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NEURASTHENIA BY OTOPOINT PELLET-PRESSING THERAPY(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1](2021)在《“三才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三才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找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针灸科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三才调神”针刺法治疗,穴位选取百会、四神聪、中脘、膻中、太溪双、涌泉双,以上穴位均留针30min,1次/日(除外周日休息),连续治疗2周,共接受针刺治疗12次,观察期为14天。对照组则接受常规针刺法治疗,穴位选取水沟、内关双、神门双、太冲双,以上穴位均留针30min,1次/日(除外周日休息),连续治疗2周,共接受针刺治疗12次,观察期为14天。分别于14天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评估量表有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软件为SPSS 25.0,以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HAMD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NIHSS量表评分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HAMD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ND评分资料均显示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内比较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3)SD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均得到改善。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NIHS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情况均得到改善。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5)临床疗效判定: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5人,显效21人,有效8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5人,显效10人,有效13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77.8%。两组临床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后,得出Z=-2.262,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才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三才调神”针刺法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3)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两组治疗效果相当;(4)“三才调神”针刺法安全性高、简便易行,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利用。
黄湘茜[2](2021)在《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借鉴循证针灸临床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结合糖尿病前期自身疾病特点,联合运用循证法和德尔菲法,通过文献研究对糖尿病前期针灸证型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价3方面进行多维证据整合,初步构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初稿,在此基础上,运用多轮专家问卷咨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共识方案,旨在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疾病在临床和科研中构建合理有效针灸诊疗方案提供方法学探索。方法1.明确临床关键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社会调研收集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归纳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关键问题调查问卷》,向15位临床一线针灸专家咨询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结果,确定本方案要回答的临床关键问题,构建方案框架。2.循证证据研究围绕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证型诊断、治疗方案、疗效评价3方面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重点检索Pub Med、Embase为代表的英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CBM等为代表的中文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药古籍资料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linical Trial等临床试验注册网站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全面搜集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古代医学文献、现代文献和近现代名医实践经验,进行证据提取:(1)运用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筛选出高质量临床指南并提炼证据,形成现行指南证据;(2)综合运用统计描述和关联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研究类文献,提取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规律,形成证型研究证据;(3)运用改良Jadad量表和AMSTAR量表分别进行RCT和Meta分析文献质量学评价,纳入高质量文献,形成高质量干预研究证据;(4)运用关联性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随机对照实验探索取穴配穴规律,形成核心穴组证据;(5)通过糖尿病前期相关古籍文献检索,形成古籍证据;(6)通过现代名家经验收集,形成现代名医经验证据。基于糖尿病前期证型诊断和针灸治疗2大临床问题,将以上多项独立证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由现行指南证据、证型研究证据、古籍证据和现代名医经验证据4类构成诊断证据体和由现行指南证据、核心穴组证据、高质量干预研究证据和现代名医经验证据构成针灸治疗证据体;针灸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现行指南证据;具体操作方案中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手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内容引用现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规范内容。证据整合标准为:4类证据类型中,满足≥3项证据来源构成的证据体条目,即可纳入方案初稿。3.德尔菲法实施通过多维度证据的整合,形成了方案的初稿,在对于前两轮问题内容进行梳理基础上,制定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该调查的结构是采用了半封闭与自由撰写相互结合的方式,条目重要性评价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通过“腾讯问卷”平台编制问卷,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向30位针灸推拿领域专家学者发放。回收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本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形成本次专家积极系数,根据专家对本人学术水平、条目判断依据和条目熟悉程度的自评得分形成专家权威系数,根据本次问卷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2个统计量综合评价本轮问卷中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5.0软件,对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Mj),满分比(Kj)、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及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其中Mj、Kj反映各条目重要性和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Kendall’s W、CV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经统计分析,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依据第一轮问卷统计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及专家提出的改进和修正意见,剔除、修改或补充相关条目,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重复上述过程,在第三轮问卷结束后,得到最终共识方案,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文本。