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铁稻米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郭洁,陈平丽,陈可,李逸翔,陈友订[1](2021)在《功能性水稻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水稻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对改善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及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功能性水稻主要包括有色稻、低谷蛋白水稻、高抗性淀粉水稻、富微营养水稻和药物制造生物反应器水稻等5大类。有色稻由于种子果皮积累花色素苷而呈紫色或红褐色,有红米和黑米两大类,分别受2个和3个基因控制,是体弱者药食同源的重要滋补食品,国内已育成一大批有色稻品种推广应用。低谷蛋白水稻由于稻米谷蛋白含量低,适于肾病患者作主粮使用,目前中国和日本已育成多个品种用于商业化开发应用。高抗性淀粉水稻由于有部分淀粉无法被人体淀粉酶分解而不能被肠道吸收,可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峰值,已成为糖尿病患者重要的主食,目前国内已育成多个品种推广应用。富微营养水稻由于稻米特种维生素、有益微量元素等含量高而有益于不同缺素症患者治疗与保健,国内外已育成以"黄金大米"为代表的多个富微营养水稻品种。药物制造生物反应器水稻利用水稻为药用重组蛋白、多肽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生产平台,合成与提取目标功能成分物质,目前国内外都有成功报道,并已尝试进行商业化开发应用。全球对功能性水稻的需求日益增大,功能性水稻研究具有广阔前景。功能性水稻育种未来将从功能的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保健型向保健与辅助疗效相结合转变。多组学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挖掘与创制新种质以培育功能性水稻新品种,是功能性水稻研究的发展方向。
胡时开,胡培松[2](2021)在《功能稻米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介绍了稻米的结构和营养成分特征、功能稻米的概念、研究历史和时代属性,重点阐述了功能稻米活性物质的种类和调控机制,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在功能稻米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功能稻米及其制品的社会需求,对功能稻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庆[3](2021)在《三氯化铁在堆肥及富铁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铁元素作为人身体不可缺乏的重要元素之一,参与了人体内诸多生理过程。长期以来,水稻一直是作为亚洲地区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人类平常所食用的稻米中铁元素的含量相对而言较低,且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相对较多的抑制铁元素吸收的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与铁元素复合形成不溶性铁盐从而导致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效率降低,从而造成以谷物类作物为主食的东南亚等地区缺铁性疾病高发。因此,培育富铁水稻及开发富铁有机肥用于水稻栽培对解决上述问题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鸡粪和砻糠粉作为堆肥材料,设置加入5%~20%不同比例的三氯化铁为处理,探讨其减少生物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铁肥可通过降低堆肥pH及与氨形成稳定化合物使生物堆肥的铵态氮的含量大幅度增加。虽然堆肥最终硝态氮的含量略有降低,但总氮含量和氮素固定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三氯化铁作为堆肥过程中的固氮剂是有效的。此外,通过三氯化铁的加入,提高了堆肥中铁元素的含量,从而获得一种新型有机肥——富铁有机肥。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富铁型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及籽粒中铁元素富集的影响。采用两种水稻品种:富铁品种“中广香1号”及铁常规品种“武运梗23号”。试验结果表明,富铁有机肥,对两个水稻品种均能有增产和增加铁元素富集的作用。与对照相比,“中广香1号”的增产幅度为21.2%~48%,“武运梗23号”的增产幅度为18.9%~44.7%,而精米中铁元素的含量在“中广香1号”和“武运梗23号”增幅的最大值分别为 26.4%和 63.9%。为明确三氯化铁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水稻幼苗期设置浓度分别为1‰、2‰、4‰、8‰、10‰、CK对照的三氯化铁溶液喷施六个处理,观测水稻苗期株高、地径以及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适当的三氯化铁浓度对于水稻苗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喷施三氯化铁能够一定程度上补充Fe,另一方面三氯化铁溶于水后呈微酸性,而水稻苗的生长发育恰恰需要这样的pH环境。延伸作物生长的整个周期,也证实了适当的三氯化铁对于水稻生长是有益无害的。本研究还探讨了喷施三氯化铁对水稻常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对稻曲病等真菌病害有较高的防效率,防效率在60%以上。此外,根据对江苏部分有机污染农田的调查试验,而有机污染的防治,三氯化铁对有机污染而出现的“臭大米”有一定的治理效果。综上所述,三氯化铁作为一种外源添加物质,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缓解水稻真菌性病害和有机污染,且作为固氮剂开发出的富铁有机肥也能够实现水稻增产以及增加铁元素富集的作用。三氯化铁在作物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韩立[4](2020)在《过表达RLRH基因高赖氨酸水稻的鉴定与评价》文中认为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的品质更为关注。赖氨酸是人体第一限制性必需氨基酸,但稻米中赖氨酸尤为缺乏,导致稻米的营养利用受到显着影响。因此,增加稻米中赖氨酸含量、提高稻米营养品质是目前水稻优质育种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到两个水稻内源且编码产物富含赖氨酸(大于10 mol%)的类组蛋白编码基因RLRH1与RLRH2,并将其在优质品种武香粳9号中过量表达[1]。通过初步分析不同构建转基因水稻总赖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pGt1:RHRL1和pGt1:mRLRH2转基因稻米中赖氨酸含量增幅最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筛选这两种构建的纯合转基因系,并开展目标基因表达和总赖氨酸含量分析,并各选择3个代表性转基因纯系,开展系统的水稻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萌发特性等分析,并利用RNA-seq在转录组层面分析过表达RLRH1与RLRH2影响水稻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的可能分子路径,最终为高赖氨酸稻米的培育及评估提供重要工作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小结如下:1、成功筛选获得pGt1:RHRL1和pGt1:mRLRH2转基因水稻的多个纯合系,并明确其目标基因表达和赖氨酸含量均获得显着提高。