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一、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段志霞[1](2008)在《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资源性资产属于国有资源性资产,其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然而,由于国民环保意识淡薄、国有资源产权虚置、海洋灾害频发等,造成了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流失,即海洋资源的所有者对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收益权未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其一部分或全部应收的海洋资源性资产收益被其他单位或个人所取得。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最终导致资源所有者所有权的损害和资源的低效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严重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分必要。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微观体系(海洋企业)、海洋中观体系(海洋产业)和宏观体系(政府)的管理创新。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提升海洋经济效益、保护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和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但能有效遏制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流失,而且能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对我国实现“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是以目前我国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为切入点,以切实提升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价值,遏制国有资源资产流失为主线,引入海洋资源价值核算和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等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基于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本—效益”模型和资源最优配置模型,从海洋微观(企业)、海洋中观(产业)和宏观(政府)三个层次提出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创新体系,最后结合我国实际给出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除前言外,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资源价值理论和国有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理论。第二章,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现状与成因。该部分内容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现状、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海洋资源性资产及其价值。包括海洋资源的内涵、特性及分类,海洋资源性资产的界定与特征,海洋资源的价值构成和价值流,海洋资源价值的核算。第四章,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机理。该部分内容包括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特点、流失渠道和流失类型。第五章,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该章在介绍国民经济和绿色国民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绿色GDP的影响。第六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方法与模型。该章是论文的重点,探讨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内容(包括内涵、特征和标准),阐述了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本效益调整方法并构建了模型,同时还分析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方法及其模型。第七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的管理创新体系:海洋微观(企业)创新体系(海洋企业作业标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海洋中观(产业)创新体系(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创新、流通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和海洋宏观(政府)创新体系(法律保障、政策保障、体制保障、金融保障和风险保障)。第八章,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包括三方面的策略:提升海洋经济效益、保护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和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第九章,案例: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策略问题研究。就青岛市海洋产业状况和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现状,结合文中的理论,分析了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

张子龙[2](2006)在《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及投资效益分析》文中提出目前,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成为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同样的,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在调整优化江西产业结构、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企业以及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南昌高新区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升级乏力、投入产出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南昌高新区以及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了使南昌高新区以及江西的工业园区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南昌高新区的投资效益加以研究,以期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对南昌高新区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找出南昌高新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思路,以进一步补充、丰富并完善高新区建设现有的理论研究框架和体系。

杨敬华[3](2005)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经过十多年来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处于创业阶段。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条件是科技园区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本论文将创业环境条件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和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构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本论文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在创业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科技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五种要素资源,这五种要素资源形成园区初创时期的五个要素流动循环。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和创新要素资源为园区不同主体所掌握,将区域创新“三螺旋”理论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模型。 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创业驱动因素包括国家宏观政策驱动、社会需求的驱动、地方政府的驱动、技术发展本身的驱动等四方面;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动力的形成有四种动力,即市场拉动、科技带动、政府推动、企业家驱动。 园区创业与创新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保障,本文分析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带动、集群创业与创新和带动农民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建设、技术开发与技术孵化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建设来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转移形成新产业、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延长产业链等来形成新产业来实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创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园区集群的成长;园区通过与农民进行科技对接、市场对接、信息对接来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构建创业、资金筹措、创新经营和集群创新等方面的运行发展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园区创业机制包括环境驱动机制、创业决策机制、创业管理机制、人才利用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构建“政府引动”、“企业引动”和“基金引动”三种投资机制来促进园区融资发展;本文构造出创业投资者、创业基金和创业企业三个方面“三元一体”的创业投资资本循环机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对农业综合开发经营组织形式的重要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的选择自己的技术体系,是体现园区特色的关键;园区的产业集群是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向进行创新的,产业集群的链式创新发展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借助SAS软件找出影响园区创业和创新发展的主导因子。对所选1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评价、排序,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详细评述,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文以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例,分析沿海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分析,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张飞涟[4](2004)在《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投资者、公众将密切关注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益高低,迫切需要对已建成的铁路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未来铁路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水平。 本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主持的铁道部两个后评价课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多目标决策技术,明确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各后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奠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点如下: 1.系统地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指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包括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融资方案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国民经济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八大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铁路项目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2.规范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Delphi法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12大指标体系及详细的评分准则,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观赋权+逻辑框架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在充分吸收专家评价知识、经验的同时,又对一些模糊、不确定的判断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并借助逻辑框架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实际项目的建设过程后评价提供一个实用、方便的评价方法。 3.从中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出发,比照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项目及中国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经验,首次提出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内容,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因素集,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某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铁路建设基金征收和使用存在的问题、社会融资不足的问题以及运价机制僵化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效率的五种对策。 4.将随机过程理论与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和风险分析相结合,对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一些创新研究,首次提出运用随机评价方法进行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运量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非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和随机灰色系统模型,基于综合运价率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综合模型,基于客、货运价分别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正态模型和布朗模型,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随机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不同模型应用的条件,分别应用于不同的铁路建设项目,获得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的基础数据预测不准、基准值确定滞后、投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可采取的四种对策。 5.在分析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揭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范围,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计算的方法,特别是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间接效益计算这一理论与实践的难点,首次提出消费者需求剩余分析法,比较好的解决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的重复计算和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大胆突破了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存在的计算方法和影子价格与参数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建议。 6.明确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美学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后评价,在此基础上,全面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指标体系,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提出了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一览表法、矩阵法、指数法)和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环境质量效用法、环境损失价值分析法)。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控制与防治环境不利影响的基本措施和具体措施。 7.从明确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概念出发,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后评价、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和社会风险后评价,并分别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互适应性2大类6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风险后评价7大类8个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或定量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线调查分析法、利益群体分析法、逻辑

