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田恭子普通的感觉(论文文献综述)
王谢思齐[1](2020)在《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洛丽塔”(Lolita)文化由日本向各国传播开来,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逐渐发展成型。互联网将一大批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聚合成群,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更是近年来洛丽塔亚文化在我国流行的重要推手,使其从一种新兴的小众文化形态逐渐闯入大众视野。本文选择了洛丽塔亚文化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了亲身经历及各种文献资料,梳理出了洛丽塔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并且对该群体的话语体系、群体规则等进行了概括整理。本文主要采用了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两种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观察与参与,深入探究群体成员的心理动机,在青年亚文化和消费文化等理论框架下探索该群体身份认同的形成,强调从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两个维度深入揭示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内在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洛丽塔亚群体成员间共享着一套价值理念,对洛丽塔文化高度认同和喜爱,她们通过穿着这类服饰获得自信,自由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群体身份认同有着严格的边界,通过话语体系和群体规范树立与“圈外人”的准入门槛。作为通过服饰外在表达的亚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群体的偏见与误读时,群体成员会通过群际比较和群内互动来增强群体认同。洛丽塔亚文化在我国流行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如消费主义的盛行、群体成员低龄化和被“复制”的独特性等。本文通过对洛丽塔这类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亚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对该文化进行引导和收编,并对受众的误读进行纠偏,有利于树立我国的文化自信,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苑梦哲[2](2020)在《关于情态表现形式的日中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末情态形式的表现是日语中常用的表达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文末情态形式中,“ハズダ”、“ワケダ”又是其中经常被使用的语法表现,有很多关于它们意义及用法的研究。在将其翻译成中文时,中国学习者经常简单地将这两者和中文的“应该”相对应。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其它的形式。例如中文的“一定……”、“可能……”等。因此,对这两者在日语和中文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进一步的考察是有必要的。整理先行研究时发现,有关“ハズダ和“ワケダ”的意义用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少有关于其翻译倾向的研究。从中日对照的角度研究“ハズダ”和“应该”对应关系的研究不少,但是很少有研究“ハズダ”整体翻译倾向的研究。关于“ワケダ”翻译倾向的研究也很少。从情态角度研究“ハズダ”“ワケダ”和“应该”对应关系的也很少。同时,两者的对比研究也很有限。因此,本论文以“ハズダ”、“ワケダ”为中心,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选取这两种情态形式文末表现相关的中日对译例句进行整理,将其分为共起表现和不共起表现两种分类,考察其翻译倾向。同时,在考察二者翻译倾向后发现,二者都存在与“应该”的对译关系,本文中也将探究“ハズダ”、“ワケダ”与其中文翻译“应该”所对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共起型“ハズダ”语例中,翻译为“应该”的倾向最为强烈,其翻译倾向受共起副词的影响。非共起型“ハズダ”语例中,“应该”的倾向最强,其次,还有“会”,“一定,“肯定”等对译形式。共起型“ワケダ”语例中,无标形式最多,其翻译倾向受共起副词及连词的影响。非共起型“ワケダ”语例中,无标的倾向最强。并且,在与“应该”的对译关系中,“ハズダ”和“ワケダ”有异同点。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对有关文末情态形式的先行研究进行叙述和总结。然后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ハズダ”和“ワケダ”的意义分类和用法进行归纳。在第二部分中,通过中日对译语料库,对“ハズダ”和“ワケダ”的译文进行分类,分别明确其翻译倾向。同时对“ハズダ”和“ワケダ”与“应该”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在第三部分中,对比“ハズダ”和“ワケダ”的相似用法,并考察其与“应该”的对应关系的异同。本论文通过使用中日对译语料库,提取含有“ハズダ”和“ワケダ”的例句,从而进行中日对照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两种语法与“应该”的对译关系。