2、在农艺性状方面,RLRH1与RLRH2两种转基因株系的剑叶均变短变宽,籽粒细长,千粒重下降,且垩白现象严重;此外,RLRH2转基因株系因其倒一、倒二节间显着缩短导致植株也稍有变矮。3、在稻米品质方面,这两种转基因株系在稻米总赖氨酸含量极显着增加的同时,稻米总淀粉含量极显着降低,可溶性糖与蔗糖含量增加。此外,胚乳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较野生型WT显着降低,糊化温度稍有提高,淀粉粘滞性也有一定改良,整体食味值提高明显,且消化速率也快于野生型对照。进一步淀粉精细结构分析表明,两种转基因材料相较于WT在聚合度DP 20-30区间内的链长分布有所增加,而DP 30-50 区间内链长分布则有所减少。4、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发育种子中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细胞发育与组成、生物调节、代谢物调控、酶活调控等多个方面,说明过表达RLRH1与RLRH2除了提高稻米赖氨酸含量之外,还对其他生物学过程造成一定影响,这与RLRH1与RLRH2作为组蛋白类似物可能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一致。利用qRT-PCR验证了部分关键基因的RNA-seq结果,挑选了 2个代表性基因(Os03g0377600和Os10g0550100),创建其基因敲除突变体材料并筛选其纯合系,结果发现突变体呈现与RLRH转基因材料较为一致的田间表现和品质变化,表明这两个基因至少部分介导了RLRH1与RLRH2对水稻植株生长和种子胚乳发育等方面的调控。5、高赖氨酸水稻的田间穗发芽现象轻于野生型对照,穗发芽率与穗发芽速率均降低,种子萌发分析结果与穗发芽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转基因籽粒中ABA合成基因表达增加、ABA降解基因表达减少,从而促进ABA在籽粒中的积累增加,推测可能是导致其穗发芽率显着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陈传华,刘广林,李虎,罗群昌,罗华杰,陶志革[5](2018)在《广西常规水稻育种成就、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1983-2017年广西育成并通过审定的常规水稻的米质、产量、抗性等进行分析,总结和分析了近30多年来广西优质常规水稻育种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广西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展望:加强高产优质兼抗病虫的常规水稻品种选育,重点开展香型抗稻瘟病优质常规水稻新品种选育,同时要开展富铁、富硒、富锌品种及氮高效等功能稻选育。
张世玺[6](2016)在《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膳食结构中摄入的某些有益微量矿质元素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中一些人类身体所必需的重要微量矿质元素含量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很有必要在水稻育种中加以适当提高和改良。目前稻米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测定主要是利用昂贵的仪器设备,需要通过复杂和长时间的样品前处理,其结果精度高、效果好,但耗时费力。同时,在育种过程中,水稻的杂交组合多、单株数量大,可供筛选鉴定的时间有限。育种家为尽快筛选出富含微量矿质元素的优良单株进行后续种植和再次筛选,很多情况下只需要获得相对准确的稻米某种或某些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因此,如能创建出适合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的快速、简便、高效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富含微量矿质元素的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培育、推广和应用,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水平。本研究根据种质资源和育种单株筛选的实际情况,选用嘉育293、黑糯米/浙农80102、浙农35、浙农37、胜泰1号等5个品种(系),分析了盐酸浸提、坩埚灰化及湿法消解等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基于国内外常用的微量矿质元素测定方法,利用嘉育293、胜泰1号、浙农35、浙温1号、金中1号、浙农934、富锌3号等材料,通过盐酸浸提、糙米粒糊化、显色剂显色及溶液颜色比较等方法研究锌(Zn)、镁(Mg)和钙(Ca)等三种重要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高效测定方法,优化相应的测定技术体系。创建了可以高效测定稻米Zn、Mg和Ca等重要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米粉定量测定和糙米粒快速测定方法,利用新建立的快速筛选方法对大量种质资源和不同杂种世代材料进行了快速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盐酸浸提、坩埚灰化和湿法消解等三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稻米中Zn、Mg、Ca含量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高温消解法Zn、Mg、Ca含量测定的精确度最高,灰化法次之,酸浸提法的精确度最低;高温消解法测定的稻米Zn、Mg含量最高,而灰化法测定的稻米Ca含量最高,盐酸浸提法对三种微量矿质元素的检测结果都偏低。2.不同碾磨程度影响稻米Zn、Mg、Ca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增大,Zn、Mg和C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Mg、Ca在稻米外层的分布和含量比Zn更为明显。不同品种之间以Ca含量的差异为最大,其次为Zn含量差异,Mg含量品种间差异最小。随着碾磨程度的增加,不同品种的Zn、Ca含量差异会逐渐减小,而品种间的Mg含量差异变化不大。在3种微量矿质元素中,Mg和Ca含量分布较不均匀,主要存在于皮层和外胚乳层,而Zn含量在整粒糙米中的分布则较为均匀。3.本研究优化了基于盐酸浸提和5-Br-PADAP染色技术测定米粉Zn含量的分光光度法。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缓冲液、OP用量以及显色剂用量等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分析体系。其中Zn在0-0.4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338x-0.061,R2=0.997。本研究同时创建了基于盐酸浸提和达旦黄染色的米粉Mg含量测定技术,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NaOH用量以及显色剂用量等实验体系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体系,其中Mg在0-2.5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089x+0.033,R2=0.999。