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廉租住房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尚丽[1](2019)在《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社会已经从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型。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分享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在住房问题上,就要重点改善低端人群的住房条件。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特别是发展对最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的廉租住房制度,才能真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社会理念。论文首先从廉租住房的概念入手,对廉租住房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明确定义,重点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对之加强管理的理论依据。接着,对南京市现行廉租住房制度进行了剖析,在总结其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大量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效率优先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集中建设与分散居住之间的矛盾。其次,对国外廉租住房制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其立法保障、管理机构、供应主体、融资渠道、租金控制、进退机制等方面的做法作了充分探讨,以期找出一个符合市场化取向、科学合理、适合南京市情的廉租住房保障模式。最后,根据社会发展进程阶段实情,结合政府责能,提出了完善南京廉租住房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在实现政府主导,通过立法规范,坚持公平性、强制性、选择性、动态性、福利性和互济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范围,把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家庭纳入保障对象,提高全市城镇居民整体住房水平。二是要逐步引入代建制模式,由私人机构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融资建房,向政府认定的补助对象提供住房和相应的服务,其收入由补助对象和政府共同提供,经营期满后,住房归政府所有。三是建立稳定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发展用于住房保障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在适当的时候开征住房保障税。四是本着适用与可承受原则,合理确定廉租住房的选址和建设标准以及廉租房建设用地,更加科学合理地实施规划与审批。五是通过新建、收购、改建、置换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增加廉租住房供应。六是对廉租住房实行动态管理,封闭运行,重复循环利用,提高政府住房保障投入的利用效率。总之,文章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出发,客观分析和阐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在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职能,并通过考察国外住房保障的经验,分析了南京廉租住房制度的优势和不足,继而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对策,希望对廉租住房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合理化思路。
邓卫[2](2017)在《我国低收入者住房政策评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低收入者住房政策的两大组成部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提出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了它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要通过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强化廉租住房的保障能力,加大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直接责任、全面施行城镇土地拍卖并以土地收入转化为住房保障基金、继续坚定地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建言。
胡子健[3](2016)在《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文中提出俗话说:“安居乐业”,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要让2020年小康社会后的城镇居民能够住上符合标准的更加有利于健康的住房。”可见住房保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住房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政府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城镇住房矛盾,努力完善住房公共政策,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着眼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所以,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住房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公平分配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典型国家保障房政策的比较分析,以此来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成效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试图找到问题的成因并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进,进而构建一个更适合目前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住房政策体系。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的必须性的研究和针对世界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制度的研究。我国自2010年全面推进住房保障政策开始,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演进、政策内容、成效评估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和论证。本文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出发,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规范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分析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并结合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进行深度剖析。本论文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对各种相关理论的梳理、政策的分析研究还有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剖析;后一部分则是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并试图建立更适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新体系。论文一共分为七章,具体介绍如下:第一章:绪论。通过对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研究背景介绍,探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问题,并从中发掘本论文将要研究的创新点和方向,并介绍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第二章: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以及住房理论指导下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包括马恩经典作家的住房理论阐述,西方其他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理论与住房公平,住房“过滤理论”与住房政策,住房“需求理论”与住房供求关系,居民收入的住房消费比例与需求层次理论等。此外还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进行历史的追溯,明确其定义及边界、内涵,明确社会保障的意义,问题的实质,以及体系政策制定的必要性。本章通过对国内政策按时间进行纵向比较,按内容进行横向比较,梳理国内政策的演进,总结国内政策的优劣,归纳其异同,为之后问题的提出和政策探索奠定基础。1994年至2015年,这二十年来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经过结合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内容调整,已基本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并且这一政策体系由横向上的各个具体政策和纵向上的中央和地方及各部委政策构成。由国务院下发宏观政策指导,各部委再根据总的指导方针,依据规划目标和要求制定进一步的具体内容并进行监管和考核。本章对中央层面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三维扫描,通过“图表”形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体系特点,为之后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和提供借鉴。住房保障政策在各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的学科领域,包括:马恩经典作家的住房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住房保障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是进一步研究住房保障问题和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理论基石。