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秦永文,白元[1](2021)在《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材的研发历程》文中提出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材的研制经历了模仿、改良和创新过程。历经30多年的发展,封堵器的结构和性能均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临床数十万例应用和长期随访结果证明,国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材性能稳定、疗效可靠。其中,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应用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近年来的创新型封堵器,如可吸收封堵器的研制和应用也已彰显中国特色,有望在该领域再创辉煌。
王朝富,刘全义,彭超,杨敏,杨茜[2](2015)在《内陆山区县级医院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301例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经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外科手术治疗外的另一有效治疗方法,其特点为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易于被患者及家人接受,但由于技术、费用等因素,开展应用较差。随着先心病介入技术的普及推广,尤其是介入器材的改进,特别是国产器材的研发应用后,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量明显增加,但基层医院开展该项诊疗技术仍相对较少,文献报道不多,我院为贵州内陆边远山区的县级医院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上述诊疗,至今共开展了301例,现把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刁明强,孙晓康,薛扬,吕静,谭程[3](2012)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57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经导管介入治疗57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1.5~75.0(29.4±3.5)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VSD合并ASD 2例,VSD合并PDA 1例,ASD合并PDA 1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ASD合并PDA患者先封堵动脉导管,再封堵ASD;VSD合并PDA患者先堵动脉导管,再封堵VSD;VSD合并ASD患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介入治疗手术时间30~90 min。全组手术成功56例,成功率98.3%(56/57),1例老年女性ASD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压高放弃封堵而终止手术。住院时间3~7 d。全组门诊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随访1个月~2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安全、微创、疗效确切。
黄海燕[4](2011)在《彩超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彩超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4例PDA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彩超测量PDA最小直径,肺动脉内径、左心大小及左心收缩功能指标,术后1周彩超探查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复测心腔大小及心功能指标,并进行封堵术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4例PDA患者均采用Amplanter封堵器治疗,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器位置正常,均无残余分流。术前彩超测量PDA最小直径6.71±1.73mm,造影测量PDA最小直径7.29±2.23mm,两者测量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患者肺动脉内径及左房室大小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明显减小。结论:介入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彩超在术前判断PDA的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估测封堵器大小、术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华,孙书红,杨星昌,马兰香,原平利,惠增骞,张磊[5](2011)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我院心脏中心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846例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CHD患者,分别包括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局部解剖结构满足封堵条件。在局麻或全麻下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手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成功率98.7%(835/846)。术后即刻并发症5.8%(49/846),随访24个月迟发并发症3.4%(16/471)。结论 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CHD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
吴勤[6](2011)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超声心动图技术,含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具有无创、简便、测量准确、可重复进行、无放射性损伤、可实时清晰显示心脏大血管内部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等优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诊断工具。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其操作路径及造影剂的应用,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在临床逐步开展,并随着封堵器的不断改良,扩大了经导管封堵术的适应症,颇受患者好评。但是,由于封堵器的放置仍可能影响缺损邻近组织的结构功能,如盲目操作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所以,临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有:1、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病例,严格掌握封堵手术的适应症;2、封堵器大小及型号的选择原则;3、术中监测引导和疗效评估的指标和方法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探索建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前筛选病例、术中引导封堵器放置及术后疗效评估的临床标准,以保证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根据临床需要和彩超工作重点,研究内容分五部分。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含经胸、经食道)在房间隔缺损(ASD)患儿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对术前筛选病例、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引导封堵器放置和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1例ASD患儿实施了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术前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为ASD,并多切面测量ASD大小,评价缺损残边情况,选择ASD封堵器型号的一般标准为(缺损测量最大径+4)mm;术中通过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MTEE)再次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并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术后经TTE对封堵成功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评估疗效。结果111例ASD患儿中107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4%。封堵成功的超声图像为封堵器牢固嵌夹在缺损部位,过隔血流消失,邻近瓣膜及心房内血流无异常。4例封堵失败者中,3例因缺损后下缘残边短小或无残边致封堵器无法满意固定,1例多孔型ASD因封堵器放置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而放弃封堵改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部分患儿术后1周、1月、3月、6月、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位置固定好,无轻度以上房室瓣反流,3例随访期间见残余分流,于术后6月内残余分流均先后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含TTE、MTEE)在经胸小切口ASD封堵术对术前筛选病例、术中监测引导封堵过程、术后疗效评估有可靠、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超声心动图(含TTE,MTEE)对不同类型VSD的常规及特殊观测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术前病例筛选及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引导封堵器放置过程,术后判断疗效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223例VSD患儿实施了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术前通过TTE多切面评估VSD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情况,选择VSD封堵器型号的一般标准为(缺损测量最大径+2)mm;术中通过MTEE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并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同时评判封堵效果;术后经TTE对封堵成功患儿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23例VSD患儿中206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2.38%。不同类型VSD封堵的成功率有差别,干下型成功率最低。部分患儿术后1周、1月、3月、6月、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含TTE、MTEE)在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封堵过程监测引导、术后疗效评估具有可靠、重要的作用。目的对行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和同期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ASD/VSD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及临床指标的比较,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这一新技术的优缺点。