本研究还创建了基于在盐酸浸提基础上通过偶氮胂Ⅲ染色的分光光度法,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缓冲溶液以及显色剂用量等体系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体系,其中Ca在0-1.0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999x+0.052,R2=0.999。上述3种Zn、Mg、Ca的快速测定方法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的特点,其结果可达到水稻单株筛选的要求。4.本研究提出了糙米Zn、Mg、Ca含量的整粒快速测定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将糙米磨粉,就可以对糙米中Zn、Mg、Ca含量进行定性筛选,一天内可以完成样品的筛选过程,而且可以同时筛选150-200个甚至更多的样品。这一测定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用于水稻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的快速筛选,获得富含Zn、Mg、Ca等重要微量矿质营养元素的功能性水稻新种质或新品种(系),提高功能稻育种的选择效率。5.本研究利用糙米粒Zn、Mg、Ca含量的整粒快速筛选方法对348份水稻材料进行了快速筛选,高Zn、高Mg、高Ca材料15份、27份和34份,筛选出了低Zn、低Mg、低Ca材料15份、16份和15份,筛选效果良好。经过重复验证和筛选,获得具有Zn、Mg、Ca等天然高富集特点的专用水稻新品系(种质)11个。这些功能性水稻新种质或新品种(系),有可能进一步用于生产种植或作为杂交亲本加以利用。筛选过程中发现稻米Zn、Mg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稻米Zn、Ca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高Ca材料为短粒型水稻,说明Ca元素与粒长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育种实践中选择细长的单粒种子可以完成对富Ca水稻的间接选择。
张海波[7](2015)在《碾磨度对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是人类获取能量、蛋白质、矿质元素和其它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进一步提高稻米中有益营养物质的含量,对于促进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了浙农7号、浙农富铁、浙农富锌和浙农富硒4个早籼稻品种,研究了稻米不同部位Fe、Zn、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分布情况以及碾磨程度(degree of milling, DOM)对这些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碾磨程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影响,以及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稻米由外到内可依次划为糠层、外胚乳层、中间胚乳层和内胚乳层,所占整粒稻米的重量比例分别为9%、6%、10%和75%。营养物质在稻米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显着,对其分布情况的分析表明,Fe主要分布在稻米外部,而Zn、蛋白质及各种氨基酸的分布则较为均匀。不同种植环境下,Fe在糠层和外胚乳层的相对含量较为稳定,而Zn和蛋白质在内胚乳层的相对含量较为稳定。2.稻米蒸煮品质性状随碾磨程度的变化情况为,糊化温度极缓慢下降;胶稠度逐渐升高,且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到达一定值后趋于平缓。碾磨程度对稻米RVA谱6项特征值的影响表现为,米粉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崩解值随碾磨逐渐增加,消减值和回复值随碾磨逐渐减小,而热浆粘度则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碾磨过程中,稻米Fe、Zn含量随着碾磨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在15-25%DOM时逐渐趋于稳定,此时Fe含量平均下降了85.01%,Zn含量平均下降37.82%。蛋白质、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随着碾磨进行也逐渐降低,且在25%碾磨程度时含量分别下降了19.49%、18.40%和24.98%。结果说明碾磨程度对Fe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Zn,而对蛋白质、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影响较小。4.稻米外观性状与碾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碾磨初始阶段,粒形较长、长宽比较大的稻米达到一定碾磨程度所用的时间更短。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热胶粘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冷胶粘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精米蛋白质含量与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呈极显着负相关。稻米蒸煮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胶稠度与冷胶粘度呈显着负相关,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崩解值则呈极显着正相关。最高粘度与崩解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精米消减值呈显着负相关。热浆粘度与冷胶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回复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冷胶粘度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崩解值与消减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回复值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消减值与回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
