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葛佳鑫[1](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孔静[2](2021)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文中认为并购能够帮助企业基于战略需求进行有效扩张,让企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一种体现。谈判过程中能否达成一致协议不是衡量并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还要看并购后能否有效整合。而财务整合是并购后整合的重要一环,财务整合成功与否,会对企业并购后发展得如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立即着手开展财务整合,在整合前,要充分审查被并购企业财务状况;整合过程中,要按照整合内容一一开展;整合后,要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唯有如此,才能助推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真正实现财务协同效应,让资源得以最优配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效率,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通过对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财务整合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制度背景特殊,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可以说,国企发展得越好,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效果就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强。而合并重组己成为我国国企改革的趋向所在,因此,研究国企并购后财务整合内容,为国企财务整合提供新思路正当其时。本文采用了理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研究了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梳理前人关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和财务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目前研究动态。其次,介绍了企业并购和财务整合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然后详细地阐述国有企业财务整合的必要性、原则、具体内容和关键控制点。在案例分析部分,选取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合并重组后具体从哪些方面开展财务整合,并从非财务指标方面和财务指标方面对财务整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经过分析,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整合举措,国家能源集团市场份额增加,核心竞争力提升,资产质量也较好。但是也存在债务负担较重、忽略文化整合等问题。最后,根据对案例的分析,梳理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并购后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整合提供参考借鉴。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杨帆[4](2020)在《国有资户管理视角下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铁是服务市民便捷出行的现代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建设运营地铁项目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民生工程。地铁交通有序运营形成的地铁经济综合体对城市的功能布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铁建成投运后能够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显着增加地方经济效益。由于地铁的公益性与政府价格管制的影响,地铁运营企业以社会效益优先,企业营利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城市地铁建设运营多交由政府出资主导的国有企业承接运作。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地铁财务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市地铁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并对地铁运营再生产和客运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以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外部效应及其纠正理论、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并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全面考察了A市地铁经营模式和财务管理现状。对其财务可持续瓶颈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概括为融资成本负担重、外溢效应收益不足、财政补贴规模与及时性不足及运营成本管控偏软四个方面突出表现,进而从问题的根源上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了四个深层次原因,即国有资本金比例政策不足、外溢效应内部化政策不足、财政补贴弥补政策亏损不足、国企职工薪酬制度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A市地铁公司如何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促进其财务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展开改革建议探讨,提出应由A市政府、A市国资委等出资监管部门牵头主导,采取四个方面举措指导推进A市地铁公司市场化改革:第一,提高地方债务资金以资本金投入的比例。建议可以在传统的政府贷款融资模式之外,尝试引入融资租赁新模式,充分利用该模式的节税、降本等显着优势,最大化降低融资成本。第二,扩大地铁公司多元垄断经营领域,增加外溢效应收入。具体实现途径有三个:一是合理借鉴TOD模式,增加外溢效应收入;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增强“造血”功能;三是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A市地铁业务品牌。第三,核准政策性亏损规模,争取多层次政府补贴支持。建议一方面由A市政府通过多层次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和保障A市地铁运营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建立A市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轨道交通政策成本(增值收益、运营补贴等)分摊机制;另一方面由A市地铁公司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独立规范的经营审计制度,引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施节能降耗,促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第四,引入市场化薪酬制度,改革国企薪酬制度。建议由A市政府牵头引入华为薪酬管理制度,A市地铁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地铁员工薪酬体系改革,通过政府指导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其定岗定编、岗位体系、薪酬体系和绩效体系进行全面优化。
张倩茹[5](2020)在《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财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退出也逐步市场化,从曾经的政策性破产逐渐走向如今的依法破产。而破产企业是企业生命周期特定时段的特定存续形态,仍占有大量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强化破产企业在清算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保护破产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要求,更是破产企业实践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新《破产法》)于2006年8月2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正式通过,新《破产法》的颁布实施,为维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为研究新形势下破产企业财务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台。本文以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运用PEST模型、财务指标分析法、杜邦分析体系等方法分析破产前财务状况,简单分析其破产的原因。其次,结合对照新《破产法》的规定,从破产财产清查过程、破产资产评估问题、破产清偿顺序、破产管理人清算工作多角度深入剖析,在整个破产程序中破产企业、破产管理人的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最终破产清偿结果没有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最后,紧紧围绕着研究中所暴露的在破产清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其一,在实施破产程序过程中,如何规范各项操作,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其二,当企业遇见财务危机濒临破产的时候,尽可能采用破产重整方案,从而减少企业的损失;其三,企业在正常经营时应进行财务预警,避免企业破产。通过本次研究,为规范我国破产清算程序与过程,维护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减少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提供相关的建议与理论支撑。
