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钢夹砂管道应用于城市供水管网中的经济技术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瑾[1](2020)在《基于时空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供水管网漏损定位中的研究》文中认为供水管网漏损问题是供水体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管网漏损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用水,而且会造成周围环境中细菌的滋生,影响水质,严重情况下可危害居民的生命安全。供水管网漏损定位的实现,可帮助供水部门的工作人员快速地确定管网漏损位置,为后续的管道修复争取了时间,极大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因此及时而准确地确定管网漏损位置,对控制管网漏损,防止我国水资源浪费有着重大意义。供水管网数据既包含水压、流量等时间序列数据,也包含管径、管材等空间序列数据。深度学习可以很好的挖掘各类数据的特征,找到数据在不同特征上的变化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深度学习模型对管网漏损的时空数据进行分析,并将漏损定位问题抽象为多分类问题,不同的类别表示管网在不同的节点处漏损,进而可实现管网的漏损定位。供水管网发生漏损后,管道中的水压与流量等数据会随着时间变化发生波动。因此,管网漏损数据具备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本文采用擅长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双向LSTM(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简称Bi-LSTM)神经网络对管网漏损时的水力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漏损点的具体位置。首先根据实验室搭建的管网模拟平台建立基于EPANET软件的管网线上模拟平台,在该平台上进行各个节点漏损的模拟及各时间点节点水压的获取,然后采用Bi-LSTM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多分类操作得到漏损节点的位置及各个漏损节点发生漏损的概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实现供水管的漏损定位,其准确率对比BP(Back Propagation,简称BP)神经网络及传统LSTM模型均有明显提升。考虑到管网漏损不仅与压力、流量等时间序列数据有关,也与管径、管龄及管道粗糙系数等空间序列数据相关。基于管网漏损数据的时空特性,本文采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CNN-LSTM模型对管网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信息的全面捕获,从而达到精准的漏损定位。模型中依旧采用对时间序列数据比较敏感的双向LSTM神经网络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之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对非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学习。由于空间属性对供水管网的漏损的影响与时间属性相比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在模型中引入注意力机制,令其为数据输入的维度分配权重,则可以实现更准确的漏损定位。与基于双向LSTM的漏损定位模型类似,该模型也将通过多分类操作返回供水管网发生漏损的具体位置以及各个漏损节点发生漏损的概率。将该模型与BP神经网络、双向LSTM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有效提高了分类的准确率,实现了对供水管网漏损点的准确定位。
张露[2](2020)在《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供水系统很容易遭到系统事故、蓄意破坏及自然灾害等多方面风险的威胁,这是由于城市供水系统具有系统、复杂、开放性等特点。城市供水系统一旦遭受这些风险威胁,将对居民生活、身体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分析及进一步的风险评价,根据得出的风险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给出风险防范措施以此来降低其风险带来的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对提高其供水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指导城市风险管理、优化运行以及安全用水保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三角模糊数、模糊综合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在对南方某市某区全流程供水系统水资源构成、水质状况、基础设施、供用水量、生产运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供水系统的现状及潜在风险因素,共筛选出23个风险因素指标,并建立了风险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全流程供水系统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在进一步对供水系统风险因素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分析,发现共有7个风险因素指标超过平均风险权重。在得出各层次风险权重的基础上,进行隶属度调查,得出南方某市某区城市供水系统发生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的概率分别为:7.64%、32.32%、37.65%、18.06%、4.33%。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知南方某市某区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隶属于t3级别,其风险评定为Ⅲ级,中等风险等级。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中等风险为可接受风险范围,但需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处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降低供水系统对应的指标因素风险以达到降低整个供水系统综合风险来减少损失的目的。根据此风险评价结果,本文结合其自来水直饮改造项目的推进,针对性的给出了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各个环节降低其风险权重的风险防范措施及自来水直饮改造后的水质分析验证内容。
