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行板层巩膜瓣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眼部化学伤临床及免疫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玲,高明宏,陈颖欣[1](2020)在《生物工程角膜与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寻找替代角膜供体的材料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生物工程角膜和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44例(44眼),随机分2组:生物工程角膜组(n=22)采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人供体角膜组(n=22)采用人供体角膜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感染控制率、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上皮化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试验已通过北部战区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2018)05号]。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感染控制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91%,91%,P>0.05);②两组术后视力随时间延长逐渐改善,人供体角膜组术后12个月的矫正视力视力优于生物工程角膜组(P <0.05);③人供体角膜组术后1,3,6个月的角膜植片透明度优于生物工程角膜组(P <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角膜植片透明度无差异(P> 0.05);④两组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6.6±2.0),(6.7±1.9) d,P> 0.05];⑤两组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植片排斥反应、新血管长入、原病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生物工程角膜组角膜植片溶解发生率高于人供体角膜组(32%,8%,P <0.05);⑥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工程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显着、安全性高、预后较好。因此在无人供体角膜的情况下,生物角膜可作为板层角膜移植的材料用于治疗真菌性角膜溃。
赵健[2](2011)在《21例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相关的因素以及比较几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1例(28眼)的患者年龄、性别、溃疡浸润深度、溃疡浸润范围、溃疡穿孔、免疫学检查的情况,以及单纯药物、非角膜移植手术+药物、角膜移植手术+药物的3个治疗组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7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62.7岁,双眼患者7例(33.3%),角膜病变范围占角膜缘<1/3者9眼,1/3-2/3者12眼,>2/3者7眼,角膜溃疡总的穿孔率14.3%。单纯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58.8%,非角膜移植手术+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66.7%,角膜移植手术+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66.7%。结论多种不同药物以及非角膜移植手术的综合应用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李丹红[3](2010)在《那他霉素联合氟康唑及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现代诊断与治疗手段。方法:对60例(60眼)已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23~69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0眼)与对照组30例(30眼)。对照组应用氟康唑及碘酊烧灼法,治疗组同时给予那他霉素滴眼液,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疗程和疗效进行比较。采用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显微镜对比分析真菌菌丝的数量变化。对于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疗程方面:治疗组2个月内治愈21例,疗程29~55d,平均44.02±7.59d。对照组2个月内治愈12例,疗程43~60d,平均51.95±8.35d。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疗效方面:治疗组轻型8眼,治愈8眼;中型15眼,治愈11眼,显效2眼,有效2眼;重型7眼,治愈2眼,显效2眼,有效2眼,无效1眼。对照组轻型8眼,治愈8眼;中型14眼,治愈4眼,显效4眼,有效4眼,无效2眼;重型8眼,有效3眼,无效5眼。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那他霉素联合氟康唑及碘酊烧灼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程丹富,安良香,匡伟[4](2008)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真菌性角膜溃疡、4例(4眼)角膜皮样瘤、3例(3眼)圆锥角膜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结果除2例(2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复发改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外,其余21例(21眼)手术均获成功。随访2个月7a,21例植片均存活,角膜透明。14例(14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矫正视力0.10.6;4例(4眼)角膜皮样瘤患者中2例层间出现少量新生血管,经抗排斥反应治疗后痊愈,无一例肿瘤复发;3例(3眼)圆锥角膜患者矫正视力0.30.5,未出现排斥反应,无复发。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多种角膜病变的有效术式。
