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胀缝的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夏至[1](2021)在《南疆戈壁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沥青路面拱胀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泥稳定砂砾材料在路面基层中被较多的使用,尤其在沙漠戈壁等砂砾较为丰富的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砂砾材料在大部分地区被应用时其性能都非常理想,但近年来,随着基层厚度的不断增大,在沙漠戈壁等温差较大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种路面拱胀的新型病害,拱胀病害呈现出对道路的横向贯穿,严重危害了行车安全,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性能,增加了养护成本。本文针对南疆戈壁地区出现的路面拱胀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对拱胀病害的研究:第一,对该地区发生拱胀病害的多条高速进行实地调查,统计拱胀病害特征;第二,对路面结构层内部的温度以及位移进行监测,分析环境温度与结构层各部分温度的关联,分析结构层的温度变化导致的位移变化;第三,对水泥稳定砂砾材料的膨胀性能进行研究;第四,通过限元分析软件,分析验证结构层温度变化导致的结构层位移变形情况;最后,研究拱胀病害的处置措施,对拱胀病害进行有效的处置。研究表明:结构层的温度变化、基层的纵向位移以及基层材料的膨胀性能是路面拱胀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结构层温度和位移的监测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南疆地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最高温度可接近60℃,温度升高使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纵向膨胀,产生了纵向位移,升温阶段实验路段累计最大纵向位移为8.6cm;经过实验得出,南疆和田地区级配为C-B-3、水泥剂量为5%、养生龄期为7天的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膨胀系数为1.751×10-5,其中级配类型对水泥稳定砂砾材料的膨胀系数影响最大,其次是水泥剂量;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拱胀病害的理论拱起位置、拱起高度以及横向位移进行验证和分析,发现最先拱起的部位以及拱起最高的部位为结构层的中间部位,400m的道路模型两端固定时会产生最高9.7cm的向上拱起,一端固定时单侧最大纵向位移为19cm;研究发现,采用在基层设置胀缝的方法可以有效处置拱胀病害,胀缝宽度宜取20cm~30cm,胀缝间距依实际情况取150m~200m。
贺轩[2](2019)在《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是一种新型水泥路面灌缝设备,选取无需加热的聚氨酯作为灌缝材料,施工快捷,灌缝效果良好。本文对新型灌缝机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推广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具有很大实用价值。首先介绍了水泥路面接缝的结构特点,分析各类接缝材料的性能和双组分聚氨酯材料的独特优势,并对灌缝工艺和施工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对灌缝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各类混合搅拌器的优缺点,选择SK静态混合器作为聚氨酯混合元件。对比分析各种聚氨酯计量、配比、清洗方案,设计了灌缝机系统液压原理图,并对重要部件进行计算选型。然后对灌缝系统核心部件SK静态混合器和扁平扇形喷嘴进行FLUENT仿真分析。对混合器中聚氨酯的速度、压力、体积分数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用截面上聚氨酯体积分数不均匀度系数来评价混合效果。探究混合器入口流速、叶片长径比、叶片厚度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得出叶片最佳长径比为1.52.0、叶片最佳厚度为1.01.5mm。对喷嘴内外流场的速度、压力、体积分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喷嘴入口流速、切槽角度对喷射效果的影响,入口速度越小有利于灌缝,速度过小时聚氨酯在喷嘴出口处产生聚集现象,入口流速应控制在0.3m/s以上。切槽角度越大有利于灌缝、角度过大时也会产生聚集现象,最佳切槽角度为75°90°,此时喷嘴离路面高度可提高到25mm。最后对灌缝机液压系统进行AMESim仿真分析,对不同流量、负载下系统压力、流量、马达转矩脉动情况进行研究。输出流量决定系统波动频率,增加蓄能器后能明显改善系统波动幅值,蓄能器容积越大,压力、流量波动幅值越小,但系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
王军伟[3](2017)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干缩和温缩引起的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研究,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然而近年来,在沙漠戈壁以及一些炎热地区,却出现了因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高温拱胀引起的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的路用性能和交通安全。本文针对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出现拱起开裂的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拱起开裂进行了研究:第一,调查内蒙古额济纳地区的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监测路面结构层的温度分布,对沙漠戈壁地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进行分析;第二,测定不同级配、水泥剂量、养生龄期、硫酸盐含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系数,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膨胀性进行分析;第三,根据道路拱起开裂情况和路面结构层温度分布,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从理论上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分析了胀缝间距、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系数和抗压回弹模量对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影响;第四,在试验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防治措施;最后,依托“策达一级路”和“京新高速临白段”,研究了基层设置胀缝对路面拱起开裂的防治效果。调查、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高温条件下的拱胀是沙漠戈壁地区沥青路面出现拱起开裂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水泥剂量越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膨胀系数越大;规范推荐的几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中,C-B-3型的膨胀系数最小,C-B-2型的膨胀系数最大,C-B-1型介于两者之间,骨架空隙型结构OGFC的膨胀系数略小于C-B-1;混合料中粗集料的含量越大,膨胀系数越小。根据ANSYS有限元分析、轴向抗压强度试验以及工程经验可知,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因高温拱胀产生的竖向拱起高度大于10cm或者横向应力大于轴向抗压强度时,沥青路面就可能会产生拱起开裂,因此建议基层每100200m设置一条胀缝,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膨胀系数应控制在1.5×10-5以下,抗压回弹模量应小于2000MPa。
