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生之道——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艳[1](2021)在《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人体的各种疾病有大部分是因为个人饮食习惯不合理和饮食结构不平衡等造成的营养失衡所引起,个人的饮食习惯与自身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研究合理的搭配膳食,食用多样化食物,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不仅可以改善健康达到机体元素的平衡,而且对于个人疾病的抵抗能力的增强有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平衡膳食与当前个人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有效对策。
张威强[2](2020)在《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权威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患病人数超过2.9亿,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社会发展与众多医学实践表明:以预防保养、实时监控和个性化为主的智能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通行的健康解决方案,也是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类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也为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基于网络的健康管理知识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由于这些海量且免费的健康知识来源众多、数量庞大、准确性参差不齐,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使得人们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个体所需的高质量的健康管理知识。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健康管理系统及应用,但这些系统平台发布的健康管理知识大多是定性化和通用化的,定量化和个体针对性不足,也缺乏清晰的实施操作步骤和流程,导致用户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心血管病领域的知识库模型来规范和表示领域内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然后,基于设计的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本文结合个体健康特征、环境特征和个体其它相关特征,进一步研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算法。最后,根据智能生成的定性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研究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的定量化模型。本文还邀请了领域专家对基于患者案例生成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和方案量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领域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关键概念,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基于领域本体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模型,弥补了目前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助于实现对多源异构的健康管理知识的过滤、抽取、逻辑化和结构化。此外,考虑到心血管病的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以往仅局限于疾病与用药的领域本体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健康管理方案本体和健康管理方案实施本体,同时补充了领域内的其他关键本体,如食材、菜谱、运动等基础本体,还包含了大量与个体健康特征相关的本体和属性。本文构建的领域本体库是一套基于心血管病领域,完全以大众个性化健康管理为目标的知识库模型,同时它也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未来可以在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本文将模糊Petri网络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采用矩阵运算的并行推理方法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解决了大规模知识推理的效率问题。提出的方案推荐算法充分考虑了个体健康特征、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能挖掘用户忽视或遗漏的某些健康特征信息或其他特征信息,同时能识别和处理知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规则,保证了方案推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饮食方案,推荐算法在考虑了个体收入水平、饮食偏好、饮食禁忌等信息的基础上,对饮食集做了进一步筛选与排序。而且,本文还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所推荐的九种饮食类别对饮食做了分类推荐,不仅强调了饮食的个性化,而且兼顾了饮食种类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第三,没有明确运动时间的定性运动方案既不足以支撑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也不能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运动方案基础上,遵循每日能量总消耗与每日膳食能量总摄入的差值最接近每日推荐能量净消耗的原则,构建出了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该模型即得到定量化的运动时间。该运动时间也是后续饮食方案定量化的重要输入参数,从而保证了运动量化与饮食量化的紧密联系。第四,没有明确的膳食摄入量的定性饮食方案无疑将降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个体的依从性,也不能确保每日膳食能量摄入的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饮食方案的基础上,基于运动方案量化的结果,遵循饮食能量摄入与按目标BMI计算的每日能量总消耗相平衡原则,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九种饮食类别的推荐摄入量作为模型约束条件,构建出了个性化饮食方案的目标规划模型。