马杰[3](2019)在《供水管网改造中新型给水管材的优选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在给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中,设计往往不够优化,对供水管材的选用往往存在“能用就行、便宜就好”的问题,对管材的承载力、老化、施工环境影响和供水质量往往缺乏考虑,造成管材选用的错位。另一方面,市场上的给水管材种类繁多,新型给水管材层出不穷。工程方在面临选型时,缺乏有效的方法论。这就造成施工质量的缺乏控制,进一步危害改造工程以及人民的用水质量。本文针对目前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TRIZ理论和基于LINGO软件的数学寻优方法的管网优化设计和新型给水管材的优选方案,为工程方进行选材提供方法论指导。首先,为了解决在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中的方案设计阶段,管网功能需求与结构限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套基于TRIZ理论进行新型给水管材优选的方法,该方法将管网设计中需求与功能的矛盾转化成TRIZ语义下的标准技术矛盾,并使用范式化的方法解算,从而使工程人员可以快速针对具体管网的问题,选择最适宜的管材;其次,为了解决在具体工程问题中的管材布置和管网协调配置的最优规划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LINGO软件的数学寻优方法,将管网优化问题转化成数学的寻优问题,建立管网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使用LINGO软件求解,从而使工程人员可以快速进行管网最优协调规划。同时,为了缩短寻优时间和工程量,本文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上述寻优过程,从而实现快速解算。本文提出的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管材造价成本、施工成本、质量年限、供水能力、环境冲击等方面,根据本文方法选用管材,可以得到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最优解。最后,本文以天津市某供水管网改造项目为例,试用文中提出的选材方法论,通过将依照本文提出方法选型的成本、环境、可靠性结果数据和项目实际数据进行比较,测试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对比表明,应用本文方法进行选型,相比于实际项目的方案,综合成本节约了19.8%,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刘佳[4](2018)在《辽中县滨水新城供水系统规划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密度大幅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面积的扩大化,新城区的建设油然而生。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是一个城区建设的基础,是新城区可以成形的保障。合理优化基础配套设施,现已经成为一个新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所谓基础配套设施,市政管网建设必不可少,市政管道包括供水管道、煤气管道和电力系统等管道,要合理安排各管线的走向,保证各条管线布局合理,施工顺畅。新城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也要依托老城区原有管线。故此新城区的建设对老城区也是一种考验。老城区要保证原有区内正常使用外,还将是新城区的源新城区的建设首要一点就是找到水源,水源必须水量充沛,能保证原有老城区的供水的同时,也能保证新城区的供水需要。所以水源的选择要结合城市近期与远期的规划和发展布局,保证整个水系的水质安全和水量供应。本文首先对滨水新城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确定该城区的城区规模,为后文需水量预测和水源选择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之前对城区规模的确定,根据相关规范,运用综合用水量指标法确定该地区的需水量为1.0×104 m3/d。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研究,对滨水新城供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与研究,确定该地区的供水管网输配水管线所选用的管材,管道的管径、管道压力和管道走向的合理性,从而确保该地区将来的供水环境稳定,供水水质安全,使其供水系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刘思然[5](2018)在《供水管网健康状态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供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管网的健康运行是保障城镇公共安全中重要的一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管网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管网运行状态诊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供水行业的关注重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不仅可为供水管网的维护更新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降低管网漏损、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促进供水管理的科学化和经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论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影响供水管网健康状态的因素和管网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构建了面向机理的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结合具体区域管网实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对管网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区域供水管网优化改造的建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供水管网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定量和通用为核心,面向机理、“三位一体”(管内-管道-管外)的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筛选确定了管径、管龄、管材、覆土厚度、接口形式、地面荷载、内外衬层、水压、流量、余氯、水龄共11项评价指标,增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同时考虑模型结构和数据的不确定性,构建了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供水管网健康状态动态评价模型。根据分层思想和几何距离概念确定评价指标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用管道实际运行数据确定评价指标的后验概率,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最大可能性原理最终确定管道健康状态等级。得出的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结果是基于模糊数学思想、带有隶属度信息的,能更加客观合理的反映供水管网健康状态。