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一、信息资源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晨[1](2021)在《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石漠化治理取得阶段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喀斯特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理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3E系统等理论,针对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可行性分析指标匮乏和利用技术单一且效率低的科技问题。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对研究区23个村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气象监测数据收集,运用调查分析法、气候学计算法、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围绕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潜力评估,重点阐明不同石漠化等级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集成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农村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最丰富。从年均太阳总辐射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最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次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最小;从太阳总辐射月变化来看,三个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1月最小,7、8月最大;夏季总辐射最高,春季次之,秋冬最小。从年变化来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总辐射在2017年最低,随后逐渐增高;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年变化趋势呈现出“W”型。三个研究区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的月变化趋势相同,7、8月达到最大值,1月值最低,呈现出单峰型的特点;春夏最高,秋冬最小;年日照时数和年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2)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于等级一般区,夏季利用潜力大。贞丰-关岭花江太阳能资源等级为丰富区,且较为稳定,利用潜力最高,最适宜利用月份主要在4-8月;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资源一般等级,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夏季利用潜力最大。(3)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三个研究区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能源利用结构以及环境现状等方面可选择不同的太阳能利用方式。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适宜发展大型光伏发电站和户用光伏屋顶,构建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在发展小型太阳能设备,冬季结合煤炭利用的方式具有可行性;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利用小型太阳能设备,构建风光互补或光沼互补利用模式,并且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式杀蚊灯等产品。(4)集成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通过对太阳能资源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发现太阳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总结了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的光电技术、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光热技术,集成了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在施秉喀斯特无-潜在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光电两用太阳能热水器、景观式太阳能杀蚊灯,辅以沼气发酵技术;在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节煤回风炉灶;在贞丰-关岭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地示范点太阳能资源丰富,构建以光伏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太阳能路灯为主体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体系进行示范。示范后,室内环境明显改善,对CO2和SO2的起到了减排效果,节省了能源开支。论文对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主要从生活能源角度出发,未来研究可以把太阳能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并应用到石漠化治理中,实现喀斯特农村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解决的问题。

惠西珂[2](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指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高丽,王新[3](2021)在《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在综合分析现有数字资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特征,从资源内容、质量、成本效益、易用性、售后服务等方面探讨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内容。通过指标综合评价法分析各指标权重,构建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实际运用于某信息机构数字资源的评估中,为该机构年度资源采购方案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何海斌[4](2020)在《基于GIS的城市道路应急资源评估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慧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与重要纽带,在给予国民经济重大帮助的同时,也经历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交通问题的考验。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研究区域内的道路应急能力和突发事件危险性,对城市中道路应急力量和事故风险的综合状况可视化分析,促进城市交通应急工作的科学化、定量化分析,成为当前的焦点问题。本文处理并分析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应急资源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1赋权法综合建立了道路应急力量和事故风险评估模型,并对评估模型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应用与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基于评估模型的交通应急资源评估系统,以期为城市道路应急工作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阐述了城市道路应急资源评估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应急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2)处理并分析北京市内的各类道路应急资源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交通应急力量布控图与隐患事故分布图,为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3)对比常见的应急评估方法,研究合适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计算权重建立道路应急力量和事故风险的评估模型。(4)基于评估模型的多维度评估应用,绘制评估结果的热力图、三维柱状图和风险地图,对评估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劣。(5)设计并实现基于评估模型的WebGIS应用系统,包括风险热力预警、风险区域识别、应急力量对比、应急资源评估、事故应急演习、应急资源管理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模块应用,可以直观地查看应急力量、事故风险的分布情况,为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马丽[5](2020)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高校图书馆不断促进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电子资源渐渐发展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关键的一部分。