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生长因子有望治疗压迫性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潘晶莹[1](2021)在《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全蝎膏的特点及药理作用。为难治性疾病-臁疮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出积极的探索。方法:将2019年07月到2020年10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以下简称我科)诊断为臁疮病,中医辨证属湿热型的9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各组30例。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予以治疗(消毒、清创、包扎、抗感染、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蝎膏外用包扎;西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治疗疗程4周。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休息、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尽量保持情绪舒畅及避免剧烈运动。观察3组患者总有效率、治愈率、肉芽组织出现时间、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复发率、创面大小等情况。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臁疮病的诊疗效果。结果:(1)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疗效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愈率比较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3.33%,中药组的治愈率为60%,西药组的治愈率为66.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肉芽组织出现时间比较对照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6.87±0.71)d,中药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4.29±0.77)d,西药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5.64±1.15)d。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优于对照组。(4)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统计学分析,三组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都显着低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统计学分析,中药组、西药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5)愈合时间比较对照组的愈合时间为(21.44±2.34)d,中药组的愈合时间为(15.57±1.07)d,西药组的愈合时间为(15.14±1.44)d。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愈合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患者随访6个月。对照组7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43.75%;中药组3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16.66%;西药组1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西药组复发率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伤口面积比较治疗前,统计学分析,三组伤口面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伤口面积都显着小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伤口面积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中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和对照组伤口面积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创面渗出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渗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西药组患者的渗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蝎膏、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臁疮病湿热型,可以有效提高总有效率、愈合率,减少疼痛程度、缩短愈合时间、降低复发率、缩小伤口面积,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中全蝎膏在去腐生肌止痛方面疗效较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创面修复方面较好。
邓旭辉[2](2021)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Au-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性地评价,拟为Au-PRP治疗DFU的临床应用提供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辅以手工检索参考文献的策略,全面检索自1990年01月至2021年03月期间收录于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万方及中国知网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有关Au-PRP治疗DFU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通过两名作者严格的文献筛选,下载并仔细阅读最终纳入的文献全文后,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及相关资料收集。使用Revman5.4及Stata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关图表绘制。结果:根据文献筛选规则,最终纳入20篇以中英文形式发表的RCTs文献,共包括1224名DFU患者,其中试验组559人,对照组565人。本次Meta分析中各项结局指标定量分析结果:1、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能提高DFU愈合率:(1)Au-PRP可提高DFU总体愈合率[RR=1.44,95%CI(1.24,1.68),p<0.00001],同时也可显着提高慢性难愈性DFU的愈合率[RR=1.43,95%CI(1.25,1.64),p<0.00001]。(2)Au-PRP可提高Wagner I级溃疡愈合率[RR=1.17,95%CI(1.01,1.36),p=0.04]、Wagner II级溃疡愈合率[RR=1.36,95%CI(1.12,1.66),p=0.002]、Wagner III级溃疡愈合率[RR=2.43,95%CI(1.48,3.99),p=0.0004]及窦道溃疡愈合率[RR=3.27,95%CI(1.84,5.79),p<0.0001]。2、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能缩短DFU愈合时间:(1)Au-PRP可显着缩短DFU愈合时间[MD=-13.79,95%CI(-19.56,-8.01),p<0.00001]。(2)AuPRP可显着缩短Wagner I级溃疡愈合时间[MD=-7.00,95%CI(-8.00,-5.99),p<0.00001]、Wagner II级溃疡愈合时间[MD=-7.86,95%CI(-8.66,-7.07),p<0.00001]、Wagner III级溃疡愈合时间[MD=-12.06,95%CI(-13.19,-10.93),p<0.00001]及窦道溃疡愈合时间[MD=-21.19,95%CI(-35.66,-6.72),p=0.004]。3、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Au-PRP可增加肉芽组织厚度[MD=2.05,95%CI(1.75,2.35),p<0.00001]及肉芽组织覆盖率[MD=14.36,95%CI(4.96,23.76),p=0.003]。