运动量化和饮食量化相互依存,模型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基于本体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优化理论,结合运动医学、营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知识库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知识推理方法和算法,可以智能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针对运动和饮食这二种最普遍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了定性到定量化模型的转换,大大提升了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朱叶[3](2020)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经》“嗜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传统文化探究《内经》“嗜欲”理论,寻求解决当下由“嗜欲”引发的生活方式紊乱、精神价值缺失、临床身心疾病的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传统文化以及《内经》“嗜欲”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成果:明确《内经》中“嗜欲”的概念是没有节制或不正当的嗜好。其深层内涵为心感不足与心易扰动,因此“嗜欲”的引申义较为广泛。同时其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所以需要节制“嗜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从生之性、习之性、人之性、德之性四方面总结其“性”“欲”观对“嗜欲”生成与转变的影响。发现节制群体“嗜欲”的传统理念包括随遇而安、以德为帜、无欲则刚、礼乐教化、执两用中。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践行的君子之道、真人之道、觉者之道通过对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规范自身行为对节制“嗜欲”起到积极作用。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性”“欲”观的冲击加重了“嗜欲”及其相关问题的普遍化与常态化。所以探究《内经》“嗜欲”理论,根据其生成可分为形体性“嗜欲”与精神性“嗜欲”,明确机体自我调控的意义。总结“嗜欲”与“度”把控的关键在于遵循法度、践行常度。首次提出“嗜欲”为先导病因,其致病特点为扰动神明、妨碍心神主宰作用、引发一般病因的形成、持续影响疾病转归等。指出“嗜欲”相关疾病的诊疗要点为数问其情、因时之序、动神引导、安和五藏、因人制宜。提出预防“嗜欲”的养生思想包括明理知道、无为而治、形与神俱、德泽下流。指明研究《内经》“嗜欲”理论对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善、中医治未病、中医诊疗、以及中医思维具有启示意义。研究结论:传统文化的“性”“欲”观是理解《内经》“嗜欲”理论的重要支点。明确“嗜欲”为先导病因,对临床防治疾病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人本思想尽早推行《内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医学教育与健康管理理念,是减少当代身心疾病的关键。
刘玥[4](2020)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但此时高中生营养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对营养教育不重视,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营养知识储备及倡导营养健康生活的环境。所以近年来高中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现象双重高涨,且偏食、挑食、厌食、暴饮暴食、不按时饮食、吃不健康零食等行为非常普遍。再加上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营养需求更大。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更是为学生健康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打基础。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营养教育相关知识,是很好的渗透材料。生物教师只需将生物教材、营养知识、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适时适量的渗透营养教育,长此以往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为了进行本研究,笔者首先查阅了相关文献,明确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制定营养教育的策略。在实践研究前,通过制定的营养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前测分析。并作出相关分析和指导建议,便于具体营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其次,进行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后通过后测调查问卷统计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渗透教育,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对学生的营养知晓情况、积极营养态度的转变及健康膳食行为的形成都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本研究时间短、实验班及对照班数量有限、文献分析经验不足、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足等对调查研究有一定局限作用。所以,笔者会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经验,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准备。
林秀梅[5](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罗小凤[6](2019)在《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老年后,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如消化功能的衰退、胃肠道蠕动缓慢、牙齿脱落等,使机体对营养成分吸收利用下降,直接影响人体的营养状况,合理的膳食结构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膳食营养与肥胖、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合理膳食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老年人膳食结构相应要发生改变,以适应身体的改变,同时,为维护社会安定,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如何提升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这一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文献,在借鉴营养与膳食等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膳食健康对老年人的影响,分析了长沙市老年人的饮食状况等。