由于各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大力发展,电子资源的评价和优选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电子资源的评价仍是主观决策为主,缺乏客观性、科学性,不利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套电子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期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促进电子资源的优选和价值发挥。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归纳总结其他学者在电子资源评价领域取得的成果,结合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实际采购和使用情况的调研以及学科建设的特点,探讨影响电子资源评估的要素,并运用灰色统计理论筛选重要指标,构建了包含资源类型、资源数量、核心期刊收录率、检索功能、试用期、重点学科、用户满意度、年涨价幅度、人均使用量、使用成本等10项指标的新型电子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其次,基于电子资源数据的内部相似性,利用K-means算法生成类别标签,将电子资源划分成不同类别,并对每一类分别进行评价分析,合理地将电子资源的主观评价问题转化为客观分类问题。随后,按照逐步优化思想,分别用CART、RF算法建立电子资源评价模型,并用网格搜索进一步优化RF算法,建立基于GS-RF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对上述三种模型进行效果验证,发现基于GS-RF算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准确率达到94.44%。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评价和优选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

肖启华[6](2020)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而产生的低频气候变化现象(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北大西洋涛动等)通过对鱼类个体的直接作用或生态系统食物链传递的间接作用影响着海洋鱼类。研究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有60%以上储存在海洋上层,中上层鱼类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Chilean jack mackerel,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上一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是秘鲁和智利两国围网渔业的捕捞对象、也是我国及其他远洋渔业国家大型拖网加工船的目标鱼种。以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为对象,研究气候变化变化背景下的资源评估模型,有助于建立具有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方法,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首先利用智利竹筴鱼渔获量(Catc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表征气候变化的厄尔尼诺(El Ni?o)、南方涛动(SO)、大西洋涛动(NAO)、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低频气候变化现象以及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dT)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敏感性分析法识别了各气候变化表征因子对智利竹筴鱼渔获量的影响程度;然后,在剩余产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气候融合模型,以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现状、构建使得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相关性分析与互相关分析确定了相对独立的气候变化表征因子集{NINO、NAO、SOI、d T、PDO、NPI}以及各个因子的滞后阶数,并以此作为输入变量、智利竹筴鱼渔获量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了包含一个隐含层的三层神经网络模型。设定隐含层节点数m分别为3、4……13、制定了11套模型运行方案,运行模型,得到模型结果。利用预测标准差、效率系数、赤池信息准则等5个评价指标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得到了最优的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模型。最优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模型的Catch拟合值与观测值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Catch观测值与拟合值散点图中散点基本聚集在直线y(28)1.071x左右,拟合效果良好。最后,对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气候变化表征因子进行了因子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模型的6个输入变量对智利竹筴鱼渔获量的影响大小从高到低分别为:NAO,PDO、NPI、NINO、d T以及SOI。(2)利用1986~2016年南太平洋渔业组织智利竹筴鱼渔获量和CPUE数据,建立了智利竹筴鱼剩余产量评估模型。设定模型参数内禀自然增长率r分别为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环境容纳量K和可捕系数q为无信息先验分布(均匀分布)形成三个模拟方案,运行模型得到评估结果。模型结果显示:三个方案下参数的后验分布都与其先验概率分布差异很大,说明数据对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三种方案的偏差信息准则值(DIC)显示均匀分布方案的拟合效果略胜一筹。三种方案下,各个生物学参考点指标:BMSY、BMSY/4、B2016,F0.1、FMSY、F2016估算值比较接近。当前资源分析表明:三种方案下均显示智利竹筴鱼资源处于低于目标参考点但高于且非常贴近限制参考点的状态,这说明智利竹筴鱼资源还未出现过度捕捞(overfished)。但因为利竹筴鱼死亡系数小于死亡系数目标参考点,所以捕捞强度上,智利竹筴鱼目前还没到处于过度捕捞状态(overfishing)。(3)将NAO,PDO、NPI、NINO、d T和SOI共六个气候变化表征因子逐个加入资源评估剩余产量模型,得到六个气候融合模型。设定六个模型的参数先验分布均为均匀分布,运用贝叶斯分析法求解各模型,利用偏差信息准则值(DIC)从六个模型中挑选出拟合效果更好的两个模型:包含因子NAO以及包含PDO的气候融合模型。模型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参数r、K以及q的后验分布都与其先验概率分布差异很大,说明数据对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当前资源状态显示:两个模型下、当前资源量都处于目标参考点和限制参考点之间的,需要密切监控资源状态;但因为利竹筴鱼死亡系数小于死亡系数目标参考点,所以捕捞强度上,模型显示智利竹筴鱼目前还没到出现过度捕捞(overfishing)。(4)最后对普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准方案(均匀分布)以及资源评估气候融合模型一(含因子NAO)、模型二(含因子PDO)关于评估结果和决策分析结果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三个模型的CPUE拟合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以及比较三个模型的偏差信息准则值(DIC),得到结论:包含因子NAO的气候融合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计算显示:三个模型的各个生物学参考点相关指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两个气候融合模型在生物学参考点指标BMSY、BMSY/4、B2016的值上比较接近,且与普通评估模型有一定的差距。从当前资源状态看,三个模型都显示:智利竹筴鱼资源处于低于目标参考点但高于限制参考点的状态,说明资源还未出现过度捕捞状态(overfished);但气候融合模型显示的资源状态略好于普通资源评估模型。而在捕捞强度上,三个模型均显示智利竹筴鱼目前还没出现过度捕捞(overfishing)。设定模拟评估管理策略实施期限为2017~2026年、设定风险评估指标,分析对比三个模型下智利竹筴鱼的资源管理策略。分析显示:三个模型取到最高可捕量时的渔获率分别为0.16、0.22和0.18。三个模型可以取得的最高可捕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最高的是包含因子PDO的气候融合模型、为356.16万吨,最低的为普通资源评估模型的249.91万吨。三模型都达到最高可捕量时,管理措施实施后资源量的恢复情况以及资源恢复到健康水平的概率都比较低;但三个模型资源崩溃的风险有所不一,其中,普通资源评估模型最大、接近50%,而气候融合模型相对较小。根据“期望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同时兼顾考虑管理措施实施后资源恢复到健康水平因素、资源崩溃的风险,调整得到三个模型的―最佳管理策略‖。可以发现:与普通资源评估模型比较,资源评估气候变化融合模型的渔获率稍高、为0.17~0.18,可捕量也相对较高;且普通资源评估模型的各项风险指标值与气候变化融合模型差异较大,从风险指标的角度看,气候融合模型比普通模型相对乐观,其资源崩溃的风险更小。