王辉[8](2014)在《富铁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籽粒铁含量遗传分析和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铁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本研究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102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籽粒铁含量,筛选出富铁水稻种质材料;分析了不同品种籽粒铁含量的差异,探讨了水稻籽粒铁含量与粒形性状的相关性。同时,利用籽粒铁含量高的宁农黑粳与铁含量低的京香1号杂交获得杂交F1,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对杂交亲本、F1及F2分离群体的籽粒铁含量进行遗传分析;构建出水稻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控制籽粒铁含量的基因进行了QTL定位及效应分析,检测出水稻籽粒铁含量基因QTL位点的数目及所在染色体的位置,为宁夏富铁水稻育种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102份水稻种质资源籽粒的铁含量发现,水稻籽粒铁含量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范围为7.75-80.93mg/kg,差异显着,含铁量低的品种居多;对宁夏水稻品种与外引品种的籽粒铁含量进行t测验比较,结果表明,宁夏本地品种与外引品种的籽粒铁含量差异不显着。2、从102份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了4个富铁水稻品种,分别是矮血糯、宁农黑粳、长粒5号以及杨和白皮稻。其铁含量分别为80.93mg/kg、48.44mg/kg、36.25mg/kg和25.00mg/kg。3、水稻籽粒铁含量与粒长、长宽比呈正相关,分别达到极显着和显着水平;与粒厚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粒宽和千粒重相关性不显着。其中几个籽粒铁含量较高的品种中,宁农黑粳和矮血糯均属于黑稻品种,说明高铁含量可能与黑稻的色素相关。4、对杂交亲本、F1及292个F2单株籽粒铁含量做频率分析,铁含量的平均值接近于低亲值,并出现了超双亲的现象;籽粒铁含量整体表现为向低含量的单峰偏态分布,可推断出水稻籽粒铁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适合于进行QTL分析。5、利用区间作图法,对“京香1号/宁农黑粳”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的172个单株作SSR标记分析,绘制了一张遗传连锁图谱,其中包含130个SSR标记,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约3183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4.48cM。6、利用区间作图分析,对F2群体水稻籽粒铁含量进行QTL定位,检测出与铁含量相关的QTLs共8个,分别位于3、4、5、7、9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6%-12%。8个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铁含量高的亲本宁农黑粳。其中4号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与铁含量相关的QTL位点,这3个QTLs位于染色体上3个相邻的区段内,分别是RM6997-RM3367, RM3397-RM1155, RM1155-RM6997,贡献率分别为12%,11%,12%,此基因组区段可能存在控制铁元素合成代谢的基因簇。4、9、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贡献率相对较高,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高铁含量水稻材料时应作为重点检测的位点。
黎泉[9](2013)在《施氮量对功能稻产量、品质与功能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功能稻”是指稻米中富含的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食用后能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特种用途的水稻品种,简称功能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开始进入小康生活,对稻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稻米营养保健的要求,功能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2010-2011年在丹阳试验基地,以巨胚稻、低谷蛋白水稻、富铁水稻、耐贮藏水稻等6个功能稻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处理,研究了氮肥水平对不同功能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功能特性等指标的影响,为功能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6个功能稻产量均呈先升后降低趋势,处理间达显着水平,在270kg.hm-2施氮量下产量最高,施氮主要影响了功能稻的穗数和穗粒数,而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不同功能稻产量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显着,其中低谷蛋白品种W1240和富铁品种H9405产量对氮肥较为敏感,而低谷蛋白水稻W1721和W3660、巨胚稻W025、耐贮藏水稻W017产量对氮肥的响应上较为钝感。随着施氮量增加,抽穗期LAI、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显着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率呈下降的趋势。(2)在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上,随施氮量增加,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增加的趋势。碾米品质呈现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低谷蛋白水稻W1240最大,富铁水稻H9405最小。随施氮量增加,粒长、粒宽和垩白率均呈下降的趋势,长宽比略有增加;施氮主要影响了垩白率,而对粒型(粒长、粒宽、长宽比)的影响较小,垩白率对氮素的响应低谷蛋白水稻W1240、W3660和耐贮藏水稻W017最大,而低谷蛋白水稻W1721和富铁水稻H9405对氮素较为钝感。(3)在营养品质上,随着施氮量增加,精米中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其中低谷蛋白水稻W1721和巨胚稻W025降幅最大,而富铁水稻H9405对氮素较钝感。增施氮肥,糙米和精米中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在糙米中,低谷蛋白水稻W3660和耐贮藏水稻W017增幅较大,低谷蛋白水稻W1240和巨胚稻W025增幅较小;在精米中,富铁水稻H9405和耐贮藏水稻W017增幅最大,而低谷蛋白水稻W1240和巨胚稻W025增幅最小。(4)在低谷蛋白水稻蛋白组分上,与常规稻比,低谷蛋白水稻糙米和精米中醇溶蛋白含量较高,而谷蛋白含量较低。随着施氮量增加,低谷蛋白水稻4种蛋白组分显着增加,施氮主要影响了低谷蛋白水稻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小。蛋白组分对氮素的响应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糙米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精米中谷蛋白低谷蛋白水稻受到氮肥的影响均比常规稻小,三个低谷蛋白水稻糙米和精米中谷蛋白含量及对氮素响应大小均表现为W1240<W1721<W3660。由产量和谷蛋白含量的氮肥效应方程可得本实验条件下三个低谷蛋白水稻W1240、W1721和W3660的最高施氮量分别在342kg/hm2、265kg/hm2和47kg/hm2左右。(5)在Fe吸收与分配上,富铁水稻H9405成熟期整个植株,穗部枝梗、颖壳、米糠和精米等各部分铁含量及铁在籽粒中的分配均极显着高于对照W1240。随着施氮量增加,富铁水稻H9405和对照W1240成熟期植株和枝梗、颖壳、米糠和精米中铁含量、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铁总吸收量均增加。施氮对富铁水稻和低富铁水稻籽粒铁的分配影响表现不一致,随着施氮量增加,在富铁水稻H9405中,富铁品系H9405穗中Fe的分配呈下降的趋势,而对照W1240穗中Fe的分配先增加后下降。精米中Fe含量两品系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其中富铁水稻H9405在270kg·hm-2施氮量下增加达显着水平。
