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24”烟台特大海难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伟[1](2019)在《地方人大代表履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东营广饶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出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如何更好的发挥县级人大代表履职效能,完善县级人大制度,搞好县域治理,是各级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选取山东东营广饶县的人大代表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履职情况的研究,分析当前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探索提升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人大代表履职效能、完善基层人大制度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首先结合对人大代表履职的思考,阐述了地方人大代表的履职内涵。其次,通过对广饶县人大代表的组成概况、结构等的归纳,总结了会议期间、闭会期间该县人大代表履职情况。再次,针对会议期间、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情况,概况提炼了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就解决地方人大代表履职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二是提升代表素质,增强履职能力;三是优化履职环境,提供履职支撑;四是加强代表监督,规范履职行为;五是密切联系群众,真实反映民意。
陈德山,黄明,严新平[2](2018)在《潜水救捞发展现状与展望——第四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综述》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日益活跃,潜水打捞在国家应急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凸显。第四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在此背景下由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主办召开。通过对论坛报告内容的梳理和总结,探讨了沉船整体打捞工程、水下装备、"智慧海洋"战略展望、灾害应对与环境保护以及涉海法律法规等当前行业关注的多个方面的热点话题,结合我国救捞力量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并展望了大型救捞船舶、水下高精度感知、大深度潜水、水下潜航器、仿真演练与辅助决策及水下作业工具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
兰波[3](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权认识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对我国的海权发起了挑战。美国对我国采取海上遏制政策,支持退据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敌对活动,阻止我国解放台湾岛,不断派飞机和舰船入侵我国领海和领空,同时对我国实行“封锁”与“禁运”。此外,美国于1950年和1961年分别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我国的海防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951年,随着《旧金山和约》的非法签订,美国不顾我国反对而将钓鱼岛的所谓“施政权”交给日本,导致钓鱼岛问题成为之后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1969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公布了一份有关油气资源的调查报告,指出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有可能是世界上石油储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此,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南海周边国家间陆续出现了海域划界问题和岛屿争端问题。七十年代,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本属我国的南海诸岛开始了堂而皇之的侵犯,至今仍实际控制着我国的诸多岛礁,并且在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为了维护新中国的海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逐步收回曾经丧失的海权,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本该属于我国的岛屿宣示主权,发布了正式的领海声明,克服一切困难建立起人民海军,提高我国的海防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实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各沿海国对海洋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开始各自立法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由此而引发了诸多新的海权争端。进入21世纪,我国的海权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美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反恐”之后,开始将全球战略中心逐步从中东地区转移到亚太地区,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制约了美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发挥,对美国的全球利益形成了挑战。因此,为了巩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巩固军事同盟体系,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制衡中国发展的同时将经济危机转移给亚洲。为了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与美国结为同盟关系的国家在东海和南海持续给我国制造海权争端,促使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成为近些年来影响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一阶段的国家战略无不体现对海洋和海权问题的关注。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进而促进了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面对与周边国家的海权争端,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政策,有效缓解了与周边国家在海权归属问题上的矛盾,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江泽民时期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理念,主张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在此基础上,我国对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寻求与他国和平解决海权争端的途径,对内则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提高国际海洋竞争能力。胡锦涛时期提出了“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的理念以及“富邻、安邻、睦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习近平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大会报告,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海洋强国梦。随后,我国开始全面推行“依法治海”。