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米乳饮料生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慧,闵钟熳,任建军,张健铭,许瀚文[1](2020)在《乳酸菌发酵米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以大米为原料经乳酸菌发酵研制的乳酸菌发酵米乳深受消费者喜爱。介绍乳酸菌发酵米乳的营养成分和生产工艺,阐述国内外对乳酸菌发酵米乳的研究情况,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期为开发营养健康的饮料新产品提供参考。
焦捷[2](2018)在《百合大米乳饮料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且稳健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吃饱穿暖后,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21世纪,人们更加注重培养绿色有机蔬菜,注重三餐的营养搭配,力求达到健康的生活状态。因此,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各饮料企业中百合大米乳饮料的生产情况,研究如何改进其生产工艺,提升关键技术水平。
邢贝贝[3](2018)在《米谷蛋白热聚集行为及其乳化性能研究与工厂设计》文中认为谷蛋白在大米蛋白中的含量非常高,但因其难溶于水的特性,在热作用下进一步聚集沉积而成为下脚料。谷蛋白聚集是大米加工和陈放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影响着相关食品的质量和谷蛋白的利用。目前,有关于谷蛋白在碱性条件下(pH 11.0)形成的无定型聚集的相关研究,但在酸性(pH 2.0)和中性(pH 7.0)条件下的聚集行为尚未见文献报道,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酸性条件下蛋白热聚集形成纤维化聚集体,聚集体溶解性及乳化性能显着提高。因此,本文以大米谷蛋白为原料,采用经典的分步提取法提取大米谷蛋白,进而对谷蛋白在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条件下的聚集行为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高压微射流处理热聚集体分析其功能与结构的变化,对其O/W型乳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热处理结合pH调整,尤其是纤维化改性对谷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产物的乳液体系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对大米谷蛋白进行热处理,通过测定谷蛋白的溶解性、粒径等变化,表征其聚集行为,通过电泳、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仪器方法及巯基含量分析,阐明pH对大米谷蛋白热聚集的影响,并探讨谷蛋白热聚集机理。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的聚集体具有最高的溶解性,粒径最小,平均粒径在120 nm;SDS-PAGE结果显示大米谷蛋白在碱性条件下形成了大分子聚集体,聚集更彻底,游离巯基含量由25.8降至11.0μmol/g。三种pH下的热处理谷蛋白α-螺旋含量均显着增多,β-折叠含量显着减少。SEM结果表明,在pH 2.0下大米谷蛋白热聚集属于纤维化聚集,在pH 7.0和11.0条件下谷蛋白热聚集属于无定形聚集,巯基或二硫键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是导致谷蛋白聚集的原因。(2)天然大米谷蛋白通过酸法热处理(pH 2.0,90°C,30 min)制备纤维化热聚集体,采用高压微射流处理(35、70、105、140 MPa),以未经热处理和高压处理的样品为对照,对样品形貌、粒径、δ电位,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热特性,流变性、乳化性能及二级结构组成等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高压处理对其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处理后,样品结构变疏松,粒度增大,加热后粒径由146.93±1.04 nm增加到184.77±4.82 nm,表观粘度减小;总游离巯基含量先增加后减小,乳化性及其稳定性先上升后下降,70 MPa时达到最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30.08±0.75 m2/g和150.58±2.03 min;电位和表面疏水性的变化较小,热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二级结构组成α-螺旋、β-转角增加,β-折叠减少,NRG的β-折叠为42.32%减少到37.41%。低压会使蛋白进一步聚集,较高的压力则会使其解聚;70 MPa处理的样品具有较好的乳化特性和热稳定性,为其应用提供参考。(3)将天然和热处理大米谷蛋白(pH 2.0,7.0和11.0)用于稳定O/W型乳液,研究了离子强度、蛋白聚集程度和环境因素对蛋白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显着影响了乳液的结构、粒径和分层稳定性。同时,通过粒径、微结构观察,界面蛋白组成和稳定性等指标得出,在pH 2.0的条件下加热聚集的大米谷蛋白能更好的稳定O/W型乳液,相比之下,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热聚集体并不能达到稳定乳液的效果。(4)进行了年产3600吨花生米乳饮料的工厂设计。确定了工艺流程,产品方案和规格,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的要求。设计包括生产车间主要设备选型,热量、水电汽及劳动力平衡计算,主要经济定额指标计算等。同时,对公用系统部分,建筑部分,安全卫生部分,综合经济部分,环保部分进行了设计。
