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逐行扫描设备纵览(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李慧萍[2](2021)在《白音华井工矿机电技术员工作重塑研究》文中指出
李习习[3](2021)在《基于阵列光源与卷帘相机的动态成像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通信业务需求日益增加,无线通信网络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为了解决频谱资源短缺问题,拍赫兹通信将成为未来的关键技术。基于卷帘相机的成像通信技术作为拍赫兹通信的一种,其发送端由单光源或阵列排布的多个光源组成。与传统可见光通信系统中使用光电二极管或雪崩光电二极管接收信号不同,基于卷帘相机的成像通信系统中收发端之间不用严格对准,且发送端为普通商用的LED光源,接收端也使用了常见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其低成本、高灵活性的特点为实现近场移动通信构筑了良好的基石。但受到卷帘相机内部特性和信道特性的制约,阵列光源与卷帘相机动态成像通信系统中帧结构设计和解调算法、光源间串扰的抑制方案和动态场景下系统的通信性能制约因素等都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高系统的通信速率,二是分析系统可达的动态范围。研究工作围绕这两个方向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展开。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基于卷帘效应的成像通信基本原理和成像过程中的时间机制。之后提出了对相机内部帧间间隔的测量方法。在帧结构设计方案中,引入了基于Beacon的设计思路和数据拼接的方案,有效扩展子帧长度并降低子帧的重传次数。接下来建立了单光源到相机的初步成像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提出了组同步、包同步与子帧头位置预估相结合的同步算法以及数据拼接的方案。在帧率为48fps,过采样倍数为6时,数据速率为15.264 kbps,此实验结果达到了目前同等分辨率、帧率条件下,基于卷帘效应的单灯与手机摄像头通信系统的最高传输速率。相对于单灯传输的成像通信系统,阵列光源传输的系统可以利用图像列维度上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传输速率。研究中建立了阵列光源的成像通信实验平台,并对单灯系统中的数据拼接方案进行了改进。在发送端光源排布距离变化时进行实验,测得了不同串扰程度下的信道矩阵。针对发端光源密集分布的场景,提出了在发送端应用符号级别预编码到成像通信系统中的方案,以实现光源间串扰的抑制。最后在预编码方案中的噪声模型参数变化时,给出了系统BER的仿真解调结果,结果中预编码方案可以有效提升接收图像中的有效接收范围,对受串扰最为严重的中间区域性能改善明显。成像通信系统在接收端距离、偏转角和方位角动态变化时,图像中接收到的光源区域有效行数会发生改变。若帧结构设计不合适会使得同步头丢失造成信息接收失败。如何将空间中收发端之间的物理参数变化对应到图像中的接收区域坐标变换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我们首先根据相机小孔成像的模型,推导了距离对成像行数的影响。通过建立相机成像的模拟过程模型,推导出了收发端距离、偏转角和方位角变化时的光源有效接收面积。最后,结合论文前述帧结构设计方案和解调算法,对动态模型中的子帧重传次数和系统总传输速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推导。结果中给出了速率约束下的系统最大可达的动态范围,为其他移动场景下的卷帘相机成像通信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田蕊[4](2021)在《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对DON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对治疗甲状腺功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dysthyroid optic neuropathy,DON)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DON患者20眼(14例),采用历史对照研究设计,根据新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采用眼眶平衡减压术(旧疗法)的10眼DON患者作为对照组,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采用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新疗法)的10眼DON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均行相同的对症药物治疗。术后随访观察1周-6月,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两水平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球突出度的研究数据,并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术后视力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深内侧壁减压术)和对照组(平衡减压术)治疗前后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42,P=0.016),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视力分别改善了0.15和0.09;试验组(深内侧壁减压术)和对照组(平衡减压术)的视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9,P=0.694);组间*治疗前后交互比较(F=0.469,P=0.502),两组视力改善无差异;试验组比对照组视力的提升趋势高,但尚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深内侧壁减压术)和对照组(平衡减压术)治疗前后眼突度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F=355.018,P<0.001),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眼突度分别下降了4.4mm和5mm;试验组(深内侧壁减压术)和对照组(平衡减压术)的眼突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0,P=1.000);组间*治疗前后交互比较(F=1.446,P=0.245),两组眼突度下降无差异。结论:1.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和眼眶平衡减压术均能有效扩大眶内容积、缓解视神经压迫,进而有效改善DON患者的视力、降低眼球突出度。2.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与眼眶平衡减压术对DON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段亚[5](2020)在《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思维成为学生的重要素养,其培养引发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各国都格外重视与之对应的教育体系设计。