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揭秘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

教育专家揭秘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

一、教育专家透露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晏飘[1](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贾颖[2](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科举取士以来,中国形成一套完备的考试机制,有悠久的考试传统。现代以来,各类考试更是体系完备。高考作为众多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无论是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还是对于考生自身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被列为重要考试科目,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由于中国有着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最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和审美,因此古诗词在高考语文中成为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阅读分析、鉴赏评价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我国古诗词的入脑入心,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传承。本文以贵州省1978年至2019年高考语文卷的古诗词试题为研究对象。一是通过对高考原则、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规定性文件的解读,探求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依据;对贵州历年高考语文用卷情况进行归并分析、对贵州历年所选用的语文试卷中古诗词试题的历史演变进行爬梳。二是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中对古诗词阅读学习要求和考查能力,比对高考试题中古诗词试题考核情况,总结古诗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考查内容,并对高考中古诗词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进行概括,对命题趋势进行预测。三是通过分析近几年贵州考生答题情况,总结失分原因,结合国家教育文件精神、教材教学、出题趋势、得分情况等,提出一些关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建议: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引领学生实现与诗人和鉴赏者的思维同步,同时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清晰古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体系。就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后对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包括历史脉络、作者作品、意象典故等知识的积累。此外,在考试时,要学会从题目、作者、注释、字词等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利用古诗词分析批评的方法,进行评价、赏析和审美判断。

贺璇璇[3](2020)在《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学校工作、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在教育体制范围的改革,包括新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根本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等,对于高考这一评价体系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而高考试题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探究以及思考如何更好的应对高考试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于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人才有着直接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正确德育引导的主要学科,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高考政治试题进行分析是当下学者应对教育改革创新的切实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2014—2019年高考全国I卷政治试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试题,总结其特点与变化,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本研究除引言外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14—2019年高考全国I卷政治试题分析。主要介绍了高考全国文综卷试题以及对2014—2019年高考全国I卷政治试题的具体分析。首先对高考全国文综卷进行了介绍,高考全国文综卷分为不同的命制类型,全国I卷与全国II、III卷存在着差异,而本文所分析的是全国I卷中的政治试题部分。其次,对于全国I卷中的政治试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分别是试题所占教材模块的具体情况、试题题型以及试题所选用的材料。第二部分是2014—2019年高考全国I卷政治试题特点及变化。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具体分析,笔者总结出了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四个特点和三处变化。试题的特点包括了围绕重大主题,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导向,反映思想政治学科特色;凸显时代特色,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以及难度分布合理,体现高考选拔功能。试题除了存在的共性之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包括:由以知识、能力立意向以核心素养立意转变;不断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推动发展素质教育;由重视书本知识向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转变。通过分析和总结政治试题的特点和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以此来服务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2014—2019年高考全国I卷政治试题对教学的启示。该部分主要分为了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备考以及新的高考推进政策下的教学启示。首先,对于教师的教学启示包括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改革方向,了解来自于教育教学前沿的思想和观点,坚定正确的教学核心立场;在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还应该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授课教学,着重聚焦和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为更好的应对高考考试试题,还应当在教学和备考中着眼政治学科全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逻辑体系以及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把握时政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深层的挖掘材料内涵,把握材料信息。其次,对学生学习的启示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以及考试技巧进行阐述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日常课堂学习中要夯实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树立起思想政治学科意识,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把握高考题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具体解题技巧,实现科学理性备考。最后,高考试题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随着新的高考政策的不断推进,研究当下的高考题并不是徒劳,而是需要我们继续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要认清形势,积极适应新高考,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来备考,包括要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品质;还要创新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其变化,发挥其作用。分析高考政治试题对于整个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总结分析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利于把握其规律,本文以分析具体试题为基础,结合发现的特点和变化,提出在新的教育理念视域下对教学的具体建议。