陶雨花[5](2004)在《论我国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财政投资支出》文中指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在公共财政条件下,财政投资支出的必要性在于存在“市场失灵”,因为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财政投资支出是政府众多干预手段中的一种。因此,财政投资支出的领域也应该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很完善,“市场失灵”的领域会比西方国家更多一些,考虑到我国特有的国情,财政投资支出的必要性还在于要为经济增长及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财政投资支出的领域与方式也会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投资支出的领域应该会逐步缩小,财政投资支出的方式会更灵活多样,财政投资支出效益评价也会不断完善。

王欧,吴文良[6](2003)在《农业科技园区效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取劳动生产率、成本效果、资金利用效果等1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海南、哈尔滨和青岛等1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了影响园区效益的6大主成分,并对园区综合效益进行了排名。

王欧[7](2003)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科技园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科技园区作深入研究,这无疑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双向互动机理研究为起点,以农业科技园区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产业组织生态理论为理论内核,通过对科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现实基础和选择机理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对农业科技园区SCP范式进行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研究:(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效益综合评价研究本文选取10个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国家农业园区2002年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农业科技园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本文根据科研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构建两套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①科学性角度评价(综合评价体系1)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从园区的宏观发展、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产业带动和人力资源培养及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带有自调节功能的改进层次分析方法(L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运用隶属函数法和模糊评分法确定评价指标值。分地域选取十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数据,构建判断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排序的结果看,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地域的总体发展水平相一致。②实用性角度评价(综合评价体系2)由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历史较短,使用评价指标1在数据搜集上存在一定难度。为了使评价在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在总结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制(评价体系2)。从上报材料审查、机制与管理、示范带动能力、科技能力、生态与基础建设、总体效果等六方面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综观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运用2002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统计数据对园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宏观分析,指出目前园区发展的症结并提出解决途径,为下文典型案例研究和综合评价研究提供研究背景。运用典型案例剖析与理论分析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域按照发展成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河南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甘肃定西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和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从园区的成长背景、建设发展的总体成效、运作模式和园区发展的动力等几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园区发展模式的共性规律和差异之处进行了分析归纳;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在于:首次提出了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农业科技园区理论分析框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选取典型区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了园区发展模式共同特征并进行了差异分析;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意图的三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创造性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综合评价。

