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山[1](2021)在《基于DEA模型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为主线,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国内外关于经营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DEA模型对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研究进展,以规模经济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丰富了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其次,对DEA评价方法进行定性的可行性分析,并介绍关于DEA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并选取数据包络分析(DEA)基于输入的基本模型BCC模型构建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选取20家稀土上市公司2015-2019年的经营数据为样本,对我国稀土产业经营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最后,以2015-2019年20家稀土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稀土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测算,并对稀土产业链前后端稀土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期间20家稀土上市公司综合绩效都大于0.8企业数量占比都能达到90%以上,说明我国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从2015-2019年总的综合效率均值来看,稀土产业链后端的综合效率均值要高于稀土产业链前端,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有利于我国稀土行业的均衡发展和产业的结构升级。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五年间稀土上市公司综合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48、0.942、0.93、0.941、0.919,说明稀土行业在这期间处于较高水平,且五年间的综合效率起伏不大,较为平稳。
陈羽[2](2020)在《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绩效评价对企业优化日常管理及实现战略目标越来越重要,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绩效评价取得成效的关键,有利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当前,大多数企业仍从单一财务角度考核绩效,脱离公司战略,无法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此外近年来,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屡见不鲜,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因此,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引入社会责任指标势在必行。农业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农业企业整体经济绩效仍然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作为农业基础性产业之一的种业行业也是如此。2018年,据中国农科院估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种子是违法转基因种子或套牌种子,实际造成的危害已殃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方面。套牌种子、假种子事件屡禁不止,2019年佳木斯假水稻种子案造成损失140余万元、2017年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的假玉米种子案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由此可见,种业企业因其产品的特殊性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评估种业企业的绩效水平,要充分考虑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绩效评价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并对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阐述将其引入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其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LNDY种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LNDY种业公司特点,为LNDY种业公司构建基于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LNDY种业公司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LNDY种业公司2015-2019年度各层次绩效得分,分析该公司总体及各层次的绩效得分情况,针对该公司绩效评价可能存在的问题,从七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经研究发现,将基于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可充分反映LNDY种业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后的真实绩效情况,有利于促进LNDY种业公司实现战略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
牛亚明[3](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依赖其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客户的关系,竞争单元也从单一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企业价值链的竞争。学者们对于企业价值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针对医药制造行业价值链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把价值链理论应用到Y企业绩效评价中,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加入了非财务指标的考量,并把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因素全面考虑进绩效评价系统中,使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Y公司作为医药制造行业中的一员,应用价值链的理念,重新设计更为合理准确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支持,提高公司整体营运效率,最终提升公司竞争力。本文以Y公司为对象,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在查阅相关绩效评价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的总体思路,并阐述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然后,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两个层次来构建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本公司基于价值链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最后对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必要的保障措施。总体来说,Y企业内部价值链指标所占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外部价值链,但是外部价值链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比例,因此,Y公司在以后的绩效评价中,重视内部绩效评价指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外部价值链指标,特别是外部价值链中纵向价值链指标的绩效评价。同时,Y企业传统的盈利能力指标资产收益率在Y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而下游消费者和研发能力方面的部分指标也占据较大比重,如顾客忠诚度、新客获得率以及新产品投资回报率,企业要重点关注。
於治平[4](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钢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正确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壮大。着名管理学学者彼得·F·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绩效考核对一个管理者来说重要程度毋庸置疑。但绩效评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往往存在“考核结果准确性不高、业绩优劣判定失真、员工积极性难以调动”等各种问题,国内外一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尚且难以做到完全准确有效,那么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则更是难以对企业人员开展相应的绩效评价更是不能做到全面和完善,因此,怎样在自己的公司中打造一个相对完善、相对全面的绩效评价方案一直是困扰着国内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难题。