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方案正式颁布,界定计算思维为信息技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研究表明,在培养计算思维的众多手段中,编程教学是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编程教育愈发受到各界重视,成为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Scratch为代表的图形化编程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小学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采用和从前软件教学类似的讲练结合模式进行编程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编程指令,无法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避免让学生成为“码农”,而是以编程训练为途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为目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实验研究法进行了研究。文章绪论部分对研究进行了整体的介绍,包括问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重点对计算思维的有关研究及Scratch教学与计算思维相联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了铺垫。文章第一部分从小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涵义及特征、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价值。文章第二部分从从理论认知、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困境及挑战。文章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小学Scratch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具体内容,随后结合相关的思维形成理论提出了“聚焦计算概念,培养抽象思维”,“思维导图助力,培养分解思维”,“渗透经典程序分析方式,培养分解思维”,“巧用流程图示,培养算法思维”,“渗透经典算法,培养算法思维”,“落实程序调试,培养纠错思维”等六条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文章第四部分采用量表评价、题测评价及作品评价等三种方式完成了对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的测评,验证了所提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易忠达[6](2020)在《艾溪湖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桥梁建设逐渐完善,而桥梁的结构健康直接影响着桥梁的使用寿命和道路交通,并对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桥梁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而且在后期投入使用后也会受到自然环境和来往车辆行人的作用,必然会出现桥体损耗,从而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由于桥体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桥梁结构的损伤不能轻易被专业维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对桥梁进行结构健康监测显得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为了能够全面可靠地掌握桥体结构信息,需要对桥梁进行多项指标的监测。单一传感器已经难以胜任这项工作,而且传统的有线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布设复杂、成本昂贵,达不到对桥梁进行及时精确监测的要求。因此论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为南昌市艾溪湖大桥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为了满足全方位监测艾溪湖大桥的要求,结合桥梁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物联网平台实现艾溪湖大桥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并开发了基于Swing框架的艾溪湖大桥采集软件,用于数据的接收和存储。2、针对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和监测平台数据繁多且关系复杂的情况,分析数据对象属性和对象之间的关联,对桥梁结构数据和监测平台数据分别进行详细的数据库设计。3、为了让桥梁管理人员掌握更多关于艾溪湖大桥的结构信息,开发设计了基于B/S架构和SSM框架的艾溪湖监测平台,并对其结构监测、阈值告警、数据报表等具体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经过系统测试验证,该系统能够在无需工作人员全天候值守的情况下,保持24小时不中断地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实时准确地监测,通过桥梁监测平台的可视化界面,可查看各项监测指标的具体信息,为后期艾溪湖大桥的养护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郑彦顺[7](2020)在《基于飞秒激光的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快光谱学在科研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因为它能提供超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观测材料内的微观过程,使我们对半导体等材料内部的电子散射、电子迁移运动等动态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目前,我们对半导体等材料受光激发时的载流子动力学微观过程研究还不够深入,往往是用一些简单工具去研究材料的电光特性。通过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可以研究半导体等材料的非平衡载流子寿命、载流子弛豫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光生电导率等。这些研究不仅能够对这些材料受光激发时的光电特性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还对基于这些材料的新型器件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光泵浦太赫兹探测光谱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包括:太赫兹波的产生与探测、光泵浦探测的原理、载流子动力学理论、基于光泵浦太赫兹探测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实验研究等。2、硅(Si)、砷化镓(GaAs)、低温生长砷化镓(LT-GaAs)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这些材料在光激发下的载流子迁移率、载流子浓度等变化情况还不是特别明确。通过Drude-Smith模型拟合了这些典型半导体材料的光生电导率,研究了影响半导体材料的光生电导率的因素。3、利用指数模型公式拟合了材料在光激发下自由载流子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研究了影响载流子寿命的因素。研究表明,在GaAs等材料中适当增加缺陷浓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载流子的寿命,可根据物理模型进行解释;不同波长激发情况下,相同材料表现出不同的驰豫过程,这与材料的能级结构有关。4、最后以硒化铋(Bi2Se3)薄膜为例,探索研究了拓扑绝缘体材料的光电特性。
