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乙氧基乙醇对小鼠肝脏损伤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佳霖[1](2021)在《女贞子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临床实验和各种生化指标表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女贞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具有包括治疗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炎、保肝、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女贞子能够通过调节胆固醇和心率使其均恢复正常,从而改善血脂指标和心肌供血功能。此外,女贞子还能抑制兔子主动脉血管内皮粥样斑块的形成,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本论文前期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色谱学分离手段,对女贞子乙酸乙酯层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从中共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现代波谱学手段,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包括2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红景天苷、毛蕊花糖苷;11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别为橄榄苦苷、2"S-乙氧基-橄榄苦苷、(8E)-女贞苷、山沉香萜苷A、异女贞苷、(8Z)-女贞苷A、女贞苷G13、异青藤碱、1’’’-β-D-glucosylformoside、特女贞苷、(2"R)-2"-甲氧基-橄榄苦苷;1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7-O-β-D-吡喃葡糖苷。采用50μg/mL浓度的ox-LDL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泡沫化模型,并且用阳性药辛伐他汀及前期鉴定得到的8个化合物(红景天苷、女贞G13、特女贞苷、异女贞苷、毛蕊花糖苷、山沉香萜苷A、异青藤碱、橄榄苦苷)进行干预,油红O染色和细胞内总胆固醇测定结果显示红景天苷、毛蕊花糖苷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由于前期课题组对红景天苷抗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进行了系统研究,因此本实验接下来对毛蕊花糖苷体内抗脉粥样硬化进行进一步研究。后续,以高脂诱导Apo E-/-小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为基础,采用脂质组学技术表征小鼠肝组织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寻找与AS疾病相关的异常波动的脂质种类,评价毛蕊花糖苷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药效作用以及对异常脂质代谢物的调节作用。生化指标和病理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并且提示毛蕊花糖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于LC/MS技术从肝脏中鉴定脂质代谢成分,筛选出51类上调脂质和34类下调脂质(模型组vs空白组),模型组脂质的异常升高或降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具有指示作用。毛蕊花糖苷能够同时调节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33个脂质,包括5种上调TG类脂质,28种包括8类(TG、PC、LPC、CL、PE、SM)下调脂质。本文前期通过对女贞子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得到14个化学成分;采用油红O染色和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测定手段筛选出红景天苷、毛蕊花糖苷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通过高脂饲料诱导Apo 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初步验证毛蕊花糖能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作用。
杨二林[2](2021)在《枣花蜜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花蜜是我国主产的单花种蜂蜜之一,其色泽呈琥珀色,质地粘稠,不易结晶,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本论文以陕西佳县、河南洛阳、山东曲阜、山西临县、新疆、河北赞皇枣花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DAD)构建了枣花蜜酚类色谱指纹图谱,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HPLC/ESI-Q-TOF-MS)鉴定了枣花蜜酚类化合物,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鉴定了枣花蜜挥发性成分。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不同地区枣花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过氧化氢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全文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HPLC-DAD技术构建枣花蜜酚类色谱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同一地区枣花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且发现了不同地区枣花蜜酚类色谱指纹图谱特征峰。采用HPLC/ESI-Q-TOF-MS技术对枣花蜜中酚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含量测定,共发现17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儿茶酸是含量最高的酚酸(1 mg/kg)。不同地区枣花蜜中酚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2.通过HS-SPME-GC-MS技术从枣花蜜中鉴定出7种类型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烷烃类和酯类为主。其中,壬酸甲酯、壬醛、癸醛和石竹烯是枣花蜜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辛烯醛和2-乙基己醇可作为枣花蜜特征性成分,壬酸甲酯可作为河南枣花蜜标记物。3.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及彗星电泳实验研究了枣花蜜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枣花蜜总酚含量为243.67-357.43 mg/kg,其具有较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为0.083-0.225 g/m L),Fe2+络合能力(0.54-1.15 mg/g)和Fe3+还原力(147.05-262.75 mg/kg),且Fe3+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其总酚含量显着相关(P<0.01)。枣花蜜对·OH诱导的DNA氧化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陕西枣花蜜对质粒DNA保护作用可达58.34%;此外,枣花蜜也能显着降低H2O2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
祝敏[3](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郎利娟[4](2021)在《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364种滇西植物进行了体外降脂活性的筛选;第二章为丽江山荆子(Malus rockii)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的体内降脂活性研究;第四章综述了苹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目的:寻找植物来源的新型降脂天然产物或先导成分,研究其相关降脂作用机制,从而为开发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比例的油酸和棕榈酸钠诱导Hep G2细胞产生脂质堆积,建立体外高脂模型,对采自滇西地区的植物样品以及从丽江山荆子中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降脂活性测定,油红对细胞内的脂质进行染色,酶标仪检测油红的OD值,最后通过降脂率来评价供试品的降脂活性;利用柱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丽江山荆子的枝叶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高脂饲料喂养金黄地鼠建立高脂模型,最后进行地鼠相关血脂指标的测定,以此来评价丽江山荆子主成分根皮苷的体内降脂活性及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1、共筛选了364个植物样品,其中有43个植物样品的降脂率大于15%,占总供试样品的11.8%;降脂率大于10%的植物样品有105个,占总供试样品的28.8%;其中0049AE、0054BE、0315CE降脂率均大于20%,分别为(20.46±7.72)%、(20.15±11.32)%、(30.07±6.74)%。2、从丽江山荆子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Fr.A段分离得到了8个单体化合物,Fr.E段、Fr.F段分离得到了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苷(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木栓酮(3)、表木栓醇(4)、羽扇豆醇(5)、3β-hydroxyglutin-5-ene(6)、β-谷甾醇(7)、卡枯醇(8)、十八醇(9)。体外降脂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终浓度为100、200、300、400μM时有一定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分别为(2.76±3.64)%、(9.64±6.26)%、(3.89±3.02)%、(5.75±4.70)%,其中终浓度为200μM时,降脂率最高。化合物5终浓度为200μM时有较弱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为(2.19±3.87)%;化合物2~4、6~9浓度为200μM时均无体外降脂活性。3、丽江山荆子的主成分根皮苷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C、TG、LDL-C、HDL-C浓度,对肝脏中的TC、TG、LDL-C、HDL-C无明显降低作用;脏器指数及脏器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根皮苷对各脏器无毒性作用,200、50 mg/kg根皮苷组均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地鼠肝脏脂肪病变,对地鼠各脏器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安全性高于洛伐他汀;经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发现根皮苷与人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具有良好的亲和力,进一步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根皮苷能显着增加高脂血症地鼠肝脏CYP7A1蛋白的相对表达。结论:1、供试364个植物样品中共有105个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均大于10%,其中编号为0315CE的供试品降脂活性最好。2、从丽江山荆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包括5个三萜类,1个二氢查尔酮类,1个豆甾醇类,两个其他类,其主成分为根皮苷。化合物2、4、6、8为首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的体外降脂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终浓度为200μM时,降脂活性最高。化合物5终浓度为200μM时有较弱的体外降脂活性,其余化合物终浓度为200μM时均无体外降脂活性。3、丽江山荆子的主成分根皮苷的抗高脂血症作用的总体表现可能优于洛伐他汀,其作用靶点可能为CYP7A1。