同时,本文通过对长沙市老年人一般情况、简易营养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膳食质量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以人口社会学因素、经济收入支配、日常生活方式、营养相关知识获得及自我评价情况、健康状况和膳食质量等6个方面包含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对调查结果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分析表明:第一,在人口社会学因素中婚姻状况和年龄回归系数分别为-0.089、-0.075(P<0.05),即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负相关影响;第二,经济收入支配因素中经济支配状况回归系数为-0.351(P<0.05),即经济支配情况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正相关影响;第三,体育锻炼与否、体育锻炼种类因素,如:太极、健身操,回归系数分别为2.579、1.431、1.983(P<0.05),即体育锻炼与否、体育锻炼种类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正相关影响;第四,营养相关知识获得及自我评价因素中自我体重评价及知识获得回归系数分别为1.483、0.735(P<0.05),即自我体重评价和营养知识获得情况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正相关影响;第五,健康状况因素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患高血压回归系数分别为2.653、-1.105(P<0.05),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情况对MNA总分有显着正相关影响,患高血压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负相关影响;第六,膳食质量因素中能量、膳食纤维、蛋白质回归系数分别为-0.795、1.313、1.217(P<0.05),即膳食纤维、蛋白质等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正相关影响,能量摄入量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负相关影响。最后,综合人口社会学因素、经济收入支配、日常生活方式、营养相关知识获得及自我评价情况、健康状况和膳食质量等6个方面包含的影响因素,筛选出6个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重要预测因子。其中,日常生活能力、自我体重、经济支配、知识获得、蛋白质等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正相关影响,高血压因素对MNA总分有显着负相关影响。综合所有条件,经济支配充裕、自我体重评价好、日常生活能力得分高、营养知识获得及蛋白质摄入量对长沙市老人营养状况有积极的影响,患有高血压是影响长沙市老人营养状况的消极因素。同时,提出了加强老年人健康与营养教育、调整老年人膳食结构、制定合理的社会养老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等建议,为改善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田家珍[7](2019)在《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最基础的治疗手段。我国目前普遍使用以食物交换份法为主的饮食治疗方法,专业性较强,多数患者离开医务人员的面对面指导后,难于长期坚持。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执行饮食治疗,我们在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营养管理,运用成熟的手机应用程序技术,设计开发了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平台。该平台包括糖友五色饮食管理APP和一种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定量餐盒。该平台的功能实现,旨在让我国糖尿病患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得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营养指导,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实现和维持健康的饮食行为,有效控制糖尿病病程的发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现有糖尿病饮食教育方法的差异与医患双方需求,开展糖尿病饮食治疗的中医文献搜集和整理。以“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谷为养”的传统膳食结构和“天人相应”的四时节气特点,设计糖尿病饮食的食物构成。以“四时节气”为特色板块,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和《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7)》的要求,运用食物分类法、热量控制法、GI值和GL值等,设计糖尿病中西医融合的营养治疗食谱和相关流程,使用Version1.3.0作为后台管理系统,完成了一个界面操作简单、医患互动的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常用蔬菜类食物30种,进行生熟前后重量和体积变化范围的实验研究,以确定不同的蔬菜的生重熟体积比值,并据此规定了餐盒五个分格的容量,设计并生产了将烹饪好的熟食定量分装、快速判断膳食平衡的一种健康餐盒,在线下搭配APP使用。结果:基于中医、西医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设计并完成了一个操作简单、医患互动的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设计并生产了一种将熟食定量、并快速判断膳食平衡定量餐盒。结论: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平台的设计和功能实现,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实现和维持健康的饮食行为。为我国糖尿病饮食治疗提供可行的便捷方式。
杨碧桃[8](2019)在《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均衡营养和合理饮食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标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高校舞蹈专业师生中,膳食及营养健康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职业的诉求与营养健康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导致舞蹈专业师生在饮食结构上缺乏能量性、均衡性、时间性、结构性的保障和科学合理的指导,长期的节食,导致师生体力下降,营养不良,会出现胃部血管硬化,引起胃溃疡等各种胃病,影响师生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基于舞蹈专业的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培养合理的膳食结构及科学的饮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综合运用运动学、舞蹈学、营养学等多科知识,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甘肃省某高校舞蹈专业师生的饮食习惯及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明确了科学的饮食对高校舞蹈专业师生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营养健康饮食指导,以期为舞蹈专业师生营养结构问题提供参考。