蒋彬,何嵋,王锐[10](2012)在《精米中铁含量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水稻精米中铁含量的差异。[方法]从国内不同地区采集了239份水稻样品,用ICP测定稻米中各种元素含量,研究不同基因型精米的铁含量分布,分析铁含量与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以及与氨基酸含量的关系,遴选出富铁的水稻品种。[结果]239份稻米样品中铁含量在1.15~43.84 mg/kg,平均值为(13.056±3.613)mg/kg,变异系数为28%。不同基因型水稻精米铁含量频率为正态分布,其含量差异极为显着。精米中铁含量与微量元素Cr、Ni、As的含量相关性不显着,与Cu、Mo、Zn相关性极显着。精米中铁含量与氨基酸呈负相关,且均不显着。[结论]水稻精米铁含量除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之外,还受气候、土壤和灌溉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富铁稻米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铁稻米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水稻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性水稻分类 |
1.1 有色稻 |
1.2 低谷蛋白水稻 |
1.3 高抗性淀粉水稻 |
1.4 富微营养水稻 |
1.5 药物制造生物反应器水稻 |
2 国内外功能性水稻研究进展 |
2.1 有色稻研究进展 |
2.2 低谷蛋白水稻研究进展 |
2.3 高抗性淀粉水稻研究进展 |
2.4 富微营养水稻研究进展 |
2.5 药物制造生物反应器水稻研究进展 |
3 功能性水稻研究展望 |
(2)功能稻米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营养成分的分布特点 |
2 功能稻米的概念、研究历史与时代属性 |
2.1 功能稻米的概念 |
2.2 功能稻米研究历史 |
2.3 功能稻米的时代属性 |
3 功能稻米种类和活性物质及调控机制 |
3.1 功能稻米的种类 |
3.2 稻米皮层中主要活性物质及其调控机制 |
3.3 米胚中主要活性物质及其调控机制 |
3.4 胚乳中主要活性物质及其调控机制 |
4 功能稻米的创制方法 |
5 功能稻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
5.1 功能稻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2 功能稻米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
(3)三氯化铁在堆肥及富铁水稻栽培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铁的生理功能 |
1.1.1 铁的生理功能及缺铁病发症 |
1.1.2 生物体对铁的吸收和分布 |
1.2 富铁水稻 |
1.2.1 水稻中铁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 |
1.2.2 富铁水稻的品种选育 |
1.2.3 铁在水稻中富集的分子机理 |
1.2.4 外源物质对水稻中铁富集的影响 |
1.3 堆肥 |
1.3.1 堆肥的优缺点 |
1.3.2 堆肥的固氮研究 |
第二章 有机肥中添加三氯化铁后的固氮效果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堆制方法 |
2.1.3 样品分析方法 |
2.1.4 氮素固定率计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堆肥C/N |
2.2.2 堆肥铵态氮含量 |
2.2.3 堆肥硝态氮含量 |
2.2.4 堆肥总氮含量 |
2.2.5 氮素固定率比较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富铁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富铁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设计 |
3.1.2 取样 |
3.1.3 样品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 |
3.2.2 水稻植株地上部总干物质量 |
3.2.3 铁元素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中的分布 |
3.2.4 成熟期铁在水稻穗部各器官中的分布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富铁有机肥的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3.3.2 不同水稻品系铁吸收的差异比较 |
3.3.3 富铁有机肥的施用量对水稻Fe吸收的影响 |
第四章 三氯化铁对水稻生长和安全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2.1 三氯化铁对水稻生长影响 |
4.1.2.2 三氯化铁对水稻病害的影响 |
4.1.2.3 对水稻吸收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
4.1.3 播种及管理 |
4.1.4 指标及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三氯化铁对水稻生长期的影响 |
4.2.2 三氯化铁对水稻苗株高的影响 |
4.2.3 三氯化铁对水稻苗地径的影响 |
4.2.4 三氯化铁对水稻苗生物量的影响 |
4.2.5 三氯化铁对水稻病害发生的影响 |
4.2.5.1 对稻瘟病、叶枯病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
4.2.5.2 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 |
4.2.6 三氯化铁对水稻籽粒吸收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过表达RLRH基因高赖氨酸水稻的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稻米的营养品质 |
1.1.1 蛋白质的种类及作用 |
1.1.2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
1.1.3 基因工程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 |
1.1.4 水稻中赖氨酸的重要性 |
1.2 高等植物中赖氨酸的代谢调控 |
1.2.1 赖氨酸合成代谢调控 |
1.2.2 赖氨酸分解代谢调控 |
1.3 提高植物中赖氨酸含量的途径 |
1.3.1 传统育种改良 |
1.3.2 现代生物技术改良 |
1.4 水稻穗发芽现象及其生理机制 |
1.4.1 穗发芽现象及其危害 |
1.4.2 水稻穗发芽调控的生理机制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1 前期研究基础 |
1.5.2 本研究的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水稻材料 |
2.2 PCR分析 |
2.3 半定量RT-PCR分析 |
2.4 稻米主要品质分析 |
2.4.1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测定 |
2.4.2 胶稠度(GC)测定 |
2.4.3 淀粉粘滞性谱(RVA)测定 |
2.4.4 米粉热力学特性测定 |