涂伟[5](2021)在《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因可增强塑料的柔韧性和弹性,而在工业上广泛使用。DEHP主要是通过共价键与塑料结合,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从塑料中释放至环境中,因此,DEHP可广泛存在于空气、地下水甚至是土壤中,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DEHP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在脑中积累。DEHP可抑制大脑中胆固醇的合成,并影响脂质代谢和分布,从而影响髓鞘的形成。DEHP可损害中脑中多巴胺神经元并影响多巴胺的合成,由于多巴胺在学习、认知和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DEHP可损害机体的记忆、自理能力以及空间学习能力。海马位于大脑皮层的下面,在记忆的形成和巩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马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到很多种类化学物质的影响,比如无机砷和有机污染物等。研究显示,海马也可因母婴或者出生后暴露DEHP而受到损害。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动物模型和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来阐述DEHP诱导小鼠海马自噬和凋亡的机制,可为DEHP导致的神经损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DEHP诱导小鼠海马组织凋亡和自噬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凋亡、自噬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明确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组织凋亡和自噬是否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方法:成年小鼠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0,100,200,400 mg/kg)连续染毒3周后,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的形态;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Caspase-3、Bcl-2和Bax和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和LC3的表达情况。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内MDA和GSH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结果:成年小鼠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0,100,200,400 mg/kg)连续染毒3周后,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的形态。结果显示,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形态无显着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HP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组织内Bax以及剪切后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并显着降低Bcl-2的表达,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凋亡。为了明确DEHP是否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自噬,成年小鼠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0,100,200,400 mg/kg)连续染毒3周后,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内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和LC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EHP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Atg5和Beclin1的表达,同时DEHP处理组中的LC3-II/LC3-I的比例也显着增加,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自噬。为了探明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组织凋亡和自噬的可能机制,成年小鼠在上述浓度的DEHP连续染毒3周后,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内MDA和GSH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结果显示,DEHP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组织内MDA含量,而显着降低GSH含量;同时DEHP还可抑制小鼠海马组织内SOD和GSH-PX活性,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产生氧化应激。结论:1、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形态无显着影响;但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组织内Bax以及剪切后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凋亡;2、DEHP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Atg5和Beclin1的表达以及增加LC3-II/LC3-I的比例,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自噬;3、DEHP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组织内MDA含量,而显着降低GSH含量以及SOD和GSH-PX活性,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组织产生氧化应激。第二部分DEHP通过氧化应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DEHP是否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预先用或者不用氧化应激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处理的情况下,再用相应浓度的DEHP处理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用LDH试剂盒检测细胞内LDH的释放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用Hoechst 33342对细胞进行染色以观察细胞核的形态;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对细胞进行双染色;用氧化应激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MDA和GSH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结果: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0、2.5、5、10、20、40和80μM)处理24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5和5μM的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而10、20、40和80μM浓度的DEHP则呈浓度依赖式地抑制细胞活性(P<0.05)。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分别用0、10、20和40μM浓度的DEHP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内的LDH释放也显着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HP可显着增加剪切后的Caspase-8(cleaved Caspase-8)、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同时,DEHP处理组中Bcl-2表达则呈浓度依赖式地下降。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固缩的细胞核和凋亡小体非常少;而DEHP处理后细胞核固缩和凋亡小体的数量显着增加,且呈浓度依赖式地增加。DEHP还可显着增加Annexin V-FITC(+)PI(-)和Annexin V-FITC(+)PI(+)细胞总数。以上结果提示,DEHP确实可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为了探索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的机制,我们在分别用0、10、20和40μM浓度的DEHP处理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内MDA和GSH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结果显示,DEHP可显着增加细胞内MDA含量,而显着降低GSH含量;同时DEHP还抑制SOD和GSH-PX活性,以上结果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产生氧化应激。为了明确氧化应激是否参与了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活性的抑制,细胞在预先用或者不用5 m M氧化应激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处理,再用0或40μM浓度的DEHP处理细胞24h后,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内LDH的释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μM浓度的DEHP处理组细胞活性显着下降,而细胞内LDH的释放则显着增加,提示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与DEHP处理组相比,NAC+DEHP处理组中的细胞活性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回升,而且细胞内LDH的释放则下降,以上结果提示,DEHP可通过氧化应激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活性。与DEHP处理组相比,NAC+DEHP处理组中剪切的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以及Bax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但Bcl-2的蛋白表达量则显着增加。同时,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与40μM浓度的DEHP处理组相比,NAC+DEHP处理组中的Annexin V-FITC阳性细胞数则显着减少。以上结果提示,DEHP确实可通过氧化应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结论:1、DEHP可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活性并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2、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产生氧化应激;3、DEHP可通过氧化应激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活性和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第三部分自噬在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目的:探讨DEHP是否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以及TRAF4/RPS6KB1信号系统在DEHP诱导的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并结合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最终明确自噬在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处理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Atg 5、Beclin 1和LC3的表达情况;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自噬泡的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TRAF4、RPS6KB1和p-RPS6KB1蛋白表达的情况。