刘帅帅[9](2019)在《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养生,又称摄生、卫生、保生等,指的是通过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防御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手段或方法。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最早可以追溯至尧舜禹时代,传说中“阴康氏”部落的先民为了摆脱因潮湿生活环境带来的“关节不利”,他们发明了“摔筋骨、运肢节”的养生方法。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首提“保身、全生”,这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养生的文字记载。在西方,虽然没有与中国“养生”完全对译的词汇,但西方人民很早也开始了保养健康的实践。古希腊着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在其着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最早使用“Regimen”一词,汉译为摄生法,指的是一种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锻炼进而有益健康的方法。综上可知,“养生”并非中医所特有的产物,西方很早也展开了对生命保养的实践和研究。因此,本论文拟通过中西医养生文献的对比研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全面了解人类的养生保健历史。通过中西对比,总结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和实践异同点,追古思今,为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中外医学史上着名医学家的代表,仔细研读、总结他们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思想和具体实践。同时,利用关键词如“养生思想”、“养生实践”、“health preserv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等,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CNKI、Pubmed、Google Scholar和Google Library等国内外大型图书馆和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检索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中英古籍和学术论文。对上述科研文献进行仔细梳理、对比分析和逻辑归纳,进而总结中西医养生思想和实践之异同点。结果:中医养生重视天人一体,养生要随着自然四季气候和温热寒凉变化提前做出调整,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体自身健康的平衡。同时特别强调养生要注意身心的协调,既要内养精神,又要外养形体,而且更重视精神的调养。因此,中医养生思想带有明显的整体观念,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又包括人体内部的形神同治。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体液平衡”思想是西方医家在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中所遵守的一贯原则,它也带有一定的整体观特点,它强调健康受到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饮食、锻炼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体内四种液体进行平衡调整,可以很好的维护个体的健康。不过这种观念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被以研究人为主体,尤其重视个体内部结构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且带有明显局部观特色的现代保健思想所取代。通过对中西养生实践手段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双方养生实践的相同之处在于手段全面且部分内容一致。比如双方均重视饮食和运动对健康维护的重要作用,并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大量有益健康的养生实践。不过,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地域差别,尤其是养生指导思想的差异,其养生实践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在饮食方面,中医饮食养生讲究谨和五味,但西方对食物的性味罕有论述。其二,中西医饮食养生都提出“药食同源”的观念,中医强调“先食后药”的思想,而这一理念并未在西方养生实践中形成共识。在运动方面,中医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但西方强调“动则强身,以动为主”。精神养生方面,中西差异十分明显。中医精神养生包含精神调节和情志调摄两方面,手段全面且系统。西方则更重视宗教信仰对心理卫生保健的作用。在环境养生方面,中西养生实践差异也比较大。中医提倡人类要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从顺天时、审地势和慎起居三个方面进行全面且主动的环境养生实践。西方环境养生虽然在早期有所建树,尤其是古罗马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繁荣。但进入中世纪以后,被动的环境养生观念导致了西方人口健康质量的整体下降,虽然政府颁布了很多卫生条例和法规试图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居民健康,但收效甚微。此外,西方非常重视放血疗法,是一种在西方风行了尽两千年的养生保健手段。而中医仅将其作为针灸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并未纳入养生范畴,这也是中西养生实践最明显的差异之一。结论:通过中西方养生思想和实践的对比研究,本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西医不同的医学发展轨迹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养生指导思想,中医养生思想带有明显的整体观特点,而且一直传承至今。西方养生思想虽在早期也带有整体观特点,但自文艺复兴起,逐步被带有明显局部观特征的现代医学保健思想所取代。就养生实践而言,中医养生手段全面且系统,涉及饮食、运动、精神和环境四大领域,西方养生实践偏重饮食、运动和放血疗法。
李京雨[10](2019)在《中国与澳大利亚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人们在外就餐的次数不断增加,在外就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餐饮从业人员作为在外就餐者饮食的提供者,其营养素养状态可能影响其营养行为,本文就针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餐饮从业人员相关的营养知识的掌握和对营养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国从业者营养知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为两个从业人员营养教育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餐饮从业人员的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两个国家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信行现状,为了解两个国家餐饮从业人员营养健康素养情况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并尝试建立针对两个国家之间餐饮从业人员的营养健康素养调查体系。方法:本研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及相关内容设计中国餐饮从业人员调查问卷,根据《澳大利亚居民膳食指南(2013)》相关内容设计澳大利亚餐饮从业人员调查问卷。中国调查卷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澳大利亚调查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当P>0.05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中国餐饮从业人员男女比例接近1:1,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以男性从业人员为主。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年龄段都主要集中在20~30岁。两国从业人员的岗位以厨师岗位为主。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占比最多。