第三章: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进历程研究。包括两部分:发展阶段(1990年代初2006年):我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从开始摸索到初步形成;以及深化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住房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和不断完善。第四章: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成效与问题。本章主要是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研究入手,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找到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革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保障,一些过去制订出台的有关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管理的旧法律法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进行修订和修改;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需要制订一些新的法律法规等。当前尤其是规范全国住宅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大法--《住宅法》、《住房保障法》等尚未制订出台,这对政府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实践运作、提高管理水平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五章:国外典型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比较研究。本章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研究与设计确立一个相对合理的参照系,并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从各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化阶段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保障性住房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政策的演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住房问题经常体现为绝对性的、结构性的短缺。但是也受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影响,因而为解决不同时期的住房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也一定有规律可循。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由于住房商品的特殊性,不能只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虽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主张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但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者的政府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公平,必定成为本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必须立法先行。根据不同的保障阶层制定多层次的保障政策。健全创新配套体系,给予制度支持。第六章:探索住房保障政策创新机制。本章的目的是探索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机制体制创新之路,设计与之相关的政策的改革路径,探讨相关的工具选择,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构造既有理论基础又符合中国发展实践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住房实物配租、配售,或租金补贴、购房补助等方式,以支持租赁使用为主,对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收入线的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家庭收入分组方法来划分确定)提供住房支持的公共住房制度。在经济新常态下,住房保障这个系统的问题,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处于低谷,存量房屋滞销的情况下,为由“补砖头”向“补人头”方式转变,提供了契机,同时,与之相联动的金融的支持和政府的职责也应该同步变化。
宋明星[4](2016)在《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中同步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保障性住房制度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市场的过程。本论文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视角,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城市空间分布、建筑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试图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从体系建设到建筑细节全过程的策略。论文按“国内外保障房制度建设比较研究——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分析保障房城市空间形态——保障房体系制度、城市空间、保障房住区设计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策略”路线开展研究。首先,梳理出保障性住房制度在住房制度改革五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和发展过程,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进行了专项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城市关联性视角下的保障房建设,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城市非平衡性、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相比其他建筑学背景的研究者而言,本文花了更多笔墨于这个过程分析的原因。选取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境外地区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启示包括: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设计严密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角色;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注重资金平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租用和购买的渠道;“体面住房”标准的全面性;更新计划的公众参与度、关键工作者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论文结论部分借鉴了他们的先进做法和理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显性问题,如边缘郊区化、大型化趋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给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等。传统研究方法是从城市选址和规划层面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于表面。本研究基于保障房与城市关联性视角,提出了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之间、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之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之间这三个彼此关联的本体间存在的问题,其关系对保障房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建设、分配、运转等会有深层次的影响,形成了保障性住房与相应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包含:城市非平衡性、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混合居住模式和空置房等方面。从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密切程度来看,保障性住房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三大类型和六种子型:自我完善型中的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城市叠加型中的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主城区叠合发展子型;斑块融入包含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论文对每个子型的存在基础、规模、与主城区距离、配套设施完善度、就业岗位特点和交通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保障性住房形态构成分析是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通过前文的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层面的宏观策略,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营造与住宅设计微观策略。这几个方面同时也是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宏观策略。包含立法和制度两个方面。首先确定保障性住房体制社会公平性、保障适度性、长期动态性、地区非平衡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有的是各国之共性,有些则是我国特有的。从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保障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做出法律构建的建议,尤其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大学生、各类引进人才、老龄化人口等保障对象做了长期趋势的预判。