为了探讨TRAF4是否可激活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内的RPS6KB1,我们分别过表达和敲减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内的TRAF4,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RPS6KB1和p-RPS6KB1的表达和自噬情况。结果: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0、10、20和40μM)处理24 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Atg 5、Beclin 1和LC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DEHP可显着增加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Atg 5和Beclin 1的表达,而且LC3-II/LC3-I的比例也显着增加,提示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EHP处理组中的自噬泡显着增多。以上结果提示,DEHP确实可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为了探明氧化应激是否参与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预先用或者不用氧化应激抑制剂5 m M NAC处理的情况下啊,再用40μM的DEHP处理细胞24 h。结果显示,与DEHP处理组相比,NAC+DEHP处理组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 5和Beclin 1的表达显着下降,LC3-II/LC3-I的比例也显着下降。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与DEHP处理组相比,NAC+DEHP处理组中的自噬泡显着减少。以上结果显示,DEHP可通过氧化应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的机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用不同浓度的DEHP(0,10,20,40μM)处理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24 h。结果发现,DEHP可显着降低细胞内TRAF4和磷酸化RPS6KB1(p-RPS6KB1)的表达,提示DEHP可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TRAF4/RPS6KB1信号通路。同时还发现,TRAF4过表达可显着增加p-RPS6KB1的蛋白含量,而TRAF4敲减则可降低p-RPS6KB1的含量,提示TRAF4可使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内的RPS6KB1蛋白激活。TRAF4过表达可降低DEHP处理组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 5和Beclin 1的表达以及LC3-II/LC3-I的比例。以上结果显示,TRAF4可抑制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为了明确DEHP诱导的细胞自噬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活性是起保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分别用或者不用自噬抑制剂3-MA(1 m M)的情况下,再用DEHP处理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内LDH的释放情况。结果显示,与DEHP处理组相比,3-MA+DEHP处理组的细胞活性显着降低,而细胞内LDH的释放则显着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EHP处理组相比,3-MA+DEHP处理组中的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量进一步增加,而Bcl-2的表达则降低。同时还发现,3-MA可增加DEHP处理组中的Annexin V-FITC阳性细胞数,提示自噬抑制可进一步诱导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以上结果提示,自噬在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结论:1、DEHP可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参与了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2、DEHP可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内TRAF4/RPS6KB1信号通路,TRAF4可使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内的RPS6KB1蛋白磷酸化,TRAF4可抑制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3、自噬抑制可增强DEHP对细胞活性的抑制并促进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自噬在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
杨娜[6](2021)在《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综述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研究进展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防治等基础上,系统地比较了南蛇藤不同药用部位的物质组成以及体外抗COPD活性;并深入研究了活性药用部位南蛇藤茎的化学成分、抗COPD作用及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南蛇藤不同部位物质组成及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1、南蛇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首次开展了全成分分析以及非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1)采用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鉴定了 120种化学成分,根、茎、叶分别有92、56、32种,共有成分仅15种,包括倍半萜、二萜、三萜、黄酮、甾体和苯丙素等结构类型,根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叶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和倍半萜,茎中所鉴定成分主要为三萜和黄酮;(2)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确认了 3个部位所含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并鉴定了 26个潜在的化学标志物,根、茎和叶分别有13、8和5个。以上研究揭示了南蛇藤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的多样性,也为南蛇藤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数据。2、南蛇藤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采用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从南蛇藤根、茎和叶中共鉴定了21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根中鉴定了醛(18.47%)、醇(17.48%)、酸(14.81%)、酯(11.44%)等 97 种物质;茎中鉴定了醛(28.82%)、烃(26.94%)、酸(9.78%)、酯(9.76%)等 67 种物质;叶中鉴定了烃(26.94%)、醇(15.20%)、醛(12.99%)、酮(10.61%)等141种物质。根、茎和叶共有挥发性物质仅29种,特有物质分别有46、20和96种。研究结果南蛇藤3个药用部位的挥发性物质也存在较大差异。3、南蛇藤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采用ICP-MS法,首次对南蛇藤根、茎和叶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蛇藤根、茎和叶中均含有较丰富的Sr、Zn、Mn、B、Cr和Cu等元素。但各元素在各部位的含量存在差异。4、南蛇藤不同部位对烟雾提取物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以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南蛇藤根、茎和叶80%甲醇提取物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用部位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茎的保护作用最强,可以显着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二、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及抗COPD活性的研究1、南蛇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葡聚糖凝胶色谱等多种手段,从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 4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NMR及HR-MS解析鉴定了其中40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黄酮类成分15个、甾体类成分6个、三萜类成分4个、二萜类成分4个、其他它类成分11个。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均为二萜类成分;化合物3~28为首次从南蛇藤植物中分离得到。2、南蛇藤茎抗COPD活性的研究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2周,首次评价了南蛇藤茎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南蛇藤茎中、高剂量组均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减少静态顺应性、降低促炎因子IL-6的水平;高剂量组还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降低功能残气量、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改善气道阻力及肺病理损伤,显示出较好的抗COPD作用。三、南蛇藤茎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1、南蛇藤茎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建立了 COPD小鼠血清和尿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南蛇藤茎对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小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南蛇藤茎干预后,可的松、花生四烯酸、色氨酸、硫胺素和视黄酯等20个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被显着回调;推断南蛇藤茎可能是通过干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和含硒氨基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的作用。2、南蛇藤茎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开展了南蛇藤茎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分析,结合全成分分析结果鉴定了灌胃给予COPD小鼠南蛇藤茎80%甲醇提取物后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包括槲皮素、南蛇藤素、羟基齐墩果烯酮和去氢二异丁香酚等16个成分。3、南蛇藤茎抗COPD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基于以上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分析、分离提取鉴定以及血清移行成分等研究结果,论文继续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构建了“南蛇藤茎化学成分-COPD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对南蛇藤茎的95个化学成分进行了靶点预测,并筛选出槲皮素、南蛇藤素、羟基齐墩果烯酮和去氢二异丁香酚等42个度值大于平均值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PTGS2、ALOX5、AR、ESR1、NOS2和HMGCR等关键靶点,进而可能通过调控 PI3K-Akt、Sphingolipid、TNF 和 Toll-like receptor等信号通路发挥抗COPD作用。