李兰燕[8](2020)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青少年的随访观察与常规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等参数的影响,以及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对角膜塑形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评价,进一步补充相关临床数据,为正确科学、健康合理地配戴角膜塑形镜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本次试验的目的,选取在我院眼科就诊的90例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根据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试验的方法不同,将9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配戴框架眼镜组两组,每组45人,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需要每天晚上睡眠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每天晚上保证8-10小时睡眠配戴框架眼镜组患者需要白天常规配戴框架眼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分别收集整理两组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角膜曲率(anterior corneal curvature,ACC)、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等参数的变化展开综合对比,通过记录收集多项数据信息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裸眼视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特征,在1个月内视力提升非常明显,在前3个月的时间内,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在配戴1个月后裸眼视力基本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在戴镜后在3个月后,视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下降力度较高,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在配戴之前与配戴之后的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配戴之后屈光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还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改组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呈降低趋势,而配戴框架镜眼镜的患者呈增加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15mm,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36mm,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中央厚度等指标上分析,与戴镜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青少年近视人群这一高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意愿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临床学效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比框架眼镜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验配人员在充分掌握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与验配技术的前提之下,在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中科学合理运用角膜塑形镜,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值得推广。图4幅;表17个;参149篇。
刘倩[9](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聂晓晨[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速成像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无线通信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日益减少的频谱资源难以满足用户飞速增长的通信带宽需求。为了解决频谱资源耗尽问题,基于可见光的拍赫兹通信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可见光通信中,成像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基于广泛使用的阵列光源屏幕与集成在电子设备中的图像传感器,MIMO成像通信链路可以轻易搭建起来。但成像通信中也引入了一系列技术难点。结合深度学习,本文主要研究了稀疏光源MIMO成像通信与密集光源MIMO成像通信中的关键通信技术,并设计相应通信系统验证通信性能。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与介绍了成像通信的收发端特性,阐明了成像通信的优势与面临的技术难点。分析了影响成像通信系统通信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采样频偏与混帧、透视失真、空间串扰、颜色串扰和非线性等。同时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为后续关键通信技术讨论奠定了基础。对稀疏光源MIMO成像通信,其发送端光源稀疏排列。为了进一步增加成像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联合颜色强度域上的颜色强度调制(Color intensity modulation,CIM)以及空间域中的MIMO调制,设计和构建多维高阶联合调制CIM-MIMO成像通信系统。针对图像传感器帧率不稳定带来的采样频偏与混帧问题,结合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及外加辅助光源的方式设计了两倍过采样的同步算法。针对透视失真,设计了基于霍夫圆检测和透视失真矫正的ROI检测算法。为了减轻颜色串扰与非线性影响,我们将解调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解调算法。通过离线实验验证,当通信距离为0.6m时,系统误码率为4.79 × 10-5,低于FEC门限。当发送端采用刷新速率为60fps和大小为16× 16的LED稀疏光源阵列屏,接收端采用录制帧率为120fps的手机图像传感器时,系统通信速率可达70.56Kb/s,单帧信息量为1.176Kb。对密集光源MIMO成像通信,其发送端光源密集排列。增加调制块数量是进一步提高通信速率最为有效的方式。但随着调制块大小的减小,信号检测与解调难度增大。相较于信号强度,图像传感器对不同的图案模式更为敏感,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颜色模式的调制方式(Color Pattern Modulation,CPM)。在信号检测中,结合全卷积网络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调制块检测算法,并通过基于ESRGAN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算法进行信号增强。在信号解调过程中,通过结合通道注意力机制提高了卷积神经网络的解调性能。最后,设计和实现了相应的通信系统。当发送端采用分辨率为1920×1080的智能手机LCD屏幕,通信距离为17.5cm时,系统误码率为1.17 × 10-4,系统通信速率可达124.4Kb/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逐行扫描设备纵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行扫描设备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阵列光源与卷帘相机的动态成像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框架 |