董少明[6](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认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彭海斌[7](2020)在《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第一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来明确财政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所有领域的基础,又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围绕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我国财政职能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不再局限于经济范畴,而开始走向国家治理。同时,监督实践也有了一些新举措,如把预算监督作为财政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融入并服务于财政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探索研究财政监督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实施预算评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建设、业务方法等。然而,从监督职能范畴角度考察,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为其关键构成部分,监督的具体目标、内容、依据、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停滞状态,监督实践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制约了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整体有效性发挥,也不利于财政发挥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问题还在于,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或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有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探讨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并基于这一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那么,这一论题要回答的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手段还是具体的职能呢?新时代下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尤其是内涵所涉及的职能目标、职能依据、职能范围和职能手段等要素结构又有哪些新变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仅仅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吗?如何看待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身份及其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如何?又应怎样构建监督框架呢?基于此,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项基本职能。探析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基础,研究财政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的职能依据等,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是本论文的研究所在。为此,本文依据国家治理和国家权力理论展开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研究,共分为7章,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目标、范围、依据和手段等基本要素进行阐述,以此作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出发点;其次,立足财政的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内涵,尤其突出“国家四元权力”的职能依据,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框架和模式。第三,结合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现状,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探寻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指标,开展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加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并结合现行监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路径选择。关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创新与不足等,论文第1章绪论部分对此作了说明。第2章是财政职能种类结构及其监督职能研究述评。本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梳理总结财政及财政职能种类结构的不同观点,分析财政监督是否属于财政固有的职能;二是梳理总结有关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内容、职能依据和手段等要素结构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偏重于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来概括财政职能及财政监督,缺乏对财政监督属性的明确认识;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与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不相适应;财政监督职能依据没有系统的阐述;财政监督职能范围不全面,缺乏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研究等等。最后,本章明确提出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指出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探索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新模式是本文研究所在。第3章是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本章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针对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研究不齐全不清晰的问题,重点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将财政监督职能的外延和内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多中心”、“多维度”的全域视野,并以此形成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基础。第4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本章基于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的拓展性研究,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鉴于职能依据是职能要素的核心,职能目标、范围、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本章重点对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依据的“国家四元权力”进行具体阐述,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是财政监督依据的特殊权力。其次,创新提出财政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并对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身份下的财政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使之与“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最后,探析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目标、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等要素内涵,由此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框架和模式。第5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与问题。本章首先使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现状,一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总结现行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身份不完整、监督依据不充分、监督边界不清晰、监督范围不全面、监督手段不高效等,得出新时代强化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6章是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财政作为公共出资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视角,利用14家上市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选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政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财政监督力度的关键解释变量,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选择是否国有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是否国有属性两个虚拟变量来替代关键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验证。