结果从问卷回复情况来看,三轮问卷参与专家的积极系数皆为100%,说明各专家参与此次方案研究的积极性高;从参与问卷咨询的专家分布情况来看,三轮问卷中的专家来自于17个省及直辖市,其中教授人数占总专家数比例达76.67%、副教授人数占23.33%,从事针灸相关临床工作30~45年者人数占16.67%,从业15~30年者人数占80.00%,说明参与问卷的专家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三轮问卷均删除了重要性低(Mj≤3.50和Kj≤0.60)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差(CV≥0.3)的条目,三轮问卷结束后,保留条目的Mj范围在4.51~5.00之间,Kj范围在0.73~1.00之间,说明专家一致认为第三轮问卷后所有保留条目的重要性高,Vj范围在0.00~0.28之间,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三轮问卷协调程度系数分别为:0.412、0.582和0.5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说明三轮问卷专家意见协调性皆较好。本研究函询专家的选择较为理想,研究结果可靠。结论1.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达成共识,形成《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其中辨证分型为脾虚痰湿、湿热蕴脾、肝郁气滞、气阴两虚4型;常用针灸疗法推荐毫针针刺、电针、穴位埋线、耳穴贴压、灸法5种,针灸核心穴组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脘下俞、肾俞、中脘、关元7穴,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空腹血糖值、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和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评价4项。2.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构建的循证证据体是《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内容的基础,德尔菲法则是能够有效、客观、广泛的集合临床资深专家意见并达成本方案最终共识的重要方法,方案制定过程中联合应用循证法和德尔菲法,既保障了本方案在临床和科研应用中科学合理,有证可循,也保障了其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而非一纸空谈。本方案的制定可为今后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和科学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用提供参考,为其他疾病针灸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方法借鉴。
董莉[3](2021)在《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性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颈性失眠的疗效差异,以寻求出更为简便有效的疗法,为颈性失眠的治疗提供思路,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从而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共筛选出肝郁化火型颈性失眠患者68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予以编号,并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调脊通督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4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研究人数分别为33例和32例。调脊通督组予以针刺百会、风府、风池(双)、天柱(双)、颈3-6夹脊穴(双)、颈4-5棘突间督脉点,以及取大椎穴进行刺络拔罐;常规针刺组则取百会、天柱(双)、颈夹脊(双)、神门(双)、安眠(双)、行间(双)、太冲(双)、风池(双);两组针刺治疗均为每周3次,刺络拔罐每周1次,针刺每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患者的PSQI各项评分和总分、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再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判断患者的睡眠质量、颈部活动功能等情况的疗效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2.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在治疗之前,两组的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的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两组间相比较显示二者分别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总分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相比较则无意义(P>0.05)。3.NDI评分:在治疗前两组间的NDI评分均无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1个月后,进行NDI评分的组内比较,显示均有显着差异性(P<0.01);而组间比较显示,同常规针刺组相比,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的治疗方法对颈部功能的改善程度更大,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两组的有效率为100%,但调脊通督组和常规针刺组的愈显率分别为87.9%、62.5%,经?2检验,P<0.05,提示两组疗法的愈显率具有显着差异,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颈性失眠更具有优势。结论:1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和常规针刺疗法对肝郁化火型颈性失眠均有疗效。但相对而言,前者在睡眠质量的提高、入睡时间的缩短、睡眠及日常功能障碍的减轻方面作用效果更为明显。2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和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改善肝郁化火型颈性失眠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前者作用更为明显。3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且针对性更强,操作简单便捷,患者的接受度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黄芮[4](2021)在《褚实子耳穴贴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估楮实子耳穴贴压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并发睡眠障碍患者的心功能、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的影响,并对比楮实子耳穴贴压与王不留行耳穴贴压的差异性,旨在评估楮实子耳穴贴压法改善CHF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并为CHF并发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03月至2021年01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或门诊就诊的111例CHF并发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7例,疗程2周。三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楮实子耳穴贴压进行干预。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及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均选取耳穴:心、脾、肝、肾、神门、皮质下、交感。观察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睡眠时间、匹兹堡睡眠指数(Pin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中医证候积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睡眠时间、心功能、PSQI、中医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治疗后睡眠时间总有效率比较: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与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睡眠时间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1);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与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睡眠时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3、干预治疗后心功能比较: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优于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5);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疗效相当(P>0.05)。