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选粉浓度解读高效转子选粉机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耿鹏浩[1](2020)在《卧式旋风筒对立磨制粉过程的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对比卧式旋风筒和立磨选粉机的颗粒分级效果,对卧式旋风筒作外置预分级设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利用粉磨半工业化试验平台开展试验,调节系统风量、选粉机转速,分析其对颗粒分级效果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系统风量较小、选粉机转速较大时,选粉机对粗、细颗粒的捕集能力均变大,系统风量较大、选粉机转速较小时,则相反。建立可定量分析系统风量、选粉机转速与颗粒分级分离效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其次搭建卧式旋风筒冷模试验平台开展试验。调节卧式筒入口风速、固气比等操作参数及水平筒体直径、水平筒体直筒段长度等结构参数,分析不同工况下颗粒分级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口风速大、固气比小、筒体直径小、筒体长度小的实验组颗粒分级效果越好,对细颗粒的筛分效果越好,但也将尺寸稍大的颗粒带入成品中,切割粒径变大,成品粒径变粗。建立可定量分析卧式筒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与颗粒分级分离效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分析二者在颗粒分级效果方面的差异,对卧式旋风筒作外置预分级设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崔航科[2](2020)在《水泥联合粉磨球磨机系统数据驱动优化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粉磨过程是对水泥熟料、混合材料等物料进行粉碎,以使其颗粒大小、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是水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水泥粉磨过程普遍采用由辊压机系统与球磨机系统组成的联合粉磨生产工艺,球磨机系统在其中承担着大部分的粉磨任务。球磨机系统的运行指标水泥粒度与球磨机负荷直接制约着水泥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球磨机系统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工况变化等综合复杂特性,具有相当的控制难度,实现球磨机系统的优化控制对于稳定水泥质量、提高水泥厂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化工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开展水泥联合粉磨球磨机系统数据驱动优化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球磨机负荷受球磨机工作特性限制难以直接仪表检测问题,在影响因素和运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用软测量方法实现球磨机负荷在线检测。通过工艺机理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确定以球磨机电流、回粉量和出磨提升机电流作为辅助变量,采用自编码-随机权神经网络建立了球磨机负荷的非线性自回归(NARX)模型。仿真验证显现了该模型与球磨机负荷的动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为后续球磨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2)针对球磨机系统难以建立准确机理模型的问题,研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球磨机系统建模方法。在分析球磨机系统运行指标(水泥粒度、球磨机负荷)和控制参数(选粉机转速、循环风机转速及主排风机转速)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递归神经网络建立其数据驱动模型,并通过数据仿真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3)设计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球磨机系统的运行优化控制方法,包括回路设定值优化跟踪控制、多模型自适应控制以及待入磨物料量控制。回路设定值优化跟踪控制以将水泥粒度与球磨机负荷控制在期望范围内并尽量逼近期望值为目标,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以(2)中建立的数据驱动模型作为模型网络,利用水泥粒度、球磨机负荷期望值己知的条件,在线给出球磨机系统控制回路的设定值,以算法中的评价网络和执行网络求解最优控制律,使回路输出值快速跟踪至设定值;为了应对球磨机系统的工况切换问题,基于多模型控制思想设计了加权自适应动态规划(ADP)控制器,建立多个子模型以覆盖系统工况,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和评价函数监视球磨机系统工况,设计加权函数决定子控制器权重;待入磨物料量控制作为前两种方法的补充,以稳定进入球磨机的物料量为目标,设计基于即时学习的自适应PID控制器对稳流仓仓位进行控制,间接实现控制目标。(4)依托Visual Studio平台,使用C#语言开发了球磨机系统优化控制软件,基于SQL Server建立软件配套数据库,使用OPC技术实现软件与现场DCS系统、在线粒度检测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将优化控制软件应用于某水泥厂水泥粉磨生产,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用性。