回归结果显示,政府持股比例越多,财政的监督力度越大,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越好。这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也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第7章是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本章以构建的财政对商业银行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模式提出具体内容。一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税收收入和使用相关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二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国家的财产权力监督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分配、监督、管理等三个环节,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三是财政作为公共管理者,凭借特殊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对商业银行缴纳的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进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四是财政作为公共出资者,凭借特殊的财产权力即国家的信用权力对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的具体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立足于从财政及其监督职能的外部结构即种类结构,以及内在结构即要素结构的新视角,来梳理和明确财政监督的职能理论,论定财政监督不仅是财政的一种手段,而且是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基于现有文献关于财政、财政职能等理论的相关阐述,偏重从纯经济和职能种类结构,即职能外部结构来概括,而从国家治理角度出发,认可财政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而赞同新时代下财政的“五职能论”,明确了对财政监督属性的理解:即财政监督不仅仅是财政的手段,其本质更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监督职能和财政的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维护国家的职能同属财政职能,他们彼此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促进财政其他职能目标的实现。正因为财政监督作为重要的职能,在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时,相应地,财政监督职能需要从经济领域进入国家治理层面。2.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结构,即职能的要素结构:职能定义、职能依据、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手段等作了新的探索。现有的研究文献阐述中,财政监督职能的内在要素要么不明确清晰,要么只有职能定义、职能目标和职能手段,且囿于经济视角。本文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首次对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职能目标、职能范围、职能依据和职能手段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拓展性研究。首次提出财政监督职能是指在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中,财政具备的对财政分配活动和其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活动进行真实反映、规范约束、提升绩效的监督管理功能。财政监督职能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财政经济杠杆来规范分配秩序,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政治文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等。财政监督职能范畴持续扩展,最终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国家治理领域,并且通过对全口径政府预算监督、财政收支监督、国有资本监督、金融监督等职能手段实现。3.立足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以职能依据为核心,以职能目标、范围、手段等为规范和表现,探索性地提出财政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出资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等“国家四元权力”,构建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本文认为,监督职能要素中,职能依据是核心,职能目标、范围和手段都是职能依据的规范和表现,然而现有文献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宪政经济学理论等,未与财政、财政职能等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使得对财政监督职能依据的归纳显得零散和片面。本文基于财政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提出财政监督职能及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依据的是“国家四元权力”:即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等一般权力、行政管理权力与信用权力等特殊权力。同时提出财政不仅是以出资者的身份,而且是以公共出资者和公共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督,并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使之与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国家四元权力”依据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按照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创新构建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时间跨度较长的上市银行数据进一步验证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尽管本文的研究有一些创新之处,但由于研究手段、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比如,本文探讨财政监督职能等基础性问题,理论性分析相对较强,实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研究财政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涉及到国家治理、国家权力等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理论,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业务品种繁多且专业性较强,因此,本研究虽初步形成了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框架和模式,但是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陈千[8](2020)在《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HAXC控股公司财务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政府都出现了财力不足的状况。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的缺口,各地纷纷成立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HAXC控股公司是淮安市的一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在城市建设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HAXC控股公司为例研究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本文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四个方面来反映HAXC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通过文献综述及现状分析,发现HAXC控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其中,筹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负债规模、负债结构、刚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影响;投资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强所造成的;资金回收风险则与应收账款回收状况不良、存货流动性差存在很大关系;现金流风险则主要是由公司营业收入现金率低、现金流量不稳定、现金流对债务难以覆盖等因素造成。通过Z值综合分析,本文发现HAXC控股公司近年来的总体财务风险比较大。本文认为防范HAXC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公司需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公司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通过提高公司的造血功能确保公司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和密切关注现金流的变化来加强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通过多种手段来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推进公司转型来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刘畅[9](2019)在《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国有控股投资公司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国有控股投资公司的发展即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充满了机遇。