(3)以浙江省某县供水管网为例,对管网系统的各管段现状进行了健康状态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合评价结果以及对管网运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了区域供水管网优化改造的建议,可为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科学确定管网更新改造顺序提供依据。通过比较研究,认为本论文与其它相关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构建了面向机理、“三位一体”的供水管网健康动态评价体系,创新性地将三角模糊数理论引入到传统的贝叶斯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中,同时考虑了模型结构和数据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张瑞[6](2018)在《沈阳市配水管道漏水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漏水事故是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以供水管网漏水事故历史数据为基础,对漏水事故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探究。找出造成管道漏水事故的原因,揭示管道漏水事故的一般共性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提出有效对策,可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漏水事故的发生,对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管道漏水事故的分析和对策研究也成为国内外供水企业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配水管网漏水事故的成因、风险评价技术和事故预测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接着分析了沈阳市供水管网的现状,沈阳市供水管总长超过2800km,供水管网结构复杂,设施陈旧,漏损率为28%,远远超过了全国12%的目标。同时,供水管网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其中老城区和平区和沈河区两区的漏水事故数量占到了总漏水次数的50%以上,供水管线急需改善。通过分析大量漏水事故历史数据,对漏水事故的成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并建立了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信息管理系统。引入数学模型,依托所建立的漏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管道全生命周期的漏损趋势的有效分析和预测,同时还以SCADA压力监测点数据为基础提出了爆管漏水事故的侦测技术,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温和,预测准确率可达90%以上。最后根据沈阳市供水管网漏水事故的特点,从管道设计、工程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进行了沈阳市配水管道漏水事故的对策研究,并给出切合沈阳市供水管网实际情况的漏水事故预测与侦测方面的技术对策。通过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实现对沈阳市配水管道漏水事故历史数据的科学管理和分析,并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对沈阳市配水管道漏水事故的预防和评估提出有效的对策,改变了以往只能事后补救,而无法事前控制的局面。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将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沈阳供水管网配水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与SCADA系统等其他子系统的有效集成。以沈阳市漏水事故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事故风险评价模型和管线漏损趋势预测模型,并将该方法和技术集成于漏失事故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沈阳市供水管道漏水事故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实时分析和管理。
张国盘[7](2016)在《FRPM管涵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对FRPM管的路用性能研究大多停留在试验方面,而对其管-土作用下受(静)载方式模拟以及同一管径(内径)不同管厚以及路面-管涵-土整体之间相互作用受力的情况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基本理论的介绍、现场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方法等方面对管道力学性能进行深入探讨,对路用玻璃钢夹砂管涵的受力及变形情况和如何更好地发挥管涵与路面结构的性能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可大大的方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道的工程应用,对设计与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限元及单层玻璃钢材料的基本理论介绍,为之后采用模拟方法建立数值模型提供便利。(2)通过现场试验对填土深度为0.5m、0.8m、1.0m,管径为1.50m,管壁厚为37mm的玻璃钢夹砂管涵进行静载力学试验,并采集了管中截面内侧8个测点的环向和轴向应变以及管道水平竖向的内径变化和随填土高度变化管周土压力的变化趋势;(3)在前述理论及试验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现场试验数值模型,将现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得出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模拟误差较小,说明所建数值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随后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填土高度为0.5m、1.5m,路面结构为AC-10(4cm)、AC-20(6cm)、水稳(20cm)的数值模型,通过改变车辆荷载轴型、数量及管涵壁厚等因素,对路面-管涵-土体三者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力及变形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有:在不同轴型轴重及车载数量下,满足路面基层结构层底弯拉应力设计要求时管涵所承受的最大轴载;在管径不变时,减小壁厚对管道变形和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情况及变化规律,得出此时管涵的最佳径厚比范围;设置偏载,对荷载作用不同位置时路面-管涵-土体整体模型的变形反应进行研究,同时,通过改变管侧填土的质量,研究满足道路正常行驶要求所应达到的管周填土的最低要求。