制度建设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构建,包括:资金筹集的方式、建设与管理的框架建设、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开等几个方面。2、中观策略。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提出: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公共交通导向;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复合界面等四大方面十三点针对性策略。针对这些通用性的策略在三种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中的具体应用,又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细则,例如自我完善型中提出了产业与生活安置的关系、相应的大运量交通体系、相对疏离与城市的邻里单元塑造、产业远景下的住区更新等策略。城市叠加型提出了快速聚集人气带动发展的方式、构建网络化交通、推动居住中复合化社区模式等策略。在斑块融入型中,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如何与保障对象和空间结合、当居民置换后,中心城区二次开发中保障性社区的社区活化方法和原则等策略。3、微观策略。保障房设计策略主要提出了小区总图层面的空间策略,户型和单元层面的类型和组合设计策略,单一空间内部的利用与改造策略,总体而言也是一步步将空间尺度由大及小,全方位对保障对象的居住条件进行研究。在小区整体空间层面重点在于提取了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不同的特点开展研究,这也是改变设计师只看到二者居住的共性,忽视了保障对象特殊性,从而提出的专门的设计策略。户型与单元策略上,收集了近百种近年来实施的保障性住房户型与商品房小户型,通过ldbk的功能体系分类法,对各种不同户型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按多层与小高层、高层住宅研究了外廊式、内廊式、单元式、塔式、跃廊式等不同单元的组合特点。另外从人体行为需要的具体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单一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提出了套型间的空间置换、套型的合并与拆分、套型内部空间的局部重组、空壳支撑体等方式。
胡川宁[5](2014)在《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进行,无疑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然而,市场化的住房制度本身是无法解决由其所造成的住房社会问题的。住房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其本身也是国民参与社会交互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社会公共生活得以存续,建立作为市场化住房制度补充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就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必然原则。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住房发展史,我国自住房体制改革伊始,就非常注重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早在《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我国现行住房制度市场化的重要基础性文件中,就已经对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做出了规定。自此,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多种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即限价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和针对职工的住房补贴。但是,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在宏观上亦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在很大程度还保留有计划经济时代公房制度的影子。可见,如果这种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住房保障制度得到彻底贯彻,则会造成我国住房市场经济的彻底崩溃。同时,正是因为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与住房市场化改革存在根本的矛盾,使得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代表的住房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我国住房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商品住房自然地就成为了我国住房市场的主力军。第二,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缺乏系统有效的类型化。这表现在住房保障资助对象重叠,容易造成有限的财政资源被浪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的资助对象都是低收入群体就是一个例子。第三,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本身极度缺乏稳定性。这表现在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往往五六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变动,其所用的术语也往往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在缺乏有效法律解释的前提下,这种稳定性的缺乏必然导致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缺乏其应有的安定性和明确性。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上述三个比较大的问题外,诸如住房公积金缺乏独立性、交易禁止制度有损于交易安全的问题,以及激励措施不完善等也是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没有按照社会国家原则和法治国家原则的要求进行设计所导致的。作为一篇法学论文,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住房保障法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有必要就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公房制度的存废历程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从中可以认识到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公房制度是不可能真正地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亦无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住房保障制度是市场化的住房制度的补充,而不是对住房市场经济的替代。其次,本文选取台湾地区、德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法律比较的方法,可以迅速地发现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点究竟在哪里。这有益于我国在未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最后,不同于制度经济学着眼于作为一个制度整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如何对经济单位产生效果,法学所要关注的只是作为整体法秩序一部分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即与住房保障有关的法律适用问题。因此,本文着重通过对既往有关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政策和法律的梳理,阐释当前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所体现的价值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民主法治国家的价值观,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指出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以及其如何被正确地适用。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的要求,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就选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结构、创新与不足进行介绍,从而体现本选题的学术价值。第二章,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基本理论。这一章主要是针对本文所要适用于检验和分析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原则进行论述。其中,这也包括对本文所要涉及的基本法律概念进行说明,即社会国家原则和法治国家原则。第三章,阐述我国住房制度沿革史。在这一章中,主要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住房制度发展史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基本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探索时期、市场化住房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制度的发展完善。通过回顾,可以发现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房制度无法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认识到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如何调和住房保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张关系。第四章,对我国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进行评价。在这一章中,主要就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即限价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和针对职工的住房补贴等分别进行评价。