在南海问题上提出“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关于建设海上合作支点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的创意将给沿线各国包括我国的海洋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和机会。海上力量是海权的核心因素。因此,要想拥有强大的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海军是海上力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海军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由弱到强的历程,海军战略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进而发展为“近海防御”和“远洋防卫”相结合。海军武器装备也经历了从缴获、接收、购买、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过程,如今我国海军已经拥有两艘航空母舰。在和平时代,海军的作用也有多元化发展,除战争外还承担着出访、演习、护航、助力海洋事业发展等任务。除海军外,我国的海上力量还包括海监、渔政、海事、公安边防海警和海关缉私警察。2013年,我国对海上力量进行整合,重组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结束“五龙治海”的局面,海上执法由分散变为统一。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向来主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海权问题上,我国同样誓不称霸,反对海上霸权。我国大力发展海权的目的,绝非要称霸海洋,而是为了维护我国正当合法的海上权益,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进而推动世界海洋的和平发展。
梁艳[4](2017)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以"水"为主要书写对象的作品。"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欢书写的角色。近年来,在生态文学作品中关于"水"的书写也成一时之盛。水世界是浩瀚庞大的,又是千姿百态的。从大洋大海、江河湖泊,到山泉小溪、池塘潭井,"水"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在一些生态文学作品中,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对象,这是此类生态文学作品与传统山水田园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传统文学中"水"常常以自然背景出现,或是烘托情景气氛抒发作家情感,或是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但是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专门以大江、大河、海洋等为书写对象,将"水"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给予其生态伦理的关怀,且从人与自然等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的高度来观照江河、湖泊、海洋等水体的生命状态和存在价值。因而生态文学作品对于"水"的书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全新样态。"上善若水",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水是大地母亲哺育人类的乳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一生水"的思想。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下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从森林到草原,从陆地到海洋,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土地、沙石等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水"当然亦不能幸免。生态文学中关于"水"的书写正是生态问题在文学中的反映。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梳理,勾勒出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世界"的大体样貌,为孕育中华民族的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绘画出一幅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多面的文学画像。如果以"水"为主线对两岸生态文学研究进行观察、梳理,可以发现大陆和台湾生态文学研究虽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是对于生态文学中"水书写"的系统论述和专门着述还没有见到。大陆有学者专门对生态文学中的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要素作过重点研究,也有学者对个别"河流书写"文本作过分析,但是系统、全面考察生态文学中以"水"为书写对象的研究着述还是一个空白,更不用说以"水书写"为主线,将大陆和台湾生态文学进行整合对比研究,就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两岸生态文学对"水"的关注和思考铸就了诸多优秀文学文本,也出现了多位以"河流书写"和"海洋书写"而享誉文坛的作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文学资源。就研究对象的时限,鉴于海峡两岸相对自觉的生态文学创作大致均在1980年代以后展开,本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在此时间点之后。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四个篇章,以下是全文的整体架构:"绪论"交待了选题缘由、研究概况以及论文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路径。目前,全球范围内严重的"水"生态危机是此次选题的现实缘由,两岸生态文学中大量的"水书写"作品为本研究提供了文本基础。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理论支撑下,本研究还采用了社会学、生态批评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来整合对比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第一章对生态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和解析,并从中归纳出关于"水"的生态思想。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章力图从古代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为今天思索"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带来启发。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一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阿尔卡迪亚模式",另一种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帝国模式"。而中国自古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就比较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思想的核心。在对待"水"的问题上,中国古人有着明显的"水崇拜",这对今天我们如何"亲水"、"爱水",与"水"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具有重要思想启迪。第二章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创作整体框架中描绘"水书写"的大体样貌。首先对两岸生态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梳理,从中选择"水"书写的经典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大陆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化。"浅绿色"生态文学是"浅层次"的生态思考,仍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深绿色"则是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台湾生态文学创作则经历了从激情"呐喊"到冷静"观察"的过程。