陈真[8](2016)在《如东县城乡供水管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城乡供水管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以及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进行城乡供水工程规划是指导城镇供水工程建设、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水资源的主要手段。本文依托如东县城乡供水管道建设项目,针对探讨城镇化过程中沿海软土地区小城市城乡管道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分析其供水管网设计与布置,研究供水管道建设关键技术,重点探讨软土非开挖施工技术以及供水拱管跨越河道的施工技术,得到了以下成果:(1)通过如东县概况和供水现状的分析,研究了城乡供水管网管线布置、管材选择等设计优化原则及方案,提出了适应如东县供水需求的管网布置及管材选择方案,对于加强如东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探究了非开挖技术在如东县引江供水管道施工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适用于实际供水管道施工的水平定向钻与顶管施工方案,避免了在管道建设过程中对地表进行大面积开挖,减小了开挖施工对于周围环境及已有建筑的影响,设计布置灵活,综合成本较低,给实际供水工程提供了指导意义。(3)以如东县引江供水二期工程马丰河拱管施工为例,分析了该工程施工中拱管跨越河道施工技术以及不同温差下拱管截面温度应力分布,提出了拱管在吊装及运营期间的潜在风险,并做了相应的受力分析,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意见。
孙晓晶[9](2016)在《给排水工程常用塑料管道应用及施工质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对健康生活的热切追求,人们对于环保管材的需求日益迫切。有相关调查表明,采用冷镀锌钢管供水,管材一般使用寿命不到5年就会锈蚀,并且水质发生恶化,有浓重的铁腥味。新型塑料管材与传统金属管材相比具有性质稳定、重量轻、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目前在市场上需求量逐年增加。给排水管网就如同一个城市的血管,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水源,这使给排水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城市的给排水工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给排水管材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尤为重要。以科学专业的手段选择合适的管材,在提高给排水工程的运行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维修投资,节约施工成本。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给排水管道的发展及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新型塑料管材的需求量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新型塑料管道的普及率远不比上发达国家,塑料管材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我国目前常用的新型塑料管材包括PE管、UPVC管、PPR管、PB管、RPMP管等,这几类管材在我国目前是应用比较普遍的,在给排水工程中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本文对这几种管材的特性、种类、生产工艺、管材的选择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通过与传统管道进行对比,突显出了新型塑料管道性质稳定、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等优良特点。新型塑料管道作为一种新兴管道,其材质和管道特性决定了其在工程施工中与传统管材必有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型塑料管道的施工工序要比传统管道少,管道敷设、安装简便。但其管道连接要求更为严格,并在管道与检查井的连接和管道试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还对新型塑料管道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的施工质量通病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对管道进行维护保养。总之,新型塑料管道施工不要受传统管道施工经验的影响。最后本文还指出了新型塑料管材的普遍使用给管材市场带来的市场问题。较大的塑料管材和管材原料的市场需求量可以为厂家和商家带来很大的利润,但塑料管道生产专用原料相对较少,于是在巨大利益和产销不对等等因素促使下一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导致塑料管材市场上管材质量良莠不齐。对此,我们要加大市场监督、政府调控力度,还要商家严格自律,坚守职业道德。
郑欣[10](2016)在《乌鲁木齐市高铁南部片区城市供水管网系统供水能力提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高铁南部片区快速发展与区域现状供水能力不足的矛盾,需要按供水系统的实际供水需求结合该片区新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地制订符合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基于水源、管网布置等技术的选择要与高铁片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对片区现状给水系统的水量、水质、现状管网进行充分调查和系统分析,考虑充分利用现状管网及设施的同时,结合区域远近期发展需求,依据相关规范重新科学地论证了用水量需求和管网敷设形式,建设规模。即要保证近期用水,又要立足远期的原则确定管径和构筑物体量及水源安全保障,避免近期投资过大造成工程造价过高,工程设施使用不够充分的缺陷。通过单位建设用地分类指标法和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确定本次研究区域最高日用水量为2万m3/d;综合考虑用水量需求及现状水源,通过现状供水系统的优化计算,提出在关键路段新建DN300给水管道2136米,新建DN400给水管道397米,新建DN600给水管道955米,并将部分树状管网连成环状管网,矫正了区域供水能力的瓶颈;提出增设蓄水池、水源互补等多水源连用措施,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供水能力,以有效保证区域发展中的供水安全性需求。
二、玻璃钢夹砂管道应用于城市供水管网中的经济技术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钢夹砂管道应用于城市供水管网中的经济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空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供水管网漏损定位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现状 |
1.2.1 供水管网漏损的概念及分类 |
1.2.2 国内外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供水管网漏损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
2.1 基于传统检测方法的漏损检测 |