牛萌[7](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银川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提供部分参考依据。2.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通过信效度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及可行性,为发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健康管理主要内容,逐步完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方法1.问卷调查法:采用科研小组设计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6名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专家咨询法:以“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健康观为理论依据,参考前期基线调查结果,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雏形。运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科研小组成员根据专家意见及剔除要求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及完善,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以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评分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与组合权重值。4.统计学分析法: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1.306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面均存在健康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7个健康问题归纳为躯体症状、跌倒风险、家庭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抗压能力、坚持锻炼情况8个方面,为后期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本研究共完成两轮专家咨询,其中17位函授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提出修改建议的专家分别为58.8%和29.4%。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判断系数分别为0.95和0.96,熟悉系数均为0.8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各级指标的算术均数分别为3.535.00和1.185.00。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变异系数<0.25的指标占比分别为81.63%和94.62%。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3和0.300(P<0.05)。最终构建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85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63项。3.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体状况评估(0.211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状况评估(0.311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知识、信念、行为状况评估(0.311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状况评估(0.064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状况评估(0.1009)。4.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表示,其中总体Cronbach’sα为0.980,85项指标的Cronbach’sα为0.6650.944。效度采用内容效度表示,其中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21.00,总体指标体系内容效度(S-CVI)为0.93。结论1.银川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面均存在一定健康问题,我们需重点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跌倒风险、家庭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抗压能力、坚持锻炼情况。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覆盖内容较为科学、全面,各级指标权重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准确性,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社区护理发展现状,有助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管理。17位函授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及积极性均较高,且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研究结果可靠。

盛旭喆[8](2020)在《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跨国联网规划方法研究 ——蒙古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能源资源和负荷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对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进行集中开发并构建跨国/跨区域互联电网,逐渐成为建设经济高效的电力系统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有效手段。东北亚地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跨国电力联网上具备一定能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可以通过跨国输送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建立区域联网,促进各国资源优化配置,进而降低发电成本和产生规模效益。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开发量和适宜开发场地的评估是风电和光伏场站开发的必要前提。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此前关于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的一些评估结果低估了蒙古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不再具备时效性,无法为作为电网规划有效参考。只有准确评估蒙古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协调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区域间电网互联规划,才能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推进东北亚电网互联相关研究的发展。因此,本文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下述研究:(1)从可再生能源资源自然属性出发,归纳总结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评估中的特征指标,并对其计算模型和方法进行分析,接着进一步对风机和光伏组件的优化选型和布置做了简要讨论,并给出相关风电和光伏出力计算模型;其次,结合现有数据和计算模型,对蒙古风电和光伏出力特性进行分析,为接下来蒙古资源评估奠定基础。(2)为准确评估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方法,构造GIS支持的多标准决策分析模型。在考虑资源、地形、环境和电网情况等多重因素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场站影响因素进行决策分析,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给出资源评估总体流程和方法。然后,通过对蒙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潜在开发区域进行评估,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分析蒙古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条件。(3)在评估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后,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出综合考虑送端电源汇集模式、受端落点选择以及输电技术等的大规模新能源电力跨国送出规划方法;针对跨国输电的特殊性,建立综合成本/效益费用模型和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对跨国输电进行经济性评价。最后,根据所提出方法,对中蒙电力互联进行实例分析,提出了四种跨国互联方案,此外,考虑税率、汇率及投资成本变化对跨国互联方案的影响,进一步从输电成本估算、经济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的角度对四种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和灵敏度分析。