第五章,就境外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进行探讨。在这一章中,主要对我国台湾地区、德国以及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介绍。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德国住房制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指令性的住房统制经济只能作为一项临时措施,解决紧急状态下的住房紧缺危机,而不能被当作一项长久的住房制度。此外,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也证明了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兼顾。第六章,讨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目标。本章从国家提供住房保障的义务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要贯彻法治国家原则要求等方面,就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个别的修改建议,同时指出了只有符合社会法治国家原则要求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才能真正地成为市场化的住房制度的有益补充。最终,未来我国应建立以作为客体资助的新型廉租住房为核心的多样化的住房保障制度。第七章,讨论新型廉租住房制度。本章指出,通过建立作为统一的客体资助制度的新型廉租住房制度,以替代现有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中的实物配租、限价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制度,才是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的根本之计。结语。呼应导论中所提出的问题,综合本文的主要论点。
柳沛[6](2013)在《政府廉租住房给付法律程序研究》文中认为廉租住房给付是一种兼具过程性和裁量性的行政给付行为。文章结合行政给付理论,在厘清廉租住房及廉租住房给付概念的基础上,从廉租住房给付的设定和廉租住房给付的实施两个层面,讨论如何通过完善我国廉租住房给付程序来保障政府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合法与公平。文章认为应该完善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和增设设定评价程序机制;基于给付实施阶段基层执法的实证调查和分析,提出应当从行政调查、说明理由、行政公开、跟踪监管和退出机制等关键程序着手完善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
张天翼[7](2014)在《陕西省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8年国家住房改革提出廉租住房的概念开始,廉租住房政策已正式在我国存在了十六年。1999年颁布的《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3年施行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以及2007年发布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都从不同深度对廉租住房的保障对象、方式、资金渠道、申请审核程序等做了规定。廉租住房政策自诞生之日起,其保障的性质一直未曾改变,目的就是要保障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有定所”的权力。个别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廉租住房政策的歪曲解读和变相执行,使得廉租住房政策不仅没有起到保障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有定所”的目的,反而成了个别单位和个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这与廉租住房政策的初衷相去甚远。陕西省G县从2006年开始落实廉租住房政策,尽管在保障城镇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因各种原因使不符合条件的住户享受了保障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G县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进行探讨,以改进G县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文章以陕西省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和资料阅读,了解了我国廉租住房政策目标与政策体系;通过与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了G县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方案、执行组织、执行资源利用情况;以公共政策执行及评估理论为支撑,采用对比分析法,在详细解读国家廉租住房政策的基础上对G县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发现了G县在廉租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如缩小了保障对象范围、保障资金来源有限、政策可操作性差、惩处力度偏轻等偏差。然后从观念、组织、制度等层面进行剖析,发现唯“GDP"独尊的政绩观、过于扁平的组织机构、滞后的制度内容等是执行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并从如何迫使执行主体转变观念、扩大保障范围、更好的完成资格审查、如何充足保障资金,特别是在执行制度的创新方面提出了矫正措施,用以改进G县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方式,使廉租住房政策目标落到实处,并希望能对其他政府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苟小清[8](2014)在《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与测算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1998年我国停止福利分房,开始市场化的住房改革之后,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廉租住房保障。近几年,各个地区针对廉租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如加大廉租住房供给,不断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并积极探索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保证廉租住房分配的公平公正等等。廉租住房作为准公共产品,市场需求主体具有无限的需求动机,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控,不能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打乱了市场的平衡、引起市场的波动。因此,对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廉租住房保障水平能够直观的反映保障程度的高低,能够为廉租住房保障政策的调整提供一张晴雨表。再者适度的廉租住房水平既能够使城镇低收入家庭享有基本居住权的公平机会,又能够使廉租住房保障不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本文在供需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社会保障水平及住房保障水平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测算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首先总结了与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有关的理论,包括住房保障倒U型理论、住房支付能力理论等,为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探讨了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测算方法。测算需求水平时,首先确定了以住房保障消费比来衡量住房支付能力,再通过住房支付能力测算出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数。接着在选取了实物配租为主的保障方式的前提下测算了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总额,最终测算出城镇廉租住房需求水平。供给水平则直接使用相关数据代入测算模型即可得到结果。然后对需求水平和供给水平作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最后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测算得出了成都市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供给水平远低于需求水平,并且还根据住房保障倒U型理论通过测算结果对本文研究的测算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测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市应当逐步提高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灵活调整保障方式、适当提高租金补贴金额的建议。
