.7.2 四川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四川植烟土壤化学特征特性 |
4.1 土壤pH |
4.2 土壤全氮、碱解氮 |
4.3 土壤全磷、有效磷 |
4.4 土壤全钾、速效钾 |
4.5 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 |
4.6 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 |
4.7 讨论 |
4.7.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化学性状差异 |
4.7.2 四川植烟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四川植烟土壤生物学特征特性 |
5.1 土壤有机质 |
5.2 土壤可溶性碳、微生物碳、可溶性氮、微生物氮 |
5.3 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关性 |
5.4 讨论 |
5.4.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生物学性状差异 |
5.4.2 四川植烟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四川植烟土壤健康评价 |
6.1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6.2 主成分分析法 |
6.2.1 主成分个数、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
6.2.2 公共因子的主成分表达式 |
6.2.3 主成分综合得分 |
6.3 .模糊数学综合法 |
6.3.1 确定函数隶属度值 |
6.3.2 评价指标权重 |
6.3.3 土壤健康综合指数 |
6.4 土壤健康综合指数比较 |
6.5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验证 |
6.5.1 田间定点跟踪评价 |
6.5.2 小区域土壤健康评价的验证 |
6.6 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图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特色农产品 |
2.1.3 电子商务 |
2.1.4 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5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
2.2 基础理论 |
2.2.1 供应链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逻辑关系 |
3.1 乡村振兴战略简述 |
3.2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简述 |
3.3 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
3.4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逻辑起点 |
3.5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内在逻辑 |
3.5.1 四川省农业产业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破局 |
3.5.2 四川省农业文化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整合 |
3.5.3 四川省农业人才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助力 |
3.5.4 四川省农业生态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 |
3.5.5 四川省农业组织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助推 |
3.6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实逻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史阶段 |
4.1.1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初建阶段 |
4.1.2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阶段 |
4.1.3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全面发展阶段 |
4.2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成就 |
4.3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SWOT—PEST分析 |
4.3.1 内部优势条件分析 |
4.3.2 内部劣势条件分析 |
4.3.3 外部机遇条件分析 |
4.3.4 外部挑战条件分析 |
4.3.5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的SWOT—PEST矩阵分析 |
4.4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
4.4.1 政策落地落实有效性不强 |
4.4.2 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有待提升 |
4.4.3 服务应用能力不足 |
4.4.4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业专业人才匮乏 |
4.5 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
4.5.1 政策制定的认识意识不够充分 |
4.5.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提高 |
4.5.3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融合不充分 |
4.5.4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简述 |
5.1.1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
5.1.2 选取该实例的主要原因 |
5.2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管理与运营 |
5.2.1 “四川扶贫”的管理 |
5.2.2 “四川扶贫”的运营模式 |
5.3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
5.3.1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
5.3.2 结论分析 |
5.4 乡村振兴下“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
6.1 以“科学配套、完善机制、增强意识”为重点,筑牢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 |
6.2 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完善组织”为重点,提升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特色 |
6.3 以“保护生态、打造品牌、拓展产品”为重点,突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品绿色 |
6.4 以“技术支撑、人才培育、提升效率”为重点,夯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效率底色 |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密肥组合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
1.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
1.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
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
3 密肥组合对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 |
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
5 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影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指标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籽粒蛋白质含量 |
1.3.2 籽粒硬度 |
1.3.3 籽粒容重 |
1.3.4 籽粒出粉率 |
1.3.5 面粉湿面筋含量 |
1.3.6 面粉溶剂保持力 |
1.3.7 面团粉质参数 |
1.3.8 面粉糊化特性 |
1.3.9 饼干品质 |
1.3.10 面条品质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指标筛选 |
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筛选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品质指标的栽培调控效应及指标间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籽粒蛋白质含量 |
1.2.2 籽粒硬度 |
1.2.3 籽粒容重 |
1.2.4 籽粒出粉率 |
1.2.5 面粉湿面筋含量 |
1.2.6 面粉溶剂保持力 |
1.2.7 面团粉质参数 |
1.2.8 面粉糊化特性 |
1.2.9 饼干品质 |
1.2.10 面条品质 |
1.2.11 吹泡仪参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
2.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的影响 |
2.1.1.1 溶剂保持力变异分析 |
2.1.1.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
2.1.1.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