陈翔[8](2003)在《中国开发区竞争力研究:评价与提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加入WTO后中国开发区的历史与经济发展为背景,从开发区和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出发,围绕投资环境对投资者影响的角度,尝试建立了开发区竞争力的基础性指标及其扩展性指标,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对如何提升开发区竞争力作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中国开发区发展历程。这一部分通过介绍目前开发区的投资软硬环境、管理体制、产业发展,分析了加入WTO后中国开发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研究开发区竞争力的意义。 第二部分中国开发区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回顾。分别回顾了古典和新古典竞争理论、熊彼特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国内外区域和城市竞争力理论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开发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真评估了有关开发区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为建立开发区竞争力指标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中国开发区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这是本文的重点,在阐明了基础思路和设计原则后,着重从“市场进入障碍”、“预期投资收益”、“服务效率”三个方面建立了开发区竞争力的基础性指标。为便于比较,在基础性指标的基础上引申出“综合成本”、“载体升级”、“可持续能力”和“开放度”等四个扩展性指标,并对国内典型开发区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与评估。 第四部分苏州工业园区竞争力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是作者结合工作的一些思考。针对苏州工业园区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在对苏州工业园区和国内几大着名开发区对比后,分析了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园区竞争力的一些政策建议。 作者希望本文能对从事开发区理论研究的广大学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使开发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方水明[9](2001)在《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以开发区运作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认为盈利企业的成本与开发区运作的成本存在着不同的构成要素和采用不同的项目投资分析方法。而开发区的投资—效益分析 ,往往不是建立在一次性投入的基础上 ,必须考虑逐步投入、梯次开发、滚动发展的问题 ,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不断出现的变因 ,将有关的税费纳入预期收益中 ,以便加强成本的可操作性。