殷迪佳[9](2014)在《廉租住房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住房是人们基本生活要素,同时具备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就社会属性而言,住房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两个或多个经济独立个体间在住房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处置上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属性方面,住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不管是其数量、价格亦或是分配、政策意向都受到市场供需条件的影响。宏观方面看,住房市场受全球经济大局的影响,具有住房投资巨额性的特点;微观方面看,个人的居民收入会直接影响住房资源的分配,而住房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社会地位的差异。故廉租住房制度的实施成为各国解决住房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决定了廉租住房制度在中国施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国的廉租住房制度起步较晚,可以说尚处于制度试行阶段。1998年7月,国务院于《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中第一次提出了廉租住房的概念,并开始正式将廉租住房制度归入城市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1999年4月22日,建设部在总结上海等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设部[1999]第70号令),对廉租住房的管理体系、适用对象、实施机制、责任范围等进行进一步细化,形成了指导性意见,廉租住房雏形至此形成。为了不断推进全国廉租住房制度的适用性,建设部会同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签发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20号令),并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取代了1999年4月22日颁布的《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至此,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本文试图对廉租住房制度出现的问题从法律层面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法律措施提出若干建议。本文先从廉租住房和廉租住房制度的概念进行分析,分别从廉租住房制度的特征、法理基础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廉租住房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再简略介绍国外廉租住房制度较为完善的几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从国外和香港地区在住房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经验介绍和借鉴。接着再就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要完善我国廉租住房法律制度,对于最低收入家庭住宅权的保障以及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完善将起到积极作用。
张菊[10](2013)在《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由国务院于1998年7月正式颁发,从此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序幕。随着2003年土地招拍挂制度出台,我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商品房时代,房价的迅速攀升使得城市低收入家庭对商品房望而却步。基于这种现实国情,国家已经开始在着力建设以廉租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及经济适用房制度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制度,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执行廉租住房制度,成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但作为新事物的廉租住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影响因素,政策先天不足、执行资源短缺、执行配套法规环境不完善等,制度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本文从廉租住房制度的执行情况入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试图以南宁市廉租房执行现状的调查为依据,借助史密斯和霍恩-米特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型,同时结合问卷数据和个别住户访谈法,研究分析南宁市执行廉租住房制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出完善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系统的对策建议。
二、城镇廉租住房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廉租住房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背景及理论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背景 |
1.1.3 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评析 |
1.2.2 境外研究概述 |
1.3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及可行性 |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 |
1.4.1 论文的难点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廉租住房的定义、产生背景与相关理论 |
2.1.1 廉租住房的定义 |
2.1.2 廉租住房的产生背景 |
2.1.3 廉租住房相关理论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廉租房供应、发展渠道 |
2.2.2 廉租房管理与保障体系 |
3 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概况 |
3.1 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
3.1.1 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 |
3.1.2 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的现状 |
3.2 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 |
3.2.1 廉租房保障对象覆盖面相对狭窄 |
3.2.2 配套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
3.2.3 社会监管机制相对薄弱 |
3.2.4 原因分析 |
4 国内外廉租住房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主要国家廉租住房制度的变迁史 |
4.1.1 德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
4.1.2 美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
4.2 国内代表性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及的发展与经验 |
4.2.1 东南部发达地区(上海)廉租住房制度及其发展历程与现状 |
4.2.2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廉租住房制度及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5 完善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的具体措施 |
5.1 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 |
5.1.1 硬性保障原则 |
5.1.2 适度保障原则 |
5.1.3 动态调整原则 |
5.2 扩大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来源 |
5.2.1 加大财政性住房资金投入 |
5.2.2 扩充公积金增值收益,规范交易、收入模式 |
5.2.3 合理发行债券,鼓励社会力量捐赠 |
5.3 明确廉租住房制度的相关环节 |
5.3.1 确定廉租住房申请和审批制度 |
5.3.2 完善廉租住房分配办法 |
5.3.3 精细租赁管理办法,明晰退出制度 |
5.4 完善廉租住房的各项配套措施 |
5.4.1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的法律体系与规章制度 |
5.4.2 强化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机制 |
5.4.3 加快完善廉租住房制度与其他住房保障制度的衔接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写作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写作框架 |
1.4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 |
2.1 社会保障的内涵 |
2.1.1 西方社会保障的历史 |
2.1.2 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 |
2.1.3 社会保障的内涵 |
2.2 住房保障的内涵 |
2.2.1 住房以及住房市场的特点 |
2.2.2 住房问题的实质 |
2.2.3 住房保障 |
2.3 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理论 |
2.3.1 马克思主义的住房保障理论 |
2.3.2 中国社会主义住房保障理论的新发展 |
2.3.3 西方关于住房的相关理论 |
2.4 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考察 |
2.4.1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解析 |
2.4.2 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中政府的作用 |
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变过程 |
3.1 发展阶段(1990 年代初~2006 年):我国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从开始摸索到初步形成 |
3.1.1 摸索并逐步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
3.1.2 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供应保障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 |
3.1.3 探索建立住房补贴制度 |
3.2 深化发展阶段(2007 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住房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和不断完善 |
3.2.1 加大城镇居民住房的保障力度 |
3.2.2 积极探索建立针对城市居民“夹心层”的住房保障政策 |
3.2.3 从政策层面调控房价,保证保障房建设合理规划 |
第4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成就与问题 |
4.1 城镇住房保障发展取得的成就 |
4.1.1 改善了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居住状况 |
4.1.2 确立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