而且台湾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本土化和可视性等特点。一些作家对"土地伦理"的思考引发了当地社区环境自治等行为。生态文学文本也融文字与绘图于一体,呈现出"可视性"的特点。对于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通过比较发现:大陆的"水书写"主要关照了 "大江大河",而台湾在"海洋书写"方面则成绩斐然。"一方水土一方人",河流与家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大陆的"河流书写"有着浓厚的"家园情结"。从生态角度来讲,保护河流就是守卫家园。台湾四面环海,"海洋书写"较之于大陆更为活跃,同时海岛环境使台湾的"海洋书写"带有"向海而生"以及"生存与挑战"的色彩。第三章写"江河之水"。江河是大地的血脉。对大江大河的生态书写,大陆较之于台湾更令人瞩目,不但出现了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江河并非万古流》、《长江传》等优秀作品,而且还有像徐刚、哲夫这样专注于大江大河书写的作家。本章以徐刚和哲夫的作品为研究重心,主要分析"河流书写"中的"河流"形象,并从生态整体观的高度关注河流生态,追问河流存在的伦理价值。河流书写中"河流"形象经历了从"孕育者"到"受难者"的转变,而河流作为"施暴者"形象已越来越模糊,曾经的滔滔江水如今枯萎断流,河流不仅丧失"施暴"的能力,其生命力也消耗殆尽。河流有没有生命?如何尊重和保护河流的生存权?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等行为能否首先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安全?这些都是值得拷问的生态哲学以及人与自然的存在问题。河流与家园密切相关,从生态视角来看,保护河流就是守卫家园,因此"河流书写"中的"地缘情结"和"家园意识"非常明显。江河之外,湖泊之水也单独作为一节来研究,杨志军的《环湖崩溃》在生态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上、在"荒原精神"与"人定胜天"的对决中,都是值得探讨的生态哲学和美学问题。第四章写"海洋之水"。在对比研究中发现,台湾的"海洋书写"较之于大陆更加出彩,因而本章主要对台湾生态文学中的海洋书写进行分析。寻找海洋书写中的生态意识,既是生态文学与海洋文学的高度契合,也是一种整合与越界,有学者称之为"蓝色批评"。台湾生态文学作家廖鸿基和夏曼·蓝波安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是海洋生态文学作品中文学性和生态性兼备的优秀作品。这两位作家是台湾生态文学和海洋文学高度契合的标志性作家,也是跨界研究的"明星"作家,但是二人的作品却风格迥异。廖鸿基笔下的大海是"讨海人"的家园和战场,里面所写到的风俗习惯往往是汉族的习性。而夏曼·蓝波安是台湾原住民作家,他笔下的大海是达悟族的大海,作品讲述的是达悟族的风俗习性和传统文化。虽然他们创造了截然不同的海洋文学意象,但对海洋生态保护都持严肃关注的态度,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态思想。尤其是达悟族"取而不贪"的海洋生态意识,对于今天保护海洋生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结语"从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水书写"所展示的"江河湖泊受难图"和海洋污染图景中受到启示。的确,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处于生态危机之中,而人类又如何能够安然自保?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人类只有遵循生态整体观思想,给予"水"以"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关怀,高度尊重其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水才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能真正实现。
李江[5](2017)在《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辩识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水上客运安全事关沿江人民群众出行便捷和生命安全,是长江水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屮之重,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上旅游的持续升温,长江水上旅客运输的规模不断提高,船舶大型化趋势越发明显,船舶运力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船员整体素质不断下降,违规装修改造现象时有发生,长江水上客运风险有所加大。尤其是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的发生,再次给长江水上客运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有必要对长江客船营运风险进行评估,有效管控客船营运重大风险,为提高长江客运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论文针对影响长江干线客船营运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构建了长江客船营运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客船营运重大风险辨识标准,建立了客船营运重大风险管控模式。主要研究包括:(1)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风险因素识别。从通航环境、船舶技术状况、船员素质、公司管理水平、海事监管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考虑,分析识别影响长江干线客船营运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构建了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风险评价。对识别的影响长江干线客船营运安全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后果分析和可能性分析,确定了各个因素的风险等级,制定长江干线客船重大风险判定标准,查找出了影响长江干线客船营运安全的重大风险源。(3)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防控。针对影响长江干线客船营运安全的重大风险源的特点,从船舶设计控制、船员素质培训、强化海事监管和公司管理、加强应急演习演练等方面,制定了减少或消除重大风险源的防控模式和管控策略。论文构建的长江客船营运风险评估模型和重大风险防控模式,为长江干线客船安全营运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保障长江水上客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内河水上客运交通安全管理理论,有助于提高内河客运安全管理水平,有效管控内河客船营运重大风险。
徐锦庚[6](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提出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段芳[7](2016)在《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文中认为海洋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运输、动力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由海洋孕育出的壮阔、悠久的海洋文明,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想象,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就中国而言,海洋文明萌生于新石器时代,起源于古人对海洋的向往与憧憬。他们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不断地揣测与琢磨,想象着海洋里存在着另一个与人类社会极为相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亦如人类社会一样,存在等级与家族。海神家族中不仅管辖海洋世界,而且对人类社会亦有监管责任,他们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分配不同的职责,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海神体系。封建社会早期,对海神的崇拜仅限于抽象的、模糊的信仰。