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梅[1](2021)在《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情绪低落、胸闷、胁肋胀满或疼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易复发性、难治愈性成为医学界的难题。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传统医学治疗郁证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研究中医医家临床治疗郁证用方用药等经验至关重要。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的郁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从狭义郁证的现代医案入手,探讨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的证治规律,并对现代郁证医案的用方用药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辨治思路和用方用药借鉴。方法: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郁证的文献研究,一共分为两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郁证的源流,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论探源。第二,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发现现代医家治疗临床常见的抑郁症,多采用中医治疗郁证的方法进行治疗。二、郁证现代医案研究方面,通过CNKI、VIP、CBM等数据库相关期刊,按照如下条件进行文献检索:1.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2.篇名=(医案or验案or治验or案or举例or举隅)and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检索年限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集治疗数据库中中医疾病诊断明确为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不寐等相关医案。并根据纳入排除规范进行逐步筛选,有关联的文献共187篇,最终确定纳入的病例225例,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le建立数据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近30年来,关于郁证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郁证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以18到65岁年龄阶段为主,以青、中年女性为多。郁证病因多为情志因素导致,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舒、忧郁、悲、怒。郁证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多。郁证的常见证型有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胆热痰扰、气滞血瘀、心肝失调、气郁化火、肝郁气滞,痰气互结、肝气郁结,心肝血虚、肝肾两虚、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证。郁证的常见症状:失眠、胸闷、善太息、纳差、心烦、咽喉异物感、多梦、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郁证的舌象以舌红苔黄为多;脉象方面,常见单脉为弦脉;复合脉以弦细为主。现代医家在治疗郁证中,常用治法有疏肝、理气、化痰、安神;常用的高频方剂依次为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方剂。治疗郁证最高频的药物有: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结论:1.郁证发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中青年女性最多。2.郁证的舌苔以舌红苔黄为主,脉象以弦细为主。3.郁证常见证型为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三种。4.郁证常用治疗方剂有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最常用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5.现代郁证的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记载的相关郁证的辨治规律基本上一致,只是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用法用药更加广泛灵活,这是现代医家对仲景辨治疾病思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王淞[2](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王春宇[3](2020)在《麻蝉止哮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FeNO和外周血EOS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麻蝉止哮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Fe NO和外周血EOS的影响。方法:选择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7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麻蝉止哮汤联合信必可都保,对照组给予信必可都保。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麻蝉止哮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其总有效率为94.12%,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评分,疗前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对喘息、气急、咳嗽、咳白稀痰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余症状的治疗后组间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药物可提升患者疗前疗后的FEV1的数值,但是两组组内疗前疗后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并无显着差异(P>0.05)。而两组药物对患者疗前疗后的FEV1/FVC数值并无显着影响,两组组内疗前疗后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4.两组药物均可有效改善患者Fe NO数值,组内疗前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药物可有效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疗前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麻蝉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尤其可改善喘息、气急、咳嗽、咳白稀痰症状。2.麻蝉止哮汤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数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龚骏剑,谢志霞[4](2000)在《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文中研究说明
二、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1 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
1.1 郁证的概念 |
1.2 郁证的源流 |
2 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
小结 |
第二部分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的来源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2.3 资料整理规范 |
2.4 医案纳入 |
2.5 数据分析 |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
3.1 郁证研究文献发表趋势 |
3.2 情志病因统计分析 |
3.3 证型分析 |
3.4 郁证病位的分布 |
3.5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
3.6 症状统计分析 |
3.7 治法统计分析 |
3.8 运用方剂统计分析 |
3.9 高频次药物、归经、性、味统计分析 |
3.10 性别统计分析 |
3.11 患者年龄阶段统计分析 |
4 讨论 |
4.1 《金匮要略》郁证的证治特点 |
4.1.1 病因特点 |
4.1.2 病机特点 |
4.1.3 辨证论治特点 |
4.2 现代郁证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 |
结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郁证的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结论 |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3)麻蝉止哮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FeNO和外周血EO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袓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治疗与治则 |
2.现代医学对哮喘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发病机制 |
2.4 哮喘分类 |
2.5 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纳入病例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病例标准 |
6.脱落标准 |
7.安全性判断 |
8.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9.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0.治疗方案 |
10.1 给药方法 |
10.2 疗程、注意事项 |
11.观察指标 |
11.1 疗效判定指标 |
11.2 观察时点 |
12.统计学方法 |
13.结果及分析 |
1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1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总分及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
13.4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比较 |
13.5 两组治疗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比较 |
13.6 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麻蝉止哮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期临床疗效分析 |
3.1 麻蝉止哮汤对综合疗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的影响 |
3.2 麻蝉止哮汤对肺功能的影响 |
3.3 麻蝉止哮汤对外周血EOS、EOS%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影响 |
4.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4)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梅核气 |
2 妊娠便秘 |
四、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D]. 朱红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麻蝉止哮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风痰阻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FeNO和外周血EOS的影响[D]. 王春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龚效基临证治验举隅[J]. 龚骏剑,谢志霞.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