徐安花[4](2017)在《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寒冷、日温差大、低温时间长、水分蒸发快,恶劣的气候条件制约着水泥混凝土的水化进程和初期强度形成,并且易导致其发生开裂、冻害等现象。与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氯氧镁水泥是利用水合氯氧镁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一种气硬性凝结材料,具有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易养护、耐久性好等优点。同时随着西部地区盐湖资源的蓬勃开发,大量副产物老卤(氯化镁)工业废弃物的大量堆积,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鉴于此,对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攻克氯氧镁水泥在道路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基于氯氧镁水泥水化作用机理和晶体相变转变理论,对其基本组成材料进行优化筛选,确定氯氧镁水泥合理组成,并提出氯氧镁水泥力学特性与耐水性指标要求;开发4种系列复合氯氧镁水泥(粉煤灰氯氧镁水泥、石粉氯氧镁水泥、白云石粉镁水泥和抗水镁水泥),研究掺合料对氯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掺加方法、掺量及指标要求;提出了低温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评价了氯氧镁水泥低温适应性。针对青海等地区的气候特点,重点研究氯氧镁水泥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后道路混凝土关键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特性的影响,确定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关键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针对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强度高、易开裂等问题,采用纤维增强技术手段,对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进行了增强增韧设计;基于现有的外加剂不能满足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施工的需求,采用分子结构设计技术,研发出适用于氯氧镁水泥的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借鉴普通水泥混凝土设计流程框架,基于工作特性、力学特性及耐水性指标要求,提出了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及组成设计方法,并对氯氧镁水泥路用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耐水性分析结论,对青海省潮湿系数分布状况进行调研,划分了全省气候分区,提出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在青海省各气候分区的耐水性指标要求;基于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组成特点,结合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制备工艺,提出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制备新技术;结合现场示范性工程实践,确定以工艺流程、时间控制及混凝土材料缓凝措施共用的技术措施,结合已有普通水泥混凝土施工流程优化,最终形成了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与涵洞工程的施工工艺,对竣工通车2年来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并采用性价比评价方法评价了其经济效益。
李埃军[5](2013)在《重载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重载以及大流量交通日益普遍,造成铺筑路面越来越多的过早损坏,这也就使得很多地区的路面远远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在路面使用初期就出现了裂缝、车辙、坑槽等破坏,造成路面的使用寿命大幅削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的新理念,依托内蒙古准兴重载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实践,对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研究了水泥砼路面的施工准备、摊铺工艺、面板的接缝施工及刻槽工艺和面板板缝的填缝处理。综合路面结构承载力、使用寿命以及工程造价,选定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作为推荐方案。混凝土面板的施工中采用维特根滑模摊铺机施工,针对砼路面摊铺工艺,本文提出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技术要求,以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对滑模摊铺机制施工参数进行设定及校准,路面养生采用喷洒养护剂养护、覆盖养护膜养护、养生期保护三种方法。采用L型拉杆和直拉杆对纵向接缝进行施工,且对拉杆均用机械插入;对横向缩缝传力杆与支架的焊接方式及安装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刻槽尺寸为:3mm×3mm×12mm(深×宽×间距)。综合考虑准兴高速公路的气候条件(平均最低气温-16℃,极端最低温度为-34.5℃,极端最高气温为37.5℃),填缝料要经受负温、大温差的严峻考验,因此应选取常温施工方式的低模量型的填缝材料,并着重检测填缝料的耐低温性能。