第2章 基于卷帘效应的成像通信系统概述与基础理论 |
2.1 基于卷帘效应的成像通信原理 |
2.2 相机内部特性分析与测量 |
2.3 基于Beacon的帧结构设计 |
2.3.1 子帧长度扩展原理 |
2.3.2 最低重传次数推导 |
2.4 同步与解调算法设计 |
2.4.1 同步算法设计 |
2.4.2 解调方案及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阵列光源的成像通信关键技术 |
3.1 系统搭建与阵列帧结构优化 |
3.1.1 设备选型及平台搭建 |
3.1.2 阵列系统数据拼接方案 |
3.1.3 阵列系统解调方案及结果分析 |
3.2 串扰场景分析及信道建模 |
3.3 预编码串扰抑制方案及仿真 |
3.3.1 符号级别预编码 |
3.3.2 信号相关噪声模型 |
3.3.3 串扰抑制方案设计 |
3.3.4 串扰抑制方案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阵列光源的成像通信动态范围探究 |
4.1 动态范围影响因素 |
4.1.1 收发端距离 |
4.1.2 透视失真 |
4.2 ROI检测算法 |
4.3 相机成像模型 |
4.3.1 世界坐标到相机坐标 |
4.3.2 相机坐标到成像坐标 |
4.4 动态范围下的通信性能评估 |
4.4.1 距离动态变化 |
4.4.2 偏转角动态变化 |
4.4.3 方位角动态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4)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对DON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1.1.2 DON的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确定 |
1.3 研究方法 |
1.3.1 相关检查 |
1.3.2 观察指标 |
1.3.3 治疗方法 |
1.3.4 统计学方法 |
1.3.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结果 |
2.1 DON患者视力变化情况 |
2.2 DON患者眼球突出度变化情况 |
2.3 DON患者两种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视力随访情况 |
2.4 DON患者手术前后术眼CT影像学表现 |
第3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2 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的理论优点 |
3.3 疗效性分析与评价 |
3.4 总结与展望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眼眶减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价值 |
(一)小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
(二)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
(三)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意义 |
二、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困境 |
(一)理论认知不足 |
(二)教学资源不足 |
(三)教学模式老旧 |
三、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 |
(一)Scratch介绍 |
(二)小学Scratch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具体体现 |
(三)策略提出的理论依据 |
(四)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 |
四、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效果分析 |
(一)题测评价 |
(二)作品评价 |
(三)量表评价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艾溪湖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
1.3 系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介绍 |
2.1.1 系统概念 |
2.1.2 监测内容及作用 |
2.1.3 监测系统结构 |
2.1.4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物联网技术概述 |
2.2.1 传感器技术 |
2.2.2 单片机技术 |
2.2.3 NB-IoT概述 |
2.2.4 Java相关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梁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结构分类与选择 |
3.1.2 结构设计 |
3.2 前端传感器 |
3.2.1 传感器作用和选型要求 |
3.2.2 传感器布设 |
3.3 物联网平台硬件设计 |
3.3.1 测试传感器介绍 |
3.3.2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
3.4 物联网平台软件设计 |
3.4.1 硬件定时器 |
3.4.2 IO口程序设计 |
3.4.3 串口程序设计 |
3.4.4 ADC程序设计 |
3.4.5 主程序流程设计 |
3.5 服务器采集软件设计 |
3.5.1 表结构设计 |
3.5.2 多线程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
3.5.3 Swing框架介绍 |
3.5.4 采集软件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桥梁监测平台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 |
4.1.1 系统软件环境 |
4.1.2 系统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概况 |
4.2.2 数据对象和属性分析 |
4.2.3 表结构设计 |
4.3 系统具体功能实现 |
4.3.1 结构监测 |
4.3.2 阈值告警 |
4.3.3 数据报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 |
5.2.1 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测试 |
5.2.2 监测平台测试 |
5.3 测试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飞秒激光的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时间分辨超快光谱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 |