2.1.1.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
2.1.1.5 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2.1.1.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1.1.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
2.1.2 密肥组合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的影响 |
2.1.2.1 溶剂保持力的变异分析 |
2.1.2.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
2.1.2.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
2.1.2.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
2.1.2.5 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2.1.2.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1.2.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
2.2 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2.2.1 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
2.2.2 中筋小麦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调控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茎蘖动态 |
1.2.2 叶面积指数 |
1.2.3 干物质积累量 |
1.2.4 产量及其结构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2.1.1 对弱筋小麦宁麦13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2.1.1.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
2.1.1.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1.1.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1.1.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1.2 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2.1.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
2.1.2.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1.2.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1.2.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不同品质水平下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
2.2.1 弱筋小麦宁麦13不同品质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结构特征 |
2.2.1.1 产量及其构成 |
2.2.1.2 群体茎蘖动态 |
2.2.1.3 叶面积指数 |
2.2.1.4 干物质积累量 |
2.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 |
2.2.2.1 产量及其构成 |
2.2.2.2 群体茎蘖动态 |
2.2.2.3 叶面积指数 |
2.2.2.4 干物质积累量 |
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2.3.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栽培技术 |
2.3.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茎鞘碳代谢特征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可溶性糖含量 |
1.2.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 |
1.2.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
1.2.4 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 |
1.2.5 茎鞘中葡萄糖、蔗糖含量 |
1.2.6 淀粉含量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组合对茎鞘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 |
2.2 小麦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3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中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2.3.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变化 |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
2.3.3 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
2.4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鞘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5 密肥组合对小麦茎鞘葡萄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
1.2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途径 |
1.2.1 密肥组合对中筋与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及类型间差异 |
1.2.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
1.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
1.2.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征 |
1.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
1.2.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研究 |
1.2.3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 |
1.5.2 本文不足 |
2.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
3.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四川省农业概况 |
3.2 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成 |
3.2.1 农业结构体系现状 |
3.2.2 农产品产业链现状 |
3.2.3 农业多功能价值实现现状 |
3.3 波特钻石模型对四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分析 |
3.3.1 生产要素 |
3.3.2 需求条件 |
3.3.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3.3.4 同业竞争 |
3.3.5 政府行为 |
3.3.6 机遇 |
3.4 本章小结 |
4.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
4.1 建立层次的结构模型 |
4.1.1 指标构建原则 |
4.1.2 指标选择 |
4.1.3 评价方法 |
4.2 全国10 个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测算与排序 |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2 发展水平测算与排序 |
4.3 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排序分析 |
4.3.1 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总体分析 |
4.3.2 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优势分析 |
4.3.3 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短板分析 |
4.4 四川省与国内其他农业强省比较 |
4.4.1 四川省与广东省比较 |
4.4.2 四川省与山东省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对策 |
5.1 加强政策指导,创新农业思路 |
5.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5.2.1 优化传统农区主导产业 |
5.2.2 农、林、牧、渔、副业结构 |
5.2.3 重点发展优势畜牧业 |
5.3 完善农业产业链 |
5.3.1 完善现代化农业加工体系 |
5.3.2 加快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 |
5.3.3 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 |
5.4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
5.4.1 打造四川特色休闲农业 |
5.4.2 重视培育农业专业人才 |
5.4.3 农业多功能性市场化 |
5.5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四川丘陵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种植制度研究进展 |
2.1 国际种植制度研究进展 |
2.2 国内种植制度研究进展 |
2.3 四川种植制度研究进展 |