李岚[6](2012)在《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嵌绑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的混凝土路面养护实践表明,国内常用的路面嵌缝材料如沥青、鱼刺形预制橡胶条和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在华南地区紫外线强烈的气候条件下,一般经过2个气候周期就出现脱粘、开裂老化、防水失效,需要清除重新灌缝。长效耐久的密封嵌缝是混凝土路桥接缝养护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对于接缝材料与混凝土接缝的应力模型及弹性行为,之前较少有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接缝密封胶材料的耐老化性和与混凝土接缝粘接的特性行为与长期耐久性也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力学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据此开展嵌缝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并通过路面应用,证实了该新型嵌缝材料对于对接缝密封性能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来说,首先开展了有限元接口结构的应力建模与应力模型分析,研究了接缝宽度与不同深度截面尺寸的影响,对接缝密封材料弹性行为及变形能力、应力/应变分析,确定了适合的接口宽深比设计原则;开展了高强度类型和低模量硅酮胶的变形能力对比研究,研究了弹性密封材料高低应力行为/混凝土粘接密封的拉压循环及粘接破坏形态,确立了适合耐久粘接密封混凝土接缝的应力类型;同时,进行了接缝密封材料紫外线老化及热老化后的耐久性评价,并研究接缝密封材料对混凝土的粘接及冷拉热压下的行为,研究低应力硅酮密封胶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的工艺,在不同气候地区,大交通流量路面进行实际路面应用测试。
梁伟,贾鹏,刘峰[7](2011)在《高寒地区变电站混凝土道路、电缆沟及绝缘地坪抗裂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对青海日月山变电站混凝土道路、电缆沟及绝缘地坪裂缝的成因及分类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对相应的裂缝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高寒地区变电站该类混凝土病害的防治起到参考作用。
高伟[8](2011)在《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路面是公路路面的主要铺装形式之一,具有承载能力强、稳定耐久、夜间视线好、环保,无车辙、推移或拥包病害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修筑稳定耐久、功能良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对于发挥我国水泥资源供应充足的优势,保障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黑龙江省以季冻区为主的高纬度、低海拔环境条件下,水泥路面较早地出现了横向及纵向开裂、断角、错台等病害,同时平整度、舒适性衰减严重,正常使用时间普遍不足设计基准期的50%。路面结构性病害长期存在,不仅给维修养护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已成为制约公路水泥路面发展应用的技术难点。提高缩缝传荷体系的传荷能力,是维持路面板块之间荷载传递、提高路面承载力、减少结构性损坏,以及改善基层与面层板的受力状态、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技术途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对接缝传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国内在相关研究和应用方面却一直滞后。为此,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路面结构性病害的调查总结和试验观测,针对黑龙江省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裂缝的具体表现形态,利用有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和迈因纳(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研究缩缝传荷对水泥路面结构性损坏的影响方式,并探讨优化缩缝传力杆传荷体系。通过分析不同方法所考虑的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国内外现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中对路面接缝因素处理方式的不同之处,指出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方法中对水泥路面横向缩缝传荷因素的考虑仅限于路面应力验算时的临界荷位的确定,但是该临界荷位所控制的疲劳裂缝和普遍存在的纵向裂缝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表明,在水泥路面的结构性损坏中,横向裂缝和纵向开裂是出现较早、普遍存在、所占比重最大的两种主要损坏形式,破碎板亦是由该两种裂缝发展而成。如果计入与之有关的破碎板和路面断角损坏,合计病害比重可高达96%。尽管结构性裂缝的病害原因比较复杂,但其共同点是与路面的接缝(主要是横向缩缝)的传荷状况有关;调查测试的水泥路面完好板块横向接缝中,缩缝传荷能力不足的为6.56%,缩缝传荷状况良好的占93.44%。表明黑龙江省现有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的出现与缩缝传荷状态有密切关系。验算和观测表明:威斯特卡德(Westergaard)解析公式、EverFE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力计算方法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性和符合性。论文分析了黑龙江省水泥路面疲劳开裂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表现形态。通过试验观测,利用迈因纳(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和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水泥路面的荷载疲劳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泥路面预切缩缝宽度的变化在0~3.5mm之间,集料嵌锁型缩缝的传荷能力及其耐久性将随缝隙宽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增设缩缝传力杆后,接缝宽度的变化对缩缝传荷能力及其耐久性的影响大大降低,缩缝传荷系数能够相对稳定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设传力杆时,板底最大拉应力减小,受缩缝宽度变化的影响程度较低;无传力杆缩缝的板底拉应力较大,并容易受到缩缝宽度变化的影响。传力杆缩缝传荷体系强化了路面板块之间的联合受力状态,有利于减少相邻板的差异沉降、缓解因路面后期错台产生的车辆震动,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根据车辆轮迹横向分布和缩缝传荷特点进行的疲劳应力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现有公路水泥路面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都有发生的可能,但由于横缝边缘附近产生的疲劳度要大于纵缝边缘中部横断面处的疲劳度,因此,在实际使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出现纵向裂缝的可能性目前大于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性。