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总结

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总结

一、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兵[1](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防洪减灾研究发展历程与成就回顾》文中研究说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沙漠和极端干旱区、高寒山区等人类极难生存的地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4/5以上的耕地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总体上呈现频次高、范围广、种类多、损失大的特点。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发重发,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普戡倪[3](2020)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精神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践行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设范围广且程度深,贯穿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新途径。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培育中国精神,就是将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现实命题。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管理学、民俗学、教育学与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论述,对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其中国精神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是从理论层面探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部分阐释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路线,并提出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原则,论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并阐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新精神、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及坚持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六项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基础,阐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历史条件,并从文化传授、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是从实践层面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路径与具体实践。具体内容包括:第四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分别从资源活化、方法创新与制度完善三个方面阐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从教育事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工程建设以及鼓励基层群众积极自办文化等来拓宽公共文化的传播渠道;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监督职能、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专业化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等手段加快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第五部分是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效,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工程推进与文化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概述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从公共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阐述云南省将中国精神培育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的实践情况;从文化传授、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四个维度分析云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具体成效。最后,研究结论部分是对本文基本研究结论的归纳总结和展望。具体而言,阐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即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对中国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下中国精神培育的实然形态与应然归途。同时,通过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云南省实践成效,在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及其培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实现中国精神培育路径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田飞[4](2020)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烈士陵园和苟坝会议会址等为代表的遵义红色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红色文化的名片。开发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遵义红色基因,讲好遵义红色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知识,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实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有绪论、正文、研究结论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首先,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和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类型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划分成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遗物和革命文献资料;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标语和革命文化。然后从教育、经济、社会和精神价值四个方面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其次,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分别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其中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优势有政府重视、资源丰富和知名度高。同时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淡薄、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和人力资源匹配度低的劣势。最后,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路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外力推进原则、内核吸引原则和媒介传播原则方面论述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从政府主导、特色发展和合理利用方面论述了实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是政府主导部分有创新管理、加大投入和培养人才;二是特色发展部分有突出主题、树立品牌和文旅融合;三是合理利用部分有规划引领、市场导向和注重宣传。

乔浩[5](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高速发展,但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交叉协作部门多、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给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带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在目前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如何在有效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等目标的前提下,高质量的、有效的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通常是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各参建单位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业主方角度,以水利水电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以及成熟度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成熟度评价模型。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参考借鉴现有的典型成熟度模型,结合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五级模型,基于文献研究,归纳整理了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因素,据此形成了基础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完善,形成了包含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在内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物元法构建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最后,以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项目造价管理的难点,将具体数据带入成熟度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综上,本文构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成熟度评价模型可为今后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朱世强[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如何选取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如何破解乡村地区“垃圾围村”现象。基于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从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探索新背景下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首先梳理了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以资源闭环思想指导垃圾治理,运用处理技术和优化策略来提高治理效率。其次,基于系统工程和全寿命成本管理理论及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建立全寿命周期下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模型。此模型包含生活垃圾治理全过程的相关参数,通过模型求解得出生活垃圾治理周期内的总费用、年均费用以及经济净现值。另外,依据所得数据,分析、优化、调整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并对模型的运输路径参数进行重点分析,建立基于蚁群算法的容量约束下收集车辆路径规划模型(CVRP),给出求解算法,得出智能算法下最短运输路径的距离函数。最后,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取得村庄的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数据,依据数据建立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模型,分析模拟得出相应的治理成本。同时,对模拟数据进行优化分析,调整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模型分析结果和优化调整策略表明:生活垃圾闭环处理和优化运输费用能有效降低生活垃圾治理总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孙冰冰[7](2020)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行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也是社会改革的必然规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发展的导向,装配式建筑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工期、提高建造质量等优点。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及优化,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技术运用程度低,关键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致使装配式建筑实践效率低下。如何解决装配式建筑所面临的问题,合理对上述问题进行优化,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步伐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引入BIM技术,探究其对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应用过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论述了BIM技术的概念、特点及优势。为更具体的论述装配式建筑价值理论,以传统现浇建筑为依托,对比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价值。其次,根据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分析并总结了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减值因素。基于存在的问题,论述装配式建筑应用BIM技术增值分析。第三,研究了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运用BIM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分析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各个阶段价值优化过程。最后,为了分析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实施效果,以某装配式建筑为例,运用结构方程验证装配式建筑应用BIM的具体效果。结果表明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各个阶段有较明显影响程度,并可得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实施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借鉴价值。

