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论文文献综述)
杨叔子,肖海涛[1](2021)在《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杨叔子院士专访》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文化素质教育掀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突破几十年来狭窄的专业教育、走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杨叔子院士在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率先倡导和大力推行文化素质教育;随后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引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杨叔子院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阐释:文化素质教育的兴起,是针砭时弊、合乎潮流,涉及根本;教育的本质既是文化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以文化人",构建人的文化生命;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要"背靠五千年,坚持‘三个面向’",文化要传承,经典须诵读,诗教要先行。总的看来,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是行之有效的。
许锋华,陈俊源,张斌[2](2018)在《杨叔子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叔子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成绩斐然,这主要源于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体悟以及对我国传统教育精粹的弘扬。杨叔子强调,培养研究生,一要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一般文化基础与专业文化基础,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与人文文化基础;二要树立学科交叉意识,养成跨学科问题求解能力;三要"做学合一",既"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以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融合来寻求创新;四要以德立身,将爱国情怀与学术道德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向导;此外,导师应怀仁爱之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刘献君,罗家才[3](2017)在《守正出新的大学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文中研究说明华中科技大学建校65年来,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抓住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不断创新,一直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抚今追昔,校长力排众议选择校址,为学校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师资和教学水平;创办理科、文科,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学研产三足鼎立,以服务求发展;优选并校方案,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举办"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推进国际化走向新阶段,可谓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七个关键节点。
曾维华[4](2017)在《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文中研究表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指涉人性的完整、关注健全人与整全人的培育,关注人的自由与通达,二者都为的是人性的整全、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张扬以及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是对大学教育本身的一种超越,是对人与大学的超越性的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大学教育事业原本是一项成“人“的事业,让人成为更为智慧、更为通达与健全的人,达成人的解放的归旨。这一目的的达成则需要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大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启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价值。因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旨归在于人的解放,使人不断的走向自由,并不断维护和发展自由。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不断跃升的过程,人的解放也是为着维护与发展自由的,从而促进人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解放的目的的达成,就必须依托于大学人文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在大学的不断引入并得到加强,使得人文教育受到了科学教育的挤压,专业主义、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也浸染着整个大学教育,大学人文教育遭遇着诸如:功利主义的排斥,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课程的地位旁落,工具理性,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等等困境,致使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旁落、式微,进而给大学教育发现人、成全人与解放人的目标带来了阻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就成为了人的解放的解决之道。人文教育能够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超越功利与欲望,进而促进人不断地走向解放。人的解放就是意味着要摆脱束缚,摆脱压制,超越功利,超越欲望,从各种旧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唯科学主义的侵蚀,防止各种限制或压抑人的枷锁,阻止人的过于功利性与物质主义的倾向,使人的发展具有人文性,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促进人不但获得物质的解放、肢体的解放等外在的解放,更为重要的,也是更为深层次的是促进人走向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这是人的解放的本真意义所在。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大学人文教育就需要从体制、观念、理念以及教育实践(行动)上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彰显大学教育的神圣,凸显大学教育的灵性,施展好大学教育的智慧,让大学这一生命体更具有活力,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则必然需要彰显大学人文教育,以求得人的解放。因此对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进行思考与审理是必要的。
杨叔子[5](2014)在《机械制造学科的地位、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5月2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迎来了最尊贵的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曾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杨叔子院士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把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紧密结合,致力于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交叉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
刘晓艳[6](2014)在《地方理工院校国学教育的困思与探索》文中提出理工院校也应当高度重视国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相互激荡、道德修养与科学技能的相互促进,是优秀创新科技人才成功培养的必要条件。理工院校尤其是一些地方理工院校当前的国学教育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学科局限、观念偏向和师资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国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其中,国学教育与思政教育适当结合的尝试及其经验值得关注和讨论。
刘晓艳[7](2014)在《新兴理工院校国学教育的困思与探索》文中指出理工院校也应当高度重视国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相互激荡、道德修养与科学技能的相互促进,是优秀创新科技人才成功培养的必要条件。理工院校尤其是一些新兴理工院校当前的国学教育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学科局限、观念偏向和师资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国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其中,国学教育与思政教育适当结合的尝试及其经验值得关注和讨论。
师忠秀,王继荣,管殿柱[8](2013)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就如何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刻理解创新教育思想,在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热爱社会、品行高尚、人格健康、善思笃行、勇于探索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行了理念阐述和成效介绍,以此与教育同仁共勉。
吕斌[9](2013)在《杨叔子院士:人文领域亦卓越》文中认为当今中国,能够在科学与人文两个领域同时取得卓越成就的,应该非杨叔子莫属。他是中国着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学者杨叔子;爱党爱国痴迷事业1933年9月,杨叔子出生在江西湖口的一个书香世家。杨家十五代人,代代秀才不断,被称为"一线穿珠秀才杨家"。父亲对杨叔子最大的影响,是爱国。1938年夏天,日本鬼子进犯
陈国松[10](2012)在《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各类西式学堂,经过140多年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无论在校生规模或毕业生数都高居世界第一位。本科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科技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的结构和质量规格均无法满足社会和产业界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全球化、创新经济、工程复杂性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给我国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在工程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可持续发展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尤为欠缺。实践是工程的灵魂,造成工程科技人才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实践教学不足。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学四年是参与工程实践、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最好机会。令人遗憾的是,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实践教学始终是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在工程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关注较少,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有助于工科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工程专业的教师重新认识工程教育,甚至转变看待实践教学的视角;关于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建议,也能对一些具体问题起到指导的作用。