刘文欢[3](2020)在《基于颗粒阻尼的低振动立磨减振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立磨是集烘干、粉磨、选粉、输送于一体的高效粉磨装备,在能源、冶金、电力,尤其是水泥建材行业应用广泛,具有粉磨效率高、能耗低、烘干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但其在粉磨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冲击振动,对磨辊、磨盘、行星减速机等关键部件造成极大的损害,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企业经济效益。本文以自主研发的?3.6m水泥矿渣立磨为研究对象,从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两方面系统分析颗粒阻尼耗能减振机理,建立阻尼颗粒碰撞耗能模型;在结构和受力合理性的基础上开发了两种类型的减振装置;建立了装有颗粒阻尼的立磨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研究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开发了水泥矿渣立磨的工业化减振装置,分析了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和对立磨主要生产运行参数的影响。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单一粒径颗粒阻尼和混合颗粒阻尼的减振耗能效果优劣的问题,确定了表征颗粒阻尼碰撞的能耗因子计算方法,建立了碰撞系统的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因素(粒径、碰撞速度、材质属性等)对单一粒径两阻尼颗粒碰撞和混合颗粒碰撞的能耗因子的影响规律,并进行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混合颗粒阻尼的能耗因子要大于单一粒径颗粒阻尼,且混合颗粒阻尼中小颗粒的粒径越小,碰撞时消耗的能量越多,耗能效果越好,减振效果越显着;小颗粒的屈服极限越小,碰撞时消耗的能量越多,耗能效果越好;随着颗粒碰撞速度的增大,能耗因子不断增大。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阻尼随着颗粒填充率的增加而增加,对系统的减振效果也随之增大。相同条件下,混合颗粒阻尼的减振效果要优于单一粒径颗粒阻尼减振效果,验证了混合颗粒减振耗能模型的正确性。(2)为分析颗粒阻尼减振装置对系统结构强度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立磨本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结构和位置合理的减振装置,对系统关键部件进行静力学特性分析,获得其受力分布情况,并在ANSYS中分析了摇臂、磨辊、立柱、磨盘、壳体、减振装置等的静力学特性,满足系统结构的力学性能要求。(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装有颗粒阻尼减振装置的立磨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用ANSYS和MATLAB软件对低振动立磨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随着阻尼颗粒填充率的增加,减振阻尼逐步增加,系统整体减振效果也不断增大,且在系统一阶固有频率f1(16.7Hz)处的减振效果明显高于二阶固有频率f2(30.9Hz)处的减振效果。减振装置的阻尼颗粒填充率为70%80%时,减振装置对立磨粉磨系统m1和立磨非粉磨系统m2的减振效果均超过了40%,系统整体减振效果接近50%。(4)工业化试验研究表明:立磨粉磨矿渣过程中最主要的能量分布在低频段(030Hz),主频率(19Hz左右)也位于低频段,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f1(16.7Hz)与主频率较为接近,主磨辊的振动是立磨产生非稳态随机振动的最主要原因。为降低立磨整体的振动,应以降低磨辊工作时的振动为主。三种安装位置不同的立磨系统中,内锥腔体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最优,使粉磨时的振源——主磨辊的纵向振动烈度分别降低16.04%和41.62%,立磨中壳体的纵向振动降低25.62%,横向振动降低13.83%。相同工况下,安装内锥腔体减振装置的低振动立磨运行参数是最优的,平均台时产量比普通立磨提高2.07t/h,增产率为4.86%;单位产品平均电耗降低2.20kWh/t,降低率为4.36%;产品平均细度提高523m2/kg。(5)应用低振动立磨大规模制备钢渣耐磨集料时,设备运行稳定可靠,系统单位电耗比普通立磨降低2.86 kWh/t,磨机两个主辊的振动分别降低18.29%,26.62%。制备的钢渣沥青透水混合料各项指标均优于《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的规定值,并且优于相同级配的石灰岩透水沥青混合料。红外光谱和动态剪切流变仪分析结果表明,钢渣沥青透水混合料中没有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采用低振动水泥立磨制备的钢渣耐磨集料是性能优良的惰性沥青混合料集料。
董汉政[4](2019)在《O-SEPA选粉机转子叶片与导风叶片对内部流场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粉机是材料研磨作业中的关键设备,选粉机的发展经历了离心式、旋风式和涡流式三个阶段。O-SEPA选粉机因其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分级性能好和选粉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材、电力、化工和医药等多个领域。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选粉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分析了风速风量、喂料浓度、选粉浓度和转子转速等操作条件对选粉机选粉性能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分级粒径、功率、产量的计算方法。随后通过分析各种网格类型、湍流模型、离散方程和压力插补格式等的优缺点,研究出适用于O-SEPA选粉机流场模拟的参数设置方法。本文从转子叶片和导风叶片着手,分析它们的数目和安装角度等参数对选粉机的流场特性产生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对O-SEPAN-1000型选粉机的流场特性进行了模拟运算与分析。首先对O-SEPA选粉机在现实运转条件下的三维流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模拟结果表明符合实际工况下选粉机的运行情况,本文选取的模拟方法是可行的。然后模拟分析了选粉机在不同转子叶片数目与偏转角度下的流场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当叶片数较少时,转子叶片间会出现反涡旋,随着转子叶片数目的增加反涡旋会越来越小,转子叶片的数目越多流场越稳定,在模拟对比实验中,选粉机最佳转子叶片数目是60片,当数目再增加时分级区会出现速度波动,转子外缘出现小涡旋不利于粉体分级。当转子叶片为负偏转角度时,叶片间有明显的涡旋和方向偏转情况,转子叶片的最佳偏转角度在0°到10°之间,此时速度和压力分布相对均匀,分级流场较为稳定,有利于粉体分级,若偏转角度继续增大,叶片间的速度梯度过大,不利于粉体分级。最后模拟分析了选粉机在不同导风叶片数目与偏转角度下的流场特性,模拟结果表明:较多的导风叶片数目能提高导流效果,使流场稳定,在模拟对比实验中选粉机最佳导风叶片数目是60片,此时环形区域和导风叶片周围区域的速度和压力分布相对均匀,分级流场较为稳定,有利于物料分级,当叶片数目再增加时通过叶片间的风速降低,不利于粉体分级。导风叶片的最佳偏转角度在10°到20°之间,偏转角度增大,分级区的速度会降低,偏转角度减小则起不到应有的导流作用。