Y公司作为云南省国资委控股的工业类投资控股公司,对促进云南省工业发展、推进省内的产业进步、引领省内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自公司成立以来,Y公司一直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建设。Y公司紧跟市场趋势,不断涉猎相关的业务领域,在相关投资领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优势地位,现已拥有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园区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资源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五大业务板块。虽然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各个方面都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其经营受制于政策的引导,同时又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实现持久健康的经营,依赖的不仅只是政策的支持,还依赖于公司自身战略的引导。本文将对Y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多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剖析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部分。结合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企业战略相关理论,对企业当前在总的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探讨。吸取国内外相似公司的成功经验,对企业各层级的战略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辅之以相应的管理和改进措施,使企业在发展战略上有更为清晰的思路,在业务上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职能上有更为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从而促进Y公司实现更加稳定、健康、持久的发展。
田小经[10](2019)在《贵州省A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格局,以往的“铁饭碗”不复存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使之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战略目标而服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经营运作、战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防范财务风险,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论文以贵州省贵阳市A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一家生产橡胶轮胎、汽车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在当前我国汽车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文章运用财务管理理论,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的方法,从财权分配、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了贵州A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症结所在,如过度集权的财务政策导致企业灵活性不强、财务控制缺乏一体化、预算缺乏战略导向性、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等。结合A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特点,提出了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战略,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完善业绩评价管理,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等措施,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A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介绍 |
1.1 并购双方简介 |
1.2 并购动因 |
1.3 并购过程 |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
3.2 签订对赌协议 |
3.3 加强并购整合 |
4 结束语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关于国企并购重组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财务整合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企业并购 |
二、财务整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 |
二、协同论 |
三、系统论 |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四章 财务整合的思路与框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
一、财务整合是保持平稳运营的必然前提 |
二、财务整合是发挥财务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
三、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战略意图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原则 |
一、灵活性原则 |
二、协调性原则 |
三、及时性原则 |
四、成本效益原则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内容 |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 |
二、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 |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 |
四、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 |
五、资产整合 |
六、债务整合 |
七、业绩评价考核体系的整合 |
第四节 财务整合的关键控制点 |
一、整合前的财务审查 |
二、整合后的财务控制 |
第五章 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并购情况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并购动机与并购过程 |
第二节 重组后财务整合的内容 |
一、确立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避免同业竞争 |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统一财务要求 |
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财务集中管控水平 |
四、加强现金流转内部控制,建立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五、整合同类业务资产,转让不良资产 |
六、发行债券募集资金 |
七、持续探索员工业绩评价考核体系 |
第三节 财务整合效果评价 |
一、从非财务指标方面评价财务整合效果 |
二、从财务指标方面评价财务整合效果 |
第四节 案例评价 |
一、神华国电并购重组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二、提升神华国电并购重组财务整合效果的建议 |
第六章 案例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财务整合与其他整合割裂 |
三、并购后财务管理体系运行效果不佳 |
四、企业并购后对资本结构缺乏合理安排 |
第二节 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整合效果的措施与建议 |
一、高度认识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重要性 |
二、进行全方位整合融合和内部改革 |
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
四、增强企业并购后存量资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国有资户管理视角下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绿色出行首选地铁 |
1.1.2 交通优化需要地铁 |
1.1.3 城市布局依靠地铁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地铁融资模式 |
1.3.2 地铁运行机制 |
1.3.3 地铁外部效应 |
1.3.4 地铁财务管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外部效应及其纠正理论 |
2.2 政府规制理论 |
2.2.1 政府规制的内涵 |
2.2.2 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变迁 |
2.3 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
2.3.1 国有资本 |
2.3.2 国有资产管理 |
2.3.3 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 |
第3章 A市地铁财务管理现状 |
3.1 地铁建设、运营政策 |
3.1.1 地铁经营模式 |
3.1.2 地铁投融资模式 |
3.2 地铁经济特性 |
3.3 地铁财务管理模式 |
3.4 A市地铁财务管理现状 |
3.4.1 债务压力大 |
3.4.2 投资回收慢 |
3.4.3 盈利能力弱 |
3.4.4 偿债有依赖 |
第4章 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的瓶颈问题 |