中国和澳大利亚除了从业者性别上差异比较大,其他人口特征相似。2.中国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晓率为26.6%,其中男性,20~30岁,大专学历,厨师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内,从事菜系属粤菜的从业者的营养知识率较高。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晓率为18.6%,其中女性,31~40岁,管理层,从业年限在5年以内营养知晓率较高。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在性别、调查的从业人员年限的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从业者的年龄、从事岗位对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两国餐饮从业人员均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是整体营养知晓率比较低。中国从业人员对中国营养学会相关营养建议关于数值的营养建议知晓率比较高,但对于食物成分分布、饮食与相关疾病知晓率比较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对饮食与相关疾病知晓率较高,但对于每天食盐摄入量及食物成分分布知晓率低。4.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态度存在统计学差异。中国从业人员相应的膳食指南的总体了解程度比澳大利高,但两国对相应的膳食指南的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及如何将营养运用到实际工作的掌握程度都不高。5.中国从业人员的营养行为比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好,特别是在减盐、蔬菜焯水等方面明显比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好,但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对营养标签情况比中国从业人员明显要好。6.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和营养知识的需求方面情况不同。中国主要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途径获得营养知识。营养知识的需求主要为正确烹调营养菜品及菜品的营养搭配方面;澳大利亚主要通过卫生监督部门,单位组织的培训途径了解营养知识,对营养需求主要在基础营养知识及常见慢性疾病膳食要求方面。结论:1.中国餐饮从业者和澳大利亚从业者的人口特征相似。两国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从业人员的营养得分高于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不同菜系对相同营养知识知晓存在显着性差异。2.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澳大利亚居民膳食指南》了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针对建议摄入量、食物成分分布及饮食相关疾病的知识。这提示餐饮行业应该注重这方面营养知识的传播及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认识。3.中国从业人员的营养行为总体比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好,营养行为与菜品原料,烹调过程关系等方面密切,认为对原料越多处理,关注营养行为越多。4.中国从业人员与澳大利亚获取营养知识途径及对营养知识需求存在差异。两国的营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认为对营养传播途径和营养需求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进行营养传播和相关营养知识传播。
二、养生之道——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生之道——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1)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疾病与平衡膳食之间的相互关系 |
2.1 平衡膳食的对于个人健康的价值 |
2.2 化解营养不良症的主要方式—平衡膳食 |
2.3 肥胖率与饮食平衡的关系 |
2.4 心脑血管病与平衡膳食的关系 |
2.5 癌症与平衡膳食之间的关系 |
3 促进健康合理搭配膳食的建议 |
3.1 树立饮食观念 |
3.2 调整饮食结构 |
3.3 培养饮食习惯 |
3.4 注意饮食卫生 |
(2)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健康管理知识库 |
2.2 知识推理 |
2.3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量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本体库构建 |
3.1 本体建模方法 |
3.1.1 本体内涵 |
3.1.2 建模方法 |
3.2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构建 |
3.2.1 明确本体应用目标 |
3.2.2 确定核心知识源 |
3.2.3 归纳顶层概念 |
3.2.4 本体详细设计 |
3.2.5 本体建立与检验 |
3.2.6 知识库模型评估 |
3.3 健康管理方案的本体实例 |
3.4 健康管理方案实例相似度 |
3.4.1 属性分类 |
3.4.2 相似度计算 |
3.4.3 相似度计算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 |
4.1 设计方法 |
4.2 核心需求 |
4.3 系统设计 |
4.3.1 系统架构设计 |
4.3.2 基本功能设计 |
4.3.3 业务流程设计 |
4.3.4 数据库设计 |
4.4 知识库系统实现 |
4.5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验证与更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智能生成 |
5.1 健康管理方案Petri网络 |
5.2 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 |
5.2.1 Step1:构建推理网络 |
5.2.2 Step2:设置初始状态向量 |
5.2.3 Step3:知识推理 |
5.2.4 Step4:饮食方案筛选与排序 |
5.2.5 Step5:健康管理方案输出 |
5.3 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定量化 |
6.1 方案量化概述 |
6.2 运动方案量化模型 |
6.3 饮食方案量化模型 |
6.4 方案迭代 |
6.5 应用实例 |
6.5.1 运动方案定量化实例 |
6.5.2 饮食方案定量化实例 |
6.6 方案评价 |
6.7 菜谱智能推荐 |
6.7.1 菜谱推荐概述 |
6.7.2 智能推荐模型 |
6.7.3 应用实例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常见活动代谢当量表 |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
附录三.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数据表结构 |
附录四.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典型界面 |
附录五. 心血管疾病患者案例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
附录六.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经》“嗜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立题缘起 |
(二) 文化思辨 |
(三) 现实需要 |
一、“嗜欲”的定义 |
(一) “嗜欲”字词解 |
(二) “嗜欲”本义及其引申 |