3.研究内容与方案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四川丘陵区地理范围 |
3.1.2 四川丘陵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案 |
4.相关理论基础 |
4.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4.2 粮食安全理论 |
4.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5.四川丘陵地区种植模式 |
5.1 多熟种植模式 |
5.1.1 旱地麦-玉-薯为主的多熟制 |
5.1.2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
5.1.3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 |
5.2 饲草种植模式 |
5.3 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 |
6.种植制度发展趋势 |
6.1 耕地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
6.2 农作物结构变化 |
6.3 熟制变化 |
6.4 种植模式的演变 |
6.5 种植制度现状分析 |
6.6 各类种植制度发展前景分析 |
7.四川丘陵区种植制度的发展原则及对策 |
7.1 种植制度优化发展原则 |
7.1.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原则 |
7.1.2 保证粮食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
7.1.3 科技兴农、持续发展的原则 |
7.2 种植制度优化发展对策 |
7.2.1 发展多元结合的种植模式 |
7.2.2 鼓励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
7.2.3 科技兴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进展 |
2.1 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2.1.1 产量及构成 |
2.1.2 加工品质 |
2.1.3 外观品质 |
2.1.4 营养品质 |
2.1.5 蒸煮食味特性 |
2.2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2.2.1 产量及其构成 |
2.2.2 加工品质 |
2.2.3 外观品质 |
2.2.4 营养品质 |
2.2.5 蒸煮食味品质 |
2.3 播种期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2.3.1 产量及其构成 |
2.3.2 加工品质 |
2.3.3 外观品质 |
2.3.4 营养品质 |
2.3.5 蒸煮食味品质 |
2.4 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 |
2.4.1 淀粉结构特性 |
2.4.2 淀粉糊化特性 |
3 研究的思路 |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氮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氮肥水平下软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2.2 不同施氮水平下优质稻米的品质性状 |
2.2.1 加工品质 |
2.2.2 外观品质 |
2.2.3 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
2.2.4 蒸煮米饭食味特性 |
2.3 食味值与稻米品质间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软米粳稻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适宜施氮量 |
3.2 施氮量对软米粳稻南粳9108与南粳5055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施氮量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1 淀粉提取 |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
1.4.7 淀粉RVA谱分析 |
1.4.8 淀粉DSC分析 |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
2.2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 |
2.3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
2.4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影响 |
2.5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
2.6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2.7 水稻淀粉结构特性与糊化特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施氮量对稻米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
3.2 施氮量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运筹对软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氮肥运筹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2.3 氮肥运筹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2.4 氮肥运筹对稻米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2.5 氮肥运筹对稻米的米饭蒸煮食味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与5055产量的影响 |
3.2 氮肥运筹对南粳9108与5055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1 淀粉提取 |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
1.4.7 淀粉RVA谱分析 |
1.4.8 淀粉DSC分析 |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
2.2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的影响 |
2.3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
2.4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膨胀势的影响 |
2.5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
2.6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氮肥运筹对水稻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
3.2 氮肥运筹对水稻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播期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栽培管理 |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1.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
1.4.3 温光资源的记载 |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播期对软米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
2.3 播期对软米粳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
2.4 播期对软米粳稻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
2.5 播期对软米粳稻米饭食味特性的影响 |
2.6 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与温光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播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2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播期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栽培管理 |
1.4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1.4.1 淀粉提取 |
1.4.2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 |
1.4.3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1.4.4 X射线衍射分析 |
1.4.5 淀粉表层有序结构分析 |
1.4.6 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势的测定 |
1.4.7 淀粉RVA谱分析 |
1.4.8 淀粉DSC分析 |
1.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期对稻米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影响 |
2.2 播期对稻米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的影响 |
2.3 播期对稻米淀粉相对结晶度与红外特性的影响 |
2.4 播期对稻米淀粉膨胀势的影响 |
2.5 播期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
2.6 播期对稻米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播期对稻米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