2.1.1 基于次声波的供水管网漏损研究 |
2.1.2 基于超声波的供水管网漏损实验研究 |
2.1.3 供水管网泄漏的探地雷达探测研究 |
2.2 漏损检测硬件技术发展研究综述 |
2.2.1 音听法检测硬件的发展 |
2.2.2 智能球 |
2.2.3 分布式光纤传感 |
2.3 漏损检测软件技术 |
2.3.1 基于人工智能的供水管网漏损研究 |
2.3.2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研究 |
2.3.3 基于DMA分区的漏损检测研究 |
2.3.4 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双向LSTM的供水管网漏损定位研究 |
3.1 实验平台搭建及数据采集 |
3.1.1 管网模拟实验平台 |
3.1.2 构建供水管网漏损线上平台 |
3.1.3 管网的延时分析与漏损数据采集 |
3.2 双向LSTM模型核心技术介绍 |
3.2.1 传统LSTM |
3.2.2 双向LSTM |
3.2.3 softmax函数 |
3.2.4 交叉熵损失函数 |
3.2.5 categorical_accuracy |
3.3 模型数据集及实验过程 |
3.3.1 数据集 |
3.3.2 模型搭建及训练 |
3.4 对比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CNN-LSTM供水管网漏损定位 |
4.1 模型核心技术的研究 |
4.1.1 卷积神经网络 |
4.1.2 注意力机制 |
4.2 模型数据集及训练 |
4.2.1 模型数据集 |
4.2.2 模型的搭建 |
4.2.3 模型训练及实验结果展示 |
4.3 对比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国内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3 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展示 |
第二章 风险评价理论及其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
2.1 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及风险评价的含义 |
2.1.2 风险评价的流程 |
2.1.3 风险评价的方法 |
2.2 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理论 |
2.2.1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分类 |
2.2.2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特征 |
2.3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评价 |
2.3.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2.3.2 基于F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三章 供水系统现状潜在风险特征识别 |
3.1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 |
3.1.1 原水系统 |
3.1.2 制水系统 |
3.1.3 市政配水系统 |
3.1.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 |
3.1.5 安全管理环节 |
3.2 供水系统诊断分析 |
3.2.1 水质风险 |
3.2.2 基础设施 |
3.2.3 生产运营管理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的标准 |
4.1.1 风险评价等级 |
4.1.2 风险接受准则 |
4.2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1 原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2 制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3 市政配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5 安全管理环节风险识别 |
4.3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
4.3.1 指标体系筛选构建原则 |
4.3.2 确立层次结构指标评价体系 |
4.4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
4.4.1 评价集的确定 |
4.4.2 因素集的建立 |
4.4.3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4 确定风险隶属度向量 |
4.4.5 综合评价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1 原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1.1 风险防范措施 |
5.1.2 验证内容 |
5.1.3 小结 |
5.2 制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2.1 风险防范措施 |
5.2.2 验证内容 |
5.2.3 小结 |
5.3 市政配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3.1 风险防范措施 |
5.3.2 验证内容 |
5.3.3 小结 |
5.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4.1 风险防范措施 |
5.4.2 验证内容 |
5.4.3 小结 |
5.5 安全管理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5.1 风险防范措施 |
5.5.2 验证内容 |
5.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3)供水管网改造中新型给水管材的优选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 |
1.2.1 管材研究进展 |
1.2.2 TRIZ研究进展 |
1.2.3 LINGO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TRIZ的新型给水管材优选方法 |
2.1 TRIZ介绍 |
2.2 基于TRIZ设计供水管网和优选新型给水管材的方法论 |
2.3 供水管网的抽象化系统建模 |
2.4 应用TRIZ求解供水管网设计及新型给水管材选型的实际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INGO和机器学习的新型给水管材优选布置方法 |
3.1 概述 |
3.2 基于LINGO的供水管网系统及新型给水管材布置优化方法 |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供水管网快速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给水管材优选方法在天津市某供水管网改造项目的应用 |
4.1 项目背景介绍 |
4.2 基于TRIZ的供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及新型给水管材优选 |
4.3 基于LINGO的供水管网系统量化优化设计及新型给水管材的定量优化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辽中县滨水新城供水系统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供水管网的发展和现状 |