童晓薇[3](2020)在《“笔部队”中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的小说与战地报告》文中提出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名噪一时的流行作家,有多次前往中国战场的经历,并作为女性杰出代表入选1938年第一批"笔部队",被称为"笔部队"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在海军班一如既往地扮演"女性"角色,突出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和作用;林芙美子则用激烈的方式在中国战场演出了一场新的放浪记。两人用不同的方式自觉地将女性话语和人生诉求融入军国主义话语中,成为侵略战争的协助者。与普通女性不同,她们成为战争协助者并不是受制于国策话语而做出的完全被动的选择,其文学创作反映出的思想缺陷和浅薄认知与她们的战场报告意趣相投,是她们在战争爆发后与军国主义话语一拍即合、轻易地滑落到战争协助陷阱中的本质原因。
贺柳嘉[4](2019)在《日剧翻拍剧的本土化改编研究 ——以《上海女子图鉴》对《东京女子图鉴》的本土化改编为个案》文中指出2018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电视剧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并且成为一种复合的文化产业。本研究首先将近二十年来的日剧翻拍剧进行了梳理,从人物形象、台词、情节选择、叙事结构和主题延展五个方面对22部日剧翻拍剧进行了内容分析,同时重点分析了《上海女子图鉴》对《东京女子图鉴》的本土化编码。针对翻拍剧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访谈及文本分析发现深层次的文化、受众心理及资本运作等是日剧翻拍面临困境的原因。最后,本文立足文化视角,从文化共享、文化自信、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角度对翻拍剧及日剧翻拍提出了可行的对策。研究发现,日剧翻拍剧主要存在版权不清晰、过度炒作、受众满意度低、本土化改编差等问题。无论是从人物形象、台词、情节、叙事结构还是主题上,我国大部分翻拍剧并未进行较多的本土化改编。从研究结果来看,反响较好的翻拍剧均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和社会现实进行了程度适中的本土化改编。因此,翻拍既不能进行过度的改编,也不能完全能复制和照搬,而是要从社会和国家现实出发,立足于中国化特色,进行程度适中的改编。未来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借鉴和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是拿来主义的一种内涵,拿来之后如何实现自我优秀文化的输出与传去则是拿来主义的另一种内涵。
董葵葵[5](2019)在《《1Q84》人物形象论 ——以天吾和青豆为中心》文中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一直令读者们翘首以待。2006年,他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虽然到目前为止,村上尚未能获得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但多次被提名也足以证明其实力。如今,村上春树从原来的都市小说创作向社会小说转向,试图揭露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他的这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了2009年创作的《1Q84》这部作品上。本论文选取《1Q84》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写作背景、作品背景,剖析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根据这些主人公的遭遇、话语指涉挖掘作者要表达的社会意图和写作主旨。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村上春树生平和作品历程、艺术风格、研究动机以及意义、《1Q84》主要内容;第二节梳理《1Q84》的先行研究成果状况由此归纳总结出中日学者对该作品的定位和评价、引出本论文的切入点;第三节阐述作者关于作品的创作动机。第二部分分析男主人公天吾的形象,分为三节。第一节天吾的形象概论,从天吾的个性特质、人际关系方面挖掘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第二节论述天吾的王者气质、身份,揭露其与青豆的分身关系并引出作品主题;第三节阐释作品中人物影射的村上春树形象,作品中不只青豆、其他人物也可以说在某方面是天吾的分身,同时也是村上春树的分身。第三部分分析女主人公青豆的形象,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青豆的形象概论,从她的形象气质、交友、思想性这些方面分析青豆的形象特质;第二节力图揭示青豆与深绘里的分身关系;第三节从青豆的成长经历以及与之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出发分析青豆这一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对社会体制的批判性。第四部分为作品主题思想解读,分为两小节。第一节比较《1984》与《1Q84》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揭示两部作品的对话和颠倒;第二节分析作品的局限性。本论文旨在对先行研究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创作理念、人物特质和社会意义做出解读。并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经历背景挖掘出作者的主旨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闫晗[6](2019)在《我与我的自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学时开始,我的自卑与我如影随形。每当被拒绝或者遭遇不顺时,我常常在内心询问自己:是我长得不漂亮吧?是我不会来事儿吧?是我能力太差吧?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呢?之前看深田恭子主演的日剧《请和废柴的我恋爱》时,我心里纳闷:她颜值这么高,为什么自尊心这么低?这不合理呀。女主角说,梦想过上普通
Jason[7](2019)在《少女的青春赞歌》文中提出《下妻物语》主演:深田恭子/土屋安娜/宫迫博之标签:"Lo娘"赞歌推荐指数:★★★☆独自前行的轨迹《下妻物语》是一部以"Lo娘"为主人公的电影。Lo娘从外形上看就是成天穿着洋装的女生,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多多少少遇见过。但这部电影并不是给大家普及Lo娘是什么,而是通过这样外化的符号包装下,讲述一个关于兴趣和成长的故事。导演中岛哲也最出名的两部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和《告白》,都描写了残酷的青春。《下妻物语》的主人公桃子,也