4.1.3 初步建立起了新型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住房保障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构架 |
4.1.4 住房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取得初步成效。 |
4.2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4.2.1 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
4.2.2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五个“错位” |
4.2.3 保障性住房建设时机选择存在时机选择“悖论” |
4.2.4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大掣肘问题是资金短缺 |
4.2.5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种相的宏观政策联动不到位 |
4.2.6 保障性住房需求者的准入、轮候和退出等相关制度尚待完善 |
第5章 国外典型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研究 |
5.1 国外典型国家住房保障政策概览 |
5.1.1 世界各地代表性住房保障政策 |
5.1.2 各国政策和调控手段的比较 |
5.2 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
5.2.1 西方各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普遍特征 |
5.2.2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
第6章 探索住房保障政策创新机制 |
6.1 推行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
6.1.1 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界定和保障范围 |
6.1.2 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带来的变化和政策调整 |
6.1.3 建立保障住房支撑体系 |
6.2 由补砖头转向补人头 |
6.2.1 廉租房有助于消化市场存量 |
6.2.2 “补人头”需符合我国国情 |
6.2.3 “补人头”可以让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保值 |
6.2.4 “补人头”的方式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把“钥匙” |
6.3 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方式以及改进建议 |
6.3.1 现有政策体系下保障性住房的相关主体 |
6.3.2 政策性住房的融资模式 |
6.3.3 保障性住房融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4)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1.2.2 国内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视角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中的发展 |
2.1 我国住房制度发展及改革历程 |
2.1.1 第一阶段:单位大院全社会保障阶段(1950—1978年) |
2.1.2 第二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摸索阶段(1978-1994年) |
2.1.3 第三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推进阶段(1994-2002年) |
2.1.4 第四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2-2007年) |
2.1.5 第五阶段:回归保障性住房民生的改革阶段(2007至今) |
2.2 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制度改革中的供应体系 |
2.2.1 经济适用住房 |
2.2.2 廉租住房:住房保障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
2.2.3 公共租赁房:以扩大保障范围为目的的公租房的发展 |
2.2.4 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与城市综合环境提升 |
2.2.5 城中村改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境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及案例 |
3.1 相关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情况 |
3.1.1 香港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2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3 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4 英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2 境外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我国国情的比较分析 |
3.2.1 香港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2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3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4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影响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4.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4.1.1 城市非平衡性 |
4.1.2 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 |
4.1.3 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 |
4.2 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的关系 |
4.2.1 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 |
4.2.2 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 |
4.2.3 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 |
4.3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的分析 |
4.3.1 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 |
4.3.2 混合居住模式 |
4.3.3 空置房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度的形态构成分析 |
5.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形态构成:三大类型和六大子型 |
5.1.1 自我完善型: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 |
5.1.2 城市叠加型: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 |
5.1.3 斑块融入型: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 |
5.2 六大形态子型的特征分析 |
5.2.1 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
5.2.2 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
5.2.3 自身带动城市新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4 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5 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6 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的基本特点 |
5.3 影响三大形态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因素和潜在问题 |
5.3.1 自我完善型面临的问题 |
5.3.2 城市叠加型面临的问题 |
5.3.3 斑块融入型面临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构的宏观策略 |
6.1.住房保障法规和制度的属性 |
6.1.1 社会公平性 |
6.1.2 保障适度性 |
6.1.3 长期动态性 |
6.1.4 地区非平衡性 |
6.2 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 |
6.2.1 保障主体 |
6.2.2 保障房类型 |
6.2.3 保障标准 |
6.2.4 保障方式 |
6.3 保障对象的变化与预判 |
6.3.1 保障对象 |
6.3.2 农民工市民化 |
6.3.3 新就业大学生及各类人才 |
6.3.4 老龄化人口 |
6.3.5 住房保障长期趋势预判 |
6.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
6.4.1 保障房建设多渠道资金筹集 |
6.4.2 保障房建设与管理框架搭建 |
6.4.3 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 |
6.4.4 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与分配公开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 |
7.1 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非平衡性下的融合策略 |
7.1.1 空间布局的组团平衡 |
7.1.2 空间适配:降低居住与就业的分异现象 |
7.1.3 住区规模的组团平衡 |
7.1.4 混合居住的设计方式 |
7.2 公共交通导向 |
7.2.1 TOD模式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
7.2.2 公共交通相关设计要点 |
7.3 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空置房与城中村 |
7.3.1 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 |
7.3.2 城市中某些具备条件的空置房 |
7.3.3 小产权房和城中村改造 |
7.3.4 其他房源 |
7.4 复合界面:软化硬质边界 建立城市对话关系 |
7.4.1 社区功能构成的复合化 |
7.4.2 住区边界与城市的复合化 |