从当前一些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哈佛大学Robert Kaplan教授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工具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企业用来完成自身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管理工具,它是从客户发展、员工成长、财务指标以及业务流程等几个方面指标,在考核体系设计过程中,不单一的设计财务指标,而是通过以上几个指标综合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将之与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公司发展的战略通过一定方式量化成为可操作、可衡量的指标和目标值,从而形成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结合国内钢铁企业制造流程长、管理指标多、难以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以作者所在的Z钢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改善Z钢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导入,将Z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提高Z钢铁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同时也希望对国内其他钢铁企业改进绩效管理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论文首先介绍了平衡计分卡定义、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研究情况,并且阐述了平衡计分卡与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随后,简要介绍了Z钢铁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公司绩效评价应用体系的现状,然后,通过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归纳总结出了Z钢铁企业当前实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进行了专项分析,同时,文章对Z钢铁企业在绩效管理体系中采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阐述说明。随后,根据Z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战略环境绘制出Z钢铁企业战略地图,战略地图着重就企业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分解,对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由口号转化落实为具体可操作、可实施的细则,进而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分配,运用调查问卷法对中间主要的指标比例分析确定,根据每一级的指标所占的比例来进行权重赋值,形成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使Z钢铁企业制定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正常运行,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宋韶君[5](2020)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高增长,与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绩效分不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国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对不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从制度因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不相容。在此背景下,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简称“两类公司”),重构国资监管、国资运营、国企经营分开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除了有利于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各司其职,引导国资管理目标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导向,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资本价值导向,为国有资本价值增长可持续创造有利制度条件。“管资本”导向下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重构,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聚焦国有资本价值,重构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国资监管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引导国有资本价值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已有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视角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改革逻辑的解释,但针对“两类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要么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孤立研究国有资本增值绩效,要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作为外在于资本增值目标函数的因素研究,由此导致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理论与现实“脱节”。本文所尝试的理论推进,就是使两者融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绩效目标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组织功能与系统目标的绩效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马克思资本理论及西方产权理论,结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现实考察,构建了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两类公司”职能侧重来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注重产业培育,兼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追求投资收益,市场化程度更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具体选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重点阐述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下,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产权层,使国有资本增值绩效释放的实现机制,由此提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思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为源头,借鉴公有制理论,构建了国有资本增值的目标体系;引入西方产权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绩效评价动因、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为分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是什么、如何评价”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五章,通过对“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效率的现实考察,将“管资本”改革逻辑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从而论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确立重构国有资本运营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构建了融合国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提供方法指导。第三部分包括第六至八章,依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探索性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中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有效性,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如何评价”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下,由于独立行使产权职能的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缺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与“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保值增值”的绩效观念相互强化,使国有资本增值目标被异化为无限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本增值潜力和企业创新活力被束缚。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两类公司”,从而形成国有资产行政管理层、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相互分权、相互制衡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为重塑国有资本增值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就是“两类公司”设立的改革逻辑。2.随着“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制重构,一方面,绩效评价目标及观念,应从关注国有资产账面价值,转向强调国有资本产权价值,实现国有保值增值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定位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市场职能以及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相应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逻辑与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应有所区别。着眼资本价值,构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评价与国资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成为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3.以国有资本增值为目标,聚焦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在绩效评价目标层,以资本价值统筹市场绩效和政策绩效子目标;在绩效评价标准层,以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活力)、增值能力、防风险能力、布局优化能力、对社会资本带动力、对国计民生支持力“国有资本六力”为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指标层,以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机制、国有股权减持市场化退出机制“三大机制”作为核心价值驱动指标选取依据;在指标权重和绩效标准值区分上,依据市场化程度、行政层级及资产规模、产融关系,构建不同分类视角下的“三维分类模型”,形成融合产权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上,将“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把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及国有资本价值变动趋势的指标纳入中长期评价体系。