采用缩缝传力杆体系可以明显降低水泥路面缩缝边缘附近的荷载疲劳度,疲劳度峰值降低幅度约在15.3-25.0%之间。即采用缩缝传力杆传荷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或延缓水泥路面纵向疲劳裂缝出现的几率及出现时间。论文采用布拉德伯利传力杆验算公式、Visual Basic 6.0编程和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EverFE,分析传力杆的直径、长度、设置间距,以及对板底拉应力和缩缝传荷能力的影响等。研究认为传力杆的长度与直径之比为18.0时,传力杆传荷体系的“需要有效系数”最小,对应的缩缝传荷体系效率较高;推荐在路面板厚度≤24cm时,传力杆间距取30cm;当面层板厚度>24cm时,建议传力杆最大间距取40cm,可减少约27%的缩缝传力杆钢筋用量。本文研究内容对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性损坏,以及正确认识和评价水泥路面的结构耐久性及工作状态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降低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周期成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张玉晶,张立军[9](2011)在《普通水泥路面纵缝张开行为分析》文中指出接缝是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系列病害的根源之一,在养护工作中也很重视接缝的测试,但往往只强调横缝的性能,对于纵向接缝缺乏应有的关注。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养护工作中应该重视纵缝传荷性能,并建议在测试纵缝传荷系数时采取测试车纵向停放加载的方法。
李晶晶[10](2010)在《温度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缝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薄弱环节。由于接缝引起的路面损坏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类型,如唧泥、脱空、板角断裂等,环境作用下接缝张开量的变化是产生接缝损坏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深入开展环境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边接缝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以及温度梯度、湿度状况、面板尺寸等接缝张开量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接缝张开量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湿度变化对接缝张开量的影响与温度处于相同的数量级;缩缝缝隙宽度和日变化量随着胀缝间距的增加和缩缝间距的减小而减小。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日变化、不同时刻面层温度随深度变化、面层日最大温度梯度、以及面层湿度分布情况的分析,进行了翘曲变形、伸缩变形和干湿状况对接缝张开量预估研究,推导出正负温度梯度下路面板处于纯弯状态时接缝张开量预估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接缝模型,量化分析了各因素对接缝张开量的影响,得出温度梯度、基层模量、面板长度以及面板厚度对接缝张开量的影响显着,接缝张开量与温度梯度呈对数关系,与基层模量呈乘幂关系,与面板长度和面板厚度呈指数关系,且温度梯度的影响大于面板长度和基层模量,面板长度与基层模量影响相当,均大于面板厚度;基层厚度和层间结合状态对接缝张开量的影响不显着。基于前述分析,回归出综合考虑温度梯度、基层模量、面板长度以及面板厚度的接缝张开量模型公式。依据理论分析结果,在广西选取贫混凝土、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三种不同基层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为期一年的现场接缝观测,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在调查接缝填缝料的性能及应用效果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气候分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选用标准,并进行了传力杆尺寸、拉杆尺寸、缩缝间距与宽度、胀缝间距与宽度设计。
二、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胀缝的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胀缝的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南疆戈壁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沥青路面拱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于半刚性基层拱起开裂的研究 |
1.2.2 基层材料及胀缝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路面拱起的病害调查与原因分析 |
1.3.2 结构层内部的温差及位移分析 |
1.3.3 材料膨胀性能研究 |
1.3.4 道路结构有限元分析 |
1.3.5 处置措施研究与依托工程分析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疆地区拱胀病害调查与原因分析 |
2.1 拱胀病害地区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概况 |
2.2 拱胀病害表象调查 |
2.3 地区环境温度与结构层温度分析 |
2.3.1 路段环境温度分析 |
2.3.2 路表温度及基层温度分析 |
2.4 病害路段基层材料与盐渍化调查 |
2.4.1 病害路段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材料 |
2.4.2 盐胀对拱胀病害的影响 |
2.5 拱胀病害的原因分析 |
2.5.1 病害路段调查表象分析 |
2.5.2 拱胀的影响因素 |
2.5.3 拱胀的产生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与路面各结构层纵向位移分析 |
3.1 路面及基层位移测点布设 |
3.2 路面温度与基层位移检测点位移分析 |
3.2.1 高温条件下路表温度变化与基层位移变化情况 |
3.2.2 低温条件下路表温度变化与基层位移变化情况 |
3.3 基层特征位移桩号位移分析 |
3.3.1 位移左右连续波动特征桩号分析 |
3.3.2 持续向终点桩号位移的特征桩号分析 |
3.4 面层与基层测点相对位移关系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稳定砂砾材料膨胀性分析 |
4.1 原材料特性检验 |
4.1.1 砂砾 |
4.1.2 水 |
4.1.3 水泥 |
4.2 水泥稳定砂砾检测 |
4.3 水泥稳定砂砾膨胀性分析 |
4.3.1 水泥稳定砂砾膨胀性实验方案设计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级配对水泥稳定砂砾材料膨胀性的影响 |
4.3.4 水泥剂量对水泥稳定砂砾材料膨胀性的影响 |
4.3.5 养护龄期对水泥稳定砂砾材料膨胀性的影响 |