于永杰[5](2019)在《基于气固两相流的立磨整机流场及分级筛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水泥工业及其他非金属矿行业中,立磨相较于其它粉磨设备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对立磨整机流场以及分级筛选性能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应用CFD技术,以立磨整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立磨流场网格划分方法及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全面研究立磨整机气固两相流场及分级筛选性能。具体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针对工业级HRM1700X试验立磨,建立了适合该工况的气固双向耦合计算模型。离散相与连续相之间进行能量、动量和质量的交换来实现气固双向耦合。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模型;离散格式采用QUICK格式;压力插补格式采用PRESTO!格式;压力速度耦合格式采用SIMPLEC算法;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中的DPM模型模拟颗粒运动及分级筛选过程;采用多参考坐标系模型(MRF)模拟选粉机动叶片区域转动过程。根据立磨设计参数,建立立磨整机三维模型,通过Spaceclaim抽取立磨整机内流场模型。利用ICEM CFD对立磨流场进行混合网格划分,根据实际工况设置在Fluent中设置边界条件。首先对立磨空载时,磨机内的气相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然后再加载物料颗粒,对磨内气固两相流速度场、压力场和离散相分布做了详细分析;最后将模拟计算结果与桐乡巨石公司试验立磨生产数据对比,验证所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对立磨工况的适用性。通过改变立磨工艺参数以及结构参数,达到优化立磨流场分布、提高分级筛选性能的目的。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立磨整机压损、风环磨辊区域压损以及选粉机区域压损随风量增大而增大,最优系统风量为50000m3/h;动叶片转速增加,分级粒径不断减小,选粉机区域压损不断增大,最优动叶片转速为200r/min;LV型动叶片分级环区域气流具有更大的径向速度,具有最小的选粉机区域压损1216Pa及最高的分级效率;随着动叶片数量的增多,颗粒分级粒径不断缩小,为了提高成品质量可选用150片动叶片;选粉机上壳体倾斜角度为65°时,粒径小于45μm含量最高,气流具有较大的径向速度,保证了选粉机竖直方向上气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更加有利于颗粒分级筛选。根据所应用计算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可以研究立磨整机流场、优化分级筛选性能,为立磨节能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董文月[6](2016)在《辊磨机流场数值模拟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水泥工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发展。辊磨机等水泥粉磨设备是水泥生产的关键设备,但由于辊磨机存在设备庞大、开发周期长且制造费用高等不利因素,目前关于其研究还大多局限于结构方面的研究,对其实际生产时的内部规律等缺乏全面的掌握,导致实际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辊磨机的许多优点,所以研究和提出辊磨机流场特性分析方法,为设计开发辊磨机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本文阐述了辊磨机流场分析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建立辊磨机内部流场的三维模型,保留风环、选粉机和磨辊等重要结构。进行混合网格划分,生成网格文件。在Fluent选择相应分析模型,定义边界条件后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收敛计算文件并后处理,分析辊磨机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特性,从而达到从结构和工作状况上全面掌握辊磨机的工作规律。(2)研究得出辊磨机内部为强旋三维湍流流场,流场中存在多处局部涡流;流场中风环处和选粉机转笼内的压力损失较大,因此选粉机的结构、转子转速和系统进风量是辊磨机节能改造的关键。(3)通过对比不同选粉机分级环间距、选粉机壳体倾斜角度、导风叶片安装角度、转子转速和系统进风量对辊磨机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涡流现象的产生和消除,得出合适的相关参数,对降低系统压力损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实际的工程应用,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资料,结合实际的工艺参数,提出了一套针对辊磨机流场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分析了辊磨机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其内部流场的影响,对指导实际生产有重要价值。
李瑞鹏,李绍铭[7](2016)在《矿渣微粉系统中大型立磨选粉机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大型立磨是矿渣微粉生产中的主要装置,集细磨、筛选、烘干、物料传送、选粉、收集等工序于一体。选粉机是用来将大型立磨碾碎的粉体进行分选的设备,主要对水泥生料、废料矿渣等进行粉磨和分选,是与大型立磨密切相关的一种分选装置。重点对选粉机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选粉机产品产量和产品细度的因素,并根据颗粒流体力学分级理论知识,推导出了关于选粉机产品产量和产品细度的计算表达式。