4、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可加速DFU面积减少速度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可加快DFU面积减少速度[MD=0.83,95%CI(0.55,1.11),p<0.00001],同时可缩短DFU患者的住院时间[MD=-17.25,95%CI(-30.29,-4.21),p=0.001]。5、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可降低DFU患者截肢(趾)率[RR=0.36,95%CI(0.16,0.84),p=0.02],但对降低溃疡复发率无明显优势[RR=1.31,95%CI(0.49,3.56),p=0.59]。6、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不会增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RR=1.06,95%CI(0.71,1.58),p=0.78]。结论:Au-PRP较单纯常规治疗可加快DFU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及创面收缩速度,进而提高了溃疡愈合率及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此外,Au-PRP还可降低患者截肢(趾)风险,但对防止溃疡复发较单纯常规治疗无明显优势,在治疗过程中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而言,Au-PRP疗效可靠且安全性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朱思文[3](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慢性难愈性创面仍然是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和修复是目前临床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分析比较其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仅使用VSD覆盖创面);观察组(创面基底及边缘注射PRP+VSD覆盖创面),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显效率、术后创面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以及创面H&E染色下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对照组无效2例、有效10例、显效8例;观察组无效0例、有效0例、显效20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7.10±8.63 d;20.10±3.60 d,t=3.348,P=0.003),且治疗显效率明显提高(40.00%;100.00%,x2=7.656,P<0.006);两组VAS评分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7.817,P<0.001);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创面炎症反应明显,新生肉芽组织及血管数量较少,而观察组创面炎症反应较轻,新生肉芽组织及血管数量较多,并且再上皮化率较高。【结论】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相较于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本研究采用PRP局部注射联合VSD治疗可刺激血管生成,改善创面局部血运,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廖文强,詹剑华,罗锦花,许志俊,黄凯[4](2021)在《慢性创面临床防治的现状与思考》文中提出慢性创面不仅危害个人心身健康,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还会消耗社会医疗资源,其形成因素多而复杂,常见类型为创伤性溃疡、压迫性溃疡、代谢性溃疡、静脉性溃疡、缺血性溃疡等。临床防治需注重整体观念,改善创面局部环境,内外同治,中西医结合,去除病因,改善营养和代谢,选择适合创面愈合的外用药,同时加强临床防治的网络建设,建立临床防治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基因疗法、干细胞移植、内镜技术等新技术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岑小宁[5](2021)在《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为MEBT/MEBO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1)本实验选择150只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急性组以及贝复新组、MEBO组,每组30只。按要求处理各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分组后的第3、第7天、第14天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于这3个时间节点切取大鼠创面组织行石蜡包埋,进行Masson染色及HE染色;(2)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对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STAT6)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STAT6和SOCS1蛋白表达量的情况;(3)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中STAT6和SOCS1 mRNA基因转录情况。结果:(1)通过研究对比各组大鼠创面大体愈合情况及创面组织Masson及HE染色结果,可以发现MEBO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三组组间对比都未见显着差异性,且这三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2)对比各组大鼠创面组织STAT6、SOCS1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TAT6蛋白表达呈先降低后再增高的趋势(P<0.05),而模型组呈持续降低现象(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对比模型组,其他四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第14天,五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着差别(P>0.05)。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持续升高(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最高,最低为模型组。第14天时,各组有关该值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并不明显(P>0.05)。(3)SOCS1 mRNA、STAT6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空白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第14天五组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现象(P<0.05),模型组呈持续升高现象(P<0.05);建模后第3、第7天,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组(P<0.05),对比模型组,空白组转录水平更高(P<0.05);五组在第14天时的SOCS1 mRNA转录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MEBT/MEBO治疗可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明显减少浸润的炎症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毛囊、皮质腺的生成;(2)MEBT/MEBO能够下调慢性难愈合创面中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抑制2型固有免疫的促进纤维化修复的作用,从而减少瘢痕的形成;(3)MEBT/MEBO能够上调SOCS1蛋白表达及SOCS1 mRNA转录水平,从而抑制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缓解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炎症反应,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原位再生修复。