2.1 脉冲太赫兹波的产生与探测 |
2.2 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原理 |
2.2.1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
2.2.2 光泵浦太赫兹探测技术 |
2.3 材料光学参数的提取 |
2.3.1 薄膜电导率的提取 |
2.3.2 光激发下电导率的提取 |
2.4 电导率模型 |
2.4.1 Drude模型 |
2.4.2 Drude-Smith模型 |
2.4.3 洛伦兹共振模型 |
2.5 载流子动力学理论 |
2.5.1 载流子概念 |
2.5.2 半导体内的微观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导体的超快太赫兹光谱研究 |
3.1 半导体材料介绍 |
3.2 硅的超快太赫兹光谱研究 |
3.2.1 硅的光电特性研究 |
3.2.2 泵浦波长的影响分析 |
3.3 本征砷化镓的超快太赫兹光谱研究 |
3.3.1 本征砷化镓的光电特性研究 |
3.3.2 硅和砷化镓光电特性的比较 |
3.3.3 泵浦波长的影响分析 |
3.4 低温生长砷化镓的超快太赫兹光谱研究 |
3.4.1 低温生长砷化镓的光电特性研究 |
3.4.2 低温生长砷化镓和本征砷化镓光电特性的比较 |
3.4.3 泵浦波长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拓扑绝缘体的超快太赫兹光谱研究 |
4.1 实验样品介绍 |
4.2 实验样品的太赫兹谱 |
4.3 实验样品的光电特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
1.1.3 检查项目及方法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2.2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各参数比较 |
1.2.3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后的各时间点参数比较 |
1.2.4 两组患者配镜前与戴镜后1年各参数差值比较 |
1.2.5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近视流行概述 |
1.3.2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及控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流行病学 |
2.2 近视的发病原因 |
2.2.1 环境因素 |
2.2.2 饮食因素 |
2.2.3 遗传因素 |
2.3 近视的危害 |
2.4 近视的矫正方法 |
2.4.1 手术治疗 |
2.4.2 非手术治疗 |
2.5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进展控制中的安全有效性 |
2.5.1 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评估 |
2.5.2 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角膜塑形镜近视矫正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
二、研究问题 |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深度学习 |
(二)教学策略 |
(三)文言文教学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六、研究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
(二)论文框架 |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准实验研究法 |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
(一)测试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速成像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1.1 拍赫兹通信 |
1.1.2 成像通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框架 |
第2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成像通信系统概述与基础理论 |
2.1 成像通信系统收发端介绍 |
2.1.1 发送端介绍 |
2.1.2 接收端介绍 |
2.2 系统性能影响因素 |
2.2.1 采样频偏与混帧 |
2.2.2 透视失真 |
2.2.3 颜色串扰与非线性 |
2.2.4 空间串扰 |
2.3 深度学习基本原理 |
2.3.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
2.3.2 生成对抗网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稀疏光源MIMO成像通信关键技术 |
3.1 发送端设计 |
3.2 同步算法设计 |
3.2.1 帧同步算法设计 |
3.2.2 包同步算法设计 |
3.3 ROI检测算法 |
3.3.1 霍夫圆检测 |
3.3.2 透视失真矫正 |
3.4 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解调算法设计 |
3.4.1 CNN解调网络的设计 |
3.4.2 CNN解调网络的训练 |
3.5 系统平台搭建与性能评估 |
3.5.1 稀疏光源MIMO成像通信系统设计 |
3.5.2 系统平台搭建与通信性能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密集光源MIMO成像通信关键技术 |
4.1 颜色模式调制 |
4.2 基于全卷积网络的调制块检测算法 |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增强算法 |
4.4 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解调算法 |
4.5 系统平台搭建与性能评估 |
4.5.1 密集光源MIMO成像通信系统设计 |
4.5.2 系统平台搭建与通信性能的评估 |
4.5.3 与其他研究团队的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逐行扫描设备纵览(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白音华井工矿机电技术员工作重塑研究[D]. 李慧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3]基于阵列光源与卷帘相机的动态成像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李习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4]眼眶深内侧壁减压术对DON的治疗效果研究[D]. 田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小学Scratch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段亚. 西南大学, 2020(05)
- [6]艾溪湖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易忠达. 南昌大学, 2020(01)
- [7]基于飞秒激光的超快太赫兹光谱技术研究[D]. 郑彦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D]. 李兰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速成像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聂晓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