二、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0.3 研究内容与结构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0.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资源性资产化管理理论
    1.3 资源价值理论
    1.4 国有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理论
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现状与成因
    2.1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界定
    2.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的现状
        2.2.1 海洋生物资源资产流失现状
        2.2.2 海洋矿产资源资产流失现状
        2.2.3 海洋空间资源资产流失现状
    2.3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的成因
    2.4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流失的影响因素
    2.5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
3 海洋资源性资产及其价值
    3.1 海洋资源的内涵、特性与分类
        3.1.1 海洋资源的内涵
        3.1.2 海洋资源的特性
        3.1.3 海洋资源的分类
    3.2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界定与特征
    3.3 海洋资源的价值构成
        3.3.1 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3.3.2 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
        3.3.3 海洋资源的社会价值
    3.4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价值流
        3.4.1 海洋资源价值流内涵
        3.4.2 海洋资源价值流主要阶段
    3.5 海洋资源价值核算
        3.5.1 海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
        3.5.2 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
4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机理
    4.1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特点
    4.2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渠道
    4.3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类型
5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
    5.1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5.2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5.3 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对绿色GDP 的影响
6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方法与模型
    6.1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与标准
        6.1.1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
        6.1.2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特征
        6.1.3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标准
    6.2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成本效益模型及调整方法
        6.2.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成本和效益
        6.2.2 海洋资源开发的“成本—效益”模型
        6.2.3 海洋资源开发的成本效益调整方法
    6.3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模型及方法
        6.3.1 海洋资源配置的特点
        6.3.2 海洋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6.3.3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模型
        6.3.4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化配置方法
7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创新体系
    7.1 海洋微观(企业)创新体系
        7.1.1 作业标准创新
        7.1.2 经营模式创新
        7.1.3 生产模式创新
        7.1.4 组织模式创新
        7.1.5 管理制度创新
    7.2 海洋中观(产业)创新体系
        7.2.1 产业结构调整
        7.2.2 市场机制创新
        7.2.3 流通体制创新
        7.2.4 科技体制创新
        7.2.5 服务体系创新
    7.3 海洋宏观(政府)创新体系
        7.3.1 法律保障
        7.3.2 政策保障
        7.3.3 体制保障
        7.3.4 金融保障
        7.3.5 风险保障
8 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
    8.1 海洋经济效益的提升
        8.1.1 推进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8.1.2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8.1.3 发展集约型海洋经济
        8.1.4 发展开放型海洋经济
        8.1.5 发展科技型海洋经济
        8.1.6 发展多元型海洋经济
    8.2 保护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
        8.2.1 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并重
        8.2.2 缓解海洋渔业的捕捞压力
        8.2.3 规范海洋资源开发活动
        8.2.4 开展海洋资源人工增值活动
    8.3 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
        8.3.1 优化海洋人文环境
        8.3.2 优化海洋自然环境
        8.3.3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
9 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9.1 青岛市海洋产业概况
    9.2 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现状
    9.3 青岛市海洋资源性资产保值增值策略
        9.3.1 提升海洋经济效益
        9.3.2 保护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
        9.3.3 优化海洋资源再生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2)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及投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工业园区投资效益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与高新区的相关理论
    一、高新区的科学涵义
    二、高新区发展的理论探析
        (一) 高新区发展的宏观理论
        (二) 高新区发展的微观机理
第三章 南昌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南昌高新区发展的成效
        (一)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经济区
        (二)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不断创新
        (三) 招商引资实现新的突破,重大项目不断落成投产
        (四) 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五) 科技人才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二、南昌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但是投入仍然不足
        (二)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小,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不多
        (三) 科技教育基础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四)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顺
        (五) 风险投资体系薄弱,企业融资困难
        (六) 入园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严重
第四章 南昌高新区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一、构建高新区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评价方法选择
    四、实证分析
    五、综合分析的几点主要结论
第五章 国内外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二) 对南昌高新区建设的启示
    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 为企业发展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
        (二) 形成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
        (三) 提供良好的条件,吸引并留住高科技人才
第六章 南昌高新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南昌高新区发展思路
        (一) 开展错位竞争
        (二) 强化引力为核心,形成产业积聚效应
    二、南昌高新区发展对策
        (一) 发挥地方政府在高新区发展中作用
        (二) 创新管理机制
        (三) 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四) 提高金融信贷效率
        (五) 实施提升园区发展战略
        (六)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内容、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区域创新发展的三螺旋理论
        2.1.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 创业的理论及其在园区的应用
        2.2.1 创业的定义
        2.2.2 创业理论的内容
        2.2.3 创业研究的理论框架
        2.2.4 全球创业观察(GEM)的概念模型
        2.2.5 创业理论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2.3 创新理论及其在园区应用
        2.3.1 创新理论的演进
        2.3.2 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 制度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3.4 系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3.5 创新理论在农业科技园区应用评述
        2.3.6 创业与创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分析
        3.1.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3.1.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产生的技术经济背景分析
    3.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与环境分析
        3.2.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分析
        3.2.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3.3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资源与主体分析
        3.3.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要素资源分析
        3.3.2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模型
    3.4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风险与管理障碍分析
        3.4.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风险分析
        3.4.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管理障碍分析
    3.5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驱动因素分析
        3.5.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驱动因素的分析
        3.5.2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的驱动力
第四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4.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1.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内容
        4.1.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4.1.3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2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创业与创新能力建设
        4.2.1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的概念
        4.2.2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的产生方式
        4.2.3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中的创业与创新
        4.2.4 陪业科技园区集群创业与创新能力建设
        4.2.5 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苗产业整合集群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实践
    4.3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4.3.1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特点
        4.3.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的形成
        4.3.3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4.4 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农民的能力建设
        4.4.1 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服务体系
        4.4.2 农业科技园区与农户的科技对接
        4.4.3 农业科技园区与农户的市场对接
        4.4.4 农业科技园区与农户的信息对接
        4.4.5 农业科技园区“三区”联结带动农民与市场沟通的模式
        4.4.6 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与农民对接的运行模式实践
第五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5.1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机制的研究
        5.1.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机制的基本特征
        5.1.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机制建立的原则
        5.1.3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机制
        5.1.4 构建园区创业文化氛围,促进园区创业机制的有效运转
    5.2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
        5.2.1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资金来源
        5.2.2 园区资金流的运行与周转
        5.2.5 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投资,促进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
    5.3 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创新机制的研究
        5.3.1 农业科技园区经营运行的动力
        5.3.2 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管理创新机制
        5.3.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支撑机制
    5.4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创新的链式发展机制
        5.4.1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中基于产业链的价值链形成
        5.4.2 农业科技园区链式集群创新的模型
        5.4.3 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创业与创新过程中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管理机制
        5.4.4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乳品产业集群创业与创新的链式发展实践
第六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设置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6.1.3 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6.2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6.2.1 综合评价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简介
        6.2.2 部分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第七章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模式分析
    7.1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总体概况
    7.2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环境分析
    7.3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创新
    7.4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组织创新
    7.5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机制创新
    7.6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模式创新
    7.7 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
第八章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分析与政策建议
    8.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总结性分析
        8.1.1 构建园区良好的创业与创新发展环境,保障园区良性发展
        8.1.2 充分利用园区各种资源,走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8.1.3 加强农业科技园区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园区自身发展
        8.1.4 引导农业科技园建立创新运行机制,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8.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2.1 各地园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园区之间的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的现象依然存在
        8.2.2 一些园区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稳定来源
        8.2.3 土地流转问题是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遇到的敏感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8.2.4 相对于产业发展需求,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
    8.3 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8.3.1 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8.3.2 加速构建与区域产业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相适应的园区产业技术体系
        8.3.3 不断强化园区的宏观引导与管理监督,完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8.3.4 以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产业化为核心,促进园区科技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8.3.5 加强园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8.3.6 加强园区的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加速农业科技园区的国际化步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情况调查表
    二、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情况调查问卷(针对管委会)
    三、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情况调查问卷(针对企业)
    四、评价指标体系第二级指标的SAS分析结果
致谢
作者简历