吴文婷,袁美兰[4](2015)在《米乳制作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大米为原料,对米乳制作的工艺条件,如米水比、α-淀粉酶水解条件、稳定剂种类和添加量进行研究,并且采用正交试验对产品的配方进行设计,得到米乳生产的工艺条件为米水比1∶15,α-淀粉酶添加量0.4%,水解时间40 min;产品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1.5%,奶粉2.0%,复合稳定剂(CMC-Na+海藻酸钠)0.17%+0.50%(均为质量百分比)。
蒙六妹[5](2015)在《米乳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对米乳饮料进行概述,从米乳饮料的原料米选择和原料米的预处理以及米乳饮料的营养保健等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分析的方法,探究米乳饮料加工中的关键技术,本文用单因素法分别采用微波膨化和酶解的工艺加工方法研究米乳饮料加工的关键技术,得出米的最佳膨化时间、膨化功率、原料米中水的含量以及物料厚度等,获得米乳饮料最佳微波膨化的工艺条件。同时通过酶解试验,分析料水、酶解时间及解温度等关键技术对酶解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的酶解工艺条件。最后简要分析均质压力对米乳饮料加工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稳定性最好时的均质压力。
周颖,李保国[6](2015)在《米乳饮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前大米主要作为口粮食用,对其深加工还远远不够。因此,以大米为原料进行米乳饮料的研发具有潜在的市场。分别从米乳饮料原料米的选择和预处理、营养保健、稳定性和特殊米乳加工工艺的研究等方面,综述国内外米乳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功能性米乳饮料的国内市场前景。
高琦,褚中秋,段华妮,徐正进,薛友林[7](2014)在《大米饮料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米是我国人民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需求的一种主要营养源,然而我国大米的深加工率较低。因此,以大米及副产物为原料进行饮料的研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总结整理前人对大米饮料所进行的研究,将其大体分为三类:大米软饮料、大米复合饮料与大米发酵型饮料,并按不同分类对已有的大米饮料从配方、工艺及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
孔宇[8](2014)在《一种稳定型米乳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针对米乳饮料稳定差,易老化等问题,探索出一套能有效改善米乳稳定性的加工工艺,并建立其贮藏期预测模型。以还原糖含量为指标确定的最佳酶解工艺为:α-淀粉酶添加量为6.5KNU/100g,β-淀粉酶添加量加酶量117DP0/100g,酶解温度58.5±0.5℃,pH5.5,酶水解作用适宜时间为2.5h。使用模糊评价法对米乳的配方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米乳的适宜配方为奶粉2.3%,米乳80.65%,白砂糖2.5%。以稳定系数为指标,研究了单甘脂、蔗糖酯和吐温-80对米乳稳定性的影响。最终确定单甘脂:蔗糖酯:吐温-80=0.22:0.56:0.22,乳化剂的HLB=10.30,该条件下米乳稳定性效果较好。以稳定系数和流体粘度为指标,研究了六种增稠剂对米乳稳定性的影响,最终选择出一种复合增稠剂对米乳的稳定性较好,复合增稠剂的最佳配比为黄原胶:CMC:槐豆胶=0.24:0.38:0.38。以稳定系数为指标,研究了复合乳化剂、复合增稠剂、油脂的添加量对米乳稳定性的影响。各组分的添加量为增稠剂0.25%,乳化剂0.15%,油脂0.52%。通过多次重复实验,研究出米乳最佳均质工艺为:均质压力30MPa,均质次数2次,均质温度50℃。通过对米乳稳定性和粒径分布的分析,确定米乳的粒径分布均一度高,米乳的稳定性好。流变仪测定米乳的流变特性表明米乳属于假塑性流体。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建立了米乳的贮藏期预测模型。
闵甜,潘伯良,吴晖,余稳稳,郭亚鹏,赖富饶,李臻,李杰[9](2012)在《利用小曲发酵生产米乳饮料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大米和牛乳为原料,探究在小曲发酵得到的大米发酵液中加入牛乳制成含有牛乳的大米饮料的工艺过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因素对米乳发酵饮料品质的影响,正交优化确定了制作米乳发酵饮料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为接种量3%,前发酵时间6h,后发酵时间24h,牛乳的添加量为15%。利用小曲发酵生产米乳饮料最佳工艺制做的米乳发酵饮料色泽乳白,质地均一,米乳香浓厚,酒酿香味醇正,口感细腻,酸甜可口。