4.1 融资成本偏高 |
4.2 多元经营收益不足 |
4.3 财政补贴规模与及时性不足 |
4.4 运营管理成本约束偏软 |
第5章 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问题根源分析 |
5.1 国有资本金比例政策不足 |
5.2 外溢效应内部化政策不足 |
5.3 财政补贴弥补政策亏损不足 |
5.4 国企职工薪酬制度不足 |
5.4.1 薪酬体系激励性不足,导致离职率偏高 |
5.4.2 绩效考核未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
5.4.3 职业发展通道不顺畅问题 |
第6章 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地方债务资金以资本金投入的比例 |
6.2 扩大地铁公司多元垄断经营领域,增加外溢效应收入 |
6.2.1 合理借鉴TOD模式,增加外溢效应收入 |
6.2.2 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增强“造血”功能 |
6.2.3 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A市地铁业务品牌 |
6.3 核准政策性亏损规模,争取多层次政府补贴支持 |
6.4 引入市场化薪酬制度,改革国企薪酬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财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二章 企业破产清算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破产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
2.1.1 企业破产的概念 |
2.1.2 企业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
2.2 破产清算的基本理论 |
2.2.1 破产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及其职能 |
2.2.2 破产财产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
2.2.3 破产清算的一般流程 |
2.3 新《破产法》下对破产企业清算的要求 |
2.3.1 新《破产法》对财产清查的要求 |
2.3.2 新《破产法》对债务清偿的要求 |
2.3.3 新《破产法》对职工安置的要求 |
2.3.4 新《破产法》对清算费用的要求 |
第三章 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的背景与成因分析 |
3.1 X电建公司破产前经营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因素分析 |
3.1.2 经济因素分析 |
3.1.3 社会因素分析 |
3.1.4 技术因素分析 |
3.2 X电建公司破产前财务状况分析 |
3.2.1 偿债能力分析 |
3.2.2 营运能力分析 |
3.2.3 盈利能力分析 |
3.2.4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 |
3.3 X电建公司破产成因分析 |
3.3.1 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营业务收入急剧下滑 |
3.3.2 负债率持续攀升,企业融资困难 |
3.3.3 筹资困难,资金难以运转 |
3.3.4 技术落后,成本高居不下 |
第四章 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过程调查与分析 |
4.1 确立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调查目标与依据 |
4.1.1 调查的目标 |
4.1.2 调查的依据 |
4.2 破产财产清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4.2.1 破产财产清查清查结果 |
4.2.2 破产财产清查结果原因分析 |
4.3 破产资产评估、处置与问题分析 |
4.3.1 破产资产评估、处置方法与结果 |
4.3.2 破产资产评估问题分析 |
4.4 执行破产清算清偿的顺序与问题分析 |
4.4.1 执行破产清算清偿的顺序 |
4.4.2 清偿顺序问题分析 |
4.5 破产管理人选任及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 |
4.5.1 破产管理人选任及工作情况 |
4.5.2 破产管理人工作问题分析 |
第五章 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的启示 |
5.1 企业破产清算中的完善对策 |
5.1.1 健全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 |
5.1.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企业破产清算的外部环境 |
5.2 采取破产和解、重整的方案,坚持债权人最大利益原则 |
5.2.1 企业破产和解与重整的内容 |
5.2.2 保证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
5.3 建立和完善企业破产预警体系 |
5.3.1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
5.3.2 加强企业获得现金流的能力 |
5.3.3 建立企业申请破产责任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原有的财政监督职能外延和内涵需要拓展 |
1.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
1.2 概念界定 |
1.2.1 国家权力 |
1.2.2 国家治理 |
1.2.3 国家治理现代化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财政职能的种类结构研究述评 |
2.1.1 西方财政职能学说 |
2.1.2 国内财政职能学说 |
2.2 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研究述评 |
2.2.1 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
2.2.2 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
2.2.3 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
2.2.4 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
2.2.5 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
2.3 述评小结 |
2.3.1 财政监督是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
2.3.2 财政监督职能要素结构研究有待拓展 |
3.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要素结构探析 |
3.1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依据 |
3.1.1 国家权力论学说 |
3.1.2 财政监督与“国家四元权力”学说 |
3.2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定义 |
3.3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目标 |
3.4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范围 |
3.5 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手段 |
4.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理论分析 |
4.1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权力依据 |
4.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适格身份 |
4.2.1 公共管理者与商业银行 |
4.2.2 公共出资者与商业银行 |
4.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要素结构 |
4.3.1 财政监督主体 |
4.3.2 财政监督对象 |
4.3.3 财政监督目标 |
4.3.4 财政监督范围 |
4.3.5 财政监督手段 |
4.4 财政监督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5.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和问题 |
5.1 我国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现状分析 |
5.1.1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现状分析 |
5.1.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 |
5.2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取得的成效 |
5.3 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
5.3.1 监督身份不完整 |
5.3.2 监督依据不充分 |
5.3.3 监督边界不清晰 |
5.3.4 监督范围不全面 |
5.3.5 监督手段不高效 |
6.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理论分析 |
6.1.2 研究假设 |
6.2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
6.2.1 模型设计 |
6.2.2 变量说明 |
6.2.3 数据来源 |
6.3 实证分析结果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4 实证研究结论 |
7.新时代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模式的具体内容 |
7.1 商业银行税收收入及支出监督 |
7.1.1 监督主体及对象 |
7.1.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1.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2 商业银行国有金融资本监督 |
7.2.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2.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2.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3 商业银行非税收入监督 |