(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基础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总原则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2.1 概述
        2.1.1 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2.1.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概念
        2.1.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内容
    2.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1 前期决策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2 设计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3 施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4 运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方法
        2.3.1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内容及指标筛选方法
        2.3.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1 概述
        3.1.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分析
        3.1.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
    3.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后评价
        3.2.1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构成
        3.2.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后评价的内容
    3.3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3.3.1 资金结构后评价
        3.3.2 融资成本后评价
        3.3.3 融资风险后评价
        3.3.4 分年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后评价
    3.4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模糊综合后评价
        3.4.1 模糊综合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3.4.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3.5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3.5.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3.5.2 加快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改革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1 概述
        4.1.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概念
        4.1.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内容
    4.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基础数据的后评价
        4.2.1 运量的后评价
        4.2.2 运营成本的后评价
        4.2.3 客货运价的后评价
    4.3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现有做法
        4.3.1 基础数据的确定与预测
        4.3.2 财务后评价报表的编制
        4.3.3 财务后评价的指标计算
        4.3.4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4.4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评价方法的研究
        4.4.1 基于运量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2 基于价格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3 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5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4.5.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存在的问题
        4.5.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办法修改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5.1 概述
        5.1.1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5.1.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概念
        5.1.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5.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与费用的计算
        5.2.1 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的计算
        5.2.2 间接效益与间接费用的计算
    5.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影子价格体系
        5.3.1 影子价格的理论计算
        5.3.2 影子价格的实际计算
        5.3.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影子价格的确定
    5.4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报表系统
    5.5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
    5.6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5.6.1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5.6.2 改进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6.1 概述
        6.1.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1.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6.1.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6.1.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6.1.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内容
    6.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6.2.1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2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3 对美学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4 对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的后评价
    6.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6.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6.4.1 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4.2 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6.5.1 控制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6.5.2 控制与防治的具体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 概述
        7.1.1 项目社会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7.1.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概念
        7.1.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7.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内容
        7.2.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7.2.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
        7.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
    7.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
        7.3.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
        7.3.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指标
        7.3.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指标
    7.4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7.4.1 基线调查分析
        7.4.2 利益群体分析
        7.4.3 逻辑框架分析法
        7.4.4 综合定性分析评价法
        7.4.5 综合定量评价法
    7.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与后评价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8.1 概述
        8.1.1 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8.1.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
        8.1.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
    8.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的研究
        8.2.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8.2.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8.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8.2.4 铁路建设项目技术可持续发展评价
        8.2.5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8.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8.3.1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
        8.3.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8.4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8.4.1 指标综合评价法
        8.4.2 功能系数法
        8.4.3 规划法
        8.4.4 主成分分析法
    8.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9.1 概述
        9.1.1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的概念
        9.1.2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体系
    9.2 铁路建设项目不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2.1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2.2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3 铁路建设项目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3.1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3.2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京广线北京至郑州段电气化工程项目后评价
    10.1 项目概况
    10.2 项目基础资料
        10.2.1 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基础资料
        10.2.2 项目设计阶段基础资料
        10.2.3 项目施工阶段基础资料
        10.2.4 项目运营阶段基础资料
    10.3 过程后评价
    10.4 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10.4.1 前评价确定的资金筹措方案
        10.4.2 项目实际实施的资金筹措方案
    10.5 项目财务后评价
        10.5.1 项目财务后评价基础数据
        10.5.2 项目财务后评价结论
    10.6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10.6.1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基本方法
        10.6.2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计算
        10.6.3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结论
    10.7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1 项目吸引范围
        10.7.2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3 社会后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10.8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1 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2 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3 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4 持续发展评价结论
    10.9 项目综合后评价
        10.9.1 成功经验
        10.9.2 存在问题
        10.9.3 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11.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研工作