耿长志[4](2020)在《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运用研究 ——以2015-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为例》文中认为高考不仅为我国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平台,同时也具有引领高中教学的功能,促进青少年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历史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异同,促进遗留问题的解决和新观点的产生,扩展历史研究者的视野和历史研究的范围,总结一般性经验,从而揭示历史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方法也因其显着的功能,使得在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比较类型题屡见不鲜,而作为高考命题依据的学业质量水平4对“比较”也有明确的描述,可见比较研究能力和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在高考试题作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比较研究方法运用的培养。鉴于此,笔者仅以2015-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中的比较类型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为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教学和高考试题解题应用中提供一点思考。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从学生未来发展、课标要求、高考考查、学生现状这几方面阐述本研究的背景。从落实课标、学生、教师的角度论述本研究的意义。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阅读归纳法。第一章阐述了比较研究方法相关概念,例如比较、比较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了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试题中运用的价值。第二章通过研究2015-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中比较类型题,分析了比较类型题显性和隐性的设问方式以及从社会热点、时代转型、史学研究、关联新教材切入的命题角度。同时分析了主要考查的比较类型和核心素养能力的考查。第三章通过学生问卷调查、高考测试卷和教师访谈,分析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运用现状。根据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存在对比较基本概念不清、对比角度不全、方法运用不当、时空关联欠逻辑等问题。第四章立足于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高考试题中运用的现状,从注重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遵循比较研究方法运用的原则、利用高考试题引导训练这几方面提出教学启示,并提供教学参考案例,以期为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试题中更好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新国[5](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贾鸿儒[6](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对各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中,如何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将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然而,当下应试教育思想仍然阻碍着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从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入手,探求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而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核心素养下的地理高考式题特点进行分析,能够将高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向积极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确定了相关的概念及含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SOLO分类理论在地理学科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确立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解决地理教学、试题及答案的案例库建设的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第二,使用问卷研究法,对中学地理教师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中学地理教师对SOLO分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还不普遍;多点结构层次试题与关联结构层次试题之间的区分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三,基于SOLO分类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结合地理高考试题实际情况,依据地理高考试题SOLO层次划分评价标准,以2015-2019年全国I卷、II卷及天津卷地理高考试题主观题为研究对象,对试卷中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角度、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地理高考试题多处于多点结构层次与关联结构层次,提出真实、复杂、劣构的情景,小切口、高指向性的设问是其考查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SOLO分类理论下的评分标准与答案设计,研究了教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与方法。第四,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符合核心素养下地理高考命题趋势的三种教学策略:(1)4C/ID模式下的整体式教学策略,以教学内容整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以及在真实、劣构的情景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和学习任务的特点确定支持性信息、程序性信息和练习任务;设计学习评价。(2)聚焦问题解决的问题式教学策略;(3)SOLO分类理论渗透地理教学的策略,从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划分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学习目标。分别设计了符合上述三种策略的教学案例。第五,总结本文观点,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地理高考命题趋势把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联系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展望。

张悦[7](2020)在《高考语文阅读题学科德育导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考试环节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学科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考试的内容不仅能够选拔和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能评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考语文阅读题也是语文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阅读题会选取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出自经典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进行的时候很容易引发道德共鸣并进行道德反思。因此,通过研究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学科德育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高考学科德育的考核。本研究以“大德育”观作为研究框架,对高中语文教材、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题以及评分标准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论述:高考语文阅读题学科德育的情况是怎样的?高考语文阅读题学科德育结构是否合理?高考语文评分标准是否也深入考核到学科德育的层面?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对高考语文阅读题试卷进行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了解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学科德育情况。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现代文的学科德育结构作为研究标准,判断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学科德育结构是否合理。将试卷和评分标准进行比较,探讨两者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高考语文阅读题抓住了语文德育的核心,较好地落实了学科德育的任务;阅读题评分标准也深入考核到学科德育的层面;命题结构趋于合理;公德教育得到重视。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力度仍然不够,各项道德之间综合考核情况还有待提高,文学类文本学科德育的考核数量较少,实用类文本存在出题模式固化的问题。

王英华[8](2020)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提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就被赋予极高的分值与比重,占语文总分的40%,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质量和高考作文分数事关考生命运,高考作文命题也一直备受社会热议和教育界关注。本文将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梳理基础上,进行“考”“教”“写”一体化、系统化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高考作文的发展历程,把握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高考作文命题演变历程为切入点,在回顾分析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基础上,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文命题划分为:高考恢复期(1977年-1979年)、高考变革期(1980年-1989年)、高考调整期(1990年-1998年)、课改实验期(1999年-2005年)、课改调整期(2006年—2014年)、课改深化期(2015年—2019年)六个阶段,并系统梳理总结各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突出特点。本文紧扣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命题形式、文体要求对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进行纵向、系统分析,并站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理论前沿,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推断预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有效作文教学策略大胆探索,尝试构建“考”“教”互促、良性互动的体系。