孙舒玮[8](2018)在《洛丽塔(lolita)服饰的亚文化研究 ——结合“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文中提出洛丽塔服饰亚文化源于以“洛丽塔”女孩为主角的文学创作,之后借由相关电影、动漫、轻小说等媒介的再传播,开始在日本蓬勃地发展起来。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多元的风格设计吸引了各界学者的目光。虽然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传承于文学创作,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但绝大多数的研究虽有从亚文化的角度对洛丽塔服饰亚文化进行分析,但大部分研究重点仍聚焦在服装的设计上,忽略了对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体系的整体把控。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Scott Lash等人在《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中提出的“追踪对象”的研究方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探究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发展路径,以及作为“物”的服饰和服饰形象的媒介符号,是如何通过“物的媒介化”和“媒介的物化”过程,将青年亚文化所关注的个性和视觉两方面内容,呈现在服饰商品和媒介文化中。这一系列的转化和换位过程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各类媒介共同参与的洛丽塔服饰青年亚文化的建构过程。本研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洛丽塔服饰亚文化迄今为止所经历的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两个过程,洛丽塔服饰亚文化是如何从小说、电影、动漫等媒介转化为实体性的产品和物品,以及受洛丽塔服饰风格影响的物品又是如何回归并影响媒介的。研究发现在跨域了时间、国籍、文化的界限后,洛丽塔在转化为商品、衍生品的物化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内,角色形象在不同媒介中所呈现的表征是与众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风格形态,不同媒介对洛丽塔服饰亚文化风格和消费者认同,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说和电影中性感、脾气乖张、性格叛逆的洛丽塔角色形象逐渐模糊,优雅甜美、夸张中性等更为多样化的洛丽塔形象开始出现。洛丽塔媒介的物化过程催生了大量商品和衍生品的出现,洛丽塔服饰与商业品牌逐步相结合,与洛丽塔相关的媒介形象变成了物品,在具备传统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化价值。而在洛丽塔服饰“物”的媒介化阶段,生产者从商业角度对洛丽塔服饰的媒介化进行了多维度的拓展,消费者则从生产消费、炫耀消费等角度丰富了洛丽塔服饰的媒介化过程。洛丽塔服饰通过品牌化、符号化、图像化和场景化四个阶段将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完整体系涵盖在内。作为青年亚文化,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发展路径与传统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反抗、收编不同的是:媒介在传统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中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在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中得以改善,借助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过程,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亚”特性或反叛性并不鲜明,“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过程也与传统青年亚文化的路径不尽相同,因此伯明翰学派所认为的媒介会对青年亚文化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即媒介通过贴标签所诱发的“道德恐慌”的过程,这一观点并在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中不具有普适性。与早期青年亚文化提倡的“抵抗”所不同的是,如今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中的“抵抗”更多是侧重于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着装者追求的是内在精神的满足,这与早期的青年亚文化“抵抗”来源于反抗维多利亚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由社会变迁带来的禁忌是截然不同的。此外通过对不同性别消费者的访谈可以发现,女性消费者对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反抗更多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真实自我的认识,她们的认同感来自于对寻找到“本我”的情感满足;而男性消费者的反抗更多来自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认知,他们的认同感来源于穿着洛丽塔服饰后身体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统一。