4.4 不同因素对水泥稳定砂砾材料膨胀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构有限元分析 |
5.1 试验路段情况 |
5.2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5.3 有限元分析 |
5.3.1 ANSY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参数赋予 |
5.3.3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5.3.4 热分析 |
5.3.5 静力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处置措施研究及依托工程分析 |
6.1 胀缝研究 |
6.1.1 拱胀与胀缝设置 |
6.1.2 拱胀初步处置措施 |
6.1.3 填缝材料 |
6.1.4 胀缝间距设计 |
6.1.5 切缝宽度 |
6.1.6 胀缝施工工艺 |
6.2 选择适宜的施工时间 |
6.3 病害依托工程处置研究 |
6.3.1 病害处置措施 |
6.3.2 处置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灌缝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灌缝技术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结构分析 |
2.1.1 纵向接缝 |
2.1.2 横向接缝 |
2.2 灌缝材料性能分析 |
2.2.1 常见灌缝材料分类 |
2.2.2 各类灌缝材料性能对比 |
2.2.3 双组分聚氨酯灌缝胶性能分析 |
2.3 灌缝工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总体设计 |
3.1 灌缝机总体结构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
3.1.1 灌缝机结构原理图 |
3.1.2 灌缝机主要技术指标 |
3.2 混合器的选择 |
3.2.1 各类混合器对比 |
3.2.2 静态混合器选择 |
3.3 喷嘴设计 |
3.3.1 扁平扇形喷嘴的结构 |
3.3.2 扁平扇形喷嘴设计计算 |
3.4 沿缝导向轮结构设计 |
3.5 灌缝系统设计 |
3.5.1 计量配比方案对比 |
3.5.2 清洗方案确定 |
3.5.3 灌缝系统方案确定 |
3.6 选型与参数计算 |
3.6.1 动力源选择 |
3.6.2 行走机构设计计算 |
3.6.3 灌缝系统计算与选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K静态混合器仿真分析 |
4.1 流体仿真分析理论 |
4.1.1 软件介绍 |
4.1.2 湍流模型与多相流模型 |
4.2 模型建立与仿真 |
4.2.1 物理模型建立 |
4.2.2 网格划分 |
4.2.3 边界条件与数值求解 |
4.3 仿真分析 |
4.3.1 速度分析 |
4.3.2 压力分析 |
4.3.3 混合效果评价 |
4.4 混合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1 入口条件 |
4.4.2 叶片长径比 |
4.4.3 叶片厚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扁平扇形喷嘴仿真分析 |
5.1 模型建立与仿真 |
5.1.1 模型建立 |
5.1.2 网格划分 |
5.1.3 边界条件与数值求解 |
5.2 仿真分析 |
5.2.1 速度分析 |
5.2.2 体积分数分析 |
5.2.3 压力分析 |
5.3 喷嘴喷射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5.3.1 入口流速对喷射效果影响 |
5.3.2 切槽角度对喷射效果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灌缝系统仿真分析 |
6.1 AMESim软件介绍 |
6.2 齿轮泵压力脉动分析 |
6.3 仿真模型建立 |
6.3.1 草图模式 |
6.3.2 子模型模式 |
6.3.3 参数模式 |
6.3.4 运行模式 |
6.4 仿真分析 |
6.4.1 不同配比对灌缝效果的影响 |
6.4.2 喷嘴出口直径对灌缝效果的影响 |
6.5 灌缝系统的改进 |
6.5.1 蓄能器对系统波动的影响 |
6.5.2 蓄能器参数的选择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研究现状 |
1.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收缩开裂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沙漠戈壁地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研究 |
2.1 拱起开裂路面的调查 |
2.2 路面结构层温度监测 |
2.2.1 路面结构层温度的监测 |
2.2.2 路面结构层温度的统计与分析 |
2.3 道路沿线的水文地质情况调查 |
2.3.1 水文地质情况的调查 |
2.3.2 道路沿线地表水和土壤的检测分析 |
2.4 沙漠戈壁地区水泥稳定碎石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原因分析 |
2.4.1 拱起开裂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
2.4.2 热胀冷缩原理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拱胀的分析 |
2.4.3 盐胀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影响分析 |
2.4.4 道路走向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拱胀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材料检验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试验方案设计 |
3.1 原材料检验 |
3.1.1 集料 |
3.1.2 水泥 |
3.1.3 水 |
3.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试验方案设计 |
3.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
3.3.1 不同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 |
3.3.2 不同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 |
3.3.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试验的正交设计 |
3.4 膨胀试验试件的成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研究 |
4.1 控制变量法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的研究 |
4.1.1 膨胀试验的温度变化程序 |
4.1.2 水泥剂量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的影响 |
4.1.3 级配对水泥稳定混合料膨胀性的影响 |
4.1.4 养生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的影响 |
4.1.5 硫酸盐含量对水泥稳定混合料膨胀性的影响 |
4.1.6 硫酸盐含量对水泥稳定混合料抗压模量的影响 |
4.2 正交试验法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的研究 |
4.2.1 正交试验 |