分子对接结果也表明典型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南蛇藤素与以上6个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作用。综上,本论文比较了南蛇藤根、茎和叶的化学成分与体外抗COPD活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南蛇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小鼠体内抗COPD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阐明南蛇藤茎的化学组成及抗COPD活性作用及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南蛇藤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林炳锋[7](2021)在《H4的全合成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大幅上升,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生命产生极大危害性的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是由肝脏大量脂质堆积引起的。为了治疗该疾病,药物研究员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化合物以期获得安全性高、疗效好的药物。中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中药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ex Roxb.)具有保肝的药理学活性,主要活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有机酸类,三萜类和黄酮类等。H4是小花清风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菲式生物碱苷类化合物,但是该化合物在小花清风藤中较难大量分离出来。故我们采用全合成的方法以3-甲氧基-4-羟基苯乙胺盐酸盐为原料经过12步的反应合成出H4,并探讨了H4在体内外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1 H4的全合成为了全合成出H4,以3-甲氧基-4-羟基苯乙胺盐酸盐为原料,先后进行了12步反应:酸胺缩合反应,环合反应,硼氢化钠还原反应,Boc保护胺基反应,Heck反应,脱保护基Boc反应,埃施魏勒-克拉克反应,季铵化反应,霍夫曼消除反应,柯尼希斯-克诺尔苷化反应,脱保护基甲基反应和脱保护基乙酰基反应。其中在脱甲基保护实验中,为了保护糖苷键不断裂,我们先后尝试了三溴化硼、乙硫醇钠、苯硫酚、三氯化铝、碘化镁和三甲基碘硅烷等脱甲基试剂。最终由碘化镁充当脱甲基试剂成功脱除甲基的同时,也能保全糖苷键不断裂。下一步我们将探讨H4的体内外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及其机制。2 H4对FFA诱导的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为了研究H4在体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将LO2细胞(人正常肝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利用游离脂肪酸(FFA)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采用MTT实验检测H4对LO2细胞生长影响,研究显示即使浓度大于40μg/m L的H4对LO2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推断H4对LO2的细胞毒性较小,安全性高。最终确定了H4以2.5,5,10μg/m L作为给药浓度。给药24 h之后,根据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推测,H4能够显着降低由游离脂肪酸(FFA)引起的细胞凋亡。H4可以显着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中AST、ALT和TG含量,推测H4能够减少由FFA引起的脂质堆积和改善肝功能紊乱。另外H4也可以显着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中SOD、GSH-Px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推测H4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发现,经H4治疗FFA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后,Bax、phos-Ik Bα和phos-p65的表达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推测H4可以通过调节Bax/Bcl-2和NF-κB信号通路来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的凋亡和炎症的发生,从而起到了保护由FFA诱导的LO2细胞损伤的作用。3 H4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了研究H4在体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利用高脂饲料(HFD)饲养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同时给予药物干预。实验结果显示,8周后H4各组相较与模型组HFD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H4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浆中的血脂指标(降低TG、TC和LDL-C,升高HDL-C),同时改善肝损伤有关的酶活性水平(降低ALT、AST、ALP、GGT、LDH的水平);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H4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脂滴的过度形成和积聚。另外,给予H4后可以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组织中的SOD、GSH-Px活性显着提高和MDA含量显着降低。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发现经过H4治疗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组织中的Bax蛋白、phos-Ik Bα和phos-p65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显着上调。推测H4可以在体内也可以通过调节Bax/Bcl-2和NF-κB信号通路来保护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肝损伤。本实验利用简单,可行的合成方法合成出菲式生物碱苷类H4。还探讨了H4在体内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H4可以改善由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成的脂质堆积,氧化应激和肝功能紊乱,此外还能够通过调节Bax/Bcl-2和NF-κB信号通路来减少细胞凋亡和炎症的发生,从而起到了保护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张温清[8](2020)在《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芝麻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之一,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酒体的典型风格。四甲基吡嗪(TTMP)是芝麻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风味成分和功能因子,然而关于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相关酿造工艺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安徽芝麻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宣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工艺改进措施、高产TTMP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和乙醇-水体系中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初步揭示TTMP的形成机制,并为获得高产TTMP的最佳酿造工艺提供科学依据。(1)GC-MS和H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含有较高的TTMP,并以其传统生产工艺为模板,对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中TTMP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固态发酵(酒精发酵)和蒸馏阶段糟醅中均有TTMP的产生;细菌麸曲中含有较高的TTMP;原酒在储存过程中不产生TTMP;高温有利于糟醅中TTMP的形成;适当提高糟醅温度和筛选高产TTMP功能菌生产麸曲是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2)以蛋白酶和TTMP前体乙偶姻(ACT)为双筛选标记,结合高温灭活技术,在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到了一株高产TTMP的功能菌株,经生理生化、电镜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JB-104(以下简称XJB-104)。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XJB-104功能菌液发酵工艺:培养基含蔗糖60 g/L、酵母膏25 g/L、(NH4)2HPO4 30 g/L、Na H2PO4 17.5g/L,p H 7.0;接种量8%。双阶段控温发酵工艺验证XJB-104产TTMP的能力,40 h,TTMP产量11.43 g/L。XJB-104固态发酵麸曲培养基,TTMP产量202.54mg/kg,达到已报道出发菌株的较高水平。(3)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变化、酿造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演替、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终产品感官评价,研究了XJB-104功能菌装配起始发酵菌群对芝麻香型白酒自然发酵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菌液接种后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关键理化参数和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堆积发酵和酒精发酵前期,Bacillus是绝对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后期Lactobacillus呈主导优势;接种组起始发酵糟醅Bacillus相对丰度(88.47%)高于空白组(82.14%),且在后续的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的丰度也高于空白组;功能菌XJB-104接种强化后,显着提高了糟醅和原酒中TTMP的含量,分别为1.90 mg/kg和1.39 mg/L,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2714.29%和2316.67%,并提高了白酒的感官品质;功能菌XJB-104在自然酿造体系中仍然表现出高产TTMP的优良性状。另外,结合相关性分析对芝麻香型白酒TTMP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糟醅中TTMP含量与温度、Bacillus的丰度呈正相关;酿造过程中糟醅TTMP是由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代谢产生,而非美拉德反应,并且高温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4)通过单因素和BBD响应面优化,得到XJB-104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 g,Na OH 1.85 g,水1.33 L;接种量8%;发酵时间71 h,麸曲中TTMP含量为607.58 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3倍。