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与巩固,具体的海神形象被创造出来,于是出现了偶像崇拜,古代海神祭祀仪式便应运而生。海神祭祀仪式在唐朝之前,仅是望祭。自唐朝建立以来,逐渐确立了岳镇海渎祭祀体系,海神祭祀有了定制。宋朝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民间海神形象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最为典型代表为天后妈祖。中国古代海神祭祀大致经历了由盲目、零散向系统、完善的转变,到元明清时趋于稳定。但进入近代,海洋崇拜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挑战。首先,是来自西方现代化海洋文明的挑战。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海洋文明的先进性,海权、海防思想不断萌生。自上而下的宣传与鼓动,国民的海洋意识也不断觉醒。尤其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开办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兴办的事业等都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崇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沉重打击。其次,是来自中国国内的反抗力量。在西方先进海洋文明的冲击上,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变革中国传统的海洋崇拜才会实现中国海洋文明的现代化。于是,不同阶层的人士均对中国传统海洋文件提出了诸多反抗意见,如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政府预备立宪;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等。面对来自内外全方位、多角度的冲击与挑战,中国传统海洋崇拜做出了适时的调整与回应。妈祖由于兴起于民间,有牢固的民众基础,来自国内外的冲击并没有对妈祖信仰产生多大影响,信仰妈祖的民众采取“阳奉阴违”的方式,躲过了近代政府的一次次打压,暗地里向国内外不断传播。近代的青海湖祭祀非常隆重,不仅没有受到政策的镇压,而且到了民国时期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国民政府安抚民心,维护民族团结的强有力的纽带与手段。但青海湖祭祀相比较古代,虽然得以保留和提倡,但其形式与实质都发生了质变。东海神由于其战略地位和功能不能满足近代的需求,总体上趋于没落。南海神由于位于广州沿海,是中国与外国交流贸易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近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中国传统海神文化崇拜除了海神祭祀之外,还存在其他诸多形式。最为典型的有海洋文学、海洋音乐、海洋建筑,这是古代民众对海洋崇拜在外在形式上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近代的变迁与转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海洋文明的近代化。纵观中国近代传统海洋文化崇拜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几个共同特质。第一,海洋文化崇拜的多样性,这主要从民众信仰海神的数量及海神的职能两方面进行的概括。第二,海洋文化崇拜的简约化。中国传统海洋祭祀仪式十分繁杂,程序之多、参加人员之众、耗时之久、耗资之巨都是近代中国海洋祭祀无法企及的。第三,海洋文化崇拜的科技化。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为中国海洋文化崇拜提供了转变契机,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使民众对海神信仰有了多视角、实时了解。第四,海洋文化崇拜的实用化。古代海洋崇拜多是停留在信仰层面,到了近代海洋崇拜日趋经济化、利益化。以上四点,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变的最重要四个方面,也是质的变化。梳理了中国海洋文化崇拜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崇拜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我们要十分重视海防、海权、海军的建设与维护,维护我国海疆的稳定与安全,同时要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再次,我们要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与净化,不能竭泽而渔、污染破坏。针对我国现在海洋文化的现状,我们要合理地展望,要积极恢复传统的海神祭祀典礼及海神庙,主要从保存优秀传统祭海文化、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学术活动等方面入手,紧抓实干。总之,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即保留了传统海洋文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海洋文明的有意因素。在这种“变”与“不变”的交织中,不断前行,为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建设指明了方向。
肖凤荣[8](2016)在《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探究 ——以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文中认为灾难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新闻摄影作为灾难信息传播的的手段,突破了语言的障碍,使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共享。灾难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门类,是客观记录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具备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发挥着记录灾难、弘扬人性、抨击罪恶的多种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纪录灾难发生的真实情境。近年来,中国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已转型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中美灾难新闻摄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两国新闻价值、新闻理念等不同原因而导致。鉴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在中美两国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本文对两大奖项中的灾难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解读,以两大新闻赛事从1990到2014年这24年的灾难新闻摄影作品为样本,参考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摄影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异之处和差距。并探索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以期对中国灾难新闻摄影的发展有所借鉴,最后力求中国灾难新闻摄影在形式与内容上有一定的突破。