杨建辉[8](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陈鹏飞[9](2020)在《知识图谱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对水资源的重视及水利学科的发展,水资源系统研究领域范围日益扩大,且水资源系统问题已成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但鲜有对当前水资源系统研究现有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识别的报道。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的推动下,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将自身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散知识关联、整合起来,以进一步推动自然科学继续深入发展。为快速准确地从大量水资源系统问题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水资源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信息可视化技术与水资源理论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围绕典型水资源系统问题,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对水资源学科刊载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识别这些典型水资源系统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不断促进水资源学科的发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利用VOSviewer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该领域已形成了“水旱灾害管理”“灾害风险防控”“灾害脆弱性”“灾害影响”4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其中“水旱灾害管理”是当前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领域最热的研究前沿,“灾害风险防控”是当前自然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新发展趋势,而“灾害脆弱性”“灾害影响”是“灾害风险防控”的主要对象。(2)利用VOSviewer将集对分析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集对分析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集对分析理论受到了水资源科学界高度关注,该领域已形成了集对分析理论、集对评价与预测、集对决策三个层次;在解析集对分析演变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集对分析文献,进一步揭示了水资源集对分析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发现其正与上述三个层次契合,即为水资源集对分析理论、水资源集对评价与预测、水资源集对决策。(3)利用VOSviewer将水资源承载力领域相关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国内研究热点主要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承载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外研究热点主要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承载力、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水质、风险评估。结合上述研究热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山东省和黑龙江省。(4)利用VOSviewer将水资源学家陈守煜先生的学术成果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陈先生学术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陈守煜先生的学术研究特色荟萃于6个研究主题“河渠非恒定流计算”“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应用”“模糊水文水资源学基本理论”“模糊聚类-识别-优选统一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应用”,陈先生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理念,对水资源科学的学术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深远影响。

刘子龙[10](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二、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2.中国精神的内涵与特性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2.拟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1.主要创新之处
        2.存在的不足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原则
    (一)理论渊源
        1.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
        2.“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
        3.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
        4.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新精神
        5.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精神培育的时代要求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绘就梦想蓝图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助推精神升华
    (二)中国精神培育的历史条件
        1.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形成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3.践行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国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
        1.文化传授是培育中国精神的基本手段
        2.文化传播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渠道
        3.文化传承是内化中国精神的动力之源
        4.文化娱乐是外化中国精神的主要载体
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活化中国精神培育资源
        1.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3.倡导公共文化志愿服务
    (二)拓宽公共文化传播渠道,创新中国精神培育方法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2.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工程建设
        3.鼓励基层群众积极自办文化
    (三)加快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构建中国精神培育机制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与监督职能
        2.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
        3.加强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效——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述
        1.文化设施建设
        2.文化活动开展
        3.文化工程推进
        4.文化资源整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的云南实践
        1.公共文化建设为培育中国精神提供载体
        2.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为培育中国精神创造条件
        3.文化遗产保护为培育中国精神筑牢精神根基
    (三)“云南智慧”下中国精神的培育成效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整体认知清晰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有效融合
        3.构建起培育中国精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 研究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4)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2.拟解决的问题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价值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1.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
        2.遵义红色文化资源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1.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2.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1.教育价值
        2.经济价值
        3.社会价值
        4.精神价值
三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分析
        1.政府重视
        2.资源丰富
        3.知名度高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劣势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
        2.品牌意识淡薄
        3.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4.人力资源匹配度低
四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
        2.外力推进
        3.内核吸引
        4.媒介传播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
        1.政府主导
        2.特色发展
        3.合理利用
五 研究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有关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理论综述
    2.1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理论
        2.1.1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及意义
        2.1.2 水利水电工程特点
        2.1.3 水利水电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
    2.2 成熟度模型相关理论
        2.2.1 成熟度模型概念
        2.2.2 典型成熟度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分析
        3.1.1 成熟度模型范畴
        3.1.2 成熟度模型维度
        3.1.3 成熟度模型等级
        3.1.4 成熟度模型内部结构
    3.2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
        3.2.3 指标体系的完善
    3.3 本章小结
4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4.1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1.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 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
        4.2.1 成熟度评价小组的建立
        4.2.2 常见的评价方法
        4.2.3 构造隶属度函数
        4.2.4 建立成熟度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应用实例
    5.1 项目概况
    5.2 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
        5.2.1 确定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
        5.2.2 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求解
    5.3 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结果及改进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
        1.1.2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1.1.3 乡村治理水平低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外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2.1.1 国外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2.1.2 国外生活垃圾治理技术
        2.1.3 文献小结
    2.2 国内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2.2.1 国内生活垃圾治理历程
        2.2.2 国内生活垃圾治理技术
        2.2.3 文献小结
    2.3 相关理论
        2.3.1 系统工程理论
        2.3.2 全寿命成本管理理论(LCC)
        2.3.3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
        2.3.4 容量约束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CVRP)
    2.4 文献总结
3 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
    3.1 问题提出与建模方法
        3.1.1 问题提出
        3.1.2 全寿命成本管理
        3.1.3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3.1.4 CVRP问题求解
    3.2 全寿命周期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模型
        3.2.1 问题描述
        3.2.2 基本假设
        3.2.3 符号说明
        3.2.4 设立指标
        3.2.5 数学模型
        3.2.6 算法设计
    3.3 CVRP收集车辆路径规划模型
        3.3.1 问题描述
        3.3.2 基本假设
        3.3.3 数学模型
        3.3.4 算法设计
        3.3.5 实例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杨庄乡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优化分析
    4.1 西平县基本概况
        4.1.1 西平县区位概况
        4.1.2 调研准备工作
    4.2 西平县生活垃圾现状及特性
        4.2.1 生活垃圾现状
        4.2.2 生活垃圾物理特性
    4.3 杨庄乡生活垃圾治理模型求解
        4.3.1 杨庄乡及仪南仪北村概况
        4.3.2 生活垃圾收运路线规划
        4.3.3 生活垃圾治成本模拟
    4.4 杨庄乡生活垃圾治理成本分析优化
        4.4.1 生活垃圾治理成本分析
        4.4.2 杨庄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优化
        4.4.3 杨庄乡生活垃圾运输工具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建立并证明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闭环垃圾治理新模式
        5.1.2 处理技术是成本控制关键
        5.1.3 设施和载具的优化是控制成本的手段
        5.1.4 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效率
    5.2 讨论与展望
        5.2.1 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存在不确定因素
        5.2.2 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模型不完善
        5.2.3 基于蚁群算法的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的优化分析
        5.2.4 分析生活垃圾治理成本敏感性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BIM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价值理论综述
    2.1 BIM技术理论分析
        2.1.1 BIM技术的概念
        2.1.2 BIM技术的特点
        2.1.3 BIM价值分析
    2.2 装配式建筑价值理论分析
        2.2.1 装配式建筑价值概念
        2.2.2 装配式建筑价值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增值分析
    3.1 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减值因素分析
        3.1.1 缺乏相关技术的标准体系
        3.1.2 社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不高
        3.1.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不成熟
    3.2 基于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的增值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价值优化过程
    4.1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功能优化分析
        4.1.1 标准化BIM构件库的建立
        4.1.2 BIM集成化协同设计
        4.1.4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性能化分析
    4.2 基于BIM技术的构件生产阶段的价值优化
        4.2.1 生产阶段运用BIM技术的效用分析
        4.2.2 基于BIM与 RFID技术的构件追踪
    4.3 基于BIM技术的构件施工阶段的价值优化
        4.3.1 施工现场场布优化
        4.3.2 构件可视化安装流程模拟
        4.3.3 基于BIM技术的进度协同及优化
    4.4 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装修
    4.5 基于BIM技术的运维功能优化
        4.5.1 数据集成与共享
        4.5.2 运维管理可视化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三维模型建立
        5.2.1 项目BIM团队组织架构
        5.2.2 协同设计
        5.2.3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性能分析
    5.3 构件及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
    5.4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
    5.5 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价值分析
    5.6 BIM技术在案例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6.1 指标选取
        5.6.2 数据搜集
        5.6.3 数据分析
        5.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5.6.5 模拟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各阶段影响评价的调查问卷