尝试丢糟(DGS)作为原料生产功能麸曲,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g,DGS 367 g,Na OH 11.2 g,水1.2 L;接种量8%;发酵时间3.5 d,TTMP产量1.28×103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6.3倍,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5)以DGS为原料,单因素试验对XJB-104产TTMP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产品纯化,40 h,TTMP产量3.18 g/L,纯化后的TTMP产品用于后续的动物实验。1 L发酵液可获得1.85 g纯化的TTMP产品,纯化得率58.18%;产品纯度>99%,主要杂质是三甲基吡嗪。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证实乙醇-水体系中的TTMP能够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并通过适度调节与肝损伤(ALT、AST、AKP和LDH)、抗氧化反应(T-SOD、CAT、MDA和GSH)和炎症应激(NF-κB、TNF-α、IL-1β、IL-6、MCP-1、i NOS和COX-2)有关的生化指标来发挥保肝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升肝脏组织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杜佐[9](2020)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小分子物质的角度出发,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源性环境污染物、药物小分子以及内源性胆汁酸小分子,基于代谢毒理学方法研究其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的抑制作用建立体外代谢酶孵育体系,检测高暴露的PAEs(DAP,DBP,DCHP,DEHP,DEP,Di BP,Di OP,Di PP,DMEP,DMP,DHP,DNP,DPP,BBOP和BBZP)以及邻苯二甲酸单酯(MBP,MBZP,MCHP,MEHP,MEP,MHP,MMP和MOP)对人体主要UGT(UGT1A1、UGT1A3、UGT1A6、UGT1A7、UGT1A8、UGT1A9、UGT1A10、UGT2B4、UGT2B7、UGT2B15和UGT2B17)的抑制作用,筛选能够显着抑制UGT活性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确定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抑制动力学参数(Ki)以及抑制动力学类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确定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与UGT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结合能以及氢键、疏水作用,从而明确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抑制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预测其通过抑制UGT活性对内源性物质产生的影响,解释其各种毒性作用机制。2.依维莫司对UGT的抑制作用以及PC、PD、PE对CES的抑制作用基于体外代谢酶孵育体系,检测依维莫司对UGT(UGT1A1、UGT1A3、UGT1A6、UGT1A7、UGT1A8、UGT1A9、UGT1A10、UGT2B7和UGT2B17)以及PC、PD、PE对CES1和CES2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测定IC50、Ki以及抑制动力学类型确定依维莫司以及PC、PD、PE与相应代谢酶相互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确定依维莫司与UGT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结合能以及氢键、疏水作用,从而解释依维莫司与PC、PD、PE通过影响相应代谢酶产生的药物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3.胆汁酸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和结论:建立胆结石小鼠疾病模型,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检测胆结石小鼠各种胆汁酸水平的变化,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胆汁酸代谢相关受体和代谢酶的变化,明确调控胆结石疾病的关键胆汁酸、受体和代谢酶;基于基因敲除技术,建立调节胆汁酸代谢关键基因FXR的敲除鼠,检测FXR敲除对胆汁酸代谢以及胆结石表型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胆汁酸TUDCA处理胆结石小鼠,检测TUDCA对胆结石表型以及相关信号分子的作用,从而解释胆汁酸通过影响相关代谢酶和信号分子,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通过抑制UGT影响内源性物质代谢PAEs对UGT1A6、UGT1A7、UGT1A9和UGT2B4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1A7和UGT1A9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UGT进行结合,并且可能在体内对UGT产生抑制作用。因此,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可能通过抑制UGT干扰内源性物质代谢产生毒性作用。2.依维莫司与PC、PD、PE分别通过抑制UGT和CES影响内源性物质代谢并诱导药物相互作用依维莫司对UGT1A1,UGT1A3和UGT2B7的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表明,依维莫司小分子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UGT1A3、UGT2B7蛋白结合,从而对UGT1A3和UGT2B7的催化作用产生抑制。依维莫司在体内对UGT1A3产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可能通过影响UGT1A3催化的内源性物质和药物代谢,诱导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PD对CES1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而且体外抑制潜力也可很好转化成成在体内抑制能力,预测PD很可能在体内通过抑制CES1引起内源性代谢障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3.胆汁酸代谢在胆结石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胆结石小鼠血清中T-βMCA、TUDCA、THDCA以及TLCA的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胆汁酸的代谢紊乱可能诱导疾病的发生。胆结石小鼠肠道FXR表达明显上调,表明胆汁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FXR影响胆结石疾病。FXR敲除能够通过调节肝脏胆汁酸代谢,改善胆结石表型。选取代表性胆汁酸TUDCA处理胆结石小鼠,发现TUDCA能够通过抑制肠道FXR,起到调节胆结石疾病的作用。
黄涛[10](2020)在《农药类等典型有机污染物体内外毒性相关性及乙草胺毒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工业产业的不断进步,促使世界各类化合物的生产数量日益剧增,目前在美国化学文摘社登记的化学品就超过一亿种。然而,这些化合物在促进各行业发展的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对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它们也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和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害。农药类化合物作为经常在环境中检测到的典型有机污染物,是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农药类污染物,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内,也可通过食品中农药的残留,直接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急需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毒性评估以确定其对生物和人类的潜在不良影响。在众多农药类化合物中,除草剂虽然对动物表现出较低的毒性效应,但对细胞毒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潜在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研究农药类等有机污染物体内生物毒性与体外细胞毒性的关系,探讨其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可为有效的防治环境污染、降低其对人类健康风险性。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减少采用传统毒理学试验中动物的使用数量,对替代试验方法的验证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可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不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理论意义。有机污染物安全评价的传统方法是进行动物试验(即体内毒性试验),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动物,并且试验过程残忍粗鲁,无论是从道德还是科学的角度,该方法都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此急需寻找替代试验。在众多替代试验方法中,细胞毒性试验(即体外试验)因具有一系列优点脱颖而出。为了验证毒理学研究中是否可以采用体外毒性数据预测化合物体内毒性,本研究对大量的体内-体外毒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地探讨了细胞毒性和不同生物的体内毒性的相关性,并对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探讨了农药类等有机污染物对体外细胞毒性作用模式与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模式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体内-体外毒性作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了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全球范围内使用量较高的典型农药乙草胺进行了细胞毒性评价,探究了乙草胺对细胞的潜在毒性作用机制。采用斑马鱼胚胎作为毒理学动物模型,探讨了乙草胺对斑马鱼的体内毒性机制,对乙草胺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进行了科学验证。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建立了细胞毒性与人、鼠和鱼类毒性的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模型。并从生物摄取平衡、毒性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模式三个理论,探讨了体内和体外毒性相关性关系和影响因素。从生物摄取平衡理论来看,化合物在细胞和鱼类的体内临界残余(CBR)主要与生物富集(BCF)有关,细胞和鱼类的生物富集过程比较相似,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鱼类和细胞毒性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2=0.70);BCF和疏水性具有密切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疏水性化合物相比反应型化合物对人和鱼的毒性比对细胞的毒性更大。然而,化合物在鼠类的CBR值不仅和BCF有关,还与鼠类对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速率有关,因此代谢动力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鼠类动物和细胞毒性之间关系很差(R2=0.44)。将代表疏水性、离子化、酸性和吸收的描述符引入相关方程可以显着改善细胞毒性与人类和鱼类毒性(R2由0.7提至0.8)的相关性,但与鼠类急性毒性(R2=0.49)的相关性提高不显着。这些描述符反映了细胞和生物体之间毒代动力学的差异。(2)本研究收集了大量有机污染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3T3细胞)及小鼠体内毒性的毒性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T3细胞毒性和小鼠毒性相关性并不强(R2=0.41)。