王达[9](2014)在《新闻观念和政治控制的碰撞与融合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灾难新闻是新闻观念与政治控制碰撞融合的典型场域。我国的灾难新闻研究成果丰富,但多是以新闻专业视角展开,对政治控制的探讨则作为背景隐没于专业研究的线索之下。灾难新闻突出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意识与新闻观念,对其发展历史进行考察有助于解释当前新闻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本文以新闻观念与政治控制的双重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审视灾难新闻的流变历史,以期突破粗线条的分期归纳模式,跳出业务研究的单一视角,进一步还原其发展轨迹。本文第一章论述了我国灾难新闻所处的新闻体制。我国实行党管新闻的体制,重视发挥媒体的宣传喉舌角色,并建立起有效的新闻监管制度。新闻体制、媒体功能、监管体系构筑起灾难新闻实践的既定框架,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灾难新闻的发展存在着政治权力挤压新闻规律的情况,一方面是对正面救灾宣传功能的极度强调,另一方面是对客观报道灾情与损失的极度压制。这段弯路给灾难新闻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二章从新闻观念变革的角度探究了灾难新闻的详细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后,灾难新闻在拨乱反正得五年里重新树立起尊重新闻规律的旗帜。信息概念的引入消解着以往僵化的报道模式,为灾难新闻扩大报道空间提供了依据。在随后的改革与实践中,灾难新闻逐渐完成了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换。舆论监督概念的提出突破了新闻媒体单一的喉舌功能,灾难新闻中的负面报道与批评报道开始由零星出现发展为常态化。而新闻从业者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21世纪初新闻专业主义的引入不断推动这灾难新闻报道的深入发展。新闻观念具有先导作用,深刻地影响着灾难新闻的实践,考察新闻观念的变革能够循出灾难新闻流变的具体线索。第三章从政治控制的视角解读灾难新闻实践与政治权力的张力关系。第一节探讨了中央政府关于灾难新闻报道政策法规的历史变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灾难新闻的态度从控制走向治理的路径。第二节考察了各级地方政府中对于灾难新闻的地方保护主义,探讨了地方政府控制灾难新闻的种种非正式规则。第三节介绍了内参这一隐秘的灾难新闻传播通道。内参机制是国家认可并受到鼓励的灾难新闻传播渠道,其特殊的新闻实践是灾难新闻发展历史上最具中国特色的象征。
张华[10](2012)在《综合安全评估(FSA)在客滚船营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安全生产是我们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安全的期望水平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客滚船作为陆岛之间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对其进行综合详细的安全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中海客轮有限公司运营中的“龙兴岛”轮为实船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确定影响客滚船营运安全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风险评价数学模型,以期能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并明确指出安全隐患所在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第一,通过查阅FSA方法相关文献、以往客滚船评价文献及“龙兴岛”轮的详细资料,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该类客滚船的实际营运状况及目前国内外在客滚船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二,比较目前客滚船安全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引入FSA综合安全评价思想。第三,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影响客滚船安全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风险评价数学模型。第四,以“龙兴岛”轮为例,从人员因素、船舶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运用综合安全评价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客观地评价其风险危害水平。第五,通过对“龙兴岛”轮的实例综合评价,提出合理的预防建议和整改措施,为客滚船的安全运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提高客滚船营运安全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为改进船舶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某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制定风险规范以及对客滚船实施综合安全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有针刘性的对正在运营的“龙兴岛”轮进行了系统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二、“11·24”烟台特大海难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24”烟台特大海难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人大代表履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东营广饶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的相关理论 |
2.1 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内涵 |
2.1.1 人大代表的性质和地位 |
2.1.2 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
2.2 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内容 |
2.2.1 地方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的主要工作 |
2.2.2 地方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主要工作 |
2.3 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的理论依据 |
2.3.1 人大代表履职 |
2.3.2 人民主权理论 |
2.3.3 代表制理论 |
第3章 广饶县人大代表及履职概况 |
3.1 广饶县人大代表概况 |
3.1.1 广饶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沿革 |
3.1.2 广饶县人大代表结构概况 |
3.1.3 广饶县人大代表与地方人大代表的共性和特性 |
3.2 广饶县人大代表会议期间的履职情况 |
3.2.1 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 |
3.2.2 审议工作报告 |
3.2.3 提出议案建议 |
3.2.4 参加选举工作 |
3.3 广饶县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情况 |
3.3.1 参加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的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 |
3.3.2 参加“双联月”走访 |
3.3.3 参加评议“一府两院”活动 |
3.3.4 参加专题询问 |
3.3.5 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
3.3.6 参加述职评议 |
第4章 广饶县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 |
4.1 会议期间履职存在的问题 |
4.1.1 代表数量过多 |
4.1.2 部分代表参加会议不及时 |
4.1.3 提出的议案不符合要求 |
4.1.4 提出的议案建议可操作性不强 |
4.1.5 分组审议效果不佳 |
4.1.6 不能自主行使质询、罢免等刚性监督职权 |
4.2 闭会期间履职存在的问题 |
4.2.1 代表活动实效性不高 |
4.2.2 代表联系选民不密切 |
4.2.3 代表小组活动不及时 |
4.2.4 代表履职受制约 |
4.2.5 代表活动管理松散 |
第5章 广饶县人大代表履职的问题原因分析 |
5.1 代表数量设置不科学 |
5.2 代表结构设立不合理 |
5.3 代表推荐制度不完善 |
5.4 议案质量建设未规范 |
5.5 代表自身素质未适配 |
5.6 代表履职缺乏监督 |
5.7 代表履职缺乏激励和保障 |
5.8 代表履职缺乏合理退出机制 |
第6章 解决地方人大代表履职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制度 |
6.1.1 改进代表提名方式 |
6.1.2 严格代表考察、选举程序 |
6.1.3 增加代表选举的竞争性 |
6.1.4 适当减少代表数量 |
6.1.5 探索实行专职代表制度 |
6.2 增强履职能力,提升代表素质 |
6.2.1 牢记使命担当,发挥表率作用 |
6.2.2 加强学习研究,提升综合素质 |
6.2.3 加强履职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