7.3.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3.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3.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7.4 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监督 |
7.4.1 监督的主体及对象 |
7.4.2 监督的主要内容 |
7.4.3 监督的主要手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HAXC控股公司财务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政府融资的研究现状 |
1.2.2 政府融资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3 财务风险及融资平台财务风险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文献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地方政府融资及融资平台的基础理论 |
2.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及其特点 |
2.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 |
2.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营 |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理论 |
2.2.1 企业财务风险及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 |
2.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别 |
2.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理论 |
2.3.1 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概念 |
2.3.2 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
2.3.3 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
2.3.4 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 |
第三章 HAXC控股公司现状分析 |
3.1 HAXC控股公司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产权结构 |
3.1.3 HAXC控股公司的财务现状分析 |
3.2 2HAXC控股公司的经营状况 |
3.2.1 经营范围分析 |
3.2.2 经营管理能力分析 |
3.2.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四章 HAXC控股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
4.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4.1.1 财务报表分析法 |
4.1.2 财务预警模型识别法 |
4.2 分析指标的确定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指标选取的内容 |
4.3 分析过程 |
4.3.1 筹资风险分析 |
4.3.2 投资风险分析 |
4.3.3 资金回收风险分析 |
4.3.4 现金流风险分析 |
4.3.5 预警指标综合分析 |
第五章 HAXC控股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
5.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
5.2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
5.3 提高HAXC控股公司的造血功能 |
5.4 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 |
5.5 拓宽融资渠道 |
5.6 推进公司转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公司发展战略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发展战略的相关概念 |
2.1.1 总体战略 |
2.1.2 业务单位战略 |
2.1.3 职能战略 |
2.2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2.2.3 SWOT分析模型 |
3 Y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3.1 Y公司简介 |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4 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Y公司资源分析 |
3.4.2 Y公司能力分析 |
3.4.3 Y公司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3.5 Y公司的SWOT综合分析 |
4 Y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1 Y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
4.2 Y公司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
4.2.1 战略定位 |
4.2.2 战略目标 |
4.3 Y公司的业务战略 |
4.3.1 股权投资 |
4.3.2 金融投资 |
4.3.3 资产管理 |
4.4 Y公司的职能战略 |
4.4.1 人力资源战略 |
4.4.2 财务战略 |
4.4.3 风险管理战略 |
4.4.4 技术战略 |
4.4.5 品牌战略 |
5 Y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
5.2 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 |
5.2.1 企业文化建设 |
5.2.2 企业文化推广 |
5.2.3 企业文化优化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贵州省A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财务管理的内涵及职能 |
2.1.1 财务管理的内涵 |
2.1.2 财务管理的职能 |
2.2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1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
2.2.2 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
2.3 财务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
2.3.1 出资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 |
2.3.2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2.3.3 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的不一致 |
2.3.4 信息不完全与信息非对称 |
2.4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
3 贵州A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贵州A企业简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2 贵州A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
3.2.1 以产权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 |
3.2.2 财务主体多元化,财务决策多层次化 |
3.2.3 财务管理内容繁多,涉及面广 |
3.2.4 以战略为导向,投资领域多元化 |
3.3 贵州A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财权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 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财务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
4 贵州A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
4.1 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战略 |
4.2 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完善业绩评价管理 |
4.3 推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
4.4 建立完善的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4.5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
5 贵州A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制度保障 |
5.2 系统保障 |
5.3 技术保障 |
5.4 人员保障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四、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 ——以神华集团并购国电集团为例[D]. 孔静.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国有资户管理视角下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 杨帆.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5]X电建公司破产清算财务问题研究[D]. 张倩茹.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7]财政对商业银行监督的模式研究 ——基于新时代财政监督职能的视角[D]. 彭海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HAXC控股公司财务风险分析[D]. 陈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9]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畅. 云南大学, 2019(02)
- [10]贵州省A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田小经.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