林文渊[9](2019)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与福建卷现代文阅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3+3”模式逐渐成为高考的新形式。语文成为高考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现代文阅读自1984年作为独立试题登上高考试卷,如今已经过去35年,无论从考察题型或是所选体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统一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考全国卷、高考福建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却有着各自的特色。福建高考回归全国卷到现今已经3年,经历一个高考周期。面对全国卷不同的考察体裁与考察视角,许多师生一时无法适应。本文将立足课程标准、全国卷《考试大纲》、福建卷《考试说明》,将2011年至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与2011年至2015年福建卷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访谈、听课等方式,获取福建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一手资料,整理现代文领域内师生们对于福建回归全国卷的看法,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历年真题测试点分析研究,预测2019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高频考点,同时给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马春燕[10](2019)在《学科能力视域下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与SAT-Ⅱ历史试题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考历史试题从上世纪末以来开始注重能力考查,并随着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科能力培养的强调而越发重视。新出台的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作为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素养是难以观察和测量,需要通过能力来表现。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实质是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强调,学科能力考查依旧是新一轮高考历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美国SAT考试作为美国至今使用最广泛的大学入学考试之一,从1926年创办至今获得了许多美国高校的认可。其中的SAT-Ⅱ(学科测试)更是侧重于学科能力的测试,考查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证明自身专业学科水平、大学预测学生学术能力、进行课程分班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运用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厘清基本概念、阐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将中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进行对比,得出二者在学科能力要求上的异同点。然后以近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与美国SAT历史全真试题为研究文本进行分析,得出中美两国历史试题在学科能力考查上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最后根据异同点的分析,探讨其蕴含的启示。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全球影响较为广泛的考试之一,SAT考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在考试命题上,扩大知识考查覆盖面;加强能力考查与课程内容的联系;科学考查学科能力。在历史教学上,钻研学科课标与高考大纲能力要求;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科学运用第一手和生活化史料;突出因果关系教学法;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有层次性;树立大课程观,丰富教学内容等。