6.3 优化履职环境,提供履职保障 |
6.3.1 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组织保障 |
6.3.2 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时间保障 |
6.3.3 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工作保障 |
6.3.4 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
6.3.5 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物质保障 |
6.3.6 为代表依法履职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
6.4 规范履职行为,加强代表监督 |
6.4.1 加强代表履职考核 |
6.4.2 加强代表日常监管 |
6.4.3 构建代表激励机制 |
6.4.4 完善代表退出机制 |
6.5 真实反映民意,密切联系群众 |
6.5.1 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经常性联系 |
6.5.2 搭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日常沟通平台 |
6.5.3 充分发挥代表小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潜水救捞发展现状与展望——第四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论坛概况 |
2 论坛报告总结 |
2.1 战略展望 |
2.2 救捞实例 |
2.3 技术装备 |
2.4 法律法规 |
3 我国救捞力量发展历程与现状 |
4 发展趋势与研究展望 |
4.1 大吨位打捞船舶设计与装备智能集成 |
4.2 水下高精度探测 |
4.3 大深度饱和潜水 |
4.4 水下潜航器 |
4.5 仿真演练与辅助决策 |
4.6 水下作业装备及信息化技术 |
5 结束语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权认识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海权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 |
第一节 美国对新中国的海上遏制 |
一、支持退据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沿海地区的敌对行动 |
二、经常入侵我国领海与领空,对我国实行海上“封锁”与“禁运” |
三、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极大地威胁到我国的海防和国家安全 |
第二节 中国东海和南海海权面临侵犯 |
一、日本与美国私相授受我国钓鱼岛 |
二、南越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 |
三、菲律宾侵占南沙群岛部分岛礁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海上权利的主张 |
一、收回丧失海权,建立规章制度 |
二、宣示岛屿主权,发布领海声明 |
三、建设人民海军,提高国家海防能力 |
第二章 改革开放战略下中国的海权认识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战略中的海权因素 |
一、面向海洋的改革开放 |
二、主张和平发展,反对海上霸权 |
三、对争议海域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战略下我国的海权环境 |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国家海权的影响 |
二、我国在黄海、东海、南海均面临海权争端 |
三、中美关系缓和,但在海权问题上美国依然对我国造成压力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战略下我国海上力量的发展 |
一、邓小平的海军建设思想 |
二、确立“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
三、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 |
四、海军协助国家发展建设 |
五、海军进一步加强开放程度 |
第三章 “新安全观”理念下的中国海权观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亚太海洋安全形势 |
一、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 |
二、日本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 |
三、南海形势趋于复杂 |
第二节 中国提倡“新安全观”理念 |
一、“新安全观”理念的提出 |
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寻求解决海权争端的途径 |
三、发展国内海洋事业,提高国际海洋竞争力 |
第三节 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海权维护 |
一、江泽民的海军建设思想 |
二、继续贯彻“近海防御”战略,海军建设全面发展 |
第四章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海权认识 |
第一节 新世纪初期的亚太海洋安全形势 |
一、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反恐” |
二、日本在东海动作不断 |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及南海争端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倡导“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 |
一、“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的提出 |
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下的海权维护 |
三、“实施海洋开发”与“发展海洋产业”战略 |
第三节 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海权维护 |
一、胡锦涛的海军建设思想 |
二、海军装备先进化,航空母舰诞生 |
三、海军作用的全面发挥 |
第五章 海洋强国战略与中国海权 |
第一节 新时期的亚太海洋安全形势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权的挑战 |
二、日本“倚美制华”,东海争端激烈化 |
三、部分南海声索国配合美国亚太战略,南海局势升温 |
第二节 我国制定海洋强国战略 |
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推进 |
二、全面推行“依法治海” |
三、用“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 |
四、陆海统筹——“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海洋经略 |
五、维护和平海洋,追求海上利益共赢、共享 |
第三节 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海权维护 |
一、习近平的海军建设思想及人民海军的发展 |
二、“五龙治海”及其弊端 |
三、重组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进行海上执法维权 |
结语 我国海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
一、对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
二、应着力完善我国海洋法律法规建设 |
三、应大力培养海洋领域的专业人才 |
四、政府在提高我国国民海权意识方面需要做更多努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从自然生态到生态文学 |
第二节 生态文学及"水书写"研究现状 |
一、生态文学、环境文学与自然书写 |
二、大陆生态文学及"水书写"研究 |
三、台湾生态文学及"水书写"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重点 |
一、理论基础与方法 |
二、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一章 生态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水崇拜" |
第一节 中西生态思想资源 |
一、西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立与反思 |
二、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
第二节 生态思想中的"水崇拜" |
一、天一生水 |