马喜菠[5](2007)在《带巩膜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带巩膜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1996年2月2006年2月严重角膜病变23例(23眼),其中眼部重度烧伤10例10眼(碱烧伤4例4眼,酸烧伤4例4眼,热烧伤2例2眼),蚕蚀性角膜溃疡10例10眼,感染性角膜溃疡3例3眼(真菌性角膜溃疡1例1眼,病毒性角膜溃疡2例2眼),行带巩膜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随访6-24个月。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植片愈合情况、透明度、新生血管、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术后并发症,并对出现的情况给予相应处理。结果:术后视力提高者19眼(占82.6%),视力不变者4眼(占17.4%)。13眼植片透明(占56.5% ), 9眼植片半透明(占39.1%),1眼植片混浊(占4.3%)。术后并发症排斥反应9眼(占39.1%),角膜新生血管8眼(占34.8%),角膜上皮缺损5眼(占21.7%),继发青光眼3眼(占13.0%),层间积血2眼,“双前房”2眼,感染1眼。结论:带巩膜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伴有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的严重角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陈梅珠[6](2007)在《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角膜病已成为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原因,目前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角膜移植,但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有效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是提高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有关学者认为:造成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体和受体MHC之间的抗原差异性和组织不相容造成的。关于HLA抗原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多为回顾性研究,也存在明显争议。以往采用的HLA六抗原配型标准在临床应用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便于术前的供体选择。Terasaki教授等提出的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并应用于肾移植取得成功经验,提示角膜移植术前进行HLA配型成为可能。为此,本课题提出设想,通过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位点检测,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角膜移植的供体和受体选择,以减少供体和受体之间的MHC抗原差异,增加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降低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结果和结论1.离体角膜HLA抗原表达的应用基础研究目的:检测离体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HLA-A、B、C和HLA-DR位点抗原的表达量,为角膜移植术前进行HLA组织配型提供一试验依据。方法:对40只健康成人离体眼球的角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萤光技术标记HLA-A、B、C和HLA-DR抗原,用ACAS-570激光扫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抗原。结果:正常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均可见HLA-A、B、C位点的表达,而无HLA-DR位点的表达。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HLA-A、B、C位点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601.0±22.6和511.5±20.5(P<0.01)。结论:正常成人眼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存在有HLA-A、B、C抗原的分布和表达。2.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外伤或角膜溃疡的初步研究目的: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严重眼外伤和感染性角膜盲患者术前的供受体选择,初步评价其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例严重眼外伤和角膜溃疡患者,术前供体和受体进行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位点检测。HLA检测方法:单克隆抗体一步法或Micro-SSP方法,或快速免疫磁珠法提取淋巴细胞,采用HLA氨基酸残基配型策略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选择HLA抗原位点低错配的供体和受体。角膜移植术后常规应用抗排斥药物治疗。结果:选择低错配的供体,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位点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结果可靠,角膜移植术前进行HLA配型切实可行。3.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高危角膜移植目的:初步评价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高危角膜移植中的效果。方法:44例高危角膜盲患者,均为角膜新生血管丰富、角膜已结膜上皮化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根据HLA位点的相配数目分为4组:HLA的2错配组、3错配组、4错配组和5错配组;又将2错配组和3错配组归入低错配组,将4错配组和5错配组归入高错配组。分析高危角膜病人与供体之间的HLA抗原位点相配情况,并比较高错配组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79.5%,在2、3、4和5错配组中分别为9.1%、11.3%、27.3%和31.8%。高错配组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1%和20.4%,经Fisher精确检验P=0.044,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相对危险度RR=1.5。