1.3.1 供水管网的发展 |
1.3.2 国内供水管网的现状 |
1.3.3 国外供水管网的现状 |
1.3.4 辽中水厂的分布情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2章 滨水新城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 |
2.1 引言 |
2.2 滨水新城的城区概况 |
2.3 滨水新城的自然条件 |
2.3.1 气候条件 |
2.3.2 地形地貌 |
2.3.3 土壤与水文 |
2.3.4 资源条件 |
2.3.5 环境影响分析 |
2.4 滨水新城的城市性质及人口规模 |
2.4.1 城市性质 |
2.4.2 人口规模 |
2.5 滨水新城的社会经济水平 |
2.6 滨水新城城区规模的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滨水新城供水系统需水量预测及水源选择 |
3.1 滨水新城需水量的预测 |
3.1.1 用水量预测的概述 |
3.1.2 回归预测分析 |
3.1.3 滨水新城需水量预测 |
3.2 滨水新城水源方案的选择及确定 |
3.3 滨水新城水源改造方案的设计 |
3.3.1 滨水新城改造方案的设计 |
3.3.2 水源水余氯分析的方法 |
3.3.3 有效氯的测定 |
3.3.4 滨水新城水源水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滨水新城供水管网的设计 |
4.1 管网设计的各项标准 |
4.1.1 管网设计的依据 |
4.1.2 管网设计的原则 |
4.1.3 管网设计的规范及标准 |
4.2 供水管网系统管材的选择 |
4.2.1 管材选择的原则 |
4.2.2 各种管材的优缺点比较 |
4.2.3 各种管材的经济技术比较 |
4.2.4 滨水新城供水管网系统管材的确定 |
4.2.5 滨水新城供水管网系统管道附属设施 |
4.3 输水管道方案的确定 |
4.3.1 输水管道定线原则 |
4.3.2 输水管道单双管确定 |
4.3.3 输水管道走向确定 |
4.3.4 输水管道工程设计 |
4.4 配水管网方案的确定 |
4.4.1 配水管网设计原则 |
4.4.2 滨水新城配水管网设计 |
4.5 管网平差 |
4.5.1 计算方法 |
4.5.2 平差基本数据 |
4.5.3 经济流速的选定 |
4.5.4 给水平差 |
4.5.5 管网压力的确定 |
4.5.6 滨水新城管网平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滨水新城供水系统的投资估算和节能方案 |
5.1 滨水新城供水系统投资估算 |
5.1.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5.1.2 投资估算表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表 |
5.2 辽中县西水厂制水成本计算 |
5.3 滨水新城供水系统节能、节水措施 |
5.4 滨水新城供水系统供水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供水管网健康状态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评价 |
1.2.2 脆弱性评价 |
1.2.3 安全风险评价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的基础 |
2.1 供水管网健康概念与内涵 |
2.2 管网健康状态评价的主要方法 |
2.3 供水管网健康状态主要影响因素 |
2.3.1 静态结构影响因素 |
2.3.2 水力影响因素 |
2.3.3 水质影响因素 |
2.4 供水管网微观模型构建 |
2.4.1 水力模型的基本方程 |
2.4.2 水质模型基本理论 |
2.4.3 供水管网微观动态模型建模流程 |
3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贝叶斯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方法 |
3.1 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1.2 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
3.2 评价结果的表达 |
3.2.1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方式 |
3.2.2 管道健康状态等级评价结果的分级方式 |
3.3 基于EPANET的供水管网动态模型构建 |
3.3.1 EPANET软件简介 |
3.3.2 基于EPANET的水力水质模型建模过程 |
3.4 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理论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模型 |
3.4.1 贝叶斯理论概述 |
3.4.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贝叶斯理论管网健康状态评价模型 |
4 实例应用 |
4.1 实例供水管网概况 |
4.2 实例供水管网微观模型的建立 |
4.2.1 实例管网水力模型的建立 |
4.2.2 水力动态模拟 |
4.2.3 模型校核 |
4.2.4 水质动态模拟 |
4.2.5 管段水力、水质评价指标计算 |
4.3 管网健康状态评价结果分析 |
4.3.1 总体分析 |
4.3.2 静态结构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3 水力指标评价与分析 |
4.3.4 水质定性分析评价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主要研究结论 |
5.1.2 创新点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管网现状各节点的水力水质指标 |
附录B 节点余氯48小时模拟值 |
附录C 节点水龄72小时模拟值 |
附录D 供水管网健康状态评价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6)沈阳市配水管道漏水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配水管网漏水事故成因分析 |
1.2.2 配水管网漏水事故风险评价研究 |
1.2.3 配水管网漏水事故预测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现状分析 |
2.1 引言 |
2.2 .沈阳市输配水管网现状 |
2.2.1 沈阳市供水管网自然状况 |
2.2.2 沈阳市管网运行现状 |
2.2.3 沈阳市配水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现状 |
2.4 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主要规律及成因分析 |
2.4.1 按敷设年代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2 按管径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3 按材质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4 按接口形式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5 按行政区划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6 按漏水形式统计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7 按漏水时间统计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4.8 按管道类型统计分析漏水事故的规律及成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信息管理系统 |