朱磊[9](2018)在《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不断演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形式;在新兴程度副词出现的同时,原有的程度副词的语法性质也在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功能。在两者的基础上,现代汉语也产生了许多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本文认为,程度副词与中心语构成的组合,有充当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可能。当相关组合只能充当句子成分时,该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语用因素,主观性最强;当该语言现象开始在句法成分出现时,就表明该现象已经逐步开始语法化;当该语言现象能够高频充当句法成分时,就表明新的语言现象已经开始被全社会的语言使用群体所接纳。因此,本文以语言现象从句子成分到句法成分的过渡为主要着眼点,依据语料支持,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采用现象描写与理论解释、定性研究与量化统计、个体研究与对比研究等手段,考察程度副词新形式、新功能,以及有关的新构式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第一章具有总论性质,其余各章是个案分析。上编为第一章至第五章,研究程度副词的新形式,也就是对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机制等进行分析。第一章从总体上对新兴程度副词作出考察,文章认为其发展呈现出绝对化和高量性两大趋势。新兴程度副词在演化前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其副词化的方式是通过转喻或者隐喻,建立起源语义与程度义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动因的诱因则是因表达需要而在其搭配对象或者源成分自身发生的语类、语义、语用方面的变异。第二章对新兴程度副词“狂”的演化动因和机制作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第三章对程度副词性的“超”和动词性的“超”进行了区分,并考察了“超”和“超级”在表程度义时的竞争及其在语言生活中新的发展变化。第四章考察了“爆/暴”在表程度义时的差异,分析了相关成分在状语和补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及其成因。第五章研究了“到哭”的程度副词化状况,并与其他作补语的“到X”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中编为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扩展。第六章总体上考察名词性成分、一般动词,以及状态形容词被程度副词所修饰的情况,探讨出这些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类推途径。第七章对新兴的“很是”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与性状化名词搭配的相关机制。第八章考察程度副词修饰粘宾动词短语“显得+X”被程度副词修饰的表达功用,并对制约是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低频率留存的机制作出相应分析。第九章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了“最”和“很”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并对其成因作出了相关解释。第十章研究“得慌”与状位程度副词叠加的表现和成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其类推后的相关语言现象。下编是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研究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第十一章列举当前语言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分析归纳程度副词在构式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十二章探讨“蛮拼的”的构式化问题,分析该构式的形成原因。第十三章对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作出描写,分析了其成因,对其发展趋势也作出了一定的预测。第十四章对构式“有点(儿)小X”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各个构件的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各个构件与构式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十五章对构式“最美X”进行了分析,并从形式、语义等角度将该构式与类似结构进行的对比研究。全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余论,对本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获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对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陈艳[10](2018)在《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相关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疑问代词构式是指含有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构式,简称为“疑问代词构式”。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构式化、主观化等理论,考察疑问代词构式。文章首先对疑问代词构式作出分类。从形式角度出发,分出实体性构式和图式性构式,以及叠用构式和非叠用构式;从意义角度出发,分出肯定义构式和否定义构式,以及低透明度构式义构式和高透明度构式义构式;从功能角度出发,分出能够独立成句的构式和不能独立成句的构式;从语用功能方面,分出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构式和没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构式。第二章考察意义特异性明显的“否定义疑问代词构式”。