二、人水合一 |
第二章 两岸生态文学创作与"水书写" |
第一节 不断深化与拓新的两岸生态文学 |
一、大陆:从"浅绿"到"深绿" |
二、台湾:由"呐喊"到"观察" |
第二节 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世界" |
一、大陆:绿色与河流 |
二、台湾:生存与海洋 |
三、两岸"水世界":色调变奏与比较 |
第三章 大陆生态文学中的"河流书写" |
第一节 "河流书写"中的"河流"形象 |
一、从"孕育者"到"受难者" |
二、"施暴者"形象 |
三、河流书写的"地缘情结" |
第二节 大江大河的悲歌——以徐刚、哲夫作品为中心 |
一、焦灼:河流生命的追问 |
二、反思:河流悲剧的根源 |
三、期盼:河流与家园共荣 |
第三节 湖泊山泉的呜咽——以《环湖崩溃》为例 |
一、生态性与文学性 |
二、"人定胜天"与"荒原精神" |
三、荒原是"谜" |
第四章 台湾生态文学中的"海洋书写" |
第一节 生态文学与海洋文学的契合 |
一、生态、海洋与蓝色批评 |
二、海洋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
第二节 从讨海人到护鲸者——以廖鸿基海洋文学作品为中心 |
一、作为土地与战场的海洋 |
二、"跨界的友谊"与生命意识 |
三、海洋环保与海洋文化思考 |
第三节 海洋朝圣者——以夏曼·蓝波安作品为例 |
一、海岛地理与别样的海洋文化符码 |
二、泛灵信仰与现代性的对抗 |
三、从"身体写作"到"人类学家"的反思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辩识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1.3 相关用语解释 |
1.1.4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水平 |
1.2.1 水路交通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2 水路交通风险防控研究现状 |
1.2.3 风险评估防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环境及现状分析 |
2.1 自然条件分析 |
2.1.1 气象条件分析 |
2.1.2 水文条件分析 |
2.1.3 地质条件分析 |
2.2 交通环境分析 |
2.2.1 港口条件分析 |
2.2.2 航道条件分析 |
2.2.3 锚地条件分析 |
2.3 客船及其船员现状分析 |
2.3.1 客船现状分析 |
2.3.2 客船船员现状分析 |
2.3.3 客运量分析 |
2.4 客船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2.4.1 客船公司管理现状分析 |
2.4.2 交通主管部门管理现状分析 |
2.4.3 客船安全形势分析 |
第3章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 客船安全综合体系分析 |
3.2 客船营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客船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客船支持保障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3.3 客船营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3.3.3 客船营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章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风险评估与重大风险辨识 |
4.1 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的选择 |
4.1.1 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4.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风险评估 |
4.2.1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2.2 因素集的构建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评价集与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4.2.5 客船营运安全评价 |
4.3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辨识 |
4.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重大风险辨识 |
4.3.2 基于风险矩阵的重大风险辨识 |
4.3.3 基于事故致因的重大风险辨识 |
4.3.4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 |
4.3.5 长江水上客运重大事故隐患判断标准 |
第5章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防控措施 |
5.1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防控模式的构建 |
5.2 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防控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研究工作 |
附录 A:专家调查表 |
附录 B:专家调查结果汇总 |
(7)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简介 |
二、选题论证 |
三、学术史综述 |
四、学术要点 |
五、相关界定 |
第一章 古人眼中的海神家族与海洋祭祀 |
第一节 古代人眼中的海洋与海神家族 |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海洋祭祀 |
第二章 中国近代海洋文化崇拜的历史挑战 |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海洋文明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挑战 |
第二节 晚清政府及有识之士对传统海洋信仰的冲击 |
第三节 民国政府及知识分子对传统海洋信仰的批判 |
第三章 近代海洋文化崇拜的转型 |
第一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多样化 |
第二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简约化 |
第三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科技化 |
第四节 海洋文化崇拜的实用化 |
第四章 近代妈祖崇拜 |
第一节 近代妈祖官方祀典 |
第二节 近代妈祖所受封赏 |
第三节 近代妈祖民间信仰 |
第四节 近代天后宫的损毁与修缮 |
第五节 近代妈祖信仰的内传与外扬 |
第五章 近代东海神崇拜 |
第一节 近代东海神国家祭祀 |
第二节 近代东海神庙的命运 |
第三节 近代东海神庙民间崇拜 |
第六章 近代南海神崇拜 |
第一节 近代南海神庙祀典 |
第二节 近代南海神庙修建 |
第三节 近代南海神庙波罗诞 |
第四节 近代名人与南海神庙 |
第七章 近代青海湖祭海大典 |
第一节 晚清青海湖祭海 |
第二节 民国青海湖祭海 |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青海祭海的变迁 |
第四节 近代青海海神庙的变迁 |
第五节 近代青海祭海之作用 |
第八章 近代中国海洋崇拜的其他形式 |
第一节 海洋文学 |
第二节 海洋音乐 |
第三节 海洋建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后记 |
(8)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探究 ——以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选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中美新闻奖研究综述 |
二、灾难新闻及灾难新闻摄影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美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内容的差异 |
第一节 选题倾向的差异 |
一、普利策奖灾难摄影作品以中立态度为主 |
二、中国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以肯定态度为主 |
第二节 题材内容的差异 |
一、美国灾难类题材比重大,中国相对较少 |
二、美国以暴力事件为主,中国以自然灾害为主 |
三、普利策奖灾难摄影作品重视深度内容 |
四、中国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重视及时内容 |
第三节 内容影响深度的差异 |
一、普利策奖灾难摄影作品多见血腥画面 |