3.1 引言 |
3.2 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3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3 系统设计 |
3.3.1 物理体系结构与逻辑结构设计 |
3.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3.3.3 功能模块设计 |
3.4 系统实现 |
3.4.1 数据录入与转储模块的实现 |
3.4.2 数据审核与查询模块的实现 |
3.4.3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的实现 |
3.4.4 系统维护与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风险评价与预测 |
4.1 引言 |
4.2 配水管网爆管漏水事故静态风险评价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建立 |
4.2.3 模型参数估计 |
4.2.4 模型校验 |
4.3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管线漏损趋势预测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建立 |
4.3.3 模拟结果 |
4.4 基于SCADA压力监测点异常的爆管漏水事故侦测 |
4.4.1 模型假设 |
4.4.2 模型建立 |
4.4.3 模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对策研究 |
5.1 管道设计方面采取的对策 |
5.1.1 合理选用管材与管道附属件 |
5.1.2 接口形式选择恰当 |
5.2 管道工程管理方面采取的对策 |
5.2.1 提高施工质量 |
5.2.2 做好防腐处理 |
5.3 管道日常管理举措 |
5.3.1 加强供水管网巡检工作 |
5.3.2 对管道的附属设施、设备的维护 |
5.3.3 高危管段的日常管理 |
5.4 漏水事故预测与侦测措施 |
5.4.1 压力监测点异常侦测 |
5.4.2 管线漏损趋势预测 |
5.4.3 管线漏水静态风险评价 |
5.5 充分利用沈阳市配水管网漏水事故信息管理系统 |
5.6 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进行管道更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FRPM管涵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玻璃钢夹砂管涵的优势 |
1.3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有限元与玻璃钢材料基本理论 |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2.1.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2.1.2 管-土接触理论 |
2.1.3 初始地应力平衡 |
2.2 单层玻璃钢复合材料弹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玻璃钢夹砂管涵现场试验 |
3.1 试验准备概况 |
3.2 静载试验 |
3.3 试验结果 |
3.3.1 管涵环向应变试验结果 |
3.3.2 管涵轴向应变试验结果 |
3.3.3 管涵径向位移试验结果 |
3.3.4 土压力盒数据整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元分析计算及验证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路面材料强度破坏准则 |
4.3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分析比较 |
4.4 路面-管涵-土整体模型研究 |
4.4.1 基层临界破坏时管涵承受的最大轴载 |
4.4.2 管涵最优径厚比范围的确定 |
4.4.3 管涵周围填土的最低要求 |
4.4.4 管涵轴向变形与填土高度变化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如东县城乡供水管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乡供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2 软土中供水管道非开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钢拱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如东县供水现状及管网优化布置 |
2.1 如东县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如东县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如东县供水现状 |
2.2.2 供水存在问题 |
2.2.3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3 输水管线优化布置 |
2.3.1 城乡供水管网布置要求及原则 |
2.3.2 城乡供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
2.3.3 输配水管网布置原则 |
2.4 管线水力计算方法 |
2.4.1 管网简化的原则 |
2.4.2 流量分配与管径选择 |
2.5 管线布置方案 |
2.5.1 输水管线布置方案 |
2.5.2 增压泵站位置分析 |
2.5.3 管材选择 |
2.6 小结 |
3 软土中供水管道非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开挖技术介绍 |
3.3 水平定向钻进方法 |
3.3.1 方法介绍 |
3.3.2 管道穿越设计计算 |
3.3.3 方法特点 |
3.3.4 施工关键技术 |
3.4 顶管法 |
3.4.1 方法介绍 |
3.4.2 顶管顶进受力分析 |
3.4.3 方法特点 |
3.4.4 施工关键技术 |
3.5 小结 |
4 供水拱管跨越河道施工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拱管受力分析与设计 |
4.2.1 矢跨比确定 |
4.2.2 拱管几何形状设计 |
4.2.3 拱管受力分析 |
4.2.4 拱管承载力计算 |
4.3 拱管吊装施工关键技术 |
4.3.1 吊装设置 |
4.3.2 吊装步骤 |
4.3.3 吊装过程受力分析 |
4.4 拱管温度应力分析与控制 |
4.4.1 工程概况 |
4.4.2 ABAQUS计算方法原理 |
4.4.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如东县引江区域供水管道布置图 |
(9)给排水工程常用塑料管道应用及施工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给排水工程中管材的发展历程 |
1.2.1 国外给排水工程中管材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给排水工程中管材的发展历程 |
1.3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选题依据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常用新型塑料管道性能分析 |
2.1 聚乙烯(PE)管 |
2.1.0 PE管的分类 |
2.1.1 单层实壁管 |
2.1.2 PE管的特性 |