二、教育专家透露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专家透露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命题依据及原则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情况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历史演变
第二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分析
    第一节 古诗词阅读能力考查要求
    第二节 古诗词阅读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第三节 古诗词试题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分析
    第四节 古诗词试题命题规律及趋势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策略
    第一节 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
    第二节 学生自身循序渐进的积累
    第三节 学习及应考方法的掌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分析
    (一)高考全国卷试题简介
        1.高考全国文综卷Ⅰ试题简介
        2.高考全国文综卷Ⅰ与全国文综卷Ⅱ、Ⅲ的区别
    (二)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分析
        1.教材模块分析
        2.试题题型分析
        3.试题材料分析
二、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特点及变化
    (一)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的特点
        1.围绕重大主题,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2.突出价值导向,反映政治学科特色
        3.凸显时代特色,引导考生关注生活
        4.难度分布合理,体现高考选拔功能
    (二)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的变化
        1.由以知识、能力立意向以核心素养立意转变
        2.不断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3.由重视书本知识向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转变
三、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一)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1.把握改革方向,坚定核心立场
        2.基于核心素养,聚焦关键能力
        3.着眼学科全景,构建逻辑体系
        4.把握时政材料,深层挖掘内涵
    (二)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对学生学习备考的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习习惯
        2.树立学科意识,实现综合发展
        3.把握解题技巧,科学理性备考
    (三)2014—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对应对新高考的启示
        1.认清形势,积极适应新高考
        2.坚持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3.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科思维品质
        4.创新教学情境,提升综合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运用研究 ——以2015-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高考比较题型的考查
        (四)学生比较思维的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课标对历史学科比较研究能力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研究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历史高考中学会运用比较研究方法
        (四)指导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阅读归纳法
第一章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比较
        (二)比较研究方法
        (三)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二、历史高考命题应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比较研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提高教师历史教学能力
第二章 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高考试题命题中的体现
    一、设问表述方式——指向比较
        (一)显性对比设问
        (二)隐性对比设问
        (三)设问呈现方式
    二、题干内容选择——体现比较
        (一)社会热点
        (二)时代转型
        (三)史学研究
        (四)关联新教材
    三、综合考查类型——运用比较
        (一)横向比较
        (二)纵向比较
        (三)宏观比较
        (四)微观比较
    四、能力考查角度——关注比较
        (一)横纵联结寓时空
        (二)多元角度明解释
        (三)明辩真伪求实证
        (四)唯物史观揭规律
        (五)古今中外展情怀
第三章 师生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师生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现状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实施
    二、师生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分析
    三、师生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现状问题分析
        (一)基础概念不清晰
        (二)对比角度不全面
        (三)方法运用不得当
        (四)时空关联欠逻辑
        (五)分析本质不透彻
        (六)教师引导不深入
第四章 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高考试题中运用的教学启示
    一、注重比较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一)以表对比强识记
        (二)以图对比找异同
        (三)以史对比解内涵
        (四)中外关联显时代
        (五)逐层深入求实质
    二、注意比较研究方法运用的原则
        (一)遵循可比性原则
        (二)明确比较要素,避免主观随意
        (三)夯实基础为前提
        (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五)遵循比较基本步骤
    三、利用高考试题引导和训练
        (一)引导分析试题
        (二)针对试题系统训练
    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1.1.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1.1.3 高考仍对日常地理课堂教学形成重要影响
        1.1.4 新课标中对学生评价的要求进阶深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素养”的概念界定
        2.1.2 “地理素养”的概念界定
        2.1.3 “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力理论
        2.2.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2.3 SOLO分类理论
3 SOLO分类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问卷设计
    3.3 数据结果分析
        3.3.1 问卷填写教师的基础情况
        3.3.2 教师分析试卷的行为习惯
        3.3.3 对SOLO分类理论的了解程度
        3.3.4 基于试卷分析结果的教师教学现状
        3.3.5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问题分层设计现状
        3.3.6 总结分析
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核心素养下地理高考试题分析
    4.1 SOLO分类理论下的地理试题评价标准
        4.1.1 单点结构水平层次
        4.1.2 多点结构水平层次
        4.1.3 关联结构水平层次
        4.1.4 抽象拓展结构水平层次
    4.2 试题SOLO层次结构评定结果及层次分布
    4.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核心素养考查情况分析
        4.3.1 人地协调观
        4.3.2 区域认知
        4.3.3 综合思维
        4.3.4 地理实践力
    4.4 SOLO分类理论下的高考试题答案教学思想的“二度开发”
        4.4.1 SOLO分类理论下的评分标准与答案设计
        4.4.2 培养高阶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5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考命题趋势特点的教学策略
    5.1 4C/ID模式下的整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5.1.1 整体性教学的前期分析阶段
        5.1.2 整体性教学的问题解决阶段
        5.1.3 整体性教学的部分练习任务阶段
        5.1.4 整体性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阶段
    5.2 聚焦问题解决的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
        5.2.1 问题式教学实施步骤
        5.2.2 问题式教学核心环节案例分析
        5.2.3 聚焦问题解决的问题式教学实施特点
    5.3 SOLO分类理论渗透课堂教学的策略
        5.3.1 依据SOLO分类理论划分学习目标
        5.3.2 依据SOLO分类理论设计教学环节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部分地区地理综合题设问方式统计情况
    附录3 部分地区高考地理试题图表数量统计柱状图
致谢