否定义构式在疑问代词构式中数量众多,以往构式个案研究成果较多。我们作整体把握:分析否定义的来源,辨析了构式否定与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之间的区别,指出“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说法的不合理性。同时也考察了构式否定义的固化程度,以及否定义构式的识解。第三章考察形式上特点明显的“疑问代词叠用构式”。我们将疑问代词叠用构式的构式义归纳为“以次第扫描方式突显疑问代词所指代对象个体的复现”。叠用构式经常出现在两种语境中:“任指语境”和“转述语境”。在任指语境中,叠用构式能够实现为“叠用任指”用法,但与单独使用的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存在差异;在转述语境中,叠用构式能够实现“叠用模糊指”用法,与单独使用的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也存在不同。第四章考察低意义透明度的“习语性疑问代词构式”。分析了习语性构式的特点及类型。个案考察诘醒构式“哪多哪少”,并将“咱俩谁跟谁啊”与“哪儿跟哪儿啊”两个有共同特点的构式一起考察。第五章从语言变化角度考察疑问代词所在句法结构的构式化。在简要介绍构式化理论相关内容以后,个案主要考察了新兴的主观极性评价构式“没谁了”的构式化和非典型疑问代词“怎么着”的构式化,指出“怎么着”内部是同形异质的,是组合性、整体性及话语标记三种性质在共时平面的共存。
二、深田恭子普通的感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田恭子普通的感觉(论文提纲范文)
(1)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 |
1.5 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 |
2 洛丽塔亚文化的内涵、风格与形成 |
2.1 洛丽塔亚文化的内涵 |
2.2 洛丽塔亚文化的风格类型 |
2.3 洛丽塔亚文化的形成因素 |
3 “lo娘”的自我身份认同 |
3.1 自我发现:洛丽塔文化投射“理想自我” |
3.2 寻求认同:自我意向与他者评价的统一 |
3.3 角色扮演:洛丽塔爱好者的自我呈现 |
4 “lo圈”的群体身份认同 |
4.1 边界划分:我们是“lo娘” |
4.2 群际比较:在差异中寻求认同 |
4.3 群内互动:在互动中强化认同 |
5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问题与引导 |
5.1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主要问题 |
5.2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引导建议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关于情态表现形式的日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1 序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2 先行研究 |
2.1 日本语のモダリティ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2 中国语のモダリティ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3 日中対照研究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4 「ハズダ」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4.1 モダリティとしての「ハズダ」 |
2.4.2 「ハズダ」の日中翻訳 |
2.5 「ワケダ」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5.1 モダリティとしての「ワケダ」 |
2.5.2 「ワケダ」の日中翻訳 |
2.6 「ハズダ」と「ワケダ」の比较研究 |
2.7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 |
3 「ハズダ」の翻訳倾向分析 |
3.1 共起型の翻訳倾向 |
3.2 非共起型の翻訳倾向 |
3.3 「ハズダ」と中国语の対訳関系 |
4 「ワケダ」の翻訳倾向分析 |
4.1 共起型の翻訳倾向 |
4.2 非共起型の翻訳倾向 |
4.3 「ワケダ」と中国语の対訳関系 |
5 「ハズダ/ワケダ」翻訳形式の対比 |
6 结论 |
6.1 本研究の结论 |
6.2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付録 翻訳コーパスについての説明 |
谢辞 |
(4)日剧翻拍剧的本土化改编研究 ——以《上海女子图鉴》对《东京女子图鉴》的本土化改编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问题 |
2 日剧翻拍剧的本土化改编历程 |
2.1 引进日剧的发展历程 |
2.2 改编的1.0 时代:山寨翻拍,形似而神不似 |
2.3 改编的2.0 时代:深度合作,重视本土化创新 |
2.4 近二十年来日剧翻拍剧的整体概况 |
2.5 日剧翻拍剧的本土化改编情况 |
3 《上海女子图鉴》对《东京女子图鉴》的本土化改编 |
3.1 人物形象:难以摆脱的“社会性别” |
3.2 叙事:对“灰姑娘”母题的再解构 |
3.3 主题:对社会不同矛盾的强调 |
3.4 情节:紧扣主题,缺少细节展现 |
3.5 台词:本土化的对白、独白与旁白 |
4 由《上海女子图鉴》看日剧翻拍剧的困境与出路 |
4.1 日剧翻拍剧的困境和焦虑 |
4.2 日剧翻拍剧的改编出路 |
5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贡献 |
5.3 不足与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1Q84》人物形象论 ——以天吾和青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村上春树及其《1Q84》 |
二 《1Q84》的先行研究 |
三 《1Q84》的创作动机 |
第一章 天吾的形象分析 |
第一节 天吾形象概论 |
第二节 天吾的王者气质 |
第三节 天吾与村上春树 |
第二章 青豆的形象分析 |
第一节 青豆形象概论 |
第二节 青豆与深绘里的分身关系 |
第三节 青豆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
第三章 主题思想解读 |
第一节 《1Q84》与《1984》 |