4、干预治疗后PSQI比较: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及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的PSQI总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及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较常规治疗对照组PSQI总分改善更显着(P<0.01)。5、干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在改善畏寒肢冷、气喘、气短、尿少这四个项目的疗效上优于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P<0.05);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对照组除在口苦咽干、畏寒肢冷这两个项目上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改善程度相当(P>0.05)外,其余项目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5);楮实子耳穴贴压干预组在各项改善症状的疗效上均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5)。结论:1、楮实子耳穴贴压及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均能有效改善CHF患者睡眠质量,但楮实子耳穴贴压的疗效稍优于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楮实子耳穴贴压在改善气喘、气短、畏寒肢冷、尿少等CHF临床相关症状的同时又提高了睡眠质量。其可能是因为楮实子助阳气、益气活血补虚的功效更适合用于治疗CHF。2、楮实子耳穴贴压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改善CHF患者心功能。
吕丽佳[5](2021)在《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卒中各个时期的发病率均可达到30%以上,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卒中后抑郁不管是对卒中患者的预后还是对家庭和社会都至关重要。目前对于PSD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西医抗抑郁药治疗,但由于其需要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多,且合并卒中常规用药会增加用药风险以及加重肝肾负担,因此对PSD治疗的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非药物疗法中的耳穴压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长时间重复刺激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中。目前已有关于耳穴压丸结合针刺、中药等对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相关研究,但关于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及睡眠的改善是否具有协同性,此相关方面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作用,以及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身整体康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47名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0人,对照组患者27人。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为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的干预措施是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使用HAMD、PSQI、NIHSS等量表对患者的情绪、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组别的干预措施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对照组(康复疗法组)与观察组(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组)研究对象治疗前的情绪、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情况的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QI评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PSQI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过4周的治疗和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治疗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说明本研究所选择的耳穴压丸可能会改善轻中度PSD患者的睡眠情况。2.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治疗组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等的缓解并未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因此尚不能认为本研究所选择的耳穴压丸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等具有缓解作用。
刚丽丽[6](2021)在《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近年来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患病率不断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疗效显着且安全无依赖性的治疗方案。从古至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董氏奇穴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能促进失眠患者睡眠恢复;耳尖放血有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的作用,这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机结合,能有效的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论文由文献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两部分组成,评价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以后的科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一: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系统评价董氏奇穴对照普通针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其他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用的有效穴位,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15日,检索文献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同时提取治疗方法、常用穴位、有效率、安全性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使用R(version 4.0.2)软件Meta包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获取结论。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症的RCT研究,共纳入病例1128例,本研究中涉及穴位共24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前7位主穴分别是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其中有12项研究讲述了随机试验方法,纳入的13篇文献均未明确描述分配隐藏,没有文献明确报告具体盲法,纳入文献中有6篇提及脱落病例情况及处理措施。Meta分析结果:1.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纳入研究的13篇文献均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更好。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的PSQI总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PSQI总分;治疗组在改善入睡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缩短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日间功能。