为了提高这种弱相关关系,本研究将分子描述符(例如电离、pKa)加入到方程中后,回归系数提升到R2=0.56,表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动力学参数都可以影响这种相关性关系。为了探究是否能够利用3T3细胞毒性数据来辨别化合物对小鼠的作用模式(MOAs),首先利用毒性比率方法将研究化合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模式进行了辨别,随后利用3T3细胞毒性数据,采用序列分析、二项分析和递归分析三种方法预测了化合物对小鼠的MOA,结果显示这些方法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的预测能力,MOAs正确辨别率高达86%。几乎所有对3T3细胞表现为基线毒性的化合物同样对小鼠也为基线化合物。预测过程中,一些化合物的MOAs辨别出现错误,这可能是由于小鼠和3T3细胞毒性试验存在试验误差性造成的,此外,一些反应型化合物对小鼠具有不同于3T3细胞的MOAs,也可能导致预测错误。(3)本研究以HepG2细胞和斑马鱼胚胎作为毒理学模型,对乙草胺的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对HepG2细胞进行暴露时长为12-48小时、浓度为0-800μM乙草胺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乙草胺对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中,浓度为400μM的乙草胺诱导细胞内的活性氧(ROS)的生成超过了700%;暴露于浓度为400μM的乙草胺后,细胞的抗氧化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的活性和水平显着降低,丙二醛的水平显着升高。同时,乙草胺还通过凋亡信号通路诱导了HepG2细胞损伤,同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升高(400μM乙草胺引起Ca2+浓度增加400%)。此外,乙草胺还可以造成HepG2细胞发生周期紊乱,使细胞G0/G1周期停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400μM乙草胺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约77%)、线粒体能量衰竭(400μM乙草胺引起ATP水平降低约65%)表明乙草胺可以造成细胞内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乙草胺体外毒性效应的毒性机制。为了验证乙草胺对细胞和鱼类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测定了暴露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线粒体呼吸速率,结果表明,125μM乙草胺显着降低了斑马鱼胚胎的基础呼吸速率、ATP合成量和最高呼吸速率,揭示了乙草胺的毒性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二、2-乙氧基乙醇对小鼠肝脏损伤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乙氧基乙醇对小鼠肝脏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女贞子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女贞子中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化合物的分离 |
2.1 提取流程 |
2.2 分离流程 |
3 化合物结构解析 |
4 小结 |
实验二 女贞子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成分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来源 |
1.2 样品准备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传代 |
2.2 细胞种板、加药及细胞分组 |
2.3 油红O染色鉴定泡沫化细胞 |
2.4 细胞总胆固醇含量测定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 |
3.2 化合物对泡沫化细胞的影响 |
3.3 化合物对细胞内总胆固醇积累的影响 |
4 小结 |
实验三 毛蕊花糖苷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饲料配方 |
1.2 实验动物 |
1.3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样本采集 |
2.3 生化指标检测 |
2.4 药理形态检测 |
2.5 脂质组学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体重结果 |
3.2 生化指标结果 |
3.3 病理形态学观察 |
3.4 肝脏脂质组学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女贞子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 |
2 生物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枣花蜜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蜂蜜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 蜂蜜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 蜂蜜的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蜂蜜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
1.3.2 蜂蜜的其他生物活性研究 |
1.4 枣花蜜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枣花蜜酚类色谱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酚类化合物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枣花蜜酚类化合物的富集 |
2.3.2 枣花蜜酚类色谱指纹图谱的构建 |
2.3.3 枣花蜜酚类化合物的质谱分析条件 |
2.3.4 枣花蜜酚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枣花蜜酚类色谱指纹图谱的构建 |
2.4.2 枣花蜜酚类化合物HPLC/ESI-Q-TOF-MS鉴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枣花蜜挥发性成分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处理 |
3.3.2 枣花蜜挥发性成分的质谱分析条件 |
3.3.3 枣花蜜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
3.3.4 枣花蜜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枣花蜜酯类物质分析 |
3.4.2 枣花蜜醛类物质分析 |
3.4.3 枣花蜜醇类物质分析 |
3.4.4 枣花蜜酮类物质分析 |
3.4.5 枣花蜜萜烯类物质分析 |
3.4.6 枣花蜜烷烃类和其他类挥发物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枣花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枣花蜜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4.3.1 总酚含量测定 |
4.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4.3.3 Fe~(2+)络合力测定 |
4.3.4 Fe~(3+)还原力测定 |
4.3.5 对·OH诱导的pBR322 质粒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测定 |
4.3.6 对H_2O_2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测定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枣花蜜总酚含量 |
4.5.2 枣花蜜体外抗氧化活性 |
4.5.3 枣花蜜总酚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 |
4.5.4 枣花蜜对·OH诱导的pBR322 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4.5.5 枣花蜜对H_2O_2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4.6 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
1.1.1 花粉孢子 |
1.1.2 理化指标 |
1.1.3 挥发性化合物 |
1.1.4 酚类化合物 |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
1.2.1 抗氧化性 |
1.2.2 抗炎活性 |
1.2.3 其他生物活性 |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
1.3.2 现行治疗 |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
4.3 小结 |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
6.3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丽江山荆子枝叶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第一章 364 种滇西植物体外降脂活性筛选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供试物样品的配制 |
2.2 Hep G2 细胞的复苏、传代及体外高脂模型的建立 |
2.3 供试植物样品体外降脂活性测试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诱导剂的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3.2 高脂模型方法建立 |
3.3 供试植物样品体外降脂活性筛选结果 |
4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丽江山荆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提取和分离 |
2.2 HPLC 法测定丽江山荆子不同部位的根皮苷含量 |
2.3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根皮苷细胞毒性测定 |
2.4 化合物降脂活性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3.2 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
3.3 丽江山荆子不同部位的根皮苷含量 |
3.4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3.5 化合物降脂活性测定 |
4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丽江山荆子主成分体内降脂活性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喂养饲料 |
1.5 供试品 |
2 实验方法 |
2.1 金黄地鼠高脂模型的诱导、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金黄地鼠体重变化 |
3.2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血脂浓度的影响 |
3.3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肝脏脂质浓度的影响 |
3.4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仓鼠粪便脂质浓度的影响 |
3.5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6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3.7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8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模拟对接结果 |
3.9 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苹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前言 |
1.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 |
1.2 三萜类 |
1.3 酚类 |
1.4 甾体类 |
1.5 骈双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 |
1.6 脂肪酸类 |
1.7 单糖 |
1.8 二萜类 |
1.9 其他 |
2.药理活性 |
2.1 抗氧化作用 |
2.2 癌细胞毒性及抗肿瘤作用 |
2.3 抗菌作用 |
2.4 降糖、降脂作用 |
2.5 促进免疫调节 |
2.6 对肝脏保护作用 |
2.7 抗炎作用 |
2.8 美白作用 |
2.9 抗衰老作用 |
2.10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