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治疗的单纯左向右分流的ASD、VSD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封堵组(40例)和手术组(40例),对两组间治疗成功率、切口长短、超声心动图观测指标、并发症、输血量、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超声心动图指标提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似,封堵组在输血量、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手术组,但医疗费用高于手术组。结论对单纯ASD/VSD,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通过超声心动图的准确评估和引导可达到传统外科手术同样的疗效,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费用相对较高。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VSD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55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适用偏心型封堵器的VSD类型、大小及形态,及通过随访评估偏心型封堵器封堵VSD的疗效。结果成功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的55例VSD患儿中膜周型占70.90%(膜部瘤型18%,嵴下型12.72%,余56.41%),漏斗型占29.09%(嵴内型27.27%,干下型1.81%)。封堵器型号选择一般比缺损测量最大径大2-3mm。随访示封堵器位置正确,固定满意,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偏心型封堵器的应用较好的扩大了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适用范围,超声心电图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能较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目的分析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失败原因,更好的掌握适应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临床提供有效经验。方法研究24例经胸小切口封堵失败患儿的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缺损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手术成败的影响、分析封堵过程中操作技术及通过改传统开放手术后发现的特殊解剖因素对封堵成败的影响。结果24例封堵失败患儿中,5例为ASD患儿,15例为VSD患儿(其中3例为干下型VSD,15例为膜周型VSD,1例为肌部VSD)。ASD失败的原因多为缺损较大、残边短小或无残边、多孔型缺损。VSD失败的原因较多,如缺损过大或过小、缺损距周围瓣膜较近,多处破口致封堵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缺损破口的朝向及角度,异常腱索存在及术者技术欠熟练等。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成功施行需要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力量和强大的心脏外科力量默契配合,需要有规范化的超声评估与引导,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操作步骤和技术。
胡世军[7](2011)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经心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与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直视手术患儿进行比较,评估经心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及风险,探讨手术适应症及其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206例进行经心表介入治疗患儿和338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别于术后1-3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经心表介入组与的体外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介入组患儿封堵成功率略低于手术组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率两组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左室回缩两组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束支传导阻滞两组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瓣膜返流两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几率手术组明显高于介入组(p<0.05),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输血量手术组明显大于介入组(p<0.05)。偏心伞与等边伞除残余分流率(p<0.05)外其他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心表介入治疗安全且有效,在严格把握好适应症的前提下其治疗效果优于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直视手术,偏心伞与等边伞疗效相当。
李兮屴,董晓燕,符雅明,王海燕,杨四清,郑晓华,袁嘉骥[8](2009)在《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张燕,杨曙光,苏玉文,张红梅,张增红[9](2005)在《经皮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漏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章美华[10](2005)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探讨Amp 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佳护理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至今开展的20例Amp latzer封堵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5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均一次封堵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重视术前、术中、术后等几个重要环节的护理,使之规范、有序,并形成制度,可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
二、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材的研发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材仿制阶段 |
2 中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材改进/创新阶段 |
2.1 外形结构 |
2.2 涂层材料 |
2.3 其他 |
3 中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材的未来 |
(2)内陆山区县级医院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301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介入封堵相关材料 |
1.3 开展设备 |
1.4 封堵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并发症 |
2.3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57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检索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ASD/VSD的对比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四部分 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五部分 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封堵失败改开放手术24例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封堵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
(7)食道超声引导下经心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心表介入治疗心内缺损技术 |
1.1 器材 |
1.2 手术方法 |
1.3 治疗指征 |
1.4 与传统治疗手段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经心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
2.1 方法与资料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介入治疗 |
3 护理 |
3.1 术前护理 |
3.1.1 术前准备 |
3.1.2 心理护理 |
3.2 术中护理 |
3.3 术后护理 |
3.3.1 术后肢体制动 |
3.3.2 监测生命体征 |
3.3.3 术侧肢体护理 |
3.3.4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
3.3.4.1 防止心包填塞 |
3.3.4.2 预防溶血发生 |
3.3.4.3 预防封堵器脱落 |
3.3.4.4 发热与感染 |
3.3.4.5 防止血栓并发症 |
4 结果 |
5 讨论 |
四、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材的研发历程[J]. 秦永文,白元. 协和医学杂志, 2021(03)
- [2]内陆山区县级医院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301例体会[J]. 王朝富,刘全义,彭超,杨敏,杨茜. 中国医药导刊, 2015(12)
- [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57例[J]. 刁明强,孙晓康,薛扬,吕静,谭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03)
- [4]彩超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黄海燕.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5)
- [5]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 张华,孙书红,杨星昌,马兰香,原平利,惠增骞,张磊. 武警医学, 2011(05)
- [6]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研究[D]. 吴勤. 中南大学, 2011(01)
- [7]食道超声引导下经心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D]. 胡世军. 中南大学, 2011(12)
- [8]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J]. 李兮屴,董晓燕,符雅明,王海燕,杨四清,郑晓华,袁嘉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9(06)
- [9]经皮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漏1例[J]. 张燕,杨曙光,苏玉文,张红梅,张增红. 实用医药杂志, 2005(11)
- [10]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 章美华.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