潘伯良,胡晓溪,吴晖,李杰,李臻,赖富饶,郭亚鹏[10](2012)在《碎米米乳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以碎米为主要原料制备米乳饮料的工艺。运用α-淀粉酶对米浆进行液化,糖化酶进行糖化,取酶解后的上清液进行饮料配制。对饮料配方及稳定性条件做正交优化,以产品的感官评分和稳定系数为指标,选出米乳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碎米10%、牛奶2%、低聚果糖2%、蔗糖3%;最佳稳定性条件为蔗糖酯0.1%、CMC 0.02%、海藻酸钠0.1%、均质压力40 MPa。所得产品口感、风味、稳定性均获得满意效果。
二、大米乳饮料生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米乳饮料生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酸菌发酵米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酸菌发酵米乳的营养价值 |
2 乳酸菌发酵米乳的生产工艺 |
2.1 工艺流程 |
2.2 操作要点 |
2.2.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
2.2.2 磨浆和过滤 |
2.2.3 添加辅料 |
2.2.4 糊化和糖化 |
2.2.5 灭菌 |
2.2.6 生产发酵剂的制备 |
2.2.7 接种发酵 |
2.2.8 成品检验 |
3 乳酸菌发酵米乳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内现状 |
3.2 国外现状 |
4 乳酸菌发酵米乳的发展前景 |
(2)百合大米乳饮料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 百合与大米的营养成分概述 |
1.1 百合 |
1.2 大米 |
2 百合大米乳的生产工艺 |
2.1 百合大米乳饮料的制作材料及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设备 |
2.2 百合大米乳饮料的制作方法 |
2.2.1 百合大米乳饮料的测定方法 |
2.2.2 百合与大米水解条件的确定 |
2.2.3 百合大米乳饮料原料配方的确定 |
2.2.4 百合大米乳饮料稳定性的测定 |
3 百合大米乳的关键技术 |
3.1 百合大米乳饮料生产工艺大致流程 |
3.2 百合大米饮料生产操作要点 |
3.2.1 百合干片的预处理 |
3.2.2 大米的预处理 |
3.2.3 百合与大米的调和配比 |
3.2.4 均质、脱气、灌装、灭菌、冷却 |
4 结束语 |
(3)米谷蛋白热聚集行为及其乳化性能研究与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大米蛋白简介 |
1.1.1 大米蛋白的成分 |
1.1.2 大米蛋白的营养性 |
1.1.3 大米谷蛋白 |
1.2 蛋白质聚集行为 |
1.2.1 蛋白质的无定形聚集 |
1.2.2 蛋白质的纤维化自组装聚集 |
1.2.3 大米谷蛋白的热聚集 |
1.3 微射流均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微射流均质概述 |
1.3.2 微射流均质原理 |
1.3.3 微射流均质的应用 |
1.4 蛋白质乳化性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蛋白质的乳化性质 |
1.4.2 蛋白质稳定的O/W型乳液 |
1.4.3 蛋白聚集体稳定乳液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5.1 本课题来源 |
1.5.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米谷蛋白的热聚集行为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料预处理 |
2.3.2 大米谷蛋白制备 |
2.3.3 大米谷蛋白热处理 |
2.3.4 蛋白质溶解性测定 |
2.3.5 大米谷蛋白聚集体粒径测定 |
2.3.6 热处理大米谷蛋白电位测定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
2.3.8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
2.3.9 大米谷蛋白聚集体游离巯基测定 |
2.3.10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 |
2.3.1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大米谷蛋白热聚集体溶解性分析 |
2.4.2 大米谷蛋白聚集体粒径及电位分析 |
2.4.3 扫描电镜观察 |
2.4.4 SDS-PAGE分析 |
2.4.5 大米谷蛋白热聚集体游离巯基的结果分析 |
2.4.6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4.7 红外光谱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微射流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米谷蛋白溶液的制备和热聚集 |
3.3.2 高压微射流处理 |
3.3.3 表面形貌的观察 |
3.3.4 粒度分析 |
3.3.5 电位分析 |
3.3.6 内源荧光 |
3.3.7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3.3.8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
3.3.9 浊度的测定 |
3.3.10 差示扫描量热测量 |
3.3.11 红外光谱分析 |
3.3.12 流变性能的测定 |
3.3.13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EM结果分析 |
3.4.2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粒径的影响 |
3.4.3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电位的影响 |