另外,关于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的探讨,以及为重构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的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梳理实践教学的理念,构建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在此基础上,更新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立足于工程教育的时代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从工程的本质、二十一世纪的工程环境和教育基本理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本科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理念。第三部分从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美国、欧洲及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制订的背景和内容,提出了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及工程教育改革的建议。第四部分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历史情况作了回顾和分析,审视了当前本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第五部分对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作了研究,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它沟通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文化的变革。最后,本文以“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跨文化合作学习”两个真实的实践教学改革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二、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杨叔子院士专访(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兴起:针砭时弊,涉及根本 |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以文化人 |
三、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背靠五千年,坚持“三个面向” |
(2)杨叔子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拓宽基础 |
二、倡导学科交叉 |
三、强调“做学合一” |
四、坚持立德树人 |
五、给予人文关怀 |
六、余论 |
(3)守正出新的大学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长力排众议选择校址, 为学校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 |
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提升师资和教学水平 |
1. 通过学习讨论, 认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
2. 探索合适的科学研究路径 |
3. 采用多种方式, 开展科学研究 |
三、创办理科、文科, 向综合性大学迈进 |
1. 查阅、学习国外一流大学建设经验, 统一思想认识 |
2. 创建理科、文科, 增设工科 |
3. 引进和培养师资 |
4. 创办学术刊物, 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
四、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理念创新 |
1. 开展调查研究, 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
2. 在实践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 |
3. 深入进行理论研究, 形成文化素质教育理念 |
五、学研产三足鼎立, 以服务求发展 |
六、优选并校方案, 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
1. 优选并校方案 |
2. 推动学校实质性融合 |
3. 推进学科交叉渗透 |
七、举办“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 推进国际化走向新阶段 |
(4)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解析 |
第一节 人文的概念 |
一、知识的类型 |
二、人文的外延 |
三、人文的内涵 |
第二节 人文教育的概念 |
一、人文教育的外延 |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概念 |
一、解放的概念 |
二、人的解放的外延 |
三、人的解放的内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 |
第一节 大学人文教育的式微: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一 |
一、功利主义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排斥 |
二、人文学科/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的下降 |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
第二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二 |
一、工具理性与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 |
二、大学精神的失落 |
三、信仰教育的偏离 |
第三节 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三 |
一、大学人的主体地位的滑落 |
二、大学人的自由的束缚 |
三、学术自由的限制性 |
四、自由教育的缺失 |
第三章 大学人文教育达致人的解放 |
第一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
一、知识的性质 |
二、知识的教育立场 |
三、通过人文教育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
第二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
一、教育功利的三层次 |
二、教育功利化的审视 |
三、通过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
第四章 走向人的解放的大学人文教育的路径 |
第一节 体制:保障大学的自由 |
一、大学与自由的关联 |
二、大学需要守护自由 |
三、给予自由的制度支撑 |
第二节 观念: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 |
三、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理念:复兴人文教育 |
一、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的关联 |
二、守护自由教育 |
三、复兴通识教育 |
第四节 教育:落实人文课程与教学 |
一、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
二、加强人文课程与教学 |
结语 人的解放:大学人文教育的归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机械制造学科的地位、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制造的战略地位 |
2 制造的发展现状 |
3 制造的发展趋势 |
3.1 竞争形势 |
3.2 发展趋势 |
1) 制造产品:“精”、“极”、“文” |
2) 制造过程:“绿”、“快”、“省”、“效” |
3) 制造方法:“数”、“自”、“集”、“网”、“智” |
3.3 制造发展趋势的特点 |
4 制造的发展战略 |
4.1 发展战略 |
1) 注重科学理论 |
2) 注重技术 |
3) 注重人才 |
4.2 优先发展的方向 |
5 结束语 |
(6)地方理工院校国学教育的困思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7)新兴理工院校国学教育的困思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理解创新教育思想, 深入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规律 |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织保障体系 |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
1.在自由宽松的创新实践中培养爱心、陶冶情操 |
2.在“学思行统一”中发展知识、开发思维、提高能力 |
3.在创新实践中锤炼意志、塑造人格 |
4.勤奋好学、善思笃行、勇于探索蔚然成风 |
5.课外创新实践和课堂教学与改革两相促进 |
(10)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1 工程师培养的时代要求 |
2.2 存在的问题 |
2.3 原因探析 |
3 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理念 |
3.1 工程的本质与实践教学理念 |
3.2 二十一世纪的工程环境与实践教学理念 |
3.3 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理念 |
4 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
4.1 标准的界定 |
4.2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标准 |
4.3 二十一世纪的工程人才标准 |
4.4 美国、欧洲、中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比较 |
5 本科工程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
5.1 高等学校工科课程概述 |
5.2 本科工程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情况回顾及分析 |
5.3 对当前本科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审视 |
5.4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
6 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
6.1 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亟待转变 |
6.2 面向工程实践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
6.3 两个例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
7.2 进一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附录 2 访谈提纲(仅供访谈时参考) |
四、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杨叔子院士专访[J]. 杨叔子,肖海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2)
- [2]杨叔子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J]. 许锋华,陈俊源,张斌. 高等教育研究, 2018(11)
- [3]守正出新的大学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J]. 刘献君,罗家才.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5)
- [4]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D]. 曾维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机械制造学科的地位、现状与发展趋势[J]. 杨叔子.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4(03)
- [6]地方理工院校国学教育的困思与探索[J]. 刘晓艳.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2)
- [7]新兴理工院校国学教育的困思与探索[J]. 刘晓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1)
- [8]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师忠秀,王继荣,管殿柱. 高教论坛, 2013(01)
- [9]杨叔子院士:人文领域亦卓越[J]. 吕斌. 华人时刊, 2013(01)
- [10]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 陈国松.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