4.按照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构建思路,结合绩效评价重点,选取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具有较好区分度和解释力。在数据层面,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好互补性;国有资产周转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三大指标能较好刻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目标的价值驱动逻辑。其中,国有资产周转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流动性的结果指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是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的驱动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放大,是提高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前提;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潜在增值能力的预测性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发现,以及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1.选题的前沿性。现有文献缺乏把“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的研究范畴中抽离出来,专门构建的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缺失,本文具体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专门针对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的绩效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及方法体系的创新。本文打破了孤立的从国有资本增值视角,或者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视角的绩效评价研究,以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产权视角、融合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包含“国有资本六力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分的“三维分类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深化了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理论解释,为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3.核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而设计的“核心价值驱动指标”,特别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等创新指标,突出体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管资本”改革导向,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能力和增值能力,对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纪晓丁[6](2020)在《新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加快了新疆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不管是政府部门,亦或是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和掌握新疆地区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情况,对于今后企业高层制定重大决策以及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能对企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体现的宏观经济指数,主要有企业经济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以及经理人采购指数等,然而反映某一地区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数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以新疆地区上市公司为代表,构建出能够反映新疆地区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情况的经营绩效指数。为科学、准确的构建出新疆地区经营绩效指数模型,本文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有关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第二步,对指数构建过程中相关指标的选取方法、依据以及权重的分配方法进行论述。其中,各个指标的选取依据,主要是根据各指标特点、指标选取的原则,以及参考目前主要流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中的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筛选,初步构建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权重分配部分,通过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两种赋权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最终选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指标进行综合赋权;第三步,构建经营绩效指数模型。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相关性分析,剔除高度相关的指标,选取最终所需指标,并确定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指标进行综合赋权,算出各指标权重;然后,以各个企业的净资产占比作为整合依据,构建出新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模型;第四步,进行实证分析。将构建出的指数模型应用于新疆地区上市公司2014—2018年连续五年的财务数据,得到实证结果,并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发现:(1)由五个维度构成的经营绩效指标体系科学有效,为经营绩效指数构建奠定了基础;(2)新疆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得到一致性检验,与其他宏观指数走势高度相似,表明指数构建有效且具有实践意义;(3)新疆地区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水平有待提高,各企业之间发展不均衡,差距比较明显,其中渤海租赁公司经营绩效水平最高;(4)经营绩效指数具有预警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观察指数的变动趋势,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做出战略调整;(5)五大能力指数中,盈利能力指数最高,营运能力指数最低,各能力综合指数每年变动幅度都比较大。最后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合理性建议。
孙维滨[7](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建设银行LC分行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经济总体面临下行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在正常情况下增长率约为3.3%,这一数值在2019年初预估为3.6%。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总体平稳,但是也面临下行压力,依然需要加强对经济下行风险因素的关注。尤其银行业的发展面对多种挑战,风险防控形式更为复杂。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归纳总结如下:一、M2增速下降。存款新增大幅下降,业内竞争更加激烈。二、存贷利差稳定难度较大。贷款价格趋势性下降,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动利率“两轨合一轨”,存款创新产品发展较快,抬升存款成本。三、贷款投放形势复杂。信贷投放要求、项目储备情况和贷款规模管控交织。四、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经济下行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区域、行业资产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五、金融科技的影响。金融科技巨头加快由C端向B端渗透,逐渐形成资金闭环,跨界竞争趋势更加明显。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银行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完成转型升级。绩效评价体系对战略的落地具有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发展滞后,仍然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例如EVA等财务数据,未兼顾非财务因素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影响,更没有将企业战略的具体执行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机结合。建设银行LC分行所在地域受经济下行压力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创历史新低。面对发展困境,LC分行需要落实上级分行下发的任务指标,把控风险,寻找业务增长点。基于在LC分行的工作实践,对该分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一、重视短期考核任务指标的完成,忽视银行长期的发展利益。二、重视财务指标数据,忽视非财务因素。三、在实际考核中,存在指标完成情况难以统计、无法按实际业务完成量下发绩效等现象。LC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根据上级行的指标考核要求并参照其他银行的考核方法制定,因此其绩效评价体系在银行业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优化LC分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目前平衡计分卡是世界范围内优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采用较多的方法,也广泛运用于银行业。