4.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膨胀性与温缩性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有限元分析 |
5.1 拱起开裂路面的基本情况 |
5.1.1 路面的拱起开裂状况 |
5.1.2 路面结构层的温度分布 |
5.1.3 路面各结构层的相关参数 |
5.2 路面拱起开裂的ANSYS有限元分析 |
5.2.1 ANSYS简介 |
5.2.2 建立ANSYS模型 |
5.2.3 ANSYS模型单元格的划分 |
5.2.4 边界条件及温度荷载的施加 |
5.2.5 竖向拱起高度与横向应力分析 |
5.2.6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轴向抗压试验 |
5.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基层胀缝间距对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影响 |
5.3.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膨胀系数对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影响 |
5.3.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对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防治研究 |
6.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预防研究 |
6.1.1 选择合理的施工时间 |
6.1.2 设置基层胀缝 |
6.1.3 优化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 |
6.1.4 优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 |
6.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的处置研究 |
6.3 基层设置胀缝的工程应用研究 |
6.3.1 基层设置胀缝处置“策达一级路”的拱起开裂 |
6.3.2 基层设置胀缝预防“京新高速临白段”的拱起开裂 |
6.4 路面拱起开裂的预防和处置效果及相关性能的检测 |
6.4.1 路面拱起开裂的预防和处置效果 |
6.4.2 胀缝处的弯沉值的检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氯氧镁水泥材料组成与设计优化 |
2.1 原材料技术要求及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优化 |
2.1.1 原材料技术要求 |
2.1.2 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优化 |
2.2 复合氯氧镁水泥开发 |
2.2.1 粉煤灰氯氧镁水泥 |
2.2.2 白云石粉氯氧镁水泥 |
2.2.3 石粉氯氧镁水泥 |
2.2.4 抗水氯氧镁水泥 |
2.3 青海省低温环境适应性 |
2.3.1 青海省气候低温特征 |
2.3.2 低温环境下氯氧镁水泥性能研究 |
2.4 氯氧镁水泥的早期水化行为 |
2.4.1 氯氧镁水泥的早期水化行为测试方法 |
2.4.2 氯氧镁水泥水化行为与凝结时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关键参数研究 |
3.1 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1.1 胶凝材料用量 |
3.1.2 砂率 |
3.1.3 集料最大粒径 |
3.1.4 浆集比 |
3.1.5 MgCl2浓度 |
3.1.6 外加剂 |
3.2 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增强增韧设计 |
3.2.1 增韧材料对氯氧镁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影响研究 |
3.2.2 纤维增强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的弯曲性能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氧镁水泥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设计与性能 |
4.1 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工艺 |
4.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4.3 聚羧酸系减水剂掺量的确定 |
4.4 缓凝组分对氯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
4.5 现有聚羧酸减水剂性能对比分析 |
4.6 氯氧镁水泥聚羧酸减水剂表征 |
4.7 氯氧镁水泥聚羧酸减水剂性能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要求及组成设计方法 |
5.1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 |
5.2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实例 |
5.4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涵洞施工关键技术 |
6.1 青海省气候分区及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耐水性要求 |
6.2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制备技术 |
6.3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6.3.1 原材料 |
6.3.2 生产配合比 |
6.3.3 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
6.3.4 镁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效果 |
6.4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 |
6.4.1 原材料 |
6.4.2 施工配合比 |
6.4.3 镁水泥混凝土涵洞施工 |
6.4.4 镁水泥混凝土涵洞应用效果 |
6.5 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发表文章及授权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项 |
致谢 |
(5)重载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发展 |
1.2.2 抗滑、低噪声(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 |
1.2.3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 |
1.2.4 贫混凝土基层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 |
1.2.5 柔性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路面整路面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 |
1.2.6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 |