3.4.4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4.5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浊度的影响 |
3.4.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4.7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内源荧光光谱的影响 |
3.4.8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
3.4.9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热特性的影响 |
3.4.10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
3.4.11 高压处理对米谷蛋白热聚集体乳化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种pH下的谷蛋白聚集体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米谷蛋白热处理 |
4.3.2 乳液的制备 |
4.3.3 乳液粒度的测定 |
4.3.4 乳液电位的测定 |
4.3.5 乳液的微结构观察 |
4.3.6 乳液的分层稳定性测定 |
4.3.7 乳液的热耐受性、酸耐受性及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4.3.8 离子强度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乳液液滴的粒度及微结构 |
4.4.2 乳液分层稳定性 |
4.4.3 环境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4.4.4 离子强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年产3600吨花生米乳饮料的工厂设计 |
5.1 引言 |
5.2 厂区平面设计 |
5.2.1 厂址选择 |
5.2.2 总布局设计 |
5.3 工艺部分 |
5.3.1 品种 |
5.3.2 规格 |
5.3.3 质量要求 |
5.3.4 生产方案 |
5.3.5 工艺流程 |
5.3.6 原辅材料 |
5.3.7 包装材料规格和要求 |
5.3.8 物料衡算 |
5.3.9 设备选型和计算 |
5.3.10 生产车间水、电、气用量 |
5.3.11 劳动力平衡 |
5.3.12 建筑要求及车间平面布置 |
5.4 公用系统 |
5.4.1 概述 |
5.4.2 给排水系统 |
5.4.3 供电系统 |
5.4.4 供汽系统 |
5.5 综合管理 |
5.5.1 企业原则 |
5.5.2 工作制度 |
5.6 环保 |
5.6.1 概述 |
5.6.2 设计依据 |
5.6.3 保护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米乳制作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3.3 大米粉浸泡和糊化加水量的确定 |
1.3.4 α-淀粉酶水解条件的确定 |
1.3.5 稳定剂种类和添加量的确定 |
1.3.6 产品配方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米粉浸泡和糊化加水量的结果 |
2.2 α-淀粉酶水解条件的确定 |
2.3 稳定剂种类和添加量的结果 |
2.3.1 海藻酸钠添加量的研究 |
2.3.2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的添加量及其稳定性研究 |
2.4 米乳配方的确定 |
3 结论 |
(5)米乳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米乳饮料加工概述 |
1.1 原料米的选择 |
1.2 原料米的预处理 |
1.3 米乳的营养保健 |
2 米乳饮料加工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微波膨化试验和酶解试验分析 |
3 稳定性试验 |
4 结语 |
(6)米乳饮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原料米的选择和预处理 |
1.1原料米的选择 |
1.2原料米的预处理 |
2米乳的营养保健 |
3米乳饮料稳定性 |
3.1乳化剂和增稠剂的使用 |
3.2酶解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3.3pH值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3.4均质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3.5稳定性的判定 |
4特殊米乳加工工艺 |
4.1无蔗糖米乳 |
4.2花生米乳 |
4.3米乳乳酸饮料 |
5国内外研究进展 |
6展望 |
(7)大米饮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米软饮料 |
1.1 碎米米乳饮料 |
1.2 无蔗糖米乳饮料 |
1.3 大米和糙米乳饮料 |
1.4 米蛋白饮料 |
1.5 大米胚饮料 |
2 大米复合饮料 |
2.1 米露 |
2.2 糙米果汁饮料 |
2.3 茶米饮料 |
2.4 花生米乳复合饮料 |
2.5 大米百合乳饮料 |
2.6 桑叶米乳饮料 |
2.7 糙米大豆蛋白饮料 |
2.8 米芽豆乳 |
3 大米发酵型饮料 |
3.1 米乳乳酸饮料 |
3.2 大米百合发酵型乳酸饮料 |
3.3 大米大豆发酵饮料 |
3.4 大米山药等复合发酵饮料 |
3.5 糙米酒 |
3.6 大米莲子清酒 |
4 发展前景 |
(8)一种稳定型米乳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米概况 |
1.1.1 大米的营养价值 |
1.1.2 我国大米的加工现状 |
1.2 谷物饮料 |