3.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呈正态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形态对称,表明纳入的文献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极小。结论: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其他疗法。可能的有效穴位为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研究二: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总结最佳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将纳入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或普通针刺治疗,总疗程28天。通过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情况,分别在治疗第1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状况评估;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睡眠相关指标评估,同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褪黑素(MT)含量,统计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多时点、多角度观察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两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线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前PSQI、SRSS等量表总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脱落病例共5例,其中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组1例,常规针刺组4例。2.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显着降低对照组(P<0.01,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S2、SWS、NREM、REM时间均有所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延长时间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效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入睡时间均有所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1均有所延长(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延长(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检测褪黑素(MT)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褪黑素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褪黑素水平升高更显着(P<0.05)。治疗前后检测5-HT水平变化,治疗组5-HT水平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5-H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对5-HT含量的改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SL与PSG客观监测SL比较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TST与PSG客观监测的TST比较均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着,该治疗方案能减轻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得到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2.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董氏奇穴与耳尖放血各自本身具有改善睡眠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叠加协同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从治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MT、5-HT水平有关。
张芳[7](2020)在《“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长期失眠可以起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多脏器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加速老人衰老的进程。本课题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老年人常见失眠,常伴心慌、心烦、腰膝酸软、多梦等症状,多属于心肾不交的证型,为“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寻找理论基础,之后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将“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作对比,通过系统评价手段分析“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第一步,采用文献学方法,梳理了 50篇相关老年失眠患者的文献,对文献中针灸治疗老年失眠症的常见证型以及针刺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将穴位、归经等资料进行统计,总结老年失眠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为心肾不交型,以及针灸高频穴位及归经。第二步,收集临床上老年失眠症患者进行辩证分型,(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针灸科门诊),将符合心肾不交证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患者应用“交通心肾”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针灸学》不寐常规穴位处方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针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中医临床疗效评定变化,根据各项指标评分的变化,来确定“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老年失眠症现代文献的研究,“心肾不交”证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其针刺选穴以肾经、心包经、心经、脾经、经外奇穴为主,同时局部选穴也较多见。高频穴位为神门、内关、三阴交、照海、太溪、肾俞、心俞、申脉等。应用“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应用《针灸学》不寐常规穴位处方针刺疗法治疗失眠比较:①临床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显效率为60%,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交通心肾”针刺疗法较常规穴位处方治疗老年失眠患者更具有效果②两组的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性差异(P<0.05),两组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患者均有效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优于常规穴位处方针刺疗法。