余水生[6](2021)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后Fascin-1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迁移并聚集在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和纤维性瘢痕之间,具有抑制炎症和神经保护功能,但小胶质细胞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Fascin-1是一种关键的肌动蛋白捆绑蛋白,调节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Fasc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变化;采用组织免疫荧光,对Fascin-1与脊髓的主要细胞标记物分别进行荧光双标,分析Fascin-1的细胞定位。利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体内特异性体内清除小胶质细胞,以验证Fascin-1的细胞来源。体外利用BV-2小胶质细胞结合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观察Fascin-1对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观察Fascin-1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脊髓损伤后7-14天,Fascin-1表达显着上调(P<0.001),主要分布于损伤核心周围,且特异性表达于CX3CR1+小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14天的组织进行Fascin-1和CX3CR1荧光双标定量发现,Fascin-1+CX3CR1+细胞分别占Fascin-1+、CX3CR1+细胞总数的94.06±0.82%和87.65±1.08%。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发现,Fascin-1在GFAP+星形胶质细胞、Neu N+神经元、NG2+细胞、PDGFRβ+周细胞以及损伤核心的MAC2+血源性巨噬细胞中均不表达。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特异性去除损伤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后,Fascin-1的表达相应降低(P<0.0001)。髓磷脂碎片体外激活小胶质细胞后,可上调Fascin-1的表达,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使用小干扰RNA(si RNA)抑制Fascin-1的表达可显着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但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加入髓磷脂碎片逆转。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不影响Fascin-1的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Fascin-1在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在小胶质细胞迁移和小胶质细胞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阐明这一机制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逐渐迁移到损伤核心的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形成星形胶质瘢痕,并产生CSPG,限制炎症扩散的同时,也阻碍了轴突的生长;小胶质细胞也同样形成小胶质细胞瘢痕包绕损伤核心,而且小胶质细胞还可以根据微环境不同表现为促炎的M1极化和抗炎的M2极化。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M1型(i NOS+)及M2型(Arg1+)极化情况以及14天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关系。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和星形胶质细胞系(C8-D1A),利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验证小胶质细胞极化诱导,并检测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下TGFβ1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表达TGFβ1的情况。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用极化的条件培养基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检测SOX9和CSPG的表达情况。设计挽救实验,验证小胶质细胞M1极化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结果:脊髓损伤后14天小胶质细胞(CX3CR1+)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均形成致密瘢痕,而且在损伤核心边缘高倍镜下两细胞空间位置紧密相邻。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不同,在损伤后3天和7天时主要是M1(i NOS+CX3CR1+)极化,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54.3±4.4%和76.7±3.6%;而M2(Arg1+CX3CR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损伤后7天和14天少量表达,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16.6±3.5%和24.9±2.8%。体外成功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发现M1极化情况下高表达TGFβ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通过组织免疫荧光也验证了3天和7天的M1型小胶质细胞高表达TGFβ1。小胶质细胞M1极化的条件培养基可以通过上调SOX9的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SOX9被敲低后,促进效果消失,加入TGFβ1细胞因子并不能逆转。结论: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3天和7天处于M1极化,并高表达TGFβ1。M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7](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精华版(Ⅱ)》文中提出《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刘婷[8](2020)在《转录因子FoxO3a在慢性创面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作为环境保护屏障,承担着感觉、吸收、分泌、排泄和保护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因此,皮肤完整性一经破损就需要立刻修复以恢复其功能。而基于烧伤、烫伤、血管病变引发的皮肤溃疡、压疮、糖尿病溃疡足等由于内、外在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大面积皮肤完整性缺损,创面发生病理性炎症反应,不能通过正常的修复程序实现愈合,进而导致愈合缓慢或不愈,引起患者严重伤残或死亡,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而,寻找针对慢性创面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创面修复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事件,包括炎症、角质细胞迁移、增殖、肉芽组织形成和基质重塑等诸多生理过程,这些事件与转录因子(愈合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效应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包括细胞因子IL-1,IL-6)、生长因子(TGF、EGF、KGF、PDGF、FGF)、蛋白水解酶及其抑制剂(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TIMPS)和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透明质酸)等密切相关。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效应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已经被鉴定出来,但对皮肤创面愈合过程的转录调控的了解却少之又少。