2.1.3 PE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2.2 硬聚氯乙烯(UPVC)管 |
2.2.1 UPVC管的分类 |
2.2.2 UPVC管的特性 |
2.2.3 UPVC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2.3 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 |
2.3.1 PPR管的特性 |
2.3.2 PPR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2.4 聚丁烯(PB)管 |
2.4.1 PB管的特性 |
2.4.2 PB管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2.5 玻璃钢夹砂(RPMP)管 |
2.5.1 RPMP管的特性 |
2.5.2 RPMP管在国内外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工艺特点研究 |
3.1 沟槽开挖 |
3.1.1 开挖沟槽类型的选择 |
3.1.2 沟槽开挖宽度计算 |
3.1.3 注意事项 |
3.2 管道基础 |
3.3 管道安装与连接 |
3.4 支墩 |
3.5 管道与检查井连接 |
3.6 管道水压试验 |
3.7 沟槽回填 |
3.8 工程实例分析 |
3.8.1 工程概况 |
3.8.2 沟槽开挖的比较 |
3.8.3 水力学方面的比较 |
3.8.4 施工工序的比较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质量与市场发展研究 |
4.1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质量问题 |
4.1.1 室外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 |
4.1.2 室内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 |
4.2 新型塑料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
4.2.1 室外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
4.2.2 室内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
4.2.3 优化完善新型塑料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
4.3 新型塑料管道在我国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4.3.1 原料方面 |
4.3.2 生产环节 |
4.3.3 应用环节 |
4.3.4 管理方面 |
4.4 对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4.4.1 可借鉴的国外应用的成功经验 |
4.4.2 结合传统经验,发展新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10)乌鲁木齐市高铁南部片区城市供水管网系统供水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供水管网优化布置研究 |
1.3.2 供水管网管径优化设计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依据的原则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区域概况及水源现状 |
2.1 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2 气象 |
2.1.3 工程地质 |
2.1.4 地震 |
2.2 水源现状 |
2.3 供水系统现状 |
2.4 输配水管网现状及评价 |
2.4.1 乌鲁木齐城市供水现状 |
2.4.2 高铁南部片区管网现状及评价 |
2.4.3 骑马山高位水池现状概况及供水条件 |
第3章 城市需水量预测及水源确定 |
3.1 水量预测方法 |
3.1.1 单位建设用地分类指标法 |
3.1.2 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
3.2 规划用地布局 |
3.3 用水量预测 |
3.3.1 单位建设用地分类指标法预测 |
3.3.2 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预测 |
第4章 高铁南部片区供水规划 |
4.1 规划目标 |
4.2 高铁片区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
4.3 高铁片区的给水工程规划 |
第5章 给水工程设计方案 |
5.1 给水系统 |
5.1.1 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和布置形式 |
5.1.2 供水水质和水压 |
5.1.3 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 |
5.1.4 日变化系数和时变化系数的确定 |
5.1.5 给水系统的安全性 |
5.2 输配水管网方案 |
5.2.1 城市给水管网布置的原则 |
5.2.2 设计原则及参数的确定 |
5.2.3 沿线流量及节点流量及管段流量计算 |
5.2.4 管径和沿程水头损失 |
5.3 平差结果分析 |
5.4 输配水管材及管道附属构筑物 |
5.4.1 管材的选用 |
5.4.2 管道附属构筑物 |
5.5 管网测流测压点的设置 |
5.5.1 管网的测压 |
5.5.2 管网的测流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玻璃钢夹砂管道应用于城市供水管网中的经济技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空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模型在供水管网漏损定位中的研究[D]. 董文瑾.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2]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 张露. 广州大学, 2020(02)
- [3]供水管网改造中新型给水管材的优选方案研究[D]. 马杰. 天津大学, 2019(06)
- [4]辽中县滨水新城供水系统规划设计[D]. 刘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供水管网健康状态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 刘思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6]沈阳市配水管道漏水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FRPM管涵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张国盘.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8]如东县城乡供水管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 陈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9)
- [9]给排水工程常用塑料管道应用及施工质量研究[D]. 孙晓晶.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10]乌鲁木齐市高铁南部片区城市供水管网系统供水能力提升的研究[D]. 郑欣.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