(三) “嗜欲”的深层内涵 |
1. 心感不足——主动自发性 |
2. 心易扰动——被动易发性 |
二、传统文化的“性”“欲”观 |
(一) 对“嗜欲”发生的认识 |
1. “生之性”与“嗜欲” |
2. “习之性”与“嗜欲” |
3. “人之性”与“嗜欲” |
4. “德之性”与“嗜欲” |
(二) 节制群体“嗜欲”的传统理念 |
1. 随遇而安 |
2. 以德为帜 |
3. 无欲则刚 |
4. 礼乐教化 |
5. 执两用中 |
(三) 自我约束“嗜欲”的行为规范 |
1. 克己正心修身——君子之道 |
2. 俭欲知足归朴——真人之道 |
3. 持戒修定成慧——觉者之道 |
(四) 现代文明对传统“性”“欲”观的冲击 |
1. 工业文明带来“嗜欲”的普遍化 |
2. 信息时代导致“嗜欲”的常态化 |
三、对《内经》“嗜欲”理论的认识及应用 |
(一) 形神“嗜欲”的生成及自我调控 |
1. 精神性“嗜欲” |
2. 形体性“嗜欲” |
(二) “嗜欲”与“度”的把控 |
1. 遵循法度 |
2. 践行常度 |
(三) “嗜欲”的致病特点 |
1. 扰动神明 |
2. 妨碍心神主宰作用 |
3. 引发一般病因的形成 |
4. 持续影响疾病转归 |
(四) “嗜欲”与一般病因的关系及对发病的影响 |
1. “嗜欲”为先导病因 |
2. “嗜欲”与内伤病因的关系 |
3. “嗜欲”与外感病因的关系 |
4. “嗜欲”与其他病因 |
(五) “嗜欲”相关疾病的诊疗要点 |
1. 诊断原则 |
2. 治疗要点 |
(六) 预防“嗜欲”的养生思想 |
1. 明理知道 |
2. 无为而治 |
3. 形与神俱 |
4. 德泽下流 |
四、《内经》“嗜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
(一) 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启示 |
(二) 对中医治未病的启示 |
(三) 对中医诊疗的启示 |
(四) 对中医思维的启示 |
1. 人本思想的回归 |
2. 致中和思想的回归 |
3. 德全不危思想的回归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2 国内外营养教育发展现状 |
1.1.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1.2 引言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对象 |
1.2.4 研究内容 |
1.2.5 研究方法 |
1.2.6 研究思路 |
第2章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 |
2.1 营养教育与教材的结合点 |
2.2 生物课堂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具体案例分析 |
2.2.1 通过课堂讲授直接渗透营养教育 |
2.2.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渗透营养教育 |
2.2.3 通过指导学生对营养资料分析渗透营养教育 |
2.2.4 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分析渗透营养教育 |
2.2.5 通过教师演示渗透营养教育 |
2.2.6 通过学生营养知识应用渗透营养教育 |
2.3 生物课外渗透营养教育的途径 |
2.3.1 张贴营养知识于教室宣传栏 |
2.3.2 举办营养知识竞赛 |
2.3.3 深入学生日常进行饮食健康指导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营养教育现状访谈结果与分析 |
3.2 学生营养教育基本情况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3 学生营养教育参与意愿结果与分析 |
3.3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3.4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营养态度积极性分析 |
3.5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健康膳食行为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对渗透营养教育的建议 |
4.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
六、类证鉴别 |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三、中医综合疗法 |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脑卒中的定义 |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
四、西医鉴别诊断 |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
五、脑卒中的预防 |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标准 |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器具选择 |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
四、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观察指标 |
一、基本资料 |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性别比较 |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
三、两组种族比较 |
四、两组证型比较 |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
一、整体康复 |
二、辨证康复 |
三、形神合一 |
四、被动康复 |
五、自我管理 |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
第三节 病案举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营养与膳食 |
1.2 膳食健康对老年人的影响 |
1.3 长沙市居民的饮食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2.1 长沙市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 |
2.2.2 长沙市老年人简易营养状况调查 |
2.2.3 长沙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 |
2.2.4 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质量调查 |
2.2.5 技术路线 |
2.3 调查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2.4.1 数据的统计整理 |
2.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 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情况 |
3.1 长沙市老年人的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 |
3.2 长沙市老年人的营养状况 |
3.2.1 微型营养评价法(MNA)调查结果 |
3.2.2 MNA其他分条目情况 |
3.3 长沙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调查结果 |
3.4 长沙市老年人的膳食行为情况 |
4 对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的进一步分析 |
4.1 人口社会学因素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4.2 经济收入支配因素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4.3 日常生活方式因素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4.4 营养相关知识获得及自我评价因素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4.5 健康状况因素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4.6 膳食质量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4.7 综合各类因素对MNA总分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老年人健康与营养教育 |