转录因子是创伤反应中微调基因表达的关键分子,通过促进或抑制下游靶基因转录,进而调控创面边缘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影响创面愈合。转录因子FoxO3a(Forkhead box O3a)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6q21上,编码673个氨基酸,其转录活性受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和甲基化等多种翻译后修饰作用所调节。FoxO3a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中FoxO3a的表达逐渐增加。既往文献报道,FoxO3a是一个参与多种细胞关键信号通路的重要转录因子,通过与其它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整合不同信号参与内环境稳定的调控,在细胞、组织与胚胎的发育、卵泡的成熟、葡萄糖内稳态、细胞增殖与凋亡、DNA的损伤修复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肿瘤发生过程中,FoxO3a作为抑癌基因,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及控制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其它抑癌基因表达而发挥抑癌作用,上调FoxO3a表达,可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在前列腺癌细胞中,FoxO3a通过介导经典Wnt信号通路,靶向调控β-catenin蛋白表达,负向调控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然而,FoxO3a在创面再上皮化中是否对角质形成细胞EMT同样发挥类似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创面愈合,目前尚未见报道。在创伤修复领域,有学者通过对正常的皮肤组织与愈伤组织进行转录因子芯片筛查分析显示,与正常的皮肤组织相比,皮肤愈伤组织中的转录因子FoxO1、FoxO4、FoxO3a和FoxO6均发生不同程度表达的下调,其中FoxO3a表达差异较显着。因此,为了探索FoxO3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在本研究中,通过临床取材,在人体组织水平分析急、慢性创面组织中的FoxO3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分布,评价FoxO3a对慢性创面发生、发展的意义;在细胞水平,观察过表达或干扰FoxO3a基因后对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研究,为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此外,在临床上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在我院整形美容外科的慢性创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调查,分析慢性创面患者创面的特点以及采取的相关治疗措施,以期为慢性创面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用信息。方法:一、FoxO3a蛋白在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1.通过临床取材,分别收集人慢性创面(伤后至少4周)和急性创面(伤后一周内)组织标本,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在分子水平定量分析FoxO3a的表达差异。2.采用免疫组织染色技术分析FoxO3a在急慢性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评价FoxO3a对慢性创面发生、发展的意义。二、FoxO3a在人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1.设计、合成靶向沉默FoxO3a的3条si RNA,并筛选最佳干扰效果的si 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入人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观察FoxO3a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干扰效率。2.构建人FoxO3a基因重组慢性病毒颗粒Lenti-Flag-FoxO3a并感染人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oxO3a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效率。3.CCK8法分析干扰或过表达FoxO3a基因后对Ha Ca 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体外划痕实验检测干扰或过表达FoxO3a基因后对Ha Ca T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5.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干扰FoxO3a基因表达后金属基质蛋白酶MMP-1、MMP-9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1 m 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变化。6.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过表达FoxO3a基因后MMP-1、MMP-9和TIMP-1 m 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变化。三、FoxO3a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启动再上皮化进程机制研究1.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Ha Ca T细胞构建体外EMT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间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以及FoxO3a蛋白表达的影响。2.通过转染FoxO3a-si RNA下调Ha Ca T细胞中FoxO3a表达后,并采用Western blot观察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变化。3.通过感染Lenti-Flag-FoxO3a慢病毒颗粒,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荧光技术检测上调Ha Ca T细胞中FoxO3a表达后,对TGF-β1诱导前后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4.通过转染FoxO3a-si RNA下调Ha Ca T细胞中FoxO3a表达后,分别提取各组Ha Ca T细胞浆与细胞核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分析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变化。5.通过感染Lenti-Flag-FoxO3a慢病毒颗粒上调Ha Ca T细胞中FoxO3a表达后,分别提取各组Ha Ca T细胞浆与细胞核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分析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变化。四、慢性创面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调查与分析1.通过收集我院整形美容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住院患者共计154例慢性创面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城乡分布、创面部位、形成原因、治疗方式、平均住院日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描述,部分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一、FoxO3a蛋白在慢性创面组织中表达增加。1.与急性创面相比,慢性创面组织中FoxO3a在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增高。2.在慢性创面组织细胞中,FoxO3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二、在人慢性创面组织中高表达的FoxO3a蛋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迁移。1.FoxO3a蛋白表达下调可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的增殖和迁移能力。2.过表达FoxO3a蛋白可显着抑制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的增殖和迁移能力。