李征宇[8](2013)在《选粉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上)》文中认为系统回顾选粉机的发展历史,介绍不同选粉机的用途及特点。指出目前应用在水泥生产线的主力机型是第三代选粉机,粉磨加工工艺系统各有所长,结构形式也不断创新,已能满足水泥行业大型化的生产需要。选粉机还可以拓展应用至非金属材料超细加工等行业,亟待解决的是开发和生产大型超细分级机。
侯晓洪[9](2013)在《立磨腔内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磨采用料床机理粉磨物料,集磨碎、烘干和分级于一体,其结构紧凑、流程简单、电耗低,是一种高效的粉磨设备,现已经广泛应用于水泥工业。在立磨工作过程中,粉体颗粒的输运和分离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立磨的工作效率。掌握立磨腔内流场分布规律以及粉体颗粒分离原理,并寻求更合理的腔内关键结构部件的几何参数,对提高立磨粉磨系统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基于有限体积法计算离散计算区域,建立控制方程组,多相流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模型(LagrangianMultiphasemodel),选粉机的旋转区域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Multiplereferenceframe,MRF),湍流模型采用Realizablek-ε二方程模型,这些数学模型结合在一起,完成对立磨腔内流场的计算。立磨腔内磨辊区域的流体运动主要由突扩运动、边界层分离和绕流运动耦合而成。气体由风环喷出形成射流,在磨辊轴下半部与磨辊背面的空间形成涡流区。射流绕过磨辊轴后,在磨辊上部和灰斗之间的区域内形成涡流区;在无磨辊区域,射流和磨盘与灰斗之间形成大的涡流区,这两个涡流区域接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绕灰斗的环形纵向涡流。固体颗粒在磨腔内气体的夹带下,受重力场的影响,有很强离散性,但涡流区的存在加强了气固两相之间的耦合,有助于固体颗粒的初步分级。在选粉区域主要呈现出沿顺时针的强制涡旋流,在出风口的影响下,产生弯管效应,导致流场分布为非轴对称性,在导风叶片间产生局部二次涡流,导风叶片的安装角度应随位置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通过对立磨腔内流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部分关键结构部件风环进行结构优化:风环调风板气体的入磨角度α=30°时,能拉长涡流区的区域,加强了气固两相的耦合,有利于使气固两相流更易进入选粉区;风环导风锥β=30°时,能减少大的涡流区的形成,有利于粉体颗粒在立磨腔内实现初步分级,同时压差损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为最佳选择。调整导风叶片的径向夹角γ能调节选粉区域内的速度场分布。经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导风叶片径向夹角γ沿圆周方向应随位置不同有所改变,这样能消除叶片间的二次流,能有效的避免由于出口带来的弯管效应对选粉区域速度不均的现象。
范增晓[10](2012)在《导向叶片结构对O-SEPA选粉机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粉机作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分选设备,在环保产业、可持续工业、矿产品采集开发、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产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选粉机也经过了不同阶段的改造革新,分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O-SEPA选粉机是涡流式选粉机的典型代表,在水泥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它的特点是:分级特性好、分级精度高、设置简单、经济高效。O-SEPA选粉机作为粉磨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工作过程中及时地将从磨机中产出的物料吸进自己腔内进行分选,将标准外的粗粉重新送回磨机,避免了细粉排不出,粗粉磨不细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了圈流粉磨系统的产量,降低了耗费比。O-SEPA选粉机由于内部结构的多变性,流场显得相对复杂,而内部流场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到粉体颗粒在选粉机内部的运动情况。O-SEPA选粉机分级能力的好坏也取决于其内部流场的稳定性等特性。导向叶片是O-SEPA选粉机的重要构件,它的结构和各项参数对O-SEPA选粉机的流场有重大影响。因而为了提高选粉机分选性能,就必须找到导向叶片对O-SEPA选粉机内部流场的影响规律。本文以CFD(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以CFD流体模拟软件FLUENT为研究工具,对安装不同结构不同工艺参数的导向叶片的O-SEPA选粉机进行了工作条件下的三维模拟仿真。首先,通过对不同导向叶片设置角度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了导向叶片最优设置角度为15度左右。其次对拥有不同导向叶片片数的模型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显示在保证流场稳定性的前提下,导向叶片较多为宜。再次,对不同导向叶片形状的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得出迎风面倾斜的导向叶片对选粉机性能的提升是有利的。最后,分析了加装导向叶片隔板对选粉机性能的影响,计算数据表明加装导向叶片隔板对选粉机内部流场的导流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对选粉机内部流场的稳定性有所损害。通过对所有计算数据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出了导向叶片对O-SEPA选粉机内部流场的影响规律,这为后人对O-SEPA选粉机的结构改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二、从选粉浓度解读高效转子选粉机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选粉浓度解读高效转子选粉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卧式旋风筒对立磨制粉过程的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由来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颗粒分级概述 |