(5)论我国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财政投资支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有关财政投资支出的理论回顾
    (一) 市场失灵与财政投资支出
    (二) 西方财政理论中有关财政投资的观点
    (三) 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中的财政投资支出的观点
二、 我国公共财政条件下财政投资支出的理论分析
    (一)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财政投资支出
    (二) 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财政投资支出
三、 我国财政投资支出的领域分析
    (一) 财政投资支出领域的国际比较
    (二) 我国财政投资支出领域分析
四、 我国财政投资支出的方式分析
    (一) 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二) 间接投资方式分析
    (三) 财政补贴方式分析
    (四) 其他方式分析
五、 我国财政投资支出效益的评价
    (一) 我国财政投资支出效益评价的现状
    (二) 国外的财政投资支出效益评价
    (三) 重视我国财政投资支出效益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
    1.2 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技园区产生发展的科学考察
    1.3 国内外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
    2.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
    2.2 科技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宏观分析与总体评价
    3.1 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的宏观分析
    3.2 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附件一
    附件二
第四章 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4.1 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
    4.2 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发展模式研究
    4.3 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4.4 定西旱作生态型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4.5 园区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中国开发区竞争力研究:评价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中国开发区发展历程:机遇和挑战
    1 、 中国开发区现状分析
    2 、 加入WTO后中国开发区面临的机遇
    3 、 加入WTO后中国开发区面临的挑战
    4 、 研究中国开发区竞争力的意义
二、 中国开发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理论回顾
    1 、 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2 、 开发区理论的研究
    3 、 开发区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三、 中国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 开发区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2 、 开发区竞争力基础性指标的建立
    3 、 开发区竞争力基础性指标的扩展
    4 、 案例:国内典型开发区竞争力比较
四、 苏州工业园区竞争力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1 、 苏州工业园区现状
    2 、 苏州工业园区竞争力效应实证
    3 、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 、 苏州工业园区竞争力提升: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开发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
    1.厘定开发目标。
    2.效益和成本的分类。
    3.贴现率的选择。
    4.贴现效益和贴现成本。
二 开发区的成本构成要素
三 成本效益分析中的投资回报率
    1.按5年内实现有偿出让土地的计划和出让金标准, 预期出让金收入如表3。
    2.土地平整和配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预期现金流入计算见表4。
    3.开发区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费收入预期现金流入计算。
四 关于投资收益计算中的企业所得税问题

四、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 段志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2]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及投资效益分析[D]. 张子龙. 南昌大学, 2006(11)
  • [3]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 杨敬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张飞涟. 中南大学, 2004(02)
  • [5]论我国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财政投资支出[D]. 陶雨花. 苏州大学, 2004(01)
  • [6]农业科技园区效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J]. 王欧,吴文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15)
  • [7]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D]. 王欧.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8]中国开发区竞争力研究:评价与提升[D]. 陈翔. 苏州大学, 2003(02)
  • [9]论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J]. 方水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标签:;  ;  ;  ;  ;  

开发区投资效益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