刘树鹏[9](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历史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城市历史保护已经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但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宏观和系统的判断。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街巷格局基本完整的区域,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更是国家精神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了先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代中国迈向发展新时期,正走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地下空间实施是伴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的半地下穴居就是对地下空间的浅表层利用,古代的冰窖、窨井、坎井也均是地下空间的实施,在人类没有能力向空中要空间之前,地下就是最易获取和扩展的空间。地下空间是竖向空间的基础,更是对地球表层物质空间的科学管理,更是提升城市荷载能力、弹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以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为研究核心,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理论,论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动力系统理论,对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作用原理;以系统理论下的典型城市与典型历史街区为样本,提炼归纳不同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系统动力模型的可实施存量模拟,研判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影响。丰富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与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撑。这是历史保护与地下空间理论的应用,将填补系统动力理论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城市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研究动态;概述研究的结构、目标与主要内容;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采用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解读空间实施路径,判断空间实施主体及其行为,判断实施系统。第三章在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下,解读典型的历史街区,提炼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特征,演绎归纳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第四章使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量的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判模拟。第五章运行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结果对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因素提出实施政策与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

李燕[10](2019)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世纪之后,物流横空出世。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消费市场慢慢形成,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的需求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企业从前的投资和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市场生产发展的需要,物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目前,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第三方物流的经营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应的评估体系及对效率的评测方式并不是很完善。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优化自身的产业链,物流企业的服务才能不断地提高。在不断地对价值链进行完善管理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思索:如何采取最低的成本投入,让终端的顾客获得良好的体验?物流企业关注的重点开始转变为“如何提升价值链绩效”。在传统的效率评估中,行业只重视净利润,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有所忽视。以往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估方式通常采用多种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具体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财务指标、投资回报率等。但传统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评估过程中过分关注结果,对企业绩效的反馈具有被动性和单一性的局限,不能对企业在管理经营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态、实时以及全面地分析,不能将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充分的融合。如何结合第三方物流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个整洁高效的评价方法去科学地评估第三方物流的企业绩效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不同种类财务指标评价最终结果的融合,得到企业价值的整体性结果。将非财务因素进行指标划分,以此为依据,研究企业价值活动的影响力度,得出企业的非财务指标的价值影响参数,再根据该结果修正企业价值评级结果。企业作为价值评价的核心,其新的价值链是由供应企业和顾客组成。供应企业为上游部分,顾客为下游部分。以该价值链为根本,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价值链的利益不可忽略,对两部分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才是最为全面的。通过对国内16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绩效数据进行分析,笔者采用了价值链的理论,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价值活动评价指标的设置,构建了物流企业内外部绩效评估指标。评定了国内16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总体动态绩效状况,以其最终得分进行动态绩效排名。模拟结果与实际排名相符,也验证了本文使用的绩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最后,通过对宁波港运用基于价值链的绩效评估方法展开纵向对比分析,得出其需要改进的方面,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

二、信息资源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资源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二)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三)太阳能资源评估与技术利用研究进展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
    (一)太阳能资源
        1 太阳总辐射
        2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二)太阳能资源评估
        1 丰富度评估
        2 稳定度评估
        3 利用价值评估
        4 并网发电适宜程度评估
四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可行性分析
    (一)自然与资源因素分析
        1 太阳能资源可利用量
        2 石漠化等级
    (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 政策因素
        2 家庭基本特征
        3 居民使用意愿