第二节 《1Q84》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洛丽塔(lolita)服饰的亚文化研究 ——结合“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亚文化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传播学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服装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来源 |
一、亚文化的风格、反抗与收编 |
二、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和媒介的物化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追踪对象 |
三、参与式观察 |
四、深度访谈法 |
五、文本分析法 |
第三章 洛丽塔服饰的媒介起源与转化过程 |
第一节 文学媒介的转化 |
一、原着小说《洛丽塔》的文本形象:性格矛盾性 |
二、日本轻小说《下妻物语》的文本形象:认知极端性 |
第二节 电影媒介的转化 |
一、1962版《洛丽塔》电影的视觉塑造 |
二、1997版《洛丽塔》电影的视觉再塑造 |
三、2004年日本电影《下妻物语》角色形象的自我-他者评价 |
第三节 动漫媒介的转化 |
第四节 歌舞剧媒介的转化 |
第五节 视觉乐队媒介的转化 |
第四章 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换位过程——媒介的物化与物的媒介化 |
第一节 媒介的物化 |
一、文学作品中洛丽塔的物化:小说封面 |
二、电影镜头下洛丽塔的物化:电影海报与周边变异 |
三、二次元中洛丽塔的物化:商业品牌的运作 |
第二节 物的媒介化 |
一、生产者的多维扩展 |
二、消费者参与和去专业化 |
第五章 洛丽塔服饰亚文化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生产机制与多元风格 |
一、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生产机制 |
二、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视觉风格 |
第二节 洛丽塔服饰亚文化的收编 |
一、“意识形态收编”:媒介参与和影响 |
二、“商业收编”:主动商业化 |
第三节 洛丽塔服饰风格的反抗与认同 |
一、女性“Lo娘”的认同与反抗心理 |
二、男性“Lo汉”的认同与反抗心理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1962版电影《洛丽塔》视觉形象概览表 |
二、1997版电影《洛丽塔》视觉形象概览表 |
三、访谈提纲 |
四、日本知名洛丽塔服饰品牌的Logo和品牌介绍 |
致谢 |
(9)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回顾 |
0.4 理论依据 |
0.5 研究方法 |
0.6 内容安排 |
0.7 语料说明 |
上编 程度副词新形式的发展和功用 |
第1章 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式 |
1.1 引言 |
1.2 新兴程度副词的绝对化和高量性 |
1.3 对两种趋势的解释 |
1.4 演化的语义类型 |
1.5 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狂”的表达功用及其程度副词化 |
2.1 引言 |
2.2 搭配倾向与句法特征 |
2.3 表达功能与表义倾向 |
2.4 演化进程及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程度副词的特性及其发展的趋势 |
3.1 引言 |
3.2 “超”的语法意义 |
3.3 与词内成分“超”的区分 |
3.4 “超”与“超级”的竞争及其新的发展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和“暴”的差异与趋同 |
4.1 引言 |
4.2 “爆/暴”的表现形式 |
4.3 表现差异 |
4.4 成分选用与结构差异的互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到哭”的副词性质及与其他“到X”的异同 |
5.1 引言 |
5.2 句法分布与搭配对象 |
5.3 语义特征 |
5.4 语义的演化和语形的类推 |
5.5 与“到X”词语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中编 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显现和作用 |
第6章 程度副词功能扩展的途径与特点 |
6.1 引言 |
6.2 新功能的发展路径 |
6.3 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 |
6.4 进一步的类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很是”修饰形容词化名词性成分的特点和成因 |
7.1 引言 |
7.2 “很是”的性质 |
7.3 同形区分 |
7.4 “很是”的成分特点 |
7.5 形成动因和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的功用及留存机制 |
8.1 引言 |
8.2 搭配的差异 |
8.3 表达的功用 |
8.4 留存机制与低频原因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很”与“最”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与原因 |
9.1 引言 |
9.2 程度副词和状态形容词的选取 |
9.3 表现和差异 |
9.4 倾向性差异的成因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状位程度副词与“得慌”的类框式叠加 |
10.1 引言 |
10.2 叠加的语法特点 |
10.3 表义作用 |
10.4 产生机制分析 |
10.5 本章小结 |
下编 含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特性和演化 |
第11章 程度副词在新构式中的表现和作用 |
11.1 引言 |
11.2 构式的理解和划定 |
11.3 相关构式的分析 |
11.4 程度副词在新构式中的作用 |
11.5 本章小结 |
第12章 “蛮拼的”的构式化及其功用 |
12.1 引言 |
12.2 句法的表现 |
12.3 使用的渗透 |
12.4 语义的表达 |
12.5 演化的实现 |