1.2.7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国外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路面结构设计的新理念 |
2.1 工程概况 |
2.2 公路优化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砼路面的施工准备 |
3.1 摊铺机具选型 |
3.2 混凝土拌合后台布置 |
3.3 原材料控制 |
3.4 砼配合比的总体要求 |
3.5 试验室的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砼路面摊铺工艺 |
4.1 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技术要求 |
4.1.1 选配车型和车辆总数 |
4.1.2 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要求 |
4.2 混凝土面层的滑模铺筑 |
4.2.1 基准线设置 |
4.2.2 摊铺准备 |
4.2.3 布料 |
4.2.4 滑模摊铺机施工参数设定以及校准 |
4.2.5 铺筑作业技术要领 |
4.2.6 摊铺中问题处置 |
4.2.7 抹面 |
4.2.8 侧立面处理 |
4.2.9 滑模摊铺结束后的工作 |
4.3 混凝土面层的养护 |
4.3.1 喷洒养护剂养护 |
4.3.2 覆盖养护膜养护 |
4.3.3 养生期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砼面板的接缝施工及刻槽工艺 |
5.1 接缝施工 |
5.1.1 纵缝施工 |
5.1.2 横缝施工 |
5.1.3 切缝 |
5.2 刻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砼面板板缝的填缝处理 |
6.1 填缝料选择时应具备的性能 |
6.2 填缝材料应具有的质量要求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内容与结论 |
7.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嵌绑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项目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混凝土接缝长寿命耐久密封材料宽厚比尺寸优化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概述 |
2.3 有限元模型 |
2.4 密封橡胶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行车载荷作用下混凝土接缝长寿命耐久密封路面结构的动态力学问题 |
3.1 前后处理程序 FEMB 及其求解器 LS-DYNA3D 的简介 |
3.1.1 单元类型 |
3.1.2 材料模型 |
3.1.3 滑移接触面 |
3.2 LS-DYNA3D 的算法基础 |
3.2.1 碰撞运动方程 |
3.2.2 时间积分格式 |
3.2.3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3.3 行车荷载 |
3.3.1 荷载类型 |
3.3.2 轮胎与路面的接地压强和接地形状 |
3.3.3 荷载位置 |
3.3.4 行车荷载摩擦系数的确定 |
3.3.5 车辆超载 |
第四章 混凝土路面接缝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 |
4.1 接缝结构模型的建立 |
4.2 路面几何、材料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
4.3 密封橡胶的材料参数和本构模型 |
4.4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4.4.1 工况一结果 |
4.4.2 工况二结果 |
4.4.3 工况三结果 |
第五章 混凝土路面接缝低模量硅酮密封胶的研制 |
5.1 低模量硅酮密封胶的制备 |
5.2 密封胶性能测试 |
5.3 低模量样品性能指标 |
5.4 测试数据和仪器 |
5.4.1 定伸应力耐久性测试 |
5.4.2 硅酮密封胶对于混凝土基材的粘接拉伸试验 |
5.4.3 空气热老化试验 |
5.4.4 人工气候老化试验 |
5.4.5 耐碎石穿刺模拟试验 |
5.4.6 剪切拉伸疲劳试验 |
5.4.7 浸水粘接性测试 |
5.4.8 固化速度、深度测试 |
5.5 国内外同类材料比较及经济效益分析 |
5.5.1 本项目硅酮胶研究的技术比较和创新性 |
5.5.2 按路面接缝每延长米来分析经济效益 |
第六章 低模量硅酮密封胶的路面施工应用 |
6.1 施工试验内容 |
6.2 施工工艺、接口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 |
6.2.1 接口设计 |
6.2.2 施工技术要求 |
6.3 路面应用情况及分析 |
6.3.1 阳江市阳东县试验路段 |
6.3.2 云浮市郁南县江南口到罗旁路段 |
6.3.3 河源市龙川县路段 |
6.4 路面应用经验总结 |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总体研究与发展概况 |
1.2.2 相关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省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调查分析 |
2.1 黑龙江省公路部分路段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情况 |
2.1.1 哈(尔滨)—阿(城)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情况 |
2.1.2 哈(尔滨)—大(庆)高速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情况 |
2.1.3 同三公路佳木斯至哈尔滨段水泥路面病害情况 |
2.1.4 哈阿、哈大、同三佳沙段公路水泥路面损坏对比分析 |
2.2 绥肇公路水泥路面病害状况调查分析 |
2.2.1 历年交通量变化情况 |
2.2.2 路面病害情况调查 |
2.2.3 路面强度测试 |
2.2.4 水泥路面混凝土强度取样分析 |
2.3 绥满公路水泥路面病害状况调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路面结构设计中的缩缝传荷因素 |
3.1 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的构成 |
3.1.1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的分类 |
3.1.2 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的构成 |
3.1.3 改善缩缝传荷能力及其耐久性的途径 |
3.2 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 |
3.2.1 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
3.2.2 美国AASHTO(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者协会)厚度设计方法 |
3.3 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 |
3.4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缩缝传荷体系的水泥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
4.1 有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分析方法 |
4.1.1 弹性地基板理论的假设 |
4.1.2 弹性薄板的基本假设和弹性曲面方程 |