结论:“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与现代文献治疗思路一致,临床应用有效率较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交通心肾”针刺疗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对心肾不交型失眠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更优于常规针刺组,“交通心肾”针刺疗法主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操作简单,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张霜梅[8](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李泽丽[9](2020)在《揿针结合磁疗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揿针内关结合磁疗涌泉联合疗法干预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研究此联合疗法对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效率、生活质量的疗效,评估临床应用此疗法的依从性、便利性及安全性,探讨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患者采用揿针内关穴结合磁疗涌泉穴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32例患者口服佐匹克隆片干预,连续治疗2周,在0、2、4周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PSQI各因子分值变化,在0、2周采用多导图睡眠图(PSG)监测睡眠结构,根据《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失眠的疗效标准评价此联合疗法的总体疗效,探讨揿针内关穴结合磁疗涌泉穴干预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经过为期4周研究,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共3例因自然失访而剔除,最终参与疗效评定人数为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治疗前PSG及PSQI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2、经过治疗后,2周末试验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0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9%;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4例,好转率8例,无效率3例,总有效率90.0%。两组总体疗效评价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末随访试验组疗效持续痊愈2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率14例,总有效率54.8%;口服西药组临床痊愈率1例,显效3例,好转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33.3%。3、经治疗后,两组PSQI(2)、PSQI(4)总分值较PSQI(0)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对照组PSQI(2)下降幅度更显着(p<0.05);试验组PSQI(4)总分值较PSQI(0)下降更明显(p<0.05)。4、各因子分值较PSQI(0)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对照组PSQI(2)睡眠质量因子、入睡时间因子、睡眠时间因子、睡眠障碍因子、日间功能因子方面分值下降幅度更显着(p<0.05);试验组PSQI(4)入睡时间因子、睡眠时间因子、睡眠效率因子、睡眠障碍因子、日间功能因子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SQI(4)入睡时间因子、睡眠时间因子回升超过PSQI(0)(p<0.05)。5、经治疗后,两组PSG(2)较基线数据均出现睡眠总时长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以及觉醒时长下降(p<0.05);试验组睡眠总时长延长、睡眠效率提高、觉醒时长减少更显着(p<0.05);对照组睡眠潜伏期下降更明显(p<0.05);与上述结果基本吻合;6、两组失眠患者0周睡眠结构特征为NREM-1比例上升,NREM-2、NREM-3+4及REM 比例下降(p>0.05);经过干预后两组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均出现NREM-2、NREM-3+4及REM 比例较前上升,NREM-1比例较前下降,增加深睡眠期比例,降低浅睡眠期比例;试验组NREM-2、NREM-3+4及REM 比例上升更显着(p<0.05);对照组NREM-1比例下降更明显(p<0.05);与上述PSQI结果吻合。结论1、揿针内关结合磁疗涌泉疗法与口服佐匹克隆片均能减少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恢复日间功能,一定程度恢复睡眠结构。2、揿针内关结合磁疗涌泉疗法干预心肾不交型失眠总体疗效更显着,可明显提高睡眠效率,增加深睡眠期所占比例,存在显着的远期疗效,恢复睡眠结构作用更稳定持久,有助于更好的恢复睡眠-觉醒节律。3、口服佐匹克隆片对失眠作用起效快,显着缩短睡眠潜伏期,早期延长睡眠时间疗效更优,存在反弹性失眠现象。
李一雄[10](2019)在《耳穴压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开展耳穴压丸干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耳穴和假耳穴压丸在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探索耳穴是否具有穴位特异性效应,明确耳穴压丸术后镇痛效应的内在真实性(efficacy)。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被随机分到耳穴压丸组和假耳穴压丸组。耳穴压丸组:选取耳穴:神门、交感、直肠、肛门。假耳穴压丸组:选取与本病不相关的耳穴:眼,扁桃体,耳背肾及耳背肺。两组患者术后3小时消毒耳廓皮肤,采用王不留行籽压丸刺激。嘱患者每穴按压1分钟,每2个小时按压一次。疼痛剧烈时,可每穴按压2分钟,每1小时按压一次。主要指标:分别在术后3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时记录以下几种情况的VAS评分:排便时、安静平卧时。次要指标:肛缘水肿评分、镇痛泵使用率、McGill疼痛问卷、Mankoski疼痛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试验完成情况良好,两组病例基础指标(性别、年龄、病程、外痔切口数目、切口缝针数目)经SPSS22.0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48h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安静平卧时,VAS评分、Mankoski疼痛评分、PPI疼痛评分、PRI疼痛评分经统计分析后,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72h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安静平卧时、排便时,VAS评分经统计分析后,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7d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安静平卧时,VAS评分经统计分析后,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48h后,耳穴压丸与假耳穴压丸组止痛疗效经统计分析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过程中,两组病例都未产生与治疗目的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耳穴压丸组在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方面优于假耳穴压丸组,耳穴压丸在混合痔术后镇痛效应具有内在真实性;耳穴具有穴位特异性效应。耳穴压丸法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局部过敏反应等,其应用于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其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后病人的疼痛,减轻病人痛苦,有助于痔病术后病人的病情康复,体现了中医优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镇痛法。
二、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NEURASTHENIA BY OTOPOINT PELLET-PRESSING THERAP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NEURASTHENIA BY OTOPOINT PELLET-PRESSING THERAPY(论文提纲范文)
(1)“三才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观察中止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情况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其处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7 伦理学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临床疗效判定 |
3.4 安全性和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机理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的理论探析 |
3 基于“三才理论”探讨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
4 “三才”理论对针灸治疗PSD的指导作用 |
5 “三才调神”针刺法治疗PSD的现代医学机制 |
6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7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技术路线图 |
一、《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临床问题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小结 |
二、《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循证证据研究 |
1.现行指南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
2.中医证型研究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