2.11 抗辐射作用 |
2.12 促凝作用 |
2.13 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 |
2.14 急性毒性 |
2.15 促排铅作用 |
2.16 抗病毒作用 |
2.17 对乙醇所致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2.18 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
2.19 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DEHP诱导小鼠海马组织凋亡和自噬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处理 |
2.2 结果 |
2.2.1 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形态的影响 |
2.2.2 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凋亡的影响 |
2.2.3 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自噬的影响 |
2.2.4 DEHP对小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DEHP通过氧化应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凋亡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处理 |
3.2 结果 |
3.2.1 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2 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3 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3.2.4 DEHP通过氧化应激抑制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活性 |
3.2.5 DEHP通过氧化应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凋亡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自噬在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处理 |
4.2 结果 |
4.2.1 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自噬的影响 |
4.2.2 DEHP通过氧化应激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自噬 |
4.2.3 DEHP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内TRAF4和RPS6KB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4 TRAF4 使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内RPS6KB1 蛋白磷酸化 |
4.2.5 TRAF4 可抑制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自噬 |
4.2.6 自噬对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活性的影响 |
4.2.7 自噬对DEHP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之处与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常见塑化剂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南蛇藤的研究进展 |
1.1.1 南蛇藤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2 南蛇藤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1.1.3 南蛇藤的临床应用 |
1.2 中药治疗COPD的研究进展 |
1.2.1 减少气道和肺部炎症 |
1.2.2 降低气道反应性、改善气道重塑 |
1.2.3 抗氧化作用 |
1.2.4 改善肺功能 |
1.2.5 对免疫平衡的影响 |
1.3 中药研究先进技术的概述 |
1.3.1 代谢组学 |
1.3.2 血清药物化学 |
1.3.3 网络药理学 |
1.4 立题依据 |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南蛇藤不同部位物质组成及抗炎活性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节 南蛇藤不同部位对烟雾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南蛇藤茎化学成分及抗COPD活性的研究 |
第一节 南蛇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南蛇藤茎抗 COPD 生物活性的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南蛇藤茎抗COPD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1.4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南蛇藤茎抗COPD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
4.3.1 化合物的选择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3.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H4的全合成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H4的全合成 |
1 合成背景 |
1.1 菲式生物碱母核的合成 |
1.2 糖苷键的合成 |
2 H4的逆合成分析 |
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 试剂 |
3.2 仪器 |
4 部分中间体的合成探索与优化 |
4.1 F1的合成探索与优化 |
4.2 F5的合成探索与优化 |
4.3 F7的合成探索与优化 |
4.4 F9的合成探索与优化 |
4.5 H4的合成探索与优化 |
5 实验操作及数据 |
5.1 酸胺缩合反应 |
5.2 环合反应 |
5.3 硼氢化钠还原反应 |
5.4 Boc保护胺基反应 |
5.5 Heck反应 |
5.6 脱保护基Boc反应 |
5.7 埃施魏勒-克拉克反应 |
5.8 季铵化反应 |
5.9 霍夫曼消除反应 |
5.10 柯尼希斯-克诺尔苷化反应 |
5.11 化合物F10-1的合成 |
5.12 脱保护基甲基反应 |
5.13 脱保护基乙酰基反应 |
6 实验结果 |
7 讨论 |
第二章 H4对FFA诱导的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细胞来源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MTT试验检测H4对LO2细胞生长影响 |
2.3 FFA诱导的LO2细胞损伤模型及分组 |
2.4 细胞凋亡检测 |
2.5 生化指标检测 |
2.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7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的H4对LO2细胞生长影响 |
3.2 不同浓度的H4对LO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3 H4对LO2细胞内AST、ALT活性及TG含量的影响 |
3.4 H4对LO2细胞内MDA含量及SOD、GSH-Px活性的影响 |
3.5 H4对LO2细胞内Bax/Bcl-2和NF-κB信号通路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H4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NAFLD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NAFLD小鼠模型建立及其分组情况 |
2.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3 蜡块包埋切片处理 |
2.4 HE染色 |
2.5 油红O染色 |
2.6 肝组织生化指标检测 |
2.7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8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H4治疗后对体重的影响 |
3.2 H4对小鼠脂代谢影响 |
3.3 H4对小鼠肝功能影响 |
3.4 H4对肝切片组织病理学影响 |
3.5 H4对小鼠肝组织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H4对Bax/Bcl-2和NF-κB通路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术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个人简介 |
(8)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芝麻香型白酒 |
1.2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
1.2.1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的原辅料 |
1.2.2 芝麻香型白酒的蒸馏设备 |
1.2.3 芝麻香型白酒的发酵容器 |
1.2.4 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流程 |
1.3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1 芝麻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2 芝麻香型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4 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研究 |
1.5 芝麻香型白酒中健康功能因子的研究 |
1.6 芝麻香型白酒中四甲基吡嗪的研究 |
1.6.1 吡嗪类化合物 |
1.6.2 四甲基吡嗪及其生产方式 |
1.6.3 芝麻香型白酒中的TTMP |
1.6.4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研究存在的问题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剂与耗材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材料和样品 |
2.2.4 样品前处理与标样制备 |
2.2.5 温度对糟醅中TTMP生成的影响 |
2.2.6 样品中TTMP的定性分析方法 |
2.2.7 样品中TTMP的定量分析方法 |
2.2.8 酒样中氨态氮的测定 |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2.3.2 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TTMP的形成 |
2.3.3 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产TTMP功能菌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培养基 |
3.2.4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
3.2.5 菌株鉴定 |
3.2.6 功能菌液的制备工艺 |
3.2.7 分析方法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
3.3.2 高产TTMP功能菌XJB-104 菌株鉴定 |
3.3.3 功能菌液的制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菌株与培养基 |
4.2.4 功能菌液的制备 |
4.2.5 功能菌液用于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和样品收集 |
4.2.6 理化分析 |
4.2.7 样品中TTMP、EC和其它风味物质的测定 |
4.2.8 微生物数量测定 |
4.2.9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结构分析 |
4.2.10 感官分析 |
4.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影响 |
4.3.2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酿造微生物菌群数量与结构的影响 |
4.3.3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TTMP含量的影响 |
4.3.4 芝麻香型白酒感官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菌株与培养基 |
5.2.4 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2.5 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