        4 能源基础设施
    (三)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1 能源用户结构
        2 能源消费量结构
        3 能源消费的主要途径
    (四)环境因素分析
        1 大气环境
        2 生活环境
    (五)太阳能赋存与差异化利用策略
        1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区(施秉喀斯特)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毕节撒拉溪)
        3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贞丰-关岭花江)
五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优化调控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技术
        1 光电转换技术
        2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
        3 光热转换技术
    (二)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 太阳能数据监测
        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3 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
        4 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三)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建设内容
        3 太阳能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4 太阳能利用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太阳能利用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 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资源评估研究现状及方法的选取
2 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模型
    2.1 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评估指标评分标准与计算方法
    2.3 数字资源评估结果分析
3 实践及应用
    3.1 评估对象
    3.2 各指标的权重与指标评分
    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4 结束语

(4)基于GIS的城市道路应急资源评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应急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2 应急评估体系研究现状
        1.2.3 城市道路应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应急资源数据处理与特征分析
    2.1 数据支撑
    2.2 数据处理
        2.2.1 数据清洗
        2.2.2 数据存储
    2.3 数据空间特征分析
        2.3.1 北京市路网矢量数据及其特征
        2.3.2 应急力量布控图及其特征分析
        2.3.3 灾害事故分布图及其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应急资源评估模型的建立
    3.1 城市应急资源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3.2 评估方法概述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G1 赋权法
        3.2.3 人工神经网络法
        3.2.4 其他方法
    3.3 评估模型搭建
        3.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急力量评估模型的建立
        3.3.2 基于G1 赋权法的事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3.4 评估模型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维度评估应用与可视化分析
    4.1 基于网格阵点的应用与热力图可视化分析
        4.1.1 网格化管理
        4.1.2 评估结果的热力图展示
    4.2 基于下凹式立交桥的应用与三维柱状图可视化分析
        4.2.1 下凹式立交桥
        4.2.2 评估结果的三维柱状图展示
    4.3 基于行政区划的应用与风险地图可视化分析
        4.3.1 行政区划
        4.3.2 风险数值的测定
        4.3.3 区域内风险地图绘制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评估模型的交通应急资源评估系统
    5.1 系统架构和软硬件环境
        5.1.1 系统架构
        5.1.2 系统软硬件环境
        5.1.3 功能模块设计
    5.2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2.1 风险热力预警
        5.2.2 风险区域识别
        5.2.3 应急力量对比
        5.2.4 应急资源评估
        5.2.5 事故应急演练
        5.2.6 应急数据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道路应急力量评估模型调查问卷
附件B 道路事故风险评估模型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2.1 灰色统计理论
    2.2 K-means算法
    2.3 决策树
        2.3.1 决策树原理
        2.3.2 CART算法
        2.3.3 交叉验证
    2.4 随机森林
        2.4.1 Bagging算法
        2.4.2 随机森林原理
    2.5 网格搜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3.1 电子资源及其评价概述
    3.2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资源质量
        3.2.2 资源契合
        3.2.3 资源使用
    3.3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3.3.1 系统性原则
        3.3.2 科学性原则
        3.3.3 可操作性原则
        3.3.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3.4 初选指标
    3.5 指标筛选
        3.5.1 调查对象
        3.5.2 调查数据处理
        3.5.3 调查结果
    3.6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模型建立
    4.1 基于CART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
    4.2 基于RF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
    4.3 基于GS-RF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设计及结果可视化分析
    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电子资源的聚类
    5.3 基于CART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实现
        5.3.1 参数设置
        5.3.2 结果分析
    5.4 基于RF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实现
        5.4.1 参数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基于GS-RF算法的电子资源评价模型实现
        5.5.1 参数设置
        5.5.2 结果分析
    5.6 各模型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量影响研究现状
        1.2.2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影响研究现状
        1.2.3 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管理影响研究现状
        1.2.4 智利竹筴鱼生物学特性
        1.2.5 智利竹筴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候变化表征因子
    2.1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2.2 北大西洋涛动(NAO)
    2.3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
    2.4 北太平洋指数(NPI)
    2.5 海气温度变化异常指标(dT)
    2.6 指标数据
第三章 模型与方法
    3.1 相关性分析
        3.1.1 相关系数
        3.1.2 互相关分析
    3.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2.1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3.2.2 BP神经网络模型
        3.2.3 BP模型学习算法