(8)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知识图谱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知识图谱及其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应用
        1.2.2 知识图谱在水资源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知识图谱在水旱灾害风险防控研究中的应用
    2.1 文献计量分析
        2.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2.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2.1.3 文献代表作者分析
    2.2 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2.2.1 水旱灾害管理
        2.2.2 灾害风险防控
        2.2.3 灾害脆弱性
        2.2.4 灾害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识图谱在水资源集对分析中的应用
    3.1 集对分析中的文献计量分析
        3.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3.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3.1.3 着者分析
    3.2 集对分析中的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3.2.1 理论分析
        3.2.2 评价与预测分析
        3.2.3 决策分析
    3.3 水资源集对分析中的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3.3.1 水资源集对分析理论研究方面
        3.3.2 水资源集对评价与预测研究方面
        3.3.3 水资源集对决策研究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图谱在水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
    4.1 水资源承载力中的文献计量分析
        4.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4.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4.1.3 着者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中的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4.2.1 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4.2.2 国外研究热点分析
    4.3 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研究
        4.3.1 五元减法集对势
        4.3.2 基于五元减法集对势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
        4.3.3 基于五元减法集对势的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知识图谱在着名水资源学家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5.1 文献计量分析
        5.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5.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5.1.3 高被引文献分析
    5.2 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5.2.1 研究的第一阶段
        5.2.2 研究的第二阶段
        5.2.3 研究的第三阶段
        5.2.4 研究的第四阶段
        5.2.5 研究的第五阶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防洪减灾研究发展历程与成就回顾[J]. 张伟兵. 社会史研究, 2020(01)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普戡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田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D]. 乔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研究[D]. 朱世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价值分析[D]. 孙冰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2)
  • [8]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知识图谱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D]. 陈鹏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10]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水利水电规划专业学术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