2.4.5 淀粉精细结构测定 |
2.4.5.1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EAC)测定 |
2.4.5.2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 |
2.4.6 水稻种子总蛋白的提取 |
2.4.7 稻子总淀粉的提取 |
2.4.8 水稻成熟种子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4.8.1 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4.8.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5 RNA-seq及数据分析 |
2.6 田间穗发芽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赖氨酸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及纯合系筛选 |
3.2 高赖氨酸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分析 |
3.2.1 高赖氨酸水稻的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3.2.2 高赖氨酸水稻的穗部及产量性状分析 |
3.2.3 高赖氨酸水稻的粒型分析 |
3.3 高赖氨酸转基因水稻的品质分析 |
3.3.1 高赖氨酸水稻的垩白分析 |
3.3.2 高赖氨酸水稻胚乳的主要组分含量分析 |
3.3.3 高赖氨酸水稻的氨基酸含量测定 |
3.3.4 高赖氨酸水稻米粉的主要理化品质 |
3.3.5 高赖氨酸水稻米粉的消化特性分析 |
3.3.6 高赖氨酸水稻淀粉的主要理化品质 |
3.3.7 高赖氨酸水稻淀粉的精细结构分析 |
3.3.8 高赖氨酸水稻品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8.1 赖氨酸代谢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
3.3.8.2 淀粉合成代谢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
3.4 高赖氨酸水稻发育种子的RNA-seq分析 |
3.4.1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3.4.2 GO功能显着性分析 |
3.4.3 KEGG Pathway分析 |
3.4.4 转录组学结果的qRT-PCR表达验证 |
3.5 代表性基因的CRISPR/Cas9转基因水稻创建及部分品质分析 |
3.5.1 代表性基因的CRISPR/Cas9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 |
3.5.2 代表性基因的CRISPR/Cas9转基因水稻的外观表现 |
3.6 高赖氨酸转基因水稻的萌发特性分析 |
3.6.1 高赖氨酸水稻的穗萌发分析 |
3.6.2 高赖氨酸水稻的萌发分析 |
3.6.3 高赖氨酸水稻穗萌受内源激素ABA调控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提高赖氨酸含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4.3 提高赖氨酸含量对水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
4.4 提高赖氨酸含量对水稻萌发特性的影响 |
4.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广西常规水稻育种成就、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近30多年来常规水稻育种的回顾 |
1.1 品种演替阶段划分 |
1.1.1 第一阶段 (1976-1999年) |
1.1.2 第二阶段 (2000-2006年) |
1.1.3 第三阶段 (2007-) |
1.2 取得的成就 |
1.2.1 稻米品质不断改良 |
1.2.2 产量稳步提高, 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 |
1.2.3 抗性育种不断取得进步 |
1.2.4 香稻品种选育成绩斐然 |
1.3 代表品种 |
1.3.1 桂713 |
1.3.2 七桂占 |
1.3.3 八桂香 |
1.3.4 油占8号 |
1.3.5 玉晚占 |
1.3.6 力源占2号 |
1.3.7 桂育9号 |
2 存在问题 |
2.1 尚未育成中抗稻瘟病以上的品种, 抗性育种仍未取得突破 |
2.2 市场可应用的香稻品种较少,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
2.3 市场上缺乏富铁、富硒、富锌等功能稻品种 |
3 广西常规水稻育种的展望 |
3.1 选育高产优质兼抗的常规水稻品种 |
3.2 重点开展香型抗稻瘟病优质常规水稻新品种选育 |
3.3 加强高端品质优质稻新品种选育 |
3.4 开展富铁、富硒、富锌等功能稻品种的选育 |
3.5 紧跟农业发展大方向, 开展氮高效常规优质稻材料收集鉴定及新品种选育 |
(6)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术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矿质营养元素的重要性 |
2.2 矿质元素缺乏 |
2.3 生物强化 |
2.3.1 生物强化的特点 |
2.3.2 稻米生物强化与营养改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水稻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
2.4.1 稻米不同部位矿质元素的差异 |
2.4.2 不同水稻品种矿物质含量的差异性 |
2.4.3 不同环境条件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
2.5 稻米矿质元素之间以及与水稻品质、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
2.6 稻米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及其生物有效性 |
2.6.1 稻米中植酸含量以及对矿物质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2.6.2 稻米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 |
2.7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2.7.1 稻米样品前处理方法 |
2.7.2 测定方法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样品的碾磨和粉碎 |
3.2.1 稻谷脱壳和粉碎 |
3.2.2 样品不同碾磨程度处理 |
3.3 样品预处理 |
3.3.1 高温消解法处理 |
3.3.2 灰化法处理 |
3.3.3 盐酸浸提法处理 |
3.4 ICP-MS法对稻米Zn、Mg、Ca的定量测定 |
3.5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稻米Zn、Mg、Ca的定量测定 |
3.5.1 稻米锌含量的定量测定 |
3.5.2 稻米镁含量的定量测定 |
3.6 富Zn、Mg、Ca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6.1 富Zn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6.2 富Mg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6.3 富Ca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
3.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样品预处理方法比较 |