2.1.1 重力沉降式 |
2.1.2 惯性式 |
2.1.3 离心式 |
2.2 选粉机的发展过程 |
2.3 轮式选粉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1 选粉机结构 |
2.3.2 选粉机工作原理 |
2.3.3 选粉机性能评价指标 |
2.4 卧式旋风筒的应用及工作原理 |
2.4.1 卧式旋风筒的应用 |
2.4.2 卧式旋风筒的流场规律 |
2.4.3 卧式旋风筒颗粒分级原理 |
2.4.4 旋风筒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3章 选粉机性能试验及颗粒分级过程的数学建模 |
3.1 颗粒分级过程数学建模 |
3.1.1 数学模型推导 |
3.1.2 数学模型评价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平台 |
3.2.2 试验方案 |
3.2.3 试验原料 |
3.2.4 选粉机结构尺寸 |
3.2.5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3.2.6 粒度分析方法 |
3.3 试验数据分析 |
3.3.1 颗粒分级分离效率分析 |
3.3.2 电耗分析 |
3.4 模型参数拟合 |
3.5 小结 |
第4章 卧式筒性能试验及颗粒分级过程的数学建模 |
4.1 颗粒分级过程数学建模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平台 |
4.2.2 试验方案 |
4.2.3 试验原料 |
4.2.4 卧式筒结构尺寸设计 |
4.2.5 试验过程数据采集 |
4.3 数据分析 |
4.3.1 前期试验结果分析 |
4.3.2 操作参数变化工况结果分析 |
4.3.3 卧式筒水平筒体直径变化工况结果分析 |
4.3.4 水平筒体直筒段长度变化工况结果分析 |
4.4 模型参数拟合 |
4.5 卧式筒作外置预分级设备的可行性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水泥联合粉磨球磨机系统数据驱动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水泥粉磨工艺研究现状 |
1.2.2 球磨机负荷软测量研究现状 |
1.2.3 球磨机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4 球磨机系统控制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难点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泥联合粉磨工艺与指标分析 |
2.1 水泥联合粉磨工艺分析 |
2.1.1 工艺流程与关键设备 |
2.1.2 水泥粒度检测 |
2.2 球磨机系统运行指标分析 |
2.2.1 球磨机负荷 |
2.2.2 水泥粒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球磨机负荷软测量与球磨机系统建模 |
3.1 球磨机负荷软测量 |
3.1.1 辅助变量选取 |
3.1.2 数据预处理 |
3.1.3 球磨机负荷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3.1.4 仿真验证 |
3.2 球磨机系统建模 |
3.2.1 球磨机系统数据驱动建模 |
3.2.2 仿真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球磨机系统运行优化控制 |
4.1 引言 |
4.2 球磨机系统回路设定值优化跟踪控制 |
4.2.1 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 |
4.2.2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回路设定值优化跟踪控制 |
4.2.3 仿真验证 |
4.3 基于工况的球磨机系统多模型自适应控制 |
4.3.1 球磨机系统工况划分 |
4.3.2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球磨机系统工况识别 |
4.3.3 多模型ADP控制器设计 |
4.3.4 仿真验证 |
4.4 基于即时学习的待入磨物料量控制 |
4.4.1 局部等效模型的建立 |
4.4.2 基于即时学习的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4.4.3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球磨机系统优化控制软件设计与工程应用 |
5.1 工程应用平台架构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优化控制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5.3.1 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
5.3.2 软件功能模块开发 |
5.4 工程应用 |
5.4.1 优化控制软件实现 |
5.4.2 控制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颗粒阻尼的低振动立磨减振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压辊式立磨发展现状 |
1.2.2 立磨振动研究现状 |
1.2.3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颗粒阻尼减振技术 |
1.2.5 动力吸振技术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颗粒阻尼碰撞耗能机理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
2.1 阻尼颗粒基本特征 |
2.1.1 阻尼颗粒的静态性质 |
2.1.2 阻尼颗粒的振动特性 |
2.2 颗粒阻尼碰撞过程耗能分析 |
2.3 等粒径两阻尼颗粒碰撞耗能机理仿真研究 |
2.3.1 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参数设置 |
2.3.2 等粒径两阻尼颗粒碰撞耗能仿真分析 |