12.6 本章小结 |
第13章 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的功用及其成因 |
13.1 引言 |
13.2 分布倾向与搭配特点 |
13.3 强调方式与语用特点 |
13.4 相近的联系与同形的区分 |
13.5 构式形成与发展趋势 |
13.6 本章小结 |
第14章 委婉程度构式“有点(儿)小X”的特性与演变 |
14.1 引言 |
14.2 构式的句法特性 |
14.3 表义功能 |
14.4 构式的成因与发展 |
14.5 本章小结 |
第15章 “最美X”构式的功用与成因 |
15.1 引言 |
15.2 句法分布和内部构成 |
15.3 构式的表义功能 |
15.4 与“最美的X”的关系 |
15.5 与构式“最丑X”的比较 |
15.6 演化分析 |
1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余论 |
本文的主要观点 |
本文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文所收录的新兴程度副词 |
附录2 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性成分的相关统计 |
附录3 程度副词“很”修饰动词性成分的相关统计 |
附录4 “最”和“很”与BA式状态形容词的搭配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相关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疑问代词研究综述 |
二、疑问代词构式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创新之处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四、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构式的界定与分类 |
第一节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构式的界定 |
一、构式中疑问代词的范围 |
二、关于疑问代词是必有成分的说明 |
第二节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构式的分类 |
一、形式角度的分类 |
二、意义角度的分类 |
三、功能角度的分类 |
四、按疑问代词的类别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否定义疑问代词构式 |
第一节 构式的否定义分析 |
一、否定义疑问代词构式具体内容 |
二、否定义的来源 |
三、否定义的固化程度 |
四、构式否定与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 |
五、常规否定与构式否定 |
第二节 否定义疑问代词构式的识解 |
一、句法表现 |
二、语音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疑问代词叠用构式 |
第一节 疑问代词重叠研究综述 |
一、关于重叠 |
二、疑问代词重叠研究状况述评 |
第二节 疑问代词叠用构式的确定及构式义 |
一、构式命名说明 |
二、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叠用构式的范围 |
三、疑问代词叠用构式的构式义 |
第三节 疑问代词叠用构式的具体运用 |
一、叠用任指 |
二、叠用模糊指 |
第四节 “谁谁”和“谁谁谁” |
一、语义表现 |
二、句法表现 |
三、韵律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习语性疑问代词构式 |
第一节 习语性构式 |
第二节 诘醒构式“哪多哪少” |
一、“哪多哪少”的构式义 |
二、构式义的浮现 |
三、“哪多哪少”的表意特点 |
第三节 “咱俩谁跟谁啊”与“哪儿跟哪儿啊” |
一、构式义分析 |
二、构式义的形成机制 |
三、构式的变体 |
四、与“什么跟什么”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疑问代词所在句法结构的构式化 |
第一节 关于构式化理论 |
第二节 主观极性评价构式“没谁了”的构式化 |
一、构式资格及构式义 |
二、“没谁了”构式化过程 |
三、“没谁了”的句法表现 |
四、促成“没谁了”构式化的其他因素 |
第三节 “怎么着”的构式化 |
一、“怎么着”的性质分析 |
二、三种性质的“怎么着”句法语义分析 |
三、“着”的语音变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要点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深田恭子普通的感觉(论文参考文献)
- [1]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D]. 王谢思齐. 暨南大学, 2020(04)
- [2]关于情态表现形式的日中翻译研究[D]. 苑梦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笔部队”中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的小说与战地报告[J]. 童晓薇. 妇女研究论丛, 2020(01)
- [4]日剧翻拍剧的本土化改编研究 ——以《上海女子图鉴》对《东京女子图鉴》的本土化改编为个案[D]. 贺柳嘉. 暨南大学, 2019(02)
- [5]《1Q84》人物形象论 ——以天吾和青豆为中心[D]. 董葵葵.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我与我的自卑[J]. 闫晗. 文苑, 2019(04)
- [7]少女的青春赞歌[J]. Jason.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19(Z1)
- [8]洛丽塔(lolita)服饰的亚文化研究 ——结合“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D]. 孙舒玮. 深圳大学, 2018(07)
- [9]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D]. 朱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10]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相关构式研究[D]. 陈艳. 黑龙江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