1.2.1 谷物饮料的现状 |
1.2.2 国内米乳饮料的现状 |
1.2.3 国外米乳现状 |
1.2.4 米乳饮料存在的问题 |
1.3 稳定型米乳制备 |
1.3.1 超微粉碎技术 |
1.3.2 酶解工艺 |
1.3.3 稳定性及其机理 |
1.3.4 乳化剂 |
1.3.5 增稠剂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原料的筛选与处理 |
2.2.2 米乳酶解工艺 |
2.2.3 米乳风味的调制 |
2.2.4 乳化剂的乳化效果研究 |
2.2.5 增稠剂的稳定效果研究 |
2.2.6 稳定效果的评价方法 |
2.2.7 均质工艺优化 |
2.2.8 灭菌条件的确定 |
2.2.9 贮藏期预测 |
2.2.10 米乳的流变特性 |
2.2.11 米乳主要品质指标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米乳酶解工艺的确定 |
3.1.1 α-淀粉酶酶解工艺 |
3.1.2 β-淀粉酶酶解工艺优化 |
3.1.3 复合酶水解工艺确定 |
3.1.4 酶解前后米乳体系的变化 |
3.2 米乳风味的调制 |
3.2.1 权重的确定 |
3.2.2 米乳调制最佳方案的确定 |
3.3 饮料稳定性研究 |
3.3.1 单一乳化剂的乳化效果研究 |
3.3.2 复合乳化剂的确定 |
3.3.3 复合乳化剂验证实验 |
3.3.4 单一增稠剂的稳定效果研究 |
3.3.5 复合增稠剂的确定 |
3.3.6 复合增稠剂验证实验 |
3.3.7 乳化剂、增稠剂、油脂的响应面优化 |
3.3.8 均质 |
3.4 米乳饮料贮藏期模型的建立 |
3.4.1 米乳饮料贮藏过程中沉淀率的变化 |
3.4.2 沉淀率反应速度常数K值的测定和反应级数的确定 |
3.4.3 温度系数Q10的计算 |
3.4.4 米乳饮料贮藏寿命预测 |
3.5 米乳流变特性 |
3.6 米乳产品质量指标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9)利用小曲发酵生产米乳饮料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主要材料 |
1.1.2 主要仪器 |
1.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 选料: |
(2) 预处理: |
(3) 蒸煮、冷却: |
(4) 前发酵: |
(5) 均质: |
(6) 过滤: |
(7) 后发酵: |
(8) 调制: |
(9) 均质: |
(10) 杀菌: |
(11) 冷却、包装: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感官评分标准 评价标准选15人对成品饮料的色 |
1.3.2 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1) 糖度的测定: |
(2) pH的测定: |
(3) 酒精度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分析 |
2.1.1 接种量对大米乳饮料的影响 |
2.1.2 前发酵时间对大米乳饮料的影响 |
2.1.3 后发酵时间对大米乳饮料的影响 |
2.1.4 牛乳的添加量对大米乳饮料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 |
2.3 成品质量标准 |
2.3.1 感官指标[9] |
2.3.2 理化指标 |
2.3.3 微生物指标 |
3 结论 |
(10)碎米米乳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工艺操作要点 |
1.2.3 感官评分标准 |
1.2.4 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烘焙条件对成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饮料的调配 |
2.3 米乳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
3 产品质量标准 |
3.1 感官指标 |
3.2 理化指标 |
3.3 微生物指标 |
4 结论 |
四、大米乳饮料生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酸菌发酵米乳研究进展[J]. 李佳慧,闵钟熳,任建军,张健铭,许瀚文.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0(05)
- [2]百合大米乳饮料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J]. 焦捷. 食品安全导刊, 2018(31)
- [3]米谷蛋白热聚集行为及其乳化性能研究与工厂设计[D]. 邢贝贝. 南昌大学, 2018(02)
- [4]米乳制作的工艺研究[J]. 吴文婷,袁美兰. 农产品加工, 2015(18)
- [5]米乳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J]. 蒙六妹. 现代食品, 2015(13)
- [6]米乳饮料研究进展[J]. 周颖,李保国.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5(02)
- [7]大米饮料研究进展[J]. 高琦,褚中秋,段华妮,徐正进,薛友林.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4(05)
- [8]一种稳定型米乳饮料的研制[D]. 孔宇.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9]利用小曲发酵生产米乳饮料的工艺研究[J]. 闵甜,潘伯良,吴晖,余稳稳,郭亚鹏,赖富饶,李臻,李杰. 食品与机械, 2012(02)
- [10]碎米米乳饮料的研制[J]. 潘伯良,胡晓溪,吴晖,李杰,李臻,赖富饶,郭亚鹏. 现代食品科技,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