表明HLA高错配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错配组,其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是低错配组的1.5倍。低错配组的用药时间较短,出现排斥反应时,药物治疗效果较佳,而高错配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全身用药时间较长。结论:对于高危角膜患者,术前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选择低错配的供体,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4.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眼外伤后的角膜移植目的:比较眼外伤后的高危角膜组和低危角膜组中HLA氨基酸残基配型的作用程度,进一步评价其应用于眼外伤后的角膜移植中的效果。方法:66例(67眼)外伤性角膜盲患者,分为新生血管丰富的高危角膜组(51眼)和单纯角膜白斑的低危角膜组(16眼),同样根据HLA位点的相配数目分为4组:HLA的2错配组、3错配组、4错配组和5错配组;又将2错配组和3错配组归入低错配组,将4错配组和5错配组归入高错配组。结果:高危和低危角膜组的排斥发生率分别为76.5%和31.3 %,χ2=11.047,P=0.001,两组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高危角膜组中,高错配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分别为90.5%和63.2%,经Fisher精确检验P =0.00461,两组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相对危险度RR=1.772。低危角膜组中,高错配和低错配组的排斥反应率分别为33.3%和25.0%,经Fisher精确检验P=1.00,无统计学差异。高危角膜组的排斥反应较重,需要全身用药,而低危角膜组排斥反应轻,局部用药易于控制。结论:眼外伤后新生血管丰富的高危角膜,术前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选择低错配的供体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而对于低危角膜患者,术前HLA配型意义不大。小结,本课题通过应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眼科领域,首次将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角膜移植术前的供受体选择。术前通过选择低错配的供受体,降低了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特殊取材环境下灵活应用HLA抗检测方法,经济适用、简便快速,在基因水平进行HLA抗原检测,结果可靠。术前等待时间短,为术前供受体之间进行HLA氨基酸残基配型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但是,供受体的HLA抗原低错配还不能完全阻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仍需配合抗排斥药物。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孙立新,胡丕清,朱学春,张英,张键,余德成[7](2006)在《全板层角膜移植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损伤》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带角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13眼)严重眼表损伤行带角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新鲜羊膜移植的回顾性分析。其中,碱烧伤4例(5眼)、酸烧伤5例(5眼)、热烧伤3例(3眼)。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抗炎、抗排斥等治疗。术后随访1224月。结果所有患眼治疗后均形成了稳定的眼表,保住了眼球,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例(3眼)因严重的眼干燥症,需长期滴用人工泪液。结论带角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新鲜羊膜移植,能有效地修复严重的眼表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
易敬林,崔华,杨海军[8](2005)在《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报告带角膜缘干细胞的异体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的疗效。方法供体角膜选用新鲜尸体眼球,制作的板层角膜植片包括透明角膜、角膜缘和角膜缘周围4 mm的巩膜,移植到已去除病变组织的眼球表面,观察眼表结构的愈合情况。结果63例(63眼)角膜病变患者被实施了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板层角膜移植术,经过552月,平均(12.5±6.2)月的随访,大部分患者维持较稳定的眼表,但有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上皮排斥反应,经过强化抗排斥治疗,2例被控制;1例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于术后6月复发;所有角膜良性肿瘤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结论带有活性角膜缘干细胞的异体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伴有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的严重角膜病变的较好方法。
程丹富,吕慧验,安良香,秦丽,滕兆娥,沈惠[9](2004)在《带环形巩膜瓣全角膜板层移植术治疗角膜表面衰竭》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带环形巩膜瓣的全角膜板层移植术治疗角膜表面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移植带宽6 mm 球结膜和4 mm 板层巩膜的全角膜板层植片,治疗7例(7眼)陈旧性化学伤及热烧伤造成的角膜表面衰竭。结果 7例角膜表面衰竭患者均Ⅰ期愈合,视力提高;5例发生结膜排斥反应,3例发生角膜排斥反应,均痊愈;全角膜板层植片1 wk 后逐渐透明,2个月左右层间长入新生血管;随访6个月~5年,平均24.5月,无角膜结膜化及假性翼状胬肉发生;眼表结构稳定,视力0.1~0.5者6例,0.6者1例。结论带环形巩膜瓣的全角膜板层移植术是治疗角膜表面衰竭的重要手段。