        3.2.4 BP模型的评价
    3.3 变量敏感性分析
    3.4 渔业资源评估的剩余产量模型
        3.4.1 剩余产量模型
        3.4.2 资源管理生物学参考点相关指标
        3.4.3 模型计算与诊断
        3.4.4 备选管理策略
        3.4.5 资源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3.5 渔业资源评估的剩余产量气候融合模型
        3.5.1 气候融合模型
        3.5.2 模型计算与诊断
        3.5.3 资源管理生物学参考点相关指标
        3.5.4 备选管理策略
        3.5.5 资源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第四章 智利竹筴鱼渔获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4.1 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4.2 指标相关性分析
        4.2.1 气候变化表征因子相关性分析
        4.2.2 因子与渔获量相关性分析
        4.2.3 气候变化因子与渔获量互相关分析
    4.3 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结构及实现方法
    4.4 最优模型选择
        4.4.1 隐含层节点数设置
        4.4.2 模型选择方法
    4.5 神经网络拟合结果与分析
        4.5.1 每套运行方案的最佳模型
        4.5.2 全局最优模型选择
    4.6 分析与小结
        4.6.1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4.6.2 最优模型气候变化表征因子敏感性分析
        4.6.3 小结
第五章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
    5.1 数据及数据来源
    5.2 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设定
        5.2.1 参数的初值
        5.2.2 参数的先验分布
        5.2.3 边际后验概率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收敛情况
        5.3.2 参数后验分布
        5.3.3 模型拟合效果
        5.3.4 当前资源状况
        5.3.5 管理决策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气候融合模型
    6.1 数据及数据处理
    6.2 剩余产量气候融合模型设定
        6.2.1 参数的初值
        6.2.2 模型参数先验分布
        6.2.3 边际后验概率计算方法
    6.3 模型设定
        6.3.1 模型方案
        6.3.2 模型挑选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参数后验分布
        6.4.2 当前资源状况
        6.4.3 管理决策分析
    6.5 小结
    6.6 资源评估普通模型与气候融合模型对比分析
        6.6.1 模型拟合效果比较
        6.6.2 智利竹筴鱼资源状况
        6.6.3 智利竹筴鱼资源管理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模型
        7.1.2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气候融合模型
    7.2 管理建议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气候变化表征因子原始数据
附件二、预处理后的气候变化表征因子数据
附件三、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各运行方案(m=3,5,..,13)的评价指标值表
致谢

(7)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概述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研究方法
    4.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组建科研小组
    2.拟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雏形
    3.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4.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讨论
第四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层次分析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五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3.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跨国联网规划方法研究 ——蒙古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跨国联网规划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可再生能源资源模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风能资源模型
        2.2.1 风能特征指标分析
        2.2.2 风机优化选型和布置
        2.2.3 风电出力计算
    2.3 太阳能资源模型
        2.3.1 太阳能特征指标分析
        2.3.2 光伏组件优化选型
        2.3.3 光伏发电出力计算
    2.4 蒙古风能和光伏出力特性分析
        2.4.1 蒙古风电出力特性
        2.4.2 蒙古光伏出力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方法
    3.1 引言
    3.2 资源评估技术手段和方法
        3.2.1 GIS技术
        3.2.2 多标准决策分析方法
        3.2.3 LCOE测算模型
    3.3 基于GIS的多标准决策分析的评估方法
        3.3.1 评估方法总述
        3.3.2 制约因素分析和指标选择
        3.3.3 GIS支持的多标准决策分析模型
    3.4 算例分析
        3.4.1 蒙古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开发量评估
        3.4.2 蒙古可再生能源开发首选区域LCOE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大规模新能源场站送出规划及经济性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大规模新能源场站送出规划
        4.2.1 新能源场站并网规划方法
        4.2.2 经济性评价指标和方法
    4.3 输电方案设想
        4.3.1 送端电源汇集模式分析
        4.3.2 受端落点选择与分析
        4.3.3 中蒙电网互联规划方案
    4.4 中蒙电网跨国互联实例分析和经济性评价
        4.4.1 算例分析
        4.4.2 经济性评价结果及灵敏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研究动态
        1.2.1 历史街区的研究动态
        1.2.2 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1.2.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
        1.2.4 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
        1.2.5 地下空间与历史街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概念
        1.4.2 系统动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1.4.3 系统动力研究的理论发展
        1.4.4 系统动力理论的应用领域
        1.4.5 系统动力模型的可适用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理论
    2.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理论
        2.1.1 实施理论的概念与视角
        2.1.2 实施系统的构成与内容
    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主体
        2.2.1 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
        2.2.2 社会实施主体与权利
        2.2.3 实施过程的主体关系
    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途径
        2.3.1 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
        2.3.2 空间实施的行政行为
        2.3.3 空间实施的市场行为
    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保障
        2.4.1 空间实施的根本法律部门
        2.4.2 空间实施的直接法律部门
        2.4.3 空间实施的间接法律部门
        2.4.4 空间实施的技术标准制度