虽然该方法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应用经验,但是我国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趋同的趋势,未来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银行业将具有巨大应用市场。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当前银行业主流的绩效评价考核方法,在分析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发现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基于企业战略发展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对于调查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量化得出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案,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优化后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虽然财务指标仍然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是银行系统的风控意识显着提高,同时注重对客户的发掘与维护、提高服务意识。此外,银行业应重视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加大对员工的关怀与培养,提升员工的满意度,着力于降低员工的离职率,留住核心员工。员工也要提高主动学习与成长的意识,把握好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使自己不断成长。本文通过对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兼顾短期目标的实现与长期战略的发展。希望通过优化后的绩效评价体系,助力银行发展战略的落地,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杜后科[8](2019)在《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以X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已由快速增长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经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也要面临着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不确定性以及竞争程度加大,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研究对象X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带式过滤机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逐渐发展成为过滤分离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和技术开拓者。2015年以来,受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企业自身管理因素的影响,X公司出现了业绩增长动力不足、经营效率不高、战略目标实现压力增大的经营困境,具体表现为收入、净利润以及净资产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费用控制不佳,盈利能力下降;应收账款和存货资金占用金额巨大,资金周转缓慢;资产负债率处于历史高位,财务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公司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对战略的执行不足、关注度不高、评价指标集中单一、内外结构不合理、评价体系短视行为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优化X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解决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公司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扭转公司业绩下滑趋势,最终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本论文立足于X公司,深入研究了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对比企业实践中常用的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两种战略导向绩效评价方法,结合X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采用平衡计分卡理论对其优化的方案。通过与公司战略委员会及相关管理部门讨论并结合X公司财务状况和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确定了平衡计分卡理论框架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以及44个明细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完成了对X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优化过程中,公司管理层积极参与并充分论证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确定,同时调动员工对各指标的学习和讨论,使得公司员工对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背景、优化过程以及优化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员工有了学习与成长的自觉性。X公司优化后的绩效评价体系达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前置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绩效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公司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时,创新性地采用“两步走”的思路,解决了因指标体系繁杂、指标数量众多产生的较难判断两两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问题,为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复杂的其他行业中应用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扩大了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应用范围,进而扩展了战略导向绩效评价理论的应用空间。
曾祥飞[9](2019)在《能力观视角下我国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研究 ——来自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和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问卷检验》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经历了时代变迁、体制改革和新经济环境挑战等。如何有效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管理会计,或者有效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经验快速发展的管理会计,尤其是如何评价当前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技术和管理需求挑战下的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将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国内外文献涉及到工具绩效评价、整体绩效评价和战略事业的发展评价的多个领域。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文提出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概念和组成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能力观视角的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内在关系:(1)比较了资产观、资源观和能力观三种评价模式,认为能力观评价模式最符合现代新经济发展趋势;(2)通过预算管理工具对动态能力观诠释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进行了实证检验;(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三维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机理;(4)从非正式视角考察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的改进逻辑,证明管理会计非正式控制的存在性和对正式控制的互补效应;(5)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管理会计非正式控制与正式控制的匹配关系,基于样本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1)比较了资产观、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论证了能力观视角MA有效性评价理论是符合现代MA发展趋势和要求;(2)基于能力观理论,论证了MA三维能力结构和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的匹配关系,完善了MA有效性评价和改进的内在逻辑;(3)在能力观理论下,提出了MA有效性评价双重属性的要求,提升了有效性评价功效;(4)梳理并界定了MA有效性评价概念和外延,为MA绩效问题做了基础理论的工作。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价管理会计有效性转向能力视角的探索;有助于探析我国高科技企业管理会计能力的形成效应;在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规范建设中,关注管理会计正式工具功效性的同时,不能忽略非正式控制以及两者相互作用效应,更不能忽视环境变化对工具背后能力转换的要求。