王金梅[10](2004)在《角膜移植治疗中重度眼化学伤并发症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评价不同术式角膜移植治疗中、重度眼化学烧伤并发症和后遗症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2月至2004年2月手术治疗的中、重度化学眼烧伤27例34眼,分别行全角膜板层移植术11眼,带巩膜环全角膜板层移植术4眼及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9眼。随访6~24个月。术后观察角膜植片愈合情况、排斥反应的发生、角膜植片透明度、新生血管、视力及术后并发症,并对出现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结果:术后视力提高者25眼(占73.5%),视力不变者9眼(占26.5%)。9眼植片透明,24眼半透明,1眼混浊。术后并发症有排斥反应15眼(占44.1%),继发性青光眼3眼(占8.8%),角膜新生血管34眼(占100%),假性胬肉复发12眼(占35.3%),感染1眼,层间积血3眼。 结论: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中、重度眼化学烧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针对不同眼部病变选用不同术式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前或术中眼部基本条件的改善对角膜移植术的成功至关重要。带巩膜环全角膜板层移植术对于伴有假性胬肉,且不伴有角膜穿孔的中、重度眼化学烧伤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优于全角膜板层移植术。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于单纯性角膜白斑、角膜穿孔者疗效较好。 1.术前或术中基本眼部条件改善的重要性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纯的角膜移植术并不能解决眼表疾病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严重眼表烧伤的并发症。应从整体出发,给予综合手术治疗。眼表重建时良好的基底膜,足够的角膜缘干细胞的存在,以及完整的泪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术前或术中对患眼睑内、外翻、睑球粘连、假性簧肉等情况的正确处理,从解剖和功能上修复损伤,而获得持续稳定的眼表面,对提高角膜移植的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板层角膜移植术疗效评价及手术要点 角膜缘上皮干细胞是角膜上皮更新和修复的来源,也是角膜与结膜之间的栏栅。带巩膜环全角膜板层移植术可完整保留供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不仅保证了角膜上皮细胞的后继来源,还防止假性黄肉复发,使角膜表面获得稳定的重建。我们认为,对于假性簧肉者、大量角膜新生血管长入者、病变角膜位于浅基质层者、角膜明显变薄、尤其是对于损伤修复期,即伤后1天至2周左右,角膜溶解前的患者,板层角膜移植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而对于伴有假性簧肉者,带巩膜环的全角膜板层移植术较全角模板层移植术疗效好。 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瘫痕血管膜是非常重要的。制作植床过程中剖切角膜尽量达到健康角膜,可深达后弹力层。对植床深层新生血管可在角巩膜血管始发处行电凝止血。缝线要紧,以利愈合,减少层间积血及积液的机会。术后常规给糖皮质激素和环抱霉素A。 3.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疗效评价及手术要点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主要是为了增视的目的。对于眼化学烧伤,多在眼表功能基本稳定,即泪液分泌正常,角膜缘干细胞有维持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正常眼表的基本功能,眼内压控制正常以后,才行此术式。对于角膜内皮仍能代偿者,先通过带巩膜环全角膜板层移植,或者辅助羊膜移植重建眼表。在眼表稳定后3一6个月,再考虑增视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于严重烧伤,角膜内皮功能己失代偿者,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术,只要免疫抑制控制得当,植片透明率也会提高。 目前对于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植片大小的选择观点不一,我们认为应根据病变范围选择移植片大小,而对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移植片直径应在7.08.Olnln,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有活力的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是角膜移植片透明的前提条件。所以,术前及术中对植片内皮细胞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4.并发症及处理 (1)排斥反应: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因化学烧伤行角膜移植术者。供体与受体组织相容性差别大是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角巩膜缘的完整结构和角膜无血管性,可阻断经角膜缘血管引导的角膜排斥反应途径;前房微环境及相应的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限制了房水一内皮免疫反应途径,使角膜移植片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以上任何一点出现异常,都会诱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本组病例44.1%发生排斥反应,其中板层角膜移植术占33.3%,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占52.6%。本组排斥反应率高与病种选择全部为眼化学烧伤有关。 (2)继发青光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青光眼是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术前有继发性青光眼行角膜移植术前可给予青光眼减压术,待眼压及前房反应得到控制后再行部分穿透性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角膜移植术。但临床中由于供体角膜保存时间的限制,多数患者不能有效的控制眼压。此类病例可以于术中联合青光眼减压术,以防止术后青光眼复发。对于术后继发性青光眼者,可于适当时机给予青光眼减压术。 (3)感染:也是角膜移植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们认为,术前供体眼的取材及保存技术上应严格要求,特别是重视消毒?