4.2 碾磨程度对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的碾磨特性和表现 |
4.2.2 碾磨对稻米Zn、Mg和Ca含量的影响 |
4.3 Zn、Mg和Ca元素在稻米中的分布 |
4.4 稻米Zn含量的测定 |
4.4.1 稻米Zn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
4.4.2 水稻糙米含Zn量的快速筛选 |
4.5 稻米Mg含量的测定 |
4.5.1 稻米Mg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
4.5.2 水稻糙米含Mg量的快速筛选 |
4.6 稻米Ca含量的测定 |
4.6.1 稻米Ca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
4.6.2 水稻糙米含Ca量的快速筛选 |
4.7 稻米Zn、Mg、Ca含量的快速筛选方法在种质资源筛选中的应用 |
5 讨论 |
5.1 稻米的碾磨特性及Zn、Ca和Mg元素的分布 |
5.1.1 稻米的碾磨特性 |
5.1.2 稻米Zn、Ca和Mg元素的分布 |
5.2 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快速测定方法中样品前处理程序的确定 |
5.2.1 碾磨程度 |
5.2.2 预处理方法 |
5.3 稻米Zn、Ca和Mg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的应用 |
5.4 稻米矿质元素含量及与其他性状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碾磨度对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水稻稻米中矿质元素的含量 |
2.1.1 稻米不同基因型间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2.1.2 稻米不同部位间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2.1.3 环境条件对稻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2.2 水稻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 |
2.2.1 稻米不同基因型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
2.2.2 稻米不同部位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
2.2.3 环境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水稻稻米中氨基酸的含量 |
2.3.1 稻米不同基因型间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2.3.2 稻米不同部位间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2.3.3 环境对稻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概述 |
2.4.1 直链淀粉含量 |
2.4.2 糊化温度 |
2.4.3 胶稠度 |
2.4.4 RVA谱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田间试验设计 |
3.3 稻米样品的前处理和碾磨 |
3.4 稻米外观性状的测定 |
3.5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3.6 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氨基酸含量和胶稠度的测定 |
3.7 糊化温度的测定 |
3.8 稻米淀粉粘滞性谱 |
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碾磨对稻米蒸煮品质的影响 |
4.1.1 不同品种稻米的碾磨特性 |
4.1.2 碾磨程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
4.1.3 碾磨程度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
4.1.4 碾磨程度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
4.2 碾磨程度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4.2.1 碾磨程度对稻米Fe和Zn含量的影响 |
4.2.2 碾磨程度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3 碾磨程度对稻米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4 稻米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差异 |
4.3 相关性分析 |
4.3.1 稻米外观性状和营养物质含量与碾磨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不同碾磨程度下稻米的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4.3.3 不同碾磨程度下稻米蒸煮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5.1 不同品种稻米的碾磨特性及营养物质分布 |
5.1.1 糙米的碾磨特性 |
5.1.2 稻米中营养物质的分布 |
5.2 碾磨程度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5.3 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8)富铁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籽粒铁含量遗传分析和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与人体健康 |
1.1.1 铁的生理作用 |
1.1.2 铁在食物中存在的形式 |
1.1.3 缺铁症状 |
1.2 铁含量的检测方法 |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2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1.2.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3 水稻铁含量的差异性 |
1.3.1 水稻不同部位铁含量差异 |
1.3.2 水稻不同基因型间铁含量差异 |
1.3.3 籽粒铁含量与粒形相关 |
1.4 富铁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 |
1.5 水稻籽粒铁含量QTL分析研究进展 |
1.6 QTL的方法研究 |
1.6.1 QTL作图群体 |
1.6.2 构建图谱的分子标记 |
1.6.3 QTL定位的方法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富铁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铁含量测定方法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稻种质资源籽粒铁含量分析 |
2.2.2 宁夏本地品种与外引品种铁含量的比较 |
第三章 水稻籽粒铁含量遗传分析及其与粒形性状的相关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测定方法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稻籽粒铁含量的遗传分析 |