    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性
        2.5.1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2.5.2 系统的层次与集合
        2.5.3 系统的非定常特征
        2.5.4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实施系统理论下的历史街区
    3.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
        3.1.1 城市规模制约发展
        3.1.2 人均用地规模紧张
    3.2 历史街区的筛查选择
        3.2.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城市
        3.2.2 城市规模影响发展的城市
        3.2.3 研究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3.2.4 典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
    3.3 历史街区的特征聚类与关键问题
        3.3.1 区位特征与年代特征
        3.3.2 保护级别与规模等级
        3.3.3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
        3.3.4 街区的地下空间实施
        3.3.5 历史街区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3.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
        3.4.1 商业与文化功能地下空间
        3.4.2 交通与市政功能地下空间
        3.4.3 安全与其他功能地下空间
        3.4.4 历史街区的地下功能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基础
        4.1.1 系统动力模型的基本工具
        4.1.2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4.1.3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4.1.4 系统动力模型的应用软件
    4.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与因果
        4.2.1 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构建
        4.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因果反馈
        4.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
        4.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系统的因果反馈
        4.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系统的因果反馈
    4.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存量流量与数学模型
        4.3.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存量流量
        4.3.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变量设置
        4.3.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模型方程
    4.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模拟的模型检验
        4.4.1 系统动力模型的理论检验
        4.4.2 系统动力模型的趋势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模拟与建议
    5.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5.1.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的波动
        5.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贡献人口增长
        5.1.3 历史文化环境优化水平曲折提高
        5.1.4 历史文化地下空间规模形质影响
    5.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建议
        5.2.1 历史街区经济社会系统建议
        5.2.2 历史街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议
        5.2.3 历史街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议
        5.2.4 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系统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与重点
        6.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判断汇总
附录B: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动力模型方程式一览表
附录C: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一览表
附录D:典型城市历史街区数据一览表
附录E:全国城市规模收益数据一览表
附录F:十个典型城市空间量估算的部分历史遥感图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的基本理论
        2.1.1 价值链内涵
        2.1.2 价值链的特点
        2.1.3 价值链与传统业务模式比较分析
    2.2 物流企绩效效评估的相关理论
        2.2.1 物流企绩效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2.2 企业绩效评估系统
        2.2.3 企业绩效评估系统要素对指标选择的影响
        2.2.4 传统企业绩效评估及其局限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1 企业内部价值活动评价指标设置
        3.1.1 研发活动的指标选取
        3.1.2 学习与成长方面指标
    3.2 企业外部价值活动评估指标设置
        3.2.1 上游供应商方面
        3.2.2 下游顾客方面
    3.3 物流企业绩效评估的构建思路
    3.4 物流企业内部绩效评估指标设置
    3.5 物流企业外部绩效评估指标设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定义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1 财务层面绩效评估内容分析
        4.2.2 财务层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4.3 客户层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4.3.1 客户层面绩效评估内容分析
        4.3.2 客户层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4.4 动态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静态绩效评估
        4.4.3 动态绩效评估
        4.4.4 综合动态绩效评估结果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估应用分析
    5.1 权重的确定与分析
    5.2 主成分分析
    5.3 灰色关联分析
    5.4 应用的结果分析
        5.4.1 横向评估值分析
        5.4.2 纵向评估值分析
    5.5 应用的结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信息资源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 孙若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国防科技信息数字资源评估研究[J]. 高丽,王新.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01)
  • [4]基于GIS的城市道路应急资源评估与应用研究[D]. 何海斌.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模型研究[D]. 马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研究[D]. 肖启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7]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牛萌.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跨国联网规划方法研究 ——蒙古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分析[D]. 盛旭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9]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D]. 刘树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D]. 李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