2.3.3 颗粒参数对碰撞耗能的影响 |
2.4 等粒径两阻尼颗粒夹击小颗粒的耗能机理仿真研究 |
2.4.1 粒径比的影响 |
2.4.2 材料属性的影响 |
2.4.3 两种碰撞模型耗能效果对比 |
2.5 颗粒阻尼减振的试验研究 |
2.5.1 试验平台及设备 |
2.5.2 试验内容、颗粒阻尼测试原理和减振效果评估方法 |
2.5.3 单一填充粒径10mm的阻尼颗粒 |
2.5.4 单一填充粒径12mm的阻尼颗粒 |
2.5.5 粒径10mm和12mm阻尼颗粒混合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3 立磨颗粒阻尼减振装置的开发及关键部件静力学分析 |
3.1 立磨减振装置的结构设计 |
3.1.1 立磨内锥腔体减振装置的结构设计 |
3.1.2 立磨外部壳体减振装置的结构设计 |
3.2 安装减振装置的立磨粉磨系统静力学分析 |
3.2.1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2.2 施加载荷与添加约束 |
3.2.3 粉磨系统部件静力学计算分析 |
3.3 安装减振装置的立磨非粉磨系统静力学分析 |
3.3.1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3.2 施加载荷与添加约束 |
3.3.3 壳体-内锥-减振装置系统静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颗粒阻尼的立磨减振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
4.1 立磨减振动力学微分方程 |
4.2 立磨刚度K_1、K_2的求解分析 |
4.2.1 立磨有限元模型、载荷、边界条件 |
4.2.2 立磨整体静刚度k分析 |
4.2.3 立磨上部壳体静刚度k_2分析 |
4.3 低振动立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
4.4 基于ANSYS的立磨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立磨颗粒阻尼减振装置的工业化应用研究 |
5.1 立磨减振装置的工业化试验方案 |
5.1.1 试验工况及测试方案 |
5.1.2 测试仪器和测点布置 |
5.1.3 立磨工业减振装置的布置 |
5.2 立磨系统振动能量分布 |
5.2.1 各通道的相关性分析和谱分析 |
5.2.2 分析总结 |
5.3 立磨减振装置工业化应用效果分析 |
5.3.1 加内锥腔体减振装置的振动分析 |
5.3.2 加内锥和外壳体减振装置的振动分析 |
5.3.3 加外壳体减振装置的振动分析 |
5.3.4 未加减振装置的振动分析 |
5.3.5 不同类型减振装置对各测点的减振效果分析 |
5.3.6 不同投料量对内锥腔体减振装置减振效果的影响 |
5.4 不同减振装置对立磨产量、粉磨电耗、产品细度的影响 |
5.4.1 减振装置对立磨台时产量的影响分析 |
5.4.2 减振装置对立磨单位产品电耗的影响分析 |
5.4.3 减振装置对立磨产品细度的影响分析 |
5.5 工业化试验结果和仿真模拟结果对比 |
5.6 低振动立磨应用于生产钢渣集料制备沥青透水混合料 |
5.6.1 冶金钢渣作集料制备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必要性 |
5.6.2 低振动立磨制备钢渣耐磨集料生产沥青透水混合料 |
5.6.3 钢渣耐磨集料在沥青透水混合料中的稳定性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4)O-SEPA选粉机转子叶片与导风叶片对内部流场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粉机的发展与简介 |
1.2 粉体分级概述 |
1.3 选粉机流场模拟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O-SEPA选粉机性能分析和计算 |
2.1 选粉机分选能力影响因素 |
2.2 O-SEPA选粉机分级性能评价指标 |
2.3 O-SEPA选粉机产品细度调节 |
2.4 O-SEPA选粉机的产量计算 |
2.5 选粉机分级粒径的计算 |
2.6 选粉机的所需功率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3 O-SEPA选粉机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3.1 选粉机模型的建立 |
3.2 网格的划分 |
3.3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 |
3.4 边界条件设置 |
3.5 求解器的参数设定及运算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1 选粉机流场模拟的可靠性验证 |
4.2 转子叶片数目对选粉机特性的影响 |
4.3 转子叶片偏转角度对选粉机特性的影响 |
4.4 导风叶片数目对选粉机特性的影响 |
4.5 导风叶片安装角度对选粉机特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气固两相流的立磨整机流场及分级筛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立磨发展状况 |
1.3 立磨流场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立磨流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立磨工作原理及分级筛选主要性能参数 |
2.1 立磨工作原理 |
2.2 立磨选粉机分级筛选原理 |
2.3 颗粒分级筛选主要性能参数 |
2.3.1 分级粒径 |
2.3.2 分级精度 |
2.3.3 部分分级效率及分级效率 |
2.3.4 选粉效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立磨流场基本守恒方程及计算模型 |
3.1 CFD技术简介 |
3.2 多相流模型 |
3.3 基本守恒方程 |
3.3.1 质量守恒方程 |
3.3.2 动量守恒方程 |
3.4 湍流模型选择 |
3.5 离散格式 |
3.6 压力差补格式 |
3.7 压力速度耦合格式 |
3.8 动叶片区域计算模型 |
3.9 离散相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3.9.1 颗粒运动控制方程 |
3.9.2 随机轨道模型控制方程 |
3.9.3 连续相与离散相相互作用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及验证 |
4.1 立磨流场几何模型建立 |
4.2 立磨流场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
4.3 边界条件设置 |
4.3.1 物料的物理属性与粒径分布 |