3.2 播期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氮肥水平对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1.2 氮肥水平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1.3 氮肥运筹对软米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
1.4 氮肥运筹对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1.5 播期对软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6 播期对稻米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
2 讨论 |
2.1 南粳9108与南粳5055氮肥合理施用技术 |
2.2 南粳9108与南粳5055的适宜播种期 |
2.3 淀粉的结构、糊化特性与蒸煮食味间的相关关系 |
3 创新点 |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家庭农场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家庭农场的概念 |
2.1.2 家庭农场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2.2.2 土地规模经营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3.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 |
3.1 青白江区发展概况 |
3.1.1 青白江区概况 |
3.1.2 青白江区农业概况 |
3.2 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调查 |
3.2.1 样本基本情况 |
3.2.2 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
3.2.3 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经营情况 |
3.2.4 纯粮食家庭农场不同规模的经营状况 |
3.2.5 青白江区农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分析 |
3.2.6 家庭农场贷款受阻情况调查 |
3.2.7 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
4.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缺乏资金的支持 |
4.1.2 家庭农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不理想 |
4.1.3 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依然难以落地 |
4.1.4 农场经营结构较为单一,“卖粮难”问题依然较大 |
4.1.5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与家庭农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
4.2 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4.2.1 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 |
4.2.2 土地流转机制与管理存在缺陷 |
4.2.3 社会化服务与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
4.2.4 劳动力素质差,技术管理人才缺乏 |
4.2.5 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足,融资难 |
5.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借鉴 |
5.1 美国 |
5.1.1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征 |
5.1.2 美国家庭农场制度发展的动力 |
5.1.3 美国家庭农场制度的启示和经验 |
5.2 法国 |
5.2.1 法国家庭农场制度的现状与特征 |
5.2.2 法国家庭农场制度发展的动力 |
5.2.3 法国家庭农场制度的启示和经验 |
6.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转变发展思路,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
6.2.2 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
6.2.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
6.2.4 构建家庭农场主体的培育机制,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 |
6.2.5 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对新沂市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稻麦的概念 |
1.1 优质稻谷的概念 |
1.2 优质小麦的概念 |
1.2.1 优质即品质优良。 |
1.2.2 专用小麦就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小麦。 |
1.2.3 品质稳定。 |
2 新沂市稻麦生产现状 |
2.1 品种多乱杂,优质品种不连片 |
2.2 优质品种面积小,不能形成规模,优质不优价 |
2.3 栽培方式多样化,播期极不一致,品质良莠不齐 |
2.4 直播稻的存在直接影响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 |
3 优质稻麦品种的筛选 |
3.1 优质粳稻品种 |
3.2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
4 优质稻麦产业发展对策 |
4.1 从环境优势方面加强宣传,打造优质稻麦品牌 |
4.2 从田间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
4.3 从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打造全国绿色食品稻麦原料基地 |
4.4 从优质品种供应方面找准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统一供种,促进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
(10)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优质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优质稻生产的必要性 |
1.1 是发展丰乐农业的需要 |
1.2 是发展丰乐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 |
1.3 是解决丰乐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 |
1.4 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优质产品优势的有效途径 |
2 优质稻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中高档优质稻面积小 |
2.2 产销衔接差, 尚无带动优质水稻生产的龙头企业 |
2.3 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 影响优质水稻生产发展 |
2.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投入不足 |
3 优质稻发展对策 |
3.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
3.2 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 |
3.3 认真抓好优质稻示范工程 |
3.4 加大科技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
3.5 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米业龙头企业 |
3.6 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
四、对四川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侧记[J]. 孙信志. 民主法制建设, 2021(08)
- [2]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D]. 肖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吕黎朝.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D]. 杭雅文. 扬州大学, 2020(04)
- [5]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研究[D]. 喻珍.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四川丘陵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研究[D]. 刘亚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三种关键栽培措施对软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朱大伟. 扬州大学, 2018(12)
- [8]青白江区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叶果.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9]对新沂市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的思考[J]. 盛焕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6)
- [10]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优质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周晓容.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