3.在Ha Ca T细胞中,FoxO3a蛋白表达下调可增强MMP-1和MMP-9、抑制TIMP-1蛋白表达;而当过表达FoxO3a后,MMP-1和MMP-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IMP-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三、在人慢性创面组织中高表达的FoxO3a蛋白负性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的体外Ha Ca T细胞EMT模型成功建立。2.在TGF-β1诱导的体外Ha Ca T细胞EMT模型中FoxO3a表达明显减少。3.沉默FoxO3a表达促进Ha Ca T细胞EMT进程。4.过表达FoxO3a抑制TGF-β1诱导的Ha Ca T细胞EMT进程。5.沉默FoxO3a表达后Ha Ca T细胞浆和细胞核中β-catenin含量增加。6.过表达FoxO3a后Ha Ca T细胞浆和细胞核中β-catenin含量减少。四、慢性创面住院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1.在本次调查中,慢性创面患者高发年龄段为61~70岁,占总患病人数的24.7%。2.从事体力劳动的患病人数远多于其他职业,占总患病人数的61.7%;且男女比为1.56:1。3.慢性创面以下肢为多发部位,占患病总人数的47.4%,其中创伤性慢性创面患者占64.9%,男女比1.85:1。4.采用清创+负压治愈的慢性创面患者占患病总人数的56.5%。结论:1.与急性创面相比,慢性创面组织中FoxO3a表达增加,高表达的FoxO3a负性调控β-catenin表达及核转位参与调控角质形成细胞EMT,进而抑制细胞迁移,阻碍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影响创面的正常愈合。2.我院整形美容外科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住院患者共计154例慢性创面患者中,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在慢性创面的性别分布、患病部位上有所差异,以农村、男性、体力劳动的患者居多,61~70岁年龄段为易感阶段,下肢部位最为多发;此外,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长的有效治疗手段。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9](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研究指明《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王智群[10](2020)在《“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根痛饮”膏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并且是否能降低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更好中西医治疗方式。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06月至2019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科住院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术后第1天口服膏方,每日3次,每次20g,连服14天);对照组单纯采用PETD治疗。两组患者均跟踪随访4周,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4周的VAS、JOA、ODI评分及术后4周残留症状病例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总体疗效情况(改良Mac Nab疗效评分),然后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每组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对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周与2周、术后2周与术后4周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每组的JO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周与2周、术后2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观察组改善腰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ODI评分比较:组内对比,每组的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的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周与2周、术后2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观察组的疗效较优于对照组。5.改良Mac Nab疗效比较: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3.3%、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6.术后4周残留症状比较:观察组在术后4周发生残留症状的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6例,发生率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根痛饮”膏方能够降低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结论:“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PETD治疗的疗效,且能够降低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神经生长因子有望治疗压迫性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生长因子有望治疗压迫性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1)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试验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分组 |
2.2 治疗药物与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 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
6.1 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
6.2 治愈率比较 |
6.3 肉芽组织出现时间 |
6.4 疼痛程度比较 |
6.5 愈合时间比较 |
6.6 复发率比较 |
6.7 伤口面积比较 |
6.8 创面渗出评分比较 |
讨论 |
1.中医学对臁疮的认识 |
1.1 病名的由来 |
1.2 臁疮病的病因病机 |
1.3 臁疮病的辨证论治 |
1.4 治疗方法 |
2.西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认识 |
2.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定义和病因 |
2.2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
2.3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西医治疗 |
3.全蝎膏的选择依据 |
4.PRF的治疗优势 |
5.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臁疮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5.1 效应指标以及统计方法选择 |
2.5.2 异质性检验 |
2.6 敏感性分析 |
2.7 发表偏倚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溃疡愈合率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2 溃疡愈合时间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3 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4 溃疡面积减少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5 患者住院时间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6 患者截肢(趾)率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7 溃疡复发率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8 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的Meta分析结果 |