4.1.3 温克勒(Winkler)地基板的挠度和弯矩解 |
4.1.4 威斯特卡德荷载应力分析方法 |
4.1.5 弹性半空间体地基板的荷载应力 |
4.1.6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4.2 考虑缩缝传荷体系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分析 |
4.2.1 缩缝传荷体系传荷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4.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分析程序EverFE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公路水泥路面疲劳开裂形态分析 |
5.1 黑龙江公路水泥路面疲劳开裂的表现形态 |
5.1.1 水泥路面疲劳开裂形态的影响因素 |
5.1.2 缩缝宽度的变化 |
5.1.3 水泥路面的缩缝传荷能力 |
5.1.4 缩缝宽度变化对路面板荷载应力的影响 |
5.1.5 水泥路面载重货车轮迹横向分布 |
5.2 水泥路面板的疲劳开裂分析 |
5.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5.2.2 迈因纳(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
5.2.3 黑龙江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参数 |
5.2.4 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的优化分析 |
6.1 缩缝传力杆传荷体系验算的理论依据及验算过程 |
6.1.1 传力杆传荷体系验算的理论依据 |
6.1.2 传力杆传荷体系的验算分析流程 |
6.1.3 需要有效系数与实际有效系数的验算和分析 |
6.2 传力杆间距增加对路面板板底弯拉应力的影响 |
6.3 传力杆间距增加对传力杆应力及传荷系数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普通水泥路面纵缝张开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设置胀缝的必要性 |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 结论 |
(10)温度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接缝工作特性 |
1.2.2 接缝类型与构造 |
1.2.3 接缝位移与间距 |
1.2.4 接缝填缝料 |
1.2.5 层间接触行为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与接缝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与接缝损坏成因分析 |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 |
2.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损坏成因分析 |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温度状况 |
2.2.2 湿度状况 |
2.2.3 基层类型 |
2.2.4 接缝间距 |
2.2.5 车辆荷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和湿度作用下路面板接缝张开量预估 |
3.1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张开量预估的理论基础 |
3.1.1 温度状况及其预估模型 |
3.1.2 湿度状况及其预估模型 |
3.2 翘曲变形对接缝张开量的预估分析 |
3.3 伸缩变形对接缝张开量的预估分析 |
3.4 干湿状况对接缝张开量的预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度作用下四边自由板接缝张开量变化研究 |
4.1 温度应力有限元理论 |
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计算参数 |
4.3 收敛性分析 |
4.4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5 四边自由板接缝张开量变化敏感性分析 |
4.5.1 自重作用 |
4.5.2 温度梯度 |
4.5.3 基层模量 |
4.5.4 基层厚度 |
4.5.5 面板长度 |
4.5.6 面层厚度 |
4.5.7 层间接触状况 |
4.6 建立接缝张开量的拟合公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边接缝张开量变化试验研究 |
5.1 试验路概况及方案设计 |
5.1.1 试验路概况 |
5.1.2 方案设计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接缝张开量的修正公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选用与接缝设计 |
6.1 接缝填缝料特点与应用效果分析 |
6.1.1 接缝填缝料特点 |
6.1.2 接缝填缝料试验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
6.2 基于气候分区的接缝填缝料选用 |
6.3 接缝设计 |
6.3.1 传力杆尺寸设计 |
6.3.2 拉杆尺寸设计 |
6.3.3 缩缝间距与宽度设计 |
6.3.4 胀缝间距与宽度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胀缝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疆戈壁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沥青路面拱胀研究[D]. 夏至.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关键技术研究[D]. 贺轩. 长安大学, 2019(01)
-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拱起开裂研究[D]. 王军伟. 长安大学, 2017(04)
- [4]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D]. 徐安花. 长安大学, 2017(01)
- [5]重载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研究[D]. 李埃军. 长安大学, 2013(07)
- [6]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嵌绑材料的研究[D]. 李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7]高寒地区变电站混凝土道路、电缆沟及绝缘地坪抗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 梁伟,贾鹏,刘峰. 青海电力, 2011(S1)
- [8]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D]. 高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9]普通水泥路面纵缝张开行为分析[J]. 张玉晶,张立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5)
- [10]温度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变化研究[D]. 李晶晶. 长安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