3.针灸干预性研究系统评价和证据提取 |
4.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核心穴组证据提取 |
5.证据整合 |
三、《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四、研究结果 |
《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的形成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相关评分量表 |
2.1 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 |
2.2 Jadad改良的评分量表 |
附录3 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列表 |
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录4 针灸干预性研究纳入文献分级结果 |
附录5 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5.1 第一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5.2 第二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5.3 第三轮《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诊疗方案》专家咨询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性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脱落标准 |
2.8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2.1 调脊通督组 |
3.2.2 常规针刺组 |
3.3 不良反应及处理 |
3.4 观察指标 |
3.5 临床疗效评定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病历完成情况 |
4.2 临床资料比较 |
4.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4.2.2 两组PSQI各评分及总分比较 |
4.2.3 两组治疗前NDI评分比较 |
4.3 研究指标比较 |
4.3.1 临床疗效评定 |
4.3.2 治疗前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 |
4.3.3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颈性失眠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阴阳不交 |
1.2.2 营卫失调 |
1.2.3 脏腑失衡理论 |
1.2.4 脑神失宁理论 |
1.3 中医对颈项及项痹病的认识 |
1.4 不寐与项痹病的相关性 |
1.5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颈性失眠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2.1 疼痛 |
2.2.2 脑供血不足 |
2.2.3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
2.3 治疗现状 |
2.3.1 颈椎牵引 |
2.3.2 物理治疗 |
2.3.3 手法治疗 |
2.3.4 药物治疗 |
3 调脊通督针法治疗颈性失眠(肝郁化火型)的理论依据 |
3.1 中医理论依据 |
3.1.1 证型选择依据 |
3.1.2 调脊通督针法及治疗理论依据 |
3.1.3 调脊通督针法治疗颈性失眠(肝郁化火型)选穴依据 |
3.2 西医理论依据 |
4 常规针刺依据及作用机理 |
5 结果分析 |
6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颈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附录三:NDI量表评分 |
在校取得成果 |
致谢 |
(4)褚实子耳穴贴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CHF与睡眠障碍的中医学研究 |
1.1 中医学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CHF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CHF引起睡眠障碍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CHF并发睡眠障碍的认识 |
2.1 CHF的发病机制 |
2.2 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
2.3 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
2.4 CHF与睡眠障碍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 |
2.5 现代医学干预CHF并发睡眠障碍的常用措施 |
3 耳穴疗法的相关知识 |
3.1 耳穴疗法的发展历史 |
3.2 中医学的耳穴疗法机理 |
3.3 现代医学对耳穴疗法机理的解读 |
3.4 耳穴贴压治疗CHF并发睡眠障碍现状 |
3.5 耳穴贴压材料楮实子相关知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睡眠障碍改善疗效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试验完成情况 |
2.2 三组基本资料比较 |
2.3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2.4 三组患者疗效性指标比较 |
3 楮实子耳穴贴压法的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选穴原则 |
2 楮实子耳穴贴压对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2.1 楮实子耳穴贴压对CHF患者心功能疗效的影响 |
2.2 楮实子耳穴贴压改善CHF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分析 |
2.3 楮实子耳穴贴压对CHF患者中医症候的疗效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耳穴压豆疗法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 |
2.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
3. 中医病因病机 |
4.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进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
1.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
2.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选穴原则 |
3.不同选穴的临床研究 |
4. 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耳穴疗法类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和设计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干预结果 |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
1.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 |
2. 神门、皮质下、垂前、枕等选穴依据探讨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耳穴疗法治疗PSD的优势 |
5. 结论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失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在失眠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2. 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本研究结论及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指导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针刺方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1.1 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渊源 |
1.2 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 |
1.3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失眠 |
2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
2.1 失眠的概念 |
2.2 失眠的诊断标准 |
2.3 失眠的病因 |
2.4 失眠的药物治疗 |
2.5 失眠的其他疗法 |
3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方法 |
1.6 文献录入方法 |
1.7 数据质量控制 |
1.8 数据整理与统计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基本资料 |
2.2 穴位及归经 |
2.3 证型 |
3 讨论 |
3.1 老年失眠症的证型分析 |
3.2 老年失眠症的针刺方法 |
3.3 老年失眠症的选穴与配穴原则 |
3.4 老年失眠症的穴位及归经 |
4 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3 研究目标 |
4 研究方法 |