(7)高考语文阅读题学科德育导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及运用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教材研究结果分析
    (二)高考语文阅读题研究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
    (一)优点及趋势
    (二)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之处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77~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一 高考恢复期的作文命题,突出政治导向色彩(1977—1979年)
    二 高考变革期的作文命题,关注社会人生(1980—1989年)
    三 高考调整期的作文命题,注重道德评价(1990—1998年)
    四 课改实验期的作文命题,人本命题显现(1999—2005年)
    五 课改反思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现实生活(2006—2014年)
    六 课改深化期的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2015—2019年)
第二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分析
    一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特点及分析
        (一)命题内容从政治挂帅、社会热点、道德评说,逐步聚焦人文思考。
        (二)命题一直在谋求“窄”与“宽”的动态平衡
        (三)命题内容由“限制”走向“开放”
        (四)命题要求由表象化日趋具象化
    二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分析
        (一)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演变及特点
        (二)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规律
    三 高考作文命题文体特点及分析
        (一)限定文体
        (二)文体不限
        (三)文体自选
        (四)确定文体
        (五)明确文体
第三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分析
    一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趋势及分析
        (一)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热点
        (二)独抒心灵,注重生活体验
        (三)富含哲理,注重理性思辨
    二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趋势及分析
        (一)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
        (二)关注命题作文
    三 全国卷高考作文文体倾向及分析
        (一)注重文体特征已成共识
        (二)应用文体写作不容忽视
        (三)评述类文体命题或成热点
第四章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以“考”促“教”,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
        (二)以“考”促“学”,发挥命题的激励作用
        (三)以“教”促“写”,发挥课堂的引领作用
    二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改进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二)改进高中作文训练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考语文全国卷与福建卷现代文阅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考全国卷与福建卷现代文阅读命题依据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高考卷的命题指引
    第二节 《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引
    第三节 不同语文教材的指引
第二章 高考全国卷与福建卷现代文阅读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全国卷与福建卷现代文阅读选文情况
        一、2011-2018 年新课标语文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卷面基本情况
        二、2011-2015 年福建卷高考卷现代文阅读卷面基本情况
    第二节 考查形式与内容对比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对比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对比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关于福建回归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一线教师问卷调查研究分析
    第二节 应往届高三毕业生访谈调查分析
    第三节 福建高中阅读教学实例对比分析
    第四节 福建高中阅读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其他方面
第四章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点及教学策略
    第一节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考点及教学策略
        一、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考点
        二、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学策略
    第二节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点及教学策略
        一、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点
        二、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策略
    第三节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考点及教学策略
        一、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考点
        二、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策略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学科能力视域下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与SAT-Ⅱ历史试题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科能力
        二、历史学科能力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三、本研究理论框架
第二章 中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比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二、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第二节 美国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一、《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二、SAT-Ⅱ历史考试说明
    第三节 异同点比较
        一、相同点
        (一)能力培养目标类型多样
        (二)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三)考纲能力考查是课标能力培养的组成部分
        二、不同点
        (一)美国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相对完整
        (二)美国能力培养目标可操作性较强
        (三)中国偏向纯思维能力培养,而美国强调实践结合
第三章 中美历史试题“学科能力考查”特点比较
    第一节 全国卷历史试题
        一、能力考查类型多样,题型考查各有侧重
        二、较少直接考查历史知识能力
        三、历史知识考查覆盖面小
        四、重视新材料使用
    第二节 SAT-Ⅱ历史试题
        一、能力考查广泛,类型多样
        二、重点考查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和历史分析能力
        三、能力考查紧密联系课程内容
        四、题型单一,能力考查有限
        五、历史知识考查覆盖面广
    第三节 异同点分析
        一、相同点
        (一)学科能力考查类型多样
        (二)重点考查历史理解和历史分析能力
        (三)历史关联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切入点
        二、不同点
        (一)全国卷题型比SAT-Ⅱ多样,能力考查发展空间更大
        (二)全国卷强调材料使用,但SAT-Ⅱ材料使用更科学
        (三)全国卷能力考查与课程内容联系的紧密度低于SAT-Ⅱ
        (四)全国卷客观题能力考查目标复杂,而SAT-Ⅱ具有层次性
        (五)全国卷较少直接考查历史知识能力,SAT-Ⅱ占较大比例
        (六)全国卷知识考查覆盖面小于SAT-Ⅱ,但更具系统性
第四章 SAT-Ⅱ历史试题的启示
    第一节 关于考试命题的启示
        一、扩大知识考查覆盖面
        二、加强能力考查与课程内容的联系
        三、科学考查学科能力
    第二节 关于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钻研学科课标与高考大纲能力要求
        二、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三、科学运用第一手和生活化史料
        四、突出因果关系教学法
        五、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六、树立大课程观,丰富教学内容
结语
附录1 :美国“历史思维标准”
附录2 :SAT-Ⅱ美国史试题
附录3 :SAT-Ⅱ世界史试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教育专家透露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试题研究[D]. 贾颖.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D]. 贺璇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比较研究方法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运用研究 ——以2015-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为例[D]. 耿长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贾鸿儒.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考语文阅读题学科德育导向问题研究[D]. 张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D]. 王英华.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考语文全国卷与福建卷现代文阅读对比研究[D]. 林文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学科能力视域下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与SAT-Ⅱ历史试题之比较研究[D]. 马春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教育专家揭秘2002年高考命题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