周海燕[10](2019)在《河南省R县D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对于规范精准扶贫具体内容,提升精准扶贫创新能力,帮助实现精准减贫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目前,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决胜期和考核验收期,亟需加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特别是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精准扶贫事例较为典型、扶贫过程较为完整且易于开展调查的河南省R县D村作为调研点,开展此次研究。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及学术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符合D村实际的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在综合比较后采用适合本研究的均值赋值法对业已建立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各级评价指标进行合理赋值。结合调研地选择依据对D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参照评价体系,运用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实地调研所获取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对D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科学评价。研究发现:D村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总得分为84.79分(满分100分),评价结果为良+,由此表明D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效果较好,取得了较大的扶贫成效。就“六个精准”分项评价而言,D村在“脱贫成效精准”、“项目安排精准”以及“扶贫对象精准”等三项上的绩效评价平均得分较高,表明其在这三方面工作成效较为显着。相比较而言,该村在“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以及“资金使用精准”等三项上的平均得分较低,表明该村在这三项工作方面收效有限,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本研究还根据该村在20个二级评价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对该村精准扶贫具体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结合该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推进该村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
二、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A模型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绩效与经营绩效定义 |
2.1.1 企业绩效定义 |
2.1.2 经营绩效定义 |
2.2 经营绩效评价定义 |
2.3 绩效评价的方法 |
2.3.1 杜邦分析法 |
2.3.2 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A) |
2.3.3 平衡计分卡法 |
2.3.4 数据包络(DEA)分析法 |
2.4 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4.1 规模经济理论 |
2.4.2 投入产出理论 |
2.4.3 绩效评价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稀土行业基本涵义 |
3.2 中国稀土行业发展现状 |
3.2.1 稀土产品价格分析 |
3.2.2 稀土产品出口分析 |
3.3 中国稀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投入指标 |
4.2.2 产出指标 |
4.3 DEA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
4.3.1 DEA的基本原理 |
4.3.2 DEA的基本模型 |
4.3.3 DEA模型选取 |
第五章 中国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 |
5.2 稀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测算 |
5.2.1 原始数据 |
5.2.2 计算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3.1 DEA有效性判断 |
5.3.2 综合效率分析 |
5.3.3 纯技术效率分析 |
5.3.4 规模效率分析 |
5.4 对无效决策单元的改进 |
5.5 改善稀土企业经营绩效水平的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绩效评价及社会责任概述 |
2.1 企业绩效评价 |
2.1.1 企业绩效的含义 |
2.1.2 企业绩效评价的含义 |
2.1.3 企业绩效评价的程序 |
2.2 企业社会责任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
2.2.3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
2.3 基于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1 企业公民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1 LNDY种业公司基本情况 |
3.1.1 LNDY种业公司简介 |
3.1.2 LNDY种业公司组织结构 |
3.1.3 LNDY种业公司经营业务构成 |
3.2 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的现状 |
3.2.2 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 LNDY种业公司引入社会责任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3.1 LNDY种业公司引入社会责任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3.3.2 LNDY种业公司引入社会责任进行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2 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
4.3 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 |
4.4 绩效评价方法的确定 |
4.4.1 熵值法 |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五章 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
5.1 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的过程 |
5.1.1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2 绩效评价的具体计算 |
5.1.3 绩效评价的结果 |
5.2 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2.1 经济绩效评价 |
5.2.2 社会责任绩效评价 |
5.2.3 评价结论 |
第六章 完善LNDY种业公司基于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
6.1 LNDY种业公司管理层应树立正确的绩效评价理念 |
6.2 强调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的战略性 |
6.3 完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6.3.1 强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
6.3.2 强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
6.3.3 强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 |
6.4 加强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组织机构建设 |
6.5 加强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人员素质建设 |
6.6 加强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现代化建设 |
6.7 呼吁相关部门加快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标准制定进程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价值链的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价值链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价值链 |
2.1.1 价值链的概念 |
2.1.2 价值链的分类 |
2.2 绩效评价 |
2.2.1 绩效评价的概念 |
2.2.2 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2.3 绩效评价常用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
第三章 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行业特点及发展现状 |
3.2.1 医药行业概况 |
3.2.2 医药行业特点 |
3.3 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3.4 现有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4.1 缺少必要非财务指标 |
3.4.2 过度信赖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 |
3.4.3 关注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 |
3.5 Y公司构建基于价值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1 可操作性原则 |
4.1.2 全面性原则 |
4.1.3 财务性与非财务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
4.2 Y公司价值链分析 |
4.2.1 内部价值链分析 |
4.2.2 外部价值链分析 |
4.3 指标的选择 |
4.3.1 内部价值链角度 |
4.3.1.1 财务指标层面 |
4.3.1.2 非财务指标层面 |
4.3.2 外部价值链角度 |
4.3.2.1 纵向价值链 |
4.3.2.2 横向价值链 |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权重确定方法 |
4.4.2 层次分析法步骤 |
4.4.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五章 基于价值链的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分析及保障措施 |
5.1 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分析 |
5.1.1 综合分析 |
5.1.2 具体分析 |
5.2 保障措施 |
5.2.1 推动高层领导重视 |
5.2.2 建立公司信息体系 |
5.2.3 完善公司监督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1.1 Y公司现行绩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
6.1.2 建立基于价值链理论的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
6.1.3 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分析 |