3.2.2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籽粒铁含量与粒形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水稻籽粒铁含量QTL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质量的检测 |
4.2.2 SSR引物的筛选 |
4.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4.2.4 水稻籽粒铁含量的QTL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水稻籽粒铁含量的差异 |
5.2 富铁水稻资源的筛选 |
5.3 水稻籽粒铁含量与粒形的相关性 |
5.4 水稻籽粒铁含量的分布及遗传分析 |
5.5 水稻籽粒铁含量QTL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施氮量对功能稻产量、品质与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功能稻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 富含γ-氨基丁酸巨胚稻 |
1.2 富含Fe稻米 |
1.3 耐贮藏水稻 |
1.4 低谷蛋白稻米 |
2 氮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 氮肥对水稻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2.2 氮肥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3 氮肥对功能稻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案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4.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施氮量对功能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 计算与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施氮量对功能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2 对LAI的影响 |
2.3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4 对成熟期植株总吸氮量的影响 |
2.5 对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
2.6 对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
2.7 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施氮量对功能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计算与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碾米品质的影响 |
2.2 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2.3 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2.4 对糙米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对精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施氮量对低谷蛋白水稻蛋白组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0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1 对低谷蛋白水稻糙米蛋白组分的影响 |
2.2 对低谷蛋白水稻精米中蛋白组分的影响 |
2.3 低谷蛋白水稻谷蛋白线性方程 |
2.4 低谷蛋白水稻产量氮肥效应方程 |
2.5 低谷蛋白水稻最高施氮量 |
3 讨论 |
3.1 施氮量对不同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3.2 低谷蛋白水稻蛋白组分的基因型差异及对氮素的响应 |
3.3 低谷蛋白水稻最高施氮量的确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施氮量对不同铁含量水稻铁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方式 |
1.3 样品处理和分析 |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施氮量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2 施氮量对不同铁含量水稻植株不同部位铁含量的影响 |
2.3 施氮量对不同铁含量水稻植株不同部位铁吸收量的影响 |
2.4 施氮量对不同铁含量水稻植株不同部位铁分配的影响 |
2.5 施氮量对成熟期穗和籽粒各部位铁含量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水稻品系Fe吸收与分配的差异比较 |
3.2 施氮量对水稻Fe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施氮量对功能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1.2 施氮量对低谷蛋白水稻蛋白组分的影响 |
1.3 施氮量对富铁水稻植株铁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2 结论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
(10)精米中铁含量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供试土壤化学性质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四、富铁稻米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水稻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郭洁,陈平丽,陈可,李逸翔,陈友订.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2]功能稻米研究现状与展望[J]. 胡时开,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2021(04)
- [3]三氯化铁在堆肥及富铁水稻栽培中的应用[D]. 李庆. 扬州大学, 2021(05)
- [4]过表达RLRH基因高赖氨酸水稻的鉴定与评价[D]. 韩立. 扬州大学, 2020(05)
- [5]广西常规水稻育种成就、问题与展望[J]. 陈传华,刘广林,李虎,罗群昌,罗华杰,陶志革. 中国稻米, 2018(06)
- [6]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D]. 张世玺. 浙江大学, 2016(09)
- [7]碾磨度对稻米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D]. 张海波. 浙江大学, 2015(08)
- [8]富铁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籽粒铁含量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 王辉. 宁夏大学, 2014(08)
- [9]施氮量对功能稻产量、品质与功能特性的影响[D]. 黎泉.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9)
- [10]精米中铁含量差异的研究[J]. 蒋彬,何嵋,王锐.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