二、环行板层巩膜瓣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眼部化学伤临床及免疫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行板层巩膜瓣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眼部化学伤临床及免疫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工程角膜与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术前用药 |
1.5.2 手术方法 |
1.5.3 术后处理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 |
2.3 基线资料对比 |
2.4 感染控制率 |
2.5 视力 |
2.6 角膜植片透明度 |
2.7 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
2.8 角膜移植后并发症 |
2.8.1 角膜上皮愈合延迟 |
2.8.2 角膜植片溶解 |
2.8.3 角膜植片排斥 |
2.8.4 新生血管长入 |
2.8.5 原病复发 |
3 讨论Discussion |
(2)21例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病人的选择 |
2.2 本研究中的患者治疗的形式分为3种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 |
4.2 蚕蚀性角膜溃疡基础研究的回顾 |
4.3 相关性因素的初步分析 |
4.4 蚕蚀性角膜溃疡疗效 |
4.5 本研究存在的影响结论的因素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那他霉素联合氟康唑及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语表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前言 |
五、综述 |
1 概述 |
2 解剖与生理 |
3.致病菌及发病机理 |
4.临床表现及诊断 |
4.1 临床表现 |
4.1.1 症状 |
4.1.2 体征 |
4.2 实验室诊断 |
4.3 现代先进诊断技术 |
5 治疗 |
5.1 药物治疗 |
5.1.1 多烯类 |
5.1.2 唑类 |
5.1.3 嘧啶类 |
5.1.4 免疫抑制剂 |
5.1.5 其他药物 |
5.1.6 其他支持疗法 |
5.2 手术治疗 |
5.3 祖国医学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研究概况 |
5.3.1 病名及症状 |
5.3.2 病因病机 |
5.3.3 治法方药 |
六、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病例纳入标准 |
1.2.2 病例排除标准 |
2 对象及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一般资料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 |
2.5 临床分型 |
2.6 研究方法 |
2.6.1 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
2.7 检查方法 |
2.8 疗效判定标准 |
3. 统计方法 |
七、结果 |
1. 两组疗程比较 |
2.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3. 疗效分析 |
八、讨论 |
九、结论 |
十、致谢 |
十一、参考文献 |
十二、附图 |
十三、个人简历 |
中文详细摘要 |
(4)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植片的制备与保存 |
1.3 手术方法 |
1.3.1 真菌性角膜溃疡 |
1.3.2 角膜皮样瘤 |
1.3.3 圆锥角膜 |
1.4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2.1 真菌性角膜溃疡 |
2.2 角膜皮样瘤 |
2.3 圆锥角膜 |
3 讨论 |
(5)带巩膜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6)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离体角膜HLA 抗原表达的应用基础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HLA 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供受体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临床试验一 HLA 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外伤感染角膜患者的初步研究 |
临床试验二 HLA 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高危角膜移植 |
临床试验三 HLA 氨基酸残基配型应用于眼外伤后的角膜移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角膜移植治疗中重度眼化学伤并发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四、环行板层巩膜瓣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眼部化学伤临床及免疫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工程角膜与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比较[J]. 刘志玲,高明宏,陈颖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0)
- [2]21例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D]. 赵健. 吉林大学, 2011(09)
- [3]那他霉素联合氟康唑及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D]. 李丹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7)
- [4]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J]. 程丹富,安良香,匡伟. 眼科新进展, 2008(02)
- [5]带巩膜环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临床分析[D]. 马喜菠. 吉林大学, 2007(03)
- [6]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 陈梅珠.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7]全板层角膜移植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表损伤[J]. 孙立新,胡丕清,朱学春,张英,张键,余德成.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6(11)
- [8]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J]. 易敬林,崔华,杨海军.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06)
- [9]带环形巩膜瓣全角膜板层移植术治疗角膜表面衰竭[J]. 程丹富,吕慧验,安良香,秦丽,滕兆娥,沈惠.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4(06)
- [10]角膜移植治疗中重度眼化学伤并发症的疗效分析[D]. 王金梅. 吉林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