6.1.4 Y公司实行该体系需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钢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 |
1.2.2 有关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框架 |
2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绩效评价的概念 |
2.1.2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
2.2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科学理论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2.2.3 战略管理理论 |
2.3 绩效评价的方法 |
2.4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 |
3 Z钢铁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Z钢铁企业概况 |
3.1.1 Z钢铁企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
3.1.2 Z钢铁企业组织架构 |
3.2 Z钢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
3.3 Z钢铁企业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指标设置单一化 |
3.3.2 考核战略导向性不明确 |
3.3.3 缺少评价反馈机制 |
3.3.4 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 构建Z钢铁企业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 |
4.1 Z钢铁企业构建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原则与设计思路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思路 |
4.2 Z钢铁企业战略分析与战略地图的绘制 |
4.2.1 Z钢铁企业的企业使命、经营理念与企业愿景 |
4.2.2 战略目标的分解 |
4.2.3 Z钢铁企业战略地图的绘制 |
4.3 Z钢铁企业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4.3.1 财务维度评价指标 |
4.3.2 客户维度评价指标 |
4.3.3 内部流程维度评价指标 |
4.3.4 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 |
4.4 Z钢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 |
5 Z钢铁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措施与效果评价 |
5.1 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
5.1.1 组建考核领导小组 |
5.1.2 建立良好考核体制机制 |
5.1.3 加强人员培训 |
5.1.4 建立企业文化氛围 |
5.2 Z钢铁企业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
5.2.1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 |
5.2.2 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效果 |
5.2.3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案例启示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内涵及范畴界定 |
1.2.1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 |
1.2.2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 |
1.2.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
1.2.4 绩效及绩效评价 |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 |
2.1.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 |
2.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思路及核心指标选取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
2.2.2 产业基金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
2.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
2.3 文献评述 |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3.3 本文研究方向 |
2.4 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学派资本理论 |
2.4.2 所有制、公有制及产权理论 |
2.4.3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 |
3 理论分析 |
3.1 资本运营及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
3.1.1 资本形态转换:从实物形态资产到价值形态资本 |
3.1.2 资本运营的收益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 |
3.1.3 资本加速增值主要依赖资产资本化的价值经营 |
3.2 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
3.2.1 国有资本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形式 |
3.2.2 政府授权专业机构履行国有产权代表职能 |
3.2.3 着眼社会总资本结构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
3.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3.3.1 绩效评价动因: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受托责任 |
3.3.2 绩效评价目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可持续 |
3.3.3 绩效评价重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和经营 |
3.3.4 绩效评价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及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现实需求 |
4.1 “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现实问题及其运行效率考察 |
4.1.1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职能混杂 |
4.1.2 国有企业依赖资本运营而盲目做大规模扩大产能 |
4.1.3 国有企业忽略产业经营导致创新能力被弱化 |
4.1.4 行政力量主导的国企合并导致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 |
4.2 国资管理体制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逻辑 |
4.2.1 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导致资本增值潜力被束缚 |
4.2.2 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而重塑资本增值动力机制 |
4.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
4.3.1 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市场职能 |
4.3.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政策职能 |
4.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 |
4.4.1 国资管理目标从关注资产规模转向资本价值 |
4.4.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适合“两类公司” |
4.4.3 聚焦资本价值重构国有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及思路 |
5.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层次结构逻辑 |
5.1.1 绩效评价目标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
5.1.2 绩效评价标准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
5.1.3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价值驱动逻辑 |
5.2 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间设定的三维分类模型 |
5.2.1 三维分类模型的设计思路 |
5.2.2 三维分类模型的维度划分及其内涵 |
5.2.3 三维分类模型量化分级标准探讨 |
5.3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5.3.1 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结合 |
5.3.2 评价周期及中长期绩效评价重点 |
5.3.3 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 |
5.4 本章小结 |
6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
6.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
6.1.1 反映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
6.1.2 反映国有资本增值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
6.1.3 反映国有资本防风险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
6.1.4 其它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
6.2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
6.2.1 核心评价指标确立 |
6.2.2 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实证分析 |
6.2.3 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的实证分析 |
6.2.4 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实证分析 |
6.3 实证结果比对分析及结论 |
6.3.1 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比对分析 |