7.4.3 社区城市界面的复合化 |
7.5 三大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7.5.1 自我完善型保障房住区的设计策略 |
7.5.2 城市叠加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7.5.3 斑块融入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第8章 保障性住房小区及建筑的微观设计策略 |
8.1 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设计研究 |
8.1.1 布局方式与开发强度 |
8.1.2 交通组织与停车 |
8.1.3 缩小街区,功能混合 |
8.1.4 公共空间的营造 |
8.2 户型 |
8.2.1 保障性住房——小户型的基本特点 |
8.2.2 各面积区间的户型分类及其特点 |
8.2.3 单元组合 |
8.3 室内空间利用 |
8.3.1 人体行为与人体工学 |
8.3.2 单一空间尺度及综合利用 |
8.3.3 户型的改造与适应性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书籍、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附录C |
(5)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和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构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一、法治国家原则 |
(一)民主原则 |
(二)依法行政原则 |
(三)权利救济途径的保障 |
(四)法的安定性 |
(五)比例原则 |
二、社会国家原则 |
(一)国家的社会义务 |
(二)基本权利的社会责任 |
第三章 我国住房制度沿革史 |
一、探索时期(1978—1988) |
(一)强调加强和保证“以租养房”的原则 |
(二)加大住宅建设 |
二、市场化住房制度的建立(1988—1998)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制度的发展完善(1998—至今) |
第四章 我国城镇现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评价 |
一、限价房制度 |
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
三、廉租住房制度 |
四、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
五、住房公积金制度 |
六、针对职工的住房补贴 |
七、小结 |
第五章 境外住房保障法律制度 |
一、台湾地区 |
(一)国民住宅 |
(二)社会住宅 |
二、德国 |
(一)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发展史 |
(二)德国现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 |
三、美国 |
四、境外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目标 |
一、国家提供住房保障的义务 |
(一)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制度的废除 |
(二)住房权利证书制度的建立 |
(三)住房公积金的独立 |
(四)抽象原则与区分原则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适用 |
(五)住房补贴制度的完善 |
二、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要贯彻法治国家原则 |
(一)民主原则的贯彻 |
(二)贯彻依法行政原则 |
(三)权利救济途径的保障的实现 |
(四)维护法的安定性 |
(五)比例原则的适用 |
三、我国未来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七章 新型廉租住房制度 |
一、新型廉租住房承租人范围的确定 |
二、资助对象和资助措施 |
三、目的限定与新型廉租住房承租人凭证 |
四、租金限定 |
五、违反资助目的的法律后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政府廉租住房给付法律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政府廉租住房给付之理论展开 |
(一) 政府廉租住房与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的定义 |
(二)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的法律特性 |
1. 作为行政给付的政府廉租住房供给行为[16] |
2.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行为的过程性 |
3.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行为的裁量性 |
(三)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的法律程序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
二、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程序的现状评析 |
(一)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及其程序界说 |
1.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的设定 |
2.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程序 |
(二)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程序的立法现状 |
1. 立法位阶相对较低 |
2. 立法组成分散凌乱 |
3. 立法程序较为原则 |
(三)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程序的主要不足与评析 |
1. 公众参与程序不完善 |
2. 缺乏事后评价机制及其程序 |
三、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的现状评析 |
(一)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及其程序界说 |
1.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的实施 |
2.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 |
(二)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的立法现状评析 |
1.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的立法现状 |
2.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立法方面的主要不足 |
(三)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的实际运行:以H市为样本 |
1. 行政调查不严密 |
2. 信息公开不充分 |
3. 退出机制不明确 |
4. 监督管理不完善 |
四、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程序的完善路径 |
(一)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程序统一立法的完善建议 |
(二)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设定程序的完善建议 |
1. 完善公众参与程序 |
2. 增设设定评价机制及其程序 |
(三) 政府廉租住房给付实施程序的完善建议 |
1. 规范行政调查程序 |
2. 明确说明理由程序 |
3. 完善行政公开程序 |
4. 健全跟踪监管程序 |
5. 建立多元化退出程序 |
(7)陕西省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理论 |
2.1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理论的历史沿革 |
2.2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的视角 |
2.3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的途径与框架 |
2.3.1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途径 |
2.3.2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框架 |
第三章 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分析与评估 |
3.1 G县城镇居民住房供需概况 |
3.1.1 G县城镇居民商品住房供需概况 |
3.1.2 G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供需概况 |
3.2 G县廉租住房政策的执行分析 |
3.2.1 执行方案分析 |
3.2.2 执行组织分析 |
3.2.3 执行资源利用分析 |
3.3 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评估 |
第四章 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
4.1 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的偏差 |
4.1.1 缩小了廉租住房保障的范围 |
4.1.2 没有效拓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渠道 |
4.1.3 降低了廉租住房项目审批标准 |
4.1.4 廉租住房准入和退出管理有缺陷 |
4.1.5 减小了违法惩处力度 |
4.1.6 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标准 |
4.2 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
4.2.1 “利益”首位观念的影响 |
4.2.2 执行机构与其权力设置不匹配 |
4.2.3 执行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
第五章 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
5.1 促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主体转变观念 |
5.2 拓宽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融资渠道 |
5.3 建立廉租住房申请人审查数据共享库 |
5.4 实施公共租赁房和廉租住房并轨政策 |
5.5 鼓励廉租住房政策执行制度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8)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与测算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廉租住房 |
1.2.2 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社会保障水平与住房保障水平 |