4.3.2 立磨空载时气相边界条件 |
4.3.3 立磨加载时气固两相边界条件 |
4.4 立磨空载时气相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4.4.1 速度场分析 |
4.4.2 压力场分析 |
4.5 立磨加载时气固两相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4.5.1 气相速度场分析 |
4.5.2 气相压力场分析 |
4.5.3 离散相分析 |
4.6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艺参数和结构参数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1 工艺参数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1.1 系统风量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1.2 动叶片转速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 结构参数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1 动叶片形状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1.1 动叶片形状选择 |
5.2.1.2 动叶片形状对立磨流场的影响 |
5.2.1.3 动叶片形状对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2 动叶片数量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2.1 动叶片数量选择 |
5.2.2.2 动叶片数量对立磨流场的影响 |
5.2.2.3 动叶片数量对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3 上壳体倾斜角度对立磨流场和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2.3.1 上壳体倾斜角度选择 |
5.2.3.2 上壳体倾斜角度对立磨流场的影响 |
5.2.3.3 上壳体倾斜角度对分级筛选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辊磨机流场数值模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辊磨机流场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FD技术在流体领域的应用 |
1.2.2 辊磨机流场研究现状 |
1.2.3 辊磨机流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辊磨机工作原理与主要参数 |
2.1 辊磨机工作原理 |
2.2 离心分级原理 |
2.3 辊磨机关键部件 |
2.3.1 辊磨装置 |
2.3.2 选粉装置 |
2.4 辊磨机主要参数 |
2.4.1 磨盘转速 |
2.4.2 辊磨机设计产量 |
2.4.3 切割粒径和分级精度 |
2.4.4 选粉效率和循环负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辊磨机数值模拟方法 |
3.1 辊磨机流场几何建模 |
3.2 辊磨机流场模型网格划分 |
3.3 辊磨机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
3.3.1 数值计算软件Fluent |
3.3.2 辊磨机流场数学模型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辊磨机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1 速度场分析 |
4.2 压力场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流场的影响 |
5.1 结构参数对流场的影响 |
5.1.1 分级环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
5.1.2 选粉机壳体倾斜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
5.1.3 导风叶片安装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
5.2 操作参数对流场的影响 |
5.2.1 转子转速对流场的影响 |
5.2.2 系统进风量对流场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矿渣微粉系统中大型立磨选粉机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立磨工艺流程介绍 |
2 影响产品产量和产品细度的因素 |
2.1 喂料浓度和选粉浓度 |
2.2 转子转速 |
3 选粉机设计分析和计算 |
3.1 颗粒流体力学分级的基本概念 |
3.2 分离粒度的计算和分析 |
3.3 选粉机的产量计算 |
4 总结 |
(8)选粉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上)(论文提纲范文)
1 分选设备的基本概念 |
2 选粉机的发展过程 |
2.1 离心式选粉机 (第一代选粉机) |
2.2 旋风式选粉机 (第二代选粉机) |
2.3 笼型选粉机 (第三代选粉机) |
2.4 智能型选粉机 (第四代选粉机) |
3 国内外选粉机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
3.1 LDC型选粉机 |
3.2 LV型选粉机 |
3.3 Sepax改进型选粉机 |
3.4 SKS型选粉机 |
3.5 SEPOL改进型选粉机 |
(9)立磨腔内流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工程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气固两相流理论在粉体工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1.2.1 实验研究 |
1.2.2 理论分析 |
1.2.3 数值模拟 |
1.3 立磨腔内流场数值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立磨腔内流场初步理论分析 |
2.1 立磨腔内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立磨腔内关键部件对腔内流体场的影响 |
2.2.1 挡料圈 |
2.2.2 风环 |
2.2.3 灰斗 |
2.2.4 选粉机 |
2.3 立磨腔内流场数值计算基本控制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立磨腔内流场计算的数学模型及计算区域建模 |