6.3.2 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
6.3.3 实证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及绩效评价配套措施的完善 |
7.2.1 政策建议 |
7.2.2 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 |
7.3 研究展望 |
7.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7.3.2 三维分类模型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值区间设定 |
7.3.3 绩效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优化 |
7.3.4 “管资本”导向下分层分类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构建 |
附件1 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关的政策脉络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新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文章主要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
2.1.1 管理学相关理论基础 |
2.1.2 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 |
2.1.3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基础总体模型 |
2.2 经营绩效评价方法 |
2.2.1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的经营绩效评价方法 |
2.2.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3章 新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构建依据 |
3.1 财务指标筛选参照的方法 |
3.1.1 杜邦分析体系 |
3.1.2 沃尔评分法 |
3.2 权重分配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熵权法 |
第4章 新疆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构建程序 |
4.1 指标筛选 |
4.1.1 指标总量与筛选原则 |
4.1.2 指标的预处理 |
4.1.3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4 经营绩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分配 |
4.2.1 确定准则层各指标权重 |
4.2.2 确定方案层各指标权重 |
4.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划分 |
4.3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分配 |
4.3.1 各指标权重分配 |
4.3.2 基于综合赋权法下的指标权重划分 |
4.4 指数模型构建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新疆地区2014-2018年度经营绩效数值的计算 |
5.1.1 计算各个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值 |
5.1.2 计算各个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比重 |
5.1.3 计算新疆地区2014-2018年度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值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总体趋势分析 |
5.2.2 上市公司各行业综合指数分析 |
5.2.3 新疆地区上市公司在各年度的综合指数值分析 |
5.2.4 实证结果同其他宏观指数的对比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建立了经营绩效指数评价体系 |
6.1.2 指数的一致性得到检验 |
6.1.3 指数应用时的其他相关发现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新疆地区上市公司2014-2018年财务数据 |
附录 B 标准化后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
附录 C 指标相关系数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建设银行LC分行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绩效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绩效评价理论发展概述 |
2.1.1 西方绩效评价理论发展概述 |
2.1.2 我国绩效评价理论发展概述 |
2.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发展概述 |
2.2.1 国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
2.2.2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
2.3 常用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
2.3.1 目标管理法 |
2.3.2 360度考评法 |
2.3.3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3.4 经济增加值评价法 |
2.3.5 平衡计分卡概述 |
3. 建设银行LC分行绩效评价概述 |
3.1 建设分行LC分行概况 |
3.1.1 LC分行基本情况 |
3.1.2 绩效评价体系现况介绍 |
3.1.3 绩效评价问题归纳 |
3.2 利用BSC优化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2.1 必要性分析 |
3.2.2 可行性分析 |
4. 基于BSC优化LC分行绩效评价体系 |
4.1 利用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思路 |
4.2 四维度逻辑解析与战略地图绘制 |
4.2.1 战略目标分解 |
4.2.2 四维度内涵逻辑 |
4.2.3 战略地图绘制 |
4.3 各维度指标确定及释义 |
4.3.1 各维度指标确定 |
4.3.2 重点指标释义 |
4.4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指标权重 |
4.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4.2 指标权重确定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检验评价体系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检验 |
4.5.3 评判结果总结 |
5. 经验借鉴与保障措施制定 |
5.1 经验借鉴 |
5.1.1 平衡计分卡实施要点借鉴 |
5.1.2 绩效问题归纳与经验借鉴 |
5.2 保障措施制定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体系施行建议 |
6.2.2 各维度优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以X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
一、概念及理论 |
(一)绩效评价 |
(二)企业战略 |
(三)绩效评价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
(二)参考文献综述 |
第三章 X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X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一)公司背景 |
(二)公司组织结构 |
(三)公司战略 |
(四)公司财务状况 |
(五)公司所处行业特征 |
二、X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 |
三、X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对公司战略关注不高、战略执行不足 |
(二)评价指标集中单一、内外结构不合理 |
(三)评价体系短视行为严重 |
(四)评价体系未关注学习及流程的重要性 |
第四章 X公司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 |
一、优化原则、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一)优化原则 |
(二)优化方法 |
(三)优化可行性分析 |
二、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过程 |
(一)分解公司战略目标 |
(二)绘制公司战略地图 |
(三)构建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四)确定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三、优化后的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 |
四、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效果评价 |
(一)公司战略关注度得到提高 |
(二)公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
(三)公司长远发展得到保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能力观视角下我国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研究 ——来自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和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问卷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 |
1.4 涉及本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management account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
1.4.2 管理会计能力(management accounting ability) |
1.4.3 管理会计非正式控制(informal contro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
1.4.4 管理会计正式与非正式控制匹配(match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rol of MA)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MA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述评 |
2.1.1 关于MA绩效概念范围文献 |
2.1.2 关于MA工具绩效评价文献 |
2.1.3 关于整体MA绩效评价文献 |
2.2 MA战略评价的相关文献述评 |
2.2.1 关于西方MA战略评价文献 |
2.2.2 关于我国MA战略评价文献 |
2.3 能力观理论的相关文献述评 |
2.3.1 能力理论文献 |
2.3.2 动态能力理论文献 |