2.1.1 社会保障水平 |
2.1.2 住房保障水平 |
2.2 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测算的研究设计 |
3.1 测算模型的确定 |
3.1.1 关于测算模型的研究 |
3.1.2 本文确定的测算模型 |
3.2 测算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方法与步骤 |
3.2.1 从需求角度测算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
3.2.2 从供给角度测算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
3.2.3 测算方法及步骤的验证 |
3.3 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测算结果的分析 |
第4章 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测算:以成都市为例 |
4.1 成都市廉租住房发展概况 |
4.2 成都市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的测算 |
4.2.1 从需求角度测算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
4.2.2 从供给角度测算廉租住房保障水平 |
4.2.3 测算方法与步骤的验证 |
4.3 成都市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4.4 基于成都市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测算结果的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廉租住房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廉租住房制度的概述及理论依据 |
(一) 廉租住房制度的概述 |
1. 廉租住房制度的概念 |
2. 廉租住房制度的特征 |
3. 廉租住房制度的法理基础 |
二、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廉租住房制度的介绍及经验借鉴 |
(一) 国外典型国家廉租住房制度范例介绍 |
1. 英国的廉租住房制度 |
2. 美国的廉租住房制度 |
3. 新加坡廉租住房制度 |
(二) 香港地区廉租住房制度范例介绍 |
1. 丰富的住房保障体系 |
2. 设立专业法定的运营管理机构 |
3. “以房养房”或“以商养房”的运作模式 |
(三) 经验借鉴 |
1. 完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廉租住房制度的立法层次,是廉租住房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与保障 |
2.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廉租住房保障模式,并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多层次住房保障政策,刺激阶梯式住房消费 |
3. 政府应该把廉租房的落实作为政府社会保障职能之一,并设立专门法定的廉租房管理机构将目标责任制,强化实施效果 |
4. 各级政府为廉租住房建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保障整个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的运行和管理 |
三、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 |
(一)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发展历程沿革 |
(二)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在现有社会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比较分析 |
1. 住房公积金 |
2. 经济适用房 |
3. 廉租住房制度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优势对比分析 |
(三)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实践情况存在问题分析 |
1. 法律体系 |
2. 保障对象 |
3. 退出机制 |
4. 行政监管和司法救济 |
四、我国廉租住房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尽快落实廉租住房法制化的重要性 |
1. 从立法角度看,廉租住房法制化能确保廉租住房制度的原则性 |
2. 从执行角度看,廉租住房法制化能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
3. 从司法监督和救济来看,廉租住房法制化可以维护社会住房保障制度的现有改革成果 |
(二) 我国廉租住房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1. 加强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相关立法 |
2. 加强完善廉租住房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
3. 扩大廉租住房目标群体的范围 |
4. 廉租住房融资途径的扩宽和资金的管理 |
5. 完善廉租住房相应的配套制度 |
6. 适时增加廉租住房房源 |
7. 确立廉租住房相应争议的法律救济机制 |
8. 明确廉租住房的法律责任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2 选题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廉租住房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廉租住房相关概念 |
2.1.1 廉租住房 |
2.1.2 廉租住房制度 |
2.2 廉租住房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
2.2.3 住房过滤理论 |
2.3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视角 |
2.3.1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
2.3.2 史密斯执行过程模型 |
2.3.3 霍恩-米特执行系统模型 |
2.3.4 政策执行模型的改进 |
第三章 廉租住房的背景及制度设计 |
3.1 廉租住房制度的背景 |
3.1.1 廉租住房制度的必要性 |
3.1.2 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3 廉租住房制度的相关政策 |
3.2 廉租住房制度的制度设计 |
3.2.1 廉租住房制度的目标 |
3.2.2 廉租住房制度的设计理念 |
第四章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情况的调查 |
4.1 南宁市廉租住房项目建设情况 |
4.1.1 廉租住房制度执行的主要做法 |
4.1.2 投入使用的廉租住房现状 |
4.1.3 在建的廉租住房项目进展 |
4.2 廉租住房制度执行效果的调查 |
4.2.1 居民住房基本情况 |
4.2.2 廉租住房制度了解程度和渠道 |
4.2.3 廉租住房小区的满意度 |
4.2.4 参与廉租住房建设的积极性 |
4.2.5 廉租住房的作用 |
4.3 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政策执行资金不到位 |
4.3.2 保障范围过窄 |
4.3.3 政策宣传解释力度不足 |
4.3.4 审核监管机制不健全 |
4.4 影响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效果的原因剖析 |
4.4.1 政策本身的因素 |
4.4.2 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 |
4.4.3 政策执行资源的因素 |
4.4.4 政策执行环境的因素 |
4.4.5 政策目标人群的因素 |
第五章 完善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系统的政策建议 |
5.1 优化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 |
5.1.1 租金配租方式的改良 |
5.1.2 明确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 |
5.1.3 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完善 |
5.2 完善制度执行主体 |
5.2.1 设立规范统一的廉租住房执行部门 |
5.2.2 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
5.2.3 将廉租住房建设列入绩效考核指标 |
5.3 丰富廉租住房的执行资源 |
5.3.1 扩宽廉租住房的融资渠道 |
5.3.2 灵活廉租住房的房源筹集方式 |
5.4 改善廉租住房制度的执行环境 |
5.4.1 健全廉租住房的法律法规 |
5.4.2 加强廉租住房的宣传力度 |
5.4.3 强化廉租住房的管理 |
5.5 加大廉租住房制度的目标群体引导 |
5.5.1 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
5.5.2 积极参与廉租住房制度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城镇廉租住房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廉租住房制度研究[D]. 尚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2]我国低收入者住房政策评析[J]. 邓卫.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7(03)
- [3]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历程与改进思路[D]. 胡子健. 吉林大学, 2016(08)
- [4]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D]. 宋明星. 湖南大学, 2016(02)
- [5]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 胡川宁.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8)
- [6]政府廉租住房给付法律程序研究[J]. 柳沛. 公法研究, 2013(01)
- [7]陕西省G县廉租住房政策执行研究[D]. 张天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水平与测算 ——以成都市为例[D]. 苟小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9]廉租住房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 殷迪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2)
- [10]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执行问题研究[D]. 张菊. 广西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