二、中国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多见人文关怀 |
第三章 中美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艺术形式的差异 |
第一节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
一、普利策奖灾难摄影作品语言表达方式:直白 |
二、中国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语言表达形式:含蓄 |
第二节 摄影技巧差异 |
一、光影的差异:美国更丰富,中国更简洁 |
二、时效性、瞬间性的差异:美国更强,中国较弱 |
三、镜头的差异:美国多使用长焦、广角镜头,中国多使用标准镜头 |
第三节 图片报道形式的差异:美国多使用组照,中国多使用单幅照片 |
第四章 中美新闻奖灾难摄影作品差异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不同文化的影响 |
一、文化对传媒制度的影响 |
二、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不同理念对灾难新闻摄影的影响 |
一、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
二、新闻传播机制的影响 |
三、新闻摄影记者审美取向的影响 |
第三节 新闻评奖机制对灾难类新闻摄影的影响 |
一、中美新闻奖评选制度 |
二、中美新闻奖评选标准 |
三、评选制度和标准对灾难新闻摄影的影响 |
第五章 中美灾难新闻摄影比较给中国新闻摄影的启示 |
第一节 准确定位灾难新闻摄影 |
第二节 加强深度报道 |
第三节 提高摄影记者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新闻观念和政治控制的碰撞与融合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灾难新闻研究之历史考察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 |
第一章 新闻体制:灾难新闻的规定框架 |
第一节 党管新闻:灾难新闻的制度约束 |
一、全面立体的新闻控制 |
二、内外有别的新闻实践 |
第二节 宣传喉舌:灾难新闻的报道情境 |
一、以正面宣传为主 |
二、与意识形态捆绑 |
第三节 新闻监管:灾难新闻的禁止规范 |
一、监管形式与理论依据 |
二、遏制客观主义倾向 |
第二章 观念先导:灾难新闻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新闻改革背景下灾难新闻的拨乱反正 |
一、灾情报道与反思报道的复归 |
二、时效观念与媒体的自我审查 |
第二节 信息观念冲击下灾难新闻的艰难转身 |
一、负面灾难新闻见诸报端 |
二、凯歌消逝与深度开掘 |
第三节 舆论监督浪潮下灾难新闻的批评报道 |
一、官方既定的舆论监督观探讨 |
二、最初的合法性空间与灾难新闻的批评报道 |
第三章 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束缚变量 |
第一节 控制治理路径中灾难新闻的动态监管 |
一、对外开放形势倒逼监管改革 |
二、监管路径从政策走向法规 |
第二节 分权改革进程中灾难新闻的地方控制 |
一、分权改革与灾难新闻监管的现实困境 |
二、地方政府控制灾难新闻的非正式规则 |
第三节 内部参考机制下灾难新闻的特殊实践 |
一、内参机制管窥 |
二、内参灾难新闻图景与记者的能动发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综合安全评估(FSA)在客滚船营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客滚船国内外发展状况 |
1.1.1 国外客滚船发展 |
1.1.2 国内客滚船发展 |
1.2 客滚船安全评价的国内外状况 |
1.2.1 国际综合安全评价 |
1.2.2 国内综合安全评价 |
1.3 客滚船安全评价的紧迫性 |
1.3.1 国际海难纪实 |
1.3.2 渤海湾海难纪实 |
第2章 客滚船以及FSA方法 |
2.1 客滚船特点 |
2.1.1 客滚船整体特点 |
2.1.2 客滚船营运管理特点 |
2.1.3 客滚船结构及操纵局限性 |
2.2 FSA方法 |
2.2.1 FSA方法的基本含义和发展史 |
2.2.2 FSA基本步骤和框架 |
2.2.3 FSA的应用范围总结 |
第3章 基于FSA客滚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 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3.2.1 人员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3.2.2 船舶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3.2.3 管理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3.2.4 环境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第4章 客滚船安全评价数学模型 |
4.1 客滚船安全评价因素集 |
4.2 客滚船安全评语集以及权重 |
4.2.1 评语集 |
4.2.2 权重 |
4.3 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算法 |
4.3.1 判断矩阵 |
4.3.2 一致性检验 |
4.4 隶属度 |
4.5 模糊算子 |
4.6 综合评价集 |
4.7 重心法清晰化最终评价向量 |
第5章 基于FSA方法的“龙兴岛”轮评价 |
5.1 “龙兴岛”轮简介 |
5.1.1 “龙兴岛”轮结构特点 |
5.1.2 “龙兴岛”轮航行环境特点 |
5.2 “龙兴岛”轮各层次权重 |
5.2.1 第一层安全评价因素权重 |
5.2.2 第二层安全评价因素中人员因素权重 |
5.2.3 第二层安全评价因素中船舶因素权重 |
5.2.4 第二层安全评价因素中管理因素权重 |
5.2.5 第二层安全评价因素中航行环境权重 |
5.3 “龙兴岛”轮隶属度 |
5.3.1 人员因素隶属度 |
5.3.2 船舶因素隶属度 |
5.3.3 管理因素隶属度 |
5.3.4 环境因素隶属度 |
5.4 “龙兴岛”轮指标向量 |
5.4.1 人员因素评价向量 |
5.4.2 船舶因素评价向量 |
5.4.3 管理因素评价向量 |
5.4.4 环境因素评价向量 |
5.5 “龙兴岛”轮综合评价得分 |
5.6 “龙兴岛”轮安全评价决策建议 |
5.6.1 “龙兴岛”轮人员因素风险控制决策建议 |
5.6.2 “龙兴岛”轮船舶因素风险控制决策建议 |
5.6.3 “龙兴岛”轮管理因素风险控制决策建议 |
5.6.4 “龙兴岛”轮环境因素风险控制决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龙兴岛”轮信息表 |
附录B 客滚船危险识别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C 客滚船各风险因素隶属度调查表格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11·24”烟台特大海难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人大代表履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东营广饶县为例[D]. 张大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2]潜水救捞发展现状与展望——第四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综述[J]. 陈德山,黄明,严新平.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8(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权认识演进研究[D]. 兰波. 山东大学, 2017(03)
- [4]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D]. 梁艳. 山东大学, 2017(08)
- [5]长江干线客船营运重大风险辩识与防范研究[D]. 李江.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7]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D]. 段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8]中美灾难新闻摄影的差异探究 ——以中国新闻奖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D]. 肖凤荣.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9]新闻观念和政治控制的碰撞与融合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流变研究[D]. 王达. 山东大学, 2014(10)
- [10]综合安全评估(FSA)在客滚船营运中的应用[D]. 张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