2.3.3 能力观与MA能力文献 |
2.4 非正式控制理论的相关文献述评 |
2.4.1 管理控制中的非正式控制理论文献 |
2.4.2 非正式控制与MA文献 |
2.5 结论与启示 |
第三章 MA有效性评价与能力观提出 |
3.1 我国企业MA发展与有效性评价必要性 |
3.1.1 我国企业MA发展历程 |
3.1.2 MA有效性评价的必要性 |
3.2 MA有效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
3.2.1 MA有效性评价的概念提出 |
3.2.2 MA有效性评价概念的外延 |
3.3 MA有效性评价的内容组成 |
3.4 MA有效性评价的三种观比较与能力观的提出 |
3.4.1 MA有效性评价三种观的比较 |
3.4.2 基于能力观MA有效性评价的提出 |
3.5 本章与后续章节的内容衔接 |
第四章 MA能力观遵循性的实证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模型和基本假设 |
4.2.1 理论模型 |
4.2.2 预算管理与组织绩效 |
4.2.3 预算管理与MA能力 |
4.2.4 MA能力与组织绩效 |
4.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
4.3 样本和研究方法 |
4.3.1 研究样本 |
4.3.2 变量计量 |
4.3.3 结构方程模型 |
4.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4 实证检验结论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能力观下MA三维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MA三维能力关系 |
5.2.1 动态能力并列观 |
5.2.2 动态能力阶层观 |
5.3 研究模型的重新确立 |
5.3.1 对修正模型的再检验 |
5.3.2 环境变量的调节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能力观下MA非正式控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MA的非正式控制概念的提出 |
6.2.1 MA非正式控制含义 |
6.2.2 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的相互关系 |
6.3 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的动态能力体现 |
6.3.1 两种控制与学习能力 |
6.3.2 两种控制与整合能力 |
6.3.3 两种控制与重构能力 |
6.4 MA非正式控制存在性与关联性的实证检验 |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4.2 研究设计 |
6.4.3 多元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能力观下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匹配关系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MA非正式与正式控制关系与匹配类型 |
7.2.1 MA的控制匹配类型 |
7.2.2 匹配的模型构建与基本假定 |
7.2.3 不同匹配下高科技企业正式和非正式控制的相互作用机理 |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1 动态能力与能力重构理论 |
7.3.2 MA的两种能力表现 |
7.3.3 生命周期对两种能力匹配的要求 |
7.4 研究设计 |
7.4.1 变量定义 |
7.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7.5 多元回归分析 |
7.6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本研究的调查问卷 |
(10)河南省R县D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精准扶贫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扶贫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2.4 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2.5 研究成果评价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1 精准扶贫 |
1.3.2 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
1.3.3 精准扶贫理论 |
1.3.4 绩效评价理论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2 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构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
2.1.1 绩效评价理论与精准扶贫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2.1.2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
2.1.3 一般性指标和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
2.1.4 主观性评估与客观性测量相结合的原则 |
2.1.5 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
2.2 构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依据 |
2.2.1 部分学术成果 |
2.2.2 国家政策文件 |
2.3 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的确立 |
2.3.1 评价指标的提出及筛选依据 |
2.3.2 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2.4 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和分值配置 |
2.4.1 几种常用的赋值方法介绍与比较 |
2.4.2 本文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的选取 |
3 调查地D村基本情况介绍 |
3.1 选择D村作为调查地的依据 |
3.1.1 精准扶贫事迹典型 |
3.1.2 精准扶贫过程完整 |
3.1.3 调查易于实施原则 |
3.1.4 地域分布以及代表性原则 |
3.2 调查地D村基本状况 |
3.2.1 D村自然环境概述 |
3.2.2 D村社会环境概述 |
4 调查实施与数据统计分析 |
4.1 调查实施 |
4.1.1 问卷调查及访谈内容设计 |
4.1.2 样本和抽样程序 |
4.1.3 数据采集及编码录入 |
4.1.4 信效度检验 |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3 调查对象对于“精准扶贫”的了解程度 |
4.4 D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现状及结果分析 |
4.4.1 D村精准扶贫绩效整体评价 |
4.4.2 D村精准扶贫绩效分项评价 |
4.4.3 D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 D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建议 |
5.1 D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不到位 |
5.1.2 贫困人口动态监测能力不足 |
5.1.3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作用极其微弱 |
5.1.4 医疗扶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5.1.5 金融扶贫政策还存在较多的漏洞 |
5.2 D村精准扶贫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扶贫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
5.2.2 贫困人口动态监测主客观难度大 |
5.2.3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
5.2.4 医疗扶贫的开展和实施困难重重 |
5.2.5 金融扶贫政策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
5.3 D村完善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5.3.1 加强扶贫资金日常监管机制建设 |
5.3.2 利用网络技术加强贫困动态监测 |
5.3.3 完善社保扩大兜底扶贫覆盖范围 |
5.3.4 加大对医疗扶贫领域的投入比重 |
5.3.5 降低准入修补金融扶贫政策漏洞 |
6 结语和展望 |
6.1 本文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四、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A模型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张东山.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社会责任的LNDY种业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陈羽.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基于价值链的Y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牛亚明.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钢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於治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5]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D]. 宋韶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6]新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数构建与实证研究[D]. 纪晓丁. 新疆大学, 2020(07)
- [7]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建设银行LC分行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孙维滨. 山东大学, 2020(05)
- [8]战略导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以X公司为例[D]. 杜后科.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1)
- [9]能力观视角下我国管理会计有效性评价研究 ——来自于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和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企业问卷检验[D]. 曾祥飞. 东南大学, 2019(05)
- [10]河南省R县D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D]. 周海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平衡计分卡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