5.2.2 调整老年人膳食结构 |
5.2.3 制定合理的社会养老制度 |
5.2.4 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 |
5.3 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指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部分) |
附录B: 简易营养评价(MNA) |
附录C: 个人饮食记录单 |
附录D: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
致谢 |
(7)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部分 |
1 五行学说与食疗 |
1.1 五行学说是中医食疗的理论基础 |
1.2 食疗理论的发展概况 |
2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食疗实践 |
2.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2.1.1 病名 |
2.1.2 病因病机 |
2.1.3 中医对糖尿病发展规律的认识 |
2.2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食疗的实践举隅 |
3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现代营养学研究及应用 |
4 中西医融合糖尿病饮食管理的优势 |
4.1 疾病未生阶段 |
4.2 既病未盛阶段 |
4.3 既病防变阶段 |
5 移动医疗背景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
第二部分 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的设计 |
1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设计 |
1.1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设计原则 |
1.2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平台构成 |
1.3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 Logo |
1.3.1 图示 |
1.3.2 含义 |
1.4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版块功能 |
1.4.1 入库食物的筛选 |
1.4.2 个性化的推荐 |
1.4.3 数据的记录与回顾 |
1.4.4 线上互动 |
1.4.5 线下定量餐具的配合度 |
2 糖友五色定量餐盒的设计 |
2.1 定量餐盒结构设计的依据 |
2.2 定量餐盒的容量设计 |
3 食材生熟前后的重量与体积变化的实验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 样品处理及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的实现 |
1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用户端各模块功能实现 |
1.1 用户信息模块 |
1.1.1 注册与登陆界面 |
1.1.2 个人信息录入 |
1.2 首页模块 |
1.2.1 低GI食物搜索区 |
1.2.2 推送区 |
1.2.3 用户信息区 |
1.2.4 食谱推荐区 |
1.3 其它功能栏目区 |
1.3.1 个人中心-我的 |
1.3.2 记录回顾区 |
1.3.3 门诊预约区 |
1.3.4 食谱记录添加区 |
1.3.5 商城区 |
2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的操作流程 |
3 糖尿病中医五色饮食管理APP管理端的管理功能实现 |
3.1 首页 |
3.2 用户的总数 |
3.3 食物数量 |
3.4 轮播推送区管理 |
3.4.1 轮播图数量 |
3.4.2 会员短消息推送 |
3.5 门诊数量 |
3.5.1 医师信息管理 |
3.5.2 用户门诊预约管理 |
3.6 意见反馈 |
3.7 食谱库数量 |
3.7.1 录入 |
3.7.2 更新 |
3.7.3 搜寻 |
4 定量餐盒的成品图与功能实现 |
4.1 800ml食谱组成与装盒呈现 |
4.2 600ml食谱组成与装盒呈现 |
4.3 取得成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协助下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研究的进展 |
附录2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3《中国 2 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核心推荐 |
(8)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 |
(三)选题的意义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营养健康的研究 |
(二)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健康饮食的研究 |
三、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现状调查 |
(一)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数据来源 |
(二)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饮食与营养健康调查结果归整 |
(三)高校舞蹈专业教师饮食与营养健康调查结果归整 |
(四)高校舞蹈专业教师饮食与营养健康访谈结果归整 |
四、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分析与讨论 |
(一)舞蹈专业师生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分析 |
(二)舞蹈专业师生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析 |
(三)舞蹈专业师生早餐状况及饮食习惯的比较分析 |
(四)舞蹈专业师生体质健康与饮食结构的比较分析 |
五、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的思考与建议 |
(一)正确认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
(二)科学认知,多渠道获取与传播 |
(三)加强自律,培养合理饮食习惯 |
(四)立足长远,满足平衡宝塔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某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膳食营养调查问卷 |
附件2 某高校舞蹈专业教师膳食营养调查问卷 |
附件3 某高校舞蹈专业师生膳食营养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西古代医学典籍中养生理论的比较研究 |
1.2 中西运动养生理论及方法对比研究 |
1.3 中西方养生观的对比研究 |
1.4 中西健康观和疾病观的对比研究 |
1.5 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与西方现代营养学的对比研究 |
1.6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溯源 |
3.1 中医养生思想溯源 |
3.1.1 先秦时期 |
3.1.2 秦、汉时期 |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3.1.4 隋、唐时期 |
3.1.5 宋、金、元时期 |
3.1.6 明、清时期 |
3.1.7 小结 |
3.2 西方养生思想溯源 |