4.1 对照组治疗方法(中医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失眠): |
4.2 治疗组治疗方法(“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失眠): |
4.3 穴位定位 |
4.4 疗程 |
4.5 随机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临床评价 |
6.1 基线指标 |
6.2 观察指标 |
6.3 安全性评价 |
7 统计方法 |
7.1 统计描述 |
7.2 样本量分析 |
7.3 统计学方法 |
8 结论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基线(入组第0天)数据比较 |
8.3 疗效评价指标 |
8.4 研究结果 |
8.5 结果分析 |
9 讨论 |
9.1 中医对老年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9.2 “交通心肾”针刺疗法的理论依据 |
9.3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八、小结 |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
四、网状Meta证据图 |
五、网状Meta结果图 |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
三、局限性 |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揿针结合磁疗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失眠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 |
2.1 过度觉醒假说 |
2.2 3P假说 |
2.3 认知假说 |
2.4 刺激控制假说 |
2.5 其他假说 |
3 睡眠质量的临床测评要求 |
4 失眠症的治疗 |
4.1 物理治疗 |
4.2 心理治疗 |
4.3 口服药物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传统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发展 |
1 不寐的病名历史沿革 |
2 不寐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心神失养 |
2.2 肾不藏精 |
2.3 肝气郁结 |
2.4 脾胃不和 |
3 失眠的辨证分型发展沿革 |
4 不寐的针灸治疗发展沿革 |
5 失眠的中药治疗 |
5.1 失眠的治法方药发展沿革 |
5.2 经验方治疗失眠的研究 |
6 失眠的非药物疗法 |
6.1 针灸疗法 |
6.2 穴位贴敷疗法 |
6.3 刺络放血疗法 |
6.4 磁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2.1 疗效评价 |
2.2 睡眠结构 |
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3.1 依从性问题 |
3.2 综合治疗方案的探索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方案流程 |
4.2 研究对象 |
4.3 诊断标准 |
4.4 样本量确定依据 |
4.5 治疗方法 |
4.6 观察指标 |
4.7 统计学方法 |
4.8 质量控制措施 |
5 结果 |
5.1 基本情况 |
5.2 两组睡眠疗效评价 |
5.3 两组PSQI(0)、PSQI(2)、PSQI(4)总分值及6个因子计分比较 |
5.4 两组PSG(0)、PSG(2)比较 |
5.5 安全性评估 |
5.6 依从性评估 |
讨论 |
1 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心肾同治为基本治则 |
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
4 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 |
5 失眠患者睡眠结构变化 |
6 佐匹克隆片干预失眠 |
结论 |
结语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匹兹堡睡眠质童指数量表(PSQI) |
附件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耳穴压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病例分组 |
3 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脱落及试验中止标准 |
4 干预方案 |
4.1 随机分组 |
4.2 干预措施 |
4.3 入组患者术前准备 |
4.4 入组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选择 |
4.5 入组患者术后常规处理 |
4.6 技术路线 |
5 评价指标 |
5.1 主要指标 |
5.2 次要指标 |
6 疗效评定 |
6.1 疼痛疗效评定 |
6.2 水肿疗效评定 |
7 安全性观察及指标 |
8 统计分析 |
9 研究结果 |
9.1 试验病例入组情况 |
9.2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
9.3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疼痛评分 |
9.4 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 |
9.5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
10 两组结果分析 |
10.1 疗效方面 |
10.1.1 疼痛差异因素分析 |
10.1.2 水肿差异分析 |
10.2 疼痛评分方面 |
讨论 |
1.对疼痛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疼痛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 |
1.3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病因病机的分析 |
2.1 疼痛的病因 |
2.2 疼痛病机的认识 |
2.3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病因病机 |
3.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发病机制的分析 |
4.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的疼痛原因 |
5.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 |
5.1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 |
5.2 中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 |
6.耳穴压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机理分析 |
6.1 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理论依据 |
6.2 耳穴选穴依据及镇痛机制的讨论 |
7.为何选用王不留行籽 |
8.结果分析:耳穴与假耳穴镇痛效应是否存在差异?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痔分度 |
附录2 :安全等级评价标准 |
附录3 :随机数字表 |
附录4 :病例报告表 |
附录5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
附录6 :简易McGill疼痛问卷 |
附录7 :Mankoski疼痛评分 |
附录8 :发表论文 |
附录9 :表扬与获奖情况 |
四、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NEURASTHENIA BY OTOPOINT PELLET-PRESSING THERAPY(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才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观察[D]. 徐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循证证据和德尔菲法的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临床诊疗方案制定研究[D]. 黄湘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性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D]. 董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褚实子耳穴贴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D]. 黄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D]. 吕丽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D]. 刚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交通心肾”针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D]. 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揿针结合磁疗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疗效研究[D]. 李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耳穴压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李一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