3.4.9 敏感性分析结果 |
3.4.10 发表偏倚 |
第4章 讨论 |
4.1 AU-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
4.2 AU-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安全性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富血小板血浆在修复创面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难愈性创面治疗的新手段 |
参考文献 |
(4)慢性创面临床防治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创面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分类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临床分类 |
1.2.1 创伤性溃疡 |
1.2.2 压迫性溃疡(褥疮) |
1.2.3 代谢性溃疡 |
1.2.4 静脉性溃疡 |
1.2.5 缺血性溃疡 |
1.2.6 感染性溃疡 |
1.2.7 恶性溃疡 |
1.2.8 神经性溃疡 |
1.2.9 放射性溃疡 |
2 慢性创面的危害及防治意义 |
2.1 危害个人心身健康 |
2.2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
2.3 消耗社会医疗资源 |
2.4 慢性创面的防治意义 |
3 慢性创面的临床防治现状 |
3.1 创面修复的发展历程 |
3.2 临床防治方法 |
3.2.1 保守换药 |
3.2.2 物理疗法 |
3.2.3 生长因子类药物 |
3.2.4 新型敷料 |
3.2.5 负压吸引技术(VSD) |
3.2.6 手术治疗 |
3.2.6.1 清创手术 |
3.2.6.2 植皮和皮瓣移植 |
3.2.6.3 横向骨搬移术 |
3.3 临床防治的不足 |
4 思考与展望 |
4.1 重视慢性创面临床防治 |
4.2 加强慢性创面临床防治的网络建设 |
4.3 建立慢性创面临床防治的MDT诊疗模式 |
4.4 新治疗方法 |
4.4.1 干细胞移植 |
4.4.2 基因治疗 |
4.4.3 富血小板血浆(PRP) |
4.4.4 人工真皮移植 |
4.4.5 内镜技术 |
4.5 结语 |
(5)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创面的疗效观察 |
2.2 各组不同时间点STAT6、SOCS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2.3 各组STAT6 mRNA、SOCS1 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1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概述 |
3.2 课题组关于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治研究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EBT/MEBO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后Fascin-1 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 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 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转录因子FoxO3a在慢性创面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FOXO3a蛋白在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中的表达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FOXO3a在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FOXO3a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启动再上皮化进程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部分 慢性创面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调查与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转录因子FOXO3a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术前准备 |
3 治疗方法 |
3.1 手术治疗 |
3.2 术后常规处理 |
3.3 分组处理 |
4 观察指标 |
4.1 VAS评分 |
4.2 JOA评分 |
4.3 ODI评分 |
4.4 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比临床疗效 |
4.5 术后4周残留症状的对比 |
5 安全性监测 |
6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 结果比较 |
2.1 VAS评分比较 |
2.2 JOA评分比较 |
2.3 ODI评分比较 |
2.4 改良Mac Nab标准评比疗效 |
2.5 两组术后4周残留症状的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VAS评分分析 |
4.3 JOA评分分析 |
4.4 ODI评分分析 |
4.5 改良Mac Nab疗效分析 |
4.6 术后4周残留症状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
2.1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 西医对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认识 |
3.1 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 |
3.2 PETD的优势与不足 |
3.3 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原因分析 |
4 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4.1 西医对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4.2 中医对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4.3 中西医结合对PETD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 |
5 “根痛饮膏方”方药分析 |
5.1 “根痛饮膏方”组方依据 |
5.2 “根痛饮膏方”配伍分析及现代药理学机理探讨 |
6 结论 |
7 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 PETD 后残留症状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神经生长因子有望治疗压迫性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晶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邓旭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3]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D]. 朱思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慢性创面临床防治的现状与思考[J]. 廖文强,詹剑华,罗锦花,许志俊,黄凯. 实用临床医学, 2021(02)
- [5]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D]. 岑小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
- [6]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水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精华版(Ⅱ)[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9)
- [8]转录因子FoxO3a在慢性创面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再上皮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10]“根痛饮”膏方联合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王智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