5.2.6 分析方法 |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因素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3.2 响应面法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3.3 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5.3.4 DGS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TMP发酵、纯化及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菌株与培养基 |
6.2.4 单因素优化TTMP发酵工艺 |
6.2.5 双阶段控温TTMP发酵工艺优化 |
6.2.6 TTMP产品纯化和纯度分析 |
6.2.7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
6.2.8 分析方法 |
6.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TTMP发酵工艺优化 |
6.3.2 发酵液中TTMP纯化及其产品纯度分析 |
6.3.3 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
(9)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的抑制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溶液配制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15种PAEs对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
1.2.2 PAEs对各种UGT亚型抑制动力学分析 |
1.2.3 PAEs与 UGT1A9 的分子对接 |
1.2.4 8种邻苯二甲酸单酯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
1.2.5 邻苯二甲酸单酯对各种UGT亚型抑制动力学分析 |
1.2.6 邻苯二甲酸单酯与UGT1A9的分子对接 |
1.3 讨论 |
1.3.1 PAEs的内源性代谢毒性作用机制 |
1.3.2 邻苯二甲酸单酯的内源性代谢毒性作用机制 |
1.4 小结 |
二、依维莫司对UGT以及PC、PD和 PE对CES的抑制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溶液配制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依维莫司对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
2.2.2 依维莫司对UGT1A1,UGT1A3和UGT2B7 的抑制动力学分析 |
2.2.3 分子对接解释依维莫司对UGT1A3和UGT2B7 的抑制作用机制 |
2.2.4 PC、PD、PE对 CES活性的影响 |
2.2.5 PD对 CES1 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
2.2.6 PD对CES1的抑制动力学类型和参数 |
2.2.7 体外抑制动力学参数推测体内产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胆汁酸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溶液配制 |
3.1.4 实验方法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 |
3.2.2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胆结石表型 |
3.2.3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胆固醇饱和度 |
3.2.4 胆结石模型小鼠胆汁酸组成的变化 |
3.2.5 胆结石模型小鼠FXR基因的变化 |
3.2.6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胆结石的发生率 |
3.2.7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的胆固醇饱和度 |
3.2.8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对小鼠血清胆汁酸组成的影响 |
3.2.9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对小鼠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3.2.10 TUDCA改善小鼠胆结石的作用机制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汁酸代谢与疾病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农药类等典型有机污染物体内外毒性相关性及乙草胺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有机污染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
1.1.1 毒理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
1.1.2 有机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模式 |
1.2 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研究进展 |
1.2.1 相关性研究进展 |
1.2.2 相关组织机构和数据库 |
1.3 有机污染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
1.3.1 神经毒性作用 |
1.3.2 基因毒性作用 |
1.3.3 生殖毒性作用 |
1.4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1.4.1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 |
1.4.2 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 |
1.4.3 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 |
1.5 农药类有机污染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
1.5.1 除草剂的毒理学效应 |
1.5.2 杀虫剂的毒理学效应 |
1.5.3 杀菌剂的毒理学效应 |
1.5.4 其他农药的毒理学效应 |
1.5.5 农药毒性分级 |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目标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哺乳类动物细胞毒性数据 |
2.2.2 哺乳类动物急性毒性数据 |
2.2.3 鱼类急性毒性数据 |
2.2.4 人类急性毒性数据 |
2.2.5 分子描述符 |
2.2.6 毒性作用模式的分类 |
2.2.7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所有研究化合物的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 |
2.3.2 分类化合物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 |
2.3.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的理论背景 |
2.4.2 生物摄取平衡和相关性关系 |
2.4.3 生物摄取动力学与相关性 |
2.4.4 作用模式与体内体外相关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细胞毒性辨别化合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模式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3T3细胞毒性数据 |
3.2.2 小鼠的急性毒性数据 |
3.2.3 剩余毒性 |
3.2.4 分子描述符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建立化合物对小鼠静脉注射途径毒性的数据集 |
3.3.2 小鼠急性毒性与3T3细胞毒性之间的相关性 |
3.3.3 利用毒性比率辨别化合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模式 |
3.3.4 采用细胞毒性数据预测化合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模式 |
3.4 讨论 |
3.4.1 不同暴露途径下的小鼠急性毒性相关性 |
3.4.2 体内体外毒性相关性探讨 |
3.4.3 利用3T3细胞毒性数据预测化合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有机污染物乙草胺的毒性机理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化学药品和耗材 |
4.2.2 细胞培养 |
4.2.3 药物处理及分组 |
4.2.4 细胞活性试验 |
4.2.5 细胞膜完整性试验 |
4.2.6 细胞内ROS含量检测 |
4.2.7 氧化应激参数的检测 |
4.2.8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 |
4.2.9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4.2.10 检测细胞凋亡 |
4.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4.2.12 细胞内ATP含量 |
4.2.13 斑马鱼胚胎线粒体耗氧速率 |
4.2.1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乙草胺对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
4.3.2 乙草胺对细胞内ROS生成和抗氧化参数的影响 |
4.3.3 乙草胺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
4.3.4 乙草胺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 |
4.3.5 乙草胺对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4.3.6 细胞内Ca~(2+)参与了细胞凋亡过程 |
4.3.7 乙草胺对斑马鱼胚胎线粒体呼吸速率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乙草胺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
4.4.2 乙草胺造成细胞内发生氧化应激 |
4.4.3 乙草胺造成细胞周期功能紊乱 |
4.4.4 乙草胺诱导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
4.4.5 钙离子信号参与了乙草胺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过程 |
4.4.6 乙草胺造成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 |
4.4.7 乙草胺改变斑马鱼胚胎线粒体呼吸耗氧速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2-乙氧基乙醇对小鼠肝脏损伤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女贞子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活性成分研究[D]. 吕佳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枣花蜜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杨二林. 西北大学, 2021(12)
- [3]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4]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D]. 郎利娟. 大理大学, 2021(09)
- [5]DEHP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理研究[D]. 涂伟. 南昌大学, 2021(01)
- [6]南蛇藤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杨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7]H4的全合成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研究[D]. 林炳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D]. 张温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9]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D]. 杜佐.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农药类等典型有机污染物体内外毒性相关性及乙草胺毒性机制研究[D]. 黄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