3.2.1 古希腊医学时期 |
3.2.2 亚历山大医学时期 |
3.2.3 古罗马医学时期 |
3.2.4 中世纪医学时期 |
3.2.5 文艺复兴医学时期(15-17 世纪的医学) |
3.2.6 西方18-19 世纪医学时期 |
3.2.7 小结 |
第四章 中西方古代养生实践总结 |
4.1 中医养生实践总结 |
4.1.1 饮食养生 |
4.1.2 运动养生 |
4.1.3 精神养生 |
4.1.4 环境养生 |
4.2 西方养生实践总结 |
4.2.1 饮食养生 |
4.2.2 运动养生 |
4.2.3 精神养生 |
4.2.4 环境养生 |
4.2.5 放血疗法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异同比较 |
5.1.1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发展脉络之异同 |
5.1.2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特点之异同 |
5.2 中西方古代养生实践异同比较 |
5.2.1 饮食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2 运动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3 精神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4 环境养生实践之异同 |
5.2.5 放血疗法实践之异同 |
5.3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异同的成因探讨 |
5.3.1 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 |
5.3.2 科学技术条件、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
5.3.3 哲学背景的差异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创新点、研究不足及将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中国与澳大利亚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问卷设计 |
1.2.2 调查方法 |
1.2.3 质量控制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中国与澳大利亚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1 中国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
2.1.2 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
2.1.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
2.2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状况 |
2.2.1 中国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状况 |
2.2.2 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状况 |
2.2.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状况比较 |
2.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掌握情况 |
2.3.1 中国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掌握情况 |
2.3.2 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掌握情况 |
2.3.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
2.4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态度调查 |
2.4.1 中国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态度调查 |
2.4.2 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态度调查 |
2.4.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态度构成比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国与澳大利亚餐饮从业人员基本特征 |
3.2 中国与澳洲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状况 |
3.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知晓率相关因素 |
3.3.1 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不同性别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析 |
3.3.2 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不同岗位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析 |
3.3.3 中国和澳大利亚从业人员从业时间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析 |
3.4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知识的态度分析 |
3.4.1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膳食指南》了解情况分析 |
3.4.2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行为比较分析 |
3.4.3 中国与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营养获取途径和需求比较 |
3.5 相关建议 |
3.6 创新点 |
3.7 不足之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养生之道——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关系研究[J]. 张丽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05)
- [2]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D]. 张威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经》“嗜欲”理论研究[D]. 朱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0(01)
-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长沙市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D]. 罗小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五行理论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田家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高校舞蹈专业师生饮食与营养健康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D]. 杨碧桃.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D]. 刘帅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9)
- [10]中国与澳大利亚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分析[D]. 李京雨.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