3.1 STARCCM+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简介 |
3.2 数学模型 |
3.2.1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
3.2.2 流场数值计算的方法 |
3.2.3 湍流模型 |
3.2.4 气固两相流模型 |
3.2.5 旋转区域模型 |
3.2.6 粉体粒径分布模型 |
3.3 计算区域建模 |
3.3.1 立磨结构参数 |
3.3.2 立磨腔内网格模型 |
3.3.3 边界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立磨腔内流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1 立磨腔内局部流场分析 |
4.1.1 单相流 |
4.1.2 气固两相流 |
4.2 立磨整机腔内流场分析 |
4.2.1 单相流 |
4.2.2 气固两相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立磨腔内关键结构部件优化设计 |
5.1 风环结构优化 |
5.1.1 调风板安装角度优化 |
5.1.2 导风锥角度设计优化 |
5.2 选粉机导风叶片结构优化 |
5.2.1 导风叶片结构优化的粉体动力学依据 |
5.2.2 基于数值模拟的导风叶片结构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导向叶片结构对O-SEPA选粉机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级 |
1.1.1 分级的概念 |
1.1.2 分级的种类 |
1.2 空气分级机 |
1.2.1 空气分级机的利用 |
1.2.2 空气分级机分类 |
1.3 分级机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选粉机发展历程简介 |
2.1 水泥选粉机的发展阶段和分类 |
2.2 通过式选粉机 |
2.2.1 结构 |
2.2.2 工作原理 |
2.3 离心式选粉机 |
2.4 旋风式选粉机 |
2.5 O-SEPA 选粉机 |
2.5.1 O-SEPA 选粉机的结构 |
2.5.2 O-SEPA 选粉机的工作原理 |
2.5.3 O-SEPA 选粉机性能应用 |
2.5.4 分级性能指标 |
2.5.5 开流和圈流粉磨系统中的应用 |
2.5.6 规格选择和生产能力计算 |
2.5.7 影响O-SEPA 选粉机分级性能的操作条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D 技术的应用 |
3.1 CFD 简介 |
3.2 CFD 的实现 |
3.2.1 CFD 控制方程 |
3.2.2 湍流模型 |
3.2.3 可动区域模型 |
3.3 控制方程的离散 |
3.3.1 有限差分法 |
3.3.2 有限元法 |
3.3.3 有限分析法 |
3.3.4 有限体积法 |
3.4 数值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及参数设定 |
4.1 模型的建立 |
4.1.1 物理模型 |
4.1.2 数学模型 |
4.1.3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
4.2 湍流模型选择 |
4.3 边界条件设定 |
4.3.1 入口设定 |
4.3.2 出口设定 |
4.3.3 多重参考模型(MRF)的设置 |
4.3.4 整个求解器参数的设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向叶片的仿真计算数据分析 |
5.1 概述 |
5.2 标准型的数值模拟 |
5.2.1 标准模型介绍 |
5.2.2 标准型选粉机内部流场分布 |
5.2.3 压力及速度分布 |
5.2.4 主分级区的流场分析 |
5.2.5 转子叶片区域及转笼内部流场分析 |
5.3 导向叶片的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
5.3.1 对比模型介绍 |
5.3.2 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5.4 导向叶片的片数对流场的影响 |
5.4.1 对比模型介绍 |
5.4.2 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5.5 导向叶片形状对流场的影响 |
5.5.1 对比模型介绍 |
5.5.2 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5.6 导向叶片隔板对流场的影响 |
5.6.1 对比模型介绍 |
5.6.2 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课题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从选粉浓度解读高效转子选粉机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卧式旋风筒对立磨制粉过程的性能优化[D]. 耿鹏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水泥联合粉磨球磨机系统数据驱动优化控制[D]. 崔航科. 济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颗粒阻尼的低振动立磨减振机理与应用研究[D]. 刘文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O-SEPA选粉机转子叶片与导风叶片对内部流场的影响分析[D]. 董汉政.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基于气固两相流的立磨整机流场及分级筛选性能研究[D]. 于永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辊磨机流场数值模拟与研究[D]. 董文月.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7]矿渣微粉系统中大型立磨选粉机的研究与设计[J]. 李瑞鹏,李绍铭. 科技与创新, 2016(04)
- [8]选粉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上)[J]. 李征宇. 中国水泥, 2013(10)
- [9]立磨腔内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 侯晓洪.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10]导向叶片结构对O-SEPA选粉机内部流场特性的影响[D]. 范增晓. 江南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